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脑瘫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特制定本诊疗常规。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情况。
2、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的时间,以及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3、询问家族史,有无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等,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步态等。
观察患儿的自发运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
注意患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如头部后仰、上肢内旋、下肢交叉等。
3、其他检查:检查患儿的视力、听力、语言功能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有助于了解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软化灶等。
2、脑电图检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类型和诊断。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
4、智力测试:常用的智力测试方法如韦氏智力量表等,可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
(四)诊断标准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治疗(一)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医院脑瘫儿童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脑瘫儿童的管理,提高脑瘫儿童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保障脑瘫儿童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高脑瘫儿童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
2. 保障脑瘫儿童合法权益,提高生活质量。
3. 建立健全脑瘫儿童服务体系,实现脑瘫儿童康复、教育、就业等全方位发展。
三、管理职责1. 医院成立脑瘫儿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脑瘫儿童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
2. 医院设立脑瘫儿童康复科,负责脑瘫儿童的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
3. 医院设立脑瘫儿童关爱中心,负责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的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社会支持等工作。
4. 医院设立脑瘫儿童志愿者团队,负责脑瘫儿童的关爱、帮扶和志愿服务。
四、管理制度1. 脑瘫儿童入院前,需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2. 脑瘫儿童住院期间,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病情、年龄、家庭状况等因素,确定治疗方案。
3.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实行个体化方案,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脑瘫儿童健康教育实行多元化方式,包括门诊教育、病房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
5. 脑瘫儿童关爱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社会支持等服务,为脑瘫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关爱。
6. 医院设立脑瘫儿童志愿者团队,开展关爱、帮扶和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质量。
7. 医院定期开展脑瘫儿童康复效果评估,及时了解康复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8. 医院加强与家庭、学校、社区的联系,共同关爱脑瘫儿童,形成合力。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定期对脑瘫儿童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医院设立脑瘫儿童管理工作监督小组,负责对脑瘫儿童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3. 医院对脑瘫儿童管理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对优秀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医院脑瘫儿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性瘫痪的患儿。
一、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
(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及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临床常见证候: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和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M 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一、病史1 产前因素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等患者和其他遗传学因素) 、先兆流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等。
2 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 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 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 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 2)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 3)自主运动困难: 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 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 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 4 ) 主动运动减少: ①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 ②2 ~3 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 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 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
鉴于MR I有较高的分。
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
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
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1 ) EEG: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
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 2)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四、诊断程序五、临床分型1.痉挛型:四肢瘫痪、双瘫、偏瘫2.运动障碍型:舞蹈手足徐动症、张力障碍;3.共济失调型;4.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六、临床分级一级: 活动不灵便,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二级:手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目录: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诊断】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1)直接相关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2)肌电图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4)其他相关检查【康复治疗】原则: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2 .综合性康复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8 .作业治疗9 .言语治疗10 药物及手术治疗5.其他疗法(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3)马术治疗(4)多感官刺激(5)游戏及文体治疗(6)音乐治疗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6 .心理康复与教育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定义】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
小儿脑瘫康复务管理规章制度
小儿脑瘫康复务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为了规范小儿脑瘫康复务管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儿的康复服务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和康复师。
