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的理论
并购的理论讲解
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问 题:第一,该理论假设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 (或股东) 无法更换他们自己的管理者,因此必须通过代价高昂 的并购来更换无效率的管理者。第二,从该理论中可 以得出一个的预测,即合并后被收购企业的管理者将 被替换,但经验表明实际并非如此。一个在相对较短
(一)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有着潜在的社会效益,并购
的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某种协同效应,即 1+1>2 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可来自管理、经营和财务等方面。
1.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理论包含了差别效率理论和无效率 的管理者理论两个分支。
(1)差别效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 A公司的管理层比 B公司更有效率, 在A公司兼并了 B公司后, B公司的效率便被提高到 A 公司的水平,效率通过并购得到了提高。当一个公 司存在过剩的管理能力,而又不能通过削减人员而 将其释放掉的话,就可以通过并购进入其相关行业, 来利用其过剩的管理能力。但若收购企业不具有被 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专门知识,进入其行业就不一 定是有利可图的。同样,对于低管理效率或业绩不
不涉及证券发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并且可能有 优于外部资金的差别税收优势;同时,如果企业 管理者对企业资产的资产价值拥有的信息比外部 投资者要多,并采取有利于目前股东的行动,那 么内部融资就优于外部融资。这样并购后,并购 企业在被并购企业所处的行业中投资的资金成本 就会较低。( 3)由于与外部融资相联系的较高的 交易费用以及股利方面差别税收待遇的存在,构 成了提高公司资本分配效率的条件。公司通过多 样化并购,可以实现从边际利润率低的生产活动 向边际利润率高的生产活动转移。
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前言企业并购重组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风险控制的加强、竞争力的提升等目标。
由于企业并购重组具有高风险、高负担、高获利等特点,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和实践,掌握其原理、方法和实现过程,以便在企业管理中更好地运用。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基本概念企业并购重组,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快速增长和发展,以取得控制权、强化互补优势、拓展经营范围等目的,通过购并、重组、分立等方式,在企业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和重新组合的经济行为。
企业并购重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策略性地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并购重组是企业在策略变革时期、市场变化时期、发展阶段转变时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新资源创造的重要手段。
并购重组的核心目标是战略重组、资源再分配和价值创造。
三、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1. 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因与外部资源的依赖关系而存在着风险。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资源自主掌握权,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
2. 股权集中理论股权集中理论认为,股东集中度越高,企业经营效率越高,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
3. 官僚理论官僚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效率受到官僚结构的影响。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消除重叠的官僚结构,提高经营效率。
4.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存在代理关系,管理者的行为可能不符合股东利益。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减少代理问题。
四、企业并购重组的实践企业并购重组具有较高风险,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洞察市场企业并购重组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情况,实现不同企业间的资源优化组合,创造最终价值。
2. 梳理管理体系在企业并购重组实践过程中,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需要合理梳理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 控制风险并购重组容易导致风险增加。
因此,在并购重组的实践中,必须要控制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企业并购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理论文献综述一、引言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它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还对整个市场格局、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综述将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以期为企业并购各方面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二、企业并购的概念与形式1. 企业并购的定义及特点企业并购是指通过一定的合并、收购与联营方式,将两个或多个企业整合为一个新的实体,以达到资源整合、规模优势、市场拓展等战略目标的过程。
它具有资源整合、规模效应、风险分散、市场拓展、创新能力提升等特点。
2. 企业并购的基本形式企业并购可以分为水平并购、纵向并购、集中并购、跨界并购等不同的形式。
水平并购是在同一产业中同属一个层次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纵向并购是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层次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集中并购是在同一产业中的不同细分领域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跨界并购是指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的并购。
三、企业并购的动因与动力1. 企业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的动因是推动并购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战略因素、市场因素、金融因素等。
经济因素主要是由于成本压力、规模效应、资源整合等经济相关的因素;战略因素主要是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等而进行的并购;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变化、市场份额占有、市场拓展等;金融因素主要是包括资本市场的运作和资金融通等。
