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惠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古代文论 (1)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一、诗言志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诗言志:诗歌表现人内心的情志。
PS:在先秦,“志”主要指的是与政教相关的人生态度、理想抱负。
“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辩·序》四、孔子文论〔一〕兴观群怨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论语·阳货》【兴】“引譬连类”(孔安国)“托物兴辞”、“感发志意”(朱熹)【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朱熹)【群】“群居相切磋”(孔安国)“和而不流”(朱熹)【怨】“怨刺上政”(孔安国)〔二〕论质文关系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三〕比德论之萌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四〕中和之美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文学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
凡一民族形成之时期,其哲人巨子之言论风采,往往影响于其民族精神,流风余韵,亘千百年。
故于此时期中,能深求一带名哲之主张,于其民族文学之得失,思过半矣。
此其人虽不必以文学批评家论,而其影响之大,往往过一般之批评家远甚。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五、孟子文论(一)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古代文论选读
古代文论选读一.两汉文论1.谈谈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积极意义?司马迁文艺理论批评观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司马迁评价屈原时肯定了他的“怨”和直谏的精神,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肯定他的“直谏”精神。
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情绪和对统治者的“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家正是秉承这种精神,形成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传统。
(2)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说:“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
对后代受迫害的进步作家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坚持文学创作是有力的鼓舞和激励。
同时,唐代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受到过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3)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里对司马迁和《史记》有很多批评,但也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在司马迁的创作中确实体现了“实录”的创作原则,例如他对当朝开国的最高统治者刘邦,既写了他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他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眼光,也写出了他虚伪、狡诈、凶残的流氓无赖嘴脸。
对当代“今上”的汉武帝刘彻,既表彰他打击匈奴、保卫国家的伟大功绩,也写了他加重税敛、穷兵黩武、任用酷吏的凶残和求仙访道、笃信方士的荒唐可笑。
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史学著作公正不阿的写作传统,也对后世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坚持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有极大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总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2.结合《史记》的某些内容来看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復習資料中文本科《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復習資料舉例(一):(莊子的)“虛靜”說[提出]“虛靜”說是中國古代有關創作構思的理論。
“虛靜”,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說法,莊子極大地發展了老子的“虛靜”的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的“坐忘”就是“虛靜”,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內涵]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響]莊子的“虛靜”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
(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提出]這是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裏提出來的關於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的說法。
《陽貨》篇記載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內涵]興,指詩歌具體安排的藝術形象可以激發人的精神之興憤,可以使人從詩歌鑒賞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觀,是指詩歌真實地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因而能讓人從中觀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群,則是人為詩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強團結的作用;怨;是指文學作品有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
[影響]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是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源頭,對後來的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和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孟子的)“知言養氣”說[提出]這是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提出來的,篇中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內涵]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具有高尚道德品質而形成的一種崇高的精神氣質蘊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辭。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篇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篇在高校讲授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古代文论时,有一个人物是一定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刘勰。
刘勰是很有故事的人物,他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小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家里穷得没有钱娶妻,但他似乎也受到过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古籍记载,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在梦中,他俨然就是孔子的弟子。
刘勰醒来时,觉得这可能是圣人给他的一种暗示,所以,他一直想着有机会传播儒家思想,才不会辜负托梦给他的孔子。
可是,现实的状况让刘勰没有办法实现建功立业的梦。
他在二十岁左右,不得不进了京城的定林寺,在寺庙里过着清静、孤寂的生活,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叫僧佑,刘勰跟着僧佑学习,也帮他做些抄抄写写的事。
僧佑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原籍徐州,出生于建邺,14岁时就进入定林寺,成为定林寺开山祖师法达的嫡传第子。
僧佑既是得道高僧,又是佛学大家;既深研佛学,又收集佛教典籍;既释注佛典,又精通儒家等经典,他使定林寺成了非凡的名寺。
刘勰跟着他,也是既读经习佛,又研习儒道,慢慢地学问也渊博了,成了博学之士。
可以说,刘勰是精心于佛,致心于儒,又留心于道,逐渐成了当时的杰出文化学者,而他的师傅在京城的广泛人缘,与京城大官、望族和高层文化人物的交往,也对刘勰帮助很大。
当时很多的大人物都请僧佑题写匾额,撰写碑文等,或许是僧佑太忙了,求写的人太多了,有时,机会就落到了刘勰的身上。
而且,刘勰的碑文也写得很好,也渐渐有人请他写了。
后来,京都建康的不少寺塔及高僧碑文都是由刘勰撰写的,这表明刘勰也出名了。
