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19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年轻学者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近2000多年的理论陷入困境,伽利略的猜想是( )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B.轻的物体下落得快C.轻、重两物体下落得一样快D.以上都不是2.关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B.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C.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匀加速运动外推出斜面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D.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A.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B.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C.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D.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5.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6.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7.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1.C2.C3.ACD4.D5.B6.B解析: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测得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二次方之比是不变的,即===…由此证明了小球沿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且小球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知,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选项A错误;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B正确;斜面长度一定时,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选项C错误;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所需的时间越短,选项D错误.7.C解析: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先对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大小石块捆在一起下落得出与其矛盾的结论;猜想——下落的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数学推理——如果v∝t,则有x∝t2;实验验证——设计出斜面实验并进行研究,得出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合理外推——将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推广到落体运动.从探究的过程看,选项C正确.①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2)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共点力的作用,每个力各自独自地产生作用效果,好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5)效果性:力作用在物体上总是要产生一定作用效果的,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绝对性:力与参考系的选取是无关的(7)瞬时性:力可以瞬时产生,瞬时消失,可以在瞬间突变②悬挂法、支点法支点法:用支点将薄板撑起,当薄板水平静止时,支点可认为是薄板的重心悬挂法:二次悬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线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两条竖直线的交点就是重心。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的合力为零,物体
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还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要么保
持原来的状态(包括速度为零的状态),要么不受力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
2、质点的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判断方法,非惯性系的例子。
3、坐标系的选取和表示。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又称运动定律,明确了力的概念,即:当物体受到外力(总的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且加速度的大小与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
力的方向相同。
用公式表达 F=ma。
2、等效力:将多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成为一力。
3、重力和重力的计算。
4、弹力和弹力的计算。
5、摩擦力和摩擦力的计算。
三、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反作用定律,明确了力的相互作用联系。
指出“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受力物体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应用
1、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力的应用情况。
2、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
综上所述,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对我们认
识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物体的运动情况,更好地指导实际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知识点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体”同时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4)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单位:N (5)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力的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1)重力不是万有引力,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产生的。
(2)重力的大小G=mg,在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或与水平面垂直。
但不能说重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地心。
(4)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以及质量分布有关。
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知识点三――弹力(1)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2)确定弹力的方向在硬接触中(除绳子和弹簧外),一定先找接触面,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是垂直的。
(3)绳子、弹簧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绳子或弹簧。
轻杆所受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
(4)胡克定律F=kx,指的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5)同一根张紧的轻绳上拉力处处相等。
知识点四――摩擦力(1)产生条件:a: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c:接触面粗糙(2)求摩擦力一定要首先清楚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可以用F FN求解,FN指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μ是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粗糙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
(5)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知识点五――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不是代数加减。
(2)两个力合力的范围F1 F2 F F1 F2,在这之间的所有的力都有可能,这是由这两个力的夹角大小来确定的。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物理第三章主要涉及科学实验及力学知识,重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受力分析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一种作用在物体上能够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时,它们的合力是两个力的矢量和。
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关。
力可以沿一定的方向进行分解,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力,其大小和方向满足三角形法则。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体现为: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压缩、拉伸、弯曲等)、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4.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受力分析中,首先要分析受力物体,确定物体所受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确定力的方向和大小。
然后,利用物体所受力的特点,通过受力分析,求解问题。
具体的受力分析专题还有以下内容:- 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当物体放在斜面上时,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可分解为物体的重力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加速度等。
- 倾斜面上的物体滑动和静止条件:当物体放在倾斜面上时,只有当物体的斜面倾角小于一定值时,物体会发生滑动;当倾角大于该临界角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 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斜拉力:当一端连接物体的绳子被拉力拉动时,物体会产生拉力。
当物体与绳子成一定的夹角时,绳子对物体的作用力可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
- 物体的平衡条件: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可以计算物体所受支持力、拉力、斜拉力等。
- 物体受力分析中的静力学方法:在受力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静力学方法,即将物体在特定情况下所受的力与其相应的支持力、摩擦力相平衡。
以上是对物理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效果,并能够应用力学原理进行受力分析和问题求解。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9.8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速率。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速度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5. 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相等、方向相反。
