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血流变检测报告

血流变检测报告

血流变检测报告1. 简介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流体力学特性的一门学科。

血流变学检测可以通过血流变仪器对血液的黏滞力、流变指数、剪切应力等进行定量测量,从而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

血流变学检测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某些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2. 检测方法血流变学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全自动血流变仪、半自动血流变仪以及手动方法。

其中,全自动血流变仪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设备,它能够实现更快速、准确的检测,并能同时获得多个参数的测量结果。

而半自动血流变仪则需要操作人员进行一些手动操作,适用于检测规模较小的实验室或诊所。

手动方法则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进行血液样本的处理和测量,可以用于一些简单的初筛或临床现场使用。

3. 检测参数血流变学检测可以获得多个参数,以下是常见的几个血流变参数的介绍:3.1 黏度黏度是血液在流动中所表现出的黏性特征,通常用黏度系数来表示。

黏度的变化会影响血流的畅通性,太高的黏度会增加血流阻力,而太低的黏度则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血流变检测可以衡量血液的黏度,帮助判断黏度异常是否与疾病有关。

3.2 剪切应力剪切应力是指血液流动时,流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剪切力。

剪切应力的大小与血液的流动性能密切相关,血液的剪切应力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影响血液循环。

3.3 流变指数流变指数是衡量血液流动特性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反映血液对剪切应力的响应程度。

血液的流变指数可以用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以及判断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成分或疾病。

4. 临床应用血流变学检测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和临床价值:4.1 心脑血管疾病血流变学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测预后。

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剪切应力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血管阻力、血栓形成等问题,指导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血液流体力学仿真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血液流体力学仿真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血液流体力学仿真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1. 引言血液流体力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过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和仿真,可以帮助医学研究者了解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规律以及相关疾病的发展机制。

本文将介绍血液流体力学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2. 血液流体力学仿真的原理血液流体力学仿真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s),该方程描述了流体在输运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在研究血液流体力学时,流体力学方程需要结合血管的几何形状和血液的流变特性来得到具体的数值解。

血液流体力学仿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血管几何重建:通过医学影像数据,如MRI、CT等,获取血管的三维几何形状。

•流体网格生成:根据血管几何形状,生成适合流体仿真的网格,并定义边界条件。

•流体模拟求解:使用数值方法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得到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压力等参数。

•结果分析和可视化:对仿真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可视化,以便研究人员能够直观地理解流体动力学特性。

3. 血液流体力学仿真的方法3.1 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有限体积法是流体力学仿真中常用的一种数值求解方法,它将流体区域划分为离散的控制体积,通过在控制体积内求解流体力学方程,得到离散的流体参数。

有限体积法具有收敛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适用于血液流体力学仿真中复杂几何形状的血管。

3.2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仿真的数值方法,它将流体区域分解为离散的有限元单元,通过在每个单元上建立局部的数学模型,再通过组装得到整体的流体力学模型。

