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和排出 医学生理学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生理学--尿液的生成与排出ppt课件

生理学--尿液的生成与排出ppt课件

正确
错误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18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原尿在肾小球囊内形成,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被重
吸收送回血液。
重吸收特点:1、重吸收的选择性
肾小管对滤液的吸收可分三类:
第一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能全部被重吸收;
第二类,如水、电解质〔钠、氯、钙、镁、钾离子〕大部分
正确
错误
2、肾小球滤过是形成尿液的第一步,没有滤过
就不可能有尿。
正确
错误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当血浆晶 体渗透压下降时,有效滤过压升高。
正确
错误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从入球端到 出球端是逐渐上升的。
正确
错误
5、血压从13.3kpa (100mmHg) 增至21.3kpa (16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加
重吸收水〔10~20%)(受体内缺水与否的影 响;抗利尿激素可调节)、主动转运钠离子,分泌 钾离子、氢离子、 氨。对尿素的通透性高。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24
*肾小管对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原理: 1、Na+ 和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
Na+:泵-漏模式 Cl- :氯离子顺电位差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
5
近髓肾单位: 特点: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肾小球体积大、 髓袢长 出入球小动脉口径一致 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分布
在二个部位 近球细胞不含肾素 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6
(二〕集合管 接远曲小管,开口于乳头 作用:浓缩尿液
2021/6/23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逆流交换作用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对滤
过和重吸收、分泌的调节来实现的。

本节主要讨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和分泌的调节,包括肾内自身调 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 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 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
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 相比较而确定的;
● 2、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 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 浓缩;
● 3、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 尿被稀释;
● 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 缩和稀释功能减退。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 和肾血流量
一、 肾的功能解剖
(一) 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皮质肾 单位和近髓肾 单位
(三)球旁器
(四) 肾的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胸12-腰2脊髓节段) 腹
腔神经节
NE
肾动脉(尤其是入、出
球小动脉的平滑肌)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至血液中。
● 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 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原发性、继发性)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近端小管重吸收67%的Na+、Cl-、K+、
H2O;85%的HCO3-;100%G、AA;同时分 泌H+入肾小管。 ● 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上皮细胞基侧

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入球端 45 出球端 45
血浆胶压 肾小囊内压
25
10
逐渐加大
10
有效滤过压 10
逐渐下降
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 点:
滤过停止 入球端 EFP = 45-(35 + 10出) 球端 = 0mmHg
滤过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滤过过程中不断升 高,最终滤过动力与阻力相等(有效滤过压=0), 有效滤过终止。
滤过分数 (filtration fraction, FF) 定义: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GFR/RPF) 正常值: 125/660×100%=19%
3.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的实验证明 微穿刺(micropuncture)技术和 原尿(primary urine)成分分析
原尿
血浆
超滤液
1.滤过的结构基础 ● 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的构成
内: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窗孔70~90nm 中: 内皮下基膜:网孔2~8nm(主要) 外: 肾小囊上皮细胞:足突裂隙膜4~11nm
的现象。 结构基础:球旁器
小管液流量↑→ 致密斑Cl-、Na+等离子转运↑→ 颗粒细胞分泌肾素→局部Ang-Ⅱ↑→入球小动脉收 缩→ GFR ↓
(2)神经和体液调节
1.肾交感神经 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
2.E、NE、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 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3.前列腺素、NO:使肾血管扩张。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电荷屏障-------
滤过膜通透性 (1) 与被滤过物质分子大小有关:
分子有效半径>4.2 nm 不能滤过,如球蛋白和 纤维蛋白原。 分子有效半径<2.0 nm可自由滤过,如葡萄糖、 水、尿素、 Na+等。 (2) 与被滤过物质所带电荷有关 白蛋白分子有效半径为3.6 nm,因带负电荷, 滤液中浓度极低。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特点 1.毛细血管血压较高 2.对蛋白质的通透性较低 3.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4.肾小囊的静水压较高
第二节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肾血浆流量 滤过系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一)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动脉血压:80-180 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肾小 球滤过率保持不变(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80 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 。 动脉血压<50 mmHg 肾小球滤过率降到零无尿。 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硬化缩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 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少尿。
第二十六章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转运
第一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成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具选择性: 原尿:180 L/Day 终尿: 1.5 L/Day
水 99 %重吸收1%排出体外 葡萄糖和Na+、HCO3-等全部或大部分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严重缺氧、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流量和 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三、滤过系数: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滤过膜面积:1.5 m2
肾病综合征:滤过膜的屏障作用被破坏,如孔径变大或负电荷减 少等→滤过膜通透性↑→白蛋白滤过量↑→蛋白尿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有效滤过面 积 ↓ → 肾 小 球 滤 过 率 ↓ → 出 现 少 尿 (<500ml/ 天 ) 甚 至 无 尿 (<100ml/天) 。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2.2
1.2
重吸收(reabsorption):物质从小管液中
转运到血液中。
分泌(secretion):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
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完全重吸收 钠离子可全部或大部 被重吸收 尿素部分重吸收 肌酐完全不吸收 结构特点: 长, 管腔膜有大量绒毛
髓质渗透压从髓质外层向 乳头部深入而不断升高, 具有明确的渗透梯度。肾 髓质渗透梯度是水重吸收 的动力。在内髓部,渗透 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 环和NaCl重吸收有密切 关系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示意图
(二)浓缩尿和稀释尿的产生
尿液在逆流系统 (水过多) ADH↓ 髓质高渗梯度 ADH↑(缺水)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肾单位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肾小管 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 RBF)的特点
①血流量大,主要分布于肾皮质; ②两套串联的毛细血管网,且压力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管周毛细血管压低→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2.球旁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
3.近端小管和髓袢→ NaCl和水的重吸收↑
(二)血管升压素(VP, 抗利尿激素ADH )
1.产生部位: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合成)
下丘脑垂体束
神经垂体 (贮存、释放)
2.主要作用:
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②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③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排尿反射为一 正反馈过程

