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_宋家友(2010)

合集下载

《电路分析基础 》课件第3章

《电路分析基础 》课件第3章

图 3.1-2 线性时不变电感元件的韦安关系及电路模型
设电感元件的磁链Ψ(t)与电流i(t)的参考方向符合右手螺旋 定则,由图4.1-2(a)可知, 磁链与电流的关系满足
Ψ(t)=Li(t)
(4.1-1)
上式称为电感元件的韦安关系式。式中L称为电感元件的电感 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磁通和磁链的单位都是韦伯(Wb), 简称韦; 电感量的单位是亨利(H),简称亨;电感量的常用 单位还有毫亨(mH)和微亨(μH)。通常,电路图中的符号L既 表示电感元件, 也表示元件参数电感量。
依据电感元件VCR的微分形式,计算电感电压:
iL (t)
L
diL (t) dt
1 e2t
8e2t V
最后,应用KVL
u(t) uL (t) uC (t) 8e2t (12 10e2t ) (12 2e2t )V
图 3.1-8 例 3.1-2 用图
3.1.3 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的串并联等效
2t W p(t) u(t)i(t) 0.5t 1.5 W 0
0 t 1s 1s t 3s 其余
将i(t)表达式代入式(3.1-7), 求得
t 2 J
wL
(t)
1 2
Li2
(t)
(1.5 0
0.5t)2
J
0 t 1s 1s t 3s 其余
画出u(t)、p(t)和ωL(t)的波形如图3.1-4中(c)、(d)、(e)所示。由波 形图可见,电感电流i和储能ωL都是t的连续函数, 其值不会跳 变,但电感电压u和功率p是可以跳变的。在图(d)中,p(t)>0期
wL (t)
t
t
p( )d L
i( ) di( ) d
d
L i(t) i( )di( ) 1 Li 2 (t)

电路基础宋家友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电路基础宋家友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电路基础宋家友主编课后习题答案1-1 题1-1图所示电路,求各段电路的电压U ab 及各元件的功率,并说明元件是消耗功率还是对外提供功率?解 根据功率计算公式及题给条件,得(a )U ab =6V, P =6×2= 12W 消耗功率 (b )U ab =-8V ,P =1×(-8)=-8W 提供功率 (c )U ab =-10V, P =-(-8)⨯(-10)=-80W 提供功率 (d )U ab =-8V, P =-(-2)⨯(-8)=-16W 提供功率 (e )U ab =-(-6)=6V, P =-(-1)⨯(-6)=-6W 提供功率 (f )U ab =-16V, P =(-2)⨯16=-32W 提供功率1-2 在题1-2图所示各元件中,已知:元件A 吸收66W 功率,元件B 发出25W 功率;元件C 吸收负68W 功率,求i A 、u B 和i C 。

(a)(b)(d) (e) (f)a 6V- +b 2A a-8V - +b 1A a -10V- + b-8A(c)a -8V - +b -2A a 16V -+ b-2Aa -6V - +b -1A 题1-1图题1-2图6V +-i A AuB +-B-5A -4V +-i CC解 根据题意,对元件A ,有P A =6i A =66, i A =666=11A 对元件B ,有P B =-5u B =-25, u B =525--=5V 对元件C ,有P C =-4i C =-68, i C =468--=17A 1-3 题1-3图所示电路中,5个元件代表电源或负载。

通过实验测量得知:I 1=-2A ,I 2=3A ,I 3=5A ,U 1=70V ,U 2=-45V ,U 3=30V ,U 4=-40V ,U 5=-15V 。

(1)试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2)判断那些元件是电源;那些元件是负载? (3)计算各元件的功率,验证功率平衡?解(1)图中虚线箭头为各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 极性为各元件电压的实际极性。

电路分析-第3章

电路分析-第3章
R3
第 2-3 页 前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章目录
例2 如图梯形电阻电路,求电流I1.
2Ω c 2Ω b 2Ω a 2Ω I7 I6 I5 I4 I3 I2 1Ω US 1Ω 1Ω d
解: 该电路只有一个独立源,根据齐次定理, 各处响应与该激励成正比.故采用逆推方式, 设定I1推出US,找出I1与US之间的比列常数.
第 2-6 页 前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章目录
二,网络函数
1.定义:对单一激励的线形,时不变电路,指 定的响应对激励之比定义为网络函数,记为H,

响应 H= 激励
激励可以是电压源电压或电流源电流; 激励可以是电压源电压或电流源电流; 响应可以是任一支路的电压或电流. 响应可以是任一支路的电压或电流. 2.分类 分类 策动点函数:响应与激励在同一端口时的网络函数. 策动点函数:响应与激励在同一端口时的网络函数. 转移函数:响应与激励不在同一端口时的网络函数. 转移函数:响应与激励不在同一端口时的网络函数.
方法1:先对电路(a),利用节点法列方程得 先对电路(a), (a),利用节点法列方程得
18 1 1 + u = 1 3 3 6 方法2: 方法 :利用叠加定理
解得 u = 10(V)
3Ω 6Ω

