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网络学习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袁博琦(1978-),女,湖南邵阳人,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一、定义和理论基础
1.理论背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1]学习者的学习不是单纯被动地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是要经过自身的主动建构,使自身知识逐步走向完善。因而,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需要教师自己的主体建构。而这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通过网络阅读他人的教学成果,提出自己的教学困惑,与同行专家讨论交流,而后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网络平台,提炼并发布启发更多同行或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在整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2.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特点。网络学习共同体又称在线学习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的的人们组成的学习团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他们利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从而促进知识建构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达到学习的目的,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借用信息技术的多种途径组建的网上动态开放虚拟的网上学习交流系统,形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此网络学习共同体借用的网络工具具体包括社会书签、RSS阅读、标签(Tag)、网志(Blog)、共创(WiKi)、博客(Podcast)、微博、社会化网络(SNS)、BBS(论坛)、QQ群等。Lally&Barrett(1999)的研究
[2]
归纳出网络学习社区的四个特点:社区交流中学习内
容的社会情感性,学习中的合作互助性、民主性和成员的平等性。
二、具体过程(比如网志Blog 、共创WiKi 、QQ 群论坛、社会化网络(SNS )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中,教育叙事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生活。而Blog正好将教研两者完美的结合。教师在Blog上自由地记录生活感悟、教学日志、发布更新教学设计等,这样教师可以历时记录个人的成长,充分展示自我,可以反思教学生活点滴,进行科研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Blog阅读其他教育专家的教学成果,就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与专家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学生也可以阅读教师的Blog,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从而促进教学的进步。
BBS有着互动、开放的作用,适合在讨论区设定一些具体的教研重点、难点作为主题。论坛参与者可以围绕主题就教学重点、课程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各种问题或修改建议;也可就最新的教学理论进行探讨,如何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等主题讨论结束后,版主可以发布整理后有关此主题讨论的精华贴,以便其他教师以后进入论坛了解。这样既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相关教研的难点和重点,也能普及最新的教学理论知识,促进教师深入地思考相关科研问题,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在Wiki站点,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开放、协作、平等、共创、共享是Wiki的精髓。正是基于wiki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为激发教师科研火花的工具,有助于教师在科研方(下转38页)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网络学习共同体
袁博琦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1
(上接84页)面的深入发展。在Wiki这个学习共同体中,问题都会作为一个“条目”形式出现,任何对条目感兴趣的教师都能记录修订。虽然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条目”所提出的问题,但集思广益,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提出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
三、总结
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纵向来看,教师在不断地反思和批判中积累知识和技能;横向来看,教师通过与其他同行或专家交流合作达到深化理解,共同发展。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来拓展教师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势,如下所示:首先,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通过主题研讨,有利于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次,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通过共建共享文本和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实践。第三,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通过教师网络的多维交往,使教师展示了自我,强化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激发了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第四,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能够自主学习,有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3:184.
[2]Lally,V&Barrett,e..BuildingaLearningCommunityOn-line:towardsSocio-academicInteraction[J].ResearchPap-ersinEducation,1999,14(2):147-163.
[3]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l0).
[5]李蓉.Blog与Wiki信息交流模式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7(10).
[6]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11.
[7]吴一安.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32-39.
[8]张丹,戴心来.基于Web2.0的学习特性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6(6).
[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位、宽领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课后注重交流
师生的有效互动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时会受学校行为规范和教师的影响而有所保留。但是课堂外,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中,学生会倾向于表现出自己的本真。教师要适当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并及时给予纠正。当教师与学生在没有威胁的情境下自由的交流,发表意见和看法,互相指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作为教师,就要随时抓住机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其实,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的适当互动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总结
目前,有关如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系统化,大多都是以理论的阐述为主,很少结合现实的教学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因此,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研究必须要深入实际的教学环境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由此可以说,课堂中是生生(教师也是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不仅由教师成全着,同时学生也在成全自我,并且成全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使师生双方在“我—你”的相遇中建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成为可能。[12]
注释:
[1]章中兰.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8.
[2]马云鹏.教师专业知识的测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2010(12):70-76.
[3]房超平.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教学技能的自我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71-76.
[4]陶西平.教师的专业情意[J].中小学管理,2007(7):54.
[5]杨守国.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条件与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27):123-124.
[6]鲁武霞.主体间性视阈下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00-101.
[7]闫自成.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条件[J].语文教学通讯,2005(30):20.
[8]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93-95.
[9]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9.
[10][美]埃斯奎斯著.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8.
[1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2.
[12]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