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液的处理
发酵液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综述摘要:从微生物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生化物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其目的不仅在于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还希望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后续的各步操作。
关键字:预处理固液分离正文:一、发酵液预处理微生物发酵和细胞培养的目标产物主要有菌体、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三类物质。
从发酵液和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所需的生化物质,第一步就需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固液分离,使代谢产物后续的分离纯化工序顺利进行。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发酵液多为悬浮液,粘度大,为非牛顿型流体,不易过滤,而所需的生化物质往往只有分布在液相,才能有效地提纯。
并且,在有些发酵液中,菌体自溶,核酸、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粘性物质这三类物质会造成滤液混浊、滤速极慢,必须设法增大悬浮物的颗粒直径,提高沉降速度,以利于过滤;其次,目标产物在发酵液中的浓度通常较低;此外,发酵液的成分复杂,大量的菌丝体、菌种代谢物和剩余培养基会对提取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从而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如细胞碎片、核酸以及蛋白质的沉淀物),并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发酵液的过滤性能,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
预处理方法要根据发酵产品、所用菌种和发酵液特性来选择。
大多数发酵产品存于发酵液中,少数存于菌体中,而发酵液和菌体中都有产物存在的情形也比较常见。
如果目的产物是胞外产物,则通过离心或过滤实现固液分离,使其转入液相;而对于胞内产物而言,收集细胞是预处理的首要一步。
细胞经破碎或整体细胞萃取使目的产物释放,转入液相,再进行细胞碎片的分离。
如果所需的产物为细胞,离心或过滤所得固相经干燥等过程就可得到菌体。
图1-1为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图中虚线以上为预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1-1 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1】1.1 预处理简述发酵液经过预处理,一些物理性质会改变,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随之提高,过滤操作更易进行;在预处理过程中,产物大多转移进入易于后处理的相中(一般为液相)。
发酵液预处理
1.发酵液预处理过程:对发酵液加热到所需温度使杂蛋白质变性凝固而沉淀分别.也可以用分散或絮凝的方法是小菌体,细胞,细胞的碎片以及杂蛋白质等胶体离子沉降去除.2.发酵液的基本特性:产物浓度低.具有极性.粘度大.表面张力大.性质不稳定.3.预处理的目的:①.转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从悬浮液中分别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别器的效率②.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③.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骤的操作.4.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①加热②调整PH值③分散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⑤使用反应剂二固液分别1.方法:①重力沉降②浮透(通气产生气泡,使固体附着在气泡表面除去,用于固液比重差小,直径5-30um颗粒的分别,污水处理.③旋液分别(霉菌和放线菌为丝状菌,体形较大,发酵液采纳过滤的方法;细菌和酵母菌为单细胞,体形较小,其发酵液采纳高速离心分别,如对发酵液采纳预处理,也可用过滤进行固液分别.④介质过滤和离心,工业上比较常用.2.过滤①澄清过滤: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塑料颗粒等,适合于固体含量少于0.Ig/lOOml,颗粒直径在5-100um的悬浮液的过漉分别如:河水,麦芽汁,酒类,饮料的澄清.②滤饼过滤:过漉介质为滤布,包括自然或合成纤维织布,金属织布,玻璃纤维纸,合成纤维等无纺布,适合于固体含量大于0.lg∕100ml的悬浮液的过滤分别3常用过滤设施①转鼓真空过滤工艺转鼓真空过滤机的转鼓过滤外壁掩盖有金属丝网,网上掩盖有滤布等过滤介质.转鼓内部区域分了若干独立的扇形区,各有不同的操作功能.该设施主要适用范围:颗粒不太细,粘性不太大的液体.对于青霉素发酵老说,发酵液相对粘稠,因此发酵液质量的优劣,对转鼓处理速度有着明确的影响.转鼓过滤存在使用范围窄,处理力量低的问题.•希得艮空过廉根■作示索②板式过滤工艺原理:依靠过滤推动力与过滤介质两侧的压力差,致使固体积累在滤材上并架桥形成滤饼层,使滤液与不溶的杂质分别.板式过滤机的优点是:结构简洁,制造简洁,设施紧凑,过漉面积大而占地面积小,操作压力高,对各种物料适应力量强,缺点是间歇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适用于间歇操作的场合.①装好过漉板框②检查料浆槽的进出口阀门是否关闭③调好料浆④打开料浆槽的进口和排气阀门,启动搅拌机,料浆槽装满料浆后,关闭料浆槽的进口和排气阀门⑤启动空压机待压力达到指定值后,即可打开进气阀进行测定⑥测定完后,清洗设施,关好电源.③其他预处理的工艺近期消失的超滤膜工艺,由于产生的滤液质量好不断被青霉素生产工艺所采纳,但是使用超滤膜会产生大量不宜处理的菌丝水,不宜进行环境处理,同时能耗较高,给生产成本带来较大的压力,在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状况下,超滤膜工艺被生产企业渐渐放弃,.