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 副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副词

古代汉语  副词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古汉语副词使用66页PPT

古汉语副词使用66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古汉语副词使用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古代汉语 副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  副词ppt课件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限制范围的副词,‚只‛(上古至今皆同) 二、表示数量多,jìn,一般只用在数词前,‚几 乎‛、‚将近‛‚差不多‛(唐代诗文) • 王力《汉语史稿》:‚仅‛字在唐代是‚差不多到 达‛的意思。是甚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甚 言其少。
(三)时间副词
• 古代汉语时间副词数量很多,但系统与现代汉 语差别不大,只是各小类内部的具体组成有较 大差异。 • 过去时间:向、尝、曾,已、既、业 • 现在时间:方、正、适、会 • 将来时间:且、将、行、垂 • 间隔时间:俄、暂、寻、旋,雅、素、常 • 最终时间:终、卒、竟 • 始发时间:初
▲分类(8类) • 1.程度副词 • 2.范围副词 • 3.时间副词 • 4.情态副词 • 5.语气副词 • 6.否定副词 • 7.指代性副词 • 8.谦敬副词
(一)程度副词:
☆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
理活动动词 (1)较高程度:最、绝、至、极 太、特、殊、尤、良、益、甚、颇…… ——很、非常 (2)较低程度:少、稍、略、颇、微…… ——稍微 (3)程度加深:加、更、愈、益、滋、弥…… ——更加
(木兰辞)
• 但愿如此 只(≠转折连词)
现代汉语‚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的 ‚但‛主要是范围副词,表示限制(‚只‛、 ‚仅仅‛)。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 此‛等词中还保留着此用法。
B.仅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史记· 乐毅列传) •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论语集解·序)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

汉语副词教学PPT-PPT课件

汉语副词教学PPT-PPT课件

12
2024-07-30
8
例子 : 我不吃早饭了。- 主观、现在 我没吃早饭呢。- 客观、现在
你昨天怎么不去看电影? - 过去 你昨天怎么没去看电影? - 过去
我明天不去看电影了。- 主观、将来
2024-07-30
9
② 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 状况或非动作性动词,要用"不"。
例子 : 他从来不迟到。 / 他不抽烟、不喝酒。
1、什么是副词?
副词是一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 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 方式等概念的词。
2024-07-30
1
2、副词语法功能
1) 不能做谓语,也不能做主宾语,只能做状语 2) 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
2024-07-30
2
3) 有一部分副词具有关联性作用。 有的可以独用,有的可以合用,有的还可以 和连词配合使用。
: 立刻、马上、一再、渐渐、已经、常常、刚
4) 表示情态的副词
: 一起、互相、亲自、尽情
2024-07-30
5
5) 表示否定的副词
: 不、没、非、别、一定、必然、确实、大概
6) 表示语气的副词
: 并、才、就、反正、果然、居然、难道、究竟
2024-07-30
6
4、部分副词用法的区别
"不"与"没有(没)"
- "没"和"没有"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 - "没"一般只用在口语里 - "不"、没有"都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对动作、性状进行否定。
2024-07-30
7
① "不"多用于主观叙述,可以否定现在、 过去和将来的动作行为

古代汉语1-副词资料

古代汉语1-副词资料
民死之者,非其父兄,即其弟子。《左传》
❖ 即还经常作介词,介进处所或时间,译为 “在、当”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项伯许诺,即夜复去。
❖ 即还可作连词,可表示条件、假设、让步
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公徐行,即免死。 王即不听用商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
(三)表示程度变化 常见的有“愈”、“益”、“加”、“弥”、 “兹”、“尤”等
余闻而愈悲。 人又益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苟亏人愈多,去不仁兹甚,罪益厚。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注意:“益”作副词,除表示程度更进一层外,还可
以表示动作行为的逐渐性,译为“渐渐地”(时间 副词) 燕子由此益懈。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黔之驴》
矣。《史记》
(崔)烈由是声誉顿衰。《资治通鉴》 有窃其钟负而走者,枪然有声,惧人闻之,遽掩其
耳。《淮南子》 子亟去,无污我。
❖ 亟还可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多次: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 好从事而亟失时……《论语》 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
儿马。《史记》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不可须臾舍也。《荀子·劝学》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
❖ 今天的曾经,古代多用“尝”:吾尝跂而望 矣。
❖ 古代的“曾”,多是语气副词: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 还表示行为是意料之外的,译为“竟、竟然”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
❖ 5.“将”、“且”、“行”、“欲”等,一般可译为 “将要”、“快要”、“将”等。表示动作、行为 即将发生的时间。

