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tod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tod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ea9c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9.png)
环境化学tod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行为和影响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的是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体等自然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环境化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研究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产生的各种
化学物质,如工业废水、废气、农药、重金属等的排放源和排放途径,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传输。
2.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
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包括化学反应、生物降解、光解等,以及
这些过程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污染物的分析与监测,研究开发各种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
用于准确测定环境中微量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包括色谱、质谱、
光谱等分析技术,以及现场监测和遥感技术等。
4. 环境毒理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生态风险,包
括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以及毒性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等的研究。
5. 环境修复与保护,研究开发各种环境修复技术和措施,用于减少或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以及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保护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境化学通过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南开大学环境化学教案
![南开大学环境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a5645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1.png)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环境化学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3. 环境化学实验方法4. 环境污染及治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化学的认识。
二、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环境、污染物、环境化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反应速率与平衡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环境化学原理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四、环境化学实验方法1. 教师介绍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环境化学实验操作,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检测等。
第二课时一、环境污染及治理1. 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如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等。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等。
3. 案例分析: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2. 实验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素养。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de080402020740bf1e9b04.png)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式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3、一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式形成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物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4、垂直递减率():随温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是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
5、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是由燃烧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6、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7、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8、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得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冲刷():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分配系数。
标准化的分配系数:即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值。
环境化学pdf
![环境化学pdf](https://img.taocdn.com/s3/m/52a4665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0.png)
环境化学pdf摘要:一、环境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二、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策略四、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现状五、环境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及其对生物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和生物效应等过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在我国的发展日益成熟,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生态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及其生物效应。
2.为环境监测、评价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促进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4.推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
二、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包括:1.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
2.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3.环境生物效应及其评价方法。
4.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现场调查与监测。
2.实验室分析与研究。
3.模型构建与模拟。
4.生态学与生物学研究方法。
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策略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1.大气污染。
2.水资源污染。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物污染。
针对这些污染问题,环境化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策略:1.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
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3.发展可再生能源。
4.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四、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现状近年来,我国环境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化学基础研究不断加强。
2.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
3.污染治理技术不断创新。
4.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五、环境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环境化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以下趋势与挑战:1.全球化背景下环境化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2.环境化学在新兴领域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412997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a.png)
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是一个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转化、迁移、生物累积、生态效应等的交叉学科。
