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合集下载

徐经世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徐经世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少, 便燥 , 胃镜检 查提示 : 烂性 胃 糜
胃或 由肝 所 及 , 脾 失 健 运 , 邪 来 门诊求 于中医治疗 , 其脉 来 虚 或 湿 诊
窦炎 伴 H P感 染 。视 其 面 容 黯 黑 阻滞 等 所 致 。治 宜 理 气 和 络 , 和 而 微 弦 , 淡红 苔 薄 , 其 脉 证 考 舌 按 有泽 , 红苔黄 , 舌 脉现 细弦 , 综合 脉 胃调 中 , 但要 理气 而 不 破 气 , 湿 之 乃 系 脾 胃虚 寒 、 燥 肝气 横 逆 之 象 , 症乃 属 木 贼 土 虚 , 胃失 和降 、 久 而 不伤 阴 , 血 而不 动气 , 经而 拟 予 健 脾 温 中 、 逆 和 胃法 为 治 : 痛 活 调 降 络伤之证 。治 以扶 土抑木 、 降逆和 不 伤络 , 出 “ 衡 升 降 ” “ 向 炒 潞党 参 1 提 平 、双 2克 , 白术 l , 焦 5克 云
Tr d t n lCh n s e cneJ u n l 51 a ii a i e e M dii o r a o
传承方法研究 ” 课题资助( oO o 1 19 N :74 32 )
・作者单位 1 安徽省 中医院( 3o 1 ;. . 2 o 3 ) 2 安徽省涡阳县人 民医院( 36 0 236)
中医药通报
20 0 8年 1 2月
l 胃脘 痛
适 , 活如常 。 生 按
童 某 , , 2岁 。初 诊 : 0 7 女 7 2 0
邵 新甫 所 谓 : 阳 明乃 十 年 8月 1 日。年 逾 七 旬 , 体 虚 “ 3 形
戴 某 , , 4岁 。初 诊 : O 7 二经 脉 之长 , 作 痛 之 因甚 多 , 男 3 2 0 其 盖 弱 , 食 少 进 , 绪 不 遂 , 郁 多 饮 情 抑 年 2月 1 日。体 力 劳 动 , 避 寒 胃者 囊 也 , 冲 繁 要 道 , 患 最 虑 , 不 乃 为 遇寒则 胃脘不适 , 大便 偏干 , 小 暑, 饮食 冷热不均 , 日久脾 胃受 损 , 多 , … ” 生 析 之 机 因 , 初 在 溲 时 黄 , 1年 以来 , 后 往 往 泛 … 先 病 近 食 气机失调 , 胃脘痛 胀 , 嗳气 吞酸 , 食 气 , 进而 则 出现 气 滞 血 瘀 , 虽 在 出 , 病 曾作 检查 胃无 病 理 性 变化 , 今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_张卫星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_张卫星