18V
u'
u"
6Ω 1A(b)电压源Fra bibliotek独作用时(c)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1)当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电流源开路,如图(b). 由分压公式得u' = 12(V) (2)当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电压源短路,如图(c) . 可得 u" = -2(V)
iS uS
N
第 2-12 页
uo
前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章目录

电路分析-第三章

电路分析-第三章
R1 + us – R2 R1 R2 R1 R2 i RL 求电流 i 。
二、 齐次定理
线性电路中, 当所有激励( 独立源) 都增大(或减小)K )K倍 线性电路中 , 当所有激励 ( 独立源 ) 都增大 ( 或减小 )K 倍 , 则电路中任一响应(电压或电流)也将同样增大(或减小)K倍 则电路中任一响应(电压或电流)也将同样增大(或减小)K倍。 )K
+ 110V - -
i2 60V
i3
10Ω Ω
置换后各支路电压和电流完全不变。 置换后各支路电压和电流完全不变。
原因
置换前后KCL, KVL关系相同 , 其余支路的 u、 i 关 , 关系相同, 置换前后 关系相同 、 系不变。 系不变。 替代后, 其余支路电压不变(KVL), 故其余支路 用 uk 替代后 , 其余支路电压不变 , 电流也不变,因此第k条支路ik也不变 也不变(KCL)。 电流也不变, ) 替代后, 其余支路电流不变(KCL) , 故其余支路 用 ik 替代后 , 其余支路电流不变 ) 电压不变, 也不变(KVL)。 电压不变,因此第k条支路uk也不变 。
i a N 外 电 u b 路
i
a + u -b 外 电 路
=
R0 + uoc -
a N uoc b N0


采用倒推法: 采用倒推法:设i'=1A。 。
i us = ' i' us
us 51 即 i = ' i' = ×1 = 1.5A us 34
例6
封装好的电路如图,已知下列实验数据: 封装好的电路如图,已知下列实验数据:
uS -
当 uS =1 , iS =1A 时, V 响应 i = 2A 当 uS = −1 , iS = 2A 时,响应 i =1A V

电路分析基础教案(第3章)

电路分析基础教案(第3章)
17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为方便计算, 先设一方便计算的 数值,如本题可设 i1=1A,相应支路电 压为u2、u4。
i5 us

i3 u
4
+ 2Ω i4 +2Ω

-
i+2Ω i1 2 u 1Ω
2
-
-
有:u2=3V,i2=3A,i3=4A,u4=8+3=11V, i4=11A,i5=11+4=15A,uS=30+11=41V, 从而有 H=i1/uS=1/41(S);
转移函数
9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实数H与组成电路的元件(电阻、受控源) 的参数和连接方式有关。
由于策动点电阻和电导互为倒数,因此, 在计算策动点函数时可任意选用电压或电流作 为激励。
但在计算转移函数时,必须明确激励量和 响应量,不能搞错。 激励 响应 H(实数) (电压或电流) (电压或电流) 10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3、网络函数 对单一激励的线性、时不变电路,指定的响 应对激励之比定义为网络函数,记为H,即:
响应 H 激励
激励可以是电压源电压或电流源电流,响应 可以是任意支路的电压或电流。
7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对线性电阻电路,H为(实)常数。
若响应与激励在同一端口,则属于策动点函数; 若响应与激励不在同一端口,则属于转移函数。
20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解得:
u2 (1+β)R2 us = R +(1+β)R 1 2 u2=Kus
i2 1 = us R1+(1+β)R2

电路分析基础 第3章

电路分析基础 第3章
和支路伏安关系列写电路方程,从而对 电路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网孔回路
b

us 4
im 2
R6 i6
i2
im 3
R3
d
c
法或网孔电流法,简称网孔法。
i3

us3

i1 im1
依据:(1)KVL (2)支路VAR
i2 i3 i4 i5 i6
im 2 im 3 im1 im 3 im1 im 2 im 3 im 2
i3 im1 im 2
i4 im3 im 2
17
网孔法的应用
(含受控源)
基本步骤: 1)先将受控源暂当独立电源列方程; 2)将控制量用网孔电流表示; 3)整理、化简方程,并求解。
注意:若需进行等效变换,切记:控制支路保留。
18
例3 图示电路,用网孔法求各支路电流,并求受控源5u所吸收的功率P 。

