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孔子的思想: 一、“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均、和、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孔
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格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使动用 法
祸起萧墙:
•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 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
—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 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 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 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古 人 一 般 房 屋 建 筑 结 构
孔子的治国主张
思考:冉有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表明了冉 有口心不一,对此,孔子的态度如何?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疾:憎恨,厌恶。舍曰:避而不谈。
思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反 对什么呢?
• 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均无贫,和无 寡,安无倾”)
• 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反对战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 四海之内皆兄弟。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 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 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 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 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共32张PPT)
是--这。 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1
一·作品出处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 字仲尼,《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 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 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 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论语》 语言 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
19
5.一词多义: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v.) 且尔言过矣(错的 adj.) 是谁之过与(过错 n.) 6.特殊断句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也,作为语气词时,断
句一定要断在也后)
20
孔子
老师
五·人物关系
文谋(主) 武勇(次)
失
设 虎兕出于柙,
职
喻 龟玉毁于椟中
(为臣之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晓之以理
24
为之辞 口是心非
斥
不能来 不能守
无德 无能
训 之
谋动干戈 兴乱
以 德
政治主张:
实行礼治 以德服人
(政治理想) 25
责(政治道德) 晓之以礼 驳(为臣之道) 晓之以理 斥(政治理想) 训之以德
26
七·中心
本文通过孔子和冉有、季路就“季氏将 伐颛臾”的一段对话,表达了孔子认为财富不 均,社会不安定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 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力征伐的政治主张。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 夫,把持朝政,名肥。
5
《论语》
1
一·作品出处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 字仲尼,《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 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 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 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论语》 语言 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
19
5.一词多义: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v.) 且尔言过矣(错的 adj.) 是谁之过与(过错 n.) 6.特殊断句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也,作为语气词时,断
句一定要断在也后)
20
孔子
老师
五·人物关系
文谋(主) 武勇(次)
失
设 虎兕出于柙,
职
喻 龟玉毁于椟中
(为臣之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晓之以理
24
为之辞 口是心非
斥
不能来 不能守
无德 无能
训 之
谋动干戈 兴乱
以 德
政治主张:
实行礼治 以德服人
(政治理想) 25
责(政治道德) 晓之以礼 驳(为臣之道) 晓之以理 斥(政治理想) 训之以德
26
七·中心
本文通过孔子和冉有、季路就“季氏将 伐颛臾”的一段对话,表达了孔子认为财富不 均,社会不安定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 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力征伐的政治主张。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 夫,把持朝政,名肥。
5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文体知识
本篇是一篇记言散文,属于论说文中的驳论文。
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文章 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
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
政治主张。
重点字词理解(一)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 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 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去先王 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 什么要讨伐(它)呢?”
重点字词理解(二)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 啊。”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 止。’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 能,就去任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看到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 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重点字词理解(五)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富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上下和睦就不觉得人口 少;境内安定了(国家)就不会被倾覆。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பைடு நூலகம்则修文德以来之, 做到这样了,远方的人还是不归服,就加强文化教育, 修治仁义礼乐来使他们归顺,
• 既来之,则安之。 他们已经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居下去。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 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 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 ‚求!周任 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 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完美ppt课件
1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 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11
四、整体赏析课文
12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 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 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8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10
老虎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 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20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 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 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 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 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要责备谁呢?”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 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11
四、整体赏析课文
12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 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 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8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10
老虎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 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20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 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 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 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 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要责备谁呢?”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 事”,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 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课文第三、四段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摆出施:来展、‘陈才能 居力、就充任职列位,不能者不止就职。’
不危稳而定 不持,颠跌而倒 不扶,则将焉用彼 辅相助矣盲人?走
课前练习
《论语》是记录__春秋__时 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2_0 _篇,为_儒_家思想的经典著 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 《中庸》、 《论语》、 《孟子》 编在一起,称为“____四”书。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
是( B )
(1)论语(lun) (2)虎兕(shi) (3) 出于 柙(xia)
(4)社稷(ji) (5)焉用彼相矣(xiang)
(6)固而近于费(bi)
A.(1)(2)(3)(4)
B.(1)(3)(4)(6)
C.(1)(2)(4)(5)
D.(2)(3)(5)(6)
课文第一、二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 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 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 么?