2. 企业并购的动力企业并购的动力是推动实施并购行为的动力源泉,主要包括资源动力、市场动力、技术动力和运营动力。
资源动力是指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新的资源,以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市场动力是指企业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动力是指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新的技术、知识和专利等,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运营动力是指通过并购改善企业运营状况,提高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
四、企业并购的效应与影响1. 企业并购的效应企业并购对参与者和整个市场都产生了重要的效应。
并购管理理论与整合
并购管理理论与整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并购管理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并购决策、交易执行和整合管理的指导,而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则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从并购管理理论出发,探讨并购整合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并购管理理论并购管理理论是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所遵循的理论基础。
它包括战略匹配理论、协同效应理论、风险控制理论等。
战略匹配理论强调并购双方的战略匹配度和企业文化融合,协同效应理论关注并购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风险控制理论则关注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
二、并购整合管理策略1.组织整合:并购后的组织整合主要涉及并购双方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调整,以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要确保并购双方的组织结构合理、职责明确,避免出现职责重叠或空白。
其次,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内部的制度规范和标准一致。
最后,要注重人力资源的整合,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2.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之一。
并购双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时,要注重文化融合,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促进并购双方文化的融合。
3.业务整合:业务整合是并购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并购双方的业务范围、产品线、市场布局等方面的调整。
要充分了解并购双方的业务情况,合理规划业务布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业务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产业链的整合,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4.财务整合:财务整合是并购整合的重要环节,涉及并购双方的财务制度、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整合。
要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并购后的资金链稳定,避免财务风险。
三、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大型跨国公司为例,该公司近年来通过多次并购活动,实现了快速扩张。
并购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并购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一、并购的概念和种类1.并购概念群——收购、兼并、合并和接管通常所谓的收购与兼并(Acquisition and Merger,M&A)包括相互联系和时有交叉的四个概念。
收购(Acquisition)的英文原意是“获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收购泛指任何购买行为。
狭义的收购概念是指买方企业从卖方企业购入资产或股权以获得对卖方企业控制权的行为。
股权收购既可以是完全收购也可以是部分收购。
在完全收购中,收购者购买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股本。
部分收购时,收购者获得控制权,股份额通常高于50%,低于100%。
收购后,买方企业和卖方企业仍然存在,通常也不改变名称。
兼并(Merger)是指两个企业结合成一个新的经营整体。
法律上,它包括吸收兼并和新设兼并。
吸收兼并(Subsidiary Merger)是指一个企业获得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使两个企业结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目标公司成为母公司的子公司或子公司的一部分;新设兼并(Statutory Merger)是指两个企业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
例如,A、B两公司,合并后,A公司继续存在,B公司解散,此为吸收兼并,即A公司兼并了B公司;兼并后,A、B公司均解散,成立一家新的C公司,此为新设兼并,即两家公司合并了。
合并(Consolidation)可以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之间。
虽然参与企业的实际地位可能存在差别,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企业,但不存在买方和卖方的划分。
合并以后,原来的企业全部整合为一家新的企业。
通常,当合并的公司规模比较接近时,会使用“合并”一词;而当两家公司规模相差悬殊时,则使用“兼并”一词。
吸收兼并是典型的兼并;新设兼并不存在买方与卖方的划分,两个企业的地位大体上是平等的,更接近合并的本来含义。
在收购业务中,买方企业和卖方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和交易完成后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存在明显的主导方,买方掌握了卖方的控制权,符合“获得”(Acquisition)的本来含义。
高级财务管理()
一、企业并购理论:(一)概念(理解):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的兼并和收购(Merger & Acquisition,简称为M & A) 兼并: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是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并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1)按行业(产品市场)分类横向并购: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处于同一行业、生产或经营同一产品。
纵向并购:对生产工艺或经营方式上有前后关联的企业进行并购。
混合并购: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没有直接联系的企业间并购。
(2)按出资方式分类现金并购,换股并购,混合并购(3)以股票市场上的行为分类善意收购,敌意收购;(4)以公司存续状态分类1、控股式(收购企业取得控制权,被收购企业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
