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心理学整理笔记
一.名词解释(5-15’):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必考)2.自我同一性:(必考)是一种关心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3.学习风格:(必考)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风格主要有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
4.狭义的学习:(必考)狭义上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5.习得性无力感:(必考)实质上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
(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要正确归因,然后教师最好采用鼓励与引导他们进行积极归因的方法,对他们给予帮助)6.替代性强化:(必考)即学习者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成功行为或受到赞扬的行为,他会增强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他啊看到他人失败的行为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同样的倾向。
7.成就动机:(必考)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成功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景,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
8.认知失调:9.学习迁移以及分类:(必考)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种类:1.从迁移效果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从迁移水平上看,分横向迁移的纵向迁移;3.从迁移方式上,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4.迁移方向上,分为顺迁移与逆迁移;10.认知结构:(必考)所谓认知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在咱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教育心理学可是个相当重要的存在。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大门。
先来说说“学习动机”这个知识点。
这就好比是汽车的引擎,要是没有强大的动机,学习这辆车可就跑不起来或者跑不快啦。
比如说,我有个小表弟,他特别喜欢恐龙。
为了能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他主动去读各种科普书籍,看纪录片,还缠着大人给他买恐龙模型。
这强大的对恐龙的热爱,就是他的学习动机。
他为了能成为小伙伴中的“恐龙专家”,那学习的劲头可足了!这就告诉我们,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连时,就能激发他们强大的学习动机。
再讲讲“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就像是给孩子们的心智成长画了一幅地图。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女孩,一开始她数数总是数不对,做简单的算术题也很吃力。
但随着年龄增长,她的思维能力逐渐提升,能理解更复杂的数学概念了。
这就是因为她从一个认知阶段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
还有“记忆策略”也很有意思。
你知道吗,咱们的记忆就像一个大仓库,但如果没有好的整理方法,东西就会乱七八糟堆在那里,想用的时候找不到。
比如说背单词,死记硬背效果往往不好。
但如果用联想、分类、编故事这些方法,就能记得又快又牢。
我自己就试过,把一组毫无关联的单词编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结果过了很久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学习迁移”也是个重要的点。
这就像是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学摩托车就会容易一些。
我有个同学,他学了弹钢琴,后来学电子琴的时候就特别快,因为很多乐理知识和指法技巧都是相通的。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
想象一下,遇到一个难题就像面前有一个大迷宫,得找到正确的出路。
这时候,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就很关键。
比如说,做一道数学难题,常规方法走不通,就得换个角度思考。
我有一次参加数学竞赛,有道题卡了好久,后来我突发奇想,用了一个之前从没试过的方法,居然就做出来了。
“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方面更是得重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一、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教育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2.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其《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4.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的综合化与跨学科化;2.研究领域的纵深化;3. 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4.个别差异问题及个人化教学仍将继续受到重视。
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的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五、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六、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6-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技能: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注释)
化。
19、 行为规范 的学习与态度和品德相关。
20、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先刺
激后反应,无目的被动;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先反应后刺激,有目的主动。
2) 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 :代表人物不同、 刺激反应的流程不同、 目的性不同。(如上所述)
83、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
a) 定向阶段;
b) 情感探索阶段
c) 情感交流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84、 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的内容) 、怎么教(教学组织、模
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设计。
85、 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设计。
86、 单选题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纳)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学生已有水平与通过教学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间(差距)
。
87、 教学模式 :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62、 单选 :
1)记笔记、抄写和画线为 复述策略 ;
2)作笔记、口述(谐音、口诀)为 精细加工策略 ;
3)画图表、列提纲为 组织策略 ;
4) 设置目标 属于 资源管理策略 中的 时间监督策略 。
63、 元认知 :指对认知的认知。
64、 问题 :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5、 意义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2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7、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着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笔记《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与其开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包含:〔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2〕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题,都是心理与行动的承当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X畴;〔3〕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开展的促进策略.〔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从空间X畴分,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内容X畴分,它包括社会规X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开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与其开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开展的有效策略.〔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心理学既重视根底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X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X,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综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根底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的规X和要求,又会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存在的独特价值又是教育心理学复杂性的表现.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可分为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内容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根底理论——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点;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提;关于学生开展特点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构建的依据.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交互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开展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全开展.学科理论——只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领域理论、具体问题理论.〔2〕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哲学体系、科学背景〔科学思想的影响和科学技术的引入〕、方法论原如此和实证研究方法〔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开放性〔不断吸收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动态体系〕渐进性〔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扩展的渐变过程〕包容性〔从未因强调主要内容而排斥其他〕〔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价值1、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其理论任务在于揭示教与学的根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开展心理科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从教育科学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还应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教育心理学从学科任务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开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开展.