有限元法具有适应性强、适用于各种边界条件复杂的情况等特点,在血液流体力学仿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3 基于格点的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基于格点的方法是一种流体力学仿真中比较新的方法,它通过在规则的格点上模拟碰撞过程和分布函数的演化,近似求解流体力学方程,进而得到流体的速度场和压力场。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 浓、粘、聚、凝” 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
2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价值
2.1 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2.1.1 在 高 血 压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高 血 压 的 发 病 及 病 情 进 展 与 血 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血液处于高黏、高聚、高 凝 三 高 状 态 ,证 实 了 血 液 黏 稠 度 也 是 高 血 压 形 成 原 因 之 一 [4]。 有 研 究发现[5],在 高 血 压 发 病 之 前 ,可 观 察 到 全 血 黏 度 升 高 ,尤 其 是 在 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和 HCT 升高明显。因此 ,对无症状的早期 患者,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可以为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提供重 要参考依据。 2.1.2 在 冠 心 病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冠 心 病 的 发 病 与 高 纤 维 蛋 白 原 血症、高脂血症等导致血液黏度增高有关。其增高的程度可反映 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血液黏度尤其是低切黏度的增高发生在心 肌梗死之前,它是有关症状出现 之 前较 早 期的 表 现[6]。吴振 西 和黄 新[7]认为,血液黏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血液黏度增 高可作为估计冠心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参考。因此,如何能及早 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是医务人员预防治疗 冠心病的关键问题。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也可成为冠心病的诊 断和药物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2.1.3 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血液黏度持续升高,可损及血 管内膜表面结构,改变基本带电性和其他性质,成为脑血栓形成 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最终引发组织功能、结构的 变化,从 而 导 致 微 循 环 障 碍[8]。有 文 献 报 道 ,低 切 变 率 血 液 黏 度 增 高可发生在脑梗死发病之前,血液黏度峰值出现时间的迟早和程 度的 不 同 与 脑 梗 死 范 围 和 严 重 程 度 有 密 切 关 系[9]。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主 要表现为血黏度增高,而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血黏度低。 2.2 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 2.2.1 在 糖 尿 病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糖 尿 病 是 一 组 以 慢 性 血 糖 水 平 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病群,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 心脏、血管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微血管病变[10]。有文献 报道 ,糖尿 病 患 者 全 血 黏 度 较 正 常 人 高 20%[11]。张 凤 侠 等 [12]认 为 ,糖 尿 病 患 者 血液存在不同程度的高黏、高凝状态。其原因是高血糖使红细胞 脱水,变形能力减弱,刚性及聚集性增加,同时血浆高黏度和血糖 升高可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血细胞压积升高,最终导致全血黏 度 升 高[13]。因 此 ,对 糖 尿 病 患 者 长 期 监 测 分 析 血 液 流 变 学 的 各 项 指标的变化,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2.2 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应用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 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的 改 变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14]。有 研 究 表 明 ,无 论 是 原 发 性 还 是 继发性高血脂都会影响血液的黏稠性,是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增 高 的 重 要 因 素[15]。因 此 ,对 高 脂 血 症 患 者 进 行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的 监测,在进行降脂治疗的同时,注意纠正血液黏稠度,可以减少和 改善并发症的发生。 2.3 在血液病和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临床发现,恶性血液病患者 的某些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于健康者,血液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红 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多发性骨髓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的影 响 、疗 效 观 察 及 实 验 研 究 ; 细 胞 流 变 学 及 分 子 流 变 学
的研究 ;血瘀 证 的流变 学研究 ;中 医脉象 、血瘀 、抗 自由 基 、抗 衰老、免 疫缺 陷病 、过敏 性疾 病和 老年性 疾病 以及 各种栓 塞性疾病 的血 液流 变学研 究 ;微 量元 素与激 光血管 内照射 、自血光量子及 血液 稀释 生物平 衡疗 法的 临床总结 及 血液流变学研 究 ;血 液流 变学检 测新 技术 、新 方法 、新 仪 器 、新进 展及 其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统一 ;其他 。
3 结 果
合征 、休克等 的鉴 别诊 断 ,亚健 康状 态 的识 别 和药物研 究
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 的进步 与成绩 。 1 资料 与方法 深入研究发现 ,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液流 变学 异常,而血 液流变学 的变化又可作 为许 多疾病 的诊 断 、鉴别诊 断、疗效 观察 、预后判 断及 复发 预测 的重要 指标 ,人 体几 乎每个 器 官 、每个 系统的疾病都与血液流变学发生关 系,临床血液 流 变学近年来有很大 的发展与 进步 ,主要集 中在细胞流 变学 、 血液 、血流血管的相互作用 以及血液流变学药物的发展。 血液流变学 的分类 :血 液流变 学分 为宏 观血液 流变 学 与微观血液流变学 。宏观血液流变学 将血液作 为连续介质 , 研究血液与血浆 的宏观 流变性 质 。微 观血 液流变 学则研 究 血液 内部微观结构 与血 液流变 性 的关系 。现今微 观血液 流
王 红 梅
云南省楚州禄丰县人民医院 ,云南 禄丰 6 10 52 0
【 摘 要】 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 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对 血栓前状 态和血栓栓塞性疾 病 的发 生 、发展和 发病机制 的判断有重 要价值 ,对心 、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和某些血液病血液流变学检测也有较重要的应 用价值 。其 涉及内容 主要 包括宏观及微 观血液流变学检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之一,其流动特性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科学,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目的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物理性质和相关因素的学科。

其目的在于探究血液的黏度、变形能力、流动性和凝聚性等指标,以评估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二、血液流变学的应用领域血液流变学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1.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血液中红细胞、血浆以及血小板的黏度,从而判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例如,高血液黏度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指导治疗措施的制定。