支路电流法
i1 3 A, i2 1A, i3 5 A, i4 1A
8
例3
解:
图示电路,写出求解支路电流的独立方程组。
i1 i2 i3 0
R1i1 R2 i2 u s
R2 i2 ( R3 R4 )i3 u1
u1 R1 i1 (辅助方程 )

2

i1
u
2im 2 im 3 u s 6
2im1 im 2 4im 3 u
3V
im 1

i6
us

2u
im 2
1

i1 2 A i 2 A im1 im 2 2u 2 u 2(im1 im 3 ) i3 1A i4 1A i5 3 A 2 A, im 2 2 A, im 3 1A, u 2V , u s 1V i6 4 A

电路课件 第三章(第五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路课件 第三章(第五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重点 熟练掌握电路方程的列写方法: 熟练掌握电路方程的列写方法: 1.支路电流法 1.支路电流法 2.网孔, 2.网孔,回路电流法 网孔 3.结点电压法 3.结点电压法
1
电路的连接关系 电路的连接关系—KCL,KVL定律. 定律. 电路的连接关系 , 定律 线性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 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VCR . 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n=4
b=6
1 5 2 6 4 3
有向图: 有向图:指定 图的每一条支 路的方向. 路的方向.
3
拓扑图的基本概念 二,拓扑图的基本概念 ① 1 (1) 图的定义 图的定义(Graph) G={支路,结点 支路, 支路 结点} ② 一个图是支路和结点的一个集合, 一个图是支路和结点的一个集合 , 每 条支路的两端都联到相应的结点上. 条支路的两端都联到相应的结点上. a. 移去图中的支路,与它所联接的结点依然存在, 移去图中的支路,与它所联接的结点依然存在, 因此允许有孤立结点存在. 因此允许有孤立结点存在. b. 如把结点移去,则应把与它联接的全部支路同 如把结点移去, 时移去. 时移去.
14

个支路电流, 个方程. 方程: 有6个支路电流,需列写 个方程. KCL方程 个支路电流 需列写6个方程 方程 1 2 i1 + i2 i6 = 0 R2
1
i2 1
i3 R3 4
R4
2
2
i4 3
R1
i1
R5
i5 i6
3
3 取网孔为基本回路, 取网孔为基本回路,沿顺时针 方向绕行列KVL写方程 写方程: 方向绕行列 写方程 回路1 u + u u = 0 回路 2 3 1 回路2 u u u = 0 回路 回路3 回路 结合元件特性消去支路电压得: 结合元件特性消去支路电压得:

电路原理邱关源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PPT课件

电路原理邱关源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PPT课件

I3
+
6A 1
7
70V

b 由于I2已知,故只列写两个方程
结点a: –I1+I3=6
避开电流源支路取回路: 7I1+7I3=70
返回 上页 下页
*例5 列写支路电流方程.(电路中含有受控源)
7 +
70V –
a
I1
1
I2 +
5U_
11 + U
2_
I3 解 7
结点a:
–I1–I2+I3=0 7I1–11I2=70-5U
当不需求a、c和b、d 间的电流时,(a、c)( b、 d)可分别看成一个结点。
(1) 应用KCL列结点电流方程
对结点 a: I1 + I2 –I3 = – 7
因所选回路不包含
(2) 应用KVL列回路电压方程 恒流源支路,所以,
对回路1:12I1 – 6I2 = 42 3个网孔列2个KVL方
对回路2:6I2 + 3I3 = 0
解1 (1) n–1=1个KCL方程:
结点a: –I1–I2+I3=0
(2) b–( n–1)=2个KVL方程:
设电流 源电压
7I1–11I2=70-U
a
11I2+7I3= U 增补方程:I2=6A
I1 7 I2 11
+
70V –
1 6A
+ U
2
_
I3 7
b
返回 上页 下页
a
解2
I1 7 I2 11
2、如何以最少的方程以及最简化的方法求解电 路的未知变量。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3.3 支路电流法

电路分析基础习题第三章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习题第三章答案

第3章选择题1.必须设立电路参考点后才能求解电路的方法是( C )。

A.支路电流法B.回路电流法C.节点电压法D. 2b法2.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他的KVL独立方程数为(B )个。

A.n-1 B.b-n+1 C.b-n D.b-n-13.对于一个具有n 个结点、 b 条支路的电路列写结点电压方程,需要列写( C )。

A.(n-1 )个KVL方程B. ( b-n+1 )个KCL方程C. (n-1 )个KCL方程D. ( b-n-1 )个KCL方程4.对于结点电压法中的无伴电压源,下列叙述中,(A )是错误的。