因为碑文写得好,影响也大了,都城的显贵们也开始留心这位寺庙里的学者,这就给了刘勰走出寺庙的一个好机会。
本来,年轻时刘勰就梦到孔子,就有志于仕途,他不但居于寺中凡心未了,而且更是致心于儒,很在意于官场,也很想能闻达于诸侯。
梁武帝肖衍天监初年,机会终于来了,经人推荐,刘勰离开了定林寺,步入仕途,先是任职奉朝请,后来又任中军将军肖宏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将军肖绩的记室,还当过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最后任昭明太子肖统宫中的通事舍人兼步兵校尉。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第一节诗言志1、简述先秦文学理论的概况?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那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先秦时期指有史以来至秦王朝建立这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性质特点和先秦时期文学的历史现状是相呼应的。
首先,先秦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时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的认识;其次,先秦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当中,由于当时的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于是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的文学理论阐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主张“知言养气”“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奠定了“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封建社会正统文学观。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道家很少直接谈论文学,而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述美与道的关系。
总之,儒家的文学理论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道家的文学理论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墨家的墨子主张文学要“尚用”“尚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和标准。
儒道互补,为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尚书•舜典》中关于“诗言志”的片段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歌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现的、抒情的。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是互相联系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统一和谐的美,就能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才。
◆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
《庄子》简况。
《庄子》52篇,今存33篇。
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是弟子和后学所作。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它的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把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庄子》是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古代文论选读
古代文论选读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古代文论选读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和价值,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下面是一些关于古代文论选读的相关参考内容:一、《论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对诗歌的定义、审美标准以及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陶渊明提出了“兴贤示教,治安弭乱”的创作宗旨,认为诗歌应该以表达高尚情感、美化社会风气为目的。
此外,陶渊明还对诗歌的形式、内容、修辞手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是古代文论中的经典之作。
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重和尊重,并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点。
韩愈认为,师德的高尚与不高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他提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强调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论述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论述了文学对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陶冶的重要性。
欧阳修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教育和启迪人心的作用。
同时,他还强调了文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原则和价值,提出了“文学要学习民间的语言、情感和生活经验”的主张。
四、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杂纂》是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
他在这部著作中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它们进行了批评和评价。
杨慎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关于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规律和原则。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同时注意形式的美感和趣味性。
此外,他还强调了文学创作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敏感和关注。
综上所述,古代文论选读是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古代文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从中获取创作和研究的启发和借鉴。
汉代文论选读
第二章中国文论的发展与成熟第一节儒家文艺观的确立《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知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故钟鼓管磐,羽龠yuè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
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
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
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论韩愈“以文为诗”【摘要】韩愈,后人也称之为韩昌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提倡古文。
韩愈的作品最具创造性和代表性。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韩愈大胆创新和探索。
用写赋的手法作诗。
韩愈作为古文大家,他熟谙古文章法。
提出以文为诗的文学观点。
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以文为诗古文运动韩愈中唐时期,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位关键性的领军人物。
他的创作在引领了当时的文学风潮外,还沾溉一代宋诗,使宋人在唐人之后摆脱唐诗束缚扩展出一片诗坛新天地。
而这位领军人物就是被后人称为韩昌黎的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曰“文”,又称韩文公。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并没有给“以文为诗”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后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才有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严羽是中国古代诗论大家,对唐诗有着十分深厚的修养。
所谓“以文为诗”就是用散文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之法作诗,使诗歌散文化。
在诗歌的章法上,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方法都贯彻于具体创作中。
钱钟书指出:“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