2. 血液疾病的检测与监测血液流变学可以通过测量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

在贫血、白血病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血液疾病的检测中,血液流变学有助于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血液流变学还可用于监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等疾病的发展情况。

3. 临床药物的研发与评价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药物对血液流变性能的影响,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与血液流变性能有关,通过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中的意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早期预测和预防通过检测血液的流变性能,可以提前预测一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展。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通过血液流变学可以及早发现高血液黏度,以便及时调节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疾病的辅助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的全面评估,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肝功能不全的治疗中,通过检测血液流变性能,可以了解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动、静脉血的血液流变性差别及临床意义

动、静脉血的血液流变性差别及临床意义

综 上所 述 ,因血 氧含 量不 同能够影 响血 液粘度 ,
使血 液流速减 慢 、血 液灌 注减少 ;红 细胞 的变形 能力 故对于 血液粘 度较 高 的 面 心病 患 者 ,尤 其是 急 性心 低使 红细胞不 能顺 利 通过 毛 细 血管 ,不 能 维持 正 常 肌梗 死或 不稳定性 心 绞痛的 患者应 使用各 种给氧方
不 同影 响血 液 粘 度 .动 脉血 的血 液 粘 度低 于静 脉 血 的血 液 粘 度 。
美 键词 :PCI;血 液流 变 学 ;动 脉 血 ;静 脉 血
中国法分类 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81X(2002)01—0055—02
冠心病 的发 生 、发 展与血液 流变性 密切相关 ,血 液流 变性异 常是 冠心 病 患 者导 致 心 绞痛 、心 肌梗 塞 的重要 因素之一 …。冠 心病 患者 的血液 流 变学各 项
液流变性 的重要 指标 之一 ,直 接 影 响血 液 在血 管 中 明血氧含 量 不 同能够直 接影 响血液粘度 。冠 心病不
的流 动 。尤其 是 在微循环 中的流动 。粘度越 大 ,流速 稳定性 心绞 痛 、急性 心肌 梗 死 的 患者 由于 心肌缺 血 越低 ,阻力越 大 ,组 织的血 流灌注 越少。低 切变率 时 致使心 肌 收缩力 降低 、心 室顺 应性减 退 ,进而左 室充
血液粘度 主要受 红细胞 聚集 性 的影 响 ,高 切变 率 时 盈 压增 高 ,肺 静脉 回流受 阻 、肺 循环淤血 、通气/血 流 的血液粘 度主要 受红 细胞 变形能力 的影 响 ’。红 细 比值失 调 ,最终使血 氧含 量 降低 、血液粘 度增 加。
胞聚集使 血液粘 度 增加 ,聚集 体 堵塞 小 动脉 的人 口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 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 确定的转速就得到确定的切变率。
存放血样在测试前要充分摇匀,在结果报告中应注明保存条件。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相关疾病
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有关。
2 血沉管:厂家配套的一次性标准温氏血沉官
血浆粘度
•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 变化,是一个常数,是 影响全血粘度的重 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血浆蛋 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还原粘度
• 在血流变学中,还原粘度是一个标准化指 标,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 意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这样使 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细胞容积 浓度的基础上,以利于比较。
9,相对粘度
• 相对粘度是两种液体粘度的比值。血液的 相对粘度是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的比值。
10,红细胞刚性指数(IK)
血液在高切变率下的粘度低于中切变率下的粘度 ,这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并非刚性粘子,它在高切 变率下沿剪切力的方向运动,并发生变形。这使 得流动阻力就小,表现为粘度的下降,因此,在 特定的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的粘度,可以度量红 细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 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有关。
• (四)其他 •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
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三、血流变的检测指标及 临床意义
• 牛顿流体定义:剪切变形率与切应力成线 性关系的流体
• 非牛顿流体定义:黏度系数在剪切速率变 化时不能保持为常数的流体
1,全血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 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 度称中切 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 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与影响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与影响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与影响因素张雁;来锦;杨孝菊;刘莉;孙艳军【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3【总页数】4页(P236-239)【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作者】张雁;来锦;杨孝菊;刘莉;孙艳军【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血管、血液组成的流变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血液及有形成分的流变特性、变化规律及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其中全血黏度值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性的参数,也是反应血液黏滞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

