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观后感
故乡读书心得体会感悟10篇
故乡读书心得体会感悟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y report, work plan, speech, contract agreement, letter of agreement, party group inform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故乡读书心得体会感悟10篇《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乡》读书心得(通用5篇)
《故乡》读书心得《故乡》读书心得(通用5篇)《故乡》读书心得1归乡了,又回到了故乡。
故乡变了,那阴晦的气氛弥漫在了黄昏的天空,风扫湖面,荡起一道道波纹,而气氛却压抑得令人窒息。
好一派荒凉的景色“到乡翻似烂柯人”读了鲁迅先生的《故乡》,回想起旧时代的荒凉,眼前便不由得浮现出这么一幅景象,若近若远,若即若离。
恍惚间,把我带回了那封建社会的黑暗——“叫,老爷”。
闰土的一席话,不仅让作者,也让读者深感悲哀;朋友们都被时间隐去了,被仆人取代了,那儿时纯真的友谊,再难寻觅。
正如文中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路是靠人们的感觉、信仰、精神走出来的。
然而,走上这条路,就再也不能回头。
看见昔日的故乡变得如此荒凉、昔日的亲人、朋友们已变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色早已被人忘却……不变的只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群星。
《故乡》读书心得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我是在鲁迅的《故乡》中认识他的。
当时,这健康可爱、有着紫色的圆脸、颈戴银项圈的少年,留给了我很大的印象。
他给作者,也给我们诉说了他的稀奇的见识: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他和作者一起开心的交谈,一起天真的欢笑,在一起肆无忌惮的玩耍。
但,二十年过去了,闰土已不是以前的闰土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
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圆脸,如今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如今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倒像是松树皮了。
最重要的是,闰土见到鲁迅后,第一声叫出来的,竟然是“老爷”!他们之前以兄弟相称,但现在却主仆分明,只是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么?二十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
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所谓的“长大了”?或者……应该是当时的社会吧。
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艺术文化价值
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艺术文化价值7集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于2020年7月20日至26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引发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
相较于表现战争、历史等重大题材的纪录片而言,《文学的故乡》用纪实影像聚焦中国当代六位著名作家,探寻作家个人成长的轨迹及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作品抛弃了宏大叙事模式,采用个体叙事的方式,找寻文学与人生、作家与故乡、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7集《文学的故乡》分别为《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和《莫言》(上下集)。
作品没有快节奏的剪辑和炫目的特技,而是运用纪实跟拍与介入采访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作家在不经意的寻访和路遇中的真实感与现场性。
无论是主题表达、叙事方式,还是在纪录理念上,《文学的故乡》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影片用理性平静的纪实镜头逐一呈现作家回到现实空间之“地理故乡”的过程,呈现他们在“久别后”和“成名后”重回故里的复杂心情,在多维互动中蕴含深切的共情,在具象的现实空间里展开无限的想象,在视听同构中捕捉本然的真实。
一、多维互动中蕴含深切的共情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共情(empathy,也被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等)最初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指的是个体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做出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
共情主要表现为个体能够从他者视角认识与理解问题,并对他者的情绪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前者是指对他人情绪的情感反应,即情绪的感染。
后者是指对他人的内心状态的认知,即识别他人情绪、推断他人想法的能力。
“共情是一个人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响应,而不是一个泛化的、普遍的由推论得来的当即反应。
”共情是个体在事实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换位思考,从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能力。
在纪录影像中,就观众而言,共情意味着观众主动参与影像思考,深入影像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观众之所以产生共情与共鸣,并不是因为简单的情绪感染,而是基于影像真实获得的一种情感认知。
浅析日本作家坂口安吾的《文学的故乡》
浅析日本作家坂口安吾的《文学的故乡》作者:周婷婷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20期[摘要]坂口安吾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其文学思想在其著名的评论《文学的故乡》中有多处表现。
在这篇晦涩难懂的简短文章中,坂口通过四个简短故事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人生观。
坂口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一片虚无,这是生活的前提。
但是人们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个前提中,因为虚无本身也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人需要站在救赎的起点上,以文学的方式去构建架在虚无主义之上的生存意义。
[关键词]坂口安吾;道德性;救赎[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176-02提到坂口安吾,首先想到的是他作为日本战败后的无赖派作家发表的一系列讽刺、挖苦的言论。
众所周知,日本战后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精神价值体系彻底崩坏。
在这样的社会风潮下,作为战后文坛主流的无赖派认为:人的美和真实因为沾染了俗世灰尘而被深深地埋藏着,必须拯救。
坂口安吾的文学思想在其著名的评论《文学的故乡》中有多处表现。
但在对坂口安吾的先行研究中,却很少有涉及《文学的故乡》这部评论的内容。
原因之一便是其中运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让人难以判断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
一、《文学的故乡》中的“道德性”在《文学的故乡》中坂口安吾通过四个小故事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人生观。
他提出的第一个故事是童话《小红帽》,坂口安吾对这个故事评述为:“可爱善良、集美德于一身、没有任何罪孽的可怜少女在去看望住在森林里的外婆时,被狼咔嚓咔嚓吃掉了。
”坂口认为这个童话不同于那些富有教育性、道德性的一般童话,但三百年来却一直被人们传诵,活在无数孩子和成人的心中。
原因之一是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残酷的美。
第二个故事是日本狂言《鬼瓦》:一个领主在参拜寺院时,看着寺院上的一片瓦片突然哭了起来,旁人问他为何哭,他回答说:“那片瓦片的纹路看着像我老婆,越看越悲伤,所以哭了。