它是化学、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大气科学以及其他环境相关领域的综合运用。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问题,从而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一、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迁移、生物累积、生态效应等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传输、转化及物化特性等。
2.化学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监测、分析与评价。
二、环境化学的重要性环境化学的研究对于维护环境健康、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以下是环境化学的重要性:1.了解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特征和含量,评估其危害程度。
2.研究环境中不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效应。
3.制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三、环境化学中的重点概念1.环境重金属:环境重金属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铜(Cu)、锌(Zn)、镍(Ni)、铅(Pb)、铬(Cr)、镉(Cd)、汞(Hg)等元素,它们易于在环境中长期积累,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有机物污染物:有机物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各种有机物质,包括石油、化学品、农药、霉菌毒素等。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
3.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传输、转化、分布、生物累积、生态效应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是环境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四、环境化学中的实验技术1.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化学分析技术中的一种,可以对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包括气质热解质谱、液质质谱、ICP质谱等。
2.气相色谱:气相色谱是化学分析技术中的一种,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高效分离技术,可用于化合物分离和分析。
四、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巨大意义。
以下是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环境污染的监测、防治和治理。
环境化学试题库及答案
![环境化学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7c0c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c.png)
环境化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
A. 存在和变化B. 存在和分布C. 变化和迁移D. 迁移和转化答案:D2. 环境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包括()。
A. 大气B. 水体C. 土壤D. 人体答案:D3. 环境化学研究的污染物不包括()。
A. 重金属B. 农药C. 放射性物质D. 氧气答案:D4. 环境化学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主要受()影响。
A. 物理因素B. 化学因素C. 生物因素D. 以上都是答案:D5. 环境化学研究中,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主要体现在()。
A.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B.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C.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A. 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B. 污染物的环境行为C. 污染物的环境效应D. 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答案:ABCD2. 环境化学研究的污染物类型包括()。
A. 有机污染物B. 无机污染物C. 放射性污染物D. 生物污染物答案:ABCD3. 环境化学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主要包括()。
A. 挥发B. 沉降C. 吸附D. 溶解答案:ABCD4. 环境化学中,污染物的转化过程主要包括()。
A. 氧化还原反应B. 水解反应C. 光解反应D. 生物降解答案:ABCD5. 环境化学研究的污染物环境效应主要包括()。
A. 对大气的影响B. 对水体的影响C. 对土壤的影响D. 对生物的影响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环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对)2. 环境化学只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不涉及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
(错)3. 环境化学研究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对)4. 环境化学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不包括挥发和沉降。
(错)5. 环境化学研究的污染物环境效应不包括对生物的影响。
(错)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8f54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1.png)
免疫毒性效应
污染物质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导致 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功能紊乱,增加感染或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CHAPTER 06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和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步骤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指数法 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大气污染物的归宿
包括干沉降、湿沉降、大气输送和转 化等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影响污染物 的浓度和分布。
CHAPTER 03
水环境化学
水体组成与性质
水体组成
水分子、溶解物质、悬浮物质、底泥 等。
水体性质
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等) 、化学性质(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 等)。
水体污染及危害
水体污染来源
体。
食物污染
受污染的食品,如含农药残留 的蔬菜、水果,受重金属污染
的鱼类等。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分布和排泄规律
分布规律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质的脂溶 性、分子量大小、生物体代谢能力等。一般来说,脂溶性物 质更易在脂肪组织中积累,而水溶性物质则更易在血液和体 液中分布。
排泄规律
生物体通过多种途径将污染物质排出体外,包括尿液、汗液 、呼吸、乳汁等。不同物质的排泄方式和速率也有所不同, 如重金属往往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而某些有机污染物则可 能通过皮肤排泄。
监管措施和 手段
环境质量标 准实施与监 管
实施效果评 估与反馈
CHAPTER 07
当代环境热点问题探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温室气体排放
01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引
发全球气候变化。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947141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e.png)
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rd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抑制剂:会使自由基反应的速率减慢或自由基反应完全被抑制的物质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重排:可以发生在环状的体系中,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或者是1,2-或1,5-氢原子的转移。
环境化学课程
![环境化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6c8a02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3.png)
环境化学课程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和化学物质的分布、转化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课程介绍了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环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个环境中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以及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运移、转化和归宿的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能够深入了解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和影响因素。
环境化学课程着重讲解了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
学生学习了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布和转化规律,了解了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去向和毒性效应。
