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第章
沉积相(沉积岩石学)
![沉积相(沉积岩石学)](https://img.taocdn.com/s3/m/efa1438784868762caaed5ed.png)
(四)、生物成因构造 生物成因构造是由于生物活动或生长而在沉积物 表面或沉积物内部遗留下的各种生物痕迹。包括 生物遗迹构造(遗迹化石)、生物扰动构造、生 物生长构造和植物根迹等。生物遗迹构造:生物 遗迹构造是生物生活期间因居住、运动或觅食等 行为而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的、具有一定 形态的生物遗迹,又称遗迹化石。可作为当时沉 积环境的相标志。最常见的有足迹、爬痕、停息 痕、多种形态的潜穴(图5-5)等。 生物扰动构造:是生物为穴居或觅食而强烈挖掘 沉积物,致使岩层的原始层理几乎完全遭受破坏 或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无定形的生物遗迹构造。 植物根痕:在大陆的沼泽、冲积平原、三角洲平 原甚至滨海平原的沉积物中,常见到植物根痕。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绪论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4a92e2b9f3f90f76c61b84.png)
(2)快速发展成熟阶段(1940-1980)
1948-1968:克里宁、福克等相继提出了新的 砂岩分类方案
1959-1971:福克、邓哈姆等相继提出了新 的碳酸盐岩分类方案
建立了各种沉积相的相模式 事件沉积作用
浊流沉积和浊积岩 风暴沉积和风暴岩 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等深流沉积和等深岩 热水沉积 成岩作用研究
地球表层: 大气圈下层、 水圈 —沉积岩生成圈
地球表层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低压、有生命活动
沉积岩:在地球表层,由母岩的风化产物、有机物质、 火山物质等,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而 形成的一类岩石。
“地球表层”的特征(低温、低压): 1、温度:地表温度,-70 ℃ ~85 ℃,一般- 30 ℃ ~40 ℃。 2、压力:地表压力,大部在0.1-2MP(1-20atm)的范围内,可达1000atm。 3、水和大气的作用活跃:水和大气是母岩风化的主要营力,也是母岩风化 产物以及火山物质等搬运的主要介质。没有水和大气,就没有沉积岩。 4、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活跃: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也是沉积岩形 成的重要因素。
非可燃生物岩
沉积岩与岩浆岩和变质岩 有何不同?如何区分?
岩石类型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
成因
矿物成分 结构与构造
化石 其它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风化产物在地 表搬运沉积形 成
岩浆冷凝形成
暗色矿物极 少见,特有 矿物(粘土 矿物、海绿 石等)
暗色矿物常 见
颗粒磨圆;层 理发育
颗粒棱角状; 块状,气孔杏 仁,流纹,柱 状节理
三大类岩石关系
三、沉积岩的分布
三、沉积岩的分布
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地壳的上部和表层部分。
第1章沉积物的来源
![第1章沉积物的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cfd2563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8.png)
铝铁土阶段(红土型风化作用)
4. 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 Types of weathering products of various rocks )
1. 碎屑残留物质:母岩的岩石碎屑或矿物碎屑。
2. 新生成的矿物:主要是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 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如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 蛋白石和铝土矿等。
性斜长石。 (P11,表1-1)
K[AlSi3O3] (钾长石)
K<1Al2[(Si,Al) 4O10][OH] 2·nH2O (水白云母 )
最先析出的成分是钾, 其次是硅,最后才是 铝
Al4[Si4O10][OH] 8 (高岭石 )
SiO2·nH2O (蛋白石) / Al2O3·nH2O (铝土矿)
一、 生物来源的沉积物
生物遗体,包括:
1. 无机成分为主的生物残骸,即硬体部分。成分大部分是碳酸盐质(主 要是方解石和文石)、少部分是磷酸盐质(碳氟磷灰石)和硅质(蛋白石 及其重结晶的玉髓、石英),是内源沉积岩的重要成分之一。
2. 有机生物残体,即动植物的软体(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 、硫、磷等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也称有机物。产物有(1) 不溶物质 -干酪根(2)可溶物质(溶于有机酸)烃、沥青等
二、风化过程中元素的析出顺序
1. 母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表现为某些元素的淋滤分散和 另外一些元素的残积富集两个方面。
2. 各种元素在特定的风化条件下迁移能力是不一样的, 因而造成各种元素按一定顺序从母岩中分离出来——即元素 的风化分异。
3. 前苏联学者雷波诺夫(1934)首先根据河水中元素的含量 与该河流域的岩石中相应元素的含量相比较的办法,了解各 种元素迁移的相对活动性,并得出了元素迁移序列。
沉积岩岩石学
![沉积岩岩石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0d458b312b3169a551a4b5.png)
• 温度的变化
• 岩石为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升温、晚上 降温,导致内部温度的差异,使岩石内 部产生引张力,使岩石产生裂缝;
• 岩石是不同矿物的集合体,不同矿物的 热膨胀系数不同,岩石升温产生不均匀 膨胀,使岩石产生裂缝。
• 同种矿物,由于矿物排列的方向不同, 也会产生差异膨胀,从而导致岩石开裂。 结果使岩石层层剥落
的生长和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物理 风化和化学风化 。
沉积岩岩石学
主要造岩矿物和岩石在风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即岩石和矿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
不稳定矿物
次稳定矿物
稳定矿物
橄榄石 辉石、角闪 石 基性斜长石 白云石 方解石 金属硫化物
白云母 钾长石 中酸性斜长石 黑云母、伊利石 磁铁矿、磷灰石 榍石、十字石、石 榴子石
沉积岩岩石学
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碎屑沉积物,分为:
砾质沉积物——砾级碎屑 > 30%,以岩石碎屑为主。 砂质沉积物——砂级碎屑 > 50%,以石英、长石、岩屑为主。 粉砂质沉积物——粉砂级碎屑 > 50%,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 泥质沉积物——泥质 > 50%,以粘土矿物为主。