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解读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0URNAL 0F BA0T0U V0CATI0NAL & TECHNICAL C0LLEGE Maech.2021Voe.22.No.12021 322 1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解读杨长胜(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摘 要: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 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收稿日期:2020-11 -12作者简介:杨长胜(1967 -),男,内蒙古卓资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关键词:《文学的故乡》;莫言;饥饿;阅读;茂腔The Fountainhead of Literary CreationYang Changsheng(Baotou Teachers Colleaa + Innar Mongolia Universits of Scienca and Technolovy + Baotou + Innar Mongolia 014030 )Abstract : The collection of Mo Yan,a documentaa film about Hometown of Literature + vividly shows the scene of Mo Yanahometown and rich and vivia messaaes such as the writerO memos of hunger + the hard - won reading in childhood ,and thenourishment of such folk art as Mao Qiang , etc , which have opened up a new channel for reader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oun-iainhBad oieiieaesceaiion.Key wordt :Hometoon cf Literature , Mo Yan ; hunger ; reading ; Mao Qiang2020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放的大型纪录 片《文学的故乡》,首次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走进作家故乡、揭示创作秘密的视听盛宴,让读者和观众与作家之间实现了一次“亲密接触”,为我们进一步走近作家,全面了解作家,从而更好地解读其作品提供了更为直观便捷、形象生动的方式,为我们进一步探寻作家的精神家园和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学的 》 《 》 包集,让观众面对面聆听莫言娓娓讲述文字背后的故 事,带领我们同频探访其精神家园。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传播价值与美学遮蔽
2020年11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Novꎬ2020第6期(总第208期总第36卷)Journalof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No.6Nov.No.208Vol.36收稿日期:2020-08-1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13BZW038)作者简介:王昊(1991 )ꎬ男ꎬ山东济南人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学研究ꎮ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传播价值与美学遮蔽王㊀昊(澳大利亚AnyWill公司ꎬ布里斯班4111)摘要:最近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严谨的创作态度㊁数据可视化的传媒技术ꎬ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纪录片的形式ꎬ引起了传媒和受众的关注ꎮ该纪录片抓住了 故乡 和 文学 (文学家)的关系ꎬ纪录和揭示六位作家的创作 原乡 并力图挖掘出某些作家创作的隐秘ꎮ文学往往是逝去岁月和审美的艺术观照ꎬ因此纪录片带给观众的往往是怀旧感伤的美学基调ꎮ该纪录片也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ꎬ如对莫言㊁阿来等作家ꎬ缺乏对最早奠定了这些作家研究基础和重大贡献的评论家和理论家精神劳动的关注ꎻ对文学故乡的理解和阐释仍然存在着片面性或表面化ꎻ缺乏对当代乡土文学本身的反思ꎮ总体上看ꎬ瑕不掩瑜ꎬ这套纪录片是近年来文学㊁批评和传媒相结合的一次较高水平的创作实践ꎮ关键词:纪录片 文学的故乡 ꎻ传播价值ꎻ美学遮蔽中图分类号:I206.7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6-8329(2020)06-0110-06一㊁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严肃文学的影像纪录当代新时期文学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历程ꎮ批评界和学术界对这一时期文学的研究也已经开展了四十余年ꎬ可谓硕果累累ꎮ但大多并不为广大的民众所理解㊁所欣赏ꎬ也自然对于重塑民族具有时代特色和韧性的审美心理是没有助益的ꎮ因此ꎬ借助于大众传播方式来推广和普及这些丰厚的文学资产ꎬ就是顺势而为ꎬ功德无量的大好事ꎮ这也就是涉及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ꎬ通过 可视化 的影像ꎬ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推广和普及ꎮ而 纪录片叙事可视化是一种利用纪录片特点的数据可视化(visualiazation)方法 [1]ꎬ文学纪录片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掘文学世界的某些难以在纸本阅读中发现的审美密码ꎬ又由于技术的进步ꎬ在自媒体或电脑上可以反复观看某些视频ꎬ这就能够弥补原先在影院里观赏影片的那种被动性ꎬ从而变被动为主动ꎬ变消磨时间为艺术欣赏ꎮ始创于2016年ꎬ完成于2018年ꎬ播出于2020年6月份的«文学的故乡»就是这样一部及时雨般的系列纪录片ꎮ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ꎬ每集近50分钟ꎬ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集ꎮ其中«莫言»(上下)入选了国家 记录中国 传播工程项目ꎮ这六部纪录片所纪录的六位当代作家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代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成就的作家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十余年的当代文学ꎬ基本上已经 尘埃落定 ꎮ关于这段时间的文学研究和作家研究ꎬ已经非常丰富ꎮ但是ꎬ这些优秀的作家作品及其评论和研究的论文论著ꎬ大多在文人圈子里打转ꎬ并没有被广大的民众所看到和接受ꎮ«文学的故乡»因应传媒时代的诉求ꎬ通过纪录片的形式ꎬ通过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大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播ꎮ一时间ꎬ除了文学圈㊁文化圈ꎬ还有众多的普通百姓ꎬ通过电视或互联网视频ꎬ迅速而简洁地了解和知晓了这些大家似乎耳熟能详但感觉又很陌生的作家及其创作ꎮ其中ꎬ莫言的成就和影响最大ꎬ影片也给了他特殊的 待遇 ꎬ上下两集ꎬ来展示莫言文学的故乡 高密东北乡 及其世界级的巨大影响力ꎮ其他作家ꎬ如贾平凹的秦岭地区的 商州 ꎬ阿来的川西北阿坝嘉绒藏区ꎬ刘震云的黄河边的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㊀2020 6津ꎬ迟子建的北极村ꎬ毕飞宇的苏中王家庄等ꎬ淡远飘忽㊁边界模糊的故乡ꎬ因为纪录片的画面和影像而具体化了ꎮ一百余年来ꎬ无论中国现代文学ꎬ抑或当代文学ꎬ乡土是其永恒而广袤的主题ꎮ这批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家及其作品ꎬ原来是 藏在深闺人未知 ꎬ文学的隐秘和审美往往是藏在文字的背后ꎬ需要读者悉心阅读方能把握解读ꎮ但是ꎬ当代几乎智能手机人手一部ꎬ因此ꎬ影像化㊁视频化的文学景观的纪录片ꎬ正好在文学的㊁小说的审美虚构和现世作家的鲜活的影像纪录中ꎬ进行了最佳的结合ꎮ纪录片的主题是 文学的故乡 ꎬ纪录片主人公之一的莫言说: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片文学的故乡ꎬ这个故乡就是你心灵的家园ꎬ精神的故乡ꎮ [2]该系列纪录片没有选择那些大红大紫的通俗文学家ꎬ也没有选择发行量巨大的儿童文学作家ꎬ而是选取了六位一贯秉持严肃文学制作原则的作家ꎮ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表示: «文学的故乡»不仅是6位作家的个人传记ꎬ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画像ꎬ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成果的影视呈现ꎮ [3]这一创作理念表明编创者们的追求ꎬ就是通过作为个体的作家的影像传记ꎬ充分挖掘㊁调动和新创符合电视接受特点的画面和视频ꎮ为此ꎬ编创者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作ꎮ其一ꎬ创设富有画面感和影视感的视觉影像ꎮ像«莫言»ꎬ是整个«文学的故乡»中分量最重的ꎮ影片伊始ꎬ画面是冬日里在故乡起起伏伏的衰草垄中穿行的莫言ꎬ画外音是他在言说 