)2、吸收式(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的全部净资产,被收购企业法人资格撤销)3、新设式(并购各方法人资格均被撤销,重新注册新公司。
)(三)企业并购的动因及效应(掌握)动因理解分析1)并购动因■获得规模经济:横向并购■降低交易费用:纵向并购■多元化经营战略:混合并购企业并购涉及的财务问题对目标公司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价值增值)目标公司估值和支付方式评价并购是否成功二、并购估价(重点)(二)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成本法:清算价值、净资产价值、重置价值◆换股估价法换股比例是指为换取1股目标公司的股份而需要付出的并购方公司的股份数量。
换股估价法:并购后股票价格高于并购前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价格。
假设A公司计划收购B公司,并购前A、B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为Pa、Pb,并购后A公司的股票价格Pab,例如,A 公司准备并购B 公司,采用换股方式,两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项目资料表项目 A 公司 B 公司税后净利 500万元 100万元发行普通股数 500万股 125万股股票价格 10元 7元若并购后能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存续A 公司的净利比并购前增加50万元,并购A 公司市盈率是10,则A 、B 公司可接受的换股比例。
《2024年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范文
《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篇一一、引言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企业并购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评述,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成果,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二、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企业并购的起源可追溯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扩张、资源整合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
在企业并购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将并购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以期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企业并购理论的主要内容企业并购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效应及并购后的整合等。
1. 并购动机理论:包括效率提升动机、市场份额扩大动机、管理者帝国建设动机等。
这些动机促使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份额和实现管理层个人利益等目标。
2. 并购方式理论:主要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主要针对同一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纵向并购涉及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间的并购,而混合并购则涉及不同行业间的企业间的并购。
3. 并购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包括协同效应、规模效应、财务效应等。
这些效应有助于企业在并购后实现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并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
4. 并购后整合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如何实现组织、文化、人员等方面的整合,以确保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企业并购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企业并购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其次,从研究成果上看,企业并购理论在解释企业并购动机、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实务界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
例如,关于并购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管理层决策与市场反应的关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企业并购理论概述
企业并购理论概述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通过购买或合并其他企业来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等的行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并购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企业并购理论研究了并购的原因、类型、过程、效果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企业并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等。
资源整合是并购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购买或合并其他企业,可以整合双方的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降低成本是另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共享供应链、研发、生产等资源,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并购的另一个主要动因,通过收购具有市场份额的企业,可以快速拓展市场,增加销量和收入。
此外,借助并购可以获取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企业并购可以分为垂直并购、水平并购和多角化并购。
垂直并购是指企业与其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并购,主要目的是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
水平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并购,主要目的是集中市场份额、提高市场份额,并通过规模经济和市场力量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多角化并购是指企业进入与其主要业务不相关的行业,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实现增长。
不同类型的并购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和效应,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论证。
然后,企业并购的过程包括策略规划、目标选择、尽职调查、谈判、并购实施和整合等多个阶段。
在策略规划阶段,企业需要明确并购的目标和动机,并制定相应的并购战略。
