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
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这就是杜甫诗中所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成都的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
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
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草堂建筑大廨,“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
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大廨内悬挂着清朝学者顾复初的对联非常值得一看:“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正中端坐着杜甫的青铜塑像,单薄清瘦的身躯仿佛是诗人饱经忧患、贫病交加的真实写照,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穿过大廨走过一条长满栀子花的小径,就来到草堂纪念中心——诗史堂。
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唐人孟启在《本事诗》中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和草堂的故事
杜甫的一生和草堂的故事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经历和草堂的故事备受关注。
杜甫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
他年轻时就开始游历各地,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从而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
杜甫在长安应试时,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此后,他继续游历各地,直到天宝十四年,他才得以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逃亡,并在途中被俘。
他被押到长安,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杜甫在逃亡途中,最终抵达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此后,他在成都度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歌。
然而,他最终还是离开了成都,辗转流离,最终在湘江之畔去世。
杜甫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人生百态,从自然风光到社会政治,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写实、豪放、深沉著称,被誉为“诗圣”。
杜甫草堂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重要的纪念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凭吊。
杜甫与成都的故事
杜甫与成都的故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曾在成都生活过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玄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杜甫草堂。
草堂四周古木参天,竹林茂密,环境幽雅,成为杜甫一家在这里居住和创作的理想场所。
在成都期间,杜甫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为著名。
诗中描述了杜甫的草堂在秋风中破败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
此外,他还写了一首《登楼赋》,表达了对成都美景和人文历史的赞美。
除了诗歌创作,杜甫在成都期间还与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密切。
他经常参加文人聚会,与朋友交流诗文,这些活动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成都生活的这段时间,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杜甫草堂,成都还有许多与杜甫相关的文化遗迹。
比如,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一个集杜甫诗歌创作、文物收藏、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此外,在成都的一些街道和公园也以杜甫的名字命名,彰显了成都人民对杜甫的敬仰和纪念。
总之,杜甫与成都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文学和文化气息的历史佳话。
成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养分。
而杜甫则在成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让后人缅怀和学习。
诗人杜甫的简介资料
诗人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称为“诗史上的杜甫”、“诗中之龙”。
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意义,被誉为“诗中有大风景”。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出生和家世杜甫出生于唐朝贞元年间(712年-756年)的四川成都,家庭地位颇为显赫,属于著名的官宦家族。
他的祖父是唐思皇帝李世民的门客,曾荐举一些有才华的人到皇宫任官。
而他的父亲杜审言是唐玄宗朝的朝奉郎官,担任过几个州刺史和尚书,加上娶了有文化修养的母亲张氏,因此杜甫天生就受到了优秀的教育和卓越的家庭背景熏陶。
二、早年经历杜甫小时候聪慧好学,在家庭的熏陶下对诗文创作就有了强烈的兴趣。
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杜甫便放弃了应试之路,以卖药为生,与贫苦百姓一起艰难度日。
在成都的几座佛寺里向僧人请教佛学,很快便掌握了佛经的精髓,并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
此时的他,情感上非常活跃,深刻反映了民众抗争苦难的现实。
三、作品特点杜甫的诗歌特色非常明显,大多数作品都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他的诗风严肃,感情深沉,表达了平民民众的忧思和诉求,同时热爱自然,对人类文明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既有理想主义的豪情壮志,也有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