古代汉语副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副词PPT课件

(荀子·王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尚书·泰誓中) 8
2、表示仅只
有“但、独、特、直、徒、第(弟)、啻、止、仅” 等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如: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三国志·华佗传)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
(论衡·别通)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不、弗、毋(无)、勿、未、非(匪、靡)
微、莫、否)”等。
37
“ 不、弗”都表一般性否定。
“不”古今用法同,可否定所有动词和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其动词后面不带 宾语,只偶有例外。例如: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昭王之不复,寡人是问。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史记·大宛列传) 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同上)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25
五、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性质情况状态的副词。 有“稍、渐、诚、信、果、固、反、顾、曾、且”等。
26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项羽本纪)

《古代汉语》语法之二副词

《古代汉语》语法之二副词

3、表示反詰語氣:豈、寧、庸、詎、獨、 顧等。 寧:作為副詞讀第四聲,主要表示兩種意 義。 (1)反詰副詞,例如: • 十人而從一人,寧力不勝、智不若耶? (《戰國策·趙策三》) (2)表示主觀情願,例如: • 若絕君好,寧歸死焉。(《左傳·宣公十 七年》)
4、表示轉折語氣:反、顧。 顧,可以表示轉折,例如: •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韓非 子·五蠹》) 也可以表示反問,例如: • 且仆與足下俱楚人,使仆遊揚足下名於天下, 顧不美乎?(《漢書·季布傳》) 5、表示故意、特意:特、故等。
6、表終結:卒、終、竟、遂等。 竟:竟的本義是“樂曲竟”,作為副詞有 兩種含義: (1)表示事情終結的時間副詞,例如: • 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韓非子·內 儲說上》) (2)情態副詞,表示出乎意料,例如: • 其後楚日益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史 記·屈原賈生列傳》)
7、表頻仍:數、亟、驟、素、累、 屢、每、複、恒、輒、仍等。 數:本義是計數,作副詞讀為碩,例 如: • 趙豹、平原君數欺弄寡人。(《戰國 策·趙策四》) • 齊崔杼其妻美,而莊公通之,數如崔 氏之室。(《韓非子·奸劫弑臣》)
• •
• •
(1)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要求對方實施某一動 作行為,例如: 子犯請擊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 報之。(《國語·越語上》)(節:和,團結之 義) (2)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要求對方允許實施某 一動作行為,例如: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左傳·莊公十年》) 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尚未得 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戰國策·齊 策四》)
• •



(3)虛化程度較高的謙敬副詞,翻譯時可 以不譯,例如: 吾請無攻宋矣。(《墨子·公輸》) 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其他一些謙敬副詞各舉一例: 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戰國策·秦策三》)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戰國 策·魏策四》)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 策·趙策》)

古代汉语之副词

古代汉语之副词



❖ ❖ ❖




时席



间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敬举 备行 喜结 筵婚
农 历
公 历
年年
XXX
先 生
恭典 月 月 台
请礼 光

( 星

启 :
XXX
XXX






❖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敢问何谓也?
您赶快下定变更法度的决心,应该不要顾及天下人议论您。
(五)否定副词 不和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
毋(无)、勿 、莫: 表示禁止或劝阻性否定— —不要、别。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没有” 。
非(匪)和否: “非”和“否”
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 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 语。
(三)时间副词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既、业、尝、
曾、已、初、卒、竟——曾经: ❖ (2)表示现在时的:方、会、适、正 ❖ (3)表示将来时的:且、将、行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因--就 ❖ 卒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信: 确实,的确。可事;
可以成事。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
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副词古代汉语通论

