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以及引起不可兴奋组织产生应激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靶细胞和靶组织:人体在体液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被调节的组织称为靶组织。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

1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

2 能量系统:是指提供ATP在合成的能量供应系统,依据不需氧和需氧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氧化系统。

3 磷酸原系统:是指A 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 TP—CP系统)。

4 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 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6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7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8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即一次机械性收缩。

9 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0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1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扯的同一块的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2 肌紧张: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基础,其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在脊髓,在正常状况时它经常受到上位中枢的调控。

13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4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 氧离曲线: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6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的物质主要是NaHCO3,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

17 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习惯上称为碱储备。

18 血红蛋白氧含量:每1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0)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2)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6)氧容量:每100ml 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约19-20m1) 称为Hb的氧容量。

17)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8)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9)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23)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点击上方“蓝字”关注1、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2、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3、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4、运动后尿蛋白: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5、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2(碳酸氢钠)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7、运动后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8、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的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9、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时10、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11、超负荷原则:指练习的负荷要逐渐超过本人已经适应或已经习惯的负荷。

12、异常自身调节:指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

1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14、心电图: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16、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7、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18、内环境:细胞外液生存的环境。

19、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20、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21、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3、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德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7.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8.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9.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反馈10.前馈:在调节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第一章肌肉活动1.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2.横桥:在组装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地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的突起部分,称为横桥3.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收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的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5.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阈强度: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时间-强度变化率,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7.阈电位:能够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8.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状态9.去极化:去极化时指膜内电位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少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减弱10.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来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11.超极化:膜内电位复值较静息电位时加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即极化状态加强12.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细胞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其电位变化不能向远处扩布,因此称为局部反应13.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14.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与肌丝滑行有关的蛋白质,称为肌肉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5.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当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16.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17.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18.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映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阈值:在固定剌激作用时和刺激强度一时间变化率条件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

肌小节: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统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缩短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缩短收缩。

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总称为姿势反射。

前庭反应: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应。

前庭功能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血红蛋白氧容量:指血液中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气量。

血红蛋白氧含量:把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氧离曲线: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生理现象就称为内环境稳态。

运动生理 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2.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兴奋性:································特性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的长度缩短拉长收缩:························小于··········,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等长收缩:························等于·······················但长度不变4.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指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6.姿势反射:在躯体运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7.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8.应急反应:通常将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9.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0.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的关系的曲线11.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备14.最佳心率范围:当心率在(110,120)~(170,180)次·min时,心排出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15.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6.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17.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NaHco3看成血浆的碱贮备18.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19.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之于,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20.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或说是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21.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22.身体成分: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的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体重。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对照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对照

名词解释:1、运动性疲劳: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是最大输出功率暂时下降的表现。

2、氧容量:使血液人为地达到最大限度的氧化时所显示的值。

3、心力储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4、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技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

5、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称为身体素质。

6、内环境稳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7、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映的能力或特性。

8、状态反射:当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四肢和躯干的肌肉张力重新调整,这种状态叫状态反射。

9、最大通气量:在单位时间内所呼吸的最大气量。

10、基础代谢:指人在清醒、安静、空腹及室温在20-25度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11、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2、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13.无氧阈:无氧阈就是无氧界限,是指一定跑速时血乳酸浓度突然增加15.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16.极点: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生一种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简直不愿意再继续运动下去的状态。

17.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18.运动性贫血:剧烈运动之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即运动性贫血。

