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
中国书法史讲义纲要及综述98
中国书法史纲要(讲义)李胜洪一.先秦书法/二.秦代书法/三.汉代书法/四.魏晋南北朝书法/五. 隋唐五代书法/六.宋辽金书法/七.元代书法/八.明代书法/九.清代书法/十.近现代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者, 应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
让我们通过文字记载、实物资料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总体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先秦书法艺术中国文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伏羲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
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一.汉字产生与艺术萌芽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1.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2.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书法十讲》
《书法十讲》目录书学前言第一讲书法约言第二讲选帖问题第三讲执笔问题第四讲工具问题第五讲运笔问题第六讲结构问题第七讲书病第八讲书体第九讲书髓第十讲碑与帖书学前言书学在古代为六艺之一,本来是一种专门的学问。
周秦以来,历代都非常重视,尤其是汉、晋、唐三朝。
五千年来,期间书体颇有变迁,不过可以这样概括地说:我国的书法直到魏晋,方才走上一条大道,锺王臻其极诣,右军尤其是集大成,正好像儒家的有孔子一样。
在书法的本身上说,不侫并无新奇之论。
现在愿诸位在学习书法时注意的有三个字:第一个是“静”字。
我常说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
我人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要行所无事。
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
像这样名心既澹,火气全无,自然可造就不同凡响。
第二个字是“兴”。
我人研究一种学问,当然要对所研究的一门要先发生兴趣。
但是一时之兴是靠不住的,是容易完的。
那么如何可以使兴趣不绝地发生呢?总之,在于有“困而学之”的精神。
俗语所谓“头难、头难”,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易,没有毅力的人,不免见难而退,就此灰心。
所以我们要不怕难,能够不怕,自会发生兴趣。
起始是一种浅尝的兴趣,到后来便得深入的兴趣,有了深入的兴趣,不知不觉便进入“不知肉味”的境界里去了。
将来炉火纯青,兴到为之,宜有杰作。
第三个字是“恒”。
我们要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不可一曝十寒。
世界上许多学问事业,没有一种学问、一种事业可以无“恒”而能够成功的。
易经恒卦的卦辞,开始就说:“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那是说有恒心是好的、是通的、是有益的,如果锲而不舍,那就无往而不利了。
当年永禅师四十年不下楼,素师退笔成塚,可见他们所下的苦功。
又如卧则划被,坐则划地,无非是念兹在兹,所以终于成功。
但是,梁庾元威说:“才能关性分,耽嗜妨大业”,不侫平时对书学就有这一点感想。
请诸位也想一想看:现在通俗的碑帖是谁写的?他们在当时的学术经济是什么样?可不是都很卓越吗?唐宋诸贤,功业文章,名在简册,有从来不以书法出名的,但是我看到他们的书法,简直大可赞叹!所以我往常总是对讲书法的朋友说:“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此话说来似乎已离开艺术立场,然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我人不可不知自勉。
中国书法讲义
中国书法讲义什么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毛笔和墨汁在纸上书写汉字,表达情感和思想。
它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且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这些刻有汉字的古代骨骼和金属器皿是最早的书法作品。
随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相继出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风格和特点。
这种书法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中国书法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书法注重笔画的形态、结构、韵律和平衡。
每一笔都要求有力度、速度和节奏上的变化,这使得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此外,书法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书法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艺术感悟能力。
中国书法的流派和名家中国书法有着丰富多样的流派,如汉隶、唐楷、宋真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代表人物。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米芾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中国书法的方法研究和练中国书法需要时间和耐心。
以下是一些研究中国书法的基本步骤:1. 了解不同的书体和书法流派;2. 研究基本的笔画和构图规则;3. 借鉴名家的作品,模仿其风格和技巧;4. 参加书法班或请教书法家进行指导;5. 坚持每天练,逐渐提高技巧和理解。
结语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形式,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才华。
通过研究和欣赏中国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价值观,并且培养自己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现在就开始研究中国书法吧!参考文献:- 张如梦, 中国书法发展史概论,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1996. - 吴可熙, 书法的艺术, 北京出版社, 2008.- 蒋勋, 书法的智慧,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书法简史课件讲义
