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论讲义
初中历史讲义教案
初中历史讲义教案主题: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贡献,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中华文明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展示。
教学内容:一、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1. 夏、商、周三代的起源及发展。
2.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二、秦汉帝国的兴盛1.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2. 汉朝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兴修水利和修建长城。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1. 唐朝的盛世与文化繁荣。
2.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二、讲授:教师讲解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秦汉帝国的兴盛以及唐宋时期的繁荣,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成就。
三、讨论:分组讨论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四、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五、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研究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反思: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贡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2. 学生能够理解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3. 学生表现出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了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第五章历史教学论
• 5、图示法
• 6、演示法
• (三)课堂活动教学法
• 1、讨论 • 2、辩论 • 3、史料研习 • 4、角色扮演
• 5、竞赛
• 6、制作
•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 1、是否适于历史教学的特点 • 2、是否适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 3、是否适于教学内容的特点 • 4、是否适于学生的学习
• 5、是否适于教师本人的教学
• (二)历史教学语言的外部特征
• 1、语气 • 2、语调 • 3、语速 • 4、语节
• 七、课堂总结的技能
• (一)总结的类型 • 1、课时教学总结 • 2、单元教学总结 • 3、模块教学总结
• (二)课堂教学总结的方式
• 1、概括式 • 2、归纳式 • 3、联系式 • 4、拓展式 • 5、铺垫式 • 6、悬念式
• (三)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
• 1、讲解法 • 2、谈话法 • 3、讲读法 • 4、图示法 • (四)课堂总结应注意事项 • 1、落实目标 2、注意全面
• 3、扣住重点
• 5、言简意赅 • 7、调动学生
4、前后呼应
6、自然生成 8、形式多样
•
• • • • • • • • • • • •
第四节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一、历史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 1、是教师重视教学工作的具体体现 • 2、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 3、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 二、备课类型
• 1、学期教学备课
• 2、单元教学备课
• 3、课时教学备课
• 三、学期教学备课
• (一)特点 • (二)主要工作 • 1、全面钻研课程标准 • 2、认真通读教科书
(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功用 1、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2、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进行历史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使用技巧 1、各种媒体交替使用 2、与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3、合理调控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 (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盲目使用现成的教学课件 2、不能过量使用多媒体 3、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PPT共51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历史教学论》课件
历史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 总结词:历史教学论经历了从传统讲授式教学到现代多元化教学的演变过程。
• 详细描述:在早期的历史教学中,讲授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随着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 规律,提出了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发现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的历史教学中,多 元化教学成为主流趋势,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资源 ,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详细描述
历史教学论是教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 历史教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历史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 实践建议。它具有综合性,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 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同时,历史教学论强调实 践性,关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各种教 学方法和策略。此外,历史教学论还具有历史性,强 调历史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引 导。
教学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能够用清 晰、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易于理 解和记忆。
教学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途径
持续学习
历史教师应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习惯,不断更新自 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敬业 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以身作则,为 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熟悉教育心理学
历史教师应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 理,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 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
中学历史教学论
中学历史教学论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1、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色香味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P46 第一、四点最重要)(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也是遵循着这些思路进行的。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二、历史教育目标1、理解掌握三维目标及对三维目标的总体认识、看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1、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是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A、历史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历史教学论知识串讲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1、课程的含义掌握“课程”一词的产生、发展、以及古今涵义的变化;2、当代课程涵义的新发展了解当代世界范围内,有关课程理念的不同观点;理解并把握课程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二节:我国历史课程的沿革和发展1、中国古代的历史课程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及其内容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知道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中国近代的历史课程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教育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知道康有为、梁启超、顾颉刚在历史教育改革中的主要主张;3、新中国建立后历史课程的发展了解新中国建立后历史课程发展的历程;知道并理解新中国建立后不同阶段制定的历史课程教学大纲及其特点;第三节当代世界历史课程发展的典型特征1、美国的历史课程状况知道20世纪初美国历史课程发展的特点;知道并理解20世纪后半期美国历史教育改革的背景、特点。