A.可利用电源等效变换转化为电流源后,再列写结点电压方程B.可选择该无伴电压源的负极性端为参考结点,则该无伴电压源正极性端对应的结点电压为已知,可少列一个方程C.可添加流过该无伴电压源电流这一新的未知量,只需多列一个该无伴电压源电压与结点电压之间关系的辅助方程即可D.无伴受控电压源可先当作独立电压源处理,列写结点电压方程,再添加用结点电压表示控制量的补充方程5.对于回路电流法中的电流源,下列叙述中,(D )是错误的。

A.对于有伴电流源,可利用电源等效变换转化为电压源后,再列写回路电流方程B.对于无伴电流源,可选择合适的回路,使只有一个回路电流流过该无伴电流源,则该回路电流为已知,可少列一个方程C.对于无伴电流源,可添加该无伴电流源两端电压这一新的未知量,只需多列一个无伴电流源电流与回路电流之间关系的辅助方程即可D.电流源两端的电压通常为零6.对于含有受控源的电路,下列叙述中,(D )是错误的。

A.受控源可先当作独立电源处理,列写电路方程B.在结点电压法中,当受控源的控制量不是结点电压时,需要添加用结点电压表示控制量的补充方程C.在回路电流法中,当受控源的控制量不是回路电流时,需要添加用回路电流表示控制量的补充方程D.若采用回路电流法,对列写的方程进行化简,在最终的表达式中互阻始终是相等的,即:R二R填空题1.对于具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可列出n-1 个独立的KCL方程,可列出b-n+1 个独立的KVL方程。

电路分析基础总复习_宋家友(2010)

电路分析基础总复习_宋家友(2010)

c、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 R0 =Uoc/Isc , Isc 为短路电流(不除源)。
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sc
+ Uoc
-
R0
Isc
注意:含受控源的电路,在用戴维南定理分析时,控 制量与被控制量必须放在同一个二端网络内或控制量 可是端口上的电压或电流。
戴维南等效的应用:
(1)用于简化电路的分析:
R0
N
M
+
Uoc
线性单口网络,其电压和电流分别为:
+ u -
i N0
u
2 U cos(t u ) ,
i 2 I cos(t i )
定义:
U Z I
I Y U
称 Z 和Y为网络 N0 的输入阻抗和导纳(又
称等效阻抗和导纳或简称为阻抗和导纳)。
等效串联模型 若X>0
i Im cos(t i ) 2I cos(t i ) i Im 、 i I
I m I me ji I Ie ji i Re(Ime jt ) Re( 2 Ie jt )
9. 阻抗和导纳
网络N0是正弦稳态电路中不含独立源的
网络所消耗的有功功率为电源提供的有功功 率,有三种求法:
1、各电阻消耗功率之和:
Uk 2 P= = I k R k k Rk k
2
2、各支路消耗功率之和:
P= Pk Uk I k cosk
k k
3、为整个二端网络的等效阻抗消耗的功率:
P UI cosZ I 2 ReZ I 2R
本课程主要内容
• 电路元件 • 基本概念 • 电路定理和定律
• 主要分析方法

电路分析基础(邱关源 罗先觉 著) 第三章汇总

电路分析基础(邱关源 罗先觉 著) 第三章汇总

2A

i2
2A i1
1 3A + 3 i4 U
2 +
I
i3
4V


返回 上页 下页
3.6 结点电压法
1.结点电压法
以结点电压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 方法。适用于结点较少的电路。 基本思想:
选结点电压为未知量,则KVL自动满足,无 需列写KVL方程。各支路电流、电压可视为结点 电压的线性组合,求出结点电压后,便可方便地 得到各支路电压、电流。
(2)网孔电流法的特点: 仅适用于平面电路。
返回 上页 下页
3.5 回路电流法
1.回路电流法
以基本回路中沿回路连续流动的假想电流为未 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它适用于平面 和非平面电路。 列写的方程
回路电流法是对独立回路列写KVL方程,方
程数为: b (n 1)
注意 与支路电流法相比,方程数减少n-1个。
l bl b (n 1)
返回 上页 下页
基本回路(单连支回路) 基本回路具有独占的一条连支
6
5
6
45
2
1
3
2
1
3
2
1
3
结论
支路数=树支数+连支数 =结点数-1+基本回路数
b n l 1 结点、支路和
基本回路关系
返回 上页 下页
例 图示为电路的图,画出三种可能的树及其对
应的基本回路。
1 45
解 选网孔为独立回路:
表明
RS +
i1
R1
i2 R2 ①无受控源的线性网络Rjk=Rkj ,
R5 i
系数矩阵为对称阵。
②当网孔电流均取顺(或逆)