第二章机构设置一、小儿脑瘫康复务管理委员会设立康复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小儿脑瘫康复务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指导和监督康复工作的开展。
二、康复治疗团队每个康复治疗机构设立康复治疗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医师、护士、康复师等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协作配合,共同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第三章康复治疗流程一、接诊与评估患儿来院接受康复治疗时,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了解患儿的康复需求和现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康复治疗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言语康复、作业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定期跟踪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康复效果评估每个康复治疗周期结束后,应进行康复效果评估,评估治疗效果及患儿的康复进展情况,记录评估结果并交由康复医师审核。
第四章康复服务管理一、医疗卫生管理康复机构应加强医疗卫生管理,保障患儿的健康安全,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相关规定,定期对医疗器械和康复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
二、人员管理对从事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和康复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确保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设施管理康复机构应保持设施设备的完好和卫生,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确保患儿能够安心接受康复治疗。
第五章康复宣传与教育一、康复宣传定期开展小儿脑瘫康复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小儿脑瘫康复的认识和关注度,助力康复服务的普及和发展。
二、家庭教育康复机构应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康复知识培训,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和配合康复治疗,共同努力为患儿提供最优质的康复服务。
第六章绩效评估与改进一、绩效评估定期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服务的绩效评估,对康复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规范及病列报告
康复诊疗规范
物理疗法
包括热疗、电疗、紫外线照射、 按摩等。
职业疗法
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功能,帮 助其适应和改善生活自理及卫生 习惯。
言语疗法
增强孩子吐字准确,语言机能协 调。
病例报告
1
张三
男,5岁,患病2年,病情属于轻度肌张力障碍。经过3个月康复训练,肌张力得 到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2
李四
多学科参与
康复治疗需要配合医生、康复师、家属等多学科人员进行。
康复训练方法
游戏疗法
通过游戏、玩具等方式伽培养儿童平和心态,提 升免疫力和身体协调性。
水疗法
通过水中训练帮助瘫痪儿童活动 肢体,增强肌肉运动能力。
康复效果评估
1
肌张力
测量患儿肌张力情况。
女,7岁,患病1年,病情较为严重。经过6个月的训练,肢体运动能力得到较大 提升,步态改善,周围感觉得到恢复。
3
王五
男,9岁,患病6个月,属于重度肌张力障碍。经过近1年的康复训练,肌张力得 到明显改善,可以进行一定的自我照料。
康复治疗方案
个性化
针对儿童的个人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持续性
康复治疗需要长期持续,一般建议每天进行康复理疗2小时左右。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规 范及病列报告
脑性瘫痪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本诊 疗规范旨在指导康复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脑性瘫痪简介
1 概念
脑性瘫痪是一种影响运动及姿势发育的疾病。
2 症状
肌肉强烈紧张、运动情况障碍、步态异常、肢体活动难度大等。
3 治疗
康复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步态
2
检查患儿步态的变化和改善情况。
医院脑瘫儿童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脑瘫儿童的管理工作,提高脑瘫儿童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二、管理原则1.以人为本,关爱脑瘫儿童,尊重其合法权益。
2.规范化管理,确保医疗质量。
3.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脑瘫儿童康复事业。
三、管理组织1.成立医院脑瘫儿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脑瘫儿童管理制度及流程,协调各部门工作。
2.设立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负责脑瘫儿童的诊疗、康复、护理等工作。
3.设立脑瘫儿童家庭服务部,负责为脑瘫儿童家庭提供咨询服务、康复指导、心理支持等。
四、管理内容1.诊疗管理(1)建立脑瘫儿童诊疗档案,包括病史、家族史、生长发育情况、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2)根据脑瘫儿童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3)开展多学科会诊,确保诊疗质量。
2.康复管理(1)根据脑瘫儿童病情,制定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2)定期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评估,调整康复计划。
(3)开展家庭康复指导,提高家庭康复效果。
3.护理管理(1)制定护理规范,确保护理质量。
(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技能。
(3)关注脑瘫儿童生活需求,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
4.家庭服务管理(1)为脑瘫儿童家庭提供咨询服务,解答家庭疑问。
(2)开展康复指导,帮助家庭掌握康复方法。
(3)开展心理支持,缓解家庭心理压力。
五、管理流程1.接诊(1)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
(2)根据病情,初步判断是否为脑瘫儿童。
2.诊断(1)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2)制定治疗方案。
3.治疗(1)按照治疗方案,开展康复治疗。
(2)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4.康复指导(1)为脑瘫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指导。
(2)定期开展家庭康复评估。
5.家庭服务(1)为脑瘫儿童家庭提供咨询服务。
(2)开展康复指导,帮助家庭掌握康复方法。
六、附则1.本制度及流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各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本制度及流程,确保脑瘫儿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
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是多种原因引起脑损伤而致的后遗症。
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形成的亏损之证。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督脉穴为主,如大椎、身柱、腰阳关等。
【配穴】肾气亏虚型灸肾俞、关元、命门、气海、风池,伴有遗尿者加灸中极;脾气不足型灸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中皖、脾俞、肾俞,伴有纳差者加灸公孙;肝血不足型选肝俞、肾俞、血海、气海、膈俞。
【操作】把艾条做成米粒大小圆锥形多柱,放在要施灸的穴位处,点燃,待快燃尽时用拇指按压艾炷。
每次选穴5〜6个,每日3〜4次,10天为1个疗程。
2.中药熏洗疗法【药物】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杜仲20g,牛膝30g,丹参30g,当归20g,桑寄生30g,续断30g,桃仁30g,红花30g,葛根30g,白芍30g,宣木瓜30g,鸡血藤30g,全虫6g,地龙15g等。
【操作】采用医用智能治疗仪(适用于小儿熏蒸),将药物和水放入药仓中煎煮,蒸汽温度调控在40~42t,患儿躺在治疗舱内,每次30分钟,每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3.推拿疗法全身推拿法【操作】患儿仰卧位,点揉印堂到太阳、百会,搓、摩头部两侧。
托起患儿头部,使患儿半躺位,点风池,搓、擦枕后边缘。
患儿手握拳者,先将其屈腕90。
,握拳手指自然会伸开,医者一手按点内关,另一手拇指按掌指关节,按揉掌背肌腱及屈肌面。
背伸患儿腕部,上提患儿手指。
患儿前臂平伸外展,医者一手压住患儿掌根,另一手按揉正中神经,拔揉腋下至腕部尺侧肌腱,屈伸肩、肘关节,点曲池、手三里、合谷。
掌揉、拿大腿前外侧,拔小腿外侧肌群,点按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一、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
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医院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常规
