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对中国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两个方面阐述民国时期的特点与意义。
一、社会变迁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文化和习俗上的。
1.政治上的变革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新中国,民主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也都发生了变化。
一部宪法的颁布,削弱了各地土豪劣绅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速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同时,新政权也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行了精神新文化运动。
2.经济上的变革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有了北洋政府的支持,许多先进的商业企业兴盛起来,中国的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城市改建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
3.文化和习俗上的变革北洋政府鼓励各地封建习俗的改革,通过法律的限制和宣传的力量,一些残酷的和反人类的传统习俗得以改变。
同时,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和新闻事业得到了兴旺发展,使人民得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启示。
二、文化现象民国时期也涌现了很多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的特殊性。
1.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精神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反对旧文化,呼吁推行现代化和民主化。
该运动代表人物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发起了许多文化运动和学术论坛,培养了大批的新兴文化人士和思想家。
2.新派京剧的出现新派京剧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在戏曲艺术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派京剧的音乐、唱腔、舞美和演出形式都进行了大幅度改变和创新,深受观众的欢迎。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3.绘画艺术的新潮流绘画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新式水墨画和新美术运动成为当时最具创新和先锋性的画风。
多位画家如吴湖帆、徐悲鸿、齐白石等都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打破了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定式。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论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
论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09020812 09财务管理1班黄清清【摘要】社会生活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本文从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社会内部新兴力量;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思想启蒙及思想运动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比较(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包括的方面社会生活,包括的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应,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
(二)衣的变化男人的衣服由原来单纯的穿着长袍马褂变为穿西装,改良的中山装;女子则由原来的妇女衣袖及襟多尚镶边变为穿着改良的旗袍。
(三)食的变化米粟薯芋为食料大宗,上户每饭必鱼肉,烹调精良;中户饭食不缺,蔬多而肴少;下户以粟粥薯芋为主要食品,间亦炊饭。
一般农民多属下户。
卷烟、汽水、饼干、牛乳之属清季始渐输入,迄今日盛,城市居民消费较多。
;西餐,葡萄酒、白兰地亦成为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四)住的变化由“房屋皆属旧式,洋式绝无,除少数巨家有特殊布置外,普通多用三间式,中一间作大厅,左右两间作住房。
二间式亦同。
乡村房屋大都分作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畜牛、马。
客民居山,多住茅屋,间用瓦。
”变为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五)行的变化由原来的“无船舶往来,公路未开,无车辆置备。
有余之家用轿、马,一般平民多步行。
”变为铁路,轮船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社会内部新兴力量的推动作用(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都能够更加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
(三)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对近代社会的作用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派遣一批幼童出访留学,其中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留学生都对近代中国的交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作用20世纪60-90年代,涌现出一批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张謇、荣氏兄弟。
民国时期社会态势及其特征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其特征前言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20世纪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
随着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三次历史巨变,中国社会开启了从传统全面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
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其显著的标识,即是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日趋转化第一章按照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形态结构、社会群体结构等不同层面。
社会形态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体结构,社会性质、社会面貌主要是由社会形态结构所决定的。
社会形态结构,就其内涵而言,又可分为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等方面。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一个显著态势,即是社会形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其变动,首先反映在政治结构上,不仅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而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向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渡,真正从政治理念上摒弃独裁专制政体,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其次反映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在城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取代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的主导经济,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旧有经济结构。
此外,社会形态结构的变动还反映在思想文化结构上,逐渐完成了社会主体意识形态从传统儒家文化到三民主义再到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更替过程。
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结构的这些变动,充分表明了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结构已由被奴役的、分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独立的、民主的、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章社会群体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宗族、民族、社区、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等。
民国时期,在社会形态结构变动的过程中,社会群体结构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高考历史第2部分第五单元民国时期第1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全册历史
第1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
(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1.主要原因(1)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37—1945年)1.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1)目的: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高中历史的解析如何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原因与影响
高中历史的解析如何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原因与影响一、背景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包括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观念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变化。
而要深入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政治原因1. 帝制的衰落在晚清时期,中国帝制逐渐衰落,这源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外侵略的失败。
清政府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内外问题交织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为中国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2. 社会各界呼唤变革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各界开始呼唤变革。
知识分子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化,商人和农民需求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工人阶级追求权益和劳动权益保护,这些呼声共同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三、经济原因1. 对外贸易的失去优势清朝时期,中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封闭导致了对外贸易的失去优势。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落后的经济体系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这使得中国社会需要进行经济体制的调整。
2. 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甚至发生了多次战争。
这些战争导致了社会经济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境。
同时,国内政局的不稳定也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动荡。
四、文化原因1.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冲击近现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了挑战,封建思想和体制的束缚成为了制约社会变革的瓶颈。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自五四运动开始,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领域。
新思想、新观念的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改革,这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五、影响1.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政治形态、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高中历史 专题四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长袍马褂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 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 一之大义。