在目标选择阶段,企业需要评估潜在目标的价值和适合度,并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在尽职调查阶段,企业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以确定其价值和风险。
在谈判阶段,企业需要与目标公司进行谈判,以达成并购协议。
在并购实施和整合阶段,企业需要落实并购决策,进行组织重构、人员整合、业务整合等活动,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最后,企业并购的效果和绩效评估是衡量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并购的效果通常包括销售增长、成本降低、市场份额扩大、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指标。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企业并购相关理论,首先从企业并购的动机与目的入手,分析不同企业并购的动机及目标。
其次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分类理论,包括横向、纵向和集团内并购等。
接着探讨了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理论,通过财务指标和市场因素评估并购的价值。
然后讨论了企业并购的整合理论,包括文化整合、人员整合等方面。
最后探讨了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并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
结论部分对企业并购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企业并购相关理论的系统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购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机、目的、分类、价值评估、整合、风险管理、理论、总结1. 引言1.1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概述企业并购相关理论的研究涉及到企业并购的动机与目的、分类理论、价值评估理论、整合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等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并购活动的实施,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效益。
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为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并购相关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并购的机会,规避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将为企业并购活动的实施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目的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来实现扩张、成长或战略转型的行为。
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实现市场扩张: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
2. 实现产业整合:通过并购可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3. 提升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取对手的核心技术、品牌、客户资源等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4. 实现成本节约: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第04章企业并购理论
(2)MBO(Management Buy—outs), • 又称管理层收购——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大举
借债或与外界金融机构合作,收购他们所在公司 的并购。本质上也是杠杆并购的一种。
– 目标企业的特点:
• 具有稳定连续的现金流量。 • 拥有人员稳定、责任感强的管理者。 • 被并购前的资产负债率较低。 • 拥有易于出售的非核心资产。 • 一般而言,以技术为基础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企业,进行杠杆
(1)杠杆收购
– 其实质在于举债收购,即通过信贷融通资本, 运用财务杠杆加大负债比例,以较少的股本投 入,对企业进行收购、重组,并以所收购、重 组的企业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偿还负债。
– 杠杆收购的融资结构为:优先债券60%,居次 债券(包括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股股 票)30%, 自有资金10%。
➢收购(控股合并)
➢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 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 权。
第04章企业并购理论
兼并与收购的的异同
➢相似之处: ➢(1)基本动因相似: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扩大
经营规模;拓宽企业经营范围。 ➢(2)都以企业产权为交易对象。
第04章企业并购理论
➢ 区别:
(1)现金购买被并购方全部资产. (2)以现金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股权。
• 股份交易式并购
(1)以股权换股权。 (2)以股权换资产。 – 企业采用股权支付方式进行并购出资决策时应
考虑的主要因素。
⑴并购方的股权结构 ⑵杠杆比率 ⑶每股收益的变 化 ⑷股价水平 ⑸股息收益率
第04章企业并购理论
• 承担债务式并购
• 极端:世界上只有一家企业时,其管理效率最大。 • 差别效率理论进行更严格阐述就是效率理论中的
国外并购理论整理
国外并购理论整理西方的并购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其间有几种比较盛行的并购理论。
1.效率理论企业并购理论中,传统的的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的效率,产生“2+2>5”的效果,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将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以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效应。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业务多元化,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协同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提高管理效率,由于并购双方的管理能力有差异,并购可以快速的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并购还可以将企业从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从而增加企业财务的协同效应,降低融资的风险性等优势。
2.代理理论Jensen和Meckling (1976)在其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代理问题的含义。
当管理者只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小部分时,便会产生管理者利用管理特权追求私人利益的代理问题。