而传统的板框处理,转鼓过滤工艺,由于受发酵液性质和发酵液影响,存在速度慢等问题,其生产力量受到了肯定的限制,需要改进生产工艺以适应生产的要求,全自动过滤机由于处理效率高,人工劳动强度小被生产企业所用.4 .其他过滤分别方法①切向流水过滤又称错流过滤交叉过滤和十字流过滤,是一种维持恒压下高速过滤的技术,其操作特点是使悬浮液在过滤介质表面作切向流淌,利于流淌的剪切作用将过滤介质表面的固体(滤饼)移走.②双水相萃取向水相中加入溶于水的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葡萄糖,聚乙二醉)后,形成密度不同的两相,轻相中富含某种高分子化合物,重相中富含盐类或另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从而达到分别和提纯某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目的.③吸附法向细胞碎片悬浮液中加入某种固体吸附剂,或者用细胞碎片悬浮液通过装有吸附剂的固定床,即可达到除去细胞碎片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是很难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以保证目的产物不被吸附而损失.5 .预处理及固液分别技术应用实例以链霉菌发酵液的预处理及固液分别技术为例,其工艺过程如下:1-2倍量水稀释发酵液,pH2∙8∙32加热70-75 酸化处理发酵液冷却,过滤, 板框过滤或离心分别 去提取。
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1.2.3 常用的凝聚剂与絮凝剂
➢ 凝聚剂
• 铝盐,铁盐,钙盐,锌盐
➢ 絮凝剂
• 阳离子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二烷基胺乙酯 ,聚二烯丙基四胺盐。
• 阴离子型:聚丙烯酸钠,聚苯乙烯磺酸,木质素磺酸盐 • 非离子型:聚氧乙烯 • 无机高分子类:聚合铝盐,聚合铁盐 • 天然类:壳聚糖,葡聚糖 • 微生物类
➢ 预处理的目的 • 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 液分离器的效率 • 尽可能使物质转入便于后续处理的某一相中 • 去除发酵液中杂质,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 预处理的方法 • 加热-加速聚集,去除某些蛋白质 • 调pH-促进聚集作用 • 凝聚和絮凝-增大颗粒有效尺寸,加快沉降速率
2.3.1 板框压滤机
➢ 自动板框过滤机:
是一种较新型的压滤设备,板框的拆装,滤渣的脱落卸出和滤布 的清洗等操作都能自动进行,大大缩短了非生产的辅助时间和减 轻了劳动强度。
板框操作实例-进料
板框操作实例-卸料
2.3.2 鼓式真空过滤机
鼓式真空过滤机能连续操作,并能实现自动化控制,但是压差较 小,主要适用于霉菌发酵液的过滤。而对菌体较细或粘稠的发酵 液不太适用。
螺旋式
卧式
• 含固量较多 发酵液的主要 分离方式 • 操作温度可 达300度 • 胰岛素,细 胞色素,胰酶
发酵液的预处理
1 发酵液的预处理
➢主要杂质预处理 ➢凝聚与絮凝
2 发酵液固液分离
➢影响固液分离的因素 ➢过滤 ➢固液分离器
3 全发酵液提取
3 全发酵液提取
扩张床技术
两水相技术
膜技术
• 相当于过滤、浓缩和吸附的综合效果 • 连接的配基容量需求大 • 膜污染问题严重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3、化学变性沉淀法 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有:极端pH、 加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生产常用的方法: (1)调pH使蛋白质变性沉淀 如在抗生素生产中,常将发酵液pH调 至酸性范围(pH2~3)或碱性范围(pH8~9)使 蛋白质凝固,一般以酸性下除去的蛋白质 较多。
(2)加入有机溶剂、碱金属中性盐、表面活性剂等, 使蛋白质粒子的双电层破坏,而沉淀。 (3)加入化学试剂 pH<PI,与一价阴离子形成沉淀; pH>PI,与一些阳离子形成沉淀 蛋白质在酸性溶液中,与阴离子(三氯乙酸盐 等)形成沉淀; 在碱性溶液中,与阳离子(Ag+、Cu2+、Zn2+、 Fe3+、Pb2+)形成沉淀。
2、絮凝 (1)机理: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即一 个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的许多链节分 别吸附在不同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联 接时,形成了较大的絮团。
絮凝剂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 其相对分子量可达数万至一千万,具有长 链状结构,其链节上含有许多活性官能团。 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或氢键的作用, 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絮凝剂的结构要求: 一方面要求其分子必须含有较多的活性 官能团,使之能和胶体粒子结合; 另一方面要求有长链的线性结构,以便 同时和多个胶体粒子结合。
三、调整pH法(常用方法) 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解质 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 特性。 原理: (1)等电点沉淀法 大多数蛋白质的等电点在酸性范围内 (pH4.0-5.5),利用酸性来调节发酵液pH 使之达到等电点,可除去蛋白质等酸性两 性物质。
(2)在膜过滤中,发酵液中的大分子物 质易于与膜发生吸附,调整pH改变易吸附 分子的电荷性质,减少堵塞和污染。 (3)细胞、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等 在某个pH值下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 颗粒,有利于过滤的进行。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酵液的预处理1 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加水稀释法能降低液体粘度,但会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继过程的处理任务。