通过学习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环境化学课程也介绍了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了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技术,了解了环境化学实验的常用设备和操作步骤。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样品分析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环境问题的实地调查和样品分析。
环境化学课程也将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学生学习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了解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过学习环境化学,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环境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学习环境化学,学生能够了解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和相关问题,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环境保护人才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为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环境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a52e5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9.png)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
环境化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环境化学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1.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 大气中的化学物质
- 水体中的化学物质
- 土壤中的化学物质
2. 环境化学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
- 配位反应
3.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
- 光谱分析
- 色谱分析
- 电化学分析
第三部分:环境化学实验1. 大气中污染物的测定
- 酸雨的模拟实验
-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2. 水体中污染物的分析
- 水质污染监测实验
- 重金属离子的分析
3. 土壤中有机物检测
-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土壤中有机物的提取与测定第四部分:环境化学应用1. 大气污染控制
- 大气净化技术
- 新能源研发
2. 水质保护与治理
- 水处理技术
- 水资源管理
3. 土壤污染修复
- 土壤修复技术
- 土壤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部分:教学资源
- 环境化学教学案例
- 环境化学教学视频
- 环境化学实验设计
结语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环境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2bc6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8.png)
环境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点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影响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
环境化学实验是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2.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环境化学实验主要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过程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
在实验中,应遵循化学反应原理、仪器分析原理和环境监测原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包括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等。
具体实验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环境污染物检测实验等。
4.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环境化学实验所需的基本技术包括:化学实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环境化学实验的常用技术1. 化学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
包括:物质的称量、溶液的调配、化学反应的进行、沉淀的制备、溶液的过滤、溶液的蒸发等。
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仪器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重要技术之一。
包括:色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适用合适的仪器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重要技术之一。
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土壤监测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熟练掌握各种监测技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环境化学实验的应用1. 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实验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可以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的分布和浓度,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环境治理环境化学实验在环境治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为制定环境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环境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工作。
环境化学(带)
![环境化学(带)](https://img.taocdn.com/s3/m/018a748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8.png)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迁移、转化、归趋和影响的科学。
它是环境科学与化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化学物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环境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化学的定义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效应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关注化学物质在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介质中的分布、迁移、转化、降解和生物可利用性等方面。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化学物质。
二、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分析化学: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检测、测定和监控方法,为环境化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环境污染化学:研究污染物的来源、排放、迁移、转化和归宿,探讨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
3.环境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与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探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代谢和生物降解等过程。
4.环境催化化学:研究催化剂在环境污染物降解和资源化中的作用,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5.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循环,探讨化学物质在地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
6.环境化学污染控制:研究化学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政策和法规,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1.采样与分析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和仪器检测等技术,获取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形态和分布等数据。
2.模型模拟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预测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3.实验室模拟方法:通过实验室模拟环境条件,研究化学物质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
4.现场监测方法:利用遥感、传感器等技术,实时监测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分布。
5.联合研究方法:结合多种研究手段,从不同角度探讨化学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四、环境化学的发展趋势1.环境纳米化学:研究纳米材料在环境化学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探讨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力。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f9df4f336c1eb91a375d92.png)
