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认识力学的基本量:质量、力和加速度,并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的成因和作用3.质量、力和加速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认识到力的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学生能够将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讨论法3.实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打开课本,看看本课的标题“力的存在”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本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并让学生回答题目,如果他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提示,诱发他们发表自己的第一次猜测,从而导入本课的主题。
2.讲授(1)力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运动或变形,这是因为力是一种物体相对运动的原因,也是一种物体相对位置或人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相对的运动或相对的变形,这是力的作用和效应。
(2)力的成因和作用在介绍力的成因和作用时,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需要用力来推动自己的身体,起跑时我们需要用力推动起跑线。
(3)质量、力和加速度在学习力的性质时,我们需要与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加速度是什么等。
3.讨论在本节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生运动或变形?”通过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
4.实验在讲解重点中,我们提到了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力和加速度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实验来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实验材料:一个小桶实验步骤:将一个小桶放在桌上,用天平将其重量测量,记录下来。
《力的存在》教案7(浙教版七年级下)
2. 3力的存在(力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弹簧秤、木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
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
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
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二、新课展开(一)、力的单位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
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
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二)、弹簧秤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弹簧秤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
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
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学生回答:0.2牛顿)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点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第一章:力的概念1.1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1.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力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引入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作用点3.1 引入力的作用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作用的起始点。
3.2 讲解力的作用点的判断:力作用的起始点即为力的作用点。
3.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作用点,并判断力的作用点。
第四章:力的计算4.1 引入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4.2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变形或运动变化的程度。
4.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例计算力的大小,并判断计算结果。
第五章:力的实际应用5.1 引入力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讲解力的实际应用:力可以用来启动机器、移动物体等。
5.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实际应用,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
3. 采用示例法,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5.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8.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绘制的力的示意图,评价学生对力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3. 采用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感知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力的种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介绍力的单位,如牛顿(N)。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的图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或改变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相互性指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即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矢量性指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用力的箭头表示法表示。
物质性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至少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简单的图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箭头表示法是一种更精确的表示方法,除了表示方向和大小外,还表示力的作用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绳子使车移动、用手推门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图示表示方法。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讲解。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按效果分,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吸引力等。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教材目标认知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同学之间进行“体验力”的实验。
2、教学器材: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实验1(学生实验)问:你操作的过程,物体所处状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实验2(演示实验)观察:科学书95页,三幅图分析:现象,谁对谁,怎样了,效果,(学生回答,并板书)问: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点?答: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问:这两个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是否一样答:不一样,一个施加力,一个受到力实验3两块磁铁相互吸引实验4让一个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现象:该学生自己向后退归纳总结: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二、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5皮筋、弹簧、绳子、施加力,发生变形实验6手压气球,手扳直尺,手扭橡皮,通过现象得出结论实验7重物压木板,压桌子学生分组实验(手拉弹簧的感觉)归纳总结:三、力的测量1、力的国际单位——牛顿(N)2、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常用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学生活动:用弹簧测力计测身边物体受力的大小,感受1牛拉力的大小,体会“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的关系”。
《力的存在》教案.docx
第3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大桥头初中王宝华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科学方法。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2)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三. 教学过程课堂思路:导入--------- > 感受力 --------- >表现力--------- > 寻找力-------- A 再亨力1小结力k ——I应用力k——:领会力k——I探究力【导入】用力鼓掌时,手掌会感到痛,这是为什么呢?导出两手用了力。
【设问】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如何确认它的存在呢?【过渡】如何确认风、电的存在?(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通过树枝的晃动等现象确认风的存在,通过电灯的亮确认电的存在。
【总结】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
活动1:手挤压矿泉水瓶和手拉拉力器。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填写表格)表现“力”读图:下图中各物体受力的作用吗?撑杆足球弓弦板书1: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寻找“力”设问:1、你能举一些关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例子吗?2、用手指挤压玻璃瓶,瓶子的形状改变了吗?过渡:除了物体发生形变可以确认力的存在,还有其他办法确认力的存在吗?读图:观察课本P M有关体育运动的图片,分析标枪、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2: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力的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的理解。
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等。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书包,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引入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性质:讲解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等。
6.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性质,并反思力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力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力的存在1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尝试发现,探究新知1.请学生捏一捏皮球,观察球的变化。
2.请学生捏一捏玻璃瓶。
3.请学生传一传皮球,小组讨论皮球的运动情况。
4.请学生观看足球比赛视频。
5.请学生压一压皮球,观察两球的变化。
6,请学生观看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球时,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提问】皮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说明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黑板上写: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PPT展示问题】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PPT展示图片】图1.跳高图2.风吹树动图3.射箭【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大量现象证明了力能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学生联系生活,积极回答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现象。