电路邱关源第3章详解

电路邱关源第3章详解
9
3.3 支路(branch)电流法
1. 概念
以支路电流为变量,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和VCR列 出电路方程,进而求解电路变量的方法。
2. 适用范围
原则上适用于各种复杂电路,但当支路数很多 时,方程数增加,计算量加大。因此,适用于支路 数较少的电路。
10
3. 应用步骤
(1)选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2)根据KCL对(n-1)个独立结点列写电流方程。
2
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 普遍性:对任何线性电路都适用。 (2) 系统性:计算方法有规律可循。
方法的基础
(1)电路的连接关系—KCL、KVL定律。 (2)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特性--VCR。
• 复杂电路的一般分析法就是根据KCL、KVL及
元件电压和电流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 常用分析方法:根据所选变量的不同可分为支路电
I2 11
1
6A
I3 由于I2已知,故只列写两个方程
7 节点a:–I1+I3=6
避开电流源支路取回路:
b
7I1+7I3=70
14
例3. 列写支路电流方程.(电路中含有受控源)
I1 7
+ 70V

a
I2
1
11
+
5U
_
2
解: 节点a:–I1–I2+I3=0
I3 回路1: 7I1–11I2=70-5U
+ 7
连通图:任意两个结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路 径的图G。
回路(loop):闭合路径。
树:一个连通图G的树T包含G的全部结点和 部分支路,其本身是连通的,但不包含回路。
树支:树中包含的支路。
例如P54图3-4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
第一篇:总论和电阻电路的分析
第一章 集总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第二章 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 第三章 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第四章 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
第三章 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 3.1 § 3.2 § 3.3 § 3.4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叠加原理 叠加方法与功率计算 数模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线性电路-是指由线性元件、线性受控源
以及独立源组成的电路。 电压源的电压、电流源的电流是电路的
输入,对电路起激励作用。其他元件的
电压、电流是激励引起的响应。
+
+ -
+ -
线性关系
一、线性电路的特性
若某线性电阻电路有唯一解,则该电路
中任一支路电流和电压均可表示为电路中所
若Us=12V,则有: Uo=(4+2+1)V=7V
若输入为110,则有:
U o U 'o U 'o' U 'o'' Us Us 1 Us 1 0 3 3 2 3 2 12 1 12 1 12 0 1 0 ( 4 2)V 6V 3 2 3 2 3
-2t
-4t -1 -4t-1 10 5t+10
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4 -2t-4
t+9(答案) 不能确定
第三章 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 3.1 § 3.2 § 3.3 § 3.4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叠加原理 叠加方法与功率计算 数模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3-3 叠加方法与功率计算
i = auS
式中a为常数,它只与电路结构和元件参数有 关, 而与激励源无关。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作业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作业答案

§3-1 叠加定理3-l 电路如题图3-l 所示。

(1)用叠加定理计算电流I 。

(2)欲使0=I ,问S U 应改为何值。

题图3-1解:(1)画出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分别单独作用的电路如图(a)和图(b)所示。

由此求得 A 3 A 1633 A 263V 18"'"'=+==Ω+ΩΩ==Ω+Ω=I I I I I (2)由以上计算结果得到下式 V 9A 1)9(0A 191 S S "'-=⨯Ω-==+⨯Ω=+=U U I I I3-2用叠加定理求题图3-2电路中电压U 。

题图3-2解:画出独立电流源和独立电压源分别单独作用的电路如图(a)和图(b)所示。

由此求得V8V 3V 5 V 3V 9)363 V 53A 3)31(55 "'"'=+=+==⨯Ω+ΩΩ==Ω⨯⨯Ω+Ω+ΩΩ=U U U U U3-3用叠加定理求题图4-3电路中电流i 和电压u 。

题图3-3解:画出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分别单独作用的电路如图(a)和图(b)所示。

由此求得 V )3cos 104( A )3cos 52( V 3cos 10)2(A 3cos 53cos 123233232155 4V V 8636326363 A 263632V 8 "'"'"""''t u u u t i i i t i u t t i u i +=+=-=+==Ω-=-=⨯+-⨯+⨯++==⨯Ω+⨯+ΩΩ+⨯==Ω+⨯+Ω=3-4用叠加定理求题图3-4电路中的电流i 和电压u 。

题图3-4解:画出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分别单独作用的电路如图(a)和图(b)所示。

由此求得V 3V 6V 3 A 3A 2A 1 V 6)-A 4(3A 26V 12 1 0A)4(321 KVL )b (V 33A 16V 6 1 0V 62)31( KVL )a ("'"'"""""1""1"'''''1'1'=+-=+==+=+==⨯Ω==Ω=⨯Ω==-⨯Ω++⨯Ω-=⨯Ω-==Ω=⨯Ω==-+Ω+Ωu u u i i i i u i i u i u i i u i i u u i 最后得到得到代入方程电路列出图得到代入方程电路列出图3-6用叠加定理求题图3-6电路中电流i 。