120
清代初期书法的代表人物
“清初四家”:刘墉、翁方纲、梁同书、王文 治。
42
120
刘 墉 书 法
43
120
清代中晚期
阮元提出《南帖北碑论》、《南北书派论》, 举起了复古兴碑的大旗。继而包世臣的《艺舟 双楫》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著作力倡 碑学,使复古习碑之风迅速吹遍了书坛,成为 社会之风气。一批碑学的实践者也取得了突出 的成绩,为碑学书法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从而 打破了帖学一统的局面,使清代书坛面貌焕然 一新。
120 38
豪放派:张瑞图
在书法上表现出强 烈的个性,追求大 尺幅,震荡的视觉 效果,侧锋取势, 横涂竖抹,满纸烟 云,使书法原先的 秩序开始瓦解。
120 39
120
(九)清代书法
40
120
清代初期大兴帖学
乾隆建淳化轩收藏《淳化阁帖》,又组织人刊 刻《三希堂法帖》。乾隆帝特喜王氏书法,收 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 帖》、王珣的《伯远帖》,视为稀世珍宝,把 他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法帖》 规模浩大,远远超过《淳化阁帖》。
创新方面没有取得突破。元代继宋代风气,仍 然大兴帖学,石刻作品很少,多墨迹之作。元 人力求扭转南宋日渐衰微的书风;恢复晋唐法 度,在复古回归中寻求突破,虽然难以恢复晋 唐书法的繁荣景象,对于后代也起到了承上启 下的作用。
28
120
代表人物——赵孟頫
赵孟頫开创了回归晋唐的复古之风,对元代书 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此风一开,群起效之, 使元朝书法呈现出一派晋唐景象。
7
120
九 成 宫 醴 泉 铭 局 部
8
()
120
中期——革新鼎盛期
9
中国书法史:书法史第一章
(3)西周晚期
包括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公元 前887年~公元前771年)。这一时 期一方面是青铜器铭文发展的高峰,另一 方面,似乎也已经显示出分化的迹象。如 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的宣王时的 《毛公鼎铭》,制作精美,器形完整。文 在腹中,凡三十二行,计有四百九十七字, 堪称宏篇钜制。其书法流溢秀美,笔划工 谨厚重,结构密丽庄严,气势雄浑博大, 为存世金器铭文较长而艺术水平较高的一 个。
20
3、春秋、战国金文
公元前770年,犬戎陷镐京,杀幽王,西周灭亡;
晋、郑等诸侯护送平王东迁,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市), 史称“东周”,周王室由此衰落,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 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列国 割据兼并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
伴随这一历史大变动,文字的应用也形成了一些新的
19
西周中、晚期的作品,在笔划、结构和章 法上的处理,圆熟自如,能够充分利用工 具和铸造方法的特长来发挥创造性,使文 字的形式独具一种凝铸效果,端严肃穆、 气息高浑,令人观之而有如入庙堂、如对 至尊的敬畏感,然而却又有慈霭温婉、如 沐春风的亲切感,通常认为,这应该是所 谓“大篆”的特有气息。这种气息是非常 可贵的,在后世书家那里产生了很强烈的 共鸣,成为后来者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 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作品,也因此被认为 是西周金文的鼎盛之作,学习大篆的典范。
5
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多是器主的标识、族徽、 祖先名字等,一般只有两三个字,象形程度较高,有的甚 至接近于写实绘画。这大约因为受早期图画的影响的缘故。 它的形式仍然与早期甲骨文有相通之处。
商代末期,许多器物的铭文字数仍不多,如《司母戊
鼎铭》、《司母辛鼎铭》,但文字作风有变化,司母戊鼎
书法讲座讲义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 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 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下面,我们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图九 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的良渚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址中出土的陶器上,
计有9种刻划符号: (施昕更《良渚》,西湖博物馆,1938年。)
图十 在距今约4500年,早于龙山文化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里,出土的象形 符号,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据已发表的材料,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发 现了4个(下引前4形),又在渚城前寨遗址发现了一个残缺的(下引第 5形): (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第117一118,文物出版社1974年。 又《文物》1974年第1期第75页。)
图一 半坡类型的这种陶符,还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合阳莘野、铜 川李家沟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其中以姜寨 遗址发现最多,计有38种: (参见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载《考古与文物》 1980年第3期。)
图二 略晚于仰韶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早在30年代就在甘肃的和政半山和青海 的民和马厂沿两地出土的陶壶和陶罐上,发现有用颜料描绘的符号,曾 收集有10种: (见巴尔姆格伦《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载《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 3号第1册,1934年。)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 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 往刻有不同的符号。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一、书法演进过程中的书体变化我们看下面的“图书”两个字。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书体,楷书。