6. 弹力:一种恢复形变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弹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7.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有关。
8. 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相对运动中由于接触面间的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9. 平衡:物体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0. 斜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11. 弹簧的力和位能: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会产生弹力和弹性势能。
12. 物体的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力与运动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的概念,并对力的性质、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介绍了平衡力和力矩的相关知识。
下面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是使物体发生形态变化、速度变化或者方向变化的原因。
2. 力的性质:- 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可以相互叠加,即合力;- 力还可以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3. 受力分析:- 绘制力的示意图,标明力的方向和大小;- 建立坐标系,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列出受力方程,求解未知量。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若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分解力: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使其合力等于原力。
5. 平衡力:- 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但它仍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为力的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特点: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1N表示当力的大小为1N时,1kg质量的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为1m/s²。
7. 力矩:- 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称为力矩;- 力矩的大小: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力臂是力作用点到转轴的垂直距离;- 力矩的方向:力矩的符号决定了转动方向。
8. 平衡条件:- 对于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合力垂直于斜面,合力矩为零。
9. 动力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凡是对物体施加作用力的物体,物体必然对其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10. 弹力:- 弹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弹力产生; - 弹簧的弹力: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中,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研究了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
了解运动的描述对我们认识物理世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点的运动描述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指的是物体的质量集中在一个点上,没有大小和形状。
在质点的运动中,我们通常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1.位置的描述位置是指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以参考物为依据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常见的参考物有地面、坐标轴、天花板等。
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其中横坐标表示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纵坐标表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2.速度的描述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在数学上,速度可以用速度矢量来表示,它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速度矢量的大小则等于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加速度的描述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反映了速度的增加或减小。
加速度矢量的大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质点在直线上以相等的速度运动的情况。
在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用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表述。
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如果质点的速度恒定不变,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2.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保持不变,所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恒定的。
3.加速度的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
质点的加速度为零意味着质点在匀速运动状态下。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是指质点在直线上速度不断改变的运动。
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需要引入从静止到运动以及改变速度方向的情况。
1.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为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如果加速度恒定不变,那么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速度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重力1.力(1)观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成效: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性质:①物质性:不可以走开物体而存在。
有力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 对 B 作用的同时 B 也对 A 也有作用,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逝。
④矢量性:力不单有大小,并且有方向,是矢量。
(4)影响力的作用成效的因素——力的三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如何来表示一个力①力的图示:精准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②力的表示图:大略表示(方向、作用点)作力的图示步骤:① 选用适合的标度;②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③ 在线段的尾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一致。
2.重力(1)观点: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2)特色: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不过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③重力是非接触力④地面邻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没关。
(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①大小: G=mg(g 为重力加快度)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①影响重心地点的因素:质量散布、形状。
②重心地点确实定:形状规则的平均物体:几何中心;薄板型物体:悬挂法。
注意:物体的重心能够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真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弹力1.观点: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 因为要恢还原状 , 对跟它接触的物领会产生力的作用 , 这类力称为弹力。
★2. 产生条件:弹性形变、直接接触★3. 弹力的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①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②点面接触:弹力经过接触点而垂直接触面③点点接触:弹力经过接触点垂直于切面而指向圆心注意:弹力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画在受力物体身上。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在物理学中常见的概念和技巧。
在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点。
一、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这里我们引入了矢量的概念。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用箭头表示。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种矢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矢量的几何运算来合成力。
对于平行的多个力,我们可以通过矢量的代数运算,如加法或减法来得到它们的合力。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使用力的三角形法则进行合力的计算。
将需要合成的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绘制在纸上,然后连接其起点和终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合力即为这个三角形的对角线。
这个三角形法则在力很多时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但是,对于不平行的两个力,我们不能直接使用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这时,我们需要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首先,将两个力的起点连线,再将它们的方向延长至相交。
然后,连接这两个延长线的交点与两个力的终点,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合力即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除了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使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来计算合力。
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相反,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遇到一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的情况。
这样的分解有时可以化简问题的计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法则反过来,将一个力沿着不同方向分解为多个力。
假设我们需要将一个力 F 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 Fx 和竖直方向的力 Fy。