《电路分析基础》_第3章-3分解

《电路分析基础》_第3章-3分解


i’ - + ●
+
12V 3Ω 1Ω
ri’
+ u’ +
-

(a)
解: 用叠加的方法分别求解两电 源的电流、电压。 对于图(b)可得网孔方程
(3+1)i'' + 3i''2 = -2i'' i''2 = 6A
解得 i''= -3A
i- +

12V 3Ω

+ u +
6A
ri
-

所以 u''=(3Ω)●(-3A+6A)=9V
电流源单独作用:
uS -
iS
u
''
is (R
//
R )
V

●+ i2 R2 u2
-
故电流源功率为:
两种算法结果是一致的。
P'is = -iS u2''= -9×36 =-324W 注意:叠加原理计算电源提
两电源提供的总功率为:
供的功率仅适用于无受控源 的电路,且必须将电源分为
P's = P'uS+ P'is =-324-72 =-396W电压源和电流源两组作用。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电阻的功率计算不能用叠加原 理求得,而不含受控源的电路电源对电路提供的总功率可以用 各独立源单独作用提供的功率的代数和求得。
这是因为电阻的功率计算与电路变量的平方有关,与电 路变量之间不是线性关系,故一般来说其功率不服从叠加原 理,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是例外。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讲解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讲解

IC
CUC

UC 1
UC XC

C
徽 职
11
X C C 2fC
业 技
XC称为容抗, 单位为Ω。
术 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为正交,即电流超前电压


ui uC
iC

2
i
u


2
0
t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2.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

uC UCm sin(t u )
URIR T
(T

0)

URIR
P
URIR

I
2 R
R

U
2 R
R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p u,i p
安 徽 职
P
Pm=UmIm
P=
1 2
Pm=UI

0
t

i

u

电阻元件的功率曲线图

例: 一只功率为100W,额定电压为220V 的电烙铁, 接在380V的交流电源上, 问此时它接受的功率为多少? 若接到110V的交流电源上, 它的功率又为多少?
. jt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量的有效值用复数的模表示,
正弦量的初相用复数的幅角来表示。
安 徽 职
该方法为相量表示法。 表示为:

.
技 术
I Ie j(ti ) I i

院 注:正弦量与相量一一对应。
2、相量图
相量图就是把正弦量的相量画在复平面上。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同频率正弦量的几种相位关系:

电路与信号分析基础第3章

电路与信号分析基础第3章

i1(0 ) iL(0 ) 0.5 A
i2 (0 )

R3 R2 R3
iL (0 )

0.2
A
i3(0 ) iL (0 ) i2(0 ) 0.3 A
uL (0 ) US i2(0 )R2 i1(0 )R1 9 V
20
3.2 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
2
2.3 线性电路的几个基本定理
线性电路满足齐次性和可加性;直接分析法与间接分析法
1 .叠加定理
某一支路的电压(电流)等于每个电源单独作用下,在该支路上所产生的
电压(电流)分量的代数和。当电压源不作用时应视其短路,而电流源不
作用时则应视其开路,受控源应始终保留。
2 . 替代定理
“替代”是用理想电源替代已知电压或电流的支路元件,电路中没有被
uC (t) U0e RC (t 0)
24
3.2.1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当 t 0 时,即进行换路时,uC 是连续的,没有跳变。
所以有
1t
uC (t) U0e RC (t ≥ 0)
图3.10 RC零输入电路的电压、电流波形
25
3.2.1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令 RC 为电路的时间常数,具有时间的量纲。
• (1) 先求换路前一瞬间的电容电压值和电感电流值。若换 路前,电路处于稳定状态,可将电容开路,电感短路,画 出换路前时刻的等效电路,进而求出 uC(0 )和 iL (0 ) 。
• (2) 根据换路定则确定 uC (0 )和 iL (0 ) 。
• (3) 以uC (0 )和 iL (0 )为依据,将电容替换为电压值为 uC(0 )
21
3.2.1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电路分析基础电路等效及电路定理

电路分析基础电路等效及电路定理

Us

Rs
其中:Rs直线的斜率。
Us
(2)电路模型:
(a)
(b)
实际电压源模型可等效为一个理想电压源Us和电 阻Rs的串联组合。
R1 R12R1R22R331R315050404010=20
R2
R12R23 R12R23R31
1040 =4 504010
R3
R23R31 R12R23R31
5010 =5 504010
解得:i=2A
i2 = - 1A,
20
5 4
u32 =14V
i1 =0.6A
23
《电路分析基础》
第3章 电路等效及电路定理
种变换电路。 课堂练习:P61页 T3-1 课后习题:P98页 P3-2、P3-5
12
《电路分析基础》
第3章 电路等效及电路定理
3.2 电路等效的一般概念
网络的几个名词:
二端网络:由元件相连接组成、与外 电路只有两个端钮连接的网络整体。
单口网络:当强调二端网络的端口特性, 而忽略网络内部情况时,又称二端网络为 单口网络,简称为单口。
I 102I 21
I2A
2、3A电流源单独作用时,有
3 2 I / 1 1 1 2
I 2
I 3 A 5