而且,单从过滤操作看,稀释后过滤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须大于加水比才能认为有效,即若加水一倍,则稀释后液体的粘度必须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过滤速率。
加热是发酵液预处理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加热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提高过滤速率。
同时,在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下可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的凝聚物,进一步改善了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对于粘度较高的发酵液,稀释或者加热可以降低发酵液黏度,有利于输送和过滤等后续操作。
2 离心法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主要反映了高速离心能耗大、设备昂贵,因而得不到推广应用。
国内有些厂家仿效国外的做法, 采用高速蝶片式喷嘴离心机分离菌体, 虽对谷氨酸菌体的除去有一定效果, 但对菌丝较轻细的肌苷菌体至今未取得满意的结果且设备价格昂贵。
3 絮凝和凝聚及混凝方法絮凝预处理能显著加快发酵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提高过滤速度。
李凡锋等处理1,3-丙二醇发酵液后,其中絮凝样的滤饼湿基、干基重量分别比对照样增加了41.13%、51.88%。
江龙法等采用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对L - 乳酸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江龙法等用壳聚糖作絮凝剂处理谷氨酸发酵液,经处理后的发酵液菌体减少95 %以上,谷氨酸浓度没有降低。
周荣清等的研究证明:透明质酸发酵液经絮凝预处理后,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发酵液的固液分离效果,同时其滤清液的纯度亦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在超滤过程中污染程度明显减少,渗透通量增加。
4 调节PH值调节pH值可以改善发酵液吸附性质和使蛋白变性。
对于加入离子型絮凝剂的发酵液,调节pH可改变絮凝剂的电离度,从而改变分子链的伸展状态。
郝健等[7]的研究表明,pH越低,相同操作电压下工作电流越大,脱盐操作时间也越短,发酵液初始pH 调至6 左右为宜。
李向平等以壳聚糖为絮凝剂进行了单因素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H值和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效果影响很大。
【3】 发酵液预处理
过滤介质
• 促使滤饼的形成,并成为滤饼的支撑物 • 种类 织物介质 粒状介质 多孔固体介质
• 粒状、多空固体介质 填充型—硅藻土、砂、颗粒活 性炭、玻璃珠、塑料颗粒 成型颗粒滤层—烧结陶瓷、烧 结金属、金属丝 ·适用原料—固体含量 <0.1g/100mL
助滤
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使滤 饼疏松,从而增加滤速 硅藻土 活性炭 石棉 锯屑
——加热、变性试剂、表面活性剂、有机 溶剂、絮凝剂 依据机理: (1)水溶性蛋白质溶液是胶体体系 (2)蛋白质所带电荷因溶液pH改变而改变 (3)蛋白质溶液缓冲能力很强 (4)蛋白质具有热敏性
固液分离
• • • •
离心分离 过滤 双水相萃取 吸附
离心分离
借助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根 据物质颗粒的沉降系数、质量、密度及 浮力等因子的不同,使物质进行分离 要根据欲分离物质、杂质的大小、密 度、特性等不同,选择适当离心机、离 心方法和离心条件
• 过滤介质—滤布 • 适用原料—固体含量>0.1g/100mL
• 过滤操作 过滤阶段 恒速过滤—初期 恒压过滤—后期 滤饼洗涤 滤饼干燥 滤饼卸除
板框压滤机
应用
• 液体的澄清 • 分离难以过滤的低浓度悬浮液或胶体悬浮液 • 分离液相粘度大或接近饱和状态的悬浮液
真空转鼓压滤机
• 配合硅藻土,适用于 霉菌发酵液的过滤
凝聚与絮凝
• 凝聚:指在电解质的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 的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 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存在下,基 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凝聚
Al2(SO4)3·18H2O AlCl3·6H2O FeCl3·6H2O FeSO4·7H2O CaCO3 ZnSO4 MgCO3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
1.凝聚
凝聚是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 粒之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 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在生理pH值下,发酵液中的菌体或蛋白质常 常带有负电荷,由于静电引力的作用,使溶液中 带相反电荷的阳离子被吸附在其周围,在界面上 形成双电层。
应用实例:
在膜过滤中,发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易 与膜发生吸附,通过调整pH值改变易吸附 分子的电荷性质,即可减少堵塞和污染。
细胞、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等在某 个pH值下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颗粒, 有利于过滤的进行。
三、凝聚与絮凝
采用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改变大分子 物质的分散状态,使其聚结成较大的颗粒, 便于提高过滤速率;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和固液分离方法