这也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一种书体,隶书。
这个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书体,也是“图书”两个字,是小篆。
这个是“图书”的大篆。
这个也是“图书”两个字,是一种甲骨文写法,出现在大篆之后隶书之前。
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它就有了。
那么我们接着看,这是行书的“图书”二字。
这是在我们所熟悉的草书出现之前的一种古朴的草书,叫章草。
这是草书的“图书”二字。
我们看上面列举的这些书法体式,它们究竟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根据这些字的形态,如何能推敲出哪一种是源头,经历了哪些变化才生成了后来这么多的字体?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图”字最早的写法出现在商周时期,最早的“图”字外边是像城池一样的一个方框,里面有各种不同的造型,相当于城池里的各种建筑物。
“图”本身的含义是描绘及记录所视图像,所以其构成有方有圆,也有不规则的形状。
最早的“书”字中间的竖画和两边分叉的笔画代表毛笔,右边是人的一只手,没有把五个指头都画出来,只画了一个大拇指,然后四指中的中指连通到小手臂的位置,呈现出手抓毛笔的造型。
这只手抓着毛笔,在一种器皿中蘸着什么,今天我们知道蘸的应该是墨汁。
蘸来干吗呢?来书写。
今天繁体字书写的“書”,底下不是“日”字吗?大家不要认为是太阳的意思,最早的时候它表示一个盛墨汁用的盛器,中间的小横点是装饰用的笔画,代表里面有东西,所以它并不是“日”字,跟太阳也没有关系。
这就是“图书”二字最早的形象。
在下一步的变化中,表示手的笔画圆转之后向前伸了,一下子抓住了笔杆。
代表毛笔毫毛的两个笔画依然在下边存在着,蘸墨汁用的容器空了,象征里头有东西的装饰性小笔画没有了,但是有一些小点在旁边,说明书写的时候带出来了墨汁。
进一步的变化是什么呢?圆转的笔画变方了,里头出现了一个口,然后下面很多不规则的小短笔画完全变成了非横即竖的笔画。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第一讲:中国书法源流概述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备受世人推崇。
它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讲将概述中国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第二讲: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鼻祖,金文则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本讲将详细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源流、特点及代表作品。
第三讲:秦汉至南北朝隶书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讲将介绍隶书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四讲:魏晋至南朝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讲将介绍魏晋至南朝时期草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品。
第五讲:唐代楷书楷书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书法形式之一,其风格端庄、工整,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讲将介绍唐代楷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六讲:宋代瘦金体瘦金体是宋代独特的书法风格,其字体瘦劲、挺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讲将介绍瘦金体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七讲:元明行书行书是元明时期流行的书法形式之一,其风格流畅、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讲将介绍元明行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八讲:清代楷书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其楷书风格端庄、雄浑。
本讲将介绍清代楷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九讲:民国草书民国时期,草书在中国书法界再度兴起,其风格豪放、奔放。
本讲将介绍民国草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十讲:现代书法与传承现代书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讲将探讨现代书法的特点、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同时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十五讲——4
照应:是笔画关系。是笔画之间到达均衡、 和谐、含蓄的艺术效果。
四、练习:完成列书写
第四课
一、理论:两汉书法艺术
(一)隶书的成熟。公元前206年 秦朝灭亡。一代帝王的宏图伟业 在15年间灰飞烟灭,小篆如同帝 国精心绘制的图腾,在秦王朝的 背影中悄然远去。曾以辅佐之名 匍匐在图腾脚下的秦隶,那么因 实用力量的推动而逐渐演变、生 生不息。
陕西茂陵,这座花费了五十年才建成的皇家 陵墓,寄托了人们对两千年前大汉气象的不 尽遐想。在尚未挖掘的地下,封存着一位帝 王对盛世人间的无限眷恋,他以非凡的文治 武功开创了一个雄浑博大的时代。汉隶,正 是从这个时代逐渐走向成熟
从书法的载体来说,有金石碑版的刻划 范铸,有简牍纸帛的濡墨染翰,不同的材料 造成了不同的艺术趣味与风格。
〔二〕“以书取人〞 制度的开场
在萧何制定的?草率?中,规定以八体书〔大篆、 小篆、刻符、虫书:旗帜和符信、摹印、署书: 题榜曰署、殳shū书:用于兵器上、隶书其中除 小篆、隶书外其余六种都是秦以前固有的〕作为 学童应试的内容,成绩好的可以作专门负责文书、 奏章工作的“尚书〞、“史书令〞。以书取人, 既是国家的制度,对每一个人来说,也是作为入 仕“当官〞的手段。这是“以书取人〞 的开场, 后来效法于此。虽然八书都要学,但隶书最重要, 汉代人称隶书为“史书〞。