医院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运动异常和姿势异常: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出现病理性原始反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四肢躯干不自主运动,面部肌肉不规则局部收缩,全身肌群共同收缩不协调;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对各类刺激的反应微弱,姿势原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运动协调困难,辨距障碍,平衡困难。
(2)反射异常: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痉挛型脑瘫患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3)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在不同年(月)龄时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逐渐增高;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在1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往往是其他类型脑瘫在某年龄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2.诊断标准根据临床主要表现,并符合以下2个条件,即可诊断。
(1)婴儿期出现症状(如运动发育落后或各种运动障碍)。
(2)除外进行性疾病(如各种代谢病或变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
脑瘫小儿有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等其他异常。
3.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时的相关辅助检查(1)生化检查:血液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乳酸、丙酮酸、血糖、肝功能检查;尿生化检查和脑脊液生化检查。
(2)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等检查、骨X线检查、肌肉CT检查。
(3)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
【康复评定】1.运动功能评定(1)肌张力的测定。
(2)原始反射:包括紧张性迷路反射、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拥抱反射、呕吐反射、觅食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躯干内弯反射、握持反射、咬合反射和交叉伸展反应。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
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
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
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完整word版,儿科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性瘫痪的患儿。
一、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TCD编码:BEZ180、BEZ1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编码: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及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临床常见证候: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TCD编码:BEZ180、BEZ160)和脑性瘫痪(ICD-10编码:G80.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1.推拿疗法2.针刺疗法3.灸疗4.中药熏洗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6.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疗常规一、病史1.产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先兆流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等。
2.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2) 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如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3)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4) 主动运动减少:包括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2~3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如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如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
鉴于MRI有较高的分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
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
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1) ___: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
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2) 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表现为痉挛性双瘫、偏瘫、手足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肢体畸形、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等症状(《神经病学》五版教材)。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8月,长沙)将脑性瘫痪定义做了如下修订: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脑发育过程中(包括孕胚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害或遗传影响,导致发育畸形、白质减少、神经元移行异常,可能是孕程中、产程中和生后,凡导致发育障碍、畸形、感染、损伤都是一类结果,即脑功能的不健全或部分缺失,称其为脑性瘫痪。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等范畴。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神经病学》(五版教材)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1)病因出现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大脑发育期。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3)病程呈非进行性加重。
4)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二、中医治疗(一)、应急措施1、合并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给与急救措施及抗癫痫治疗。
2、惊厥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二)、辨证论治1、肝强脾弱,痰瘀阻络(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和强直型脑瘫)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僵硬、瘫痪,筋脉拘急或强直、屈伸不利,扶起时双足尖交叉着地,迈步时呈剪刀样,急躁易怒。
或伴有言语不利、流涎,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或伴有智力低下等,舌质红或暗,苔白,脉弦或弦细。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柔肝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治疗:痉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外敷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儿科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XXX主编,XXX,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XXX主编,XXX,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XXX主编,XXX,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停滞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病症在婴儿期呈现;(4)有时合并智力停滞、癫、感知觉停滞及其他反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1.脾肾两亏证:头项脆弱,不能提拔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艰巨;肌肉坚实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
面白,肢倦无力。
舌淡,苔薄白。
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XXX或震颤,动作不协调。
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
舌质淡。
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