晚 清 时 期
晚清时期,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 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 扬 菜
西餐的传入(中西餐的不同?)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建筑:四合院——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后,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3.全欧化住宅,20C纪30S前后 花园、别墅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
1. 近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3. 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4. 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5.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 6. 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保留了民族特色。
③ 思想观念: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及崇洋思潮的产生。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 ④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 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 外因: 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在侵略的同时,也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改革 开放后,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 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典型例题 (2018·4月浙江学考)《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 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 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解题思路
现象被取缔
不大,但总体不高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
转移,实行改革开 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放,切实关注民生,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 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极性
二、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原因 (1)“欧风美雨”的影响。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4.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 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 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答案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立足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研读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 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容进行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 进行判断和评论。 2.加强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料所 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 的表象或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 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要求: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变迁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近代中国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③民国政府的推动。
2、变迁表现(1)饮食: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②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2)服饰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
②留美幼童穿着西服,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③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并存,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裙子在大城市流行起来。
(3)居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习俗——“废止缠足”与婚姻习俗①“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礼简化。
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但广大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3、变迁特征:中西合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依然沿袭传统。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原因:计划经济产物;物资缺乏)(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2、改革开放后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要求:(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和火车(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全球 化史 观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
交通和通讯 工具的变迁, 促使近现代
出现轮船、电车、火 车、汽车和飞机等新 式工具,大大缩短了 与世界的距离;邮政
中国更快地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
融入全球 工具的发展,大大加
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第6页/共39页
史观 结论
史实论证
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在近代以
文明 史观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史料三从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经 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旧的习俗。
(3)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 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11页/共39页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从维护革命成果,扫除封建专 制的目的出发,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 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 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
俗变迁, 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也
表明中 表明人们思想走向近代化;近代以来
国近现 ,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
代生活 汽车、飞机、邮政、电报和电话等工
的逐步 近代化
业革命的产物,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 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逐步由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第5页/共39页
史观
结论
史实论证
(2)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 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第10页/共39页
史料三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 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 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 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 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二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 时期变化 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沿海变化大,内陆变化小;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具有不平衡性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联]近代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注]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中山装和旗袍均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拓]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结合,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补]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专题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现:物质生活:演练运用:1、阅读下列有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材料:材料一: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
……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制服》,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
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城市的饮食结构也发生变化,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力车、自行车成为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出现了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富商巨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住宅中安装了电灯和自来水。
材料三:政府多次明令禁止缠足,有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
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但在广大的农村,仍有许多女孩被迫缠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破除了这种陋习。
——以上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材料四:我常走在前门一带……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反说回来,也是一样。
新的嫌旧的妨碍,旧的嫌新的危险。
——李大钊(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民国初期的社会生活主要有哪些变化?(3分)(2)据材料三、四,指出当时社会生活变化有哪些特点?(2分)(3)据材料一、三,指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2分)(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
(4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5一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
”……《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
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