汉代前期是继承秦隶的写法,大概汉武帝以前那个隶书还属于古隶阶 段,汉武帝以后慢慢地演变出新的隶体,就是后世所谓的八分。 洛阳城 郊一个看似寻常的村庄。秋收降临,大片的麦田等待收割。夕阳西下, 牧羊的老人缓缓归家。不寻常的是,老人的脚下是一座古都悠远的城墙, 麦浪的深处是几个王朝繁华的过往。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屹立着一座 奇迹般的大学,两千年前,它的学生就到达了三万余人。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是中国文化研究学者黄仁宇的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书法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
以下是《中国书法源流十讲》的十个讲解概述:
第一讲:古象书法起源
介绍了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起源和书法的萌芽,以及古人如何通过刻画形象来传达信息的方法。
第二讲:青铜文字与金文字
讲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和金文的发展变迁,揭示出金文字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三讲:古印与古印章刻
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艺术和印章刻字技艺,并介绍了古代的印章使用和印章文化。
第四讲:隶书的产生与发展
详细介绍了汉代隶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并分析了隶书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和地位。
第五讲:楷书在古代的地位
介绍了楷书在古代书法中的地位,阐述了楷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揭示了楷书的审美价值。
第六讲:草书的产生与发展
探究了草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了草书的特点和意义,并
探讨了草书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第七讲:行书、草书的演变
介绍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演变过程,以及草书与行书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对比和理解的视角。
第八讲:隶、楷、行、草的演变
全面展示了隶、楷、行、草四种书法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脉络和造字规律。
第九讲:风土与字体
通过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对比,揭示了中国书法字体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以及不同字体的审美意义。
第十讲:中国书法的精神与艺术
通过对中国书法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解读,阐述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展示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书法讲座讲义
书法讲座讲义课题:中国书法简史授课人:时间:地点:听课人员:书法爱好者授课前言:(略)一、中国文字的起源说法(一)、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
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
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
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下面,我们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说法(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文字的创始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
诸多学者说法不一,但都认为这时间大约相当于传说的五帝时期之初上至三皇时期。
二是文字创制的方法或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历代学者各抒己见,缺乏共识,这包括:1,文字源于结绳。
中国书法讲义
使笔毫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笔毫在不同情况下均处
于最良好的状态,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各种笔势,
形成理想的线条。这个原则,古今一贯始终不必班变。
赵孟 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
字亦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1、执 笔 昔人论书,必首言执笔。执笔之法,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宋
《大克鼎》是西周中期
孝王时代的重要青铜器之 一,1980年出土于陕西扶 风,原器现藏于上海博物 馆。《大克鼎》是西周中 期金文书法的代表,刻有 28行290字,用笔厚重尖 挺,字形较方整,字与字 之间有凸出的界格把它们 分开,行列整齐,具有雍 容典雅之美,与同时出土 的《小克鼎》相比,文字 的装饰性比较浓重。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 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 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 (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 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 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 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 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 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 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 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 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 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 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 吉凶之事件。
