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精选5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在进行《物态变化》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进行授课。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
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
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部分知识请学生为大家讲,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学生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学生合作复习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讲课的学生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
《物态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态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物态变化的观点、原因和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导学内容:一、观点解析1.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 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是由于温度和压强等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二、物态变化的原因1. 气体的凝结:气体在低温下遭遇冷却或受到压缩时,分子之间的间隙减小,从而形成液体或固体。
2. 液体的蒸发: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加,部分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逃离液体表面而形成气体。
3. 固体的熔化:固体在一定温度下受热时,分子震动加剧,使分子间距增大,从而形成液体。
4. 气体的凝固:气体在低温下受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距缩小,从而形成液体或固体。
三、物态变化的过程1. 固态到液态的熔化过程:固体受热后,温度逐渐升高,分子震动增强,固体结构逐渐松弛,最终形成液体。
2. 液态到气态的蒸发过程:液体受热后,表面部分分子获得足够能量逃离液体表面,形成气态。
3. 固态到气态的升华过程:固体受热后,部分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逃离,形成气态,跳过液态状态。
4. 气态到液态的凝结过程:气体受冷后,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距缩小,形成液体。
5. 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液体受冷后,分子运动减缓,分子结构逐渐有序排列,形成固体。
导学任务:1. 请结合以上内容,诠释以下现象:- 冰块融化为水的过程;- 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冰雪在阳光下直接融化的过程;- 冷冻食品解冻后变成液体的过程。
2. 请列举三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并描述其过程。
3. 设想一个实验场景,探究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互相转变过程,并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观察结果。
4.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观点、原因和过程,掌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8篇物态变化教学重难点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8篇物态变化教学重难点下面是我分享的《物态变化》教学反思8篇物态变化教学重难点,供大家品鉴。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复习完物态变化这一节后,我对这一节的复习有以下几点反思。
1、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概念,如熔化,凝固,升华,凝华,汽化和液化等概念模糊不清。
在考试中仍大面积出现把熔化和升华混淆等。
2、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在这张试卷的实验题中,其实考的就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如果单纯的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但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蔬菜和水果水分蒸发的快慢,他们就无所适从。
3、对于温度计的读数也不太熟练。
零下22度往往看成22度。
最后一题是关于温度计的计算,全班只有少数同学答对,可见我在上温度计这节新课时,讲的过于简单。
没有进行深入的训练。
这个毛病有待在以后的课上改正。
4、探究实验仍是弱点。
这就需要在以后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题的强化训练。
此外,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
应该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和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2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一、经验体会: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
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
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较强。
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
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
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
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二、不足之外: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
第3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态变化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重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板等;2.实验药品:水、冰块、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本课时的主题——物态变化,并与学生讨论一下物质会因何种原因发生物态变化。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有什么特征?•物态变化是什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物态变化?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一:固态和液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探究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冰块。
b.将温度计插入烧杯中,记录开始时的温度。
c.将烧杯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冰块逐渐熔化,变成水;b.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冰的熔点(0℃)停止上升。
4.实验结论:冰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实验二:液态和气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探究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试管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在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升高,直到达到水的沸点(100℃),水开始沸腾。
b.沸腾过程中水逐渐变成水蒸气。
4.实验结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4. 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物态变化教学经验反思
物态变化教学经验反思物态变化教学经验反思。
文章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仅仅让学生掌握直白的理论知识已经不是当前教学主要方式,也不符合教学要求。
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在物理中体验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到物理”很重要。
物态变化教学经验反思课前反思:这是一节复习课,对于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普片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难度不大。
再加上八年级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以及相关知识应该说掌握的比较好了。
而我在课前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我的复习更有效率,也就是让学生怎样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与考点更好的掌握。
还有我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
课后反思:在这节复习课感觉效果还可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的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台阶。
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根据所学,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空调冰箱的制冷问题,阴霾的天气是怎么一回事等等。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有针对性的问答环节,和不可或缺的课前准备,及时的课堂练习,效果都出乎我的预料。
当然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以后改进。
物态变化教学经验反思在《物态变化》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如:温度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物态变化的六种形式和相关知识及应用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会问到和这章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华氏温度的规定?它和摄氏温度有什么关系?冰箱中提到的R134a是什么?冰雹是怎么形成的?阴霾天气指的是什么天气?这些问题如教师事先不搞清,就可能被学生问倒。
