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
07、03B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03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
08、04B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04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06、04B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03、02、00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
01B、02B、03B、04B、04、08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
03B、01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
03、05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02B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
02B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01、01B、00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3.重烃: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
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7.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表征物体热膨胀性质的物理量8.压缩系数:是描述物体压缩性大小的物理量。
9..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
1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11.干气: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12.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13.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1、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2、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3、门限温度:随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称门限深度。
5、烃源岩(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镜质体反射率(Ro):良好有机质成熟指标。
1、孔隙: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4、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之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第一章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的统称。
2、可燃有机矿产:石油沥青类和煤、油页岩等有机成因且具有可燃能力的物质统称。
20:1标准大气压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
3、石油的相对密度d4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旋光性。
6、石油的族组成:利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岩石中可溶有机物或原油的不同族性成分和结构的化合物类型进行选择性分离所得到若干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化合物。
一般分离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组分。
7石油的组分:利用石油中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征将石油分成独自部分---油质、胶质、沥青质和碳质8、干气(贫气):轻烃含量高(>95%),燃烧时呈蓝色火燃;为纯气藏气。
9、湿气(富气):重烃含量高,燃烧时呈黄色火燃;为石油伴生气。
10、气藏气: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12、溶解气:溶解在石油或地层水中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流离状态的天然气。
14、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
15、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而气藏又十分巨大和重要的气藏气,都称为非伴生气。
16、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
17、油田水:广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层水。
(油层水、非油层水)狭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油层水。
第二章1、储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称为储集岩(层)。
石油地质学复习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硏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有机岩:有机岩是沉积岩的一部分,是由各个地虞历史时期生物遗体和其他矿物质堆积而成的。
按其是否具有燃烧性能,可以区分为可燃有机岩和非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床。
4.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的天然气主要是指与油气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5.油田水: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国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6.诸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7.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具备相对较低的孔隙率和渗透,性。
最重要的盖层是蒸发岩类和泥页岩类。
8.孔隙:广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填充的空间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
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的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9.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0.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1.岩石的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力差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12.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一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13.压溶作用: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14.粒间孔隙:指粒屑碳酸盐岩粒屑之间未被基质填枳和胶结物填充的原始孔隙空间。
15.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褚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1、石油—赋存于在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3、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4、主峰碳—正烷烃分布曲线上极大值对应的碳数。
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6、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
7、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成为旋光性。
8、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即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上不与石油半生。
9、气顶气—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0、凝析气—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超过临界条件后,不分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11、凝析油—采至地面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下降,这部分气体可凝结析离成轻质油,简称凝析油。
12、油田水—油气田区域内或含油气构造内的地下水,包裹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13、固体沥青—石油在热力和氧化、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原油发生物理分宜、化学分化、及编制等次生变化的产物。
14、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去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
15、干酪根—指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常用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6、氯仿沥青A—沉积岩中可溶于氯仿的有机质的总成。
17、生油窗—干酪根中的大量化学键开始段磊,形成大量的烃类分子,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为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
18、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时的温度。