果不显 著, 故 辨 为 肝 郁 脾 虚。 有 腹 中 痛, 泄 利 下 重, 实为四逆散证。《金匮要略》: “妇人怀娠, 腹中 (绞)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 人 腹 中 诸 疾 病, 当 归 芍 药 散主之”。因此, 当 归 芍 药 散 的 适 应 证 是 很 广 的。 作 者对该方的认识是:湿性趋下,而血性类水,当归芍 药散是一个活血利水之方,凡下腹部疾病,大多有血 瘀水停的病理因素,每于辨证基础上配用该方,疗效 显著。且该方药性平和,活血而又养血,利水且不伤 正。又胡希恕认 为,龙 骨、牡 蛎 这 二 药,仲 景 用 治 烦、惊、悸,现代 常 用 于 治 疗 精 神 失 常、神 经 官 能 症。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故加之常可提高临床疗效。 3 调 胃 承 气 汤 治 呃 逆
收 稿 日 期 2014-04-24
羸状,临证之时,总以辨证 施 治 为 原 则, 当 “随 证 治 之”。中医以为, “六 腑 以 通 为 用 ”, 盖 腑 气 得 通, 则 胃气方能肃降。调胃承气汤,方中有甘草缓急,故为 缓下之剂,符合 罗 止 园 所 要 求 的 “缓 下 之 品 ”。 此 患 者,前医只降胃气,未注重通腑,或虚虚实实,补其 有余,均未得法,故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按: 《伤 寒 论》277 条: “自 利 不 渴 者, 属 太 阴, 以其脏 有 寒 故 也, 当 温 之, 宜 服 四 逆 辈。” 作 者 的 理 解四逆辈是指四逆汤类方,四逆汤方由附子、干姜、 甘草三味药组成。中医有 “燠 火 暖 土” 之 说, 脾 胃 虚 寒,当温补肾阳,仲景太阴病用四逆辈正合此理。被
自拟 中 药 方: 野 菊 花 30g, 荆 芥、 防 风、 艾 叶、 川 椒 、 明 矾 各 10g, 每 日 1 剂 加 水 浓 煎 成 200ml药 液 , 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制备,使 用 时 取 100ml药 液 倒 入 一 次性杯 内, 浸 洗 患 处 20~30min, 每 日 早 晚 各 1 次, 洗后皮损处涂抹达克宁霜 (西 安 杨 森 制 药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 并 轻 揉 片 刻 , 每 日 2 次 。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刘某,男,24 岁。 2009 年 11 月 27 日初诊。 患者 3 个月前因车祸致颈椎骨折,胸椎以下截 瘫,在外科住院治疗,现大便自行排出困难。 刻下: 四肢活动不能,少气懒言,排尿失禁,大便艰难,舌 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辨证: 气血损伤,推动无力。 治法:温补元阳。 方用四逆加 人参汤,处方: 制 附 子 (久 煎 )50g,干 姜 30g,炙 甘 草 10g,红 参 30g。 3 剂,日 1 剂,每剂以水 600mL 煎至 300mL,分 2 次温服。 二诊(2009 年 11 月 30 日):患者诉服药后排便 稍畅,日 1 次,余症如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守 上方再进 20 剂。 三诊(2009 年 12 月 20 日 ):患 者 排 便 通 畅 ,尿 能控制,四肢活动不利未见明显改善。 按:本案所患系外伤损伤人之气血,尤其是元 阳之气大伤。 患者排便艰难与五脏气机功能失司关 系密切,元气一虚诸脏功能均受影响,而见便难,肾 阳亏虚,关门不利则见小便失禁。 是时当务之急先 应抓住“元气”这一关键,治以温补元阳之气,方选 四逆加人参汤。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峻补 元阳,益火之源,温中止痛,归经少阴,性善走窜,壮 肾阳而祛寒邪,回元阳而救厥逆,为主药;干姜辛 热,温中散寒,守而不走,温振脾阳,与附子合用相 得益彰,一走一守,气味雄厚,温肾回阳之力大增,
再以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滋阴生 津,同为辅药;佐使以炙甘草,一者能制附、姜辛热 之性,避免重劫阴液,二取其甘温益气补脾之功,可 加强干姜温健脾阳作用, 又不致有阳气暴脱之虞, 且用其甘缓之性,能使姜、附之性持续发挥作用。 诸 药合用,回阳救逆,同建脾肾之阳,温补共用,更寓 有护阴之旨。 故药后阳气复,元气足,则大便可畅, 尿液能控而病愈。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12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Dec.2019 Vol.26 No.12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刘子丹1,张雅明1,陆为民21.利辛县人民医院,安徽利辛 236700;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本文通过小建中汤治疗腹痛案、乌梅丸治疗腹泻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呕吐案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使用经方首先抓主证,据“有是证,用是方”,先抓主证而后立方,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化裁,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主证中图分类号: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12-0120-03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0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amples of Medical Cases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Treatment of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LIU Zidan1, ZHANG Yaming1, LU Weimin21.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xin County, Lixin 236700, China;2. Jiangs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rough stomach pains treated by Xiaojianzhong Decoction, diarrhea by Wumei Pills, and vomiting by Chaihu Jia Longgu Muli Decoction. It argued that clinical use of prescriptions was first to grasp the main symptoms, first grasped the main symptoms and then decided the pre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re is a symptom, there is a prescription”, 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ere used flexibly, with significant efficacy.Keyword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main symptom古今医家多推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称为“经方”,称其书为“活人之书”,言其方为“群方之祖”,观其用药,其法度谨严,变化灵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疗效确切。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1. 引言1.1 概述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病之一,主要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经方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优势在于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对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有良好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经方治疗脾胃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结合四例临床病例,分析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等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探讨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脾胃病是指脾胃气血失调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在中医药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不合理,脾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药中,经方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方是指根据古代医圣的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的一套药方。