〔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已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与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与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A、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即首要任务> 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开展作出贡献.B、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1〕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2〕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开展.〔3〕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如此,提高教育效益.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根底之上.具体说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根底〔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根底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识记]P19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辩证观、人性观和系统观.〔一〕辩证观辩证观主X用开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反对经验论和机械论,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多元辩证的、科学的认识路线.辩证观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二〕人性观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界定为人性之科学.人性观,是指对人〔总体〕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观点.生物本性.社会本性.独特的意识性.〔三〕系统观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上下联系,全方位探讨主体心里发生开展的机制和规律.一要把握主体心理的整体性;二是了解主体心理的层次性;三是分析主体心理的动态性;四是增强主体心理的自主适应性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原如此〔一〕客观性原如此客观性原如此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如此是进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二〕教育性原如此教育性原如此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开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根本伦理道德原如此.<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如此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原如此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如此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呈现出的趋势——即研究重点由根底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倾斜.三、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1、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下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调查法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如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作品〔如教师的评定,学生的作业,日记,诗歌,作文,成果等〕对学生学习状况进展分析.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3.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展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开展状况,某些教学心理问题产生与开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种方式比拟适合于特例研究,如对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与品德不良儿童等.<二>实验性研究方法1、实验性研究方法是指实验者有意控制某些因素,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 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长处.3、教学心理学的自然实验的三种根本形式:〔1〕单组实验;〔指同一组被试先后两次承受不同试验因素的影响;〕〔2〕等组实验;〔根据试验条件,奖杯时随即分成条件一样的多组作为实验对象进展研究;〕〔3〕循环组试验〔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试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X化:1、理论探讨;2、课题选择;3、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查阅;4、提出研究假设;5、研究计划的制定、6、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7、研究的具体实施;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9、研究结果的检验;10、撰写研究报告〔二〕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如下:1、研究中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2、无关变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鉴别与控制;3、研究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合理的控制;4、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了客观可靠;5、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和重复性.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开展展望中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学记》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一〕诞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1〕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2〕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开展;〔3〕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2、哲学背景:〔1〕经验主义哲学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洛克"白板说〞强调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和行为主义强调的条件反射都是以洛克的联想主义为哲学根底的.〔2〕理性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笛卡尔和赫尔巴特强调天赋观念.〔3〕实证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孔德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试验的经验事实根底上;桑代克正式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促进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产生.〔4〕实用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詹姆斯和杜威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3、心理学背景:〔1〕教育心理化运动——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根底;意义是:第一使广阔教育工作者了解了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促进了结合;第二提供了可供直接研究的课题.〔2〕心理测量运动——从思辨走向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手段〔3〕儿童研究运动——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4〕冯特的科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5〕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证明了人类的高级心理是可以改变和促进的〔6〕动物心里研究——达尔文进化论4、科学理论——进化论〔二〕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创立者是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说"詹姆斯和杜威给教育心理学以哲学支持,但霍尔的富有鼓动作用的动力学推动了它,后来的桑代克和其他学多人接上去〞才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学科.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1〕詹姆斯的教育心理学观点——主要贡献是:实用主义哲学和1899年出版的《给教师的谈话》一书;〔2〕杜威的教育心理学观点——主要影响在教育理论方面,但他的教育理论总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提倡教育心理化;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开展观〕、"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如此、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等2、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此根底上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分别是《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与其原因》.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开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二、教育心理学的开展〔一〕教育心理学开展的阶段1、创立阶段〔20实际20年代以前〕2、迷茫阶段〔20实际20-50年代〕3、选择阶段〔10世界60-90年代〕4、整合阶段〔20世界90年代后〕〔二〕教育心理学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人见智2、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3、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模糊4、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5、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亟待加强三、教育心理学开展的根本趋势〔一〕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X式、认知X式向情景X式转变〔二〕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1、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并重:〔1〕教与学的心理动力的深入研究——包括成败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研究;〔2〕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包括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3〕专家系统与专家型教师研究——对专家型教师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构成、教师教学专长的根本特点、教师教学专长的开展阶段、专家型教师的培养;〔4〕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包括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乐队诊断与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阅读理解教学策略;〔5〕创造性与其培养研究——三种有关创造性的研究取向:一是人格特质的研究取向、二是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向、三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6〕教与学评价研究;2、认知研究与非认知研究并举3、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互补——目前新型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2〕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3〕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4〕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三〕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四〕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五〕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第二章心理开展与教育心理开展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功能的变化.