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后拓展作业:模块综合测试卷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后拓展作业:阶段质量测试卷 1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卷
阶段质量测试卷(一)第一单元基础巩固卷(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敕.(chì)造契.(qì)约窈.(yǎo)陷悚.(sǒnɡ)然B.新正.(zhènɡ) 倔.(jué)强两靥.(yàn) 炮.(páo)烙C.杜撰.(zhuàn) 懵.(měnɡ)懂绾.(wǎn)着嫡.(dí)亲D.阜.(fù)盛忖.(cǔn)度盥.(ɡuàn)洗涎.(xián)水解析:选B正—zhēnɡ;靥—yè。
2.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②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③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A.消尽和睦尘芥B.消失和睦垃圾C.消尽和气垃圾D.消失和气尘芥解析:选A根据句意和词意特点可推出★★答案★★。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
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
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①这是形式独特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B.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形式独特的诗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C.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形式独特的诗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D.①这是形式独特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解析:选C①承接前面“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故应先说“这是匕首,这是投枪”从而对应前文的“尖锐的”;②因为要与后面“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相对应,故应先说“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据此选C项。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含答案1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扪参.历井(shēn)B.錾.银(zàn)两靥.(yàn)桌帏.(wéi)拗.他不过(niù)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鸡豚狗彘.(zhì)D.庠.序(xiáng)洿.池(kuà)贾.人(gǔ)间.或一轮(jiàn)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俨然迷惘炮烙飞湍瀑流争喧豗B.放诞骐骥巉岩巫山巫峡气萧森C.驯熟伶俐踌躇间关莺语花底滑D.潦倒杜撰寒喧空闻虎旅传霄柝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留意群体整合的文化,这及留意特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B.文理科不仅应当相互补充,还应当相互浸透。
事实上,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决不行能是泾渭清楚的。
C.《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行理喻的神奇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爱好。
D.要是比不过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然最终下不来台的还是你。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指责是有充分打算的,我信任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表达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则简洁。
D.山东高校主动实行措施,培育新入校的高校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5、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局部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仰慕此生才。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 150 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 烹调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调积厚流光,技艺精深。
在古代汉语里,“ 烹” 作“ 烧煮”解说,“ 饪” 是“ 煮熟到合适程度” 的意思。
“ 烹”和“ 饪” 组合在一同,意为“ 烧煮熟食品”。
“ 烹调”一词的意思表示,烹调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调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调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的。
烹调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烹调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比如“ 烧”,与此刻烹调意义中的“ 烧” 有所不一样,它不用任何烹调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易的烹调法。
与“烧”同时的,还有“ 烤”,也不借助任何烹调器。
此后,又产生了“ 石烙”“ 石烹” 两种烹调法。
在陶制烹调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调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跟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调水平有所提升,烹调方法也渐渐增加。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多数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
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宅旧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
此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能够挪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能够提拿挪动,构造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挖掘出的商周期间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能够认为,商周期间的烹调方法以煮蒸食品为主。
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据了商周期间的烹调方法,他认为:“ 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 在煮蒸两种烹调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从前。
有些学者认为,此刻烹调术中最重要而又常有的方法——炒,在先秦期间还没有发明。
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期间就已出现。
1923 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期间的墓葬中出土的“ 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判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近似长方盘,上边刻有“ 王子婴次之炒炉”字样。
高中语文必修三模块测试卷(A)(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模块测试卷(A)(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马厩.(jiù)玷.污(diàn)伤痕累累..(léi)树影婆娑.(suō)B.缱绻.(juǎn)纤.绳(qiàn)衣衫褴褛.(lǚ)并行不悖.(bèi)C.胚.芽(pī)蹩.进(bié)通衢.大道(qú)当众推搡.(sǎng)D.自诩.(xǔ)华胄.(zhòu)命途多舛.(chuǎn)深感愧怍.(zuò)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毕竟蛰伏渡过难关首屈一指B.幅圆伎俩漠不关心过犹不及C.纯厚寒喧招之即来鸿篇巨制D.决窍商榷重蹈覆辙嘎然而止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场所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屋宇。