副词古代汉语通论
·
第二章 古汉语通论
第三节 副词
· 一、程度副 词· 1. 表示程度达到最高的副词。
· “极、最、甚、殊、良、颇、至、孔、(太、 绝)等。
· (1)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 国策·赵策》
· (2)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 (3)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 《积论贮疏》
· (4)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 (4)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柳 宗元《捕蛇者说》
· 7.用时间副词“寻”、“旋”、“姑”、“俄”等 表示时间的短促。
(1)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2)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后汉书·董卓传》 (3)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
年》 (4)俄见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 三、时间副 词· 1.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的时间。
· 有“将”、“且”、“行将”、“方”等。
·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传左·庄公十年》
· (2)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 (3)行将蒙祸。马中锡《中山狼传》
· (4)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沈括《梦溪笔谈》
· 4. 表示动作行为最后发生。 · “卒”、“终”、“竟”等。 · (1)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庄
申 韩列传》 · (2)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柳宗元《黔
之 驴》 · (3)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王秦。
《史记·陈涉世家》
·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 (5)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 列传》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

(二)范圍副詞
1、但、徒、特、第(弟)、直 、 )、直 2、獨 、 3、僅 、
(二)範圍副詞

現漢中的“ 現漢中的“但”是轉折連詞; 是轉折連詞; 古漢中的“ 主要是表示範圍副詞, 古漢中的“但”主要是表示範圍副詞, 用來限制範圍, 僅僅” 用來限制範圍,是“只”、“僅僅”的意 現代漢語中的“ 思。現代漢語中的“不但”、“但願如 ”“但求無悔”等詞語中還保留“ 此”“但求無悔”等詞語中還保留“但” 的古代用法。 的古代用法。如: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畜。(《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不聞爺娘喚女聲,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 樂府詩集·木蘭詩》 濺。(《樂府詩集·木蘭詩》)
(四)情態副詞 蓋
古漢, 可作情態副詞 情態副詞, 古漢, “蓋”可作情態副詞,常放在 句子開頭,表示提示或推測性論斷的語氣, 句子開頭,表示提示或推測性論斷的語氣, 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進行對譯。 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進行對譯。如: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
劌論戰》 劌論戰》)
田忌一不勝而再 史記·孫臏》 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史記·孫臏》) 到了唐代,又可以專指“第二次” 到了唐代,又可以專指“第二次”: 寺憶新遊處,橋憐再渡時。 杜甫《 寺憶新遊處,橋憐再渡時。(杜甫《後游
修覺寺》 修覺寺》)
(三)時間副詞 復
現漢, 現漢,“復”是不成詞語素,表示事情 不成詞語素, 又一次發生,意思是“ 古漢, 又一次發生,意思是“再”、“又”。古漢, 是時間副詞,表示事情又一次發生, “復”是時間副詞,表示事情又一次發生, 意思也是“ 意思也是“再”、“又”。如: 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过去时间
• 一般过去时:向,尝、曾
★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庄子·庚桑楚)
★鄉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 ★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 同,臣奚忧焉。(列子·力命) ★良嘗閒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史记·留侯世家)
★俎豆之事,则嘗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 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论语集解·序)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
子·劝学)
• 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愈弱。(荀
子·议兵)
•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
子·非攻)
• 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吕氏春秋·尽数) • 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史记·魏其武安侯
列传)
A.稍、少
副 词
▲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 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 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分。 ▲基本功能:修饰谓语(动、形),作状语。
★吕叔湘《文言虚词》将代词、副词归为虚词。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将
代词、副词归为半实半虚的词。
▲副词的性质归属
• 现在完成时:既、已、业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 涉江) ★既克,公问其故。(左· 庄10)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 留侯世家)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 微子)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商君书· 靳令)
★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史记· 司马相如列
传)
• 既:位于句首
过去或归为虚词(不像名词、动词那样能充当主、
谓、宾、定语,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现在一般认为是实词(能够作状语、补语) 或有将部分划为虚词(因为副词的特殊性,某些 语法特征介于虚实之间) 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王力等)(不管归属何类,
重要的是对其特征、用法的分析) 分类界限的模糊性,实际功能特点的特殊性。
▲分类(8类) •1.程度副词 •2.范围副词 •3.时间副词 •4.情态副词 •5.语气副词 •6.否定副词 •7.指代性副词 •8.谦敬副词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嘗君列传)
• 尝→【汉代】→曾
• 曾
★萧何曾作沛中吏。(李白.猛虎行)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晁错列
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 一、时间副词,“曾经”(汉以前多用“尝”);
• 二、语气副词,zēnɡ,“居然”、“竟然”。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尽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子第去,勿忧我。(明史·贺逢圣传)
2.速度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
羽本纪) (逐渐)