3、所有电源作用时:I
II
7 5
A
使见用教叠材加P5定9 理分析电路时的步骤11参
《电路分析基础》
第3章 电路等效及电路定理
3.1 齐次定理与叠加定理
课程小结: • 深刻理解线性电路的线性齐次性和叠加性特性; • 熟练掌握叠加定理; • 能够正确绘制运用叠加定理分析电路过程中的各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G1 is1 i2 G2 i3 + us2 – G3 + us3 –
或表示为: 或表示为:
un1 = aiS1 + a2us2 + a3uS3 1 = u +u +u
(1) n1 (2) n1 (3) n1
支路电流为: 支路电流为:
−GG2 GG2uS3 G2iS1 3 i2 = (un1 −uS 2 )G2 = ( )uS 2 + 3 + G2 + G3 2 G2 + G3 G2 + G3
其中, 与组成电路的元件 电阻、受控源) 与组成电路的元件( 其中,H与组成电路的元件(电阻、受控源)的 参数和连接方式有关。 参数和连接方式有关。 实例见课本例3-1、 。 实例见课本例 、3-2。
第三章 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 3.1 § 3.2 § 3.3 § 3.4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叠加原理 叠加方法与功率计算 数模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2)
+u(2) - 3Ω + 1Ω 12V 2A -
i
= (6 +12) / (6 + 3) = 2A
u
叠加
(2)
= 6i − 6 + 2×1 = 8V
(2)
u = u + u = 9 + 8 =17V
(1) (2)
叠加方式是任意的, 注意 叠加方式是任意的,可以一次一个独立 源单独作用,也可以一次几个独立源同时作用, 源单独作用,也可以一次几个独立源同时作用, 取决于使分析计算简便为准。 取决于使分析计算简便为准。
3Ω 4Ω
R3 1Ω R1
I`` US 6V
R4 2Ω
I``1
I``2
6A
IS
R2
U``
由图可得: 由图可得:
I ``1 =
R3 R 1+ R 3
IS =
3 1+ 3
× 6 A = 4.5 A
3Ω
4Ω
I ``2 =
R4 R 2+ R4
IS =
4 2+ 4
× 6A = 4A
I``1
R3 1Ω R1
I`` US 6V
G1 is1
i2
G2 + us2 –
i3
G3 + us3 –
=
G1 i is1
(1) 2
G2
(1) i3
G3
三个电源共同作用
(2) i3 G 3
is1单独作用
(3) 2 (3) i3 G 3
G1 i
(2) 2
G1 i
+
+ us2 – us2单独作用
+
+ us3 – us3单独作用
应用叠加定理求电压、电流是代数量叠加, ③ 应用叠加定理求电压、电流是代数量叠加,应 特别注意各代数量的符号。 特别注意各代数量的符号。 功率不能叠加(因为功率为电压和电流的乘积, ④ 功率不能叠加(因为功率为电压和电流的乘积, 为电源的二次函数) 为电源的二次函数)。 叠加时要注意各分量的参考方向。 ⑤ u, i 叠加时要注意各分量的参考方向。 ⑥ 若电路中含有受控源 , 应用叠加定理时 , 受 若电路中含有受控源,应用叠加定理时, 控源不能单独作用, 控源不能单独作用 , 在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 时受控源均要保留其中, 时受控源均要保留其中 , 且控制量数值要随 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变化而变化。 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所示电路,应用节点分析法可以得到: 如图所示电路,应用节点分析法可以得到:
G2(un1-us2)+G3(un1-us3)=iS1 (G2+G3)un1=G2us2+G3us3+iS1
1 G1 is1 i2 G2 i3 + us2 – G3 + us3 –
G2uS 2 G3uS3 iS1 un1 = + + G2 + G3 G2 + G3 G2 + G3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线性电路-是指由线性元件、 线性电路-是指由线性元件、线性受控源以及 独立源组成的电路。 独立源组成的电路。
一、线性电路的特性
若某线性电阻电路有唯一解, 若某线性电阻电路有唯一解,则该电路 中任一支路电流和电压均可表示为电路中所 有独立源的线性组合。 有独立源的线性组合。体现为两个重要特性 齐次性(比例性)和叠加性。 -齐次性(比例性)和叠加性。
结论 节点电压和支路电流均为各电源的一次
函数, 函数,均可看成各独立源单独作用时产 生的响应之叠加。 生的响应之叠加。
几点说明: 几点说明:
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① 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② 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为零。 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为零。 短路。 电压源为零 — 短路。 开路。 电流源为零 — 开路。
二、网络函数
线性、时不变电路在单一激励下, 线性、时不变电路在单一激励下,指定的响应 (输出)与激励(输入)之比定义为网络函数,记为H, 输出)与激励(输入)之比定义为网络函数, 即:
响应 H= 激励
这里,输入(激励) 这里,输入(激励)可以是独立电压源或独立电 流源,而输出(响应)是感兴趣的某个电压或电流。 流源,而输出(响应)是感兴趣的某个电压或电流。
R2+ R4
= − 6 A = −1A