杜甫的作品中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喜欢引经据典,并学习古人,加强自己的修养。
其中代表作品有《登高》、《赤壁怀古》、《范增论》、《三吏》等。
四、晚年生活杜甫的晚年生活非常不顺利,由于政治动荡的原因,他先后遭受了三次流放和迫害,无家可归,困苦度日。
虽然一直保持着写作的热情,但是作品不再那么辉煌,写下了许多感慨和无奈。
最终在759年去世,享年47岁。
杜甫虽然遭受了许多困苦和磨难,但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他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却长存不衰。
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生活和时代,而且关注人民疾苦,探究人生命运,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一、安史之乱爆发初期1. 被困长安2. 冒险逃离- 后来,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到了凤翔(今陕西宝鸡)。
当时的路途十分艰险,他要躲避叛军的搜查和追捕。
到达凤翔后,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
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给皇帝进谏、举荐人才等事务。
二、为官时期及辗转流离1. 左拾遗任上的遭遇- 在左拾遗任上,杜甫虽然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尽自己的职责。
但他很快就因为房琯事件而陷入困境。
房琯是杜甫的好友,他在兵败后被唐肃宗罢相。
杜甫出于对朋友的同情和认为房琯有才能的想法,上书为房琯辩护,触怒了唐肃宗。
结果,杜甫遭到了审讯,险些丧命。
2. 贬官华州3. 弃官入蜀- 由于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关中地区灾荒严重等原因,杜甫最终弃官,带领全家前往蜀地。
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最后到达成都。
在这个过程中,杜甫一家的生活非常艰难,他在诗中描述了沿途的饥饿、寒冷等困境,如“手脚冻皴皮肉死”等诗句。
三、在蜀地的生活1. 成都草堂的生活2. 严武的帮助与矛盾- 严武对杜甫在蜀地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严武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在政治上对杜甫有所关照。
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曾入其幕府任参谋。
但杜甫和严武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
杜甫性格耿直,在幕府中感到拘束,不久就辞职回到草堂。
四、离开蜀地后的漂泊1. 顺江东下2. 晚年漂泊与逝世- 离开夔州后,杜甫继续漂泊在江湘一带。
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也更加困苦。
杜甫在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中逝世,结束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
他的诗歌却成为了反映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伟大史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 成都饮酒诗句
杜甫成都饮酒诗句摘要:一、杜甫简介1.杜甫生平2.杜甫的文学成就二、成都饮酒诗1.杜甫在成都的生活背景2.成都饮酒诗的创作背景3.成都饮酒诗的诗句内容三、诗句解读1.“花径不曾缘客扫”2.“蓬门今始为君开”3.“盘飧市远无兼味”4.“樽酒家贫只旧醅”四、杜甫成都饮酒诗的艺术特点1.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2.豪放洒脱的饮酒情怀3.融入个人经历的创作手法正文: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有一组描绘他在成都饮酒的诗句。
杜甫在成都期间,正值安史之乱,他流离失所,历经坎坷。
这段生活经历使得杜甫对饮酒有着特别的情感,他通过饮酒来排遣忧愁,寻求慰藉。
以下是杜甫成都饮酒诗的诗句及解读: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解读:这里描述了杜甫为朋友准备酒宴的场景,表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花径和蓬门都是家中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家常的氛围。
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解读:由于家境贫寒,杜甫家中并无丰盛的食物,只能以简单的菜肴佐酒。
然而,这并不影响杜甫与友人共饮的豪情。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解读:这里再次强调了杜甫对友情的重视,用“花径”和“蓬门”的意象来表达对朋友的欢迎和敬意。
杜甫成都饮酒诗的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杜甫的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没有华丽的修辞,让人感受到一种真诚和亲近。
2.豪放洒脱的饮酒情怀:杜甫的诗歌中,饮酒成为一种释放压力、寻求慰藉的方式。
他的诗歌展现了饮酒时的豪放洒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融入个人经历的创作手法:杜甫的诗歌作品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成都草堂,杜甫的诗乐园
成都草堂,杜甫的诗乐园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中心,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排序第四。
特别是北部中国遭到安史叛军的破坏,两京陷入萧条凄凉,而成都乃“天府之国”,太平安定,很多避难的人也都来到这里。
奔波了一年,经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行程三千里,终于到了一个富庶、温暖、和平、幽美的环境,可以歇歇脚,也可以省省心了。
多年愁云不开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他诗情大发,为草堂,为江村,为成都写了很多诗。
杜甫草堂(资料图)杜甫一生漂泊,家居地十余处,多数身陷穷困无一语及之,少数写了也语焉不详,究其原因当然是时间短、兴致差。
唯有成都草堂,杜甫前、后两次住了近四年的时间,是最长的一次,也是心情好、诗兴浓的一次。