第一节认知开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与教育〔一〕认知开展的实质1、皮亚杰认为,认知〔能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示的根底上,通过内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开展.2、图示:指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3、同化: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示中的认知过程.4、顺应: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或形成新的图示〕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5、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6、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开展. 〔二〕影响认知开展的因素1、成熟;〔可能性〕2、练习与习得经验;〔必要条件〕3、社会经验;〔必须而重要的因素〕4、平衡化;〔决定因素〕〔三〕认知开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包括:一是"阶段〞的具体含义;二是具体的开展阶段2、皮亚杰提出认知开展的阶段的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3、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和形式运算思维阶段;4、认知开展与教学——教育教学应注意:一是提供活动;活动不仅包括物理活动,还应包括内化的心理活动——第一教师既应为学生创设大量的物理活动,也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机会;第二,在形式运算阶段钱,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二是创设最优的难度;三是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四是认识儿童认知开展水平的有限性;五是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开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开展重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文化历史开展理论.〔一〕文化历史开展理论1、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2、社会起源的观点:〔1〕两种工具的理论:一种是物质工具;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一方面精神工具随着物质工具的使用二产生和开展;另一方面,精神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物质工具的进一步开展.〔2〕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文化历史开展的结果〔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二〕心理开展的本质1、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开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根底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2、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开展的标志的五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4〕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开展的重要标志〕〔三〕认知开展与教学一是教学的含义;"创造"着学生心理的开展.二是强调活动;三是最近开展区;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开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开展的前面;"四是学习存在着最优期;五是认知开展的内化说;内化是指将外部实践活动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反思体验的理论依据就死内化说.反思体验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和练习的根底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全节课的学习过程进展反思.第二节人格开展与教育一、人格开展的含义与影响因素〔一〕人格开展的含义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根底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个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二〕影响人格开展的因素1、气质:指个体在情绪反响、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托马斯和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慢活跃型2、家庭:家庭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父母〕与其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开展将产生长期的、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鲍姆林德分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无视型.3、学校——学校对儿童人格开展的影响:〔1〕课堂教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3〕教师;榜样作用.二、人格的开展与培养——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开展的八个阶段三、自我意识的开展与培养1、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2、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认识,学生的自我概念包括非学业和学业两个方面;自我评价——个体经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后对自身所作的评价.自尊——个体对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的一种体验,包括自尊心和尊重感.第三节社会性开展与教育一、社会性开展的内涵〔一〕社会性的本质:广义的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性的综合,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经济特性、审美特性、哲学特性邓,它是和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的.〔二〕社会性开展: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根底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X,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开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性开展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二、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行为开展的过程就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表现.〔二〕亲社会行为的开展阶段——艾森伯格利用两难故事情景,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三〕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途径1、移情反响的条件化——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2、直接训练——指教师利用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引导训练儿童在实践中表现出合作、谦让、共享等良好行为.3、观察学习——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展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开展.一方面,成人的亲社会行为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诱导出儿童相似的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儿童经常受到榜样的引导,更有可能内化利他性原如此,从而有助于利他倾向的开展.三、攻击行为的开展与教育〔一〕攻击行为的含义——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和品德的开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走向犯罪.〔二〕攻击行为的分类1、按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身体攻击〔利用身体动作〕言语攻击〔通过口头语言〕间接攻击〔借助第三方间接进展〕2、按攻击行为的起因:主动型攻击〔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动〕反响型攻击〔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而作出的攻击反响〕3、按攻击行为的目的:敌意性攻击〔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非攻击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三〕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1、消退法——不加理睬2、暂时隔离法——为了抑制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3、榜样示X法4、角色扮演法四、同伴关系的开展与培养〔一〕同伴关系的含义——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二〕友谊的开展1、儿童友谊的开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2、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开展五阶段阶段1〔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游戏同伴关系〕阶段2〔4-9岁〕单向帮助关系;阶段3〔6-12岁〕双向帮助关系;〔交互性和功利性〕阶段4〔9-15岁〕亲密的共享;〔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阶段5〔12岁以后〕友谊开展成熟.〔三〕如何促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开展1、开设相关课程,进展交往技能训练;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1、什么是“坏孩子”?“他们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
”“追求优越”是每一个孩子共同的内心追求,“好孩子”就是那些追求优越的心理符合了学校的要求的孩子,“坏孩子”则是那些不能适应学校的规范,转而通过其他方面(运动、违纪等)来满足追求优越心理的孩子。
因此,学校的多样性,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孩子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有“好孩子”的学校,也需要“坏孩子”的学校。
2、学校为谁培育学生?“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
”“学校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这句话很值得校长和老师们思考。