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
①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提高固液 分离效率;
②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 一相中(多为液相);
③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提 取和精制后续各工序的顺利进行。
2.1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
① 发酵产物浓度较低,而且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 ② 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③ 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 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 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
改善发酵 液过滤特 性的物理 化学方法
调酸(等电点) 热处理 电解质处理 添加凝聚剂 添加表面活性物质 添加反应剂 冷冻-解冻 添加助滤剂
一、降低液体粘度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滤液通过滤饼的速 率与液体的粘度成反比,降低液体粘度就可 有效提高过滤速率。
降低液体粘度的常用方法 加水稀释法 加热法
加水稀释法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
03
综合应用
结合凝聚和絮凝技术,提高过滤效果 。先使用凝聚剂使胶体颗粒变大,再 加入絮凝剂形成絮凝团,便于固液分 离。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01
考虑发酵液特性、过滤要求及设备条件,例如对于含大量固体
颗粒的发酵液,先离心再过滤。
优化过滤工艺参数
02
调节转速、温度、压力等参数及助滤剂种类和用量,提升过滤
凝聚和絮凝技术
01
凝聚技术
定义:在中性盐作用下,胶体体系因 双电层排斥电位降低而变得不稳定的 现象。过程:加入电解质后,胶体粒 子间排斥作用减弱,导致电位下降, 胶体体系脱稳,粒子相互碰撞形成 1mm大小的凝聚体。
02
絮凝技术
定义:在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胶粒 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主要基于物 理集合。絮凝剂特性:溶于水的高分 子聚合物,长链状结构,链节含活性 官能团,能强烈吸附在胶粒表面。
效果。
定期维护和保养过滤设备
03
定期检查、清洗设备,校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确保设备正常
运行。
04
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胞内产物的预处理
降低液体黏度
通过加热或加水稀释发酵液来降 低其黏度,从而改善过滤特性。 加热法虽然有效,但可能影响产 物的活性和细胞自溶;加水法则 会增加发酵液体积和降低目标产 物浓度。
度减慢。
滤饼堵塞
随着过滤的进行,滤饼会逐渐增厚 ,导致过滤阻力增大,最终使过滤 操作无法继续进行。
目标产物损失
在过滤过程中,由于滤饼的堵塞和 吸附作用,容易导致目标产物的损 失,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过滤工艺优化的重要性
提高过滤速度
延长过滤介质的使用寿命
通过优化过滤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 过滤速度,减少过滤时间,提高生产 效率。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七、高价无机离子去除的方法
发酵液中主要的无机离子有:Ca2+、 Mg2+和Fe3+等。
主要影响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
1.钙离子的去除 发酵液中的钙离子主要来自培养基中的营
养盐成分,常采用酸化剂将其除去。
通常使用的酸化剂为草酸以及草酸钠,形 成草酸钙沉淀。草酸钙还能使杂蛋白质凝固, 改善发酵液的过滤性能。
(1)大部分是水; (2)细胞或碎片; (3)少量未用完的培养基; (4)一定量的代谢产物及副产物。
2.发酵液的特性
(1)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10%; 大部分为水,一般为90%~99%。
(2)发酵液中的悬浮固形物主要是菌体和蛋白 的胶状物,其颗粒小,带电荷,可形成稳定的胶 体溶液;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固体粒子可 压缩性大;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絮凝处理的结果不仅大大改善了离心分离后滤
液的澄清度, 使细胞碎片的去除率提高了十倍以上, 而且凝固了部分可溶性杂蛋白质, 滤液总蛋白的含 量降低了40%。实验还证明, 在絮凝过程中, β-半 乳糖苷酶的活性并没有受到影响。
二、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降低液体粘度的方法)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 液体的粘度成反比,因此,降低液体的粘度可有 效提高过滤速度。常用的方法:加水稀释法和加 热法。
絮凝剂的结构要求:
一方面要求其分子必须含有较多的活性 官能团,使之能和胶体粒子结合;
另一方面要求有长链的线性结构,以便 同时和多个胶体粒子结合。
(2)絮凝剂的分类 A、按絮凝剂官能团分为三大类型: 阴离子性:聚丙烯酸钠和聚苯乙烯磺酸。 阳离子性:聚丙烯酸二烷基胺乙酯和聚二烯丙基 四胺盐。 非离子性:聚氧化乙烯等。 B.根据来源分: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聚苯 乙烯类衍生物。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聚合铝盐、聚合铁盐等。 天然高分子有机物:海藻酸钠、明胶、骨胶、壳 多糖等。
发酵液的预处理讲解
这种包括凝聚和絮凝机理的过程,常称为混凝。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
1) 絮凝剂浓度(用量) 2) 絮凝剂分子量 3) 絮凝剂类型 4) 溶液的pH 5) 搅拌速度和时间 6) 助凝剂
