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d056ad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1.png)
探究二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有哪些体现?
情境探究
材料一 美国大城市中心大多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先是急 剧下降,然后又缓慢地向郊区递减。欧洲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高楼 大厦。 材料二 中西园林比较。
结合材料探究: (1)美国与欧洲城市建筑格局存在明显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2)从中西方园林建筑结构方面,分析中西方城市建筑存在哪些明显差异。
知识体系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
分为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一、地域文化
1.概念:一个地区的人们在 生产生活
体现的价值观和 审美情趣
。
、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
2.主要特点:区域性、多样性、 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
要点笔记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
一定阶段是稳定的。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方法突破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 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2.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 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地域”是文化 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3.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知识拓展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文化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 耕区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养为主,目前出现了大量企
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 屋建筑多,目前楼 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以畜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
人口稀少,密度较小
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 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
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鲁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鲁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fd873755240c844768eaee6d.png)
11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任务清单 分析地域文化的差异 情境探究
[情境]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 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探究]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12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提示 (1)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 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意大利 威尼斯
特点
原因
“__山__水__风__光___城市” 受“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的中华文化影响
住宅临架在水面上,商业建筑
“水城”
直面运河,建筑材料以石材为
主
历史 广州、厦门、海口
街区
骑楼老街
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 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
6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知识清单三 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1.分布:主要分布在___闽__西__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特点
已经形成
19
知识导学
素养导学
@《创新设计》
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
杭州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山水城市”
建筑 风格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 北京
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建筑 结构
华盛顿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 与法制精神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
2020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第二册
![2020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11953ff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40.png)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充分说明()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
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
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2。
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A。
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解析】选C.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
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A。
生产景观B。
聚落景观C。
建筑景观格局D。
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A。
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4.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体现的是 ( )A。
生产景观B。
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
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C 。
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方面。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
读图,回答5、6题。
5。
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D。
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6.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A。
① B.②C。
③ D.④【解析】5选B,6选C.第5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第6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67dcf55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7.png)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本课程旨在通过地理视角,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地域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理解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 技能与操作: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联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点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联性分析报告,评价其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讲解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重点阐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关系。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地域的文化和景观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关联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和景观,分析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尝试用地理知识解释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5.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关系,提醒学生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联性分析报告,包括地域文化特点、城乡景观形成原因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含答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69f3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b.png)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含答案)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标呈现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课标解读区域认知: 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地理实践力:2.了解地域文化对家乡城乡景观的影响。
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4.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核心知识1一、地域文化1.概念: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_______和审美情趣。
2.特点:(1) _______性:“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2)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_______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有形地域文化和_______地域文化。
有形:民居建筑;遗迹遗址无形: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
(3)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______特质。
(4)相对______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答案:1.价值观2. (1)区域;(2)景观;无形(3)文化(4)稳定【合作探究一】探究地域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生产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方言及戏曲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以你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说说当地的文化特色。
答案:(案例)以福建惠安当地的民俗景观为例。
惠安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奇特的服饰文化方面。
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赶海劳动方式,被描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封建头”:头戴斗笠、头巾。
夏天,斗笠可以遮挡炎热的太阳,雨天,斗笠可以遮挡雨水;海边风大沙大,头巾可以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
“民主肚”“节约衣”:衣服短,漏肚脐。
短上衣和短袖口干活时不易被海水弄湿,也有利于干活利索。
“浪费裤”:宽裤脚。
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
新教材2021-2022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课时素养评价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新教材2021-2022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课时素养评价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46b3caf92af90242a995e597.png)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A.①④B.②⑥C.③⑤D.④⑤【解析】选B。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在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
2.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 )A.生产景观B.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A。
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5.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D.商业区多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地区【解析】4选A,5选D。
(2020新教材)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时跟踪检测(五)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0新教材)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时跟踪检测(五)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172339f3cc175527062208d7.png)
课时跟踪检测(五)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A 级一学考过关达标练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只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 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 .②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解析:选A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
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 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F 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 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 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 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充分说明( )A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 .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 •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 .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 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4.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多建有现代化高楼大厦B •上海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 “山水城市”稻米文化”。
地域2. A •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C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B .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D •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C •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D •在城市发展历史较短的美国、法国,大城市的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解析:选C 欧洲城市由于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已形成,市中心很少建现代化高楼;上海市临海、临河,属于临海城市;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ea511a4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3.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是如何体现在我国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的?”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城乡景观的特色。以我国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为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地的城乡景观差异,从而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变化,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对城乡规划的认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对城乡规划的认知。
2.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本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因素。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的城乡景观差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出实际生活中的城乡规划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4.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a12d3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5.png)
a.比较南方的江南水乡与北方的胡同四合院,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b.对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福建土楼与西部内陆地区的西藏布达拉宫,从地理环境、建筑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3.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地区一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制定考察计划,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考察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景观简介、地域文化特点、景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保护与传承建议等。