一安家之初,杜甫投入极大的热情,争取朋友的多方赞助,还写了一些诗向人家要桃栽、缘李、黄梅等果树,还要速生的木和长青的松树栽子,还有亭亭的.绵竹,他要把茅草房周围建成一个小小的花园、果园、植物园。
浣花村是个大花园,春天来了,到处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杜甫徜徉其中,陶醉了,写下活泼轻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的咏花诗多写在成都,绝非偶然。
浣花村是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杜甫的草堂“舍南舍北皆春水”,幽静的环境使杜甫享受到多年没享受的天伦之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其优游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际”(《杜诗详注》引葛立方语),不能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富裕的,因为有贵宾来草堂做客也是“百年粗腐儒餐”。
至于家里人,“恒饥稚子色凄凉”,在“厚禄故人书断绝”的时候是难免的。
但杜甫一家在成都的生活较之以前任何时候都是安定的、平静的。
他的目光注意到这个幽静的环境,他的诗笔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你看此时的杜甫,对花鸟与虫鱼都极有兴趣。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对沉浮”,“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江上燕子故来频”,“沙上凫雏傍母眠”,“啭枝黄鸟近,泛渚白轻”,“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闻百鸟争鸣,似听万物合唱。
杜甫与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与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曾经住在成都青城山下的草堂里。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8号,是杜甫曾经居住和写
作的地方,也是研究杜甫生平和作品的重要场所之一。
据传,杜甫流落青城山时,曾遇到一个老人,给他介绍了这个草堂,杜甫萌生了留守此地的念头。
离开老人后,杜甫来到草堂的前面,看到屋子的门口上挂着“草堂”的匾额,这几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杜甫
心中。
他毅然决定在这里落脚,偕家居住,蔚为大观。
在杜甫草堂中,展示着杜甫的许多文物和相关资料,如手稿、碑本、典籍、画像等。
草堂主楼内布置有杜甫的诗文和史传、名人贴背,还有一些杜甫生活用具和农具,用以还原他当年的生活场景,传承他
的文化精神。
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之一,传承了杜甫的文学精
神和人文情怀。
每年的重阳节,草堂里都会举行隆重的祭杜仪式,吸
引了来自四方的人们前来参观祭拜。
通过草堂这个历史场所,人们能
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生涯和思想境界,也更能感受到这位伟大
诗人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价值,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而在杜甫的一生中,成都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也是他生活的地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
一、初到成都据史书记载,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贫苦农家。
在杜甫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家中生活十分困难。
杜甫年轻时曾在长安任职,但很快就离开了这个大都市,开始了漫长的放浪生涯。
直到他三十岁左右,才到达成都。
初到成都,杜甫并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不乏对成都的描写。
二、成都的景色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杜甫在成都生活期间,对这座城市的景色和文化风貌有着深刻的感受。
杜甫在一首《登岳阳楼》中写道:“江峰何处是,江水忘流年。
”这首诗虽然是描写岳阳楼的,但其中的“江水忘流年”一句,也可以用来形容成都的江河。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中心,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蜀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众多江河交汇于此,形成了众多美丽的水景。
杜甫也在一首诗中写到了成都的水:“水泉声咽千门外,竹叶舞飞何处天。
”成都的文化风貌也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杜甫在成都生活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了许多文化人物,包括著名的诗人白居易。
他曾经写过一首《白氏长句》来赞美白居易的才华。
三、社会现实杜甫在成都生活期间,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唐朝中期,天灾频繁,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社会现实,他的诗歌中也经常反映出这种现实。
杜甫在《春望》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他认为,国家的破败和社会的动荡,已经让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
杜甫草堂到现在的故事
杜甫草堂到现在的故事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杜甫在成都草堂,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秋天的时候,刮了一阵大风,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风吹破了。
屋顶上盖着的茅草被大风吹着乱飞,风很大,有些草被风卷得非常高,缠绕在了树枝上;有些草飘得很远,就落到了溪水里;还有一些一直飘到了河对岸。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4首诗
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4首诗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约一千四百余首,涵盖各种题材,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成都草堂背景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乱(755-763年)期间,颠沛流离,历经艰辛。