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
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
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脆弱,动作不自立,或有癫痫发作。
肌肤甲错,毛发干枯,口流痰涎,吞咽艰巨。
舌质紫暗,苔白腻。
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肢萎软无力,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咀嚼无力,弄舌,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胖,苔少,脉细弱,指纹淡。
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一)首诊评定:小儿脑瘫的初次评定对于日后的康复治疗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采用北京GESELL量表评定法,与脑瘫患儿诊断检查的综合方法对儿童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等方面做出全面评定。
正常儿童发育量表:年龄动作语言行为表现初生全身无规律性动作能哭手心接触木棍,因反射作用而紧握2个月直立时能抬头,扶坐时可间歇勉强抬头能微笑,发出和谐的喉音能注视活动的人或物4个月扶髋部能坐,能捏着手中物体,直立时能抬头大声发笑,咿呀作语能用手抓住面前的玩具,有时能抓住一会6个月会翻身,能手往前撑着坐,扶着双臂可站直能喃喃发出单调音节能拿起面前的玩具辨别人面生熟8个月能爬,扶着东西站立,会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体能喊爸爸、妈妈等复音,并能重复大人的简单音节能玩弄成串的钥匙,并注意大人的行动12个月能自己站立,扶着一只手可以走动能用较简单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拿着笔乱画,能从包里拿玩具,自己拿奶瓶等15个月自己走得较好,能正确选择玩具开始用字能正确指出身体各部位并开始自己吃饭18个月会上下爬梯子及台阶,拉玩具车走开始用四五个字能画横线和圆圈,能堆方木成塔状,看小画书2岁能跑、跳,眼、手能更协调能说两三个字组成的话,会用“我”、“我的”等词能自己吃饭,白天能约束自己大小便3岁能将纸张叠好会说短的小歌谣照着画圆圈,玩积木,穿鞋认识画上的东西4岁能单腿跳跃认识三种颜色自己能扣衣扣能识别长短线5岁能跳跃及快跑会唱歌、会用词,说出实物用途,会读数会画四方形,自己会穿衣脱衣6-7岁能跳绳,作结绳手工说话流利学写字(二)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的(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
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脑瘫临床路径规范
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7)与三体综合征相鉴别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
(一)首诊评定:小儿脑瘫的初次评定对于日后的康复治疗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采用北京GESELL量表评定法,与脑瘫患儿诊断检查的综合方法对儿童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等方面做出全面评定。
正常儿童发育量表:
年龄动作语言行为表现
初生全身无规律性动作能哭手心接触木棍,因反射作用而紧握
2个月直立时能抬头,扶坐时可
间歇勉强抬头
能微笑,发出和谐的喉音能注视活动的人或物
4个月扶髋部能坐,能捏着手中
物体,直立时能抬头大声发笑,咿呀作语能用手抓住面前的玩具,有时能抓住
一会
6个月会翻身,能手往前撑着坐,
扶着双臂可站直
能喃喃发出单调音节能拿起面前的玩具辨别人面生熟
8个月能爬,扶着东西站立,会
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体能喊爸爸、妈妈等复音,
并能重复大人的简单音
节
能玩弄成串的钥匙,并注意大人的行
动
12个月能自己站立,扶着一只手
可以走动能用较简单的词表达自
己的意思
能拿着笔乱画,能从包里拿玩具,自
己拿奶瓶等
15个月自己走得较好,能正确选
择玩具开始用字能正确指出身体各部位并开始自己吃
饭
18个月会上下爬梯子及台阶,拉开始用四五个字能画横线和圆圈,能堆方木成塔状,
玩具车走看小画书
2岁能跑、跳,眼、手能更协
调能说两三个字组成的话,
会用“我”、“我的”等
词
能自己吃饭,白天能约束自己大小便
3岁能将纸张叠好会说短的小歌谣照着画圆圈,玩积木,穿鞋认识画上
的东西
4岁能单腿跳跃认识三种颜色自己能扣衣扣能识别长短线
5岁能跳跃及快跑会唱歌、会用词,说出实
物用途,会读数
会画四方形,自己会穿衣脱衣
6-7岁能跳绳,作结绳手工说话流利学写字
(二)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的(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
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三)评定前要了解脑瘫的分型。
从分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1. 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
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2. 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
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3. 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
4. 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5. 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
临床上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见。
但这种“瘫”并不是不能动,而是动得不好,是有障碍的“瘫痪”。
(四)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
共进行六个方面的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特殊感觉障碍的评定、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
①.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
出生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岁以上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②.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
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
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
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
8-10个月能爬。
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
2岁会跑。
3岁会骑三轮车。
4岁能爬梯子。
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
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
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
学儿由于反应过激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
这便决定了对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
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
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A.内收角:患者两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两大腿间的夹角
B.月国窝角:将小儿一侧下肢拉直,抬高,屈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在间的夹角.足背屈角:尽量被动背曲踝关节,足背与小腿间的角度
D.足跟耳试验:牵拉患儿一侧足使尽可能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臀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小孩的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内收角月国窝角足背屈角
1—3月 40-80 80-100 60-70
4—6月 70-110 90-120 60-70
7—9月 100-140 110-160 60-70
10—12月 130-150 150-170 60-70
3.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
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A.指一鼻试验:小儿在任何体位将臂伸直再用食指触鼻尖。
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B.对指试验:任何体位患者用拇指与其余指依次对指,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C.轮臂动作:快速,反复作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4.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
A.原始反射评定
a. 紧张性迷路反射:头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时头后仰,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俯卧位时头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则为阳性,3-4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