砾质
砂质 砂质
沉积岩岩石学
Sedimentary Petrology
沉积岩岩石学
课程大纲
第一章 沉积岩形成过程 1、原始物质提供阶段 2、搬运和沉积阶段 3、成岩阶段
第二章 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一、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 二、沉积岩的构造 三、沉积岩分类
第三章 主要岩石类型 一、陆源碎屑岩类 二、自生沉积岩类
沉积岩岩石学
③ 不溶残余物质---粘土 高价铁、锰等氧化物、有机质……
(2)火山喷发或喷气 (3)陨石和宇宙尘
沉积岩石学
![沉积岩石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a7b725f46527d3240ce099.png)
第一章绪论1.沉积岩的概念: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之一。
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生物来源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搬运和沉积的方式:1)物理搬运和沉积作用 2)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3)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3.沉积岩中矿物成分的特征:1)高温矿物罕见 2)低温矿物富集3)特有的自生矿物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1.风化作用概念: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因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地壳表层的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
2.分类:按性质分:①物理风化作用②化学风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3.元素迁移序列4.岩石风化程度1)石英:石英在风化作用中稳定性极高,它几乎不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一般只发生机械破碎作用。
2)长石:风化稳定性仅次于石英,在长石类矿物中,钾长石的稳定性较高,多钠的酸性斜长石次之,中性斜长石又次之,多钙的基性斜长石最低3)云母:白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强,黑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弱4)铁镁硅酸盐矿物,抗风化能力较差。
稳定性:橄榄石<辉石<角闪石5)碳酸盐矿物:稳定性低,易溶于水;干旱条件近源快速堆积可形成岩屑6)粘土矿物:很稳定(自身是在风化条件下或沉积环境中生成)7)硫酸盐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矿物:风化稳定性差,最易溶于水8)岩浆岩及变质岩中的一些次要矿物或副矿物:差别很大5.为什么造岩矿物风化稳定性差别如此之大?1)造岩矿物分化分异作用2)矿物的结晶温度(鲍文反应序列)3)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6.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性:机械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铝铁土阶段7.母岩风化产物:1)碎屑残留物质:主要是母岩的岩屑和矿物碎屑,在风化作用的第一阶段最为发育 2)新生成的矿物:主要指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如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蛋白石、铝土矿、褐铁矿等 3)溶解物质:主要是指母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如Cl、S、Ca、Na、Mg、K、Si、Fe、Al、P等8.风化壳概念:由风化残余物质(包括碎屑残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风化矿物)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叫风化壳或风化带。
兰州大学岩石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兰州大学岩石学考研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e8802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b.png)
兰州大学岩石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沉积岩石学》真题及答案备注:页码一曾允浮版,页码二朱筱敏版;名词解释中数字为历年考察次数;历年真题(共17套)按章节编排,考生可直接以此为纲展开复习。
联系qq940114253第一篇总论名词解释风化作用(6):地表或吻合地表的矿物或岩石,通过大气、水以及生物的碰触,出现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转型为单薄的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
分选性(5):碎屑颗粒粗细均匀程度。
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
成岩作用(2):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
一、简答题1、沉积物的来源有哪些?p8(2021,2021,2021,2021,2001)p17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物质;2、深源物质―火山碎屑物和深部卤水;4、宇宙源物质―陨石2、(以花岗岩为基准)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及其与沉积岩的关系?p16(2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p15qq940114253,提供更多免费解惑,最低价受让风化产物类型:1、碎屑残留物质:母岩的岩石碎屑或矿物碎屑;2、新生矿物:风化作用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前两者合称为(陆源)碎屑物质)3、溶解物质:母岩在化学风化作用中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
与沉积岩的关系:母岩风化产物就是沉积岩最主要的物质来源。
碎屑残余物质就是陆源碎屑岩的主要成分;新生矿物就是形成黏土岩及其他沉积岩的主要成分;熔化物质构成了各类化学岩、生物化学岩或生物岩。