孔子的态度,理由
“仁政”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四书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固而近于费bi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孔子的态度理由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课文第三、四段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摆出施:来展、‘陈才能 居力、就充任职列位,不能者不止就职。’
不危稳而定 不持,颠跌而倒 不扶,则将焉用彼 辅相助矣盲人?走
课前练习
《论语》是记录__春秋__时 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2_0 _篇,为_儒_家思想的经典著 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 《中庸》、 《论语》、 《孟子》 编在一起,称为“____四”书。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
是( B )
(1)论语(lun) (2)虎兕(shi) (3) 出于 柙(xia)
(4)社稷(ji) (5)焉用彼相矣(xiang)
(6)固而近于费(bi)
A.(1)(2)(3)(4)
B.(1)(3)(4)(6)
C.(1)(2)(4)(5)
D.(2)(3)(5)(6)
课文第一、二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 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 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 么?
孔子的态度,理由
“仁政”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四书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固而近于费bi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孔子的态度理由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 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 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 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 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 动”。
精选课件ppt
25
二猜:
• 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 言不发,这是为什么? 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 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精选课件ppt
26
三种可能
• 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 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
精选课件ppt
13
一叠——三个人物
•孔子 •冉有 •季路
精选课件ppt
14
二叠——三不能伐
•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 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精选课件ppt
15
三叠——冉有三言
• 一言:闪烁其辞,试探 孔子;
• 二言:言不由衷,推卸 责任;
• 三言:编造借口,掩盖
精选课件ppt
1
一、温故知新 关注人物
请全班同学集体背诵
课文,从疏通字句转 入关注人物。
精选课件ppt
2
二、九问识人物 • 一问: • 课文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 季氏将伐颛臾。
精选课件p是谁 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 是冉有说的。
精选课件ppt
11
三、朗读课文 梳理九叠
• 九叠,即九段“三叠排比”。
• 三叠排比,即从三个方面叙述事情 (横向),或者分三个阶段表述事 件(纵向)。
• 前者如邹忌三问美,桃园三结义; 后者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精选课件ppt
12
四、九叠贯全文
•快速搜索全文, 检索课文包含哪 九段三叠排比。
精选课件ppt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课件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2021
29
• 4、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 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 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 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 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
2021
25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 内也。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 吧。
----孔子一语道明了季孙的内心深处:季孙真正 担心的是住在萧墙内的鲁君。当时季孙把持朝政, 与鲁君矛盾很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 手段,所以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 便扩大自己的势力与鲁君对抗。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怕东西少而 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2021
23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 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 定,便不会倾危。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 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 “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 覆。
2021
31
• 6、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 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2021
32
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
2021
6
2021
29
• 4、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 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 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 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 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
2021
25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 内也。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 吧。
----孔子一语道明了季孙的内心深处:季孙真正 担心的是住在萧墙内的鲁君。当时季孙把持朝政, 与鲁君矛盾很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 手段,所以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 便扩大自己的势力与鲁君对抗。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怕东西少而 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2021
23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 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 定,便不会倾危。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 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 “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 覆。
2021
31
• 6、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 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2021
32
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
2021
6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32页)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恐怕……吧
何以……为 反问句式 何辞为?(《鸿门宴》)
尔是过,宾语前置, 过尔,责备你。
是,代词,复指宾语 “尔”
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 有言曰:‘陈 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 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 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 中,是谁之 过与?”
课前练习
《论语》是记录__春秋__时 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2_0 _篇,为_儒_家思想的经典著 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 《中庸》、 《论语》、 《孟子》 编在一起,称为“____四”书。
课文第一、二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 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 的?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 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 法。
夫:代词,那,句中位置。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 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 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 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 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 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 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 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 口号和目标。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 椟(dú):匣子。
过:过错
原文: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 谁之过与?”