”例如韩愈著名的《山石》,历历叙写黄昏入山、到寺、留宿、次日出山的所见所闻。
全篇只是按部就班地叙写,看似无意求工,但一句一景,语丽辞工,绘声绘色。
句律则多用散,力避骈偶,更能表达出磊落不平的心情。
作者在句法上,尽量避免对句与律句的使用,尤其是长篇古体诗,往往通首散行,不用对仗,使诗歌松动变形,达到跌宕跳跃的艺术效果,进而使诗句可长可短,力求造成参差错落之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中国文论的萌芽和产生第一节先秦文论概述及古代文论的萌芽《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二、“诗言志”《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三、“美刺”《大雅·嵩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巷伯。
《大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四、“陈诗观风”《吕氏春秋·音初》: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故曰:乐为之观也深矣。
(审音知人)《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弥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这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宣泄作用;讽谏作用)季札观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
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yōng》、《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是一部关于文学艺术的著作,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特点。
这些文论涵盖了从先秦时代到清朝时期的各种文学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下面是对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介绍。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录录,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文章”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
这些论述反映了文学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如勤奋学习、博采众长、吸取外来文化等。
此外,《论语》也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素》《太素》是一部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
这部著作主要包括《太素章句》、《笺说文》、《臧文轩传》等三个部分。
其中,《太素章句》是韩愈对诗歌和《诗经》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以及韵律的运用。
《笺说文》则是对汉代翰林学士徐干《说文解字》的注解和补充,内容包括文字的起源、演变、用法等方面。
《臧文轩传》则是对南朝的一位文学家的文学生涯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太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论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诗歌、文字、文学家等方面的问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时期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全书共分六卷,分别介绍了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思想、语言、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了诗歌、散文、赋的区别,明确阐述了三种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此外,涉及到的文学理论还包括比喻、意象、意境等方面,阐释了文学创作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
《文心雕龙》被誉为“千古文论之冠”,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巨大。
《唐才子传》《唐才子传》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文学评传,记载了唐代一些文学家的生平与创作。
这些才子当中有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等,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嘿,‘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
’这话说得真带劲。
就那么几个字,就能让人明白好多意思;坐在那儿想象,就能去到万里之外。
你想想,这文字的力量多强大。
就像小王,他读了一句特别有韵味的诗,一下子就感觉自己穿越到了古代。
”“哇哦,‘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写文章得有自己的特色才珍贵,光靠传承可不行。
就像画画,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风格。
小李一直努力想写出有独特风格的文章,他觉得这句话给了他动力。
难道你不想有自己的风格?”“哎呀,‘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诗里的清新景色就像春天刚到的时候,柳芽才黄还没长齐。
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让人陶醉。
张姐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了春天的美景。
你说美不美?”“哇塞,‘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写文章的时候心思要像陶器的制作一样,安静虚灵。
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山谷里,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小赵写作文之前,总会先让自己安静下来,找找灵感。
你不试试?”“哟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写文章的人有感情了才会动笔,读文章的人透过文字感受感情。
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作者和读者。
陈哥读文章的时候,就特别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呢?”“嘿,‘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视野多开阔。
一下子就能看到古今,一瞬间就能摸到四海。
就像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能看透一切。
刘妹看历史书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仿佛自己经历了千百年。
你有没有?”“哇哦,‘文以气为主。
’文章要有一种气质。
就像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个性。
小孙写文章的时候,就努力让自己的文章有独特的气质。
难道你不想?”“哎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情感多饱满。
登山的时候情感充满了山,看海的时候意思溢出了海。
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随时会溢出来。
李叔去旅游的时候,就有这种深刻的感受。
你不想体验一下?”“哇塞,‘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诗就像一棵树,情感是根,语言是苗,声音是花,意义是果实。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分为“鄙见”(即理论评述) 和“著录”(即戏曲篇名目录,也包括南 戏脚色、科白等简单记录)两个部分。 贡献和意义:1、对南戏的热情扶持,反对 一味重北轻南。2、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 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3、提倡“本 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 时文为南曲”。
B戏曲表演论
首先 ,演员修养。剧本转化为活的戏曲艺术的关键 在于演员的再创造。明代潘之恒提出:演员要从 “才、慧、致”三个方面加强修养,“才、慧”是 指对剧作“一字不遗,无微不极”、“一目默记, 一接神会,一隅旁通”;“致”是指表演的“从容 合节”。 其次,唱法研究。首推魏良辅的《曲律》阐明了昆 曲的演唱规律。 最后,身段动作。清末戏曲汇编成《梨园原》是仅 见的一部重点论述表演技术的专著。书中总结“身 段八要”、“曲白六要”、“艺病十种”等具有规 律性的问题。李渔在《闲情偶寄· 演习部》论及对 “科诨”的要求。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第六讲 ——第五章 明清戏曲理论
第五章 明清戏曲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附 录
总 论 朱权与明前期戏曲理论 徐渭 吴江派与临川派 王骥德 李渔 金圣叹的戏曲评点 明清戏曲理论选注
第一节 总论
我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北朝北齐时的歌舞 戏的出现(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此后经过唐 宋两朝六百多年的发展,到元代出现了戏曲的黄金时 代。随着元杂剧的繁兴,戏曲批评理论诞生了。 记忆:(北朝——唐、宋——元代【黄金时代】元杂 剧——诞生戏曲批评理论)