故乡 涵义ꎬ 作家的故乡ꎬ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ꎬ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ꎬ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ꎬ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ꎬ这地方是你的血地ꎮ 莫言自己的文学创作就是对这父母之邦的 血地 的书写ꎬ也是对这 血地 的不断的扩充㊁改写ꎮ这个说法获得了贾平凹的认同ꎬ他也在«贾平凹»集中谈到了这个 血地 说ꎮ莫言甚至在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文艺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ꎬ就以«超越故乡»为题ꎮ自然ꎬ莫言 超越故乡 起首是以故乡 高密东北乡 为根据地(或许巧合ꎬ 文学根据地 这个词儿在贾平凹的讲述中也是一个以自己的故乡陕西丹凤棣花镇为基础构筑的)ꎬ然后慢慢外溢ꎬ故乡原本没有的大川㊁高山㊁大城市ꎬ统统都成了他的文学世界 高密东北乡 的有机组成部分ꎮ其二ꎬ利用已有的历史的影像资料ꎬ来尽力还原作家早年的生活世界和创作历程ꎬ以实现以简约融丰厚于影片中ꎮ这方面有老照片㊁生活录影ꎬ最为生动形象的是这几位作家由于早期代表作被拍成电影ꎬ而留下了充满时代气息和审美气息的影像ꎮ像«莫言»集中就有张艺谋导演ꎬ巩俐㊁姜文等主演的电影«红高粱»ꎻ«贾平凹»中有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而成的电影«野山»的镜头ꎻ刘震云的小说拍成的影视较多ꎬ在纪录片中ꎬ电影«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中的镜头被编辑进来ꎮ从整体上看ꎬ«文学的故乡»把文学和影视结合ꎬ强化了作家们的故乡的抒情意味和可视化观感ꎬ有利于纪录片的大众传播和接受ꎮ其三ꎬ制作组运用作家自创的民歌㊁民谣ꎬ如«贾平凹»中的秦腔和«莫言»中的茂腔ꎬ并邀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人通过田间地头的说唱ꎬ精心融合到影片中加以表现ꎮ这无疑是对 文学故乡 的一种立体展示ꎮ其四ꎬ巧妙运用了蒙太奇㊁航拍㊁广角㊁近镜等摄影技法ꎬ如«毕飞宇»中在家乡油菜花田中翩翩起舞的朦胧白衣少女ꎬ或是«阿来»中通过大量广角镜头来展现川西北的苍茫粗犷ꎮ在这套纪录片中ꎬ以作家现身说法㊁阐释自己创作及理念为主ꎬ兼以作家熟悉的亲人㊁乡民㊁朋友㊁批评家等谈话ꎬ揉合以历史㊁影视㊁照片㊁旁白㊁画外音等ꎬ从而造成了浓郁的 故乡 氛围ꎮ在现代化加剧㊁全球化动态㊁未来变得捉摸不定的时代ꎬ这种依然带有寻根色彩的 文学的故乡 的影像化纪录ꎬ很能够打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怀旧与寻根情怀ꎮ二、乡土文学的珍贵纪录与感伤美学的影像化«文学的故乡»选择的六位作家在当代文坛均属于一流作家ꎮ但整体而言ꎬ无论莫言㊁贾平凹㊁阿来㊁刘震云ꎬ还是毕飞宇㊁迟子建ꎬ都仍然属于乡土文学ꎮ其中ꎬ毕飞宇较之其他五位作家ꎬ其乡土味道稍微淡化一些ꎬ但也不出乡土文学的范囿ꎮ或许透过每集纪录片ꎬ我们能够发现为什么乡土叙事依然是这六位大作家的小说主题?无论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乡土文学如鲁迅及乡土文学流派的诞生和发展ꎬ还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的革命历史㊁农村题材创作ꎬ抑或新时期以来四十年的乡土文学的再度勃兴ꎬ都使得乡土文学叙事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或主流之一ꎮ那些成就卓著的作家ꎬ往往都选择了各自的故乡作为创作的出发地乃至归宿ꎮ或许在急速迈入现代化㊁城市化甚至全球化的改革开放时代ꎬ人们反而生发出浓重的故乡㊁乡土情怀ꎮ无论是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的书写ꎬ贾平凹关于棣花后来扩而大之为商州㊁秦岭的刻画ꎬ阿来关于嘉绒藏区的深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㊀2020 6记忆ꎬ还是迟子建关于北极村雪地的描写ꎬ刘震云对于延津故乡人物㊁风土㊁历史的缅怀与畅想ꎬ毕飞宇对于兴化王家庄㊁杨家庄㊁大纵湖等乡村兴致勃勃的叙述ꎬ等他们离开故乡ꎬ离开乡村ꎬ与家乡㊁母亲分离ꎬ出走异地他乡ꎬ寄居在城市ꎬ虽然像莫言等作家所一再指出的ꎬ故乡ꎬ不仅仅是生他/她的 血地 故土ꎬ故乡的概念越来越丰富ꎬ但是ꎬ那个生了他/她㊁养了他/她的血地故乡却是永远的㊁最让作家流连忘返的ꎬ最让他/她爱又最让他/她恨的地方ꎮ因此ꎬ离开故乡和重返故乡ꎬ或如莫言所说的ꎬ出走血地故乡与超越故乡ꎬ是这一批作家的一个共同特征ꎮ其中一个重要的美学现象就是感伤ꎮ感伤于是成为这批作家几乎与生俱来的宿命般的文学审美特征ꎮ无论他们的身影漂泊在哪里ꎬ故乡或可称为原乡ꎬ总是萦绕在他们的身边ꎮ围绕这一主题ꎬ纪录片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带有深厚感伤美学风格和元素的影像叙述ꎮ六位作家中ꎬ贾平凹和莫言是最具乡土气息的ꎮ有学者认为ꎬ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文献的挖掘和莫言对高密东北乡民间传说的运用(如贾平凹每到商州的某县就去查找县志ꎬ因为县志里保留了地方的许多琐屑的秘密ꎬ还有那些干练㊁古雅的叙述文笔ꎻ莫言 用耳朵阅读 来的民间故事和戏曲)ꎬ充分调动了他们各自的童年记忆和怀乡思绪ꎮ在这二位作家的创作中ꎬ 文学的故乡 和 现实的故乡 相交织㊁相激荡ꎬ构成了某种文学的张力性景观ꎮ但我们在莫言与贾平凹的乡土文学中也应发现细微差别ꎬ正如王西强指出的:贾平凹文学故乡主体仍然是 商州 及其地理意义上的周边秦岭地区ꎬ而莫言则意识到 文学故乡 和 地理故乡 之间的差别ꎬ前者是对后者的 诗意想象 和 审美扩张 ꎬ因此他没有固守 高密东北乡 这一地域ꎬ而是将叙事的触角不断地在时空维度上外延ꎬ力图使发生在 高密东北乡 上的故事牵动全人类的共同情感ꎬ达到一种在共情基础上的美学震撼力ꎬ使小说成为 人类情绪的容器 ꎮ[4]刘震云㊁阿来㊁迟子建㊁毕飞宇同样如此ꎮ他们磅礴的创作构成了一幅幅杨守森所说的 中国乡村美学 [5]画卷ꎮ在这六位作家中ꎬ刘震云以他的经历的庞杂(工农兵学商)㊁对故乡的幽默或反讽而别具一格ꎮ他那些关注农村的作品ꎬ都在极力塑造一系列 逆子 形象㊁ 怪诞 形象[6]和 贱民 形象[7]ꎮ出生于中原的刘震云ꎬ和西边的贾平凹ꎬ东边的莫言ꎬ南边的毕飞宇ꎬ西南的阿来ꎬ东北的迟子建ꎬ构成了对照或互文ꎮ生长于 中原 的刘震云笔下的文学世界ꎬ也是最 中国 的ꎮ虽然他笔下的形象大多为 逆子 或 贱民 ꎬ但是他又不甘心仅仅写故乡的这类人物ꎬ而是把笔触延展到城市ꎮ在这一点上ꎬ他又与毕飞宇构成了文学叙事的互文ꎮ应该说毕飞宇是最少故乡情怀的ꎬ他在纪录片中说 我没有乡愁ꎬ没有故乡ꎬ甚至没有姓氏ꎬ我天生是个小说家 ꎮ他自称苏北的少年 堂吉诃德 ꎬ所以影片伊始就是在法国驻上海领事馆中接受法国文化部授予的 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的仪式现场ꎬ似乎编导者要给人以毕飞宇没有故乡或超越故乡的明确信号ꎮ但是ꎬ等他写作的时候ꎬ还是回过头去写写自己的过去ꎬ自己的故乡ꎮ因为他出生后就一直随着当教师的父亲的工作调动而在兴化县各地漂游ꎬ不几年就换一所学校ꎬ似乎他没有自己那原乡般的故乡之根ꎬ可是当随着摄制组寻访自己童年时代生活过的一所乡下学校的时候ꎬ他寻寻觅觅ꎬ在突然发现了那所学校破败的大门时ꎬ他由面对镜头转身默然ꎬ并潸然泪下ꎬ许久才转过身来ꎮ这个自出生到长到五岁才离开的杨家庄ꎬ寄托了他多少童年时代的记忆啊!一如艾青被大堰河养育到五岁才回到自己的家一样ꎬ五岁ꎬ对于一个后来成了作家的人来说ꎬ留存着多少难得的记忆啊!作家的世界观在这个岁数就萌生和大致定型了吧?他在散文«苏北少年 堂吉诃德 »中写道: 我有过故乡ꎬ只不过命运把它们切开了ꎬ分别丢在了不同的远方ꎮ 这种寻找故乡的过程ꎬ并不比莫言㊁贾平凹等拥有固定的故乡的作家的体验浅薄ꎬ甚至其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ꎮ«毕飞宇»集就是这样ꎬ呈现了作为主人公的毕飞宇这个专门选写他人为主人公的小说家如何寻找故乡的心路历程ꎮ应该说各部影集记录各有千秋ꎬ但是ꎬ最能进入到一个作家心灵世界并且颇具深度和个性的是«毕飞宇»ꎮ他的作品«孤岛»是最早发表的作品ꎬ就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地方或意象 孤岛 作为自己未来写作生涯的开端ꎮ后来的王家庄㊁中堡㊁大纵湖㊁苏北ꎬ就成了毕飞宇笔下的文学世界的背景ꎮ大纵湖ꎬ这个名字给予人一种特别的情味ꎬ人们在她的怀抱是否可以 大大地放纵 纵情地歌唱 一把呢?