下面就这几个问题做简单的解答: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32度,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212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为1度,用符号F表示。
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为:F=9/5C+32或C=(F-32)5/9,其中F表示华氏温度,C表示摄氏温度。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课堂教学中能始终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创 造机会尽量让学生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
关注其错误的前概念,通过练习加以消除,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温度计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知道温度计原理,使学生掌握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 学方法宜多样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 积极性,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本节课在 设计上的成功之处在于:
1.通过组织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做出猜 想,并设计制作温度计模 课例研究综
型,在探究中得到快乐,在合作中得到成果,在交 述
流中有所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真实的问题情景与实验引入,使学生了解科学的
二、摄氏温度 1、常用单位:摄氏度(℃) 2、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 定为 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在 0℃到 100℃之 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份就是 1℃。
人的正常体温是 37℃。 三、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 温表)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 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 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 成的。 2、温度计的主要构造:玻璃泡、细玻璃管、液体、 刻度。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1)实验室温度计;(2)寒暑 表;(3)体温表。 4、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 请同学们在综合教材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 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 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 示。 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使用温度计前: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观察冰的熔化、水的凝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物态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热量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物态变化》教学反思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变得非常“专业”,“专”到大脑中只剩下中考要考的那点东西了。
因此,要充分发挥本章应有的“裁体”作用,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尤其是知识储备方面多下点功夫。
1、正确理解、运用“热”字:“热”一词多义,它可以表示“温度”“热量”“热能”等等。
那么为什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明确用上述三个词来表述,而非要用一个笼统的“热”字呢?这是因为:初中生开始对有关热学的概念尚未建立,但很多跟热现象有关事物能用“热”字来具体表示,如温度概念就是通过“冷热的程度”来表达的;热量则是用“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的热的多少”加以说明的,而句中的“热”究竟指什么?可以说含糊而不确切,但却能使我们领会。
事实上,很多热学概念都无法用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话来严格确切地表达。
例如热量的确切定义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热能转移的量度”,在学习热能的概念前我们无法给热量下这样的定义;而建立热能概念又是在学习了温度、热量等概念的基础上的`。
所以,我们不可能简单地一次给学生讲清每个热学概念。
可是“热”又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模糊却又能表示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字,只要借助于“热”字就能自然而形象地建立或说明热学的概念,随着以后知识增加,再逐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热学教学上应该注意下面几点:⑴初学热学时,通过“热”字讲具体的跟热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积累较多的感性认识。
⑵不要急于用“科学”的语言给热学概念下严格的定义,而是借助于“热”字建立初步的概念。
2、正确理解本章的教材编写结构,合理分散教学难点。
同旧教材一样,本章开篇讲的也是温度和温度计。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变化”进行的,“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海波和蜡的熔化”和“水的沸腾”这两个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精选篇1一、问题提出: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的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
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光现象。
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2.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分析。
2.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模型教具,如冰块、水、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块、水、蒸汽等。
2. 提问:物质有哪些状态?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化?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介绍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通过实例,讲解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特点和条件。
三、课堂实验与观察(15分钟)1. 进行课堂实验,如冰块熔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四、知识巩固与练习(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总结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2. 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判断和解释。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加热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2. 提问:你认为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和六种物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与应用环节,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教学设计1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刚学完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定义和特点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只是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汽化和液化的判断把握得不是太好。
所以: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
同时,由于九年级学生怕枯燥的特点对重复知识具有一定的厌倦心理,我给这节课的定义是一节贴近生活的趣味复习课,因此,课堂中采用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视频、音频、图片等。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复习设想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水循环的相关现象。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的知识联系起来。
(3)了解地球上的水现状,增强节水意识,学会简单的生活节水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2)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2)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3)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三、教学媒体多媒体电子白板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判断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属于六种物态变化中的哪种实例。
1.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解题技巧:首先明确物态变化中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定义判断。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使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4. 引导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及条件。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条件的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及三种状态,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础知识。