2 金文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 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 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 或阴或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A绪论一书法1 谈谈你对书法的认识:古人说:1,书,心画也.2,书者,法象也.3,书法即心法也.4,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其人而已.今人说: 造型艺术线条艺术抽象艺术表现艺术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其内涵:表现对象:汉字表现内容: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表现形式:书写2请你谈谈书法在历代的称谓:汉代以前:书东汉后期:书艺魏晋南北朝:书道唐朝:书法宋朝:法帖日本:书道二书法发展的几个时期:1 原始萌生时期:史前至夏2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3 成熟期:东汉至南北朝4 繁荣期:隋唐至清朝三有关造字的传说:1 伏羲画卦说.2 神农结字说.3 仓颉造字说.四汉字结构:六书:指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东汉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东汉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通用的六书说指许慎的“六书”.许慎六书的含义:1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3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4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 转注:转注者,同意相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6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B 原始萌生期:史前书法(夏以前至夏)●汉字刻划符号,是史前的书法艺术,首先出现在陶器上.陶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的材料,其本身就包含有审美意味,先民们在制陶时,把均衡、对称、和谐、变化、节律等作为造型艺术的朦胧审美意识,又把游戏模仿等原始艺术形式,用简单刻划的线条形式装饰在陶器上.C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甲骨文:指上古时期(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多为当时王室贵族占卜的记录.1889年,由王懿荣、刘鹗发现.甲骨文主要出现在殷商时代,金文则兴盛于周代.金文从汉代就开始出土,唐代已有专门收集金石文字的著作,宋代出了专门的金石学著作,清代金石学大盛. ●金文: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懿钟和鼎为多,所以又称“钟鼎文”,还称作“大篆”、“籀文”、“古籀”.主要代表作:《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最早的时刻,传说是《岣嵝碑》,目前发现的是《石鼓文》.●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墨迹是殷商时代一陶片上的“祀”字.●秦汉以前的书法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出土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墨迹则是汉代竹木简.●秦统一后,李斯统一文字,世称“小篆”.秦六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山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目前留有拓片或刻石的有:《峄山刻石》《秦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被称为“秦四刻石”.●小篆:秦代厘定的小篆,笔画纤细有力,线条浑圆,又被称为“玉箸篆”.与大篆相比,其笔画匀称规范,字形结构稳定,严谨统一. ●碑:原指竖立的石头,后特指铭刻文字的竖石.其正面曰“阳”,背面曰“阴”,顶部称“碑额”,底座称“趺”,左右两面称“侧”.●汉隶:即汉代隶书,一般字体扁平,波磔明显,是隶书的典型形态.隶书虽然产生于秦代,但其成熟及发展高峰都是在汉代,而汉代以后,又出现并广泛使用可新的文字形态---楷书,所以“汉隶”又成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统指有典型隶书特点的书法作品.●汉代书法艺术的代表是碑刻:1 摩崖: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代表作:《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等.2 石经:把《周易》《论语》等经书刻在碑上:用隶书刻就.代表作:《熹平石经》.3 汉隶碑刻代表作:《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东汉崔瑗《草书势》.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东汉蔡邕.代表作:《笔赋》《笔论》《篆势》《九势》.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东汉赵壹《非草书》. ●汉代代表书法家张芝有“草圣”之称,擅章草,书迹亦佚,传《冠军贴》《急就章》等.杜度擅章草,书迹亦佚.崔瑗擅章草,书迹亦佚.●魏: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要书体.钟繇:“正书之祖”,又称“钟元常”“钟太傅”.代表作:《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等.《三体石经》指古文、小篆、汉隶.