从此ꎬ孤独和漂泊ꎬ以及探索与寻求ꎬ一言以蔽之ꎬ 漂泊的故乡 就成了毕飞宇小说的主题ꎮ他的这种伴随着诗意的感伤色彩虽然不同于其他作家ꎬ而且更带有深刻的哲学意味ꎬ但依然摆脱不了中国当代作家那种宿命般的故乡 乡土情结ꎮ毕飞宇的这些带有一定存在主义意味的探寻和写作ꎬ在这六位作家中应该说是别具一格的ꎮ纵观这六集纪录片ꎬ这六位大作家依然没有摆脱掉乡土文学的观念ꎬ或者说乡土之于中国文学就是不可须臾离开的类本质存在ꎮ虽然他们如今都迁居于大城市(首都北京或省会西安㊁成都㊁南京㊁哈尔滨ꎬ没有一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㊀2020 6个定居在中小城市ꎬ更遑论像乡民那样定居在乡村ꎬ短期或许潜隐于乡村)ꎬ但他们创作的指向却大致是作为故乡的乡村和乡土ꎮ这种故乡情结和身居都市的身心撕扯与纠葛ꎬ大概是他们产生思乡感伤主义的共同原因ꎮ莫言多次讲到ꎬ作家的创作需要不断超越故乡㊁超越乡土ꎬ但是他和其他的当代作家包括这个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们ꎬ依然沉醉或迷恋于乡土文学叙事当中ꎬ几乎不能自拔ꎮ像«阿来»集ꎬ纪录片伊始ꎬ就是苍茫青翠的川西北阿坝地区起伏的山脉ꎬ画外音是阿来在吟诵自己创作的诗歌ꎬ接着镜头中的阿来爬上山ꎮ创作早期的阿来ꎬ对故乡嘉绒藏区的传说㊁山川㊁植被㊁建筑ꎬ特别是历史特别感兴趣ꎮ他走遍嘉绒的山寨和十八土司的所在地ꎬ写出了恢弘不凡的«尘埃落定»ꎮ在纪录片中ꎬ他的讲述娓娓道来ꎬ不急不躁ꎻ在面对久未见面的母亲时ꎬ他的情感也是含而不露的ꎮ因思念儿子ꎬ母亲掩面抽泣ꎬ而阿来只是往母亲身边靠了靠ꎬ并没有现代人㊁城市人的那种热情奔放ꎬ热烈拥抱ꎬ而这些镜头恰恰呈现了阿来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内敛的性格ꎮ但阿来和莫言㊁贾平凹等一样ꎬ想逃离故乡ꎬ但是对故乡又是爱恨交加的ꎮ那些林场ꎬ砍伐殆尽原始森林后ꎬ原本秀美壮丽的阿坝㊁嘉绒ꎬ变得狰狞可怕ꎬ一场大雨就会爆发泥石流ꎬ导致家毁人亡ꎮ在这几位作家中ꎬ阿来是最具生态环保意识的ꎮ所以ꎬ临近影片结束ꎬ阿来的身影大部分是在故乡以及附近的山林㊁草甸㊁戈壁等地方行走ꎬ或者拍摄那些花花草草ꎬ而且预示自己的下一步著作将会是以 植物猎人 为原型的作品ꎮ阿来在缅怀故乡ꎬ对其中的一草一木的山川动植物ꎬ和迟子建极其类似ꎮ迟子建的北极村作为中国最北又最冷的地方ꎬ是她最早体验人生和世界之地ꎮ阿来和迟子建的文学世界带有别样的色彩ꎬ都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ꎬ原始森林㊁草甸的破坏ꎬ以及人伦的崩裂ꎬ传统生活㊁生产方式的改变ꎬ原本带有原始和谐的 神性原乡 [8]ꎬ变得面目全非ꎬ甚至丑陋不堪所带来的ꎮ他/她们分别对川西北嘉绒藏区和东北大兴安岭的刻写ꎬ他/她们对故乡似乎原本保持着的爱ꎬ由于人类的种种源于自私或贪欲或命运所导致的人生体验的转折ꎬ使他/她们的文学书写变得丰赡起来ꎬ变得爱恨交加ꎮ但是ꎬ迟子建由于丈夫的突然离世ꎬ由于少数民族如鄂温克族等被迫迁出原始森林定居在根河等地ꎬ而开始建构起新的文学信仰的维度ꎮ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在大自然中各种极端的死亡方式ꎬ以各种政治运动和现代文明进入大森林及其森林砍伐袭扰鄂温克人的生息地的百年历史为背景ꎬ写出了一个弱小民族在近现代的衰微和精神痛史ꎮ她的«白雪乌鸦»由于与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都写到了鼠疫及其中的爱恨情仇ꎬ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ꎬ从中亦可看出作家的关怀ꎬ虽然那些鼠疫早已成为历史ꎬ但是借助于迟子建的小说ꎬ那些为了生存和爱情的抗争者们的形象永远地留存在了文学的和历史的记忆当中ꎮ在这六部纪录片中ꎬ«迟子建»集是唯一提及瘟疫之于文学的一部ꎮ可见ꎬ这位女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敏感性的确不同凡响ꎮ在关于乡土文学的叙述中ꎬ与毕飞宇有些相颉颃ꎬ迟子建使乡土文学插上了女性温暖㊁细腻㊁婉约的格调ꎬ使得怀乡主题不再那么沉重ꎮ就像刘震云的小说ꎬ以幽默和诙谐化解生活的沉重ꎻ莫言以空灵和虚幻来淡化生存的艰难ꎬ以反讽和戏仿来克服时代的压抑ꎮ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家ꎬ在面对乡土㊁故乡进行叙述的时候ꎬ他们都有一种超越的追求ꎮ在这个系列纪录片当中ꎬ最具另类色彩的还是毕飞宇ꎬ唯有他发出了 当我们闭关的时候ꎬ当我们封锁自己的时候ꎬ当我们一定不让自己自由的时候ꎬ我们是如何愚昧的 厉声质问ꎬ唯有他发出了 通过小说写作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ꎬ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 ꎮ时至今日ꎬ在 公知 被污名化的时候ꎬ他的这些话语ꎬ这些数年前发出的沉痛的自我反思ꎬ不是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吗?万变不离其宗ꎮ这六位作家虽然各自的乡土㊁故乡不同ꎬ但是都不离一个 土 字ꎮ这里的 土 或 乡土 并非贬义词ꎬ而是一种中国当代大多数作家所具有的特色ꎮ虽然较之赵树理㊁马烽㊁西戎等四五十年代的乡土作家ꎬ其本身的洋味增加了ꎬ其叙述的现代色彩增强了ꎬ但是那种源于生息的脚下的泥土味依然浓郁ꎮ莫言的胶莱平原高密东北乡的泥土ꎬ贾平凹的商州秦岭泥土ꎬ阿来的嘉绒山水藏土ꎬ刘震云的黄河边延津黄土ꎬ毕飞宇的苏中平原水土ꎬ迟子建的白雪和黑土 几乎整个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民对于传统乡土文明的固守㊁怀恋ꎬ在这六位作家的创作中ꎬ透过这六集纪录片而形象地展现出来了ꎮ这是继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之后ꎬ又一次大规模地集中表达的文学思潮ꎬ而且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和读者展现出来ꎮ可谓功莫大焉ꎮ三、文学纪录片有意无意的美学遮蔽这部纪录片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ꎮ乍一看ꎬ这部片子称得上完美ꎬ宏大的拍摄队伍ꎬ批评家们的坚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㊀2020 6实后援ꎬ学术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支撑ꎬ以及充足的资金ꎬ后期精心的编辑ꎬ在国内最大电视台CCTV播放 但这一切也不能掩饰纪录片的某些令人遗憾之处ꎮ具体表现在:其一ꎬ最早对作家创作作出评论㊁研究和阐释的学者的原创性劳动被遮蔽或忽视了ꎮ如«莫言»(上下集)中ꎬ评论界㊁学术界最早评论和研究莫言且卓有成就的著名评论家和学者ꎬ制作组在择取阐释和解读莫言创作的画面和镜头时ꎬ竟然付诸阙如ꎬ实在有些遗憾ꎬ也无形当中减弱了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性ꎮ其二ꎬ文学是一种细腻㊁深邃㊁富有精神深度㊁审美品格的艺术形式ꎬ这些作家都用了三四十年的创作经历和丰富驳杂的创作成果ꎮ因此短短不到五十分钟的纪录片就与丰富博杂的作家文学世界之间产生了一个矛盾ꎮ如莫言那些伟大的长篇小说和短中篇小说所描写㊁揭示的历史㊁社会㊁信仰和人性的复杂性ꎬ刘震云对乡村及其历史的多方位描写ꎬ毕飞宇那些颇具先锋意识的创新之作ꎬ在 文学的故乡 中难觅其踪影ꎬ等等ꎬ均因编导者主观意念所囿ꎬ或因篇幅所限ꎬ而统统不见ꎮ观众也只能 窥一斑而见全豹 了ꎮ其三ꎬ纪录片秉持了文学的 故乡 理念ꎬ热衷于对乡土㊁大地㊁山川㊁草木㊁民居等进行影像表现ꎮ这可以说是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为延续发展百年的乡土文学唱出了一曲曲挽歌ꎬ而且乡土文学在莫言㊁刘震云㊁毕飞宇㊁阿来等人的笔下ꎬ基本上完成了其现代化或现代主义本土化的文学和历史的使命ꎮ但是ꎬ对于包括阿来㊁迟子建㊁莫言等作家的故乡的 神性原乡 因素或成分给予的镜头和画面并不多ꎬ这方面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ꎬ也极具传播学和影视的特性ꎮ其四ꎬ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存在的城市文学ꎬ纪录片显然视野所限没有顾及ꎮ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今天ꎬ中国当代文学的原乡不仅仅在乡村ꎬ城市也是产生优秀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故乡ꎮ在整套纪录片中ꎬ专注于写城市的文学家㊁小说家及其作品基本缺席ꎬ这又是一大遗憾ꎮ所以ꎬ整体观之ꎬ该纪录片的主题依然基本停留在五四以降的乡土文学的历史和审美命题上ꎮ在21世纪当下ꎬ文学不仅仅是乡土文学ꎬ作为原乡的城市及其文学世界ꎬ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ꎮ城市文学或把城市看作某些作家的故乡ꎬ这个观照的难度自然比乡村㊁乡土作为故乡大ꎮ但是ꎬ并不能因为难度大就绕过去ꎮ这或许正是德国汉学家顾彬反对小说讲故事为主的中国当代乡土文学ꎬ对当代中国文学评价较低的一个原因吧ꎮ其实ꎬ从文学本体来说ꎬ正是城市给予包括莫言㊁毕飞宇㊁迟子建等作家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作家以思想和艺术的启发ꎬ是城市及在城市里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素质㊁审美品格ꎬ才使他们在回顾乡土的故乡时拥有了 超越故乡 的能力和眼界ꎮ况且在未来城市文学㊁新«儒林外史»或«尤利西斯»那样的城市文学作品应该愈来愈占居文学的主流ꎮ这算是我们期待于该纪录片续集的创作命题吧ꎮ参考文献:[1]BradburyJuddDꎬGuadagnoRosannaE.Documentarynarrativevisualization:Featuresandmodesofdocumentaryfilminnarrativevisualization[J].InformationVisualizationꎬ2020(4):339-352.[2][3]新华网.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映式在京举行[EB/OL].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8-05/28/c_1122896968.htm. [4]王西强.论贾平凹与莫言小说的文化母本与叙事空间营建[J].南方文坛ꎬ2020(2):160-170.[5]郑晓锋.中华美学学会2018年年会暨 改革开放与当代美学的发展 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ꎬ2019(1):150-156. [6]房伟.现实的 逆子 与 解构 的困境 文学史转型期的刘震云小说创作[J].艺术广角ꎬ2020(3):81-92.[7]万士端.隐喻叙事与 贱民 视角:现代中国 精神之塔 的建构与危机 重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J].当代作家评论ꎬ2019(6):153-159.[8]王达敏.神性原乡的终结者 阿来㊁迟子建㊁刘庆的四部长篇小说[J].南方文坛ꎬ2020(4):15-20.(责任编辑:翟瑞青)。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昨夜看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一篇,是讲贾平凹的文学故乡。