3、鲍马提出浊流形成和运动的阶段是什么?p33(2021,2000)1、三角洲阶段:河流增添大量沉积物堆积成三角洲,为浊流准备工作了多样的物质基础;2、滑动阶段:外界机制的引爆下,沉积物出现“液化”而已经开始滑动,随着液化强化和海水的逐渐重新加入,并使沉积物粘度增加,滑动速度大力推进;联系qq940114253,以获取更多资料3、流动阶段:沉积物还未与水完全混合,但流动体内部出现速度差,粗粒物质开始向头部分散。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661284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1.png)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岩石学概念1.1 沉积岩的定义和特征沉积岩是由母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破碎、搬运、沉积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等碎屑物质组成,也可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等自生矿物。
- 结构:沉积岩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层理、波痕、泥裂等,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 构造:沉积岩的构造多样,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重要标志。
- 成岩作用: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岩:由母岩破碎、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等。
- 泥质岩:由细粒沉积物经长时间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等。
- 化学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生物岩:由生物残骸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礁灰岩、贝壳灰岩等。
1.3 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性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层划分: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化石,是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 资源矿产:许多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都赋存于沉积岩中。
- 环境记录:沉积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生物演化等信息,对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工程地质: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工程建设和地基处理,对工程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沉积岩研究方法研究沉积岩的方法主要包括:- 宏观观察:通过野外考察、露头观测等手段,研究沉积岩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层理、构造等。
- 显微镜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沉积岩的微观特征,如矿物成分、结构、成岩作用等。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
课程名称沉积岩石学
![课程名称沉积岩石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6605de6c85ec3a86c2c52e.png)
课程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 petrology课程编号007279 总学时40 学分 2预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光性矿物学开课学期秋季大纲撰写人唐俊、丁强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岩石是地质作用的天然产物, 是地球科学最直接的观测对象, 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作为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在结晶学、矿物学和火成岩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沉积岩分类和定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沉积岩形成方式和成岩机制, 为今后地球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简介沉积岩石学介绍沉积岩的成岩机制、主要特征,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沉积作用和板块构造在空间上的联系以及沉积矿产在地史上的分布特征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掌握常见沉积岩的分类和定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沉积岩反演重塑地质作用过程,建立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材名称及主要参考书刘宝君, 1981, 沉积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五、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1.1沉积岩的基本概念1.2沉积岩的分布1.3沉积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4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的发展趋势1.5沉积岩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4学时)2.1母岩的风化作用2.2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2.3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2.4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第三章碎屑岩的成分(4学时)3.1碎屑成分3.2 变质作用方式3.3填隙物成分3.4化学成分第四章碎屑岩的结构及粒度分析(4学时)4.1碎屑颗粒的结构4.2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4.3粒度分析第五章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4学时)5.1沉积构造的分类5.2层理、层面构造5.3变形构造5.4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5.5碎屑岩的颜色第六章陆源碎屑岩(4学时)6.1砾岩和角砾岩6.1.1一般特征6.1.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6.1.3成因分类及主要成因类型6.2砂岩及粉砂岩6.2.1砂岩的一般特征6.2.2砂岩的分类6.2.3石英砂岩类6.2.4长石砂岩类6.2.5岩屑砂岩类6.2.6杂砂岩类6.2.7粉砂岩类6.2.8砂岩和粉砂岩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第七章粘土岩(4学时)7.1粘土岩概述7.2粘土岩的物质成分7.3粘土岩的结构、构造和颜色7.4粘土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7.5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第八章火山碎屑岩(4学时)8.1火山碎屑岩的成分8.2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及颜色8.3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第九章碳酸盐岩(4学时)9.1概论9.2碳酸盐岩的成分9.3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9.4碳酸盐岩的构造第一节9.4碳酸盐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第十章其他沉积岩类(4学时)10.1硅质岩10.2 蒸发岩10.3铁、锰、铝、磷、铜质沉积岩类。