并购是为了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过度自信假说和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Roll(1986)以竞标理论中的“赢者诅咒”理论为基础,根据拍卖市场特点提出的“过度自信”假说认为,由于经理过分自信,所以在评估兼并机会时会犯过于乐观的错误。
Roll是从管理者行为来解释企业并购现象的,认为收购企业的管理者试图通过兼并其他企业来提高企业利润,如果兼并确实没有收益,那么,过度自信可以解释为什么经理即使在过去经验表明收购存在一个正的估值误差的情况下仍然会做出收购决策。
如果过度自信假说成立的话,那么,收购企业的过度支付就使其股东利益转移到目标企业股东,企业并购导致收购企业股东利益受到损害。
大多数企业合并的实证研究表明收购企业股价的下跌, 而企业收购却不能提供类似的数据(M. Bradley,1980)。
所以,完全支持过度自信假说仍然缺少一致的研究结论。
然而,“过度自信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企业并购现象的一条新途径,Roll教授的贡献就在于此。
并购理论
1、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不再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代理成本由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并购是为降低代理成本(法玛、詹森1983)。金融经济学解释并购失效的三大假说是:过度支付假说,主并方过度支付并购溢价,其获得的并购收益远远低于被并方的收益;过度自信假说(罗尔1986),主并方的管理层常常因自大而并购,任何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企业并购都是一种错误;自由现金流量说(詹森1986),并购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可降低代理成本,但适度的债权更能降低代理成本进而增加公司的价值。 2、战略发展和调整理论。与内部扩充相比,外部收购可使企业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卢东斌称为“花钱买时间”),有效降低进入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壁垒,并且风险相对较小。特别是基于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所进行的战略性重组,如生产“万宝路”香烟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转向食品行业。企业处于所在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并购策略是不同的:处于导入期与成长期的新兴中小型企业,若有投资机会但缺少资金和管理能力,则可能会出卖给现金流充足的成熟产业中的大企业;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将试图通过横向并购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运用价格战来扩大市场份额;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为生存而进行业内并购以打垮竞争对手,还可能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向新兴产业拓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其他企业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的获得又增强企业的实力,为新一轮并购打下基础。市场势力一般采用产业集中度进行判断,如产业中前4或前8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CR4或CR8)超过30%为高度集中,15-30%为中度集中,低于15%为低度集中。美国则采用赫芬达尔系数(市场占有率的平方之和)来表示产业集中度。该理论成为政府规制并购、反对垄断、促进竞争的依据。
企业并购、重组的基本理论
企业并购、重组的基本理论企业并购和重组是指通过收购、兼并或重组等手段来实现企业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和实现战略目标等。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理论1. 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并购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通过吸收合并的企业的规模,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效率。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固定成本的分摊,使企业能够实现更高的产出和利润。
2. 产业链整合理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即将原本分散的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协调生产和供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3. 市场占有率理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市场占有率理论认为,企业的市场份额越大,其在市场上的地位越稳固,能够抵抗竞争和压力,实现更高的利润。
4. 资源整合理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将各个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5. 风险分散理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风险的分散,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
风险分散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以将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散到不同的领域和业务中,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
二、企业重组的基本理论1. 经营战略理论:企业重组可以使企业调整战略,实现战略目标。
通过重组,企业可以剥离不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部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的调整和优化。
2. 资本结构理论:企业重组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和稳健。
通过重组,可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优化,降低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
3. 经济增长理论:企业重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发展。
通过重组,企业可以整合和优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
4. 管理能力理论:企业重组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通过重组,可以实现管理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并购理论
(一)并购: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的兼并和收购(Merger&Acquisition,简称M&A)兼并(Merger)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如承担债务、利润返还等)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主体,并取得被购买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兼并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即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续存,被吸收公司解散。