Ga2+:加入草酸和草酸盐,生成草酸钙;加入磷 酸盐,生成磷酸钙
Mg2+:加入草酸(沉淀不完全);加入磷酸盐, 生成磷酸镁;三聚磷酸钠(Na5P3O10),生成可 溶性络合物
Fe3+:加入黄血盐,生成普鲁士兰沉淀
二、 发酵液的过滤
发酵液中含有大量菌体、细胞或细胞碎片以及残余的 固体培养基成分,过滤就是将悬浮在发酵液中的固体颗粒 与液体进行分离的过程。 定义: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分子引力或氢键的作用,强 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 吸附在不同颗粒的表面上,产生架桥联接,生成粗大的絮团, 这就是絮凝作用。
絮凝剂
根据活性基团在水中解离情况不同,可分为非离子型、阴 离子型(含有羧基)和阳离子型(含有胺基)三类。
A. 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 B. 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C.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如聚合铝盐和聚合铁盐等。 D.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多聚糖类胶粘物,海藻酸钠,
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利用多孔性介质截留固液悬浮液中 的固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称为过滤。
1.过滤介质
使滤液通过,截留固体颗粒并支撑滤饼的材料。 要求其具有多孔性、耐腐蚀性及足够的机械强度。
工业常用的过滤介质:织物介质、多孔性固体、 粒状介质。 无定形颗粒:无烟煤、砂、颗粒活性炭、铁矿砂等
成形颗粒:烧结金属、烧结塑料以及用合成树脂粘 结的硅砂、塑料颗粒等,做成圆筒形或板状。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
二、发酵液的预处理(续)
调整pH(预处理中较常用方法): – 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 荷性质,调节pH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如调液pH值使蛋白质等达到等电点以除去;膜 过滤中,发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易与膜发生吸附, 调pH值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即可减少堵 塞和污染。 – 调pH时,选较温和的酸或碱,防止局部过酸、 过碱。常用草酸
选择和使用助滤剂要点
根据目的产物选择助滤剂品种;
根据过滤介质和过滤情况选择助滤
剂品种; 粒度选择:
– 与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尺寸相适应。
使用量选择: – 与悬浮液中固形物含量相等,过滤速 度最快。
二、发酵液的预处理(续)
加入反应剂:
– 加入某些反应剂(不影响产物),利 用反应剂和某些可溶性盐类发生反应 生成不溶性沉淀。 –作用:生成的沉淀能防止菌丝体粘结, 使菌丝具有块状结构,沉淀本身可作 为助滤剂,并且能使胶状物和悬浮物 凝固,消除发酵液中某些杂质对过滤 的影响,从而改善过滤性能。
第二节 发酵液的固液分离
固液分离的目的:
– 收集胞内产物的细菌或菌体,分离除 去液相; – 收集含生化物质的液相,分离除去固 体悬浮物; 固液分离的方法:离心分离、过滤、分 离筛、重力沉降、浮选分离。
不同性状的发酵液应选择不同的固液分离方法 霉菌和放线菌发酵液:过滤方法 细菌和酵母菌发酵液(未经预处理):高速离心。 细菌和酵母菌发酵液(进行预处理):过滤方法。
举例:如菌体较小的氨基酸发酵液,采用絮凝 和添加助滤剂等方法进行预处理后,即可用板 框过滤机或带式过滤机进行菌体分离
一、影响固液分离的因素
发酵液中细胞或菌体、各种悬浮粒子的
大小和形状:
发酵液预处理
2.3 发酵液杂质的去除
在预处理时,应尽量除去高价无机离子、杂蛋白等。 2.3.1无机离子的去除 (1)钙离子的去除 在发酵液中加入草酸。作用:1 除去钙离子;2 去除部分镁离子; 3 同时草酸可酸化发酵液,使发酵液的胶体状态改变,有助于目 标产物转入液相。由于草酸的溶解度较小,用量大时可用其可溶 性盐(如草酸钠)。4 反应生成的草酸钙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提 高滤液质量。 缺点:草酸的价格较高,如果回收利用可以降低成本。例如:在 四环类抗生素废液中,加入硫酸铅,60℃下反应生成草酸铅,草 酸铅在90~95℃下用硫酸分解,再经过滤、冷却、结晶操作后即 可回收草酸。
2.5.5絮凝的优化
选择使用何种絮凝剂要综合考虑成本、可行性、 毒性等多方面因素。此外,絮凝效果与絮凝剂 的加入量、分子量和类型,溶液的pH、搅拌 速率和时间等因素有关。 加入助凝剂可以增加絮凝效果。 剪切力及处理时间(添加絮凝与进一步分离之 间的间隔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优化参数。
絮凝的优化流程为:①准备好所需的絮凝剂及化学试 剂;②分别向烧杯中倒入500~1000mL的悬浮液试样; ③搅拌(桨叶速率可为200r/min);④通过加酸或加碱 调节每个试样的pH值(例如,如果有6个试样,则分别 使其pH值为4、5、6、7、8和9);⑤同时向各烧杯中 加入助凝剂,并开始计时;⑥继续保持高搅拌速率 5min;⑦加入絮凝溶液,于1min内混合均匀;⑧降低 搅拌速率(例如降至50r/min)保持15min;⑨分析絮凝 结果(可通过静置或过滤等方法)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发酵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后所得到的液体产物。
它富含各种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菌体,通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然而,在发酵液的应用过程中,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重点讨论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技术。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发酵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菌体,为了提高发酵液的质量和纯度,需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常见的发酵液预处理方法包括离心、超滤、加热杀菌等。