B.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
C.唐诗宋词多就景叙情,往往珠圆玉润....,四照玲珑。
D.一些生产者发财心切,质量意识差,搞的是‘一锤子买卖.....’;法制观念较差,视法律、合同如儿戏。
4.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过去十年,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支柱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B.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身心受到损害,已成为心理学者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C.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D.广州市有关部门指出:招聘洽谈会“谁主办,谁负责”,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其发展、更新的情况,要比科学界显得稳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练习: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
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
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
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
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
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
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
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必修3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必修3高中语文模块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必修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形骸.(hái)炮烙..一息(yān yān)..(páo luò) 羡.慕(xiàn)奄奄B.上颚.(è)衰竭..(shuāi jié) 吞噬.(shì)煞费..苦心(shà fèi)C.徘徊.(huí) 稀罕..自在(xiāo yáo)..(xī han)荒.芜(huānɡ) 逍遥D.彗.星(huì)祸患..之地(ɡǎo yú)..(huò huàn)孝悌.(dì)膏腴解析:A项“奄奄〞应读“yǎn yǎn〞;C项“徊〞应读“huái〞;D项“悌〞应读“tì〞,“膏〞应读“ɡāo〞。
答案:B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沸反盈天寥寥无几筋疲力竭错综复杂B.束手待毙不曲不挠无影无踪莽无际涯C.武器齐备生机勃勃峨眉之巅群山万壑D.人才挤挤碧波荡漾席卷天下囊括四海解析:A项“筋疲力竭〞的“筋〞应为“精〞;B项“不曲不挠〞的“曲〞应为“屈〞,“莽无际涯〞的“莽〞应为“茫〞;D项“人才挤挤〞的“挤挤〞应为“济济〞。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那静静的时刻,面对着游来游去的一尾尾金鱼,我充满了无限的__________.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
〔2〕凤蝶一边翩翩地带飞带舞,一边仔细地__________着这儿的每一棵树木.〔3〕鲨鱼在兴奋中一会儿迷失了嗅觉,一会儿又找到了嗅觉,它们始终不停地向渔夫__________.〔4〕风很大,山上树叶__________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1)(附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凫.水辐.辏黼黻.饿殍.遍野自愧弗.如B.恐吓.烜赫.褐.色曲高和.寡荷.枪实弹C.桅.樯崔嵬.圩.堤诿.过于人韦.编三绝D.恪.守客.栈坎坷.溘.然长逝顷刻.之间答案:B解析:A项,“殍”读“piǎo”,其余读“fú”;B项,都读“hè”;C项,“诿”读“wěi”,其余读“wéi”;D项,“坷”读“kě”,其余读“k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商家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们深思啊!答案:D解析:D项,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A项,指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B项,指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C项,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不可用于形容江河枯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加快芯片、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以核心技术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B.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表现出极强烈的大脑反应,有的看上去像是癫痫疾病正在发作,有的甚至出现了神经迟滞和学习功能紊乱的症状。
C.动物迁徙引发的疾病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也相对较小;医学专家认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才真正导致了“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
D.由于美国政府已经取消了部分钢铁产品征收的进口附加税,欧盟投桃报李,也将取消原定对美国产品征收的总值约二十二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练习: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解析.doc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配套习题: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
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
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
但截至2013年,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做过研究.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
因此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
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
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
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概念。
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
奇异物质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卷【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卷】第一卷(21分)一、(6分,各3分)阅读下文完成1-2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
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
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2)(附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创.伤/重创.敌军投奔./奔.走相告蒙.骗/蒙.混过关B.别.扭/别.开生面旋.风/旋.转乾坤专横./横.行霸道C.谙.熟/黯.然失色缜.密/半嗔.半笑炮.烙/刨.根问底D.渲.染/煊.赫一时罢黜./相形见绌.辑.录/缉.拿归案答案:B解析:B项,biè/bié,xuàn/xuán,hènɡ/hénɡ;A项,chuānɡ,bèn/bēn,mēnɡ/ménɡ;C项,ān/àn,zhěn/chēn,páo;D项,xuàn/xuān,chù,jí/j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演译化妆品欢度良宵置之死地而后生B.嘉宾荧光屏眼花缭乱冤家易解不易结C.威慑绿茵场电影角本磨刀不误砍柴工D.安分家具城万古长青宰相肚里能撑船答案:D解析:A项“译”应为“绎”;B项“易”应为“宜”;C项“角”应为“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名著续写难似乎是世界级难题,除《飘》的续集《斯佳丽》赢得赞誉外,像高鹗续书之于《红楼梦》,果戈理付之一炬的《死魂灵(二)》之于原著,都难逃画虎类犬....的命运。
B.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头论足....,称赞该剧将近年来花样男子的娇柔一扫而光,重新定位了中国男人应有的气质。