沉积岩石学(word)
![沉积岩石学(word)](https://img.taocdn.com/s3/m/bfd2aeadd1f34693daef3e46.png)
绪论第一节:概念和术语1,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一,在地球表面出露面积最广(75%).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逐渐被埋藏过程中又经成岩改造而成的成层岩石。
可从四个层面来理解沉积岩的定义:1)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成层性、含化石、具沉积构造)2)形成在表生条件下;3)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水成、风成、冰成;4)从沉积物转化为沉积岩需要一个成岩过程.2,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成因、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它是“岩石学”的一支独立分科。
3, 沉积学(Sedimentology)最初是研究沉积物的学一门科。
后来扩展为既包含研究现代沉积物,又包含研究沉积岩的特征、成因及相关地质规律的学科。
这一术语是沃德尔(Wadell,1932年)提出的.4, 沉积环境(depositionalenvironment)指沉积物堆积场所的地貌特征与沉积作用的总和。
如:河流环境的地貌特征为下切的沟谷(具有一定坡度),沟内有阶地、边滩或心滩,沉积作用为流动的水体(水流)。
又如:湖泊环境的地貌特征为陆地上具一定面积的积水洼地,沉积作用为波浪、沿岸水流及淡水生物活动等。
5,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岩石学和生物特征的总和,它是一定沉积环境的沉积响应。
沉积相是有一定空间尺度的地质实体。
如:河流相主要为砂砾岩或粉砂岩组成,具交错层理,只能保存植物树干化石。
又如:湖泊相常有暗色泥岩或细粉砂岩组成,水平纹理,含植物叶及淡水动物化石。
又如:珊瑚礁为水深小于200米浅海相。
第二节: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内容1)沉积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2)沉积岩特征:宏观的颜色、成份、结构、沉积构造及生物特征;微观的、成份、结构、显微构造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54a1a08d0d233d4b04e695a.png)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 Petrology课程编码:131031学分:5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执笔人:何幼斌审订人:李维锋、胡明毅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属于学科基础课。
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很广,大陆表面约有75%的面积被沉积层覆盖,大洋底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和沉积岩所覆盖。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鉴别沉积岩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展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沉积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进行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的概念(重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沉积岩石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6学时)本章重点是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岩的分类。
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来源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风化产物类型,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其二者关系;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概念及关系第四节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后作用概念、基本类型、特征及其阶段划分第五节沉积岩的分类第三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6学时)本章重点是层理、波痕第一节绪论研究沉积岩构造和颜色的意义,沉积构造分类第二节物理成因的构造流动成因的构造、侵蚀成因的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的构造第三节化学成因的构造结晶构造、压溶构造、结核第四节生物成因的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痕第五节沉积岩的颜色第四章陆源碎屑岩(10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碎屑岩的成分与结构、砂岩分类第一节碎屑的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化学沉淀物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第二节碎屑岩的结构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孔隙)的概念及各结构组分的特点;碎屑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及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三节砾岩和角砾岩砾岩的一般特征,砾岩的分类,砾岩主要成因类型的特点,砾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四节砂岩及粉砂岩砂岩的一般特征,砂岩的分类,各类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通过砂岩资料研究物源区构造背景,粉砂岩的一般特征及粉砂岩的成因第五节粘土岩粘土岩的一般特征,粘土岩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第五章火山碎屑岩(1学时)火山碎屑岩的概念及岩石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各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第六章碳酸盐岩(8学时)本章重点是与难点: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石灰岩的分类、白云岩的生成机理第一节碳酸盐岩概论碳酸盐岩岩石学研究新进展,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组分特点,碳酸盐岩的构造和颜色。