2、怎样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 第一,建立和发展由空间遥感和地面(海面)观测站网组成的完整的全球监测系统 第二,形成和发展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 第三,探索地球系统模式的建立和进行全球和区域环境可预测能力的研究 第四,探索和发展新一代环境工程学 第五,组建了以全球环境变化预测为目标的三大国际研究计划 3、你对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 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 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以氧为例,呼 吸作用的功能恰如一个“发动机” ,维持着细胞的活动,并保证细胞进行各种活动时能提供 足够量的可利用的化学能。 5、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有哪些特性?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特点:扩散性,持久性,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分布广泛。 6.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以汞为例,说明其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 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 无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三种。 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 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 甲基汞脂溶性大, 化学 性质稳定,容易被鱼类等生物吸收,难以代谢消除,能在食物链中逐级放大。甲基汞可进一 步转化为二甲基汞。二甲基汞难溶于水,有挥发性,易散逸到大气中,容易被光解为甲烷、 乙烷和汞,故大气中二甲基汞存在量很少。在弱酸性水体(pH4~5)中,二甲基汞也可转化 为一甲基汞。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一、请讨论封闭和开放体系碳酸平衡之间的区别。 比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可发现,在封闭体系中,[H2CO3*]、[HCO3-]、[CO32-]等可随 pH 值变化而改变,但总的碳酸量 CT 始终不变。而对于开放体系来说,CT、[HCO3-]、[CO32-] 均随 pH 值改变而变化,但[H2CO3*]总保持与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四、请叙述水中主要有机和无机污染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答:(1)有机污染物①农药:主要为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②多氯联苯(PCBs):③卤代脂肪 烃: 二氯溴甲烷; ④醚类: 双-(氯甲基)醚; ⑤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氯苯; ⑥苯酚类和甲酚类: ⑦酞酸酯类:双-(2-甲基-已基)酞酯;⑧多环芳烃类(PAH):⑨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2-甲基 亚硝胺 (2)金属污染物①镉:Cd2+;②汞:水体中汞以 Hg2+、Hg(OH)2、CH3Hg+、CH3Hg(OH)、 CH3HgCl、C6H5Hg+为主要形态;③铅:天然水中铅主要以 Pb2+状态存在;④砷:天然水 中砷可以 H3AsO3、H2AsO3-、H3AsO4、H2AsO4-、HAsO42-、AsO43-等形态存在⑤铬: 主要以 Cr3、CrO2-、CrO42-、Cr2O72-四种离子形态存在。 五、pE 电位的高低与氧化还原体系的关系?水环境中纵向来看,水表面和水深处 pE 电位 的是高还是低?各处于什么体系(氧化或还原)?对于多价态的化合物来说,高价态和低 价态各处于什么体系,对应水环境中的哪个位置? pE 电位低时,电子浓度高,体系给出电子的倾向强,属于还原体系;反之,电位高,电子 浓度低,体系给出电子的倾向弱,属于氧化体系。 水表面 pE 电位高,属于氧化体系;水深处 pE 电位低,属于还原体系。 高价态化合物处于氧化体系,位于水表面;低价态化合物处于还原体系,位于水深处。 六、什么叫优先污染物?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包括哪几类?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称为优先污染 物。 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包括-挥发性卤代烃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酚类、硝基本 类、苯胺类、多环芳烃类、酞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 物。 七、请叙述天然水体中存在哪几类颗粒物? 答:天然水体中存在以下几类颗粒物:①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②金属水合氧化物;③腐殖 质;④水体悬浮沉积物;⑤其他:藻类、细菌、病毒、表面活性剂、油滴等。 八、什么是表面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专属吸附作用?并说明水合氧化物对金属 离子的专属吸附和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1)表面吸附:由于胶体表面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 用。 (2)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胶体每吸附一部 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这种作用称为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3)专属吸附: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化力或氢 键作用。 (4)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与非金属吸附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项目 发生吸附的表面净电荷的符号 金属离子所起的作用 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 专属吸附 -、0、+ 配位离子 配位体交换 非专属吸附 反离子 阳离子交换
什么是环境化学
![什么是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c928331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b.png)
什么是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及其对生物和环境影响的学科。
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中的化学物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
环境化学在我国的发展日益重要,因为它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
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物污染,以及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化和去除过程。
大气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酸雨、光化学烟雾、PM2.5等。
2. 水环境化学:研究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以及水体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
水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水资源利用等。
3.土壤环境化学:研究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
土壤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土壤污染、土地利用变化、土壤肥力等。
4.生物环境化学: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物质,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毒性作用。
生物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态毒理学等。
5.环境分析化学:研究环境样品中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包括样品预处理、仪器分析和数据处理等。
环境分析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仪器的性能指标、数据分析等。
6.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环境污染治理专家关注的问题包括治理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效果评估等。
在我国,环境化学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环境化学的发展。
同时,环境化学家们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努力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国环境化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125fde076a20029bd642dd2.png)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4、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5、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
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6、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和产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具有易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拦截地表向外放出长波辐射的作用,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8、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9、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10、酸雨——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11、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1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1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环境化学.doc