3. 演示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冰熔化、水沸腾等。
4.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霜的形成、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质的三种状态和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
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上)物理期末复习学案之《物态变化》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2)复习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复习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学生能够根据物理图像完成相应的练习。
(3).回忆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
(2)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态变化的知识要点复习。
难点:六种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实例。
因为它概括性比较强,而且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课前热身】知识点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测量温度的仪器叫,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采用,温度的单位是。
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人的正常体温为。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和;(2)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3)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4)读数时,视线要。
知识点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和。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有:。
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有:、、。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4.液体沸腾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②。
知识点三、熔化和凝固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凝固时,需要,但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分别叫_________、_________。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
2.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②。
知识点四、升华和凝华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升华;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华。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复习温度和温度计的知识,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并能准确读数。
2.回顾六种物态变化的重点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养成节水、节粮的好习惯。
3.通过对熔化、沸腾实验的回顾,进一步理解物态变化规律。
4.通过图像专项训练,提高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准确读数。
2.通过复习能灵活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
3.理解巩固熔化、沸腾实验过程及规律并能识别和分析图像信息。
【学习难点】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3、4、5、6、7、8、9、10、11、和12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问题13、14、15、16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17、18 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复习课引入:我们刚学完了《物态变化》,这一章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知识点比较多、比较的琐碎,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像穿珍珠一样把它们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好不好?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用“珍珠”和“项链”分别代表零散的知识点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本节复习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板块一:温度(一)基础知识梳理借助导学案的导读提纲,自主复习有关温度的基础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质疑、答疑。
教师以提问、追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问题1、使用温度计时你是如何快速准确的分辨出示数是“零上”还是“零下”?横放的温度计你又是怎样辨别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追问的评价方式,让个别学生把温度计读数技巧教给给全班同学。
问题2、利用复习的温度基础知识,你能轻松过关吗?学生自主完成“轻松过关(一)”中的两个问题。
(二)轻松过关(一)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2.在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两道重点习题及时评价学生对第一板块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 知道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卫生球、带塞子的烧瓶、树枝、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探究物质的三种状态(10分钟)1. 固态:展示卫生球,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固态的特点。
2. 液态:展示带塞子的烧瓶,让学生观察和想象,了解液态的特点。
3. 气态:展示酒精灯,让学生观察和闻味,体验气态的特点。
三、探究六种物态变化(15分钟)1. 熔化:利用火柴加热树枝,观察树枝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凝固:将卫生球放在石棉网上,观察卫生球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3. 汽化:用酒精灯加热烧瓶,观察烧瓶内液体的蒸发过程。
4. 液化:将卫生球液态的物质放在室温下,观察其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5. 升华:将卫生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其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6. 凝华:将卫生球气态的物质放在冷凝器中,观察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讨论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态变化,让学生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说出制作原理,构造并进行分类,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思考回答:需要用温度计测量学生动手实验,小组交流展示自制的温度计实验、观察,说出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后回答:只要标上刻度就可以了。
自由讨论,对温度计进行修改,如小瓶太大了,不方便,可以缩小为玻璃泡;将其中的液体改为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将吸管换成密闭的玻璃管,并将内径变细等。
从而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先发表自己的观点,再查阅课本找答案。
回忆总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有玻璃泡、细管、煤油酒精等液体、刻度线等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一步步的制作和改进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温度计的原理,构造设计,温度标示。
培养与现实结合的学习习惯,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而不是从“概念走向物理”。
小组讨论后回答:温度计的密封液柱上端会被涨破,液体会流出。
熟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热电偶温度计和红外线温度计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达到学生真正掌握温度计使用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对摄氏度的理解。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思考并讨论如何用物理语言表达这种现象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拓展学生知识面。
三、归纳小结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点拨学生说出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感想。
讨论发言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四、优化训练学生完成优化训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物态变化与温度》东夏镇第一初级中学王留夯教材分析《物态变化与温度》是教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第五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
《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教学以“水的物态变化”、“温度”和“温度计”为起点,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是热学的基础,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