沉积岩概述
![沉积岩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3be068f6529647d272852be.png)
第一章 沉积岩概述
一、沉积岩的基本概念 二、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三、沉积岩的研究意义 四、沉积岩的研究方法
一、沉积岩的基本概念
岩浆岩、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 (岩浆岩、变 质岩、沉积岩)岩石之一。 质岩、沉积岩)岩石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或地 表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条件下, 表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 岩浆岩、变质岩、先成的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先成的沉积岩)的风化产 物、生物来源的物质、火山物质、宇宙物质等 生物来源的物质、火山物质、 原始物质,经过搬运作用、 原始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 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二、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1、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沉 积 岩 氧化物 克拉克, 克拉克 克拉克(1924) 克里宁 克里宁(1941) 舒科夫斯基 舒科夫斯基(1952) (克拉克 1924) 克拉克 SiO2 TiO2 Al2O3 Fe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K2O P2O5 ZrO Cr2O3 CO2 H2O 其它 合计 57.95 0.57 13.39 3.47 2.08 —— 2.65 5.89 1.13 2.86 0.13 —— —— 5.38 3.23 —— 98.73 58.16 0.94 15.93 8.58 0.64 3.58 6.26 1.85 2.85 0.26 —— —— —— —— —— 99.01 59.17 0.77 14.47 6.32 0.99 0.80 1.85 9.90 1.76 2.77 0.22 —— —— —— —— —— 99.02 59.12 1.05 15.34 3.08 3.80 0.12 3.49 5.08 3.84 3.13 0.30 0.039 0.055 0.102 1.15 0.304 100.00 岩浆岩
沉积岩石学期末复习要点
![沉积岩石学期末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c68ed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72.png)
沉积岩⽯学期末复习要点沉积岩⽯学复习要点绪论/第⼀章沉积物的来源1.沉积岩概念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形成的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物作⽤和某些⽕⼭作⽤形成的物质经⼀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形成的岩⽯。
2.沉积岩⽯学研究任务①全⾯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岩体产状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阐明其成因与分布规律提供依据;②探讨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风化作⽤、搬运作⽤、沉积作⽤及沉积期后变化的机理。
特别是研究沉积岩(物)及其中有⽤矿产的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③进⾏沉积环境的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原⽣特点以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以恢复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候条件、古地理环境以及⼤地构造环境。
3.风化作⽤概念及类型风化作⽤是地壳最表层的岩⽯在温度变化、⼤⽓、⽔、⽣物等因素的作⽤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种作⽤。
风化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化学风化作⽤、⽣物风化作⽤4.沉积物来源母岩风化产物、⽣物来源的沉积物、深部来源的沉积物、宇宙来源的沉积物第⼆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1.牵引流和重⼒流的基本概念牵引流——符合⽜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重⼒流:⾮⽜顿流体——不服从⽜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2.碎屑颗粒在流⽔中的搬运⽅式A 推移搬运(滚动搬运,包括跳跃搬运)B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C 溶解搬运3.⽔下沉积物重⼒流的分类碎屑流或泥⽯流:是⼀种砾、砂、泥和⽔相混合的⾼密度流体,泥和⽔相混合组成的杂基⽀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颗粒流:是⼀种由⽆凝聚⼒颗粒(主要是砂、砾)所组成的重⼒流。
液化沉积物流:常见于砂和粉砂沉积物中。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作⽤下发⽣流动4.⽣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的⽅式①⽣物通过新陈代谢作⽤,在其⽣活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介质中吸取⼀定的物质成分,从⽽把⼀些元素富集起来。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40c9229650e52ea55189886.png)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一、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沉积岩概念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2、“地壳表层”地壳表层是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这是包围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