【观看图片】学生观看图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图片中的现象。
【演示】学生代表上台用力按红墨水瓶子,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根据观察回答实验现象。
【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在两种选择面前,我们不应马上修正已经获得的科学结论,而是应先设法改进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毛细管液面的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到毛细管的液面在升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力能改变红墨水瓶的形状。
【传皮球】学生通过传皮球,讨论皮球运动情况的变化。
【回答】学生分析得出力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样的变化。
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也培养了学生从现象中看本质。
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PPT展示的图片,体现了科学注重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
这样设计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这个设计更正了学生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力只能使某些物体发生形变,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微小形变对于正确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该实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同时因为初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水平还不够,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探究停留在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阶段,而实验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学生通过观察毛细管液面的一上一下的变化,直观形象。
力的存在 教案
第2章第3节力的存在[教材分析]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人们不觉得生疏是因为常用“力”这个词语的缘故,但要深刻理解物理学中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力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目的]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秤[教学准备]磁铁、铁块、水火箭的原理图、弹簧、弹簧秤、握力器、橡皮泥、透明胶带[教学过程](一)导课透明胶带贴在黑板上。
请一位同学上来撕段胶带。
(胶带撕段变形)问:这位同学的力气大吗?生:大!展示图片:大力士举重物。
问:你能举起来吗?为什么你举不起来呢?答:力气不够大。
问:力气是什么呢?人有力气,桌子有力气吗?师:我们所谓的人有“力气”,这个“力气”和我们这节课要开始学习的科学里的力是不是同一回事呢?(二)新课教学图片展示:一位同学运动会抛秧照片。
问:运动员的力气大吗?为什么这样说?答:大,因为她抛秧抛的远。
讲解:我们根据树木的摇摆就能确认风的存在;科学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实验:小组内利用提供的物品,或者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并思考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展示证明力的存在的例子。
问:这些例子说明力有什么效果?答:改变物体的形状。
(如胶带变形)问: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回答,如:拉弓,扣篮,打铁等。
实验:手按玻璃,玻璃看上去有没有变形?为什么?科学方法:测微小量。
问:力除能使物体形变,还有什么作用效果呢?活动:学生拍打气球。
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方向和运动快慢)学生读图:51页小结:力的作用效果:一、使物体发生形变;二、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性质: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绘制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举例说明。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7. 作业:布置有关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的教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下的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滑轮等。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掌握力的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实验探究;(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车、拉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这些现象中,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2)介绍力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讲解力的三要素,强调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总结与归纳(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力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探究: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分析、总结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4.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第一篇:力的存在教案《力的存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体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2.通过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感受运用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的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气球、小磁铁、回形针、细线、弹簧、空可乐瓶、微小形变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设计⑴以“气球走直线”这个实验,引入新课以这种小实验的形式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⑵自主探究,建构概念一.感受“力”的存在并得出“力”的作用效果1、出示“树动知风”这幅图片,从而引出“转换法”这种科学方法,同时也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来证明“力的存在”也要用到这种文法。
接下去,请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证明力的存在。
2、通过同学们举出来的各种例子,如手压气球气球变形,手拉弹簧弹簧变长等,从而得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
再加一个微小形变放大的实验。
3、再追问“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力还有其他的作用效果吗”,再出示书上96页三幅图让学生给出分析:并得出力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小结: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领会“力”的概念“力有如此的作用效果,那力究竟是什么呢?你能通过身边的一些例子从而来给力下个定义吗?”用这句话引入。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从而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一种作用。
2、并对“力”的定义进行几点解读:一个力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力是两个物体间发生的某种作用;作用的形式是多样的。
力的存在_教案
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里中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力的知识,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对力还是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尽管这些是浅显的、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所以,教师要重视在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建构科学的力知识。
同时由于初一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加之在许多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还很难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1.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力的相互性【教学准备】气球小木棒装有色水的劲酒瓶【教学过程】引入(创造情景):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那你是如何判断鱼上钩了呢?2.游戏:为了报答你们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将气球拍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又拍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看哪组做的快。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感受,并回答。
新课气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还有其他办法使气球在空中飞来飞去吗?刚刚你们所回答的“拍”“吹”“打”说明了只有什么作用在气球上的时候,气球才会在空中飞?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用到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力”的存在呢?教师提示:“树动知风”(被你的皮肤感觉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
「
力产生于两物体之间
I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障运动状态
I
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5
皮筋、弹簧、绳子、施加力,发生变形
实验6
手压气球,手扳直尺,手扭橡皮,通过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7
重物压木板,压桌子
学生分组实验(手拉弹簧的感觉)
归纳总结:
三、力的测量
1力的国际单位一一牛顿(N)
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
亲近科学。
2、 “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木块敝上面
观察:科学书95页,三幅图
分析:现象,谁对谁,怎样了,效果,(学生回答,并板书) 问: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点?
答: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
问:这两个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一个施加力,一个受到力
实验3
两块磁铁相互吸引
实验4
让一个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现象:该学生自己向后退
归纳总结:
教材目标
认知目标: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
难点:力的相互性。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同学之间进行“体验力”的实验。
2、教学器材:
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实验1(学生实验)
X)用手推桌上的书
你操作的过程,物体所处状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实验2(演示实验)
物体形状改变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