在大面积人群普查中,可能检出一些表面健康但血液黏度或其他血液黏滞因素升高的人,从而对癌症、心脏病、外周动脉疾患、异常血红蛋白病及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做出早期判断,发现机体的亚健康状态。

刘更夫等[2]通过研究发现,亚健康男性组、女性组全血高切、低切表观黏度值、血浆黏度值、h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表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聚集能力增强,机体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代谢障碍,这一系列的异常改变发生在机体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即亚健康状态。

因此,血流变学及相关指标升高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医学研究中,血液流变学常用的检测指标主要有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变形、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等。

1.1 黏滞性指标主要反映全血、血浆、血清红细胞内业的黏滞性,包括全血高、中、低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等。

血液黏度是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血液黏度增大,血流阻力增大,血液流量和血液组织灌注降低,严重者可出现微循环障碍。

第11章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第11章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第11章循环系统疾病与血液流变学循环系统疾病时血液流变学异常为临床上常见的变化之一。

主要表现为:高粘滞血症;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全血粘度,尤其是低剪切下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血栓长度及重量均增加,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纤维蛋白原增加及微循环异常等一种或多种血流变性异常,通称为高粘滞血症。

高粘滞血症程度,或多种血液粘滞因素升高不仅与心疾病程度有关,且可以反映出预后,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Lowe认为,血液粘度升高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女性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证明,在心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心血管疾病的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半健康人。

这个时候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可逆性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进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讲,血液流变学检测表明在预防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称为“血液流变学方法预报心血管病,在健康人群中检出半健康人”。

因此,Dintenffass建议要采用像建立结核病防治机构相似的组织机构与工作方式,来开展血液流变预测疾病的工作,以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

尤其对中老年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对心血管病的预防、诊断虽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也要注意在评价或报告血液流变检测的结果时,应考虑到许多疾病可能有相似的血液流变结果,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均可导致血液粘度升高。

因此,当有血液粘度升高时,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诊断。

不能单用流变学的数据作出疾病诊断。

1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是指血液中脂类含量超过正常。

血脂乃血浆与血清中脂类的统称,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等。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血沉方程K值
• 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 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 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 性变化。
血沉方程K值
• 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 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K值的 • 计算公式如下: K=ESR/-[1-H+InA]
血液在高切变率下的粘度低于中切变率下的粘度, 这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并非刚性粘子,它在高切变 率下沿剪切力的方向运动,并发生变形。这使得 流动阻力就小,表现为粘度的下降,因此,在特 定的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的粘度,可以度量红细 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的 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有 关。
血沉
•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 下的沉降速度。
• 病理性增快: • 1.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血沉常增快,当病情好转 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 • 2.用于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胃癌与胃溃疡; 盆腔炎性包块与无并发症卵巢囊肿,前者血沉明 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 3.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 血沉加速非常显著。
全血还原粘度检测
•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 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
• 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 的贡献。 •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 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 2.若全血粘度高而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 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 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大)。 •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表明红细胞压积 低(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 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 常。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临床医学其他分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血液流变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首先是与临床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应用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使得血液流变学的发展更加系统化,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处理血液流变学数据。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不同人群的研究,比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从而对血液流变学和临床用药的发展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

此外,传统的血液流变学研究也发展到了分子水平,比如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受损有关的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分子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凝血因子和凝血酶,以及血管内皮素和血小板活性因子等,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更加细致地考察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受损的相关关系,能够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

总而言之,血液流变学当今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表明,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不同人群研究的加深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血液流变学研究已经开始朝着系统化、全面化、细致化的方向发展,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诊断和指导意见。

- 1 -。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体力学性质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特性的学科,对于促进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血液是心脏通过血管系统向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液体载体,其黏度、凝血性和流变性是决定血流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参数。

血液黏度受红细胞数量、形态和变形性的影响,而血浆黏度则受温度和蛋白质含量等因素影响。

此外,血液凝血性和凝聚性对血流动力学也有着重要影响,如血栓形成可能引起血管阻塞,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液流变学研究了血流动力学特性与血液黏度、凝血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凝血时间、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可以评估血流状态、判断动脉疾病的程度和临床风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检测血液黏度、凝血功能等指标,为医生提供全面的临床信息,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介入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血液疾病监测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在贫血、血栓症、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液疾病的监测和治疗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

