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点

作者:秦虹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在教学反思时疲于应付,将教学反思程式化、敷衍化的问题,提出做好教学反思需从反思课堂生成、反思设计意图、反思错题难题入手,抓好这三个关键点对课堂行为进行正确的评判,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109-02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反思,是指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课后复盘和思考,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存在应付心理,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没有针对教材、教学过程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导致教学反思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起到有效提升教学能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可以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反思课堂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有些是教师在预设之内的安排,也有些是课堂偶然生成的。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对课堂预设能力的把握,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学生认知特点的充分了解。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这些意外生成,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这就要求教师反思课堂生成,思考自己在备课时所存在的遗漏和问题。这可以从反思教材这个层面展开。而反思教材,就是反思自己对教材是否理解充分。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要备好课,首先就要备好教材,而且要知道“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如果对教材人云亦云,完全按照教材设计的思路来设计课程,那就会缺乏对教材的深层分析和思考,这时就不一定能设计出理想的课堂。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中,教材设计了两道习题: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11=0.0909……

2÷11=0.1818……

3÷11=?

4÷11=?

5÷11=?

2.不用计算器而是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6÷11=?; 7÷11=?; 8÷11=?; 9÷11=?

从教材例题看,表面上习题看起来很简单,笔者原本也认为学生不会出现错误,但是恰恰相反,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次计算中,学生就出现了麻烦,教材中1÷11等于0.090909…,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却是0.090909091,这个意外情况让笔者措手不及。但随即笔者灵机一动,决定让学生借这个机会,充分认识计算器进行的四舍五入的计算处理。于是,笔者将问题抛给学生:“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得数是0.090909091,还是课本上的0.090909…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哪一个算错了呢?”问题一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正确地读出计算器上的得数。经过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当除法计算得数是无限小数时,计算器显示出来的得数是保留几位小数之后的近似数,如果要还原之前的结果,可能会是无限循环小数,这要根据小数部分是否由重复出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该教材例题之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0.12345679×9,等于多少?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之后显示结果为1.11111111,此时,有一部分学生就理解成1.11…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之后,认为这是一个有限的八位小数,并不是无限循环小数,因为因数共有八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个八位小数。通过将这种乘除法的实例对比,学生意识到在读计算器上的结果时,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则。

这个环节,笔者在之前预设课堂教学过程时,没有考虑到计算器显示出来的得数会和教材的得数有出入,所以在备课时,也仅仅是把计算器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使用,但是在学生进行操作这个生成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课堂中隐藏的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地读出计算器中的结果。通过对课堂生成的反思,笔者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对教材的解读深入一些,把握更加到位一些。只有充分备课,才能让课堂预设游刃有余。

二、反思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在教学中因为有了教案预设,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按照预设的“剧本”走下去,学生只有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大家才会认为教师对课堂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实际上,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领悟专家的想法,也要参考名师的设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对学情有深度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反思设计意图,看看自己在设计中是否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反思设计,即反思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到位。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活动课《掷骰子》内容时,教材是这样设计的:要求掷骰子20次,如果和是5,6,7,8,9,老师赢,否则学生赢。于是,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先让学生分组计算出骰子的和分别是2,3,4,5,6,7,8,9,10,11,12之后,让大家一起讨论老师赢的可能性会是多少,学生赢的可能性又是多少。经过讨论之后确认老师赢的可能性是[511],学生赢的可能性是[611]。根据预设,笔者接着追问:这样的比赛规则你们同意吗?在课前预设时,笔者认为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同意这样的比赛规则。接下来,笔者就会根据这样操作的结果——即教师赢,一旦教师赢了,就会激发学生去探求掷骰子背后的秘密和原因,从而带领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规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竟然有大多数学生不认可这样的操作规则,他们认为这样操作教师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不公平。面对学生的这个想法,笔者改变了预设,追问学生:为什么说教师赢的可能性大呢?大家经过计算认为教师赢的可能性是[511],学生赢的可能性是[611],难道不是[511]小于[611]吗?学生认为,在计算教师掷骰子概率时,选择的数字都是5,6,7,8,9这些中间数字,不大也不小,而计算学生掷骰子概率时,选择的数字要么比较小,要么比较大。根据学生的这个回答,笔者继续追问:中间的数比两边的数要好在哪儿呢?学生认为,用中间的数,能够有多种方法来进行掷骰子操作,也就是掷骰子操作的频率会高一些。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辩证后,笔者发现这时已经不需要再进行掷骰子操作活动了,因为学生已经在脑子里进行了操作。

在这节课中,根据原有的设计意图,笔者的本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原因在于笔者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没有认识到学生对于掷骰子这个游戏已经拥有足够的基本活动经验,凭借这种经验,他们就能够接近数学的本质。因此,通过对设计意图的反思,笔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在及时补救中完善课堂设计。

三、反思错题难题

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看学生习题的完成情况。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问题进行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其实跟课堂教学的反思是一样的。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能有效地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0.385÷0.07商5余(; )。学生的答案有35,3.5,0.3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笔者分析后发现,原来他们是根据除法竖式计算判断而来的。

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存在一个客观的问题,那就是小数除法在整个单元教学中都没有涉及余数的处理,在例题中呈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除尽、循环小数、近似数这三种情况,有余数这个知识是在后面才学习的,按照教材的要求,计算如2.5÷0.4=6.25(个),这时只需要计算出整数部分就可以了,对于余数的意义,并没有过多讨论和解释。

通过对错题的反思和分析,教师可以得出新课教学中的不足,一节课虽然上完了,但并不代表已经结束了,有时新课教学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教学不到位就会留下后患,让学生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