电压源电流: 电压源电流:
I `= I `1 − I `2 = [1.5 − (−1)] A = 2.5 A
电流源两端电压: 电流源两端电压:
U `= R1I `1 + R 2 I `2 = [1×1.5 + 2 × (−1)]V = −0.5V
当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电压源置零(即短路) 当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电压源置零(即短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R4 2Ω
故电压源电流为: 故电压源电流为:
I``2
I ``= I ``1 − I ``2 = (4.5 − 4) A = 0.5 A
电流源两端电压为: 电流源两端电压为:
6A
IS
R2
U``
U ``= R1 I ``1 + R 2 I ``2 = (1 × 4.5 + 2 × 4 V ) = 12.5V
§3-2 叠加原理
由独立电源和线性电阻元件(线性电阻、 由独立电源和线性电阻元件(线性电阻、线性 受控源等)组成的电路,称为线性电阻电路。 受控源等)组成的电路,称为线性电阻电路。 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 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是电路 中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 中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支路产生 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叠加方式是任意的, ⑦ 叠加方式是任意的 , 即 : 可以使一个独立源单 独作用, 也可以一次使几个独立源同时作用, 独作用 , 也可以一次使几个独立源同时作用 , 其方式选择取决于对分析计算问题简便与否。 其方式选择取决于对分析计算问题简便与否。
注:叠加定理说明了线性网络中各个信号的作
用是相互独立的,所以, 用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传输电路中能组成 多路通信,并能逐一分析各个信号的作用,这 多路通信, 并能逐一分析各个信号的作用, 将使计算大为简化。 将使计算大为简化。
设线性电路输入为f(t),输出为 。 ,输出为y(t)。 • 齐次性:若: 齐次性: 则:
• 叠加性:若: 叠加性:
f(t)→y(t)
af(t)→ ay(t) 又称比例性) (又称比例性)
f1(t)→y1(t), f2(t)→ y2(t), , , f1(t) + f2(t) → y1(t) + y2(t)
若输入和输出属于同一端口, 若输入和输出属于同一端口,称为驱动点函 或策动点函数。以图示双口网络为例: 数,或策动点函数。以图示双口网络为例: 称为驱动点阻抗。 U1 / I1 和 U2 / I2 称为驱动点阻抗。
I1 / U1 和 I2 / U2 称为驱动点导纳。 称为驱动点导纳。
若输入和输出属于不同端口时, 若输入和输出属于不同端口时,称为转移函 数。
(1) (2) (3) = biS1 + b2uS 2 + b3uS3 = i2 + i2 + i2 1
GG2 −G2G3 GiS1 3 i3 = (un1 −uS3)G3 = ( )uS 2 + ( )uS3 + 3 G2 + G3 G2 + G3 3 G2 + G3
(1) (2) (3) = i3 + i3 + i3
U2 / I1 和 U1 / I2 称为转移阻抗。 称为转移阻抗。
I2 / U1 和 I1 / U2 称为转移导纳。 称为转移导纳。 U2 / U1 和 U1 / U2 称为转移电压比。 称为转移电压比。
I2 / I1 和 I1 / I2
称为转移电流比。 称为转移电流比。
对任何线性电阻网络,网络函数都是实数。 对任何线性电阻网络,网络函数都是实数。 响应与激励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方框图表示。 响应与激励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方框图表示。
下图为一线性纯电阻网络N 其内部结构不详。 例 : 下图为一线性纯电阻网络 NR , 其内部结构不详 。 为下列数值时的实验数据为: 已知两激励源us、is为下列数值时的实验数据为: 当 us=1V,is=1A 时,响应u2=0; 10V 当 us=10V,is=0 时,u2=1V。 则当us=30 V,is=10A 时,响应u2=? V,
根据叠加原理可知, 根据叠加原理可知,当电压源和电流源共同作 用时,电压U和电流I分别为: 用时,电压U和电流I分别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