759年,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
在这里,他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创作了大量描绘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诗歌。
三、四首诗概述在成都草堂期间,杜甫创作了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分别是《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和《客至》。
这些诗歌既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忧虑。
四、诗篇解析1.《春夜喜雨》:诗中描绘了成都春夜降雨的景象,表达了杜甫对春雨的喜悦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诗中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名句,强调了春雨的适时与珍贵。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写了杜甫草堂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
诗中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表达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渴望。
3.《登高》: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色,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寓意着杜甫对时局的忧虑。
4.《客至》:诗中描述了客人在草堂拜访杜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表达,展示了与友人共饮畅谈的愉快时光。
五、总结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创作意义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四年,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诗歌。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杜甫对民生、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杜甫的人生经历一百字
杜甫的人生经历一百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年时期杜甫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官员。
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2. 江湖流浪时期由于家境逐渐走向衰落,杜甫在20岁左右离开了家乡成都,在江湖上流浪了数年。
这段时间里,他游历过很多地方,并结交了不少朋友。
3. 官场生涯后来,杜甫考中进士,并担任过几个官职。
但由于他性格直率、不愿妥协和奉承权贵的行为态度,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和打压。
4. 流亡之路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边疆地区后, 杜甫开始漂泊流浪, 旅居巴蜀、荆楚等地, 经常受到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5. 晚年创作高峰期晚年回到成都定居后, 杜甫开始发掘自身潜力并取得更大成功。
此时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6. 去世及影响力传承公元770年左右去世後, 杜甫留下了大量珍貴詩篇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
至今仍广受推崇并被誉为“诗圣”。
杜甫与成都的故事
杜甫与成都的故事摘要:一、杜甫简介二、杜甫与成都的渊源1.杜甫在成都的寓所2.杜甫在成都的创作3.杜甫与成都的文化交流三、杜甫的作品在成都的传承与影响四、成都杜甫草堂的建设与发展五、杜甫精神在成都的传承正文:成都,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着深厚的渊源。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丰富多样,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年),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仕官的家族,但由于家道中落,他年轻时便开始四处奔波,寻求仕进。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他的诗作因此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怀民生。
二、杜甫与成都的渊源1.杜甫在成都的寓所:杜甫在成都度过了四年时光,期间寓居在成都北郊的草堂。
如今的成都杜甫草堂,即为纪念杜甫而建的纪念馆,也是杜甫曾经寓居的地方。
2.杜甫在成都的创作:在成都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描绘战乱、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这些诗作体现了杜甫崇高的道德观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3.杜甫与成都的文化交流:杜甫在成都期间,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与友人唱和,传授诗艺。
他的到来,为成都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杜甫的作品在成都的传承与影响杜甫的诗作在成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弘扬。
成都杜甫草堂不仅保存了杜甫的故居,还搜集、整理、研究了他的诗作,让后人得以一窥杜甫的精神世界。
同时,成都的文学艺术家们也深受杜甫精神的感召,致力于现实主义创作,为成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成都杜甫草堂的建设与发展成都杜甫草堂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草堂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碑刻,如《杜工部集序》碑、《秋兴八首》石刻等。
如今的杜甫草堂,已成为一座集纪念、研究、游览于一体的文化名胜景区。