尿的形成和排出(共30张PPT)

尿的形成和排出(共30张PPT)

(1)原尿是样本
B ,因为其中含有 葡萄糖

(2)正常的尿液是样本 A ,因为其中只含有 无机盐、尿素。 (3)肾小球发炎形成的不正常尿液是样本 C ,因为其中含 有 蛋白质和血细胞 。 NEXT
巩固练习2:
尿液和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 A )。 A、葡萄糖 B、尿素 C、无机盐 D、葡萄糖和无机盐 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 变的部位是( C )。 A、肾小囊 B、集合管 C、肾小球 D、肾小管
(2)原尿 大分子蛋白质 (3)原尿中有用成分重吸收回血液
尿液
自主检测:
1.尿液排出体外的正确途径是 ( ) A.尿道→输尿管→肾盂→膀胱 C.膀胱→肾盂→输尿管→尿道 B.输尿管→肾盂→膀胱→尿道 D.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
2.健康人的原尿在流经肾小管时,能够全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是( A.无机盐 B.大分子蛋白质 C.葡萄糖 D.水分 3.肾脏中形成尿液的结构是( ) A.肾小管 B.肾小球
髓 质
分析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g/L):
病人: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 30 1.0
正常人:
尿素 2.0 尿素 2.0
尿酸 0.05 尿酸 0.05
无机盐 9.0 无机盐 11.0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0 0
讨论: 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 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
大胆猜想:
一个沙漠旅行者,没有饮水了,突然在 他的面前出现了:三个瓶子里面分别装 满了A、高度白酒 B、酱油 C、健康人 的尿液。你帮他建议选择()解决暂时 的饮水问题。 建议答案是: C
尿的形成与排出
下两中学 汪 斌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与排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与排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通过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让学
专 题 问 题 生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
设计
力。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1,在多媒体教室里,让学生观察人体的皮肤, 思考皮肤的功能,进而引出排泄废物的器官泌尿系统,2,教师在课前准 备一些新鲜的猪和羊的肾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兴趣。
所需课时 2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单位各部分的结构组成。
专 题 问 题 1, 通过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引出皮肤的功能,具有
设计
排泄的功能,引出人体有三条排泄途径,主要的排泄途径 是泌尿系统。 2,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季节颇好的猪和羊的肾脏 让学生观察,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评价要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使学生懂得了泌尿系统的组 成,对肾脏的结构有了感性的认识。肾单位的结构是重点 内容,我通过画图让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
专题二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问 题、推测结论的能力
所需课时 1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学习活动设计:1、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2、 复习教材了解废物的排出途径 3、 观察观察课本 P80“观察与思考”的彩图,完成讨论题 4、 阅读课本 P81 的内容,结合图Ⅳ—42 ,认识肾单位的组成部分 5、 多媒体展示肾 单位的结构图 6、 分析 P82 “资料分析”表格中数据,小组讨论 1-3 题 7、 模型、动画演 示尿的形成过程 。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 能力。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通过对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分析培 养学生良好的分析数据的能力。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五)、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肾糖阈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H+在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分泌 1、近端小管
Na + - H+交换(排H+换Na +)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主动转运
近端小管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3、 H+分泌在体内酸碱平衡中的意义 ①排酸保碱 ②促进氨的分泌
(二)NH3的分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 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2、球管反馈
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 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一、尿 液
(一)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100~5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 (二)尿的理化性质 1.比重: 正常尿≈1.012~1.025 稀释尿<1.003 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 等渗尿≈1.007左右
二、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影响肾小管内溶质
的因素)
渗透性利尿
(二)、球管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1、兴奋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引起肾 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
2、促进肾素的释放
3、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H2O、Na+的重吸收 (二)血管生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
外的过程 。 2、排遗: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素 3、前列腺素 4、1α -羟化酶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4.葡萄糖的重吸收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 管,尤其是其前半段;
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滤液中葡萄糖的总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 极限,尿中即出现葡萄糖。
* 肾糖阈:指尿中在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 浆葡萄糖浓度。一般为160-180mg/100ml。
远端小管前段:
* 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在Na+泵供能 下,主动重吸收Na+。
噻嗪类药物可抑制Na+-Cl-同向转运体, 导致利尿。
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重吸收量很少。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 主细胞重吸收Na+和H2O,分泌K+ ;闰 细胞主要分泌H+。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通过H+泵泌 H+。(促进HCO3-的重吸收,排酸保碱, 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可调节尿液酸碱 度。)
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 Na+泵。
1.Na+、Cl- 和H2O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 Na+主要与HCO3-、葡萄糖、 氨基酸一起被重吸收,以跨上皮细胞主动重吸 收为主;并与H+分泌相耦联,吸收量占总量的 2/3。
近端小管后半段, Na+主要与Cl-一起被重吸收, Na+重吸收是通过Na+-H+交换的反向转运,Cl的重吸收是通过和阴离子的反向转运完成的, 绝大部分的Cl-是顺浓度梯度,被动重吸收。
*计算方法: 需要测量以下三个数值: (1)尿中该物质的浓度(Ux, mg/100ml); (2)每分钟尿量(V, ml/min); (3)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Px, mg/100ml); 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Cx=—U—x —V — Px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