2、英国的历史教育知道20世纪60年代英国历史教育的危机和发展特点;了解20世纪后期,英国历史教育改革的内容。
3、其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育了解当代俄罗斯、韩国、香港历史教育发展的现状。
第四节: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趋势知道并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第一节:课程标准的性质与作用1、课程标准的含义了解我国由《历史课程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掌握“历史课程标准”概念;2、历史课程标准的特性知道并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属性与特征;3、课程标准的作用知道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步学会使用历史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内容1、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区别理解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2、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分析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为掌握和使用课程标准打好基础。
3、新课程标准的特点通过对新编《高中历史课程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教育教学专业理论(二)中学历史教学理论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理论知识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中学历史的教学原则★★★★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有:史论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一)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
“史”指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等基本史实。
“论”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正确的解析,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所言的史论结合。
(二)突出重点的原则所谓“重点”,是指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教材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
因为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主要和次要、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所以历史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即重点知识。
而且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这也要求教师要把握重点知识进行教学。
但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丢弃非重点,否则就割裂了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突出重点,首先要确定重点。
一般而言,在教材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史实,构成了历史发展基本内容的史实,对联系当前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均应确定为教学重点。
(三)直观性原则这是中学各科教学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和具体知识,使学生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形成历史表象。
历史课的直观教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同时又以历史的过时性特征为其存在的客观前提。
它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主要是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
语言直观就是运用语言艺术“再现”过去的历史。
教具直观是通过使用教具来实现直观教学的。
二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论大纲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INHIGH SCHOOL TEACHING学时数:48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执笔者:审核人:编制日期:20XX年3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是专门研究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它通过对中学历史学科的认识、对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过程、原则、形式、方法等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方法、技能。
本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课,又是一门方法、技能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既使学生将中学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又使他们将融合的理论知识付诸应用。
因此本门课程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的基础内容和要求1、绪论(2学时)了解教学与教学法对象和任务;学习掌握中学政治课教学法的意义和方法重点:中学历史课教学法的研究对象2、中学历史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3学时)重点与难点:中学历史课的性质和地位3、当代中学生(4学时)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掌握重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难点:中学生思想的双重性4、中学历史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7学时)掌握初中历史课教科书的特点及使用建议;掌握高中历史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特点及使用建议重点:初中历史课新课标的设计背景及新特点难点:高中历史课新课标的设计背景及特点5、中学历史课教学的组织形式(4学时)了解教学的组织形式;了解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难点:课堂教学的类型与结构的关系6、历史课的教学方法(5课时)掌握启发式是基本教学方法;掌握历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重点:启发式教学难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7、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准备工作(8学时)掌握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掌握板书设计与教具准备重点:中学历史教师备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8、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说课和听课(7学时)掌握中学历史课的说课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听课重点:中学历史课的说课9、中学历史课的练习、复习和考核工作(4学时)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复习与作业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命题与考试掌握中学历史的成绩评定重点:中学历史课的命题与考试难点:中学历史课学业成绩评定的改革10、中学历史课的课外辅导(4学时)掌握中学历史课的学习方法指导掌握“第二课堂”辅导重点:历史课“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做法难点:中外典型学习方法三.能力培养要求(一)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二)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三)使学生完成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基本训练,为培养合格的历史课教师做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必要准备。
《历史教学论》课件
# 历史教学论PPT课件大纲 ## 1. 简介 - 历史教学论的概述 - 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确保教学能够有针对 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讨论和项目学 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选取
精心筛选和组织历史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 丰富全面。
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书籍、影像资料和互联网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案例分析和多媒体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参考资料。
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的选择
选取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典型案例,以展示历史教学的实际应用和教学成果。