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绘制一个与 F 同样大小的力 F',并且与 F 平行。
然后,将 F' 进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连接 F' 的起点与 F 的起点、终点与终点,我们就得到了力F 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分力。
完整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 .. ..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 3.1重力定;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
1.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概念: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统一。
)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②(22. 力的性质:重力(3)(①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有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概念: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AB。
A对作用的同时B也对也有作用,一个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相互性: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②同时性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③重力是非接触力是矢量力不仅有大小矢量性④:,而且有方向,。
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力的三要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方向和作用点、:素力的大小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如何来表示一个力5()?作用方向、、大小(精确表示力的图示①: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点(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作用点、(粗略表示:②力的示意图方向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
作力的图示步骤:;选取合适的标度①。
悬挂法:薄板型物体;几何中心: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②资料.参考... .. .. ..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注意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弹力3.2: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切面而指向圆心, , 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③点点接触1.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用, 这种力称为弹力 2.★产生条件:弹性形变、直接接触:3.弹力的方向★压力和支持力(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二、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注: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大小: G =mg 方向: 竖直向下3.重力加速度:g=9.8m/s2 ★规律:g 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规律: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②区别重心与几何中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③“悬挂法”确定薄板重心。
三、弹力:1.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2.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
(垂直于接触面)3.面面接触,弹力垂直平面。
点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而垂直平面。
点点接触,弹力垂直于公切面。
绳的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簧的弹力: 沿着弹簧指向恢复形变的方向。
杆的弹力: 不一定沿杆的方向4、★弹力的有无判断方法:①假设法: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②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四、★胡克定律(弹簧弹力:F=kx )1.实验表明,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 成正比,即F=k △x2.① △x: 弹簧的形变量 : △x=l -l 0(伸长状态:长度-原长;压缩状态:原长-长度) ;② k:劲度系数(单位:N/m )注:k 只与弹簧自身有关,与F 、△x 无关;弹簧“软”、“硬”指 k 不同。
五、摩擦力:1、①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② 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任意夹角2、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平行于接触面)3、静摩擦力:大小:被动力,由外界因素决定,(二力平衡算出)范围:max 0f f ≤≤ ,4、最大静摩擦力:f max =F f 动=μF N :f max 与正压力成正比,正压力越大f max 也越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运动和力》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律。
下面是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图像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2. 运动的种类和特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3.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变形和产生变化的原因,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和弹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不动。
5. 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作用力的影响,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6.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定律: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力的作用必然伴随着相等而相反的反作用力。
7. 弹力和摩擦力: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弹力和摩擦力,影响物体的运动。
8.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能量,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能量守恒定律是表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定律。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物理可以说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科,因为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很多。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篇一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2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重力基础概念即:重力定义、图示、符号、计算公式、重心等(详见课本P5153)。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讲的是相互作用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一、三种常见的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3)、拉力、支持力、压力。
(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f=uN。
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三、力的分解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
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
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但不一定指向地心。
大小G=mg。
2.重心:①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重心。
②质量均匀分布的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③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一般采用二次悬挂法确定。
【知识点2】形变和弹力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由此可见产生弹力必须具备接触和弹性形变两个条件。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一定垂直于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在受力分析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kx(x为弹簧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4.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放大法进行判定.【知识点3】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弹力③有相对运动(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其中 FN为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可以等于G;也可以大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静摩擦力:(1)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弹力;③有相对运动趋势(2) 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平衡状态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3) 大小范围: O < f静≤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注意: a、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无关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四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三章:运动的描述1. 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用矢量表示,单位为米。
2. 路程:指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用标量表示,单位为米。
3. 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用矢量表示,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大小,方向为位移的方向,单位为米/秒(m/s)。
4. 平均速度: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率,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 = 总位移 / 总时间。
5. 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瞬时速率,计算公式为:瞬时速度 = 位移 / 时间间隔。