收购(Acquisition)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
收购的实质是取得控制权,被收购企业可以续存。
(二)并购的基本形式:企业并购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1)按并购的出资方式分:现金并购、股票并购现金并购是指由并购企业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目标企业的所有权。
其主要特点是目标企业的股东得到了对其所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任何选举权和所有权。
现金并购包括现金购买资产和现金购买股票。
股票并购是指并购企业增加发行本企业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股票。
其主要特点是不需要支付大量现金,因而不影响并购方企业的现金状况。
股票并购分为股票换取资产和股票换取股票。
(2)按参加并购的企业行业互相关系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两家或多家竞争性企业,即处于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合并。
横向并购往往会促使并购企业拥有垄断市场的能力,因此,经常遭到反托拉斯法的管制。
不过,由于很难判断横向并购导致的垄断行为,反托拉斯法对横向并购的管制又有一定得局限性。
纵向并购是指两家或多家具有原料及产品供销关系的企业的合并。
纵向并购往往促成一家更强大的企业出现,并且又不违反反托拉斯法,反而可能因为理顺了产业链而降低了价格,提高了服务质量。
因此,监管者还可能对纵向并购予以鼓励。
混合并购指两家或多家既不是竞争者,又不具有购买销售关系的企业合并。
混合并购会促成“多元化”。
第2章 企业并购理论基础
五、市场势力理论
4、取得市场份额效应: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 、取得市场份额效应: 所占的份额,也就是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所占的份额,也就是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横向并购
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度;
纵向并购
主要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本企业的上 下游端)的控制来实现
五、市场势力理论
混合并购
二、效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司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 理论认为, 在的增量,而且每对参与交易者都能够提高各自的效。 在的增量,而且每对参与交易者都能够提高各自的效。 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假设: 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公司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管理业绩; 二是并购会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
3、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
协同效应的另一个表现方面在于财务协同。如果两个企业 互补的现金流,则通过合并之后,新的企业可以获 具有互补的现金流 互补的现金流 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使经营过程平滑化,降低资金压力。
避税
很多国家的税法规定:企业的亏损可以递延到以后各个会计年度进 行冲销。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那些拥有巨额亏损的企业往往会成为 高盈利企业的并购目标。高盈利企业在以很低的价格并购了亏损企 业后,经过一定的债务重组,可以合理地避税,将更多的现金流保 留在企业内部。
实际上,茅台啤酒不仅仅输在产品的价格和品牌定位方面。一方面, 茅台啤酒的主要渠道为经销商供货,而厂家本身对终端控制的能力很 差,而且其生产企业只有遵义一家,仅仅能辐射周围市场,距离北京、 上海、深圳等高端市场较远,进而大量囤积的产品造成企业战线太长, 啤酒瓶回收困难,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很难在过渡依托物流的啤 酒行业立足。 从另一方面讲,茅台啤酒自面世后,基本依赖茅台的品牌溢价,而缺 乏茅台集团的进一步资金来源和资本输血,很少进行大众宣传,社会 知名度不高,也是造成其销量不明显的一个原因。 实际上,茅台啤酒的危机正是当前茅台集团品牌多元化战略的一个缩 影,也显示了茅台集团在多品牌、多产品运营上的不足与乏力。
并购理论
并购理论从1998到2000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了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过去30年并购交易的总和。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全球并购交易陷入了一个低谷。
以后几年,在普遍的低利率及企业现金过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全球并购活动重新活跃,2005年1-11月,全球并购交易总额飘升至2.3万亿美元。
2006年度,全球并交易总额则高达3.61万亿美元,超过了2000年的3.41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并购交易最活跃的时期。
中国自1993年深圳宝安收购延中实业以来,资本市场购事件风起云涌。
从1997年至2002年末,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累计达738家。
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大型并购迅速成长,如国美电器、分众传媒等。
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逐步开放的市场,必然受到来自全球的并购热潮的影响。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基本完成,2006年新《公司法》、《证券法》,以及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都将对企业并购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
成功的并购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尤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中国企业规模小、结构单一、运行机制弱化问题突出,如何把握机遇,在企业兼并的国际化浪潮中打造出具有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
然而,从企业购案例上看,失败的个案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在推行并购重组的过中,往往过分注重规模,盲目进行扩张或多元化,这种缺乏股东财富创造目标的并购重组战略必然会造成企业绩效低下和股东财富的损失,德隆、格林柯尔、三九集团等都成为了中国企业并购失败的悲剧性案例。
在并监管方面,一些大规模企业并购,特别是涉及国有资产转让的并购案审批问题进程缓慢或陷入僵局,如徐工集团改制等。
因此,企业如何利并购迅速成长和发展,政府如何对企业并购进行良性的引导和监管成为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
企业并购的涵义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总称。
企业并购的理论动因分析
(3)交易费用包括:事前费用和事后费用