沉积岩就生成在这个层圈中。
所以可以把它称作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地壳表层条件”1)、温度:地壳表层的温度变化范围不大。
非洲中部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5℃,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勒拿河右岸北极圈内的维尔霍扬斯克最低温度达-70℃。
地表的最大温差150—160℃左右。
2)、压力:海平面的压力为1atm,山区不到1atm, 200m水深的浅海海底压力约为20atm,最深海海底的压力约为1000atm以上。
绝大部沉积岩形成的压力在1~20atm的范围内。
3)、水和大气的作用:水和大气是母岩风化的主要营力,也是母岩风化产物以及火山物质等搬运的主要介质;绝大多数沉积岩都是在水体中沉积的,所以有些人把沉积岩称作“水成岩”。
其实水成岩只是沉积岩的一部分,还有主要由风作用形成的“风成岩”和主要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碛岩”。
4)、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也是沉积岩形成的重要因素。
生物礁石灰岩、硅藻岩和煤等主要是由生物遗体形成的,此即所谓的“生物岩”。
有些沉积岩是在生物作用的影响下或参与下,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则称为“生物化学岩”。
5)、事件沉积作用:目前已发现的事件沉积作用及其岩石类型,如沉积物重力流和浊积岩、风暴沉积作用和风暴岩、洪水沉积作用和洪水岩、等深流沉积作用和等深积岩、地震沉积作用和震积岩、火山爆发—沉积作用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以及陨石雨作用和陨石岩等。
它们与其它正常沉积作用和沉积岩共生在一起。
二、沉积岩的分布1、沉积岩的分布1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分布甚广,陆地面积的大约3/4为沉积物(岩)所覆盖着,而海底的面积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岩)所覆盖。
沉积岩石学(长江大学课件)
![沉积岩石学(长江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e5e612f18583d0496459d0.png)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碎屑结构”(由机械破碎的陆源碎屑组成的岩石)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火山碎屑结构”(由火山喷发的碎屑组成的岩石)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泥状结构”(由化学风化形成的陆源粘土组成的岩石)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由机械作用形成的内源岩具有“粒屑结构”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二、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 1. 概念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 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 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在沉积岩石学基 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独立的地 质学科,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成分、成因 与形成机制、沉积环境的科学。
1. 《 沉 积 岩 石 学 》 , 刘 宝 珺 主 编 , 地 质 出 版 社 , 1982。 2. 《沉积岩石学》,曾允孚、夏文杰主编,地质出版 社,1986。 3. 《碎屑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孙永传、李蕙生 编,地质出版社,1986。 4.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贾振远、李之琪 编,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5.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 Reading H G,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Oxford,1986. 6. 《Sedimentary Petrology》(英文辅助教材),何幼 斌编,江汉石油学院,200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1)矿物成分的特点: 沉积岩中已发现的矿物达160种以上,但常 见的只有 20 余种。而在一种岩石中主要的(造 岩)矿物只有1~3种,通常不超过5~6种。
《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大纲
![《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5d2750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8.png)
《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课程共104学时,包括《沉积岩》部分64学时(含20学时实验课),《岩相古地理》部分40学时。
《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形成演化和分布特征以及识别方法、使学生掌握主要沉积类型的沉积特征(相标志)、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以及沉积体与油气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学习和研究提供沉积学基础。
《沉积岩石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全面了解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沉积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阐明沉积岩的物源、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不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基本特征、沉积相模式、主要识别标志和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沉积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砂体的时空分布,恢复沉积古地理面貌,预测沉积矿产的有利分布地区,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与油气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综合研究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包括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分工)1、掌握沉积岩的形成理论及其分布规律理论知识。