6. 不同速度的合成:分为速度的代数合成和速度的几何合成。
7. 加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用矢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为加速度大小,方向为速度变化的方向,单位为米/秒²(m/s²)。
8.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轨道匀速运动的情况。
9. 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相等的情况。
10. 距离-时间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速度-时间图像中的面积等于位移。
第四章:力与运动1. 力:是产生物体状态改变的原因,用矢量表示,单位为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合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计算公式为:F = ma。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的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5. 重力:指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为mg,方向向下。
6.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7. 弹力:是物体由于形状变形而产生的力,当形状恢复原状时,该力也会恢复原状。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四章的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和力与运动相关的内容。
希望对你有帮助!。
必修一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力的相互作用 第1讲 力 重力和弹力 摩擦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力是相互的 (2) 力是矢量(什么叫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5)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提问:效果相同,性质一定相同吗?性质相同效果一定相同吗?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效果一定相同吗?)(6) 力的效果:1、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 2、形变(7) 力的拓展:1、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产生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三定律二、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1)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 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3) 大小:G=mg ,可用弹簧秤测量两极 引力 = 重力 (向心力为零)赤道 引力 = 重力 + 向心力 (方向相同)由两极到赤道重力加速度减小,由地面到高空重力加速度减小(4) 作用点:重力作用点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测量方法: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1)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 (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1、 K 是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2、 X 是相对于原长的形变量3、 力与形变量成正比(5) 作用点:接触面或重心3、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
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重的现象时,重力的大小仍是mg
6.弹力
1.产生条件:
(1)物体间直接接触;
(2)接触处发生形变(挤压或拉伸)。
~
2.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如下:
(1)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
(3)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沿杆。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F=kx,k 为劲度系数,由本身的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决定,x 为形变量,即弹簧伸缩后的长度L 与原长Lo 的差:x=|L-L 0|,不能将x 当作弹簧的长度L
》
专题二: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注意: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是是静摩擦力。
(错) 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是滑动摩擦力。
(错,例:人走路)
2.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斜面)向上。
;
注意:相对运动是以相互作用的另一物体为参考系的运动,与以地面为参当人随车一起启动(即做加速运动)时,如图所示,受重力G 、支持力N 、静摩擦力f 的作用。
当车启动时,人相对于车有向后的运动趋势,车给人向前的静摩擦力作用;此时人随车向前运动,受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大小跟物体所受的外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有关。
静摩擦力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2)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N 并不总等于重力。
专题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
(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
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
的分力。
—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即一个力若分解为两个分
N
力,在分析和计算时,考虑了两个分力的作用,就不可考虑这个力
的作用效果了。
(2).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如果这些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
个力叫共点力。
如图(b)为竖直墙面上挂一光滑球,它受三个力:重力、墙面弹力和悬线拉力,由于球光滑,它们的作用线必过球心。
(3)力的合成定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F1、F2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
2.力的分解
(1)有确定解的条件:
①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有唯一解)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或两组解)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有两个或唯一解)
(2)力的正交分解: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3、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1.力的图示法:按力的图示作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对角线的长短并找出方向.
…
2.正交分解法:将各力沿互相垂直的方向先分解,然后求出各方向的合力,再合成. 3.多边形法:将各力的首尾依次相连,由第一个力的始端指向最后一个力的尾端的有向线段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专题四: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依据
(1)依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摩擦力的产生,除物体间相互挤压外,还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都受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和没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
(3)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
判断力是否存在。
《
2.受力分析的程序
(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的对象.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
一般应先分
析重力;然后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他场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每分析一个力,都要想一想它的施力物体是谁,这样可以避免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
力.如竖直上抛的物体并不受向上的推力,而刹车后靠惯性滑行的汽车也不受向前的“冲力”. (4)看一看根据你画的受力图,物体能否处于题目中所给的运动状态.
3.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
(2)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
.
(3)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4.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隔离法和整体法
(1).隔离法
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
○1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2将某个研究对象、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3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2).整体法
;
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
○1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2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专题五: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的判别: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各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就是共点力。
2.平衡状态:对质点是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转动的物体是指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1)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等大、反向、共线;
(2)三力平衡时,若是非平行力,则三力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三力的矢量图必为一闭合三角形;
(3)多个力共同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任一方向上的合力必为零;
(4)多个力作用平衡时,其中任一力必与其它力的合力是平衡力;
(5)若物体有加速度,则在垂直加速度的方向上的合力为零。
3.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平衡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于两个物体。
4.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
将各力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
正交分解方向的确定:①使所选取的方向上有较多的力;②选取运动方向和与其相垂直的方向为正交分解的两个方向。
③使未知的力特别是不需要的未知力落在所选取的方向上,从而可以方便快捷地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