1. 离心离心是将发酵液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
离心可以有效地分离出发酵液中的固体颗粒,如微生物细胞和沉淀物等。
离心速度和时间的选择应根据发酵液的特性来确定,以确保最佳的分离效果。
2. 超滤超滤是利用滤膜的孔隙大小将发酵液中的溶质分离出来。
超滤可以去除发酵液中的胶体、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同时维持较高分子量的活性物质的存在。
超滤技术操作简单,适用于连续生产中。
3. 加热杀菌加热杀菌是通过高温处理来灭活发酵液中的微生物。
加热杀菌可以有效地消除微生物的活性,并保证发酵液的稳定性和长期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热杀菌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对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造成破坏。
二、菌体的回收菌体的回收是指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菌体从液体中分离和提取出来的过程。
菌体的回收主要包括离心、过滤、洗涤等步骤。
1. 离心回收离心回收是通过离心机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菌体与液体分离。
离心速度和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菌体的大小和密度来确定,以保证最佳的分离效果。
2. 过滤回收过滤回收是通过滤膜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菌体截留在滤膜上,使其与液体分离。
过滤回收可以采用不同孔径的滤膜,根据菌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滤膜孔径,以提高分离效果。
3. 洗涤回收洗涤回收是将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菌体进行洗涤,以去除发酵液中的残留有机物质和杂质。
常用的洗涤液包括缓冲液、蒸馏水等。
洗涤的目的是提高菌体的纯度和质量。
第三章发酵液预处理介绍
第三章发酵液预处理介绍第一节发酵液预处理的意义发酵液预处理是指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对发酵液进行一系列阶段性加工处理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发酵液的品质和产量,并为后续的纯化和提取工艺提供更好的条件。
发酵液中包含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酶、蛋白质、多糖、有机酸等,这些物质的存在对发酵液的利用和后续处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预处理措施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提高发酵液的品质,使得后续的纯化、分离和提取工艺更加顺利进行。
第二节发酵液预处理的主要方法1.发酵液的过滤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菌体、代谢产物等物质,通过过滤可以将这些悬浮在发酵液中的物质进行分离。
过滤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微孔滤膜、滤布、滤纸等,根据发酵液中悬浮物质的大小和特性选择合适的过滤方式。
2.发酵液的沉淀通过沉淀可以将发酵液中的颗粒物质和胶状物质分离出来,常用的沉淀剂包括铝盐、聚合物等。
沉淀剂的选择需要根据发酵液的特性来确定,同时需要考虑沉淀剂的剂量和沉淀时间等因素。
3.发酵液的调节发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pH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需要进行调节。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入酸碱,将发酵液的pH值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营养物质,如氮源、磷源等,来调节发酵液中的营养成分。
4.发酵液的浓缩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和代谢产物通常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为了将其纯化和提取,需要将发酵液进行浓缩。
常用的方法包括真空浓缩、膜浓缩等,根据发酵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浓缩方式。
第三节发酵液预处理的应用案例1.青霉素的生产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病症。
青霉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发酵液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
首先,通过过滤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和悬浮颗粒物进行分离。
然后,采用酸碱调节的方法,将发酵液的pH值调节到适宜的范围。
最后,通过真空浓缩将发酵液中的青霉素进行提取和纯化。
2.乳酸的生产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发酵液预处理与浓缩
收和浓缩
反渗透 压差1.0~10 MPa 盐、氨基酸、糖的
浓缩
浓缩大分子 纯化去杂质(植物成分) 去热源 滤过除菌
菌体分离
对于发酵的胞外产物,首先要除去悬浮的微 生物、离子与胶体。目前,较好的固液分离方法 是过滤或离心。
采用超滤法去除谷氨酸发酵液中的菌体,不 仅可以将发酵原液中固形物含量浓缩10倍,为菌 体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而且超滤透过液中谷氨 酸含量、pH等理化指标与发酵液相同,但不含菌 体,且蛋白含量很低,再利用等电点法提取谷氨 酸时,回收率可达到90.96%,比传统等电点法高 7个百分点。
操作方式:间歇式、连续式 型式:管式、套筒
