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教案 15篇

《孙权劝学》教案 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5篇《孙权劝学》教案1课题名称:《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分析: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能力目标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

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听讲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

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6篇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挚友、小挚友们。

篇一: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留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专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殊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殊簇新兴奋,大家聊得特殊兴奋。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全部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争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中学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高校。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全部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方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闻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2、简介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孙权劝学》教案(精选15篇)

《孙权劝学》教案(精选15篇)

《孙权劝学》教案(精选15篇)《孙权劝学》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3、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进步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开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1、通过屡次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任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进步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开展和完善的道理。

2、掌握并学习应用“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教学方法:诵读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司马光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那么还有一个成语“刮目相待”,谁又知道它的意思呢?它表示不要用老目光对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这两个成语来于同一个故事,主人公都为三国时的吕蒙,吕蒙从不好读书的“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看”期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的这种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二、出示活动任务1、理解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故事内容和文中出现的成语;3、揣摩文章的对话描写,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观点。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精选)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精选)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__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__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__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孙权劝学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时期孙权的重要地位和其提倡教育的理念;2.通过学习孙权劝学的诗文,感受古代文化和思想内涵,提高语文水平;3.通过阅读和理解孙权的劝学诗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价值;难点:理解古代诗文的意蕴和传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和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2.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学习的想法和看法。

二、阅读课文(20分钟)1.学生个别阅读“劝学五首”,理解文中诗句和表达的思想。

2.学生合作阅读,交流和讨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劝学的深层含义。

3.学生模仿孙权的写作方式,自己写一篇劝学的短文。

三、展示交流(15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自己写的劝学短文,班级同学评价和分享感受。

2.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回顾孙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自主发挥,结合现代时代背景,思考和探讨劝学的现实意义。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孙权的教育思想和劝学的重要性,掌握了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和深层含义,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自主研究和讨论中增强了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江东小霸王”,他在治理国家方面颇有建树。

而在教育方面,孙权更是重视和提倡,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因此,他一直致力于推广教育并提倡劝学,劝导人们勤学苦读,为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做出贡献。

孙权将自己的劝学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他所写的《劝学五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劝学五首》总共五首,都是孙权针对不同的读者面向全社会进行劝学的。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理解他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查找和引用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劝学的诚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孙权劝学》的内容,把握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表达方式。

2. 联系实际,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内涵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译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词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节奏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词和成语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思想和方法,联系实际,启发思考。

4.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古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和写作,拓展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孙权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孙权及其劝学思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人教版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教案设计:《孙权劝学》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了解《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生平事迹。

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o分析孙权劝学的过程与效果,理解劝学的重要性及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技能培养:o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断句、翻译和理解。

o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o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并发表个人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情感。

o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o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展现了孙权的智慧和吕蒙的勤奋好学。

•教学重难点:o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o分析孙权劝学的策略和吕蒙学习后的变化。

o探讨学习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展示一幅古代书房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古代人为什么重视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引入话题:教师简要介绍《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强调学习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听说过孙权、吕蒙、鲁肃吗?他们有哪些故事或成就?”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5分钟)•自主阅读:学生分组阅读《孙权劝学》原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等。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文言词汇与句式:o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文言词汇和句式,如“当涂”“刮目相待”“卿今者才略”等,强调它们在文章中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孙权的劝学理念。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孙权的劝学精神,培养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价值观。

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文本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重点探讨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孙权的背景和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意义。

3.2 朗读与理解:分组朗读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现实生活,思考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孙权的劝学思想应用到现代教育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程度。

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思考深度。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官方推荐的《孙权劝学》教材,提供权威的文本和解读。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孙权的生平和思想。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讨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思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4 孙权劝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卿言多务,孰若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程度副词;今义:更加)(4)一词多义当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握,担当)但当.涉猎(应当)见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和“为”合起来构成动词,可译为“认为”)大与蒙论议,大.惊曰副词,表程度,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劝学》教案四篇

《孙权劝学》教案四篇

《孙权劝学》教案四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__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__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三、疏通文意,了解__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

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①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虚词:(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通假字: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古今异义: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完整版)孙权劝学教案

(完整版)孙权劝学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1、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遂(suì) 更( gēng) 邪(yé)4、指名学生读(四)二读,读懂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3)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

《孙权劝学》教案六篇

《孙权劝学》教案六篇

《孙权劝学》教案六篇《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验。

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

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揭题板块二:风采展示1)学法交流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2)预习检测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3)我有我风采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板块三:感悟文本1)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2)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关心下属吕蒙——就学——知错就改鲁肃——赞学——赏识进步《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有关品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孙权劝学》教案 14篇

《孙权劝学》教案 14篇

《孙权劝学》教案14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本课例有三大特点: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

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

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

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

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

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人教版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版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版《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2)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划记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与表达:(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表达,分享个人感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与表达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孙权劝学》的内容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

在课后,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课文《孙权劝学》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内涵和意义。

将作品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关系。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3.2 教学手段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孙权劝学》。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和拓展资源。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孙权的生平背景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孙权的劝学思想到现实生活中。

4.4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深入剖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内涵。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孙权劝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5.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孙权劝学教案5篇

孙权劝学教案5篇

孙权劝学教案5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

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

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

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研读课文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孙权劝学初中教案

孙权劝学初中教案

孙权劝学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孙权劝学的主要情节。

2.分析孙权的形象,体会其劝学的艺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孙权劝学的艺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吧。

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完毕后,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孙权的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孙权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孙权的形象。

四、体会孙权劝学的艺术1.请同学们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的?他用了哪些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孙权是如何劝学的?他用了哪些方法?二、深入分析孙权的劝学艺术1.请同学们深入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方法,如:直接劝导、以身作则、关心鼓励等。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查阅字典理解其意义。

四、课堂小结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的劝学艺术,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借鉴孙权的劝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

2.请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文,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孙权的劝学艺术,促进自己的学习。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心得体会。

3.查阅资料,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孙权劝学的艺术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3.作业布置合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仍有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七、教学拓展1.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其他故事,了解孙权的形象特点。

2.结合孙权的劝学艺术,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初中人教版孙权劝学教案3篇

初中人教版孙权劝学教案3篇

蹲踞式起跑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媒体:投影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情景导入)说到三国,不由得让人想起“滚滚浪花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设计2:(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设计3:(人物导入)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文章朗读,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语速。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作示范背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读,要求注意文中字音、语速等,并及时圈点标注。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后教师指名朗读。

其他同学从字音、语速方面进行评价。

二.结合注释,介绍作者及相关知识。

1.这篇文章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的介绍。

(学生自由发言)《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目标导学二:研读探究,合作展示一.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

(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3.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4.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二.研读探讨,合作交流。

1.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

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探讨)[学法指导]古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律: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2.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3.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教学提示]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小组内订正字音和小组整体展示。

[学法指导]典型化人物对话作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的语言描写,是指作文中对人物说话的内容、语气、声调等进行文字描写,人物对话是语言描写的一种方式。

用典型化的人物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新颖有趣的文章。

古人说“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因此,人物对话应该反映人物的真实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语言)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目标导学三:再读感悟,体验反思一.朗读训练。

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

模仿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

然后进行对话表演。

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老师作点评。

二.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2.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5.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一.总结存储:成语:二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1.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二.课外延伸: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

而方仲永幼年聪慧[教学提示]通过让学生模拟角色来朗读,更加能够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得到自己的感悟。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若干比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较点,如人物、内容、写法等。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鲁肃—论议—吕蒙大惊——结友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导入新课时,引用了“三国”人物的故事,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1. 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

2. 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书本知识练习应该改为课前预习,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很紧,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