有关杜甫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关杜甫的社会实践报告一、杜甫的生平介绍1.1 早年经历•出生于唐朝天宝十三年(754年)四川成都•家境贫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1.2 考试失利与家庭遭遇•东蜀及第失利,曾在咸宁为官•入京后遭遇战乱,家庭遭受劫难1.3 流亡生涯•逃亡到湖北襄阳,成为流亡之士•渡江南下,辗转多地漂泊,观察社会风貌二、杜甫的社会观察与写作实践2.1 对社会政治的观察•唐朝末年,天下饥荒和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杜甫亲眼目睹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2.2 抒发社会关怀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揭示军队征求百姓物资的不公•《秋兴八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境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触动2.3 反映贫苦百姓生活的作品•《枯藤老树昏鸦》:以贫瘠的自然景观,暗喻社会的困境•《月夜忆舍弟》:以自己和弟弟的贫困遭遇,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怒2.4 批判腐败官吏的作品•《代悲白头翁》:通过揭露官员的腐败行为,抨击社会黑暗•《牧童诗》:通过对腐败官员的描写,讽刺官场的虚伪与黑暗三、杜甫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价值3.1 杜甫作品的社会反响•杜甫以真实感人的作品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作品广泛流传并广为赞誉,被奉为古代诗歌中的瑰宝3.2 杜甫的社会价值•杜甫作品反映了社会不公与民生困境•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3.3 杜甫的文学地位•被誉为“诗史之风流”,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笔•杜甫的作品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四、结语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报告,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写作实践,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并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关怀。
杜甫的作品广为流传,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存在和作品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杜甫的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关爱他人,为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作出自己的贡献。
杜甫草堂简介和历史
杜甫草堂简介和历史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中国着名的四大草堂之一,与四川大学相邻,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在此期间,他协助地方政府修缮了浣花溪上的茅屋,并为之撰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首绝句,其中最有名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虽然身在成都,但他对成都的山水却十分熟悉,所以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成都山水的赞美。
他在草堂住了三年多,创作了近600首诗歌,其中不少是描绘成都山水的。
杜甫在这里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三别”等传诵千古的诗句。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约3.74万平方米。
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依山就势排列着屋宇50余间。
全园分7个部分:入口门楼、草堂区、拜将坛、浣花草堂、花径、鱼池。
草堂周围古木环抱,茂林修竹,幽兰丛生。
—— 1 —1 —。
杜甫草堂人文历史介绍
杜甫草堂人文历史介绍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朴实清雅,构造简单,环境幽静,不似宫阙楼阁那般雄伟辉煌,却别具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象。
杜甫在此写下来无数的名篇佳作,也使杜甫草堂声名远扬,成为成都的著名景点。
让我们通过丁浩所著的《杜甫草堂》来走进杜甫和他与成都的不解之缘。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肃宗乾元2年(759年),杜甫对党派斗争和朝廷的失望,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便带着家人前往秦州,希望在这儿躲避战乱。
然而当地自然条件恶劣。
一番考量,杜甫决定前往成都,躲避战火。
在到达成都后,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在西郊浣花溪旁茅屋定居。
杜甫还在庭院挖掘池塘、开辟花径、开垦土地,在杜甫的苦心经营下,草堂俨然是一片静谧祥和的安居之地。
草堂筑成日,杜甫写下《堂成》来表达自己喜悦之情。
公元759年至765年杜甫先后在杜甫草堂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有240余首留传至今。
自五代起历经13次大规模修葺扩建和建国以来数十年的保护发展,成为现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最具特色的杜甫纪念遗址,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圣地”。
杜甫草堂内的景点多达13处,是漫步的好去处,悠闲地在草堂内消磨时光,感受隐于城市中的僻静。
杜甫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百姓疾苦,杜甫的诗也被成为“诗史”。
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堂”,就是因此而得其名的。
诗史堂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杜甫铜像,堂前悬有沈寿榕、彭毓崧合撰的一幅名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工部”为古代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之事。
杜甫在成都的时候,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所以后世尊称杜甫为杜工郎,因此纪念他的祠堂也称“工部祠”。