●晋:行书昌盛西晋代表书家索靖善草,代表作:《七月帖》《出师颂》《急就章》《月仪帖》等.卫guan 擅草、行,卫觊之子,卫恒之父.代表作:《顿首州民帖》.●《三希堂法帖》(乾隆时翻刻)三希帖指:晋王(王旬)《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书法世家:王: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谢:谢尚、谢安、谢万等.郗:郗鉴、郗昙等. 庾:庾翼、庾亮等.卫:卫恒、卫铄(卫夫人)等. ●章草:隶书的草体:又称“隶草”:它解散了隶书,注重书写便捷,从简从速,但又字字独立,保留刻隶书的某些笔画特点,末笔常用隶书典型的波挑收尾.●草书:一种结构简略,行笔流畅的书体,由章草演变过来,到唐代,在张旭、怀素笔下更加放纵,其笔势连绵环绕,字型变化繁多,成为“狂草”.●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书家墨迹:西晋《平复帖》(章草).●“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又称“王右军”.代表作:《兰亭序》《快雪时情帖》《丧乱帖》《平安帖》《孔侍中帖》《初月帖》《十七帖》《月毅论》等.王献之:王羲之之子,又称“王大令”.代表作:《中秋帖》《鸭头帖》《廿九日帖》《洛神赋十三行》《地黄汤帖》等.●行书: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兼有楷、草两体的某些特点.即较楷书书写自由,又较草书工整,易识易写,广为流传.●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它是通过保持汉隶的结体,省改其波磔,同时增加章草的钩ti,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帖:本意指绢帛书卷前面的题签.其意义延伸经历了三个扩展阶段:1,由作品标签扩展为帛书本身;2,由帛书扩展为汇集名家的刻帖;3,由刻帖扩展为一切装裱成册的作为研习书法之用的书写、椎拓、影印的文字.●“北碑南帖”:南北朝时,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所以帖多,北朝没有禁令,所以碑多.故历来有“北碑南帖”之说.帖宜于行草,故以流美为能,温婉妩媚,风流妍妙.碑宜于楷隶,故以方严为尚,豪放劲健,质朴厚重.●“南铭北碑”的南铭指《瘗鹤铭》,北碑指《郑文公碑》.“北碑”:又称魏碑,指北魏时代,在北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种种碑版,基本上属于楷书,书法史上称北碑时期的楷体为“魏体”.魏碑作品主要分四大类:1龙门造像《龙门二十品》.2云峰刻石《郑羲下碑》《登太基山诗》《登百峰诗》等.3四山摩崖《尖山摩崖》《岗山摩崖》《葛山摩崖》《铁山摩崖》等.4邙山墓志《元倪墓志》《元显隽墓志》等. 其他作品:《崔敬邕墓志》《张玄墓志》《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等.代表书家及作品:郑道昭《郑羲上下碑》《论经书诗》等.郑述祖(道昭之子)《天柱山铭》《云居馆题记》等.南朝碑刻:《瘗鹤铭》和“二爨”.“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千字文:南梁,安成王侍郎,周兴嗣撰,叙述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当面的知识,为一千多年来启蒙的教科书和书法家临习创作的典范文.南陈名僧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遍施浙东诸寺.有《智永真草千字文》传世.墓志:墓中记载死者姓名,籍贯和生平的石刻,形体呈方形,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是北魏以后墓志的定制. ●南朝四家:1、(宋)羊欣代表作:《笔精帖》.论著《采古来能书人名录》.2、(齐)王僧虔代表作:《王琰帖》《御史帖》等.论著:《书赋》《论书》《笔意赞》《答高第论书启》等.3、(梁)萧子云代表作:《千字文》(草书)、《史孝山出师颂》(章草)、《进写古文启》(正书)等.4、(陈)智永代表作:《真草千字文》《仿钟繇宣示表》等. D 繁荣期:(隋唐---清)●隋唐统一中国后,在朝廷置书学博士,唐朝专立书学,以书为教,以书取仕.●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李世民《晋祠铭》.楷书●初唐四大家:1、欧阳询,又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论著:《三十六法》《八诀》《传授诀》《用笔诀》.代表作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温颜博碑》行书《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史事帖》《行书千字文》等.隶书《房彦谦碑》.2、虞世南,又称“虞永兴”.论著:《书旨述》《观学篇》《笔髓论》等.代表作:楷书《孔子庙堂碑》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等.3、褚遂良,又称“褚河南”.代表作: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等.4、薛稷(山西万荣人)代表作:楷书《信行禅师碑》.楷书四大家: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唐)、赵孟fu(元). 颜真卿代表作:楷书《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行书《自书告身帖》《刘中使帖》《祭侄文稿》《裴将军诗帖》.柳公权名句:“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为法矣”.代表作:《金刚经》《玄秘塔碑》《兰亭诗帖》(或称《兰亭诗并序》)《神策军碑》等. 什么是“永字八法”?《用笔法》中载有“永字八法”“八法”就是八种笔画的写法.“八法”的名称为:1、侧(点).2、勒(横).3、努(竖).4、ti(钩).5、策(挑).6、掠(撇).7、啄(短撇).8、磔(捺).具体解释如下:(一)点别称“侧”,欧阳询说“点如高峰坠石”,要书写出其势态.(二)横别称“勒”,似“勒马收缰”.书写时须逆锋入笔,然后转成中锋右行,至末端稍上行,随即向右下顿笔,再左回收笔.行笔时不能顺锋滑过,笔画呈左低右高知势.(三)竖别称“努”,努即“力”,竖画要有力度,要直中有曲,避免出现生硬之态.(四)钩别称“ti”,“ti”即踢之意,出钩前先顿笔,蓄势而出,力量凝于笔端.(五)挑别称“策”,就是仰横,意指运笔要如“扬鞭策马”,书写时,先顿锋落笔,然后提笔向上,速度稍快些,蓄势于收笔,笔画要短而有精神.(六)长撇别称“掠”,指运笔如飞燕掠檐而下之弧线,中锋行笔,力至笔端.(七)短撇别称“啄”,如鸟啄食之意,动作要利落,顿锋起笔,调整笔锋,边行边提,不可作呆滞之态.(八)捺别称“磔”,意思是书写之时要虚势向左逆锋轻轻落笔,着纸后调锋铺毫右行,边行边按,至捺角处微带仰势出锋收笔,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