徐渭的“本色”论
徐渭的《南词叙录》对戏曲理论的贡献最主要还 是提出了“本色”论,“本色”论的提出,主要 是对当时文坛上出现的“以时文为南曲”的不良 创作倾向的针砭。他认为“本色”是世间万物本 来的真面目,作品的“本色”就是要把事物的真 实自然的状貌表现出来,而不要虚伪矫饰,以免 “反掩其素”。具体说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 戏剧作品的语言要“家常自然”,通俗易懂。2、 戏剧作品必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徐渭看 来,真实自然的“本色”,不仅是对作品语言的 要求,而且还是对作品内容和作家情感方面的要 求。
《古代文论选段》
• 《诗品序》选段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 ,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 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 ,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 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 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 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 ,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 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 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 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 ,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 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而言之, 想像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 情像, 这是不变的法则。 表现在固定格式画 法之外的意趣神韵, 是一种超脱俗世所能领悟 的化外机度, 只有在画的世界才有这样子的表 现哪!
• 《人间词话》三则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译文】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 准的。有境界的词,就会有很 高的格调,自然会出现有名的 句子。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 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译文】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喜怒 哀乐等情感也是人心中的地种境界。 所以(文章)能够描写真实的景物, 真实的情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 就称为没有境界。
• 【注释】祁寒:酷寒,严寒。
• 【译文】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
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 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 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至 于 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 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 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 ;女子有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 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 ,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 ?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 ?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古代文论选读
古代文论选读古代文论选读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宝库。
通过阅读古代文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创作方法以及对文学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论作品,并探讨其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
刘勰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技巧,提出了“字句、意象、章法、韵律”四大要素,成为后来文学批评的基础。
《文心雕龙》不仅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重要的文论作品,也是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他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和态度。
欧阳修主张文学创作应该贴近生活,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
这种注重真实性和自然性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方式。
明代杨慎《世说新语》虽然是一部散记,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文论思想。
杨慎强调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内容。
他还提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主张在创作中追求“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实、形象饱满”。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可以为我们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文论中所提出的审美标准,对于我们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古代文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也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古人的智慧和思考。
总之,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和探索古代文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
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答案:
1、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
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
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群,指文学作品的
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孔子在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分析李贽的文学思想。(教材明代部分)
正确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论述“童心说”以及李贽的时代意义。李贽的文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开放性思维和“异端”个性是其文学思想的两大支柱,而“童心”则是其文学思想的内核。李贽以“童心”为统帅,还具体阐释了以“性情”为出发点的文学创作规范和以“化工”为尺度的审美准则。因此,在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时代意义和美学价值。
15.请阐释钟嵘“物感说”这一概念。
正确答案:
具体结合《诗品》展开论述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阐释“童心说”这一概念。
正确答案:
具体要谈到明代的历史语境,以及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浪诗话》附见沧浪吟卷,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浪先生吟卷,亦言元刻本。今以宋元本均未见,置不论。其别出者以说郛及津逮秘书二本为最流行。此后各种翻刻之本,大抵不出此三种。但此三种实亦同出一源,无大区别。校释之语以一部分是旧稿,原系文言,虽经删改,未必能改得纯粹。为求统一起见,即此校释说明,也不免难些浅近文言,这是需向读者声的。
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明艺术思维是
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8、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里,用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
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
状态.