19、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20、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21、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22、自动节律性: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23、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与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与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就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就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与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与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第2 / 6页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就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与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与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与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与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与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与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就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第3 / 6页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与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与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就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与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第4 / 6页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与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34.在脑干中轴部位内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神经元组成的脑区,其间穿行 着各类行向不同的神经纤维呈网状,因此解剖学上称这一部位为脑干网状结构。
19.比肌力 20.肌电图
1阈值:在固定剌激作用时和刺激强度一时间变化率条件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 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2.强度一时间曲线:在固定刺激强度一时间变化率情况下,将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各个不同由 阔强度和与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记在直角坐标系上,所得到的一条类似于X 曲线的曲线,为强度一时间曲线。
11在昕觉系统的各级中枢中,特征频率不同的神经元在解剖上是按一定顺 序排列的,每一个特定部位感受一种频率的声音,这种定位方式被称为音频区域 定位。
12.通过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空间构型传递声音信息称为单 位编码。
13.在任何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剌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元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 酵解)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7.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 成H20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8.呼吸商: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O2量'与摄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7.化学性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完成的,这些化学物质 通常被称为神经递质。
8.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或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也可称之 为前庭觉。
9.根据声音的频率,昕神经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传递声音频率信息,称为频 率编码。 而 产生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被称为受体。
17.肌肉的收缩能力:是指肌肉收缩时本身的机能状态,它是影响肌肉收缩的 内部条件。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运动项目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的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2、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3、阈强度:是指在一定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4、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5、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的波动,这种可逆性迅速变化的膜电位称之动作电位6、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7、强制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是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收缩出现融个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成为强直收缩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长度缩短9、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10、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不变11、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12、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13、不完全强直:增加刺激频率时,肌肉未完全舒张就产生第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出现部分融合,称为不完全强直14、完全强直:如果继续增加频率,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期末之前就开始第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反应出现完全的融合,称为完全强直15、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16、运动单位:一个运动单位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17、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成为脊髓反射18、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个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19、前庭反应: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住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7年1.强度—时间曲线2.肌电图3.血氧饱和度4.有氧氧化系统5.反应速度08年1.离心收缩2.运动单位募集3.最大通气量4.血液氧容量5.第一心音6.外周阻力09年1.等长收缩2.肌纤维选择性肥大3.肺泡通气量4.血氧饱和度5.运动性疲劳6.每分心输出量7.氧亏8.基础代谢率9.前庭反射10.稳定状态10年1.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2.保护性抑制学说3.离心练习4.水下称重法5.减压反射6.“静脉泵”或“肌肉泵”7.第二心音8.心肌“全或无”9.血红蛋白氧容量10.应急反应11年1、热服习2、运动性疲劳3、最大氧亏积累4、假稳定状态5、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6、超等长练习7、最大心率贮备百分比8、心跳徐缓9、脉压10、氧通气当量12年1.位觉2.应激3.射血分数4.静脉泵5.心脏离心性肥大6.心搏徐缓7.力量耐力8.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法9.最大氧亏积累10.中枢疲劳13年1.氧通气当量2.心肌细胞的自律性3.心率阶梯现像4.力量训练的交叉转移现象5.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6.肌肉生理横断面7.假稳定状态8.闪光融合频率9.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10.骨龄14年1.外周化学感受器2.窦性心律3.每博输出量4.心脏离心性肥大5.力量的“交叉转移现象”6.最大摄氧量利用率7.低氧训练8.向心性肥胖9.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法10.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节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绪论1、新代: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代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3、、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4、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5、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8、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

9、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代、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

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10、除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11、在人体整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

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12、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为正反馈。

13、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控制装置对受控量的影响称为负反馈。

1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5、在人体,大多数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16、控制装置仅根据干扰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的方式称为前馈。

如赛前状态。

17、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18、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部的新代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19、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第一篇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4、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5、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长,都不能样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6、时值:是指以2 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

7、“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1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

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1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12、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称为强直收缩。

第三章呼吸1、机体在新代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3、人体主要的呼吸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

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壁随之起伏。

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腹式呼吸。

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胸式呼吸。

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

4、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由于胸膜脏层与壁层间存在少量浆液,使两层胸膜紧密粘着在一起(且有胸膜腔负压加强了这种粘着),故肺必然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大,于是肺容积增大,肺压降到低于大气压,这时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入肺,这就是吸气过程。

5、吸气末,胸廓不再扩,肺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气体不再入肺。

随后吸气肌舒,胸廓和肺回位,肺容积减少,肺压升高超过大气压,于是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这就是呼气过程。

6、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000ml。

7、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ml。

8、最大呼气末,肺所余留的气体量为余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9、肺容量是肺的基本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

10、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它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胸廓的形态和吸气肌的发达程度是影响深吸气量的重要因素。

11、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

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2、在平静呼气末,肺所余留的气体量为功能余气量,它是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13、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即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s 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人第1、2、3s 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99%,其中以第1s 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

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气速度。

14、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

我国成年男性最大通气量可达100-120L/min,女性为70-80L/min,有训练的运动员可达180L/min。

最大通气量是单位时间肺的全部通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通气量,是检查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5、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

16、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 和CO2 的交换。

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组织换气。

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Diffusion)方式来实现。

17、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 )。

18、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 的男性其容积约为150ml。

19、氧扩散容量是指呼吸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0.13KPa(1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

此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

20、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0.84(4.2/5),此时通气量与血流量匹配最合适,气体交换效率最高。

21、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

22、肺换气是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所穿过的膜称呼吸膜(肺泡-肺毛细血管膜),呼吸膜的通透性及面积都会影响气体交换效率。

2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呼吸肌同其它骨骼肌一样,本体感受器是肌梭,其适宜剌激是牵拉。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

24、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 、PO2 、H+ 的变化。

25、化学感受器是指接受血液和脑脊液中化学物质剌激的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 、PO2 、H+ 的变化;另一是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 和CO2 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

26、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 和CO2 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

27、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CO2 、O2 、H+ ,这些成分的变化都会剌激化学感受器,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第四章血液1、体液:人体细胞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

2、细胞液:人体细胞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存在于细胞的液体,称为细胞液,约占体重的40%。

3、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环境。

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15%和5%。

4、循环血量:人体血量的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

5、贮存血量: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量较少,称为贮存血量,在机体运动时,被动员加入循环血量中。

6、非蛋白氮:非蛋白氮是指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

7、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容为40-50%,女子为37-48%。

8、血型:红细胞膜上还含有多种抗原物质。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血型。

9、白细胞分类计数: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 个.L-1围,其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最多,为50-70%,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单核细胞占2-8%。

每一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10、渗透:如果半透膜两侧为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将从溶质少的稀溶液向溶质多的浓溶液渗入,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11、渗透压:在渗透现象中,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