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历史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对象: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

内容:探究性教学:1、探究历史教学原理(为什么教和学);2、探究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什么学什么。3、探究历史教学模式(怎么教、怎样学);4、探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教的如何,学的如何)。

专题式教材,贯通古今中外,一定要充实学科知识,这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思,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科性质

一认为:应用教育科学范畴;二认为:理论教育科学的范畴(都应属于应用教育的范畴,是综合科学)。

四、研究现状

五、学习的意义和要求p12-16:要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按老师要认真去做);充分的理论功底;注重实践(观摩、操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

2、地位: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按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并为高一级院校培养、输送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

3、作用:(1)、是现实中学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学:

工具类课程:语文、英语、数学

知识类课程:历史、物理、化学

技术类课程:计算机、体育、音乐。。

政治类课程:法律、哲学、思想政治

(2)、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课程。(3)、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任务的依据:p63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课改的“三维目标”p71(1)、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2)、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内涵上强调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注入式—探究式;接受式—发现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

以前的教学大纲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学任务:(1)、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教育。三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史实:一个历史史实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基本概念:人们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概括。基本规律:在理清基本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现象—综合—判断—形成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规律、经验。

(2)、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

A、内容:智能,智力的开发:观察力(基础)、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注意力。学科能力的培养: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四性)。

义务教育能力要求: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历史学科知识的应用;正确理论、研究方法及历史观。

B、核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C、途径:能力的培养纳入历史的具体情况中去。树立现代的教学理论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情感内涵指学习兴趣、动机、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3、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

任务、要求、注意:禁止灌输式,避免武断的灌输教学,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知识。以平等的身份,师生相互启发、沟通、理解。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传授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能力的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导向。三者是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

一、中学历史的课程设置

1、课程:(1)各种认为:一指科目,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二指目标,强调学习结果;三指计划,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一切的方案计划;四指经验,学习者在教育方案中获得的经验,杜威,从做中学;五指活动,在学校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整体。

(2)、定义,广义上: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和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上:某门学科

(3)分类:工具类课程、政治类课程、知识类、技能型课程。

2、现行的历史课程的设置p48

初中:6个学习板块(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高中:必修课:高一上:政治史(历史1);高一下经济史(历史2);高二上文化史(历史3)。

选修课共6门,文科至少选三门。

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1、课程改革的背景p4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2、改革的目标和基本的思路

目标(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思路:(1)明确课程性质: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决定了历史课程开

设的特点(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2)转变课程功能:只注重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自主、合作、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强调情感。(3)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如:避免专业化;体现时代精神,接近社会生活;选择国家公民必须具有的素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高中专题:古今贯通;中外混编。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讲授为主—组织、合作、引导、强调探究(启发式教学)

(6)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教材编写,教学的组织活动和实施,教学的评估和检查的纲领性文件。

2、初中历史课程标准:(1)制定:国家教育部(2)文本:文本形式、前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3)特点:p49 a、明确的课程目标的提出,把过程和方法作为独立目标。B、突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C、具体的目标要求上,提出了不同的层次要求,了解—理解—运用。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去—知识——能力—思想认识。D、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教学方法的更新(鼓励用多种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工具;课程组织形式上强调活动课的开展。F、为课程的实施留较大的空间。G、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3、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1)前言:规定课程的性质(必修课: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规定历史课程内容和价值。(2)、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模块:模块加十大主题——以一个主体和课文的形式。中国通史(3)世界通史(3)。(4)实施的建议:教材编写的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价的建议。课程资源和校本资源利用的建议。

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差异性:课程前言;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原来只讲教学问题;实施建议上,原来只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在的有四个方面;关注程度上,课程目标适应学生全面发展。

在价值取向上与大纲相比较: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生发展本位;学生的认识层面—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统一的硬性规定——开放、灵活的管理。

4、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结构与设置)

(1)结构,必修课:历史1、2、3(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选修课:选修1—国家;选修2—地方史。都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

(2)课程的设置,课时:一般一周2节课;进程:一、二、三学期选择3门。

5、把握课改的内涵: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通过课改来实施素质教育(1)主题:教学活动中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2)整合:系统的环境中整合(3)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的关心,关注学生。(4)引导:教师充当“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题作用。

6、如何运用课程标准:充分理会课程的精神实质,明确课程的任务。

四、中学历史教科书p88

(一)教科书及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