19、低熟油—非干酪根晚起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20、煤成油—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腐殖型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烃类。
21、生物气—在成岩作用或有机质演化早期阶段,沉积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
石油地质名词及解释
石油地质名词及解释1.1 石油Petroleum一种存在于岩石孔隙和裂隙等介质中的、以烃类为主及数量不等的非烃类复杂含碳化合物混合组成的、呈液态、粘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矿物。
1.2 石油沥青类Petroleum asphalts,Petroleum bitumens天然石油气、石油及其衍生物固体沥青、地蜡等的统称。
也包括用氯仿等有机溶剂从现代沉积物或古代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性沥青。
1.3人造石油Artificial petroleum由油页岩或焦油砂或天然气或煤等作原料制成的类似天然石油的液态烃产品。
1.4 烃Hydrocarbon一切碳氢化合物的统称和简称。
是仅由碳和氢两种化学元素以各种不同的原子数比例和不同的结合方式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依其碳键结合方式、结构和性质的不同,可作如下概括分类:烃类开链烃(脂肪烃)闭链烃(环烃)饱和烃烷烃正构(直链)烷烃异构(支链)烷烃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饱和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环烃环烯烃芳香烃脂环烃同义词: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1.5 饱和烃Saturated hydrocarbon烃分子中的碳原子除碳—碳之间以单键相连外,其余的碳价均由氢原子所饱和的碳氢化合物。
注:饱和烃可分为开链的和闭链的两类。
前者属烷烃,后者属环烷烃。
1.6 烷烃Paraffin alkane指化学通式为CnH2n-2(n为碳原子数)的一种开链饱和烃。
依其碳链上是否带有支(侧)链,可分为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两类。
1.7 正构烷烃N-alkane碳原子之间以单链相连,且呈直链式的烷烃。
简称正烷烃。
同义词:直链烷烃Straight chain alkane1.8 异构烷烃Isoalkane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相连,其碳链上带有支(侧)链的烷烃。
简称异烷。
同义词:支链烷烃Branched alkane1.9 甲烷Methabe最简单一种烷烃,含有一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其化学式为CH4。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在地球上的形成、积累、分布规律以及勘探开发的科学。
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工业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地质构造、断裂、岩性、孔隙结构等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揭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勘探评价和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石油的地质学定义石油是地球内部岩石圈深部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下经过成熟作用产生的一种烃类矿物油。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等元素组成。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古代生物体在埋藏和经历高温高压作用后,经过演化成熟而形成的。
生物体在埋藏的过程中,经历了褐、沦、煤化、成烃四个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逐渐转变为石油。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1.揭示石油的地质成因和分布规律;2.确定目标区域的勘探目标和勘探方向;3.提出勘探方法和技术方案,为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石油资源评价石油地质学通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生油岩性、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对石油资源进行评价,确定潜在的石油资源量和勘探前景。
2. 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层的构造、地质史、岩性、构造特征等,结合地震勘探、钻探、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石油勘探方向和方法,提高勘探效率。
3. 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研究油藏的形成机理、油气的运移、储集规律等,为油田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油藏的开采工程。
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的各个阶段:1.目标面选区:石油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条件、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层段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2.地震勘探:石油地质学借助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地下岩石的弹性波速度、密度等信息,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
3.钻探勘探:石油地质学根据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设计钻探方案和井位,指导实施钻探勘探。
4.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通过对油气成藏规律和储量特征的研究,指导油藏的开发和生产,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1.石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气系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在岩石圈中蕴藏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3.重烃气C2-C54.湿气和干气湿气:重烃气>5 干气:重烃气<5%5.天然气的扩散作用扩散作用是物质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自发地发生的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以达到浓度平衡的一种物质传递过程6.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7.δ13C8.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9.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和温度的增高,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的温度称为干酪根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称为成熟点10.成熟点11.氯仿沥青“A”12.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即Ⅰ型或Ⅱ1型干酪根形成的天然气13.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即Ⅲ型或Ⅱ2型干酪形成的天然气15.生油窗16.未熟-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17.生物成因气指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Ro<0.5%),在低温条件下经厌氧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天然气18.烃源岩能够生成油气,并能排出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19.油源对比20.储集层能够储存流体,并且能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21.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的岩层22.总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的体积之和(孔隙总体积)与岩样体积的比值2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24.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25.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相对渗透率无单位26.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岩石对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也称为有效渗透率27.有效渗透率28.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29.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在盆地或坳陷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稳定的盖层30.局部性盖层指分布在盆地的某一部分,或某些局部构造范围的盖层31.物性封闭由于储层、盖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使其具有的封闭能力,称为毛细管封闭(capillary sealing)或物性封闭。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第三章
1油气圈闭:圈闭是指地下适合油气聚合的场所,圈闭由三部分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2 油气藏: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气就形成了油气藏。若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油气藏。
3构造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是指构造作用使底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就是构造油气藏。