展望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提出有 效策略和方法以应对未来的教学需求。
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运用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以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案例分析的总结与启示
通过案例分析的总结和启示,提供问题解决思路和教学改进的方向。
结束语
历史教学论的意义与价值
探究历史教学的深刻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强调 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未来历史教学的思考和展望
教学手段的运用
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技术,的意义
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效果,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获取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问题所在。
中学历史教学论
中学历史教学论二.理解、掌握三维目的,总体认识1.知识与能力(最基础性的)掌握基本的历史意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与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知识目标:a基本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b基本历史概念C基本历史规律(2)历史学习能力a历史阅读理解能力b历史论述能力(史论结合)○1叙述能力: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概括(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历史,确定历史之间的异同,有了比较,对历史的认识更精准;概括就是把各科历史抽象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联系起来做进一步归纳,使认识更深刻)○2历史解说能力A对史实本身的评价b对相关历史论述的评价c一句材料独立提出观点2.过程与方法(1)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方法:○1材料学习法;○2观察学习法(提取有力历史信息)○3思辨学习法(构建知识体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的灵魂)一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二情:爱国、关注人类命运三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四态:○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求务实的科学态度;○3尊重、理解不同文明的海纳百川态度○4天、地、人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三.中学历史教材1整合教学基本内容的策略论(1)搞清历史来龙去脉,关注知识细节(2)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讲课要有重点,跌宕起伏)(把握时间、补充材料,围绕重点进行设问○1历史发展的影响;○2教材体系;○3本课内容(3)梳理知识的核心要素(过程要素、政治要素、格局要素)(4)构建历史原型:构建历史体系(史实的联系、认识的联系)(5)归纳历史特点:给学生探索2.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1)时间把握,重点讲的时间多点(2)补充课外资料,讲详细(3)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设问3.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微观宏观)(1)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新课改教材注意在行文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描述,在文字上力求浅显、活泼。
中学历史教案讲义解析
中学历史教育是指对中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
历史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历史教案和讲义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础和框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规划和指导。
本篇文章将对中学历史教案讲义进行解析,从中探讨历史教学的关键点。
历史教案是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所用的指导性文档,其主要作用是研究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历史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的目标包括了认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事物的演变过程等方面。
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学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2.教学内容历史教学的内容包括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多个方面,难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同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
3.教学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强调,即找出其中的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4.教学重心教学重心是指教学中的主攻点,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教学重心,把握教学进度,保障教学效果。
5.教学方法历史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历史,增进对历史的理解。
例如,可以利用故事、图片、影片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历史。
同时,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历史讲义是对历史教材的补充和扩展,是实现历史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有效手段。
历史讲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历史讲义的第一部分是历史背景,描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历史事件历史讲义的第二部分是历史事件,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并详细介绍相关历史人物和事物。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解,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程度。
初中历史讲义教案
初中历史讲义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 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抗日战争胜利的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解。
二、课堂讲授1. 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背景。
2.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民族觉醒、国家独立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有清晰的认识。
2. 学生能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并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表达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思考和看法。
初中历史老师讲课教案
初中历史老师讲课教案
科目:历史
年级:初中
课题: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变革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变革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近代中国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
3. 分析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
2.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 五四运动的起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观点的提炼和思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需要开放与变革?开放与变革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二、学习(30分钟)
1. 介绍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包括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2. 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3. 讲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三、活动(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结论。
四、总结(5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五、作业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变革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为什么?