例如,对于患有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血液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评估血液流变学参数,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和病情发展情况,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3. 临床手术指导血液流变学在临床手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心脏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操作中,血液流变学参数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术中患者的血流状态,预防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血栓形成、栓塞等并发症,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三、血液流变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系统 疾病和 躯体 疾 病及 , 图 明显 异常 者 。共 纳 入 10例 。 t电 l 6
其中男 9 O例 , 平均年龄 (3± ) , 均病程 ( 9± ) ; 7 4 6岁 平 1 7年 女 0 例, 平均年龄 (4± ) , 4 7 岁 平均病程 (7± ) 。 1 8年 12 方法 . 治疗前停药 1 , 周后 服用喹硫平治疗 。血 液标 周 1
流变 学 指 标 。
粘度值存在下 降趋势 , 治疗第 8 1 在 、2周下 降趋势 显著 。提示 喹硫平有效改善 了患者 的精 神症状 , 同时也 改善 了患者的血液
流变学状况 。喹硫平是一种新 型的有效 的非典 型抗精神病 药 , 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都有相互作 用 , 在脑 中主要 对 5羟色胺和 -
本 为禁食 高脂食物 2d 禁食 1 , 6时空腹采 血 , , 2h 晨 于治疗前 、
治疗 4 8 1 、 、2周采抗 凝 血 , 用 肝素钠 抗凝 管 。使 用北 京众 驰 采 伟业 科技 发展有 限公 司 的 Z 10 L 00锥/ 式全 血测试 方法检 测 板 全血 高切粘度 、 全血 低切粘度 、 血浆粘 度 、 红细胞压 积 4项血 液
血液流 变学的检测 可 以作 为判 断疗效
【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血液流变学; 喹硫平 【 中图分类号】 R793 【 .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2 78(020 — 81 0 0 — 36 21)6 06 — 2 0
表 1 患者不 同治疗期血 液流变学各指标值 比较
论 著 ・
血 液 流 变 学 在 精 神 分 裂 症 患 者 治 疗 中 的临床 应 用
王新 周爱 华 王立阳
分析 精神 分 裂症 患者住 院期 间使 用抗精 神 病 药前后 血 液流 变 学的指 标 变化情 况。

血液流变学检验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探讨

血液流变学检验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探讨
邱 勇 , 浩 , 梅 , . 验 室 信 息 系 统 L MS的 管 理 与 维 护 [ ] 4 朱 胡 等 实 I J.
现 代 检 验 医 学 杂 志 ,0 92 ( ) 141 5 2 0 ,44 :5 —5 .
[ ] 范 久 波 , 海 菊 , 晓 东 , 基 于 检 验 科 的 医 院信 息 系 统 的 多 样 5 刘 刘 等.
报告 结 果 的应 入 库 到 当 前 日期 , 能 当 天 报 告 结 果 的 应 入 库 到 不 相 应 日期 中 , 免 因检 验 结 果传 错 时 间 而 无 法 正 确 调 阅 。 避
5 有 待 改进 的不 足
Osk ies yHo ptlJ . is oB oi19 , 3 I ) 1 1— a aUnvri s i  ̄ ] Rn h y r,9 5 4 ( 5 : 27 t a
[] 医学信息 : J. 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00 1 ( )2 223 20 ,3 5 :4 —4 .
E ] Gaz Mud c , ri ,t 1B ro e e l i lao 2 raD, rokS Gac l e . acd snt i c b — aI a i h cn al rtr [ ̄ C i La c, 9 14 1 :32 . aoy J . l bS i19 , () 2 5 n [ ] F s i Mad , y siS e 1Ie n rci i h 3 uhmi R, eaIHaah ,ta daa dpat ewt te . c h
[] 邓文平 , 刚 , 6 刘 肖启 群 , . 形 码 技 术 在 检 验 科 的 应 用 [] 西 部 等 条 J.
医学 , 0 9 2 ( ) 2 92 0 2 0 ,1 2 :8 9 .