![环境化学.doc](https://img.taocdn.com/s3/m/141e0b3480eb6294dd886cf6.png)
一、名词解释1、光化学烟雾:2、温室效应:3、水体富营养化:4、敏华光解:5、共代谢:6、土壤污染:7、生物降解:8、优先污染物:答案:1.光化学烟雾: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O3、醛类、PAN、HNO3等)} 来自第二章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允许太阳光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同时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在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来自第二章3.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来自第三章4.敏华光解:敏化光解是指一种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另一种分子(有机污染物),从而导致该分子(有机污染物)发生分解。
来自第三章5.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来自第四章6.土壤污染:当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并破坏了土壤的功能,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来自第四章7.生物降解:是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作用下,主要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生物转化,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的过程。
来自第五章8.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来自第一章二、选择题1、在水体中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A.增大 B.减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解析:当pH升高向碱性条件变化时,水体中的碳酸根离子会大量增加,水体中的碳酸根会络合颗粒物表面的重金属,水体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将会升高。
故选择A2、土壤有机质来源不包括()A树脂B腐殖酸C腐黑物D矿物质解析:D 矿物质属于无机物3、大气颗粒物的粒度有艾根核模、积聚模和粗粒子模。
环境化学的定义
![环境化学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984d0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3.png)
环境化学的定义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影响的学科。
它是化学学科与环境科学交叉的重要领域,旨在揭示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分布和迁移。
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土壤等介质相互迁移和转化。
环境化学家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化学物质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揭示其迁移路径和速率。
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和转化。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各种反应和转化,包括降解、氧化还原、配位等。
环境化学家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研究这些反应的动力学、机理和影响因素,为环境中的化学过程提供深入理解。
第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和危害。
环境化学家通过研究化学物质的毒理学特性、生态效应和生物累积,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建议。
环境化学还涉及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方法。
环境化学家开发和改进各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包括色谱、质谱、光谱等,用于检测环境中微量化学物质的存在和浓度。
他们也着眼于新兴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如纳米颗粒、有机污染物等。
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化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日益凸显。
它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环境化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新型污染物的识别和治理、环境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等,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环境化学的定义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揭示化学过程和环境效应的机理,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的发展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化学学科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环境化学总结
![环境化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22d8ddad51f01dc281f14c.png)
㈠基本概念: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生态效应、人体健康效应及其它环境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科学。
3.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环境物理效应。
3.热岛效应: 因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8.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50 km的大气层。
又称同温层。
9.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0 km高度的大气层。
10.热层:热层是指从80 km到约500 km的大气层。
又叫电离层。
11.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的分布状况,局部地区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影响。
12.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13.自由基的活性:是指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15.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生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
16.重排: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
17.加成:是指自由基对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自由基。
18.取代:是指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1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20.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环境效应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二、选择题1.属于环境物理效应的是ABD 。
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D.噪声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A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B.HgC.Pb D .As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B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CdB. HgC.PbD.As4.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BC 。
A.光化学烟雾B. 臭氧层破坏C. 酸雨D. 温室效应5.联合国已将每年的__C__定为“世界水日”,提醒人们注意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
A. 4.22B. 3.28C. 3.22D. 6.22三、填空题1.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国际保护O3层日为9月16日。
2.环境化学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
3.世界上曾发生过的八大公害事件是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日本水俣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5.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
6.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7.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8.环境效应按污染物引起的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9. 海湾战争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
10.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四、问答题1.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2.环境化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各是什么?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名词解释:热岛环流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二次污染物二、填空1.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 、NO3和N2O5。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4.导致降水酸性的主要物质是硫酸,其次是硝酸,还有有机酸等其他酸类。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6.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溶液中S(IV)和Fe(III)的浓度、pH,离子强度和温度有关。
