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详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用以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翻译时,一般将判断词“者”、“也”、“乃”、“即”等译为“是”、“就是”等。
例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
例句: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将句子中的成分颠倒过来。
翻译时,要将句子成分还原到正常语序。
1. 宾语前置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战斗,靠的是勇气。
2. 定语后置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宫中的妇女和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
3. 状语后置例句:吾从而师之。
翻译: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表达被动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被”、“受”等词语表示被动。
例句:孟子见梁惠王。
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五、疑问句疑问句是文言文中表达疑问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吗”、“呢”等疑问语气词。
例句:子曰:“何如?”翻译:孔子说:“怎么样?”六、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句式。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固定句式的特点。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总之,在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的特殊句式

高三
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翻译
常见的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特殊句式
1、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句 2、被动句式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所谓宾语,就是动 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 般处于谓语之后,而在古代汉语中, 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或介词之 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
归纳被动句式的类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于……”表示; 2、用“……见……”的形式表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5、用“为……”的形式表示; 6、用“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所……”、“……为所……”的 形式表示; 7、用“被”来表示被动。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⑴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⑵只依仗兄嫂 。
快速浏览,仔细思考并作答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宾语前置。
①何以战?
②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③日月逝矣,岁月不我与。
④余是以知之。 2、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不同的一( B A、城中皆不之觉。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C、我未之见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被 动 句
归纳: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于……”表示; 2、用“……见……”的形式表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5、用“为……”的形式表示; 6、用“为……所……”、“……为所……”的 形式表示; 7、用“被”来表示被动。
被 动 句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戍卒叫,函谷举。
3、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4、帝感其诚……
古代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翻译技巧

古代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翻译技巧古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致优美、表达思想深刻。
其中,五大特殊句式是古代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些句式有着难度大、语言繁琐、翻译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因此需要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一、尊重原文语言,不偏离原意在古代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常常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复杂的献晋,常常需要深入理解原义,在翻译时必须避免偏差。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尊重原文语言,并将其准确地传达到译文中。
二、翻译时要重点表现句式的结构和语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五大特殊句式中,语言结构和语气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译时,需要重点表现这种句式的结构和语气。
句式的结构在翻译时要保持准确和完整,尤其是一些长句,要注意理顺结构,以达到正确表述的效果。
三、注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在古代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常常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夹叙夹议、对仗、排比、反问、比喻等,这些修辞手法在翻译时也需要予以准确传达,并适当加以强调说明。
四、要注意语言风格的适应在古代文言文中,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翻译时要注意适应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化。
例如,在文言史记中,语言庄重而不失生动,在翻译时应保持其庄重和生动之间的平衡。
五、翻译时要包容真实情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古代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常常可以表现出真实情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翻译时要全面理解,才能传达出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原来的感受。
总之,古代文言文中的五大特殊句式在翻译时需要多方面考虑,才能准确传达原意,避免偏差,使翻译的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更接近原文。
掌握这些技巧可使译文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更具实用性和价值性。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句型