血液流变学检查解读

血液流变学检查解读

血液流变学检查解读血液流变学检查是研究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的学科,主要应用于评估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和病情。

以下是血液流变学检查的解读:1.全血粘度:全血粘度反映了血液的流动性。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1~4.9 mPas。

全血粘度升高可能与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纤维蛋白原含显等因素有关。

全血粘度升高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有关。

2.血浆粘度:血浆粘度反映了血浆的粘滞性。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4~1.8 mPa-s。

血浆粘度升高可能与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含虽有关。

血浆粘度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3.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反映了红细胞在血流中的变形能力,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6~0.9。

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有关。

4.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反映了红细胞聚集的程度,正常参考值-般为1.5~2.5。

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可能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小板活性增加等因素有关。

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5.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反映了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0~100%。

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有关。

总体来说,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患者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的信息,从而有助于评估和诊断恨性疾病的风险和病情。

但是,血液流变学检查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制表:审核:批准:。

血液流变学在精神科临床的应用

血液流变学在精神科临床的应用

2 . 3烟草 依赖 长期 吸烟者红 细胞 膜受损 ,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 刚性增强 , 致血液粘稠度增大 。长期 吸烟者 呼吸道柱状上皮纤毛粘
连、 倒伏 、 脱落上皮细胞变形 、 坏死 、 鳞状上皮增生 , 使肺泡氧气含量
定, 发现他们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 9 1 1 8 年他又对慢性焦虑 、 心身疾
积: 又称血细胞 比容 , 即为血细胞在总血量中的容积百分 比, 红细胞 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⑤血沉 : 即红细胞在单位时间 内下沉 的
速率 , 红细胞沉 降率 与血浆粘度 、 红细胞聚集 、 红细胞压 积等有关 。 此外 , 还有许多反映血液 流变特性 的指标 : 如红 细胞 电泳时间 、 血沉 方程 K值 、 相对粘度 、 红细胞刚性指数 、 红细胞变性指数等。
降低 , 而慢 性缺氧导致 红细胞数量代 偿性增 多, 使红细胞 聚集性 增 强。 长期吸烟致使血管壁 内皮细胞损伤 , 内膜通透性增加 , 内皮细胞
损伤可释放出组织因子 , 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 。吸 烟可使胆 固醇升高 , 因而血浆粘度增高[ 9 1 。 24精神分裂症 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 , . 1l  ̄ 血液流变
造成酒精依赖 , 出现幻觉 , 人格障碍等精神症状 。对住院的酒依赖患
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检测 , 结果发现病人的全 血低切黏度、 血 浆黏度 、 红细胞聚集指标 、 纤维蛋 白原以及血脂 比正常人显著增高 , 而红细胞变形 指标 显著降低 。酒依赖患者长期大量饮酒 , 造成肝脏
酒精 中毒 , 影响 了肝脏的代谢功 能, 导致纤维蛋白原升高 。由于肝脏 的损害 , 降解胆固醇和甘 油三脂 的酶系统减弱, 导致两者在血中的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血液流变学检查前应注意什么
• 检查前,若病情允许,要让患者停服影响血小 板的药物至少3-5天。否则要在报告上 • 注明在服药。 • 1. 如果病人正在进行静脉点滴的治疗,最好 停止2-3天后检查,否则应注明。 • 2. 血液流变学检查最好在上午未进早餐时取 血测定,并应提前告诉患者在前几天应以清淡、 低脂、低蛋白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脑血栓形成患者
• ①患者血液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与低密 度脂蛋白有关) • ②血栓形成增加 • ③红细胞电泳延长(它们与低密度脂蛋白 呈正相关) • ④红细胞变形性下降(是由于红细胞膜过 氧化物含肺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 液粘度显著升高。癌症转移患者的血浆粘 度升高,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的患者,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沉增加,红细胞压 积降低 • ②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浆蛋白下降,球蛋 白升高。 • ③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认为是由于一种未 经鉴别的特种血浆蛋白的吸附于红细胞膜 表面上有关。
10.红细胞电泳指数 胞压积
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