4.创新作业: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城乡景观规划方案。方案可以包括:公园、广场、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要求方案具有可行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建筑史》、《城市的记忆与变迁》等。通过阅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认识。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分析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举例说明南北方、东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分享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认识。
1.激发学生兴趣:以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思考。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主动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域文化,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适时给予指导:针对学生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14a558e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f.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如某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活动,如模拟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导向,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本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课题,如城乡景观规划、地域文化保护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该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乡风貌,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实地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该城市的景观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本案例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同时,本案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锻炼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799c6f1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7.png)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
希腊圣托里尼岛伊亚 镇的白色教堂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智利瓦尔 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与该港 口城市通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
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 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 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分析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的六步法 1.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 2.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 3.确定景观的地域范围 4.确定景观处于城镇或乡村 的哪个功能区或文化区 5.判断景观的象征意义 6.体现的价值观——合理开 发与保护
案例:福建永定土楼景观与地域文化
永定土楼中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八
十建米筑,特高点四:五御层,外内凝有内四五百间住 房御,外可:住一七二八层百人不。开土窗楼户这,种便民于居 建狙筑击方入式侵体之现敌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 民凝俗内风:情客。家人血缘性聚族而居
土楼还适具宜备聚完族善的而防居御的功生能活。一 层和、共二御层不外开敌窗的户要,便求于,狙体击现入侵 之便了敌了御。解外土敌楼情凝最。内高的处集设有体睐精望神台!,以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
因纽特人冰屋
肯尼亚草屋
草原面积广大 就地取材
土耳其洞穴房屋
叙利亚泥屋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
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 高底层架空利通风散热 顶部坡度大不易集水
英国乡土民居
降水多 以茅草农舍为代表 屋顶坡度大
伊朗风塔
气候酷热
风塔用来通风降温
冰岛:草皮屋
在北欧,有着大片的森林和寒冷漫长的冬季。因此那 里的人们用木头造小屋,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
案例: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出森林一河流一村寨一梯 田体系这一体现了什么理念?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3404f9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6.png)
1.教师邀请学生汇报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审视城乡景观。
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城乡规划与发展,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个地域文化景观的调研报告,分析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亮点二:案例教学法
本节课以北京四合院、上海弄堂、广州骑楼和成都茶馆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景观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这种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素养。
3.亮点三:小组合作
1.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审视城乡景观,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4.联系实际,以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1.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城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情感。
3.借助地域文化景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5.亮点五:情感教育融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61b4c96384868762cbaed5bc.png)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根据教材案例,分析我国特色民居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学会探究城乡地域文化景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会探究城乡地域文化景观。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师:观察下图,思考,图示传统民居的分布地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地域文化又存在什么关联?生:(可能的答案)(板书)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4.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看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其中最能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
(板书)①建筑空间布局师:下图为北京和华盛顿市中心主体建筑景观,思考其分布差异,并从文化的角度简述其成因?皇宫建筑群雄踞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最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板书)②建筑结构师:下图为中国园林和法国园林,思考中西方的园林景观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有何差异?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简述其成因?生:(可能的答案)差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法国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成因(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开放性。
(板书)③建筑风格师:出示中国故宫和法国凡尔赛宫示意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说出中西方宫廷建筑风格的差异。
杭州市生:(可能的答案)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
故宫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2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2](https://img.taocdn.com/s3/m/48a65f6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a.png)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读图,完成1~2题。
1.维持该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A。
江河 B.森林C.村寨D.梯田2.哈尼族人把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A。
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
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1题,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多且地形崎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森林在该地区地理环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第2题,该地区的村寨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加大了该地区人民的劳动强度;该地区的地势较高,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较小;把村寨建在梯田上方,可以获取清洁的水源;把村寨建在梯田上方不是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B2。
C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
建设骑楼的目的是()A。
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4。
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A。
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高温多雨的气候C。
降雨强度大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3题,我国南方降水较多,而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第4题,建设骑楼的目的是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反映了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4.B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5~6题。
5。
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
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大多位于民居的()A。
北面B。
南面C。
东面D.西面6。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A。
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种植春小麦、棉花,是旱作农业C。
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2.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 )A.生产景观B.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A。
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
4.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体现的是( )A.生产景观B.聚落景观C.建筑景观格局D.主体建筑风貌【解析】选C 。
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
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方面。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
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6.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5选B,6选C。
第5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
第6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2019·宿迁高一检测)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7、8题。
7.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历史C.文化D.经济8.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 ) 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环境【解析】7选C,8选C。
第7题,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
第8题,北京中心为皇宫,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解析】9选C,10选A 。
第9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第10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二、非选择题(共13分)11.(2019·宜昌高一检测)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1)甲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丁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_为主。
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明显,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西北平顶土拱与干旱气候等。
答案:(1)江南水乡气候湿润,降水丰富(2)西北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3)黄土高原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4)内蒙古草原游牧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幅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2~14题。
12.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13.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14.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解析】12选D,13选B,14选D。
第12题,“小桥流水人家”,以小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多桥,房屋临河布局,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景观,与当地河网密集,地势低平相协调。
第13题,长江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形成,地势低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
第1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古称为“吴越地区”,越剧为当地的代表地方剧种。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15、16题。
15.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
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北面B.南面C.东面D.西面1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解析】15选A,16选B。
第15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
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第16题,由建筑风格知,该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二、非选择题(共12分)17.(2019·济宁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8 000~10 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
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
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7期)材料二“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
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三(1)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2)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西藏不产茶的原因。
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解析】第(1)题,主要从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分析。
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相对封闭的地形,形成相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通不便,其他文化不易影响等。
第(2)题,西藏不适宜茶树生长,同时对茶叶需求较大,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答案:(1)①横断山区错综复杂的自然地带性,使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立的自然区域,在各自然区域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风俗。
②横断山区大山大河相间排列,山高水急,各族群之间很难联系、沟通,各自局限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③横断山区交通艰难,其他文化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
(2)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雾天气更佳;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叶生长。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
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