高 速 冷 冻 离 心 机
旋转过滤机
滚 筒 式 离 心 机
4000
三、细胞破碎
细胞破碎(cell rupture)技术是指利用外力 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含物包括目的 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
细胞破碎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 型药物成分的基础。
应用范围受限制; ③仅采用膜分离技术分离效果有限,往往需要
与其他分离工艺组合起来使用。
3.2 膜原理
按膜孔径大小分类 微滤膜
0.02~10 µ m 超滤膜
0.001~0.02 µ m (1~20 nm) 反渗透膜
0.0001~0.001 µ m (0.1~1 nm) 纳米过滤膜
小分子产物的回收
氨基酸、抗生素、有机酸和动物疫苗等发酵 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以下,用超滤法可从 发酵液中回收这些小分子产物,然后利用反渗透 法进行浓缩和除去更小的杂质。
除内毒素
内毒素是细菌新陈代谢和细菌死后分解的 产物,主要成分是脂多糖、脂蛋白等。在静脉 注射药液时,如果将其带进血液,会对人体造 成相当大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
1) 絮凝剂浓度
2) 絮凝剂分子量
3) 絮凝剂类型
4) 溶液的pH
5) 搅拌速度和时间
6) 助凝剂
A. 絮凝剂浓度
浓度增加有助于架桥充分,但是过多的加量会引起吸 附饱和,在胶粒上形成覆盖层而产生再次稳定现象。
B. 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
分子量提高、链增长,可使架桥效果明显,但分子量 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因为随分子量提高,高分子絮凝剂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
山东农业大学 孙中涛
预处理和固液分离的目的:
1、分离细胞、菌体和其它悬浮颗粒(细胞碎片、核酸 和蛋白质的沉淀物)。
2、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
3、改变滤液的性质(降低粘度等),以利于后继操作。
总策略: 1、胞外产物:应尽可能转移到液相中,常 用调pH至酸性或碱性的方法来达到。 2、胞内产物:首先收集细胞、破壁,生化物 质释放到液相,再分离细胞碎片。 3、通常,以含生化物质的液相为出发点,进 行后继操作。
使蛋白质变性的其它办法:
大幅度改变pH,加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 或表面活性剂等。
在抗生素生产中,常将发酵液pH调至偏酸性 范围(pH2—3)或较碱性范围(pH 8—9)使蛋白质 凝固,一般以酸性下除去的蛋白质较多。
加有机溶剂法通常只适用于所处理的液体数 量较少的场合。
利用吸附作用除去蛋白质:
举例:
3、采用酶制剂分解黏性物质
如果发酵液中有不溶解的多糖存在,则最好用酶将它转化
为单糖,以提高过滤速度。 例如:万古霉素用淀粉作培养基,加入淀粉酶后,能使过 滤速度加快。
4、染菌发酵液的处理方法
混凝: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菌体或蛋白质来说,同时 具有降低粒子排斥电位和产生吸附架桥的双重机理,所以可以 单独使用, 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主要通过分子间引力 和氢键产生吸附架桥,常与无机电解质凝聚剂搭配使用。 首先加入无机电解质,使悬浮粒子脱稳而凝聚,然后,再 加入絮凝剂。凝聚作用为絮凝剂的架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 而,提高了絮凝效果。 这种包括凝聚和絮凝机理的过程,常称为混凝。
用磷酸盐处理,也能大大降低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
度。此法可用于环丝氨酸的提炼。
3、除去铁离子: 可加入黄血盐,使形等电点法:
蛋白质等电点多在pH 4.0一5.5,此时溶解度最小。但 单靠等电点法不能将大部分蛋白质除去。 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能与一些阴离子如三氯乙酸盐、 水杨酸盐、钨酸盐、苦味酸盐、蹂酸盐、过氯酸盐等形成沉 淀。 在碱性溶液,蛋白质能与一些阳离子,如Ag1+,Cu2+, Zn2+,Fe3+和Pb2+等形成沉淀。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分子引力或氢键的作用,强
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
吸附在不同颗粒的表面上,产生架桥联接,生成粗大的絮团,
这就是絮凝作用。
絮凝剂
A. 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 B. 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C.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如聚合铝盐和聚合铁盐等。 D.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多聚糖类胶粘物,海藻酸钠, 明胶、骨胶、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等。
恒压下,可压缩性滤饼的比阻值应为常数。如过滤 介质的阻力相对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则恒压下的过滤方 程式如下:
(二)、影响过滤速度的因素
菌种 发酵条件(培养基的组成,未用完培养基的数量,消沫油, 发酵周期)。 过滤条件:压力等
1、菌种
菌种对过滤速度影响很大。 真菌:菌丝粗大,容易过滤,不需特殊处理。滤渣呈紧密 饼状物,易从滤布上刮下,可采用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 放线菌:菌丝细而分枝,交织成网络状,还含有很多多糖 类物质,粘性强,重量比阻r B值高,过滤困难,一般需经预 处理,以凝固蛋白质等胶体。 细菌:菌体更细小,过滤十分困难,如不用絮凝等方法预 处理发酵液,往往难以采用常规过滤的设备来完成过滤操作。
大,滑移面(剪切面)在图
14—1中用波纹线表示。
双电层结构的电位:
胶粒保持分散状态的原因