《杜甫草堂》写道:“如果将整座草堂看成一个有生命的人,工部祠就是他的灵魂,沉稳地矗立在中心腹部。
”工部祠也无愧于五重主体建筑的最重要的一重。
成都旅游攻略 探索杜甫草堂 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
成都旅游攻略探索杜甫草堂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成都旅游攻略探索杜甫草堂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文学家,被尊为“诗史”,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作以丰富的人文情感、深邃的思想表达广为传诵。
作为杜甫诗作的重要生活场景之一,成都的杜甫草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位文人的诗意境界。
一、草堂概述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杜甫游历成都时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努力构建家园和追求理想的地方。
草堂始建于唐代,经过历代的修缮,如今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纪念馆。
二、建筑风貌草堂整体建筑风貌展现了典型的唐代格局和特点。
正殿以木质结构为主,重檐歇山顶,显得庄重而又朴实。
院内布局合理,分为前、中、后三进,前院设有假山和月亮池,增添了一分清幽。
整座建筑以青石为基础,木质为骨架,红墙白砖构成了典型的古色古香,流传着浓厚的古代文人文化气息。
三、杜甫的生活在草堂中,游客可以了解到杜甫的日常生活和创作背景。
草堂内设有杜甫的起居室、书房和写字台等场景,重现了杜甫当年生活的样貌。
他的起居室内陈列着当时使用的家具、杂物,书房则陈列有他的诗稿和著作。
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布置,更直观地感受到杜甫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四、文化展示草堂内的文化展示区,展示了与杜甫有关的文献、书籍和艺术作品,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诗歌以及他的文化价值。
其中,许多文献都是复制自原件,以保护和保存原始的文化遗产,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并受益于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
五、园林花卉除了杜甫的文化底蕴,草堂的园林景观也是吸引人的亮点。
整个草堂占地面积较大,设计了多处绿化景观,其中包括假山、草地、小桥流水等。
四季不同的花卉景观交替开放,使整个草堂气氛更为宜人,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六、文人境界参观草堂,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接触到杜甫这位唐代文人的生活与情感。
他的诗言志于理想抱负、国家兴衰,悲天悯人、感叹时事。
在草堂的环境中,仿佛能够聆听到他的心声,感受他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一生
杜甫在成都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的日子前言:在中唐时期,有这样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世人称作“诗圣”。
由于其诗歌多陈述时事且风格沉郁顿挫,故早在晚唐的《本事诗·高逸》中就曾提道:“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后来宋祁在其传里也写道:“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而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坎坷的一生里,与“天府之国”成都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他就是杜甫。
一、调查时间:2011年4月19日二、调查地点:成都杜甫草堂三、调查对象:暂居成都的杜甫及其当时诗歌四、调查方法:查找资料,并前往杜甫草堂实地考察五、调查小组成员:罗域、谢芸浓、张宁馨、吴玉好、肖茗方、徐小涵、柯燕玲六、调查过程:1、资料收集:成都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
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圣杜甫,他不太长的一生(杜甫享年59),跟不少地方发生过关系:出生地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童年基本上在那里度过,三十余岁时又曾在那里建筑土室(窑洞),度过新婚岁月;少年青年时期寄居洛阳姑妈家,以青年才俊身份成为上流社会沙龙宴集的常客;青年时期先后漫游吴越、齐赵、梁宋,其中在吴越、齐赵逗留的时间,都长达四五年以上;中年到长安,求官、陷贼、为官,前后十四五年;因为替布衣之交房琯说情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今陕西华县)一年;弃官之后,到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漂泊西南期间,定居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其间到过梓州(今四川)、阆州等地,前后近五年;离开成都之后,曾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居住年余;出川之后,徘徊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之间;最后,死于潭州开往岳阳的船上,权葬耒阳。
杜甫遇到成都,是杜甫的幸运,也是成都的幸运。
“杜甫来到蜀地时,正是肃宗上元元年一个白雪皑皑的黄昏。
”——杜甫挈家到达四川成都,时间是冬季十二月不假,但是没有任何诗文可以证明当时杜甫面前出现过“白雪皑皑”的景象。
现存杜甫诗歌中,进入剑门,也就是入蜀之后,《成都府》应是最早的作品。
诗中不但没有写到雪景,反而有如下描述眼前景物的诗句:“我
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曾(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显然,杜甫眼前,是一派绿意盎然、繁华喧闹的景象。
在成都平原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里冬天很少下雪,即使下雪,也不大可能在平地上出现白雪皑皑的景象。
西岭雪山常年有积雪,但不能因此用“白雪皑皑的黄昏”描写杜甫达到成都时的情景。
杜甫诗中,皑皑白雪,出现在入蜀之前,在同谷(今甘肃成县),“黄独无苗山雪盛”(《同谷七歌》)。
“在长安生活了十年的杜甫,四处碰壁的清贫生活,早也减少了他年少时的踌躇满志。
”——杜甫在长安,时为天宝五载至十五载(公元746—755),一个人的35岁至45岁期间,还能用“年少时”加以指称吗?