如果一个学校是为了社会培养人,学校就会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学校为自己培养人,就会抢生源,就会市场化。
衡水中学这大幅的宣传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抢生源,是为了学校自己的发展。
如果它说是为了社会培养人,那恐怕是一个笑话。
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学校都是为了学校自己培育学生,有几个是为了社会培养人?3、“懒惰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
因为不停地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
“阿德勒对孩子的懒惰心理分析的非常深刻,”懒惰“真的是一种不错的心理状态。
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再勤奋一点,一定会取得比现在还好的成绩。
”而面对勤奋的孩子,你觉得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应该的,甚至会觉得他已经尽了全力,没有潜力了。
同样,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差,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不这么懒惰,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勤奋的孩子,你觉得努力了还学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够,甚至会觉得他笨。
所以,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懒惰的孩子是大赢家,不管怎样,都是勤奋的孩子吃亏。
4、尊重儿童有多重要?“在有些场合,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多余的。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
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哲学基础为实用主义)(意识流)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赏识教育)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
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19、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态度和品德相关。
20、联结主义学习理论:1)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先刺激后反应,无目的被动;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先反应后刺激,有目的主动。
2)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代表人物不同、刺激反应的流程不同、目的性不同。
(如上所述)3)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其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1、认知学习理论:1)柯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以概念为结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为联结的网络结构叫认知结构,而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
22、信息加工的阶段一般分为:输入、存储、输出。
2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方式是主动的发现学习。
2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被动)和发现学习(主动);2)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5、意义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7、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8、学习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9、学习动机的两个成分(基本结构):学习需要(拉,主动)、学习期待(推,被动)。
30、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引起学习行为的刺激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1、强化:指行为效果对行为学习获得产生的积极作用。
32、单选:海德第一个提出归因理论,并将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33、学习动机的培养1)需要知道学生要什么。
2)学习期待的培养。
3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反应的是任务难度、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简单任务,动机水平高,效果较好中等难度任务,动机水平中等,效果较好困难或复杂任务,动机水平低,效果较好中等水平的学习动机,最容易激发学生效率的提高。
35、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36、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a)正迁移(积极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b)负迁移(消极迁移):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c)单选: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触类旁通:横向迁移。
37、学习迁移论:1)形式训练说:多感官通道参与(官能)2)桑代克在1901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3)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经验泛化说的经典实验。
4)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是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有力的批判了相同要素说。
5)经验整合说是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
38、定势:是指先于某一活动并指向某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39、大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情绪、情感相对稳定,具备自我调控能力,人格趋于完善。
40、知识的分类:依据反映活动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命题或命题网络、图式)。
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产生式——如果……那么……)。
41、知识获得:包括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42、知识的保持:1)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遗忘:是指对过去经验不能够正确回忆和再认或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43、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
44、记忆的分类:按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4秒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45、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组块或单位。
(米勒提出)。
46、过度学习: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再增加50%(即150%)。
4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48、系列位置曲线效应:1)前摄抑制:先学习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首因效应);2)倒(后)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近因效应)。
49、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
50、整合:是一个过程,通过同化,顺应,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51、同化:指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去的过程。
52、顺应: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收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53、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后天习得的。
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54、操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55、操作技能的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56、操作技能的最高级阶段:操作熟练,也叫自动化阶段。
57、操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先快后慢,学练效果与练习周数的关系。
58、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59、我国学者冯忠良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60、原型:具备同类事物典型特征的例子叫原型。
61、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主动使用的的计划和方案。
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62、单选:1)记笔记、抄写和画线为复述策略;2)作笔记、口述(谐音、口诀)为精细加工策略;3)画图表、列提纲为组织策略;4)设置目标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监督策略。
63、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64、问题: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65、构成问题的三要素:给定、障碍、目标。
66、问题解决: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6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又叫创造力。
68、创造性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69、人格: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70、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71、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格是人的情、知、意的独特组合。
72、自我意识:指自己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关于自我的认识是人格的核心。
73、单选:1)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自我调控,意(形式)2)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内容)74、态度: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75、单选: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7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7、皮亚杰使用对偶故事法发现,提出了三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前道德(依据行为结果)、他律道德(依据权威和成人)和自律道德(依据自我内心标准)。
78、单选:班杜拉的榜样学习理论,又叫社会学习理论,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
79、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a)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b)社会惰化(社会阻抑、社会抑止):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当这个任务对于大部分人是困难的,容易形成社会惰化;当这个任务对大部分人是简单的,容易形成社会助长。
80、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或放弃自己原有观点,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8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