• 译文: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 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 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 的过指颛臾。
•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 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 何以伐为: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注释:
• 疾:痛恨。 夫:代词,那种。 舍:舍弃,撇开。 辞:找托辞借口。
•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 患:忧虑,担心。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故:假如,如果
• 文:文教,指礼乐。
来:使……来(归附) 安:使……安定。
• 相:(xiàng)辅佐。
干戈:指战争。
•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 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这里借指宫廷。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潮和结局。
情节冲突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主要冲突,包括 孔子与季氏的观念冲突、季氏与颛 臾的利益冲突等。
情节意义
探讨《季氏将伐颛臾》情节对于理 解孔子思想、春秋时期历史变革的 意义,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艺术特色分析
Chapter
语言特色
作者在描述时用词精准,恰到好 处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事件的 紧张感。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目录
•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者 • 主题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分析 • 思想意义探讨 • 总结与反思
0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 者
Chapter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季氏将伐颛臾》所处的 历史背景。
儒家思想的影响
02
主题内容解析
Chapter
主题概述
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主 题思想,探讨孔子政治伦理观念 的核心,以及他对于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主题背景
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包括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 季氏家族与颛臾国的历史关系, 以及孔子与季氏家族的交往。
人物分析
01
。
情节曲折跌宕
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不断引发 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寓言性强
文章具有很强的寓言性,通过 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形象来表达
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哲理深刻
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 读者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
方面的问题。
04
思想意义探讨
Chapter
儒家思想
仁政思想
孔子强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反对过度剥削和压 迫。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批评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认为这是对人民的剥削,违背了仁政思想。
情节冲突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主要冲突,包括 孔子与季氏的观念冲突、季氏与颛 臾的利益冲突等。
情节意义
探讨《季氏将伐颛臾》情节对于理 解孔子思想、春秋时期历史变革的 意义,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艺术特色分析
Chapter
语言特色
作者在描述时用词精准,恰到好 处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事件的 紧张感。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目录
•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者 • 主题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分析 • 思想意义探讨 • 总结与反思
0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与作 者
Chapter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季氏将伐颛臾》所处的 历史背景。
儒家思想的影响
02
主题内容解析
Chapter
主题概述
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主 题思想,探讨孔子政治伦理观念 的核心,以及他对于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主题背景
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包括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 季氏家族与颛臾国的历史关系, 以及孔子与季氏家族的交往。
人物分析
01
。
情节曲折跌宕
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不断引发 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寓言性强
文章具有很强的寓言性,通过 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形象来表达
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哲理深刻
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 读者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
方面的问题。
04
思想意义探讨
Chapter
儒家思想
仁政思想
孔子强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反对过度剥削和压 迫。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批评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认为这是对人民的剥削,违背了仁政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完美PPT课件
第28页/共38页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像做到这样,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 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 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 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 四分五裂却不能坚守(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 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第20页/共38页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语气词,用 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2“.吗是”谁之过与
第21页/共38页
2、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第22页/共38页
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辩驳艺术的魅力,学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和可贵的人格。
第37页/共38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38页/共38页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第32页/共38页
3、古今异义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
4)陈力就列
古义:就——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
第33页/共38页
成语积累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 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 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 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 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 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像做到这样,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 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 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 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 四分五裂却不能坚守(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 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第20页/共38页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语气词,用 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2“.吗是”谁之过与
第21页/共38页
2、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第22页/共38页
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辩驳艺术的魅力,学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和可贵的人格。
第37页/共38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38页/共38页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第32页/共38页
3、古今异义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
4)陈力就列
古义:就——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
第33页/共38页
成语积累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 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 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 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 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 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 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非正义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 小、以强凌弱的意思,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气
冉有
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求!是谁之过与?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 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
氏
领将
略 孔 子
伐 颛
的 政
臾
治
思
想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句。 2、掌握表现手法。 3、掌握孔子政治思想。
文言字词,你我巩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 ?过 ?而 ?之
题解
“于”字理解,本题 3分
文中例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请判断,例句中的第一个“于”字与 哪个选项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 同?
小 组 讨 论
思考:
孔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孔子的 思想却波及我们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甚至把他拍成电影,搬上银屏,那么 孔子的思想对我们究竟有怎样的指导 意义呢?
大 家 结 ···
当堂 检测
1、己所不欲,
。
三人行,
,
,
。
三军可夺帅也,
。
礼之用,
。
2、翻译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关于“是”,词义不同的项(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①
③是谁之过与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他探索思想,一点也不狂妄, 并为人类揭露了理性之光; 他是作为哲人而立言,不是先知, 但也奇怪,他的国家奉他为祖师。
孔子之歌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必为之辞。
分角色朗读,谁是胜者?
对话 组别 内容 情感 态度变化
第一组对话
内容
情感 态度
第二组对话
内容
情感 态度
第三组对话
内容
情感 态度
冉有、季 路
告知
小心 翼翼
推脱
口是 心非
借口
羞愧 虚伪
孔子
义正
反对 辞严
反驳
大义 凛然
深恶痛
批判
绝,心 怀仁爱
分析
分析
分析 分角色小组
理由?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且在邦域之中矣
(3)是社稷之臣也
1.引用 2.类比 3.反问:?
? 4.比喻
驳斥?
孔子主张?
? 对内: 均、和、安
? 对外: 修文德以来之
三个错误?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仁政”
仁政:仁和礼 1、仁:爱人、为政以德 2、礼:克己复礼、名正言顺
“过”字理解,本题 3 分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
A、是谁之过与 B、且尔言过矣
请判断,例句中的“过”字与选 项中的“过”字意义和用法是否 相同?
“而”字理解,本题 3分
例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请判断,例句中的“而”字与选项 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之”字理解,本题3分
? 例句:夫子欲之
A、多于南亩之农夫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请判断,例句中的“之”字与选项 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德大千年祀,名高万世师。
——山东省曲阜孔庙对联
论:纂辑,应读 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_春_秋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