从头到尾都能看到贾平凹扎根大地、热爱抚育自己的那片黄土。
是文学的根,是他能创作出传世作品的源泉。
回想自己,一直以来都对生长的土地怀揣热忱之心,却偶有他人曲解为土气。
如果说土是我的特点,那我想我也是具备了创作出反映我生长土地的作品的潜质了。
一个对故乡,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热爱可敌一切,我想我是永远热爱生育我的土地,她会带给我无尽的遐想与活下去的勇气。
对秦川大地的热爱,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热爱。
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自省,是胸怀天地的责任。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莫言观后感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莫言观后感
一开头看到莫言那老家的景儿,就觉得这地儿肯定藏着不少故事。
那高密东北乡的村子,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可在莫言眼里,这就是他创作的大宝藏。
就像我们小时候觉得自己老家的小院子、门口的那棵歪脖子树都有着无数秘密一样,莫言把他老家那些土生土长的东西全变成了文字里的精灵。
莫言的故事里,那些人物都像是从那片土地里直接长出来的。
你看他书里那些农民形象,糙糙的,但是特别鲜活。
我就想啊,这肯定是他在老家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然后像个大厨一样,把这些人的特点都烩到一块儿了。
他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什么饿肚子啦,家里那些琐事啦,都成了他创作的素材。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觉得自己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没啥,人家莫言就能把这些东西变魔法似的变成让全世界都能看得入迷的故事。
再看他写作的状态,那真是有点像着了魔。
他在那小屋里头,对着纸笔就开始倒腾他脑袋里的那些想法。
就像一个工匠在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一点点把故事打磨出来。
我觉得他肯定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进入到自己故事里的世界了,跟着那些人物一起哭哭笑笑的。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就觉得莫言之所以能成为莫言,那高密东北乡是功不可没的。
那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故事的蓝本,还有那种骨子里的东西。
我也明白了为啥他老是写那些乡土的故事,因为那是他的根啊,就像树离不开根一样,他的文学也离不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以后再看莫言的书,我估计都能在字里行间看到高密东北乡的影子,像闻到泥土的气息一样真实。
文学的故乡莫言上观后感
文学的故乡莫言上观后感一开始啊,我就觉得莫言那故乡简直像个魔法盒子。
你看他的描述,那些小村庄、高密东北乡的土地、河流啥的,在他笔下就不是普普通通的东西了。
就好像他拿了个魔法棒,轻轻一点,那土地就有了灵魂,河流都能讲故事了。
我就想啊,我老家那小村子好像也有好多故事,咋我就没发现呢?莫言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寻宝人,在故乡的角角落落里找到了无尽的宝藏。
再说说莫言本人,那形象也是特别有趣。
他说起话来慢悠悠的,带着那种浓厚的乡音,就像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声音一样实在。
他在讲自己创作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一个老厨师在分享他的独家菜谱。
他把那些生活里的素材,什么小时候的经历啊,村里人的家长里短啊,像做菜一样,左加一点想象,右加一点夸张,然后就做出了一道超级文学大餐。
而且他还不怕吃苦,你看他写小说的时候,那简直就是在跟文字较劲儿。
就好比是一个泥瓦匠,一块砖一块砖地精心砌着他的文学大厦。
从这个纪录片里,我还发现莫言的故乡不仅仅是个地理上的地方,那是他的灵感源泉啊。
就像一个超级充电电池,不管他走多远,只要一想起来故乡,那灵感就“滋滋”地冒出来了。
我想我要是也能像他一样,好好挖掘一下自己故乡的事儿,说不定也能写出点有趣的东西呢。
不过我可没莫言那么大的才华,我要是写啊,估计就是“乡村趣事之小明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种搞笑版的故事。
总的来说,看这个纪录片就像跟着莫言进行了一场文学故乡之旅。
我从里面知道了文学原来可以这么贴近生活,原来身边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东西都能变成伟大的文学作品。
以后我看莫言的书啊,肯定会带着更多不一样的感觉,就像带着一个放大镜,能看到他字里行间藏着的故乡的影子。
而且啊,我也得好好审视一下我自己的故乡,说不定我也是个站在宝藏上却没发现的大迷糊呢!。
文学的故乡观后感200字
文学的故乡观后感200字
摘要:
一、引言
二、故乡观后感的内涵
三、文学故乡对我的启示
四、故乡在文学中的形象塑造
五、故乡与我之间的情感联系
六、结尾
正文: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深刻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观后感之余,我想分享一下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启示以及对故乡在文学中的形象塑造。
故乡,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它既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精神的寄托。
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描绘,总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的态度。
作品中对故乡形象的塑造,使我深感敬佩。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展现得栩栩如生。
这让我认识到,文学创作中,故乡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唤起读者的共鸣,更是为了展现故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我渐渐感受到了故乡在我心中的位置愈发重要。
它不仅是我成长的摇篮,
更是我心灵的港湾。
每当我疲惫不堪时,想起故乡的美好时光,便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故乡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文学作品中,故乡的形象是多样的,但它始终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地方。
让我们珍惜故乡的美好,将这份情感融入我们的文学创作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故乡的魅力。
总之,这部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故乡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以及文学作品中故乡形象的重要性。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莫言观后感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莫言观后感首先啊,看到他老家那片土地,就明白了为啥他能写出那些带着泥土味儿的故事。
那房子、那田野,就像是天然的故事制造机。
莫言说起他小时候的事儿,那真叫一个绘声绘色。
像他小时候经历的那些贫穷啊,可不仅仅是苦哈哈的事儿,在他嘴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文学宝库的大门。
他讲自己饿肚子的时候,我都能想象出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眼睛却贼亮,观察着周围的一切,那些饥饿的感觉,那些为了一口吃的耍的小聪明,全成了他后来故事里的佐料。
而且莫言写东西的那股子劲儿也很有意思。
感觉他就像一个大厨,把他记忆里的东西,不管是好的坏的,快乐的悲伤的,一股脑儿全扔到文学这个大锅里,然后大火猛炒,小火慢炖,最后就端出了一盘盘让人回味无穷的文学大餐。
他在创作的时候,肯定也没少挠头,没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像个着了魔的人。
可就是这种着魔的状态,才让他写出那么多让我们看了或震撼或感动的作品。
再说说他的文学对我的影响吧。
看他的东西,就觉得自己以前看世界看得太简单了。
他让我知道,原来那些平凡的东西,比如村子里的一口老井,一棵老树,都能成为一个宏大故事的起点。
他笔下的人性也是复杂得很,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人一样,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这才是真实的人啊。