C.湖南卫视“说出你的故事”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D.在火箭队与超音速队的比赛中,姚明被对方球员殴打,麦迪鼎力相助....,这使得姚麦关系紧张的传闻不攻自破。
高中语文第三模块综合试卷
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评(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沼泽(zã)涟漪(yí) 褐色(zhã) 烙印(lào) 云蒸霞蔚(wâi)B.瘠薄(báo) 湖泊(pō) 排筏(fá) 骸骨(hái) 茕茕孑立(jiã)C.馨香(xīn) 脸颊(jiá) 罡风(gāng) 孱头(càn) 绿阴蔽天(lǜ)D.愧怍(zuò) 蹙眉(cù) 趿拉(tā) 沮丧(jǔ) 促膝谈心(qī)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婉转伶仃赊帐衣衫褴褛B.暴戾伎俩尴尬礼上往来C.斑斓骷髅诽谤残羹冷灸D.褶皱糟蹋稀薄和颜悦色3.下面语段中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到其中最细微的感情,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想像到其中优美的图景,到其中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到其中言外的神韵。
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不觉反复吟哦,悠然神往。
当它触动到我心灵的深处时,我就不觉流下了眼泪。
A.捕捉体会领略感触B.体会捕捉领略感触C.体会捕捉感触领略D.捕捉体会感触领略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B.据《中国商报》9月21日报道,各地交通厅长接二连三地出事,已经让人们觉得习以为常了。
C.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2003年“十·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就和伟大的人一样,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模块综合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能力测评卷对应学生用书P87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高中语文拓展模块综合试卷及参考答案4
高中语文拓展模块综合试卷及参考答案4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各组词组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骤(zhòu)雨歼(jiān)灭冠(guān)心病稗(bài)官野史B.杳(yǎo)然杜甫(fǔ)空(kōng)心砖宵衣旰(gàn)食C.兴(xīng)奋粮囤(dùn)落(là)花生怙(hù)恶不悛D.埋(mán)怨执拗(niù)模(mó)特儿浑身解(xiè)数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心酸辛酸往事蔓延轻歌慢舞B.恶运遭此厄运节俭节减开支C.溶化积雪融化家世处理家事D.明智淡泊明志灌注全神贯注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②如何依照学生的特长,其创造性思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③市教委制定的新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从本学期起开始。
A.必需启迪施行B.必须启示实行C.必需启示施行D.必须启迪实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手机单向收费政策呼之欲出....。
B.首先请李老师抛砖引玉....,谈一下对这篇文章的修改意见。
C.十多座井架星罗棋布....地耸立着。
D.随着《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焦青天”这个名字不胫而走....。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落。
B.晚会上,他们神采奕奕,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C.为了提高青年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所以我们举办了这个诗歌朗诵会。
D.这些年,我一直生活在学校,穿梭于宿舍和教室之间。
6.对下列诗句的修词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双关)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模块综合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综合测评(满分 :150 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每题 3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3 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大海的文化。
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栽种水稻。
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以致世界都稀有的大海性族群。
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就,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以致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代成为此刻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散布于古越人最初开辟的海岸沿线。
别的,宽泛散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其实是距今12 000 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古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件多有记录,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起源地。
2002 年杭州萧山跨湖桥旧址出土了一条当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 7 000~8 000 年。
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
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旧址中,还发现有许多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旧址发现了一件距今7 000 年的完好独木舟模型器,能够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离开简陋的原始状态。
越地的航海传统持续到现在,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以致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以后的海上丝绸之路确定了技术基础。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 ,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睁开对外贸易。
秦汉会稽郡部下的贸阝县(在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外国贸易而得名。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隆期是在唐、宋、元。
唐开元二十六年,以贸阝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沟通的重要门户。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掉控制 ,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在必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穷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确定了重要基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语文模块测试试题卷
●●高一语文模块测试试题卷●●【测试范围:必修③】 【测试时量:120分钟】●第Ⅰ卷(基础卷)●●一、选择题(3分×10=30分)0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宫绦.(t āo ) 戏谑.(nu è) 笑靥.(y è) 畏葸.(s ī) 翡翠..(f ěi cu ì)B 、忖.度(c ǔn ) 盥.洗(gu àn ) 形骸.(h ái) 窈.陷(y ǎo ) 炮烙..(p áo lu ò)C 、吞噬.(sh ì) 脊髓.(su ǐ) 鞭笞.(ch ī) 榫.头(s ǔn ) 蹒跚..(p án sh ān )D 、蹿.红(cu ān ) 飞湍.(tu ān ) 喧豗.(hu ī) 崔嵬.(w éi ) 蹂躏..(r óu l ìn ) 0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青出于蓝 锲而不舍 杜鹃啼血 瓮牖绳枢B 、囊括四海 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同年而语C 、斩木揭杆 蓝田玉烟 苍海泣珠 庄周梦蝶D 、沸反盈天 少不更事 宽宏大量 踌躇满志 0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贾谊《过秦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 B 、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齿,并列、排列〗C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飞回-—(在急风中)飞回来。