意义同红细胞聚集指数,主要是 RBC膜发生改变,而带电 发生改变所致。 11.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参与了血液凝固,抗凝、纤溶、抗纤溶过程,在 血液流变学中对血液粘度、红细胞流变学、血小板流变学,血 栓形成均有影响,测定意义很大。
三、临床常见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疾病
2. 糖尿病患者
①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血浆粘度是由于r球蛋白增高及代 谢失调,脂肪酸,生长激素 等增多,刺激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升高引起,血液粘度则是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变形性下降引起,另外糖尿病患者处于 高渗状态下,血液相对浓缩也是一个原因) ②血栓形成升高 ③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性增加 ④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主要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 ⑤红细胞电泳延长,是由于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引起 ⑥红细胞变形性,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降低,主要是 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有关。
四、改变血液流变性的药物
• (一) 西药 • 1.阿司匹林: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小剂量使用具有抑 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推荐每日用量300㎎,不宜大剂 量和长期使用,服用期间应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 • 2.潘生丁: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与阿斯匹林有协同作 用,推荐每日用量为400㎎。 • 3.苯磺唑酮:前列腺素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 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推荐每日用量600-800㎎。 • 4.降血脂药(烟酸类、消胆胺)、安妥明类、硫酸软 骨素、不饱和脂肪酸、弹性酶、维生素E、藻酸双脂钠 等),主要是降低血浆粘度,改善红细胞变性,防止 动脉粥样硬化。
⑵ 怎样分析血沉方程值 血沉正常、K值正常:表明血沉与红细胞聚集性均正常 血沉正常、K值增大:表明压积增加,较高的红细胞压积使血沉表面上 处于正常范围 实际血沉增加,红细胞聚集性也高。 血沉增加:K值正常:表明红细胞压积降低,较低的红细胞压积使血沉 表面上加快, 实际上血沉与红细胞聚集性均正常。 血沉增加、K值增加:表明血沉加快,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7.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低切)/ 全血粘度(高切)
二、 主要项目说明
• 1.全血粘度 • 血液流动时其内摩擦力阻碍血液的流动,这种阻碍 血液流动的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的粘度。血液粘度的 单位用国际单位制毫帕。秒(mPa.s)表示。 • 临床上全血液粘度报告大多出现三个值,高切粘度、 中切粘度、低切粘度。各项粘度的切变率分别为:150、 60和10 mpa.s,分别代表血液在微动脉、中动脉和大动 脉中的流动速度。高切(微动脉中的流动速度)主要 受红细胞变形的影响,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使高切 率全血粘度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寿命缩短。 低切(大动脉中的流动速度)主要受红细胞聚集性的 影响,在低切变率下的红细胞会形成钱串状聚集体, 血液流动时内摩擦力增大,血液粘度升高。中切反应 红细胞无明显变形和聚集时的流动性。
(三)、改善血液流变性各参数的药物 1.降低红细胞聚集性:肝素、多种蛇毒制剂、链激酶、尿激酶、 蚓激酶(愽洛克)、 低 分子右旋糖苷、藻酸双脂钠,а-而氢麦角隐亭。 2.降低纤维蛋白原:蛇毒素、蛇毒凝血酶、蝮蛇拉栓酶、链 激酶、尿激酶、蚓激酶、 血塞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类凝血酶。 3 改善细胞变形性:已酮可可碱、钙拮抗剂、β阻滞剂、脑益嗪、 ATP、氟桂嗪、尼莫地平、心可定、輔酶A、活脑灵。 4 降低血浆粘度:低分子右旋糖苷、706代血浆、鱼肝油、三 七总皂戚、降血脂药物、安妥明、烟酸肌醇脂、消胆安。
(二) 中药 1. 丹参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电泳速度,改善 微循环的作用,每天6- 8 ㏄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7-10天 为一疗程。 2. 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抑制血小 板聚集、溶液栓等作用。 冠心Ⅱ号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电泳速 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抑制血栓形成,改善 微循环等作用。可加快血流,缓解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一、
什么是血液流变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血液流变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 1、什么是血液流变学 •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有关血液的变形 性与流动性的科学,也就是研究血液、 血细胞以及血管的宏观和微观流变性变 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 •
LBY-N6K自清洗快测血流变仪 自清洗快测血流变仪