六、课后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1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1第一章绪论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必须从中小学抓起,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中等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历史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环节,因而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渠道是学校的历史教育。
高师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师资,也可以说是其本质追求。
一名称职的中学老师,需要有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必要的教育教学能力。
凡事有规律,教育教学也是如此,适应它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学习《历史教学论》,即是引导我们认识这个规律,将来遵循它而顺利地开展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一、“历史教学论”概念的演进1. 历史教授法——“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1)历史成为一门课程: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对其研究也成为师范学堂的一门学科,时称为“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历史教授法;(2)《历史教授法》的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授方法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研究之列;(3)1904年,罗振玉、王国维主编我国第一本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在74、75、76三期连载的《历史教授法》一文,是我国近代第一篇研究历史教学的论文;(4)1906年,夏清贻所著的《历史教授法》出版,这是我们现见的最早的一本历史教学法著作。
2.历史教学法(1)五四运动前后,陶行知提议改“教授法”为“教学法”;(2)1926年,商务印书馆版美亨利.约翰生《历史教学法》(何炳松译),影响较大,历史教学法名称也就沿用下来,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末;(3)名称变了,也意味着研究对象由单纯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既研究教师的“教”也研究学生的“学”。
3.历史教育学(1)1969年,日本学者平田嘉三在《以新的社会科为目标——新的历史教育学》一文中首先提出;(2)1986年,首次全国高师教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建立我国的学科教育学问题;(3)1987年,在安徽泾县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的学术研讨会上,对历史教育学进行了专门研究,朱志明、沈敬华《雏议历史教育学的建立》并发表在《历史教学》;(4)1989年,出版了《历史教育学》专著两本;(5)“历史教育学”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拓宽了视野;二是加强了理论性、学术性,使历史教育研究从“经验总结型”走向“学术探索型”。
初中历史中级讲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中级讲课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2. 掌握秦朝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
3. 了解汉朝的兴起和盛衰
4. 理解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2. 汉朝的兴起和盛衰
3.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案例分析,互动答疑
教学资源:教科书,图片资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兴趣。
二、秦朝的建立和统一(15分钟)
1. 讲述秦朝的建立过程和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2. 展示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对统治的影响
3. 分析秦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三、汉朝的兴起和盛衰(20分钟)
1. 介绍汉朝的建立和刘邦的平定
2. 分析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变迁
3. 讨论汉朝的兴盛和灭亡原因
四、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15分钟)
1. 对比秦汉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
2. 分析秦汉两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综合思考。
六、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并写一份综合性的学习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转折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理解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论第一章:绪论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历史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对象: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内容:探究性教学:1、探究历史教学原理(为什么教和学);2、探究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什么学什么。
3、探究历史教学模式(怎么教、怎样学);4、探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教的如何,学的如何)。
专题式教材,贯通古今中外,一定要充实学科知识,这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思,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科性质一认为:应用教育科学范畴;二认为:理论教育科学的范畴(都应属于应用教育的范畴,是综合科学)。
四、研究现状五、学习的意义和要求p12-16:要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按老师要认真去做);充分的理论功底;注重实践(观摩、操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1、历史和历史学: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
2、地位: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按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并为高一级院校培养、输送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
3、作用:(1)、是现实中学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学:工具类课程:语文、英语、数学知识类课程:历史、物理、化学技术类课程:计算机、体育、音乐。
政治类课程:法律、哲学、思想政治(2)、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课程。
(3)、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任务的依据:p63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1、教学目标:课改的“三维目标”p71(1)、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2)、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内涵上强调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注入式—探究式;接受式—发现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
以前的教学大纲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2、教学任务:(1)、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教育。
三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基本史实:一个历史史实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基本概念:人们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概括。
基本规律:在理清基本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现象—综合—判断—形成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规律、经验。
(2)、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A、内容:智能,智力的开发:观察力(基础)、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注意力。
学科能力的培养: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四性)。
义务教育能力要求: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历史学科知识的应用;正确理论、研究方法及历史观。
B、核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C、途径:能力的培养纳入历史的具体情况中去。
树立现代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情感内涵指学习兴趣、动机、内心体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
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3、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任务、要求、注意:禁止灌输式,避免武断的灌输教学,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知识。