一、主谓结构句型文言文中,主谓结构句型最为常见。
翻译时,一般将主语、谓语分别对应现代汉语中的主语、谓语,直译即可。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二、宾语前置句型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型较多,翻译时需将宾语提前至谓语之前,使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如: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三、定语后置句型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句型较多,翻译时需将定语提前至所修饰的名词之前。
如:原文:江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译文:江水清澈啊,可以用来洗涤我的帽缨。
四、状语后置句型文言文中,状语后置句型较多,翻译时需将状语提前至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如:原文: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文:我听说君子学习的方法是,亲近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教导民众,这就是善。
五、省略句型文言文中,省略句型较为常见。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全省略的部分。
如:原文:子路曰:“敢问其次。
”译文:子路说:“请问其次是什么?”六、判断句型文言文中,判断句型较为常见。
翻译时需将判断词“也”、“者”等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如: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人终究免不了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七、被动句型文言文中,被动句型较多。
翻译时需将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语态。
如:原文:吾不能学也。
译文:我不能学习。
八、倒装句型文言文中,倒装句型较多。
翻译时需将句子结构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如: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文: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总之,文言文翻译需掌握常用句型,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提高翻译水平。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1、要善于剖析句子成分:文言文的句子通常由主干、补充句、修饰句组成,必须把因素找出来,否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够完整。
2、要重视语义上的一致性:文言文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有其特定的语义,在译文中需要尽量保持原文语义相对应,不能字面翻译,而要把握词义。
3、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句型特点: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都是从右而左的结构,在译文中也要遵循这一特点,而不能按照汉语的习惯把主语放在句首。
4、要注意文言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文言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比喻、拟人、借代、排比、设问等,翻译时必须认真把握,以便将原文的表达意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翻译句子,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的综合性方式。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题目,翻译时,要充分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一原则。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一一对照翻译,体现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估计大王您的士兵能够抵挡项王吗?“意译”,就是只求表达出原文的基本内容。
要特别注意一些因使用修辞格而需要意译的句子。
例如:1.比喻:秋毫不敢有所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2.借代:樯橹灰飞烟灭——战船像灰一样飘飞,像烟一样消散。
3.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船上。
4.并提:水木清华——池水清澈,花木繁盛。
5.用典: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6.委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出生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二、要有整体语境和知识迁移这两种意识。
翻译时,既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又要联系所译句子的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单独看划线的两句话,它们只是主语不同,后面的部分似乎可以作相同的翻译。
其实,把它们放在原文中,就会发现他们的意思是不同的。
根据前文“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交代和后文“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解释,前一句应该翻译为“我挖井等于得到了一个人”。
第二句翻译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才与后文“国人道之”的议论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情节相吻合。
还应当善于联系学过的成语、古代诗文的行文特点、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例如:文言文常在并列短语、排比句、对偶句的对应位置运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据此,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测未知。
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文也,其句式繁多,结构严谨,然于今人读之,往往晦涩难懂。
是以翻译文言文,非仅字义之转,更需句式之变通,以达意明理。
兹就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略述如下: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言文翻译,首当其冲者,直译。
直译者,依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翻译。
然文言文句式特殊,直译有时难以达意,此时宜采用意译。
意译者,以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之内涵,虽失之字面,而意犹未尽。
故直译与意译,宜结合运用,以求文意之通顺。
二、留白与补充相结合文言文多含蓄,意犹未尽,留白之处,往往蕴含深意。
翻译时,宜保留部分留白,以彰显古人之含蓄之美。
然而,若过分留白,则会使读者难以理解。
故翻译时,宜在适当之处进行补充,以使文意更加明确。
三、增删与调整相结合文言文句式复杂,有时需要增删字词,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增删者,非随意为之,而应遵循文意,使句子更加通顺。
调整者,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转换,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增删与调整,宜适度进行,以免破坏原文意境。
四、以意逆志,揣摩作者意图翻译文言文,需揣摩作者意图,以意逆志。
所谓“以意逆志”,即以现代汉语理解文言文,逆推作者原意。
翻译时,应关注作者情感、观点,力求准确传达。
五、注重语境,把握全文大意文言文翻译,需注重语境,把握全文大意。
翻译时,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个句子,而应将句子置于全文之中,分析其上下文关系,以准确翻译。
六、遵循语法规则,保持句子通顺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使句子通顺。
例如,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句式,在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七、注重修辞,彰显文言之美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翻译时宜注重修辞,以彰显文言之美。
例如,文言文中的对仗、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可通过现代汉语表达方式,尽量保留其韵味。
总之,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需遵循上述原则,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之意,同时兼顾文言文之美。
翻译者当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方能游刃有余,翻译出高质量的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的翻译及文言句式的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及文言句式的技巧(一)翻译句子就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二)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1)用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两字都省。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为、是、乃、则、悉、即”等词表示判断。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注意:文言文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是”字并非都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而多作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宾语。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译为“这”。
2.倒装句(1)主谓倒装例:如鸣佩环(2)宾语前置A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例:子何恃而往?B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凭借“是、之”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定语后置A用“者”形成“中心词十后置定语十者”例:鸢飞戾天者马之千里者B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例: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状语后置用“以、于”组成介词短语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徐喷以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省略谓语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省略宾语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省略介词“于”例:口技人坐屏障中。
4.被动句常用介词“为、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被”。
(1)有标志的被动句A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B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式总结