回,回归〗 D 、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0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训练: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39282124】尽管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学科分类,因而也就不存在美学学科,但其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实践和方法却是极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其核心内涵我们称之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就中国古代艺术而言,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对物质媒介的简省,其极端的状况就是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从诗词、水墨画到戏曲,其形式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与西方近代艺术对于物质媒介的高度依靠形成鲜亮对比。
西方艺术遵循了一条物质主义的路线,从古典主义艺术到巴洛克艺术再到今日的好莱坞大片,感官的盛宴已近于巅峰。
相反,中国艺术则走了一条反物质主义的路线,其要旨在于通过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完成对感性欲望和冲动的节制与升华,从而范导、提升这种感性力气,使它们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完成从美学向伦理学的过渡。
可以说,这种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中人的欲望、共性不断释放和张扬,到今日已接近极限;而中国美学精神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则在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很早便面临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冲突,因此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实行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
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说到底,不同的美学精神反映的是不同的文明取向。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学术、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但我们不能直接把“美”和“艺术”这两个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不加批判地移植过来,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
中国美学应具有一种普遍的真正的“美学”品质,也要具有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依据国学而熔铸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学说,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使之最终告辞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试卷(一)(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关注提升中国电影品质赵卫防国产电影已经走过了粗犷式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提升艺术质量的时期。
“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以丰富的类型、扎实的叙事、充沛的人文含量、多样的艺术探索获得了较高的艺术质量,为提升当下国产电影艺术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的“新主流大片”,是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影片中的重要构成,也是最能显现其艺术成就的作品。
“新主流大片”中有历史题材影片,但更多作品如《湄公河行动》《救火英雄》《空天猎》《中国推销员》《拆弹专家》《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为现实题材。
这些影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丰盈的艺术成就。
首先,这些影片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如《红海行动》用三个层次诠释了爱国主义,探究其多元性和深刻性。
第一个层次表现的是蛟龙突击队对集体同胞的解救。
这与大量同类题材影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并无区别。
第二个层次的表现则突出了对个体同胞(邓梅)的解救。
影片以这种表现,凸显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每位同胞个体生命的尊重,其以人文厚度获得的国家层面价值远远超过表层的人员损失,是至高无上的。
而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也因此被赋予了人文的高度,超越了第一个层面的普通爱国主义。
在第三个层次中,蛟龙突击队的任务是和恐怖分子抢夺制造脏弹的原料,把蛟龙行动升级到反恐、反战争和拯救人类的高度。
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在这个层次中也超越了前面两个层次,获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
其次,这些影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人物。
影片中的人物,摒弃了之前平面化的塑造,被赋予了具体、生动、可感的立体性格,比起以往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
如《战狼2》中的冷锋绝非“高大全”,《红海行动》中的众多人物,并未被淹没在“爱国主义”的海洋中,也未被淹没在群像和类型之中。
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有较为鲜活的个性和立体的人性,影片也以此再塑了中国当代军人所拥有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再次,这些影片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和商业类型充分对接,在提升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其传播价值。
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均营造出了战争、动作、悬疑等类型元素。
在营造类型时,影片也努力避开常规,求变求新。
如《湄公河行动》中的商场突袭、《战狼2》的水下打斗以及坦克大战、《红海行动》中的狙击手对决等都体现出了类型新意。
当下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弥补了国产电影的短板,使中国影坛出现多元化创作格局,特别是在国产电影价值观迷失问题广受诟病的当下,这些影片展现主流价值观,宣扬正能量,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特别具有启示意义。
这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现实题材电影是“新主流大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B.“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电影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C.《红海行动》以较为个性鲜活和人性立体的人物,再塑了我国当代军人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D.《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影片在营造类型时求变求新,故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解析:选C A项,“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无依据。
B项,“从而”条件关系不成立。
D项,“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因多样,并非仅因为“影片在营造类型时求变求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前两段肯定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列举其中的优秀作品。