7.SO42-、NO3-、Cl-、HCO3-。
8.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和HO2·。
9.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CO2、CH4、N2O、CFC。
10.气团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减温率两个因素有关。
11.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焚烧和农业排放。
12.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
13.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4.大气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它们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一次污染物。
15.伦敦烟雾事件是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硫酸盐颗粒物引起的。
16.SO42-、Ca2+、NH4+3种。
17.近海地区的降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Na、Cl和SO42-;而在远离海洋的森林草原HCO3-、SO42-、Ca2+和有机成分;在工业区和城市,降水中则含SO42-、NO3-和NH4+较多。
18. Whitby等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三种不同的粒度膜,即爱根核膜、积聚膜和粗粒子膜。
19.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20.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1.为了防止酸雨的危害,关键是要控制NO x和SO2等致酸物质的排放。
22.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2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4.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三、选择题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 的影响。
A、风B、湍流C、天气形势D、地理地势2、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ACD 的光离解。
A、O3B、H2CO C H2O2 D HNO23、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BC 。
A、ROB、R自由基C、H2OD、HO24、酸雨是指pH C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6.0B、<7.0C、<5.6D、<5.05、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 A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O3B、NO2C、碳氢化合物D、SO26、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D 。
A、寒冷的夜间B、多云的冬季C、寒冷而晴朗的冬天D、寒冷而晴朗的夜间7、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有ABCD 。
A、二氧化碳B、甲烷C、氟氯烃D、一氧化二氮8、硫酸型烟雾污染多发生于 D 季节。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9、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 A u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A、0.05B、0.1C、1D、210、保护地球生命屏障的臭氧层位于大气圈的 B 中。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中间层D. 电离层11、大气颗粒物中粒径 D um的颗粒,称为飘尘。
A、>10B、<5C、>15D、<1012、下列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CD 。
A、COB、SO2C、NO2D、SO313、光化学烟雾一般发生在大气湿度较低、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污染高峰出现在 C 。
A、早晨B、傍晚C、中午或稍后D、夜间14、洛杉矶烟雾属于 A 。
A.氧化型烟雾B. 还原型烟雾C. 煤炭型烟雾D. 硫酸型烟雾15、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C 。
A. Γ > 0B. Γ= 0C.Γ< 0D.Γ≠016、大气中HO2·的主要来源是ACD 。
A、HCHOB、O3C、CH3ONO2D、H2O2四、问答题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形成、影响因素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写出光化学烟雾的链反应机制。
3、试述温室气体造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防治措施。
4、试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5、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
3.简述环境化学的特点。
4.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第三章水环境化学一、名词解释:亨利定律水体富营养化分配定律辛醇-水分配系数吸附等温线分配系数生长代谢赤潮共代谢水解速率直接光解间接光解生物浓缩因子二、填空1、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HCO3-] +2 [CO32-] + [OH-] - [H+] 。
2、水中污染物大体可分为8类:①耗氧污染物,②致病污染物,③合成有机物,④植物营养物,⑤无机物与矿物质,⑥由土壤、岩石等冲刷下来的沉积物,⑦放射性物质,⑧热污染。
3、水循环过程通常由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4个环节组成。
4、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性吸附等。
5、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6、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7、一般天然水体的决定电位是溶解氧,而有机污染物积累的厌氧体系中决定电位是有机物。
8、腐殖质与环境有机物之间的作用主要涉及吸附效应、溶解效应、对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光敏效应和猝灭效应等。
9、水体呈富营养状态时,水面藻类增殖,成片成团地覆盖水体表面。
这种现象发生在湖面上称为水华或湖靛,而发生在海湾或河口区域则称为赤潮。
10、海水以Cl- 和Na+离子为主。
11、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是K+,Na+,Ca2+,Mg2+,HCO3-,NO3-,Cl-,SO42-。
12、天然水体中最重要的无机配位体是OH-和Cl-,其次是HCO3-和SO42-等。
13、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Henry型、Langmuir型和Freundlich型三种14、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着二种主要机理: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
15、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k ow表示,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咐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
16、水体中典型的自养生物是藻类,自养生物的C、N、P源分别是CO2、NO3-、PO43-。
17、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是有机化合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微生物的种类,此外,温度、pH、反应体系的溶解氧等也能影响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速率。
18、水中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主要是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19、通常使用N/P值的大小判断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
当N/P值>100时,属贫营养湖泊状况。
当N/P值<10时,属富营养状况。
20、天然水体的pH值一般在6~9之间。
21、水环境中促成颗粒相互碰撞产生絮凝有三种不同机理。
即异向絮凝、同向絮凝和差速沉降絮凝。
22、DLVO理论适用于没有化学专属吸附作用的电解质溶液中,而且假设颗粒是粒度均等、球体形状的理想状态。
三、选择题1、在通常的水体pH范围内(pH=5~9) B 是主要的稳定形态。
A、Fe(OH)2,Fe2+B、Fe(OH)3,Fe2+C、Fe(OH)2,Fe3+D、Fe(OH)3,Fe3+2、水的氧化还原限度pe为 B 。
A、-pHB、20.75-pHC、(1/0.059)ED、pH-20.753、一般情况下,当水体DO B 时,鱼类会死亡。
A、>8.0mg/LB、<4.0 mg/LC、>0D、>4.0 mg/L4、水解速率与pH有关。
水解速率常数在低pH范围内, C 占优势。
A、k NB、k B[OH-]C、k A[H+]D、k h5、某一水体的BOD20为100 ppm,其BOD5约为___D___ ppm。
A、40B、50C、35D、706、游离氰对鱼的中毒限量为 B mg/LA、0.02B、0.03C、0.05D、0.17、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原因是由磷、氮的化合物过多排放,__A__等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而引起水体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A、Fe、MnB、Ca、MgC、Hg、PbD、Cu、Zn8、下列各种形态的汞化物,毒性最大的是__A __。
A、Hg(CH3)2B、HgOC、HgD、Hg2Cl29、影响水环境中颗粒物吸附作用的因素有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