1、扩散双电层的结构:一旦由于布朗(Brown)运动 使粒子间距离缩小到它们的扩散层部分重叠时,即产生电 排斥作用,阻止了粒子的聚集。ζ 电位越大,电排斥作用 就越强,胶粒的分散程度也越大。 2、水化层:由于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形成了水化 层,也能阻碍直接聚集。水化膜主要是伴随胶粒带电而引 起,一旦ζ电位降低或消失,水化层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
必要性:
1、改变液体物理性质,促进固液分离。 细菌及某些放线菌菌体细小,发酵液粘度大,不能直
接过滤,由于菌体自溶,核酸、蛋白质及其它有机粘性物
质的存在会造成滤液浑浊,滤速极慢,因此,在预处理中 应采用絮凝或凝聚的方法,设法增大悬浮报中固体粒子的
大小,提高其沉降速度,或采用稀释、加热等方法降低粘
度,以利于过滤。
2、发酵液杂质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高价无机 离子和杂蛋白,预处理时,应尽量除去。
高价无机离子危害: 在采用离子交换法提炼时,影响树脂的交换 容量。
杂蛋白质的危害: a) 离子交换法和大网格树脂吸附法提炼时,会降 低吸附能力, b) 萃取时,易产生乳化。 c) 过滤或膜过滤时,使滤速下降,膜受到污染。
(一)、发酵液的过滤特性和滤饼的重量比阻
发酵液大多数属于非牛顿型液体,滤渣为可压缩性的。
衡量过滤特性的主要指标是滤饼的重量比阻r B,表示 单位滤饼厚度的阻力系数,与滤饼的结构特性有关。
对于不可压缩性滤饼,比阻值为常数,但对于可压缩性
滤饼, r B是操作压力差的函数、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由此可见滤饼的比阻值是随操作压力差的提高而增大的。 因此开始过滤时应注意不能很快提高压差,通常靠液柱的自 然压差进料,并应缓慢地逐步地升高压力,一般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压力差不要超过0.05MPa,最后的压差(不包括榨滤) 也不超过0.3一0.4MPa。
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地改变细胞、菌体和蛋
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聚集起来,增大体
积,以便于过滤。 常用于菌体细小而且粘度大的发酵液的预处理。
1、凝聚技术
双电层理论:
菌体或蛋白质等胶体粒子表面一般都带有电荷,带电原因主要是吸附
溶液中的离子或自身基团的电离。 通常菌体带负电荷,由于静电作用使带正电荷的粒子被吸附在周围,
凝聚价或凝聚值:
电解质的凝聚能力可用凝聚价或凝聚值来表示。 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毫摩尔/升),称 为凝聚价或凝聚值。 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该值就越小,即凝聚能力越强。 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胶粒凝聚能力的次序:
常用的凝聚剂电解质有:
2、絮凝作用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具有长链线状结构,是水溶性 聚合物,分子量高达数万至一千万以上,在长的链节上含有 相当多的活性功能团,可以带有多价电荷,也可以不带电性。
3、发酵时间
正确选择发酵终了时间对过滤影响很大。
在菌丝自溶前必须放罐,因为细胞自溶后的分解产物很 难过滤。 有时延长发酵周期虽能使发酵单位有所提高,但严重影 响发酵液质量,使色素和胶状杂质增多、过滤困难,最终造 成成品质量降低。
(三)、改善过滤性能的方法
对于难过滤的发酵液,必须设法改善过滤性能、降低滤 饼的比阻值,以提高过滤速度。 改善过滤性能的方法: 1、预处理发酵液。等电点,蛋白质变性、吸附以及凝聚 和絮凝等方法。 2、加入助滤剂,直接在发酵液中形成填充一凝固剂。 3、酶解作用
ζ电位数学表达式:
由式(14—1,2)知:
ζ电位与扩散层厚度和电动电荷密度成正比,而扩散
层厚度又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因此,对带负电性菌体 的发酵液,高价阳离子的存在,可压缩扩散层厚度,促使
ζ电位迅速降低,而且,化合价越高这种影响越显著,当
双电层的排斥力不足以抗衡胶粒间的范德华引力时,由于 热运动的结果导致胶粒的互相碰撞而聚集起来。
2、加入反应剂
反应剂相互作用,或和溶解性盐发生反应,生成沉淀。 能防止菌丝体粘结,使菌丝具有块状结构。 沉淀本身即可作为助滤剂,并且还能使胶状物和悬浮 物凝固。 正确选择反应剂和反应条件,能使过滤速度提高3—10 倍。
举例: A. 新生霉素发酵液中加入氯化钙和磷酸钠,生成的磷酸钙 可作为填充——凝固剂。一方面作为助滤剂,另一方面 还可使某些蛋白质凝固。 B. 环丝氨酸发酵液用氧化钙和磷酸处理,生成的磷酸钙沉 淀,熊使悬浮物凝固。多余的磷酸根离子,还能除去钙、 镁离子。
2、培养基
培养基的组成对过滤速度影响也很大。 黄豆粉、花生饼作氮源、淀粉作碳源会使过滤困难。
举例:a 、在链霉素发酵液的培养基中,加以黄豆粉代替 玉米浆,则比阻值增大0.6—1.0倍。
b、 在青霉素发酵的培养基中,加入酵母蛋白,rB 值也提高很多。 此外,发酵后期加消沫油或剩余大量末用完的培养基都 会使过滤困难。
(一)、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
1、去除钙离子:
宜加入草酸。草酸溶解度小,用量大时,可用其盐,如 草酸钠。 草酸钙能促使蛋白质凝固,提高滤液质量。
草酸的回收:四环类抗生素废液中,加入硫酸铅,在
60℃下生成草酸铅。后者在90-95℃下用硫酸分解经过滤、 冷却、结晶后可回收草酸。
2、除去镁离子: 加入三聚磷酸钠,它和镁离子形成可溶性络 合物:
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
但这些正离子还受到热运动的影响,具有离开胶粒表面的趋势,在相 距胶核表面约一个离子半径的stern平面以内,正离子被紧密柬缚在胶核表
面,称为吸附层或紧密层,在stern平面以外,剩余的正离子则在溶液中扩
散开去,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最后达到主体溶液的平均浓度,称为扩散 层。
当胶粒在溶液中作相 对运动时,总有一薄层液 体,随着它一起滑移,这 一薄层,厚度比吸附层稍
1、四环类抗生素生产中,采用黄血盐和硫酸锌的协同 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锌钾的胶状沉淀来吸附蛋白质,取得很好 的效果。 2、枯草杆菌发酵液,常加入氯化钙和磷酸氢二钠,生 成庞大的凝胶,把蛋白质、菌体及不溶性粒子吸附并包裹在 其中而除去,从而加快了过滤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