2、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普通薄片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
了解部分先进测试鉴定方法。
要求学生有矿物学、岩浆岩、变质岩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矿物、岩石的描述和鉴定方法。
3、掌握沉积相概念、不同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模式以及不同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方法。
了解不同沉积相类型与油气富集之间的关系。
《沉积岩》部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占20学时。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为阐明沉积岩成因及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和油气生成及储集的关系,并兼顾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机理;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油浸法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
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f11e2222482fb4daa58d4b40.png)
第一章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有代表性的岩石手标本一定程度上是野外现象的缩影,肉眼观察可以了解岩石的宏观特征;光学显微镜下的薄片鉴定,可以细致地了解到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显微构造、成岩作用及孔隙等方面的信息,基本可满足岩石的成因分析、储层评价等研究的需要。
因此,沉积岩的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实践过程,也是对理论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加深,也可弥补理论教学中的不足。
第一节沉积构造的观察描述方法和实验沉积构造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分析沉积岩形成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标志。
因此,沉积构造观察、描述是沉积岩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
一、流动成因构造的观察描述(一)层理的观察描述层理的观察、描述主要对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进行,其观察和描述的内容有:层理的厚度和规模;层理的类型及其特征;斜层理的纹层和层系产状的测量;层理内部构造和构成方式的观察和描述。
1.层理的基本术语层理是指沉积物(岩)由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的一种构造。
组成层理的要素有层系组、层系、纹层。
2.层理的描述步骤和内容第一步:仔细观察标本或露头剖面岩石,初步确定岩石类型,分清纹层、层系、层系组,确定层系界面和层的界面。
并对层理进行初期素描。
第二步:仔细观察纹层(细层)。
描述纹层的形状、纹层与层系界面的关系以及同一层系内纹层间的关系,测量纹层的厚度、产状,确定组成纹层的成分等。
第三步:描述层系、层系组及其界面。
描述层系界面的形状、层系间的关系、层系内成分特征,测量层系的厚度、产状等。
对于斜层理,纹层与层系上界面的夹角称为倾角,与层系下界面的夹角称为安定角。
对于同一个纹层,一般安定角小于或等于倾角,因此可利用倾角和安定角的关系帮助判断岩层的顶底。
第四步:确定层理类型,分析层理的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规则鳞片状
伊蒙混层
100-170、500-650、850-900度三个吸热 谷,在925-1020度有一个放热峰
主要在400度以上
绿泥石
二、非粘土矿物,除粘土矿物外
1、细小陆源碎屑矿物:石英、长石、少量重矿物
2、自生的非粘土矿物:碳酸盐、硫酸盐(硝、石膏)、铁、锰、 铝(氧化物和氨化物) 3、不定量的有机物:生物遗体—化石、腐殖质
④泥岩与页岩
常见有:Ⅰ、钙质、铁质、硅质泥岩与页岩 Ⅱ、碳质页岩与黑色页岩—前者为碳质引 起,后者含有机质与FeS。 Ⅲ、油页岩—干酪根超过10%的页岩
斑脱岩薄片
高岭土
黏土
泥岩
黑色泥岩
硅质泥岩
炭质页岩 铁质页岩
第六节 泥质岩的成岩后生变化
泥质沉积物沉积之后,经成岩作用,无论在成分上、 结构上及构造上均有极大变化,而且也涉及到许多矿床如 石油的形成及运移。泥质岩中的成岩作用主要是通过下列 作用和变化。 一、压实作用
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与石油的运移关系十分密切。
第七节 泥质岩的研究方法
1、薄片鉴定 2、粒度分析 3、差热分析 4、加热脱水失重分析 5、电子显微镜法 6、X射线衍射分析 7、其它方法(化学分析、有机质分析)
思考题:
一、名词:泥岩、页岩、页理 二、泥岩的成岩后生变化 三、泥岩的研究方法
(1)2︰1向1︰1转化过渡结构,如伊利石向高岭石转化过渡结构。
(2)2︰1与相邻的2︰1之间的转化过渡结构,如蒙脱石向伊利石 转化过渡结构。
(3)层链状结构向层状结构转化过渡结构,如海泡石向滑石转化 过渡结构。
这类过渡结构不管通过怎样的调整方式,甲矿物转化为乙矿物的过 程都是在矿物“甲”中出现“乙”畴,随着“乙畴”的扩大和“甲” 畴的缩小,直到全部转变为矿物“乙”。
关于砂岩实习课和 实习报告的评述
石英+燧石+石英岩+硅质岩岩屑
95 长石石英砂岩
75
岩屑石英砂岩
Q+F+R=100%; F+R=100% (或F/R)
Q>95%为石英砂岩 Q<95%,>75% F>R为长石石英砂岩 F<R为岩屑石英砂岩
Q<75% F/R>3为长石砂岩 F/R>1,<3为岩屑长石砂岩 F/R<1,>1/3为长石岩屑砂岩 F/R<1/3为岩屑砂岩
3、伊利石和绿泥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若在酸 性孔隙水内,二者均不稳定,将转变为高岭石;若在碱性孔隙水内, 二者在重结晶作用下使晶粒增大。
三、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
粘土矿物是含水层状硅酸盐矿物,在粘土矿物内有三种状态的 水:即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吸附水、存在于粘土矿物晶体层间的层间 水以及以OH-形式存在于晶体结构内部的化合水(结构水)。随着 沉积物埋藏深度的增加,在上伏地层的压力下,粘土矿物所含水和 孔隙水要大量排出,排出吸附水对晶体结构无影响,但排出层间水 和化合水会使晶体结构发生变化。
二、粘土矿物的变化
