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概述
二、区域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2. 区域经济单位: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 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特征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1.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a) 区域发展指标与数据收集
b) 区域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3. 区域经济分析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与转型
1.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2. 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驱动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 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五、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
1. 区域发展策略与规划
2. 区域政策工具与措施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六、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
1. 区域经济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2. 典型区域经济案例介绍与讨论
a) 内陆发展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b) 沿海开放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c)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案例分析
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
2. 区域经济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3. 区域经济的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八、区域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1.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效果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3.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语
区域经济学的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省略。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编号:204008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学分:2开设专业:经济学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
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经济区域的划分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2、区域经济3、区域经济学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2、新制度学派3、区域管理学派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四)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五)非均衡增长理论1、非均衡增长的概念2、连锁效应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一) 区域经济开发概论(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四)区域开发中部门空间转移的规律(五)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向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产业结构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中国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2、理解: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相关理论3、掌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教学重点及难点: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3.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钱纳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2、罗斯托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二、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3、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四、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1、地区生产专业化3、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第四章区域产业布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的标准和主要影响因素,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类型及其评价标准,产2. 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途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布局;3.理解区域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类型,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及种类,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目标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开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开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到达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专题一:绪论(4学时)主题1:空间问题与经济学主题2: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主题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主题4: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1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1章。
专题二: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学时)主题1:经济区位理论与区位选择主题2: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7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7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3章。
专题三: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域(5学时)主题1: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主题2: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主题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
专题四: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6学时)主题1: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题3: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5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5章。
专题五: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学时)主题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主题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主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8章,第10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7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7.7。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份完整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和指导。
二. 教学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3. 熟悉区域经济调整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4. 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区域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因素分析2. 区域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2.1 区域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 区域要素流动的原因和方式2.3 区域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3.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3.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3.2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规模效益3.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选择4. 区域经济政策与调整4.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2 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4.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五.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理论引导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 实践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术讨论: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入;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研究报告,考核其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 参考教材1. 《区域经济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2. 《现代区域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XXX3.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作者:XXX,出版社:XXX八.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第一篇: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6001 课程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4学期总学时:3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4,实验学时:0)总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课程简介: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整个世界、任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
因此,区域经济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的专业选修课程,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
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为今后在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教材建议:孙久文,区域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参考书:[1] 埃德加•M•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3]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
[6] 吴殿廷编著,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7] 吕拉昌,《区域整合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8]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济区域第三节我国的经济区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难点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和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
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并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第二节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以“经济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
它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各类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
以区域生产发展和产业布局为核心,对区域的生产要素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进行空间调度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最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城镇系统为节点,由运输网、信息网和服务网等网络组成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
早期对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经济学科的理论,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课程学时:56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院(系)及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区位、区位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属于经济学专业主干专业课,为经济系四年制经济学本科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区域经济学家的观点,掌握区域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新区域经济观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建立新区域经济观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位、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问题。
本课程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实际区域经济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掌握区域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3. 熟悉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 能够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2. 区域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等;3.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4. 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5.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2. 案例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知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思考和学习效果;4. 教学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实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参与讨论等;2. 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测试;3. 期末论文:选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撰写论文;4. 课堂演讲: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演讲。
六、教学参考书目:1. 《区域经济学导论》王轶良著2. 《区域经济学与政策》陈志刚著3.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马建华著以上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布局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不同的区位理论,目的是要解决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三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目的是要解决区域经济是如何增长以及经济结构如何演进的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它包括本教材的第五、第六、第八章,主要介绍了区际竞争与合作、区际收入差距、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是要解决区域间对资源要素的竞争、要素聚集强度导致的收入水平差异和资源环境问题。
城乡统筹理论,它包括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乡村经济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区域决策,它包括第九、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四、主要教学内容(分章节介绍)绪论(4学时)一、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块状特征”。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区域概念、区域经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主要为初学者提供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区域概念与类型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和功能区。
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研究。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决策。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本学科的研究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区域经济学研究必须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2.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二、重点和难点第一个重点是如何理解区域概念的问题,尤其是理解连续空间、离散空间以及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的划分及其区别;第二个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三个重点是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和区域经济的特征部分。
本部分的一大难点是区域概念和区域类型分类问题。
空间分类的不同,其研究内容和相应的理论也不同。
连续空间是无边界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考察的是具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因此与这种空间相关的理论就是区位理论。
离散空间是有具体边界的实体空间,因此在这种空间中研究的是内生要素如何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对同质区域而言)以及如何利用外生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功能区域而言)的问题,因此与这种空间相适应的理论就是各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与区位理论是不同的理论。
第二大难点是六大块状经济特征的理解。
理解这种块状经济特征的关键是理解促使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三种效应,即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三种效应的解释可以参考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2学时)一、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指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2.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第二节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1.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4.城乡统筹理论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第三节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2.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重视我国重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
二、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把握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本章的难点是如何把这些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与后续的不同章节的内容节衔接起来问题。
本教材的基本思路很明确,第二章解释的是生产力布局理论;第三、第四章解释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第五、第六、第八章解释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涉及区际竞争、区际收入差距、绿色经济;第七章解释城乡统筹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有关区域决策的学科,故第九、第十章讨论的是区域决策问题,涉及到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等。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3学时)一、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区域经济空间是人类活动的特定场所,各类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配置决定了产业的构成方式,产业的聚集成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
本章讨论的主要是生产力布局基本理论,包括生产要素、区位理论、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作为案例研究,介绍了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产力布局的基本理论,并根据此理论研判所在地区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
第一节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根据生产要素构成的性质,可以将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生产要素分为不可流动性要素、可流动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
区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
1.不可流动性要素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2.可流动性要素资本;人力资本要素;科技要素3基础性要素制度要素、市场要素、交通运输要素、第二节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又称空间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包括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及优化理论。
经济活动的存在和运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地理分布和移动。
只有这种分布和移动合理,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它的产生与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9世纪前期提出的最早的古典区位理论。
主要研究如何布局农业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成本的问题。
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的,其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厂商的理想区位。
3.市场区位论廖什在1939提出的,廖什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这一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
4.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传统的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理论通过规模报酬不变、外生的比较利益等前提假设得出了相应的区位理论、区域增长及发展理论。
但随着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外部性等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新经济地理理论并以此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分散。
5.区位理论评述区位理论的应用: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区位理论的局限性:当前经济环境与一百年前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不能生搬硬套;以完全竞争为基础,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分析;只考虑有形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无形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