一、主谓结构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为“主谓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翻译时,通常将主谓结构直译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
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二、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由谓语直接对主语进行判断,无需使用“是”、“为”等字。
例:此乃吾剑也。
译:这就是我的剑。
三、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多使用“为”、“于”、“被”等字表示被动关系。
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译:军队战败,土地被削,失去了六个郡。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常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需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例:吾友子路,勇者也。
译:我的朋友子路,是一个勇敢的人。
五、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 宾语前置例:余闻之也。
译:我听说的。
2. 定语后置例:我国之大,莫能与比。
译:我们国家这么大,没有谁能比得上。
3. 状语后置例:子路率师而行。
译:子路带领军队出发。
六、固定结构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结构在翻译时需注意其含义。
1. “是以……也”表示原因。
例:是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译:因此,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不扎实。
2. “是以……也”表示结果。
例:是以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因此,知道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3. “以……为……”表示认为。
例:以我为乐。
译:认为我快乐。
总结:文言文翻译需注意句式结构、词义、语境等因素,以上仅为部分重点句式总结。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文言文翻译对语句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文言文翻译对语句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2、关注一词多义。
3、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5、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是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
6、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瑞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
7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
在翻译有关的外交辞令时,要特别注意。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中“以颈血溅大王”,意思是“要和大王你拼了”。
8、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地名、国名、年号、帝号、朝代号、官名以及一些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
9、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
诗歌的艺术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可以是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诗歌的艺术形象主要包括:1、人物形象。
一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
2、景象。
景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通常采用触景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段来表现;可分为:1)以乐景写乐情,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以乐景写哀情,如“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3)以哀景写哀情,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以哀景写乐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出雨雪霏霏,正是天寒地冻之时,征夫自边疆而还故乡的欣喜。
3、物象。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01十种方法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文言文翻译注意的知识点

文言文翻译注意的知识点文言文翻译是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环节,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往往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的意思。
比如“兵”这个字,在“兵者,凶器也”中是“武器”的意思;在“兵不厌诈”中则是“战争、军事”的意思;在“纸上谈兵”中又指“兵法”。
再比如“走”字,在古代常表示“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跑”。
所以,翻译时不能想当然地按照现代的意思去理解,而要结合语境仔细揣摩。
其次,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一般有“……者,……也”“……,……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有“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的标志词,像“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省略句则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然后,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
文言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比如官职、礼仪、历法、地理等。
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可能导致翻译错误。
例如“拜”这个字,在古代有授予官职的意思,“拜相如为上大夫”就是授予蔺相如上大夫的官职。
又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
在翻译时,还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气和风格。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语气,有的庄重严肃,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委婉含蓄。
翻译时要尽量体现出这种特点,不能把原文的语气给弄丢了。
比如《鸿门宴》中刘邦对项羽说的“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要翻译出刘邦谦卑、恭敬的语气。
同时,要注意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字词和句式逐字逐句翻译,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灵活翻译。
一般来说,能够直译的尽量直译,但有些地方如果直译不通顺或者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就需要意译。
文言文翻译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翻译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介词结构后置)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文言文翻译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六个注意点文言文翻译是考试中最容易得分的一项,只要掌握好方法,文言文题型基本可以拿满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翻译六个注意点,希望大家喜欢!01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①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②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
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
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02 省略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
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
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
②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
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
③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此句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语“县吏”,也应补出。
译为: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④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此句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与“银色下劣”在语意上不连贯,翻译时应做必要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注意: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