“长安被陷后,他带着家人,颠沛流离,餐风露宿,终于进入蜀地。
”——长安沦陷于安史叛军铁蹄之下,是天宝十五载(756)的事情。
当年杜甫时只身一人困于长安城中,妻子儿女均寄居在奉先县,当时奉先县的县令可能是杜甫妻子家族的亲戚,比如舅舅。
杜甫本人逃出长安后,也并非立即去跟妻子儿女会合,开始逃难。
而是历尽艰辛,跑到李唐新帝肃宗所在的凤翔(在甘肃)。
在凤翔,杜甫官拜左拾遗。
一年多以后,因为疏救好友房琯,被贬出朝廷,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职,时间为整一年。
杜甫一家“颠沛流离,餐风露宿,终于进入蜀地”,是在华州任职一年之后的事情。
因为战乱,可能还有天灾,关中发生大饥荒,为官薪俸不足以养家糊口,加上当时杜甫的政治理想已经幻灭,于是弃官,携家去了秦州(在今甘肃天水)。
“在蜀地一家简陋的客栈歇息后,第二天一早,杜甫去找到了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
”——杜甫一家初到成都,一般认为是暂寓浣花溪寺(又叫草堂寺),杜甫有诗句云“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酬高使君相赠》)。
诗文中,并无杜甫一家在客栈歇息的说法。
初到成都,给予杜甫照顾的有老友高适(当时任彭州刺史)、一位姓王的表弟(做着司马的官)、徐卿(有可能是后来叛乱的徐知道),以及萧实、何邕、韦班等一般州县官员,也有说是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的。
没有文献表明杜甫是一到成都即会见严武的。
杜甫跟严武虽然是世交,早在长安时期就相互熟悉了,但在成都期间的交往,主要是在杜甫抵达成都的第三年,代宗宝应元年(762)。
“作为蜀中第一军阀、工部侍郎严挺之子的严武,年少时候就和杜甫交好。
”——“作为严挺之子”,我估计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会理解为“作为严挺的儿子”。
不知道这位作者是否也是这么想的。
倘若是这样,则大谬不然。
其实应该是“严挺之之子”,严武的父亲叫“严挺之”,不叫“严挺”。
严挺之做过宰相,按照官衔称大不称小的行文规矩,称其“工部侍郎”也不合适。
“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但一个月后,看透官场黑暗与虚假的杜甫,毅然辞退了官职,当严武问他在蜀中有何需求时,杜甫直言相告——愿将军为我在浣花溪旁,盖一草堂。
”——杜甫被严武推荐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衔,并非杜甫初到成都之事,而是广德二年(763)。
那是杜甫到成都的第五个年头。
杜甫辞去参谋职务,也不必说成是“看透官场
黑暗与虚假”。
杜甫辞职,主要是年龄问题,52岁了,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经绝望,喜欢过自由轻松的生活。
另外,杜甫严武之间的关系,可能也出现了问题。
老朋友未必适合做上下级,更何况杜甫年长于严武,性格又耿直。
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即公元760年春天,就已经在浣花溪旁盖起了草堂,有《堂成》诗为证。
严武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时间是乾元二年(761)。
此前,严武做过绵州刺史、东川节度使,并未在成都任职。
可见,杜甫在浣花溪旁修建草堂,基本上跟严武没有什么关系。
《杜甫之‘蜀酒浓无敌’》的作者,很快又说了“杜甫草堂落成,是杜甫入蜀第二年的春天”的话。
可以肯定,其严武在成都任职、跟杜甫的交往,时间概念是混乱的。
“辞退官职”,不合语法,是“辞去官职”之误。
“在草堂里,杜甫边执教严武长子,边吟诗作词……”——我研究杜甫多年,既没有听说杜甫曾经做过严武长子的教师,也不知道杜甫竟然还作过词。
“尽管外界争夺四起,但杜甫的草堂却岿然不动,成为杜甫肉体与精神的最安全归宿。
”——“岿然不动”,天哪!杜甫在成都修建的哪是草堂啊,简直是城堡。
杜甫草堂之所以能在外界争夺(比如徐知道之乱)中没有遭到太大破坏,不过是因为,它只是一所普通民宅,微不足道。
实际上,草堂也决非杜甫安全的归宿。
徐知道叛乱时,杜甫不但自己在梓州躲避,很快又将家小接到梓州暂避。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