可以说“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而学会使用“温度计”则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节课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会测量温度。
(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虽然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
所以教材在编写时从学生觉得熟悉的,但对其含义又没有明确认识的“温度”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测量温度的兴趣。
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新理念。
学情分析1.本课所面对的学生多数是农村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动与好奇,对新生事物持有浓厚兴趣,但秉承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准确、不科学的语言;2.他们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在一些生活情境中得到温度的认识,例如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家用寒暑表等,这也是学习本课的一个有利条件;3.学生对温度的了解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并没有得到理论的上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并能准确的判断自然界中水的各种物态变化。
(2)认识玻璃温度计,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小组学习和自学,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的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实验用温度计、烧杯、冷水、温水、热水教学重难点重点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温度计使用方法与读数。
难点1、水的三态变化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新课导入(2分钟)请学生欣赏章首图——雾淞。
1、问:面对这样美丽的风景,你想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2、指出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属于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由此引入新课。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化的探究欲望。
新课讲授活动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多媒体图片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并解释下列概念:1、固态:有一定形状和体积;2、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3、气态: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
(看不见,摸不着)重点强调:1、雾与“白气”是液态水。
2、霜是固态水3、气态水只有水蒸气小组讨论:看图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总结在导学案中)1、固态:冰雪霜雾凇雹2、液态:水雨露雾“白气”3、气态:水蒸气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展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活动二:阅读课本91页第三自然段文字,并结合导学案初步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多媒体展示:教学设计及论文评比---《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水的三态变化总结物态变化的定义让学生思考:导致水的物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小组讨论并阅读课本91页第三自然段文字,并结合导学案填图。
学生总结: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学生回答:温度的变化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分析,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体验,从而达到智、情双收的目的。
活动三:小组实验取三只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热水、温水、冷水,分别用手触摸烧杯壁,谈一谈手的感觉,总结出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有何不同?进而总结出温度的概念。
注意要用手触摸烧杯壁时,注意安全,防止被热水烫伤。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归纳总结。
总结出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冷热程度不一样。
总结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采用对比试验,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活动四:温度的测量1、提出问题: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让学生做多媒体所展示实验,引入温度计。
教学设计及论文评比---《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2、阅读课本并结合导学案,归纳总结:(1)温度计的构造(2)原理(3)摄氏温标(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实验,并得出结果: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导学案,归纳总结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展示归纳成果培养学生质疑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活动五:实验探究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让学生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哪些事项。
并完成实验数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估测水温:注意要用手触摸烧杯壁,防止被热水烫伤。
实测水温:注意保护好温度计,要轻拿轻放。
学生实验、讨论,举手发言,演示,其他同学评估、补充,完成实验数据记录表。
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必须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活动六: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例如:人的正常体温37 ºC一个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温度是0 ºC一个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 ºC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生活服务。
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学生欣赏多媒体图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
课堂反馈【例题1】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是38℃B.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C.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80℃【例题2】摄氏温度把的温度规定为O℃,把1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
如下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图1 ;图2【例题3】右图是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温度(70℃左右)的示意图。
请你指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练习巩固对温度的理解与认识,巩固对温度计的使用。
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从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发面进行总结。
培养总结意识,养成对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消化、梳理的习惯。
课题《物态变化与温度》东夏镇第一初级中学王留夯《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反思东夏镇第一初级中学王留夯《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
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
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中先讲解,后发温度计让学生认识,否则影响听课效果。
对摄氏度的规定可以不要讲出来,让学生自学,否则容易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学生探索的乐趣。
开发的课程资源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注重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知识应用于课堂;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实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形象直观;注重利用实验探究进行教学。
创新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能力。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小组合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其他小组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
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
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上面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能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
而我们的课堂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2.在进行复习中还存在课堂容量较小的问题。
我们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