看完他的故事,我再看身边的人,就感觉像是重新认识了他们一样,每个人背后说不定都藏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呢。
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让我对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有了更亲切的认识。
就好像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诺奖得主,而是我老家隔壁那个满肚子故事的大叔,带着我走进了他那些充满奇幻和真实的故事里,让我在他的文学故乡里逛了一圈,出来的时候还带了满脑子的新奇想法呢。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
看完《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很多记忆和情感都在心中起伏,仿佛重回以前,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中。
《文学的故乡》以贯穿中国文学发展数千年的祖国诗词文学经典为主线,运用技术手段,将湘西南多元文化及其历史文脉贯穿其中,完美地呈现出文学在中华文化的传播的过程。
以长沙为中心,以湘江为界限,将湖南文学的核心区域和有趣的传说、流传的诗句、寓言故事、民俗习惯以及汉苗文学的隐秘完整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既有凝重的礼仪,又有天籁的歌谣,既有远古的神仙传说,又有成语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中深刻揭示了湖南文学传播的历史过程,将汉汉苗文学的传播过程,从先秦、唐宋、明清、近现代一直到今天,以不同的视角都进行了详尽的还原。
从熊祥、颜真卿、曹植《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到李太白、晏殊、毛泽东、陈寅恪,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印记。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同时,不禁联想到文学家们生活的景象和艰辛,为文学的发展付出的艰苦努力,令人感动不已。
另外,在《文学的故乡》纪录片中,亦反映出湘西南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史料记录着历史的足迹,既有水上舞蹈、琴书声音,又有诗经书籍,也有园林景观与宗教信仰,都有助于文学发展。
另外,湘西南多元文化也赋予了中国文学独特的气质与意境,让文学的发展更加完美。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的艺术表现,通过镜头、音乐、词句以及情感进行自然而深入的传达,让人心潮澎湃,细细品读中华文学的精粹,让文学的灵魂在观众的心中重生。
走进文学的故乡,被历史的沧桑所勾勒,被文学的灵魂所撩动,在故乡的文学景观里,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痕迹,见证着文学的脉络和生机,令人铭刻在心。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作文利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央视大型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有了很多的感想,跟随摄像机的镜头,聆听了中国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六位作家的“文学的故乡”情结,跟随他们的脚步去寻觅他们梦中的,文学中的,内心深处从未远离过的故乡,这故乡既是现实版的他们出生、成长、生活过,养育过他们的地方,又是培植他们文学梦想生根发芽繁茂生长的沃土,是他们最初倾听大地声音,感知大自然脉搏,用文学与之交流的地方,更是他们的人生开始,出发,离开又回归的精神家园。
在他们所书写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故乡的影子影影绰绰,摇曳生姿。
他们也一直在为故乡而书写,而创作,他们的作品就是故乡以另一种方式而存在的盛大场景或影像。
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处处是故乡的风景,人物,地理,生态,风俗,语言,生存状态以及繁盛与衰落的斑驳痕迹。
故乡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也带给他们极富灵感和美学智慧的文字书写,让他们行走在故乡纵横交错的阡陌上,有一种或天马行空,或想象空灵,或踏实轻快的可靠感,安全感,依附感。
故乡在远方,也在每个人的心头。
故乡的小路,桥梁,山川,草木,湖洼,庄稼,房屋,鸟雀,以及亲人,邻居,同学,玩伴等等,永远都是抹不去的记忆,是岁月留下来让人怀念和咀嚼的食粮。
它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熟悉的景致和故事,流淌着质朴而本真的乡土气息,它在岁月的镌刻中隽永,又在时光的流转中芬芳。
无论你离开多久,混得多么风光,成就了多大的事业,只要你踏上故乡的土地,你永远都是故乡记忆中那个赤条条来,在它敞开的怀抱里吮吸着奶汁,踉踉跄跄学走路,摔倒了糊了一身泥水再爬起来的仔伢子,蛮女子,是听见乡音就想流泪,闻见饭香味就喊肚子饿,看到亲人同学发小就想凑上去拥抱一下的瓜女子傻小子。
作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六位作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有过饥饿、痛苦、离别、奔袭、出走等形态各异的记忆,但故乡是包容的故乡,丰盛的故乡,大气的故乡,温暖的故乡,你随时可以离开,也能随时随地回来,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都不会嫌弃你的义无反顾,鄙视你的说走就走,看轻你的毫无影踪。
文学的故乡莫言上观后感
文学的故乡莫言上观后感首先啊,我就特别佩服莫言那取之不尽的想象力。
他写的那些故事啊,就像从他老家高密那片土地里“噌噌”冒出来的怪东西。
比如说他讲的那些关于鬼怪啊、奇人异事啥的,那可不是瞎编乱造,而是有着高密那地儿独特的泥土味儿。
就像他老家的红高粱,看着普通,可到了他笔下,那就是能撑起一片天的大角色。
红高粱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上面演着爱恨情仇、生生死死的大戏,看得我那叫一个入迷。
而且我发现,莫言这人啊,他的记忆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大仓库。
那些小时候的经历,不管是苦哈哈的还是乐滋滋的,都被他一股脑儿地倒腾到小说里。
像他小时候挨饿的事儿,在他书里就变成了一种对生活深深的感悟。
他把那些苦难嚼巴嚼巴,再吐出来就成了文字的珍珠。
我就想啊,我小时候也有不少事儿呢,咋就没这本事写成这么厉害的东西呢?看来这莫言的眼睛啊,就像带了个特殊的滤镜,能把平凡的日子看出花儿来。
再说说他那描写人物的功夫,那可真是一绝。
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鲜活极了,就像在你面前晃悠似的。
不管是泼辣的农妇,还是倔强的老头儿,都像是从高密的大街小巷里直接拉出来的真人。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描写一个人物的神态,就那么几句话,那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就全在我眼前了,就好像我认识这人似的。
我当时就在想,这莫言是不是偷偷学了什么魔法啊?这部片子还让我看到了莫言创作背后的一些东西。
他写作的时候,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像个老匠人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宝。
他坐在那里,周围的世界好像都消失了,就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
我突然觉得,好的文学作品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那得像莫言这样,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放在文字里。
不过呢,我也有一点点小“抱怨”。
看了他的作品和他的创作过程,我突然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他的文学世界那么丰富,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刚进城的小土包子,好多东西都还没来得及看明白呢。
但这也算是个好事儿,就像有人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超级大的文学大门,我现在就想一股脑儿地冲进去,把他提到的那些好书都读个遍。
优秀文学作品故乡读书心得
优秀文学作品故乡读书心得优秀文学作品故乡读书心得篇1隔膜,疏远,毁灭,其实有时渐进式的,从隔膜到毁灭,是一个过程,不是瞬间的变动。
就拿闰土这个典型的人物来说吧,少年闰土是如此的纯真,他可以忘记地位身份的界限,跟“我”一块玩耍;但是中年闰土显得低微、恭敬,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一股封建等级的气息,“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而“我”与闰土、杨二嫂之间表面的隔膜是不是又在更深层次上映射出他们的心灵已经逐渐地被销蚀,甚至说早已毁灭得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呢?“现实闰土的故事(还包括现实杨二嫂的故事)无疑起到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想与现实的剥离。
