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设备管理模式 & 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设备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一)

李葆文

编者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设备管理领域,国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是我国企业普遍关心和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刊特邀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撰写了“国外设备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讲座,从本期起连载,供广大企业参考,结合国情、厂情、创造适合自己的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

第一讲当代国际设备管理发展特征

一、设备现代化的特征

当代设备的技术进步飞快,分别朝着集成化、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精密化、自动化、流程化、综合化、计算机化、超小型化、技术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维修能力的矛盾将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企业,成为企业前进的障碍。一方面,要求企业增加设备的自诊断能力和可维修性,要求设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甚至引入无维修设计;另一方面,呼唤更良好的售后服务和社会化维修力量,减轻企业设备维修的负担。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一些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可能出现。例如自诊断系统出现了,自诊断系统的可靠性、准确性又可能成为企业所担忧的问题。有些企业甚至把过于敏感、经常造成误诊停机的自诊断系统拆掉,回到人工诊断的原始阶段。总之,新世纪的设备,将以更快的速度进步和发展,甚至超乎人们的想象。

二、现代化设备与维修管理

现代化的设备更复杂,具有更强的系统特性,因此要求更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近年来企业的发展表明,随着设备的技术进步,企业的设备操作人员不断减少,而维修人员保持不变或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操作的技术含量逐渐下降,而维修的技术含量却逐年上升。现今的维修人员遇到的多是机电一体化,集光电技术、气动技术、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复杂设备。当代的设备维修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维修工所能胜任的工作。这种维修和操作人员变化趋势如图1、图2所示。

先进的设备需要先进的维修技术,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当代设备涉及工种广泛,设备管理成为一门边缘的、综合性的、系统的学科。设备管理人员需要掌握运筹学、后勤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综合工程学、行为科学、可靠性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经济、工程技术、人机工程等知识。

三、设备管理业务

1.技术管理。包括前期管理(规划、选型决策、采购、合同管理、安装、调试、初期管理等);设备台账管理(资产、档案管理);设备状态管理(状态监测和诊断、点检管理);设备维修管理(维修模式设计、维修计划、维修质量验收等);设备环保与安全管理;设备润滑管理;备品配件、材料管理;改造、更新管理;合同化维修管理(委外合同维修价格生成、合同生成、合同管理、检验验收等);专业管理(压力容器、化学腐蚀设备管理,液压、气动系统管理,安全装置管理,计

算机网络管理,核反应装置管理,故障、事故管理及设备精度管理等)。

2.经济管理。包括投资方案技术经济分析、评估;设备经济寿命与折旧;寿命周期费用(LCC)、寿命周期效益、设备综合效率分析;外协项目价格体系管理;备件结构模型与备件流动资金。

四、国际设备管理不同体系的历史进展

第一代:事后维修阶段(BM:Breakdown Maintenance)(1950年前) 这个阶段由两个“时代”组成,即兼修时代和专修时代。在兼修时代,由于设备比较简单,设备的操作人员也就是维修人员;随着设备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开始有了专业分工,进入了专修时代。这时,操作工专门操作,维修工专门维修。这个阶段的共同特点是,设备坏了才修,不坏不修。

第二代:预防维修阶段(PM:Preventive Maintenance)(1950~1960) 国际上有两大体系共存,一个是以前苏联为首的计划预修体制,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预防维修体制。这两大体制本质相同,都是以摩擦学为理论基础,但在形式和作法上有所不同,效果上也有所差异。

(1)计划预修制

计划预修制是预防性维修的一种,旨在通过计划对设备进行周期性的修理。其中包括按照不同设备和不同使用周期安排的大修、中修和小修。一般情况下设备一出厂,其维修周期基本上就确定下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减少非计划(故障)停机,将潜在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缺点是维修的经济性和设备基础保养考虑不够。由于计划固定,较少考虑设备使用实际、负荷情况,容易产生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

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受前苏联影响较多,也基本采用这种维修体制。

(2)预防维修制

预防维修制是一种通过周期性的检查、分析来制定维修计划的管理方法,也属于预防性维修体系,多被西方国家采用。其优点是可以减少非计划的故障停机,检查后的计划维修可以部分减少维修的盲目性;其缺点是由于当时检查手段、仪器尚比较落后,受检查手段和检查人员经验的制约,可能使检查失误,进一步使维修计划不准确,仍可能造成维修冗余或不足。

第三代:生产维修阶段(PM:Productive Maintenance)(1960~1970) 生产维修体制是以预防性维修为中心,兼顾生产和设备设计制造而采取的多样、综合的设备管理方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采用此维修管理体制。生产维修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事后维修(BM:Breakdown Maintenance)、预防维修(PM:Preventive Maintenance)、改善维修(CM:Corrective Maintenance)、维修预防(MP:Maintenance Prevention)。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修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修设计思想。

第四代: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1970年至今)

(1)综合工程学

综合工程学的说法,70年代由英国丹尼斯.巴克思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其定义为:“为使资产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把相关的工

程技术、管理、财务及业务加以综合的学科。”英国政府积极支持丹尼斯的理论,综合工程学这一思想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2)全员生产维修(TPM:Total Production Maintenance)

日本在美国生产维修的基础上,吸收了英国综合工程学和我国鞍钢宪法群众路线的思想,提出“全员生产维修”的概念。在本讲座的以后部分还要详细介绍。

(3)设备综合管理

我国在80年代,在前苏联的计划预修体制基础上,吸收生产维修综合工程学、后勤工程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的内容,提出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的思想。这一体系在我国的《设备管理条例》里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但缺乏详细、可操作的规范。企业不同,对设备综合管理的理解不同,管理实践各有特点。

第二讲从预知维修到状态维修

预知维修(PM:Predictive Maintenance)产生于计划预防维修之后,是最早依赖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来记录故障、评估系统和制定维修策略的方法。由于当时的计算机硬软件环境尚为落后,缺乏完整、连续的数据采集系统,常使设备系统的预测不准确,因而影响了预知维修的有效性。这一管理模式毕竟向传统的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体制提出了挑战。

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80年代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体制,即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体制,又称状态维修(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所谓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体制是相对事后维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