2020-2021学年语文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原君(节选)
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下载8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8【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用法 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像君主 问其故,而患.之 “患”,名词活用为动词,担忧 提弥明死.之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公嗾.夫獒焉 “嗾”,名词活用为动词,发出唤狗的声音 晋侯饮.赵盾酒 “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给……喝 食.之,舍其半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饭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幸免 舍.于翳桑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住宿
情感态度与 学习本单元,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
价值观
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8【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古今异义词。比如,“宣子骤谏” 的“骤”、“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等。 学习《直书》,要注意对文中典故的解读,同时,根据骈文多采用互 文的特点,通过揣摩词义,理解文章内容。
人谁无过 名词,过错 过
过而能改 动词,犯错误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动词,超过
一日,大母过余曰 动词,看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副词,能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动词,克制 克
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战胜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8【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05 《书愤》(课件)-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01 作者简介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败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02 背景简介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 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 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 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 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04 诗意理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 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 时陆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 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 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满意理解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04 诗意理解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 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 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
06 手法总结
1.用典明志
塞上长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一等奖课件)
• (3)使学生树立传承发展这一剧种的意识,增强保 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 市民休息的乐园——西岭湖公园
•武安,历史悠久 •地方文化丰富多彩
【武安平调】
• 起源:清朝中叶
• 音乐: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
•
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
• 唱戏的胜德(陈பைடு நூலகம்饰)
古典落子《端花》 剧照(链接视频)
• 第十一届全 国“群星奖” 金奖剧目现 代落子剧 《送闺女》 剧照
•
武安平调古典剧《铡赵王》剧照
•小 •试 •身 •手
【传承价值】
• 1、武安独有的两个剧种。 • 2、武安平调落子影响深远。武安平调发展到
浙江宁海,形成“宁海平调”。武安落子流传 到东北通化,形成“通化落子”;流传到山西, 形成“上党落子”;流传到河南,形成“内黄 落子”。 • 3、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是绝 无仅有的。 • 4、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
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地方文化与现代生活
河北省武安市紫旭中学 李彦斌
知识目标:
• 掌握有关平调落子的特点,感受这两个剧种的独特魅 力。
能力目标:
• (1)通过观看视频,相互交流,培养学生鉴赏评价 戏剧的能力;
• (2)培养学生模仿学唱戏曲的能力。 情感目标:
• (1)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热情; • (2)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家乡、
•
事又能抒情,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
• 成就:传统剧目一百四十余出,多为反映民间生活故事,
•
代表性剧目有《端花》、《借髢髢》等
【平调落子剧团与著名演员】
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下载5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人境庐诗草》分十一卷,收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 间(1865—1902)写的648首诗歌。“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 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言,文中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做了 详尽的说明。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 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他提出“古人 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反 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 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 文化倾向。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传统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 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 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 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 界、接受世界的姿态。
提示:“诗界革命”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思潮,其兴起约在1896年至 1897年间,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诗歌改革运动。维新派诗人 们不满意宋诗派、同光体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主张在诗歌创作 的内容和方法上实行改革,要求“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表现新思想、 新事物,容纳新词汇,从而使诗歌为维新运动服务。具有代表性的 人物黄遵宪于同治七年(1868),在其《杂感》诗中,批判沉溺于故纸、 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他于光绪十七年 (1891),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 辟之境”,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糟粕.
读音 pò
戛.戛.
jiá jiá
骈.俪.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读《经典常谈》
读经典品文化观当代强自信——《经典常谈》导读及学习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经典常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叶圣陶先生的推介书籍,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及对经典作品的系统介绍。
开展本课教学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书籍的体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语文学习兴趣,更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对经典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零碎的知识,可能在某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只是还不够系统。
从学习能力来看,高一学生有一定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从学习习惯来讲,他们习惯于先听老师讲授,再完成相关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能联系已有知识,在初读经典的基础上围绕“姓氏”、“婚恋”、“修身”、“学习”四个关键词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能表达出来。
2、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寻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对经典的独立分析探究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交流讨论中力求抓住四个鉴赏点,探究文化意蕴,欣赏汉字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认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书美和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主动传承;联系自身实际,明白为学和创业需“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朱自清《经典常谈》读经典,在了解《诗经》、《周易》等经典的基础上有侧重地研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探索阅读的门径,实现思维的提升拓展;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美,联系自身实际,重现其当代意义。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23份)2
《童心说》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 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具有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压 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的封建专制主义、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程朱 理学的一种抗争,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 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 学习本文,要了解李贽的文学观念,了解《童心说》对现代教育的 理论与实施具有的积极意义。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 安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形容词,安乐
代词,怎么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既来之,则安之
代词,哪里
动词,使……安定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用法
有闻见 从耳目而入 “闻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闻的事 .. 而以为主 于其内而童心失 “主”,名词活用为动词 ,主宰 . 道理闻见日 以益多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 而事 假事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 ,做 . 文 假文乎 “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写 .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 也 “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厌恶,憎恨 . 随其所见,笔 之于书 . “笔”,名词活用为动词 ,写 决定目 之为经矣 “目” ,名词活用为动词,看成 . 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 .. “处方” ,名词活用为动词,开处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全文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理论上的自信,纵论古今, 视点甚高。几乎每个段落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文字简洁而明快, 文势磅礴而流畅,逻辑严密而完整,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力度。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分古今
非若学者 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古义:求学的人。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矮人 何辩也(古义: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 .. 今义:身材短小的人) 无一样创制体格 文字而非文者(古义:文章体裁。 .. 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决定 目之为经矣(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 ..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坛经》两则 课件(28张PPT)
《坛经》,一名《六 祖法宝坛经》,是中国 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 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 教,故称。是中国唯一 被尊为经的佛书。由禅 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 法海集录。
创新 一、禅宗是中国 特色的佛教
二、《坛经》是 中国人自己创作 的佛经
三、请用“鱼骨图” 简单说说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坛经》两则
明确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有趣的禅宗故事和生 动的佛理禅趣,初步了解佛教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 2、能准确断句、翻译、释词 3、能准确概括提炼每则故事的内容要点 4、对如何看待佛教文化及佛教传承,能简明阐述自己的 观点和见解。 5、能联系现实或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禅理,领 悟其中包含的一般人生哲理,解决现实问题。 6、通过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承经 典,增强文化自信。
谢谢
《慧能受法》这 段文字说的是慧
《 能受衣法时的情 坛 景和弘忍的教诲 经 》 两 则 《南能北秀》这
段文字是对“南 能北秀”一说提 出自己的看法。
行事谨慎 办事稳妥
语重心长 寄寓厚望
关心弟子 谋事周全
慧能:顿悟 直指人心
神秀:渐悟 循序渐进
二、简单了解佛 教在中国的传播