‘我’由希望到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在小说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始于蓬船,终于蓬船’的圆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在钱、温、吴三位青年学者的解读中,《故乡》是鲁迅小说中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之一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的代表之作。
这种结构安排形成的不仅仅是小说结构的完整,我认为,更是作者情感历程的完整:为生活而漂泊辗转的无奈又满怀信心——回乡寻“梦”时充满希望——再次离乡时的绝望和落空。
鲁迅通过这种“故乡”情结,正好有意识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鲁迅带着这种“为人生”的写作原则,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从“启蒙主义”的观念出发,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我们当代不也需要这样的作家,拿起笔,深入社会底层,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揭露社会的病态吗?你对街头巷尾、火车站的乞丐视而不见吗?你碰见农民工还是投以鄙视的眼光吗?你在满头大汗的清洁工面前乱扔垃圾还是不知羞耻吗?那就请您爆发你的正能量吧!子曰:“温故而知新。
”只有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才会有新的感悟。
优秀文学作品故乡读书心得篇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2024年高中故乡读书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高中故乡读书心得体会模版在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故乡》之后,对作品中闰土这一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生动、机智的少年形象:在深蓝的天空下,广阔的海边沙地上,一片西瓜田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闰土,戴着银圈,手持钢叉,勇敢地追捕着一匹猹。
这个场景勾勒出一个典型的南方少年的英勇形象。
在家族的盛大祭祀活动中,闰土与鲁迅结识,并迅速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
尽管闰土出身贫寒,但他拥有丰富的见识和广博的知识,给鲁迅讲述了许多关于自然界和生活的奇妙故事,这些故事给鲁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故乡》中,有一段文字令人印象深刻:“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不仅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含义,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它告诫我们,希望并非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的目标。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将希望变为现实。
这条道路是前辈们用汗水和智慧铺就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回顾初读《故乡》的经历,曾觉得乏味且浪费时间,对待学业的态度也较为敷衍。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重要性,开始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正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所告诫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的延续。
鲁迅先生曾言:“时间就是生命。
”这句话提醒我们,浪费他人的时间等于是在损害他人的生命。
让我们将这句话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2024年高中故乡读书心得体会模版(二)在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中,深刻描绘了故土变迁与人物心灵变化的双重景观。
鲁迅先生不仅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变化的哀愁之情,更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角色,生动阐释了“改变”这一主题。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无论是家乡面貌的变迁还是人物性格的转变,都蕴含着深远的寓意和哲理,尤其是文章结尾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文学的故乡》是一部关于文学的地理历史纪录片,展示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历史和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影片运用丰富的语言、画面和音乐元素,让我十分震撼和感动。
首先闪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这部纪录片朴实无华却又令人惊叹的画面。
从青岛开始,展示的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魅力。
第一集《诗与远方》让我印象深刻,画面中美丽的草原、苍茫的沙漠和清澈的江河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同时,片中穿插了大量的文学名著的片段,让我对这些经典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文学的故乡》强调文学作品所关注的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思考。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在介绍文学名著,更是通过透彻的阐述使我认识到了文学的内涵。
例如,在《诗与远方》中,片中的记者从草原到沙漠,深入到甘肃的邛崃山下,他在采访中了解到了一些草原牧民的一生。
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让我深深愈发地感受到文学所展示的世界与思想。
对于这些文学经典作品,我感到很有兴趣,想要深入研究。
在第二集《平民文化》中,文化学者和书店老板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捍卫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创造力。
这个片段让我意识到,这些文学作品是因为有许多人的辛勤工作而得以被保存下来。
这激励着我去珍惜文化遗产,同时也让我感到自己的责任。
正如片中引用的一个台词所说:“文化从来没有死。
它始终与我们同在。
”最后,通过这部纪录片的学习,我惊叹于中国文学的伟大,也对自己的文化认识受到了启发。
这部纪录片中通过描绘历史上的伟大文学家,如屈原和李白等,让我了解到他们所经历的种种环境与历史背景,从而重新审视和赞赏他们的作品。
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注定是一部经典和珍藏之作。
在观影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片中引用的音乐也是我喜欢的,让人感受到了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声音和情感。
总之,《文学的故乡》这部纪录片是对中国文学的珍视和传承,同时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和悼念。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三篇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三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观后感一篇《故乡》这篇小说中,给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写。
闰土当之无愧是重点人物。
20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
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得知的。
但是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鲁迅的心里,闰土一直是一个勇猛聪明活泼的人,要不然不会一提到闰土就会想起他在刺猹的场面。
可是,当闰土与鲁迅说话的时候,第一个词竟然是老爷。