事前费用: • 寻找价格 • 协议的起草 • 谈判的费用 • 保障执行所需费用
事后费用 • 当交易偏离了“与契约转换曲线”相关联序列时所引起的错误应变费用;
• 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所付出的费用; • 交易双方校正事后错误所引起的争吵费用; • 交易者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而需改变价格所付出的费用。 • 纠正发生需要诉诸某种规则的结构时,这种规制结构的建立和运转的费用 • 交易当事人求助于政府解决他们的冲突所花费的费用。 • 为了使承诺完全兑现而引起的约束费用。
2、企业简介 (1)戴姆勒-奔驰:
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பைடு நூலகம்国南部的斯图加特,拥有员 工30万人。该企业定位于中高车型,主要包括迈巴赫、奔驰系列的 高档车,企业主要的市场在欧洲。企业产量并不高,但按销售额计 算排在全球十大汽车生产厂商之内。1997年高档车、休闲车共计销 售71.5万辆,商用车销售41.7万辆,共计113.2万辆,销售收入689 亿美元,利润24亿美元,销售利润率为3.3%。
六、其他理论
1、市场势力理论 2、信息信号理论 3、避税考虑理论 4、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运营协同效应 交易费用效应 科技进步效应 企业发展动机
财务协同效应 组合协同效应 市场份额效应 管理层利益驱动
一、运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
运营协同效应: 主要是指并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所谓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 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内。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 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涉及证券发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并且可能有 优于外部资金的差别税收优势;同时,如果企业 管理者对企业资产的资产价值拥有的信息比外部 投资者要多,并采取有利于目前股东的行动,那 么内部融资就优于外部融资。这样并购后,并购 企业在被并购企业所处的行业中投资的资金成本 就会较低。(3)由于与外部融资相联系的较高的 交易费用以及股利方面差别税收待遇的存在,构 成了提高公司资本分配效率的条件。公司通过多 样化并购,可以实现从边际利润率低的生产活动 向边际利润率高的生产活动转移。
3.财务协同效应 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的财务协同效应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成本的降低;二是合并公 司负债能力的提高。合并后,企业的投资活动被 内部化。因为在企业内部通常拥有较多的效率条 件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本成本的降低。 我们可将它们概括为:(1)如果被并购企业的 破产风险较大、内部资金数量较少,并且规模相 对较小时,其资本成本会较高,而并购企业的资 本成本较低(如拥有充裕的内部现金流量)时, 那么通过并购降低资本成本的可能性将会较大。 (2)由于存在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之间的差别 从而提高了投资机会内部化的优越性。内部资金
(4)一些生产企业,为开拓市场需要大量的促销 投资,这种投资由于专用于生产企业的某一产品,会 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同时销售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 经济,一定程度上形成进入壁垒,限制竞争者加入, 形成市场中的“少数问题”。当市场中存在少数问题时 一旦投入较强的专用性资产,就要承担对方违约造成 的巨大损失。为降低这种风险,要付出高额的谈判成 本和监督成本。在这种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并购成 为最佳选择。 (5)企业通过并购会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当企 业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组织成本低于市场运作的交易 成本时,并购才是有效的。
效的管理队伍。然而,如果把这一理论引向极端, 即整个社会只有一家企业(管理层水平最佳的一家) 时,其效率将达到最大化。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组织规模的扩大会受企业内部协调和管理能力 所限。加之现实中大量的并购是发生在不同行业的 企业之间,因此差别效率理论不能对并购作出完整 解释。
(2)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 任何人都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 更广泛地讲,无效率的管理者是指那些未能使企业 的经营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管理者,而另一管理团 队能够更有效地对该领域内的资产进行更有效的管 理。 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问 题:第一,该理论假设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 无法更换他们自己的管理者,因此必须通过代价高昂 的并购来更换无效率的管理者。第二,从该理论中可 以得出一个的预测,即合并后被收购企业的管理者将 被替换,但经验表明实际并非如此。一个在相对较短
集中度的增大,正是激烈竞争的结果。他们进一 步认为,在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大公司之间的竞 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因为价格、产业、产品类型、 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决策所涉及的维度巨大, 层次复杂,简单的合谋是不能达到的。这两种相 反的意见表明,关于市场势力的理论,尚有许多 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三)价值低估理论
2.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是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 实现合并之前两公司单独运营所无法实现的规模经 济。这方面的效应在制造业、化学和医药等行业的 表现较为突出。通过并购,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 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或者 是通过并购,使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如A企业在研究 与开发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但在市场营销方面较为 薄弱;而B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有优势,但在研究与 开发方面能力不足,两企业的并购可以使能力互补。 这里隐含了对某些现存的要素未充分利用,而另一 些生产要素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
