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习题(含解析)
汉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名
州
开
元 68 19 55 14 34 13 12 30
户 093
477 190 404 062 381 513 330 754
数
元
和 100 38 91 46 41 18 18 35
户 808
889 618 129 116 025 047 000 571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 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解析: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各大经济区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C 2.《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 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 A.山东省 B.函谷关以东
——《太平广记》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 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 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
时还没有完成,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扬州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
解析: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故相同原因是战乱频繁。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经济区是哪里?简述 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提示:山东和山西经济区。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 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3)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特征 是什么?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特征:两汉时江南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 经济实力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特点:经济区 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_不__平__衡__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_两__晋__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黄__河__流__域__的农业生 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1)时间:安史之乱之后。 (2)概况: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 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_汉__代__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 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概况:
地 山东 区 地区
山西 地区
江南地区
_龙__门__碣__石__ 以北
属于黄河流域,是 地势复杂,气候 特 传统的农业区,自 炎热潮湿,多为 气候寒冷,土 征 然条件优越,开发 原始森林覆盖, 地贫瘠
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从“地广人稀”可以得出①正确,“火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地区项目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分布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河南崤山以西特点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是传统的农业区之一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是传统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距大经济实力十分有限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2)加速发展: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移完成: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能得到发展。
12
知识线索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 半牧区,经济 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人烟稠 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 贫瘠。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4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5
忆江南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
不采取措施心的南移
2.原因: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贰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难点)【预习思考】1.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及我国经济的整体特点2.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3.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区别?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有哪些?过程如何?影响怎样?5.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天有何历史启示?【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知识归纳”各小组用心熟记,能够脱稿)知识归纳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定的四大经济区是、、、;其依据是2、特点:①山东、山西属于传统的,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②江南地势,气候,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
③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土地,属于传统的,以为界,分为两部分,在此,和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互补互利,成一整体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时间)2、第二次(时间)3、第三次(时间)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①②③2、过程:①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的作物体系,南方的和大幅度增加,江南经济的到了初步开发。
②以后,江南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③,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的过程完成。
3、影响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南移。
②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日益突出,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1823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牢固记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唐朝中叶,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统治者的重视。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A.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B.表现: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出现了建康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2)开始超过北方A.时间:中唐以后。
B.原因: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南方经济全面加速发展。
(3)局面完全确立A.时间:南宋时期。
B.原因: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3.影响:(补充整合)①城市、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兴起,海上交通与贸易发展,工商业城市增多。
②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膨胀,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
③人才教育: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中国人才格局的变化。
④民族关系:推动南北方民族融合、南北文化融合;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⑤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2013·北京文综)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东汉后期唐朝前期区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感悟高考】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素养评价检测含解析
课时素养评价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2020·东莞高一检测)唐人崔融《禁屠议》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而(唐)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米为美。
”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B.南北经济的差异与交流C.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解析】选B。
材料“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米为美”体现出唐朝南北之间经济的差异与交流,故B正确。
【补偿训练】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A.从战国到东汉B.从东汉到隋唐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D.从唐代到明清【解析】选A。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故选A。
B、C、D均属于这一特点已经形成之后,故排除。
【深化点拨】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呈现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地理环境因素、开发早晚、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
……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这主要是说(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可知,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
故选B。
3.(2020·平顶山高一检测)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解析】选C。
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
②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
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2、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创设情境】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但历史上的江南曾经落后于黄河流域。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这是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却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么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通过今天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习,同学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ppt课件
向南方转移的原因。
B.山东、江南 D.山东、山西
解析
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中,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山
西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答案 D
2.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成农耕文化区和 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其中“军”指的
是供给军队的物资。
答案
B
5.“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 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这是对闽 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B.两宋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
解析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决定各大经济区差
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 C
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B.分裂时期的经济发展往往为统一局面提供经济基础 C.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在统一时期得到弥补 D.王朝的首都以及少数重镇具有优先的经济发展机会
A.使南方避免了北方的战乱,社会秩序稳定 B.大量北方农民涌入南方,使南方出现土地紧张等问题 C.北方农民进入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农民移民南方,加强了南北方生产技术的交流
解析
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
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 南移。
解析
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由此
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 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题干所述正反映了这一 状况。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
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展示上海东方之珠、西部某高地农村、滕州一中新校鸟瞰图、西部某学校等一系列图片。
引导小组内、小组间交流,也可到展示区讨论交流并用彩色笔补充、拓展、质疑;并引导小组长搞好组织调控,注重效率。
出示课堂巩固练习学生活动: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有序到指定地点脱稿展示;点评同学边点评边抛出问题和同学互动。
认真思考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PPT演示文稿
答案
(1)进程:①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南朝
的开发,江南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 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大城市如建康。②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③完成南移:北宋立国主
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南宋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 代经济重心。
(3)江南地区 ①特点:人口 稀少,生产技术 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 差距较大。 (4)龙门碣石以北
①特点:是传统畜牧区 和 半农半牧区。
②地位: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出多样性 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的特点。
问题思考 1.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提示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劳动力资源丰富;
2.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 发,江南初步形成稻麦兼种、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南方农业、手工
业、商业和都会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经 济建设,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成为经济重 心。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带来文化重心 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成为
人才密布区。
(2)凸显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和互补 的需求,成为 农耕经济特点之一。
问题思考
2.古代人口迁移有哪几种主要流向?