★年齿渐长。(白居易.与元九书)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吕览·察今)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小竹楼记)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史
记·留侯世家)
★郭南门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韩非子·内储
说上)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A.但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纪)(长时间)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天
瑞)
5.最终时间
•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史
记· 廉蔺列传)
•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孟子· 尽心
下)
• (义帝)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史
记· 高祖本纪)
• 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 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史
(木兰辞)
• 但愿如此 只(≠转折连词)
现代汉语“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的 “但”主要是范围副词,表示限制(“只”、 “仅仅”)。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 此”等词中还保留着此用法。
B.仅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 •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韩非子·内储说上)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
(江淹.别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短时间)(陶渊明.
桃花源记)
★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史记·扁
鹊仓公列传)(短时间)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长时间)(史记·高祖本纪) ★楚左尹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
• 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 •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 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 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 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 • 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魏泰.东轩笔记)
方式:俱、并、共,间、微、窃,弟
速度:遽、卒、暂、立、即,稍、渐
频率:数、累、亟、屡、仍,复
1.方式:
★欲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贤者与民並耕而食。(孟子·滕文公上)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
语)
★良亡,閒行归汉王。(史记·留侯世家) ★赵使人微捕李牧,斩之。(偷偷)(史记·廉蔺列传)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偷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 1.表总括(范围大的): ▲皆、悉、尽、毕、咸、并、举、具/俱、率 ——都、全 ▲凡、共 ——总、共 2.表限制(范围小的): ▲但/亶、徒、特、直、第(弟)、仅、止 ——仅、只
★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元) ★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2)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孟子·告子下) ★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已。(白居
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诗·正月)
• 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鲁问)
•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战国策·燕策)
•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韩非子·和氏)
•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
(一)程度副词:
☆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
理活动动词 (1)较高程度:最、绝、至、极 太、特、殊、尤、良、益、甚、颇„„ ——很、非常 (2)较低程度:少、稍、略、颇、微„„ ——稍微 (3)程度加深:加、更、愈、益、滋、弥„„ ——更加
•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 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 卫人赏之以邑,辞。(左传·成2)
• 芮良夫曰:“„„荣公若用,周必败。”既, 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国语·周
语)
——“不久”、“很快”。承上启下,表示
(前一件事情已经结束)不久以后,基本意义 仍然是“已经”。
2.现在时间
• 现在进行时:方、适、会、正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
★孟嘗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 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庞涓果夜至斫木 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洵游山者之最也。(袁枚.游武夷山记) ★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史记·高
祖本纪)
3.将来时间
• 一般将来时:行、且、将、垂 ★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孟子·滕文公
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10)
★垂死挣扎//垂暮之年
4.间隔时间
• 一段时间的暂久
• 固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10)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
羽本纪)
• 少:稍微、略微 • 稍:逐渐→稍微(唐以后) • 王力《汉语史稿》:“稍”在上古汉语中是“逐 渐”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稍微”,“稍” 具有“稍微”之意,是在唐代才产生出来的。
B.颇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 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
孙通列传)
一是表示程度高——“很” 二是表示程度浅——“稍微”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 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史记·李将军列传)
• 暂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说文)
☆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能片刻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庾信.镜
赋)
• 突然→短暂
3.频率 ★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史记·项羽
本纪)
★久已,吾不復梦见周公矣。(论语·述而) ★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周语) ★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战国策·赵策) ★大将军奇其才,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列传) ★ (姜氏)亟请于武公。(左传·隐元) ★时不可兮骤得。(屈原.离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