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1 — )送别途中——(— 11 )——(—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长亭送别》的诗文;(2)了解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2)理解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诗文内容及其艺术特色;2. 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3.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3. 学生独立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准备诗文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长亭送别》这首诗;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解决字词问题;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韵律美,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和感悟;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提升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等。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古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2.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诗意赏析文章;3. 收集其他王实甫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4. 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能够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色;(3)能够分析文中表现的手法和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文本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语文实践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别离等情感的深刻内涵;(2)体会作品中对人生、人性的思考;(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文中关键词句的解读和语言特色的鉴赏;(3)作品所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2)作品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的把握;(3)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文本内容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手法和技巧;4. 实践操作法:角色扮演、文本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便于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并记录不懂的问题;3. 讲解课文: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手法和技巧;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文本分析等实践活动;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拓展;7.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长亭送别》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2. 手法与技巧:分析文中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抒情等;3. 情感与内涵:探讨作品中对友谊、别离等情感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4. 文化传承: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传统文化。

《长亭送别》教案-3

《长亭送别》教案-3

《长亭送别》教案【实用】《长亭送别》教案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亭送别》;(2)理解《长亭送别》的内容,掌握其主旨和寓意;(3)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了解作者王实甫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离别之情,体会友谊的珍贵;(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2)理解《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深入解读诗中的离别之情;(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友谊的珍贵。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王实甫及其作品《长亭送别》;(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见解。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友谊的体会;(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友谊的珍贵;(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长亭送别》的诗意美和寓意;(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2. 结合课内学习,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3.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长亭送别》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有关《长亭送别》教案四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介绍《西厢记》剧情(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

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

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长亭送别》的诗句;(2)了解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2)领略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分析;3.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分析;2. 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3.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和共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翻译、作者简介等;2.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如诗词鉴赏方法、修辞手法等;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长亭送别》,激发学生对离别情感的共鸣。

2. 诗词朗读:(1)学生齐读诗词;(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字词解释和翻译:(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2)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翻译。

4. 意境和情感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离别情感,分析诗词的意境;(2)学生分享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5.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6.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你觉得诗词中的离别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亭送别(王实甫)》,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把握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离别情感,体会友谊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实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2 诗词原文解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意象、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2.3 诗词翻译与解释:对诗词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词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5 实践演练:让学生模仿诗词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4.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分享和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长亭送别(王实甫)》诗词文本。

5.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诗词解析、朗读音频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白板、教学卡片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6.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如音乐、图片、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词情感。

6.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活动: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熟悉诗词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7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7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透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学法引导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

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

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通过分析课文,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亭送别》,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拟人、对偶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如礼节、用语等。

2. 分析并运用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深刻体会作者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人物、情节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拟人、对偶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课文片段,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情、离别的看法,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体会作者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实践的作品,了解他们运用课文技巧的能力和创作水平。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中的诗词之美;(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长亭送别》在古代戏曲文学中的独特性;(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别离等情感的深刻内涵;(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珍惜友谊,珍视相聚与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长亭送别》的诗意表达及其艺术特色;(2)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古代戏曲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意境赏析;(2)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长亭送别》在古代戏曲文学中的独特性。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实甫及其作品《长亭送别》,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诗词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文本,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长亭送别》在古代戏曲文学中的独特性。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谊、别离等情感的感悟。

7.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长亭送别》中的经典诗句;2.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人物分析短文;3. 搜集其他古代戏曲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亭送别》的诗意表达、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古代戏曲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表达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相聚时光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长亭送别》的历史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使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

1.2.3 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1.2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特点。

2.1.3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2.2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2.3 诗歌情感表达的深刻含义的领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解析诗歌结构和意象。

3.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网络资源,了解诗歌背景和古代文化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入话题:以离别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离别场景。

4.1.2 引出诗歌:《长亭送别》的朗读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2 教学展开4.2.1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长亭送别》的历史背景。

2024年《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2024年《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一、教案简介2024年《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生平。

2. 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意境、情感及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 王实甫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准备教师教材:1. 《长亭送别》原文。

2. 王实甫生平和文学成就相关资料。

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指导书籍。

学生教材:1. 《长亭送别》原文。

2. 诗词鉴赏基础知识。

教学设备:1. 投影仪。

2. 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创作风格。

2. 原文朗读与翻译(5分钟)学生齐读《长亭送别》,教师逐句进行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3. 意境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从景、情、意三个方面分析《长亭送别》的意境,探讨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诗词鉴赏方法讲解(5分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5. 实践鉴赏(5分钟)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组讨论《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质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长亭送别》。

3. 调查其他同学对《长亭送别》的感悟,总结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背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碰撞。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作者王实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理解并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挚情感,体会友情、别离等主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长亭送别》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意境和寓意。

2. 感悟作品所传达的深厚情感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作者王实甫的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实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注意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讲解,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情感价值和人生哲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如《离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点。

2. 影视作品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长亭送别》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感受作品的美。

七、课堂互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和表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因景生情?缘情入景?)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

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

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传情寄恨的标记。

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手法)几个叠词?(五个)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

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

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

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

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

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思想、世俗观念。

此折戏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

2.莺莺的心理——离愁: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1)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2)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思相启迪(现实意义)]《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情歌,是一曲爱情的颂歌。

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了美的享受以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

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 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