粘土矿物是一个多敏感性的矿物,它 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压力的加大、地温 的增高和物理化学环境(Ph、离子浓度) 的变化,使粘土矿物的层间水、结构水以 及层间阳离子移出,都会使粘土矿物晶体 结构与成分产生变化,即粘土矿物的转化, 而这种变化往往是有一定规律,反映着成 岩强度的变化。例如韦弗测定了美国各个 地质时代泥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发现地 质时代愈老,伊利石和绿泥石的含量增加, 而高岭石和蒙脱石则相应地减少,这反映 了泥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在埋藏成岩作用 中的主要变化趋势。
每个硅氧六方环网孔的范围内,最多只能容纳三个配位八面体,因 此当三个八面体位置均被二价阳离子占据时,便称为三八面体型结 构;若全由三价阳离子填充时,必有一个位置是空缺,故称为二板 面体型结构;如二价和三价阳离子共存时,则属于上述二者之间的 过渡类型。
结构单元层与结构单元层之间存在有间隙,如果结构内部正负电荷 已达到平衡,则层间无需阳离子,如果尚未达到平衡(主要为 Si4+—Al3+),则需要一定数量的阳离子以补偿其电荷的不足。
第四节 泥质岩的结构、构造
肉眼鉴定和描述的重要依据 一、泥质岩的结构
二、泥质岩的构造
2、泥质岩的结构
①据粘土与碎屑相对含量: Ⅰ、泥状结构 Ⅱ、含粉砂泥状结构 粉砂=5-25% Ⅲ、粉砂泥状结构 粉砂=25-50% Ⅳ、含砂泥状结构 砂=5-25% Ⅴ、砂泥状结构 砂=25-50%
②、据粘土矿物的结晶程度: Ⅰ、非晶质结构 Ⅱ、隐晶质结构 Ⅲ、显晶质结构—鳞片、粒状、纤维状 Ⅳ、粗晶结构—蠕虫高岭石
粘土岩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可塑性、耐火性、烧结性、 吸附性,使之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如化工上某些粘土作为 填料、催化剂等。制橡胶、分子筛、提炼油等。农业上作为肥料、 改良土壤、制做饲料等。另一方面,在黑色页岩及碳质页岩中发现 了一些含稀有元素矿床。此外,泥岩还可成为生油母岩,也是重要 的油气藏的盖层岩石。因此,研究泥质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粘土矿物的结构由两种基本结构层组成,即四面体层和八面体层。
1、四面体:是由一个Si(Al、Fe)与四个氧紧密堆积所构成的四 面体(SiO4)。
2、四面体层:是每一个硅氧四面均以三个角顶分别与相邻的硅氧 四面体相连接,组成在二维空间内呈六角网连结及无限延展的层 (Si4O10)。每一个硅氧四面体有三个角顶上的氧都是与相邻的硅 氧四面体共有,它的电荷已达到平衡,(如有Al代替Si时例外), 只剩下一个未被公用的O2-(有时被OH-所取代)才有自由负电荷存 在,能与其它的阳离子相结合。由于(SiO4)所组成的层状结构有 一定的排列形态,具有自由电荷。
新沉积的粘土矿物(多为片 状)沉积物,呈絮凝团,孔隙 度可达70%,随着埋藏深度的 增加,在上伏水体和沉积物的 负荷压力下,通过质点重新排 列(使片状质点趋于平行排 列)、变形或破裂,不断排出 水份,结果使孔隙度连续降低。 所以它要比砂岩更易压实。
压实作用是泥质岩中最重要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对泥质岩主要在 两个方面即孔隙减小、排出水和矿物定向排列,也就是说它不仅使 泥质沉积物固结成岩,而且使岩石的成分、结构和物性都发生变化
第二节 泥质岩的主要物理特性及其在工业上的用途
第三节 泥质岩的物质成分
泥质岩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粘土矿物,其次是陆源碎 屑矿物和自生的非粘土矿物。
一、粘土矿物
泥质岩中分布最广的是伊利石,其次为蒙脱石、绿泥石、高岭 石和各种混层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是一种含水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矿物。
(一)粘土矿物的晶体结构
3、八面体:是由一个Al3+(或Mg2+)与六个氧(或OH-)紧密堆积所 构成的八面体。
4、八面体层:是上述八面体分别与相邻的八面体在二维空间内连 接,无限延展而构成的层。
在自然界中,四面体层不能独立存在构成矿物,而八面体层可以独 立构成矿物。
5、结构层
是由四面体层与八面体层按不同的规律连结起来,所构成的晶体结 构单元层。由一个四面体片与一个八面体片所组成的单位结构层称 为1︰1结构层或双层型结构;如果由两个四面体片中间夹一个八面 体片称为2︰1结构层或三层型结构。
宏观构造
Ⅰ、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
Ⅱ、页理—页岩
Ⅲ、干裂、雨痕、 虫孔、结核
微观构造
Ⅰ、鳞片构造 Ⅱ、毡状构造—纤 维状交织分布 Ⅲ、定向构造—片 状定向排列
第五节 泥质岩的分类与主要类型
一、泥质岩分类
二、泥岩主要类型
①伊利石粘土岩
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其次有蒙脱石、伊/蒙混层。 具鳞片状、毡状构造。 产于各种大陆、海洋的低能环境。地质时代愈老伊利 石含量越高。
(二)主要粘土矿物特征
泥质岩的主要矿物为粘土矿物
常见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
高岭石
高岭石薄片(蠕虫状)
510-600度有一个显著 的吸热谷,950-1000度 有一个显著的放热峰, 到1200-1300度还有一 个微弱的放热峰
400-525度
蒙脱石
绒状、细鳞片状
90-250、550-750、800-900度三个吸热谷, 900-1000度有一个不太明显的放热峰
6、结构分类
层状硅酸盐矿物可根据其层型(1︰1或2︰1),层间物质和其相互 间的混合特征分为八个主要族,在根据八面体片(二八面体和三八 面体)的化学组成和单个层内的几何性质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亚族和 种(表)。
7、过渡结构
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极为相似,在自然界中,随着物理化学环境的 变化,粘土矿物甲可以变为乙,而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 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结构状态,我们称为转化过渡结构。这种过 渡结构主要有:
②高岭石粘土岩
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 形成方式有两种: Ⅰ、残积形成—潮湿、酸性介质中,硅酸盐风化残积。 Ⅱ、沉积形成—沼泽、近海、泻湖中化学沉积形成, 与煤系地层有关。
③蒙脱石粘土岩—斑脱岩
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吸水性强。 形成方式:
Ⅰ、残积型—附近,与火山活动有关。
1、高岭石:埋藏成岩作用能引起高岭石类粘土矿物的转化或消失。
随着埋深的增加和温度的增高,如果孔隙水为酸性介质,高岭 石重结晶或转化为地开石,如果孔隙水为碱性介质并有K+离子存在, 高岭石转化成伊利石,如有Ca2+、Na+或Mg2+离子则转化成蒙脱石 或绿泥石。
2、蒙脱石:蒙脱石是一种典型的以水合阳离子及水分子作为层间 物的2︰1型粘土矿物,它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压力增 大,将有一部分层间水失掉,形成混层过渡粘土矿物。
硅质胶结和黏土基质
第七章 泥质岩(粘土质岩)
第一节 概述
由粘土矿物及粒径小于0.0039mm的细碎屑(>8ф)组成。
泥质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约占沉积岩总体积的55%。 构成泥质岩的最主要矿物为粘土矿物,多系母岩风化产物,以悬浮 方式被搬运到水盆地中沉积形成;部分粘土矿物由胶体SiO2及Al2O3 形成和火山灰蚀变产生。所以,这类岩石主要由机械作用形成,也 是化学、生物化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