我相信当时鲁迅的内心震动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许料想过千百种交谈方式,但是肯定惟独没有料到这种。
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说,闰土是应该叫鲁迅老爷,但是,从20年前的迅哥儿到20年后的老爷,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闰土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岁月在他的脸上,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
但是,容貌的改变并不是他最大的改变,他最大的改变就是心理上的改变。
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把鲁迅当成迅哥儿的,但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想和鲁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鲁迅之间还有主仆关系。
一声老爷又包含了闰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还是因为久久不见不熟识的陌生?这,也许只有闰土知道了。
另一个人物杨二嫂,不知看过《故乡》的朋友们注意过没有,虽然杨二嫂是一个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个改变很大的人物。
20年前,她曾经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后,她的样子简直让鲁迅认不出来了。
对于她的样子,鲁迅只找到了一个形容词――圆规。
如果单纯是外貌上的改变也就算了,杨二嫂成为现在这副丑模样也是因为她的内心在渐渐地改变。
她去鲁迅家的时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旧家具的要求,被他拒绝后大放厥词,说什么越富越一毫不肯放松,一毫不肯放松便越有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故乡》观后感
利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央视大型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摄像机的镜头,聆听了中国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六位作家的“文学的故乡”情结,跟随他们的脚步去寻觅他们梦中的,文学中的,内心深处从未远离过的故乡,这故乡既是现实版的他们出生、成长、生活过,养育过他们的地方,又是培植他们文学梦想生根发芽繁茂生长的沃土,是他们最初倾听大地声音,感知大自然脉搏,用文学与之交流的地方,更是他们的人生开始,出发,离开又回归的精神家园。
在他们所书写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故乡的影子影影绰绰,摇曳生姿。
他们也一直在为故乡而书写,而创作,他们的作品就是故乡以另一种方式而存在的盛大场景或影像。
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处处是故乡的风景,人物,地理,生态,风俗,语言,生存状态以及繁盛与衰落的斑驳痕迹。
故乡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也带给他们极富灵感和美学智慧的文字书写,让他们行走在故乡纵横交错的阡陌上,有一种或天马行空,或想象空灵,或踏实轻快的可靠感,安全感,依附感。
故乡在远方,也在每个人的心头。
故乡的小路,桥梁,山川,草木,湖洼,庄稼,房屋,鸟雀,以及亲人,邻居,同学,玩伴等等,永远都是抹不去的记忆,是岁月留下来让人怀念和咀嚼的食粮。
它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熟悉的景致和故事,流淌着质朴而本真的乡土气息,它在岁月的镌刻中隽永,又在时光的流转中芬芳。
无论你离开多久,混得多么风光,成就了多大的事业,只要你踏上故乡的土地,你永远都是故乡记忆中那个赤条条来,在它敞开的怀抱里吮吸着
奶汁,踉踉跄跄学走路,摔倒了糊了一身泥水再爬起来的仔伢子,蛮女子,是听见乡音就想流泪,闻见饭香味就喊肚子饿,看到亲人同学发小就想凑上去拥抱一下的瓜女子傻小子。
作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尽管,六位作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有过饥饿、痛苦、离别、奔袭、出走等形态各异的记忆,但故乡是包容的故乡,丰盛的故乡,大气的故乡,温暖的故乡,你随时可以离开,也能随时随地回来,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都不会嫌弃你的义无反顾,鄙视你的说走就走,看轻你的毫无影踪。
当你回头面对它、走近它的时候,它始终还是表里如一的,热心热情的,含蓄谦恭的,不燥不孬的。
贾平凹说,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故乡。
阿来说,故乡是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就是写自己。
迟子建说,我出生在漠河北极村,那里的炊烟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那里的每一粒雪,对我来说都是有感情的。
毕飞宇说,我有过故乡,只不过命运把它切开了,分别丢在了不同的地方,命运让我这样,我就这样了。
只要我在那片土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作是我的故乡。
刘震云说,故乡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就是语言。
当一些人的心事无处诉说时,我就坐到了他们身边。
莫言说,山东高密乡既是我精神的故乡,也是我文学的故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人文主义的高度凝练,当作家们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语言和艺术都深深根植于故乡的泥土中时,他们都是有根基的语言大师,是接地气的文学创作者。
在他们的笔下,故乡是辽阔博大的,是充满无穷魅力和温润气息的,是不断汹涌着灵感源泉的风水宝地。
他们重走故乡路,双脚沾满新鲜的泥土,眼中充满深情的泪水,耳际回响着童年、少年和青年时的乡音,他们的行走是把灵魂重置于故乡的山山水水间来洗涤和重塑,用文学的方式开辟和重现更广阔雄宏的故乡图景。
他们在行走中探寻文学的根基,寻觅曾经作品中呈现的故事原貌,人物形象,情感归属。
就像贾平凹翻越秦岭,在故乡商洛棣花的沟沟塬塬行走,在丹江边,在清风街寻踪问源;像阿来,在四川阿坝嘉绒藏区拍摄高寒花草植被,在摩梭河边回想诗歌的爆发,在宏大的吐司官邸面前摩挲,观看藏民转经筒,和家人、乡邻围着篝火跳锅庄;像迟子建,在北极村的雪地里行走,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嗅闻花香,寻觅成名作品的创作秘密,在苍莽林海寻觅驯鹿的身影;像毕飞宇,在苏北水乡的河道水岔,乡间老街辗转留恋,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乡,寻找曾经生活过的老屋和邻居;像刘震云,带着外孙女云游中原大地,和老亲娘舅亲切攀谈,在母校向学弟学妹讲述他的故乡情怀;像莫言,用行走来回忆曾经艰难的成长之路,通过抚摸故乡的脉搏,激发写作的蓬勃灵感,他在故乡的大地上,尽情展示着他文学里高密东北乡的秘密……可以说,是故乡的山水人情造就了大家们的文学智商,也是故乡的贫穷与富有,闭塞与开放,荒凉与温暖成就了他们对文学的驾
驭能力,丰富和孕育了名家们的眼界、思想、情愫和综合素养,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越走越有力。
他们踏实地行走,勤奋地创作,坚定地探索,痴迷地热爱,才为读者奉献出了《秦腔》,《尘埃落定》,《额尔古纳河右岸》,《青衣》,《温故一九四二年》,《红高粱》等一大批当代优秀的文学经典著作,从而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坛的大家地位。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也给予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一个思想拷问: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故乡与文学的合理关系?我们有没有把心中的故乡与文字的书写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热爱文学的那片净土究竟与故乡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诚然,我们大多数人仅仅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远远达不到那些文学名家们的思想境界和文学信仰,对他们,我们除了仰望就是尊敬,除了拜读他们的大作,就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潜心学习,从而丰富阅读面,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
但我们也可以在小我的天地里,学着怎么去亲近故乡,理解和融入故乡,在日常的书写中,缩短与故乡的距离,让文学的清涧在心中潺潺流淌,让故乡的原风景成为我们书写文字,执着于文学的隽永底色。
假如我们远离了心中的故土,文学的故乡,也许我们就永远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这一定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