B.文章大量篇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阐述观点,深入分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品质较高的原因,层次清晰。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因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注,提升了电影质量。
解析:选D文章的中心论点应是“‘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以丰富的类型、扎实的叙事、充沛的人文含量、多样的艺术探索获得了较高的艺术质量,为提升当下国产电影艺术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主流大片”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关注现实,提升影片品质,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B.如果《红海行动》中没有对个人同胞解救的叙事,影片中的爱国主义只能在第一个普通的层面停留。
C.不少的国产电影在类型、叙事、创新意识和价值观迷失等方面的短板,制约了其艺术质量的提高。
D.“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展现的时代和民族精神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体现,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解析:选B结合文本内容“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在这个层次中也超越了前面两个层次,获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分析,“影片中的爱国主义只能在第一个普通的层面停留”篡改文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一般而言,技术总是被企业家最先应用在经济领域,用以创造财富,这符合技术扩散的规律。
但伴随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行变得日趋智慧化,是为智慧社会。
可以说,智慧社会是“智慧型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目前的认知来看。
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智慧城市的社会形态必然是智慧社会。
目前全球都在积极建设智慧城市,比如,新加坡推出了“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计划;韩国提出实施U-City计划;美国白宫发布了首个关于智慧城市的国家级战略,计划投入1.6亿美元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澳大利亚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发展计划;英国则积极发展“未来城市”等。
(摘自《学习时报》《从“智慧型经济”到智慧社会》) 材料二:艾媒咨询预测2017年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规模将达到47.7亿元。
材料三:在浙江乌镇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更是为人们描摹了未来智慧生活的美好轮廓。
“太神奇了,微笑居然能打折,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
”在互联网大会期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惊讶地发现,在走进无人超市之前扫一下二维码,购物后便可以直接离开;凝视某件商品,系统会捕捉他的表情,计算他对商品的偏好程度;只要他笑了,结算时便可以打折,不同的笑脸会得到不一样的折扣力度。
互联网将为人类带来更为超乎想象的“红利”:在医学影像识别方面,人工智能对早期筛查肿瘤的准确率已经超过普通医生的水平;人和机器可以互联互通,机器能够预测人脑中可能会想什么,通过大脑里的信息和指令能直接让机器以比人类在智能手机上快5倍的输入速度打字……现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而有尊严。
(摘自2018年2月1日《光明日报》《“微笑居然能打折”》) 材料四:在2017年12月初举行的移动支付智慧厦门合作伙伴峰会上,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携手腾讯签署“移动支付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
对此,“腾讯互联网+”副总裁张巍表示,签约后双方将联手推进“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在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共建“智慧厦门”。
此外,峰会现场启动上线的“市民卡APP”是全国首个推出以信用服务模式,按全市统一二维码技术规范建设的手机应用客户端。
厦门民众可用“市民卡APP”先乘车后付款信用乘车、医院诊疗费用一键结算、扫二维码消费支付及自助扫码借还书等,享受医疗健康、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便利。
在与厦门市政府的紧密合作中,腾讯赋能的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零售”“智慧医疗”等领域落地。
在厦门,智慧城市正从概念变为一种切实的生活方式,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多智能化、人性化服务。
如,腾讯乘车码的上线,让厦门市民和外地游客可畅享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乘车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网”《厦门市和腾讯合作全面发力“智慧城市”》)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智慧型经济”与智慧社会的关系,并用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规划,表达了对智慧城市特点的理解。
B.材料二列举了从2011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的发展过程,直观地反映出智慧型医疗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
C.材料三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出发点,以“微笑能够打折”的体验,引出互联网带来的“红利”,表达对智慧社会的理解。
D.材料四介绍了移动支付智慧厦门合作伙伴峰会的情况,表现出腾讯赋能的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改变了厦门市民的生活方式。
解析:选D D项“改变了厦门市民的生活方式”说法错误,原材料中说“在厦门,智慧城市正从概念变为一种切实的生活方式,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多智能化、人性化服务”,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厦门市民的生活方式。
5.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则材料之间构成的是总分关系,第一则材料是整体概括,其他三则材料则从不同角度对智慧社会的特点进行解读。
B.材料一中新加坡、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推出的智慧城市计划,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认知上的良好借鉴。
C.材料二和材料三在分析智慧社会和智慧城市的特点时,都罗列了大量的事实,充分表现出智慧社会的未来发展前景。
D.根据四则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可知,未来所有人购物、进医院,或者乘车、旅游,都能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利。
解析:选A B项,“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认知上的良好借鉴”无中生有。
C项,材料二既无分析,也无罗列事实。
D项,“所有人”一词运用不当。
6.请结合材料所给的内容,概括智慧社会的特点。
(6分)解析:根据文中的句子“但伴随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行变得日趋智慧化,是为智慧社会”“互联网将为人类带来更为超乎想象的‘红利’”“智慧城市正从概念变为一种切实的生活方式,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多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概括答题要点。
★★答案★★:①以智慧提升技术,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②社会运行的智慧化,使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更加完善。
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而有尊严。
④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方式,让人们在各个领域享受时代的“红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开镰洪忠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