3、圈闭的有效性: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4、扩散作用:物质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自发地发生的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以达到浓度平衡的一种物质传递过程,是物质以分子状态发生的一种转移过程。
7、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作为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天然气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如:二氧化碳,硫化氢,即狭义的天然气。
8、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9、天然气的扩散性:扩散作用是指物质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自发的发生的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以达到浓度平衡的物质传递过程。天然气的分子体积小,在地下具有很强的扩散性。
3、石油组分的组成:油质、胶质、沥青类。
4、石油的相对密度:是指20摄氏度时石油的质量与4摄氏度时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5、石油的粘度:石油流动时分子间相对运动引起的内摩差力的大小,分为运动粘度和动力粘度。
6、石油的旋光性:大多数石油具有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这就是石油的旋光性。
3生油窗: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达到最高峰为主要生油期。
4油型气:由腐泥型有机质及其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称为油型气。
5煤型其:由腐殖型有机质及其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称为煤型其。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物探、测井方向)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Petroleum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烃类(Hydrocarbon ):指全部由氢和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芳香烃旋光性(optical rotation )溶解性(Solubility )重质油(heavy oil )沥青砂(Asphal c sands )天然气(Natural gas ):与油气田有关的烃类气体。
:与油气田有关的烃类气体。
油田水(oil field water ):广义油田水:油气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矿化度:mineraliza on of water 储集层(reservoir ):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
: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
含油气层(oil-bearing ):储集层中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
原生孔隙(primary pore):和碎屑物质同时形成或与岩石本身同时形成的孔隙。
次生孔隙(secondary (secondary pore)pore):岩石形成后,经过淋滤、溶解或交代、重结晶等次生改造作用形成。
孔隙度孔隙度 (porosity) 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表示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表示总孔隙度(绝对孔隙度) (total/absolute porosity)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有效孔隙度 (effective porosity) 岩样中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岩石的流动孔隙度岩石的流动孔隙度 (flow (flow porosity) porosity) 岩石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孔隙体积Vff与岩石的外表体积Vb 之比之比渗透率渗透率 (permeability 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衡量流体在岩石中渗滤能力的大小的参数。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
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
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
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藏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
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分)、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表示。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法。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新的储量规范规定:地质储量: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预测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未开发技术可采储量\已开发技术可采储量、控制技术可采储量、预测技术可采储量经济评价: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探明次经济可采储量、控制经济可采储量\控制次经济可采储量储量计算方法:容积法、动态法、概率法等常用的容积法参数:含油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油(气)饱和度、原始体积系数,另外还包括原油密度(计算重量)、原始溶解气油比(计算石油溶解气)有效厚度--指在现代开采工艺技术条件下,在工业油(气)井中,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厚度。
有效厚度也是储量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划分油(气)层有效厚度,必须制定油(气)层物性、电性标准和夹层标准。
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应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单层试油为依据,充分利用测井解资料来确定。
地质储量--指在地层原始状态下油(气)藏中油(气)的总储藏量。
获得地质储量是油(气)勘探的最终目标,也是油(气)田开发的前提。
控制储量--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初步查明了圈闭形态,确定了油藏类型和储层沉积类型,大体控制了含油面积、油(气)层厚度,评价了储层产能大小和油气质量,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地质储量称控制储量。
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钻探和编制中、长期勘探规划的依据。
探明储量--指评价钻探(详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片计算的地质储量。
探明储量是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采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和油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依据。
可采储量--指在现代开采工艺技术和经济条条下,可以从油(气)藏中采出的油(气)储量。
水驱储量、连通储量、不连通储量及损失储量--能受到天然水驱(边水或底水)或人工注入水驱动效果的储量叫水驱能量。
在注水开发的油田中,为便于开采动态分析常把在注水井和采井井互相连通储层中的地质储量称为连通储量,如图1.25中A;只存在采油井中(或暂未射孔)的那部分地质储量叫不连通储量,如图1.25中B;只存在注水井中或采油井暂未射孔的那部分地质储量叫损失储量,如图1.25中C。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指石油和沥青中碳的同位素的相对丰度。
5.干酪根:沉积岩中的那些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7.氯仿沥青“A”:是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8.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
9.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0.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既是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11.未熟—低熟油:未熟油与低熟油的合称。
12.生物成因气:指沉积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
13.烃原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只提供工业数量的石油的叫石油岩。
提供工业数量的的天然气的叫气源岩。
14.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
15.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
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油田 --- 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 -- 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气藏的总和。
石油 --- 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