中很多的思想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而且有一种超前的,甚至永恒的真理所在!
2、《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
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
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
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艺概》
B. B.《沧浪诗话》
C. C.《岁寒堂诗话》
D. D.《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孔子部分)
正确答案:
对于“诗言志”理论的认识,重在明确三个层次:其一,要回避单一的“以志释志”,“以诗言诗”的阐释状态,将“诗言志”作为整体的理论,而不单是一个词语或概念,结合它的思想基础或关系概念作更完整的理解。其二,在此基础上,披除杂陈,超越单一的“政教”、“言情”的片面归纳,看到中国古人重人、重人格的一脉思路,发现其真实而合理的内核,即人格内涵,得出人格诗学这一结论,拓展中国诗学的新视野。其三,“诗言志”的人格内容,于内在的角度,表现为理性的内在消融和单一的心理因素的超越,进而以潜气内转、整体和顺的人格结构灿然于前;于外在的角度,更多的则是人格内潜的无意识表现状态,
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
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
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
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
现在该说课程作业的问题了。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我们的教材编选的是原文,说明性的文字相对较少。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多看原文,多听光盘上的讲解。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后,我的要求呢,和西方文论选读这门课的要求是相似的。就是同学们给我提供一份阅读心得就可以了。这份读书心得,希望你们能够按授课进度,慢慢写。比如读到《论语》中的一段话,你觉得有感触,那么就摘抄一下,在原文后面写出你的心得来。又比如,读到魏晋南北朝了,你对《典论•论文》有想法,那么同样可以写下来。基本上希望同学们在每一个时段都能做一点摘抄,字数精炼一些,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啦。从先秦到近代大概有十来条摘抄就可以了,当然多想多写也是欢迎的。
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
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
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
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
袋的数事用,而是语言自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
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7、《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诗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的论说,这实际
上是在讲创作时如何构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思",可理解成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
3、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
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
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
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A. A.李贽
B. B.袁宏道
C. C.周敦颐
D. D.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另外,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中国文学批评不是一个小文学的概念,它的指向是广阔的,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的理解中还有文章等其他含义,尤其是先秦时候的文论,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先秦思想体系中就没有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所以,如果想要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话,那么首先要对中国古代的哲学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阅读一些基本的儒家典籍就是必须的,最后一点想说的是,中国古代文论从来不是单独的一块,在它的周围还有其它的艺术理论,比如音乐、书法与绘画。这些其它门类的艺术理论与文学理论是水乳交融的,所以如果能对中国古典世界里的其他艺术与艺术理论有所涉猎,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上学期,因为我们有中国古代画论课,所以我期末尝试着写了这方面的论文,我当时探讨的是诗与画的关系,具体以石涛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他的题画诗。我会把自己课程论文的部分放在课程论坛上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的。
17.请论述《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教材宋元明部分,课件严羽部分)
正确答案:
主要论述他的以禅喻诗以及他对当时宋代诗论的反思。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于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由于诗的形式和艺术性也是诗学中重要的问题,所以它对于后来的诗论和某些诗人的创作,会发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又由于作者的论点有主观唯心论的倾向,所以难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却也招来了比较多的非难和攻击。现在加以整理,以供研究我国古典诗歌和文学理论上工作者的参考。
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
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5、《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
是"吟咏情怀"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6、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简评刘勰的“物色论”。(教材魏晋南北朝部分)
正确答案:
正一《文心雕龙》有《物色》篇,把“物色”作为景色,在刘勰以前就有了,象《文选•颜延年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物色指景色,已到日落桑榆的时候。把物色作为一个文论的命题来作专篇讨论,这是始于刘勰,在刘勰以前还没有人这样看重过物色,提出过这样的命题,更谈不上作专篇讨论了。因此,提出这一个命题来作专篇讨论,这是刘勰创作论的创见之一,是值得称道的。自从刘勰提出物色这一命题以后,萧统编《文选》,就把“物色”作为赋的一类,选了《风赋》《秋兴赋》《雪赋》《月赋》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