禅宗 1、如来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唯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 由此付法,迦叶成印度禅宗初祖。 2、秘传27代后,菩提达摩到中国,称中国禅宗初祖。后 传慧可,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 法,与其同门神秀南北两宗。后慧能弟子神会扬南宗为中 国佛教主流。
…… 不仅小说创作,诗、词、曲、赋、书法、绘画, 所有的文学艺术,无一不受佛教思想影响 ……
四、分享“禅宗小故事”
五、如何正确对待佛教文化?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3《晋灵公不君》
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2.不君:不行君道。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3.《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
共196000字,在十三经中被称作“大经”。
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
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
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4.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四)文本研读:梳理文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问题: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
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2.问题:作者写这三件事的作用是什么?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3.第一自然段除了写晋灵公不君的三件事外,还出现了两个人物,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还写了士季和赵盾,写士季和赵盾对晋灵公的劝谏。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单元质量检测四(第七至九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 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A。
答案:A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5 《坛经》两则
-4-
经典原文 5 《坛经》两则
-5-
5 《坛经》两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慧能(638—713),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家境贫寒,三岁丧 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 学佛出家。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 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来,六 祖慧能在广东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 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
-14-
5 《坛经》两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译文: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 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点评: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受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慧 能天资聪颖,能顿时领悟五祖传授的《金刚经》,由此得到了弘忍 大师的欣赏。弘忍大师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 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 门秘籍”,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 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15-
5 《坛经》两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2.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译文: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 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点评:“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 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 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 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 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 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 方式才有了不同。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
二、了解《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 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 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 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 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 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 构及其本色。
二、了解《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 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 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 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四、阅读指导
①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 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乡村 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等。
四、阅读指导
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 读“序言”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 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 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 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
一、学习任务
【习题练习】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 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 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
明确 ①法理社会;②借助语言的社会; ③团体格局;④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⑤小家族;⑥男女求同;⑦礼治秩序; ⑧调解体系;⑨无为政治;⑩地缘社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共61张PPT)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人一定不要做丑恶的人,但是世态炎凉,你也别太善良!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过于善良就是一种懦弱和无能! 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苦难与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盛开的花朵。 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明天的希望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汗水是成功的润滑剂。 很多时候,感情往往能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淡;友情往往能经得起平淡,却经不起风雨。 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当我微笑着说我很好的时候,你应该对我说,安好就好。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等别人来原谅自己。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瀑布对悬崖无可畏惧,所以唱出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 得自利也。
译文: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 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6)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么这种顺应时势而生的君主的Fra bibliotek然职责就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职责,所以做君主理应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
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 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
态度。作者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 做法做铺垫的,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举例 批——小儒君臣义 明——利 望——君主明职分
2.主旨归纳 本文对君主制度产生的历史做了追寻,指斥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流 弊,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文章大胆地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残暴的君 主,将他们斥之为“寇雠”“独夫”“天下之大害”,更难得的是把批判的 锋芒直逼当时君主,使其批判更具现实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 推原其本,“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 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好逸恶.劳(wù)
寇雠.(chóu)
无稽.之事(j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社会逐渐走上了下 坡路。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 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 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 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 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 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 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2)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让)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出使)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命令,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视之如寇雠(像) (3)如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
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比得上) 如其克谐,天下乃定(如果)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偏爱) (4)私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个人的)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暗中,私下)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谁,哪一个) (5)孰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怎么)
4.分古今 (1)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人各自.私.也 古义:自谋私利。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5.析活用 (1)离.散.天下之子女(使动用法,使……离散) (2)名.之为独夫(名词作动词,称呼) (3)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判断句) (2)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省略句) (3)曾不异夫腐鼠(省略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原君
对比 古——君主明职分 不明——大害 今——君主国之害
窥.伺.(kuī sì)
2.识通假
视之如寇雠.(“雠”同“仇”,仇人、仇敌)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消除)
(1)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整理)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任命官职)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假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 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 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之誉,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对清末改良主义维 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 民族矛盾,他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 的模拟之风。作品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 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 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 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 考。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对王阳明一派, 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 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在这方面,黄宗羲是 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在明朝时,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 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 自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
审美鉴赏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译文: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 的利益。
点评:文章题目为“原君”,第一段则从本原上考察君主的产生。在 此,作者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 也。”“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就需要有人处理一些公共的事情,凝 聚天下人心,执掌正义公正,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