提示 (1)边民内迁: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 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2)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通过图片不难看出此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位于四川地 区,按照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巴蜀应该属于山 西经济区。
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最新整理)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3、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了
()
A、两晋时期的民族融合
B、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离不开四项生产要素:耕地、作物、农具、劳力。
分析材料一所附表格中的“中国战国”时代这四项要素的发展情况和影响(10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要素中,变动最大、最活跃的要素是 什么?(1 分)
3、简述这一要素在宋代的变化情况及对当时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4 分)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命制人:马光贤 审核人:高三历史组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编号 3
时间:2011.9.18
复习目标 掌握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掌握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和影响。
【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我的
要求:
思考
1.熟知课标要求 2.自主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落实 3.完成预习自测
青州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组高效导学案 5
一一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青州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组高效导学案 2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一一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北方
南方
朝代
占全国户
占全国户
人口(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口数比例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了解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3.掌握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系统,包括该地区的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和国际区域经济,按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发达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
2.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定义:重心是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的原因:•城市功能转移: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以及服务业城市的崛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移。
•人口和资源的南移:人口的南移导致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南移则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政策导向的南移: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加大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了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1.课本: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经济和地域发展的相关章节;2.幻灯片: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辅助教学;3.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重心南移的变化;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命制人:马光贤
审核人:高三历史组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中原人口的南迁
① 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 和天灾 ② 过程:
第一次高潮: 的人口流动。
第二次高潮: 的以后。
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
引起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 影响:
A 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 ___________ ,带去了先进的 __________ 和。
B 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促进南方经济
-的发展。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的社会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方的自身潜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复习目标 掌握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 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 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和影响。
【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要求: 1 •熟知课标要求 2 •自主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落实 3 •完成预习自测 掌握我国
我的 思考
1、我国
西汉时 期的四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 司马迁的划分依据: 2、 四大经济区的具体概况 大经济 区各有 什么特 点?
{
{
编号3 时间:2011.9.18
2、中国
古代经
南移的 过程和 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2 )中唐以后:南方
北方。
(3)宋都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__________ 。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文化重心的南移。
【预习效果自测】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 、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 、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
A 、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B 、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D 、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了
B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南北民族矛盾的尖锐
4、 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关键的因素是(
)
A 、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
B 、南方地理条件优越
C 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
、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5、 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
B “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 “苏湖熟,天下足。
”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课内合作探究与训练】 探究训练:★走进古代经济 感悟历史^
问题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 ..... 不待贾(买卖)
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
3、古代
经济重 心南移 的历史
启示?
C 、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3、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
()
A 、两晋时期的民族融合 C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因之内,晏如也。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圳(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之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充切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一一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
一一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一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⑴ 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⑵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自主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当堂检测】
1. (福建高中毕业班质检)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
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
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政治中心的迁移 D .社会制度的变革
2. (黑龙江哈尔滨高考一模)《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
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矣”。
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A.山东省 B .函谷关以东 C .太行山以东D .中原地区
3、(青岛教学质量检测)“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C .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
4、(东莞第一学期调研)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
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
件。
这说明()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 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5、(广东揭阳综合测试二)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其主要趋势是()
A .由内地流向边疆
B .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农业方面,中国的个体家庭经营、精耕细作的农业,无
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前苏联学者波梁斯基在《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