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 - 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 - 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侧向运移--- 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 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 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 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 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 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 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 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 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 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 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 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 - 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 -- 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 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
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 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 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石油地质名词及解释
油矿地质名词及解释4.1 油矿地质Industrial geology of petroleum在油气田勘探或开发阶段,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石油地球化学及钻井资料,进行的一系列油田地质研究工作的总称。
4.2 钻井地质Drilling geology指在钻进过程中及其前后一系列石油地质工作。
主要包括钻井地质设计、各种地质录井、地质预告、综合解释的油气层评价、完钻完井方案、编制钻井地质总结报告和各种图件等。
4.3 钻井地质设计Geological project of well,Design of drilling geology根据单井任务书,应用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特别是地震)、邻井或邻区的钻探资料,编制待钻井的地质设计。
内容一般包括井号,井别,井位,设计井深,钻井依据和目的,地层与构造,目的层及设计位置,各种地质录井、取心、测井及中途测试的内容与要求,地层压力预测,泥浆性能要求,可能的工程事故与地质因素,井身结构与完井方法等。
并附上有关图表,作为钻井工程设计的依据。
4.4 钻井地质预告Prediction of drilling geology为指导现场合理钻探,避免事故发生,及时发现新的油气层,在钻井过程中不断地对将钻达井段的地质特征与变化,及时提出分井段的地层岩性特征,油气水层位置及地层压力,可能发生漏失、井喷、坍塌及卡钻等故障的层位和深度,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预告。
4.5 开钻Spud in,Spudding in,Drilling commenced指每口井第一次开始钻进(简称“一开”)及每下一次套管后的开始钻进。
注:一般将下表层套管固井后的开钻称为第二次开钻(简称“二开”),下技术套管固井后的开钻,称为第三次开钻(简称“三开”)。
4.6 开钻时间Spud time指钻机下完导管后,钻头接触地层,启动方钻杆开始钻进的时间。
4.7 进尺Drill footage,Footage指钻头钻进地层的行程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
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
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
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
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
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
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低熟油(未熟油):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类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即源岩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生烃高峰阶段以前(相应的镜质组反射率Ro值大体上在0.3%~0.7%范围内),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生物化学反应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的液态烃类,包括重油、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
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联通的地下水,根据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底水和边水。
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石油的组分: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成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酒精,沥青质。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得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摄氏度石油和4摄氏度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生油层与生油层系: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叫生油层。
在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和一定的地史阶段中形成的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组合称为生油层系。
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流体势:Hubbert将地下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
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
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
生储盖组合:指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的组合形式。
有利生储集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
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圈闭:储集层中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两个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或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圈闭的闭合度:圈闭的顶点到溢出点的垂直距离。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
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
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油气藏高度:油气藏的顶点到油水界面的垂直距离,是指示油气藏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
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的封闭能力及水动力的条件。
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
其中与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的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
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Pt=Vp/Vt*100%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e=Ve/Vt*100%绝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排烃效率:是指烃源岩排出的烃的质量与生烃的质量百分比。
有效排烃厚度(生油(烃源)岩):生油层中只有与储集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的烃类才能排出来,这段厚度就是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度。
排替压力:应用压汞曲线对岩石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评价,排替压力为曲线压力最小拐点处得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吼道的毛细管压力。
异常高地层压力:地层中空隙流体由于承受了部分上覆地层的有效压应力,使得流体具有高于静水压力的异常压力,称为异常高地层。
地层压力:孔隙介质中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也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对油气层而言又分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均—化温度:在常温常压下见到的包裹体往往含气相与液相两种流体,在冷热台上升温加热,在显微镜下可见两相转化为单相流体,这时纪录的温度即为均一温度地温梯度:在地壳上层(深约20~130m)之下,温度随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100m表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增温率。
地层压力梯度:即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率。
两种压力梯度:静水压力梯度,方向垂直,一般为定值0.01Mpa/m。
另一种为动水压力梯度。
异常地层压力:实际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不等。
前者>后者为异常高地层压力;前者<后者为异常低压力。
压力系数:地层压力/静水柱压力、实际地层一般>1。
流体压力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箱内生储盖齐全。
它分为主箱和次箱,水平封闭划分为主箱,垂直封闭层进一步划分为次箱。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物质的临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