以平等的身份,师生相互启发、沟通、理解。
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传授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能力的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导向。
三者是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一、中学历史的课程设置1、课程:(1)各种认为:一指科目,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二指目标,强调学习结果;三指计划,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一切的方案计划;四指经验,学习者在教育方案中获得的经验,杜威,从做中学;五指活动,在学校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整体。
(2)、定义,广义上: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和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上:某门学科(3)分类:工具类课程、政治类课程、知识类、技能型课程。
2、现行的历史课程的设置p48初中:6个学习板块(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高中:必修课:高一上:政治史(历史1);高一下经济史(历史2);高二上文化史(历史3)。
选修课共6门,文科至少选三门。
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1、课程改革的背景p4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2、改革的目标和基本的思路目标(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思路:(1)明确课程性质: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决定了历史课程开设的特点(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2)转变课程功能:只注重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自主、合作、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强调情感。
(3)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如:避免专业化;体现时代精神,接近社会生活;选择国家公民必须具有的素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
高中专题:古今贯通;中外混编。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讲授为主—组织、合作、引导、强调探究(启发式教学)(6)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的多样化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教材编写,教学的组织活动和实施,教学的评估和检查的纲领性文件。
2、初中历史课程标准:(1)制定:国家教育部(2)文本:文本形式、前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特点:p49 a、明确的课程目标的提出,把过程和方法作为独立目标。
B、突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C、具体的目标要求上,提出了不同的层次要求,了解—理解—运用。
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去—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D、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教学方法的更新(鼓励用多种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工具;课程组织形式上强调活动课的开展。
F、为课程的实施留较大的空间。
G、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3、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1)前言:规定课程的性质(必修课: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规定历史课程内容和价值。
(2)、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模块:模块加十大主题——以一个主体和课文的形式。
中国通史(3)世界通史(3)。
(4)实施的建议:教材编写的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价的建议。
课程资源和校本资源利用的建议。
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差异性:课程前言;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原来只讲教学问题;实施建议上,原来只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在的有四个方面;关注程度上,课程目标适应学生全面发展。
在价值取向上与大纲相比较: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生发展本位;学生的认识层面—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统一的硬性规定——开放、灵活的管理。
4、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结构与设置)(1)结构,必修课:历史1、2、3(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选修课:选修1—国家;选修2—地方史。
都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
(2)课程的设置,课时:一般一周2节课;进程:一、二、三学期选择3门。
5、把握课改的内涵: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通过课改来实施素质教育(1)主题:教学活动中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2)整合:系统的环境中整合(3)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的关心,关注学生。
(4)引导:教师充当“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题作用。
6、如何运用课程标准:充分理会课程的精神实质,明确课程的任务。
四、中学历史教科书p88(一)教科书及其作用1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计划要求范围以内,吸收历史教学和历史科学的最新成果而编写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作用:处于教育学的中心地位(依据)教教材——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来充分的使用)。
(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和原则p921、依据:要符合国家的立场;要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识发展程度。
2、模式: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我们国家的审定制。
3、原则:科学性原则;基础性;系统性;规定性;工具性;渐进性;可续性;精选性。
板块加主题,古今贯通,中外混编——专题史。
(三)现行教材的体例与结构p1021、体例:史书:编年体:《资治通鉴》;纪传体:《史记》;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教科书:章节体2、教材呈现的特点:(1)开放性:从教材表面呈现的内容体系上,从课程出发。
(2)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
(3)课文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创新了课文设计。
3、结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1、整体结构上,主题与辅助(主题是大字和小字,内容;辅助是图片、注释、问题等)。
2、基本的内容格式(1)导入框(2)正文。
课文结构:主栏与辅栏。
(四)中学历史教材的使用1、恰当的选用教材(1)总体上把握教材的框架和脉络。
(2)全面理解教材。
(3)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4)设计好教材方案。
2、使用教材应处理好几个关系(1)大字和小字的关系(2)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3)书本文字与图表的关系(5)师生运用教材。
四、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一)(二) 1、摆正位置,课文内容坚持独立专研为主第四章:历史教学论(上)第一节: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一、中学历史教学课程的一般概述1、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学课程2、特征p131: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和矛盾关系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矛盾关系:教师,学生为矛盾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方法、手段、教材。
学生与方法、手段、教材、教师。
主要矛盾:现有水平与培养目标三、中学历史课程的阶段与环节p133从学生的认识活动出发,引入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运用。
巩固:1、用简单扼要的语言概述和归纳该课堂内容。
2、指出重难点,用一些符号做标记,引起学生的注意。
3、为下一课的学习引入动机。
运用:使学生学得技能技巧以解决问题。
环节:教师:课前准备、实施、课后反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学习、课后复习。
1、课前准备(从教来看)(1)明确教材目标:通读教材三遍,充实讲授内容。
(2)专研教材:专研课标,目标。
(3)分析学生:因材施教、各个层次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特点。
(4)教学的设计:转变教学方式,体现课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