1.钙拮抗剂类(硫氮卓酮、尼卡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 等),具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作用,改善微循环,缓解心肌缺 氧,抑制血小板作用。 2.维脑路通: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提高红细胞变形性,降 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作用,1500㎎加入10%葡萄糖液500㏄ 静脉点滴,每日一次,3周为一疗程。 3.藻酸双脂钠:具有降低脑血栓患者血液粘弹性的作用。推荐 200㎎加入5%葡萄糖液500㏄静滴,每日一次,14次为一疗程治 疗脑血栓形成。 4.甘糖脂:对红细胞变形和微循环有改善作用,推荐400㎎静 滴,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1.活血素:是利用高科技制成的高度纯天然物质,具有改善脑 微循环和局部血流量,促进脑代谢及脑神经系统功能。还可以 抑制血小板和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 推荐每日8㏄,三月为一疗程。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 ①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增加(是由于缺氧 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从而红细胞压积 • 增高,血液粘度增加) • ②红细胞聚集性增加(是由于血液触变性明 显异常,血液的屈应力增加而引起。 • ③血栓形成增强 • ④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吸毒者
• 吸毒者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 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 • 因此在戒毒治疗中,应同时考虑应用改 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物,使患者的血液高 粘滞状态得到有效的缓解,减少戒断反 应,巩固疗效。
1.心肌梗塞患者
① 血液粘度增高(心梗病人与心绞痛病人的区别在于
开放的幅度大,变化快。在心梗的1-3天持续升高,约 1周后逐渐下降。另外血液粘度还可反映预后,血粘 度持续升高,则预后不良)。 ②血浆粘度、血沉压积增高 ③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健康人只需40—50S-1切变率就 解聚,急性心梗病人需500S-1切变率) ④纤维蛋白原升高(由于纤维蛋白原溶解降低,而纤 维蛋白原升高) ⑤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在发病第1天即降低,一直持 续10天以后) .
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或血浆中成分影响到红细胞膜,使红细 胞膜的带电物性受破坏,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量减少,则红细 胞聚集性增加,使红细胞聚集所需的切应力也增加。 8.红细胞变形指数 红细胞变形指数=1-(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 切)|0.4)/ 红细胞压积 当红细胞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形状的改变的能力称为红细 胞的变形性,红细胞膜是一种双分子结构的生物膜,它使正常 的红细胞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当红细胞通过比它自身直径要小 得多的毛细血管时,可以很容易发生变形,顺利地通过微血管, 通常用红细胞变形指数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 9.红细胞刚性指数 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 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 积) 刚性指数越大,刚性强,变形性差。
周围动脉硬化
• ①纤维蛋白原升高(此升高是周围动脉硬化 最主要的血液粘滞因素异常指标,病情恶化 的病人纤维蛋白原初始水平可达到正常值的2 倍)。 • ②血液粘度升高 • ③红细胞聚集性升高 • ④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2. 高脂血症患者
①红细胞变形下降(由于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 胆固醇含量升高,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形态改 变呈棘球状而引起) ②血液粘度、血浆粘度均增加(由于高脂血浆 和棘球红细胞表面积增大) ③血栓形成增加,(由于红细胞变形下降,导 致血流形态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 成) ④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是因为高胆固醇血症可 改变血小板膜的脂质构成,使钙离子的内流增 加,并可损伤内皮细胞)
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流动的血液中,细胞间具有相互排斥的力,防 止红细胞聚集。当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血浆中即发生聚集,相互 形成网络,构成红细胞聚集体。这种红细胞网络具有一定的强度,当推动 血液的切应力大于此强度时,血液再开始流动时,这种红细胞聚集的状态 解除。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红细胞聚集。
5.红细胞沉降率 是指红细胞处于静止的血液中会由于自身重力而自然沉降的 能力(影响血沉因素红细胞表的电荷改变,RBC数量,全血和 血浆粘度,血浆蛋白,RBC形态,聚集力等)。 6.血沉方程K值 压积)]) 血沉方程K值=血沉/[红细胞压积-1-LN(RBC
⑴ 为什么要用血沉方积K值 因为红细胞压积对血沉具有很大的影响,随RBC压积增 加,血沉速度降低;RBC 压 积降低,血沉速度增加。从而 提出了用方程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 (方程式:K值 = 血沉/[正常红细胞压积-1-LN(病人红 细胞压积)])
六、标本的制备
– 全血肝素抗凝(5ML全血 +125单位肝素)

1.冠心病、心绞疼患者
① 血液粘度升高,尤以低切速下为明显。(因血液粘度增高, 可使心脏负荷增加,心输 出量减少,微循环灌注减少,使心肌缺血缺氧,从而造成严重 后果)。 ② 血浆粘度升高(主要是血脂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③ 红细胞聚集增加,红细胞电泳延长[RBC膜的蛋白质、脂 肪、核酸、多糖改变而电荷 改变]。 ④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⑤ 体外血栓形成超标。 ⑥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