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 条:一是增加监督,保证合同规定的产品最低质量, 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过并购将商标使 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 只会承受损失而得不到利益,从而消除机会主义动 机。 (3)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专门中间产品 投入,而这些中间产品市场常存在供给不确定性、 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这时,企业可 通过合约固定交易条件,但这种合约存在道德风险。 当这一矛盾难以解决时,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 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
的期限内进行了多项收购活动的公司,如果只使用 其自身的管理资源或把被收购公司的管理者免职后 雇佣新的管理者,将会面临无法对被收购企业进行 有效管理的困难。因此,若更换不称职的管理者是 主要动机的话,并购活动就不可能集中于少数几家 进行多项收购的企业。所以说并购是为了替换无效 率的管理者的理论难以成为并购行为的合理解释。
股来购买目标企业时,可能会传递并购企业普通 股价值被高估的信息;而当并购企业重新回购企 业的股票时,又向市场发出企业股票价值被低估 的信号,或者是企业将有新的成长机会。
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并购理论
(一)交易费用论与并购 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节约交易费用。通过并购 节约交易费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产品-知 识。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性的情况下,知 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 出高昂的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这时,可通过并购 使专门的知识在同一企业内运用,达到节约交易费 用的目的。 (2)企业的商誉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 外部性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会降低其产品质量, 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
1.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理论包含了差别效率理论和无效率 的管理者理论两个分支。 (1)差别效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A公司的管理层比B公司更有效率, 在A公司兼并了B公司后,B公司的效率便被提高到A 公司的水平,效率通过并购得到了提高。当一个公 司存在过剩的管理能力,而又不能通过削减人员而 将其释放掉的话,就可以通过并购进入其相关行业, 来利用其过剩的管理能力。但若收购企业不具有被 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专门知识,进入其行业就不一 定是有利可图的。同样,对于低管理效率或业绩不
此理论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解释并购的动机, 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企业并购行为完全由市场所 导向,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一切行为及其背后 的动机。但是,由于种种其它因素的制约和限制, 企业行为不能仅仅用唯一的市场变量来解释;同 时,企业目标的多元化也使得企业并购的动机不 能完全用市场竞争来解释。此外关于市场势力问 题,存在着两种意见相反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 为,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会导致合谋和垄断,兼 并的收益正是由此产生的。所以,在发达的市场 经济国家里,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反对垄断,保护竞争。第二种观点却认为,产业
并购的主要理论
一、基于新古典及行为学派的并购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从微观经济和市场结构角度,在 将企业视为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方程的 基础上,认为追求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 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 看作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据此提出了以下 一些理论或假说。 (一)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有着潜在的社会效益,并购 的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某种协同效应,即1+1>2 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可来自管理、经营和财务等方面。
(二)市场势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并购的动机是基于市场竞争 的需要:一方面通过并购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进 入新行业的障碍,通过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销 售渠道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企业低成本、低 风险的扩张;另一方面通过并购,将关键性的投 入-产出关系纳入企业的控制范围,借助并购活 动减少竞争对手,从而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对 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获 得长期盈利的机会。
该理论认为,当并购公司发现由于通货膨胀 等原因造成目标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重置成本时, 或者由于并购公司获得一些外部市场所不了解的信 息,认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时,就会采取并购手 段,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四)信息与信号理论
该理论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认为企业 并购会散布关于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的信息,并 促使股票市场对此进行重新估价,这样的目标企 业被称为“坐在金矿上”的企业。另一种形式是认 为并购要约(tender offer)会激励目标企业管理 层自身贯彻更有效的战略,即所谓的“鞭策效应”。 信息与信号的发布可以有多种方式包含在并购活 动中,并购活动可能会给市场这样的信息:目标 企业拥有迄今为止尚未被认识到的价值,或者是 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会增长;当并购企业用普通
佳的企业可以通过直接雇佣管理人员或与外部管理 者签定合同来增加管理投入,以改善自身的管理业 绩。但这往往是不充分的,因为有时一个组织需要 一个有效的管理团队。这样,当低管理效率或业绩 不佳的企业在与高效率的公司合并之后,由于被并 购公司的非管理性的组织资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 理资本结合在了一起,就将会产生协同效应。该理 论隐含两个假设前提:首先,假设收购公司不能无 条件地释放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其管理层是一个整 体,并且受不可分割性或规模经济的制约,解雇过 剩的人力资源是不可行的;其次,假设被收购企业 不能在相关时段内通过直接雇佣的方式组成一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