经方治疗以草药为主要药物,通过草药的配伍与服用方法,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通过研究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可以更好地认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总结经方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四例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并探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及对患者的启示。

2. 正文2.1 病例一: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患者王女士,年龄45岁,主述近期常感胃痛,伴有反酸、嗳气症状,食欲不佳,精神疲乏。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根据中医辨证,判断为肝气郁结,痰浊上逆所致的胃痛。

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后,患者胃痛逐渐减轻,反酸嗳气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连续服药一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肠胃病方一、半夏泻心汤经方:半夏半升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甘草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大枣15~30g1. 本方为胃病专方,治疗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上腹不适)上消化道之炎症、溃疡(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瀰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肠溃疡….)抗幽门螺旋杆菌,参与免疫调节,保护黏膜,通降,止血为古时“苦辛法”代表方,治疗中虚热痞(心烦、口苦、口干、腹泻)苦辛法—苦泻辛开苦~清热(黄连、黄芩) ;辛~开湿、理气(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此方病人服后不觉苦因为方组加入甘枣,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2. 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下痞、腹泻)之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醉酒(黄连除烦)3. 本方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红唇,舌红(苔黄腻),伴有睡眠障碍(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面有菜色者较无效舌苔黄腻:消化道有热且较脏唇与消化道黏膜特性相关脉:无特别脉象因为饮食及体质等种种原因,此方亚洲人使用机会较高(欧美人舌苔较干净)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剂量守方长服(约3个月),慢性病犹然;停药后~日常则服用姜枣汤保养5. 原方为佳,不必加减,免失疗效6. 常用加味法则:(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疗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红(2) 加山栀子6~12g、连翘15~30g:治疗咽喉痛(咽喉通红)、胸闷(肺胃有热)(3) 加制大黄3~10g: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然严重、出血、瀰漫性胃炎二、黄芩汤经方: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黄煌:黄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枣15~30g(黄芩→出血性疾病;芍药、甘草→痛、痉)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菌痢(拉白冻、红冻→土方马齿苋、车前草)肛裂(会有灼热感)、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拉黏液)、便血2. 【患者唇色多深红如朱、舌质多暗红、脉多滑数(内有伏热)】→黄芩体质3. 加减:(1) 重用黄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块(子宫、月经出血→可单用黄芩:子芩丸)(2) 重用芍药可至30g:腹痛严重者(3) 加大黄3~10g:腹痛拒按(4) 加黄连3~10g:腹泻、烦热(5) 加阿胶(止血)10~20g:出血多(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呕吐三、葛根芩连汤(味苦)经方:葛根半升甘草2两黄芩3两黄连3两黄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黄芩6~12g 黄连6~12g1. 本方适用急性肠炎、热痢、细菌性痢疾(黄连→腹泻)(比土霉素佳,小儿恐因味苦不食黄连可减至6g)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泻或醉酒(醉酒综合症),黄连大约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引言: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消化。

因此,保护脾胃健康非常重要。

而桂枝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脾虚湿困证的患者,在服用桂枝汤后的疗效和治疗过程。

一、患者基本情况姓名:王女士性别:女年龄:45岁主诉:食欲不振、腹泻、口干舌燥、头晕乏力。

二、辨证分析根据王女士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分析,她属于脾虚湿困证。

具体表现为:1. 腹泻: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大便稀溏。

2. 食欲不振: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食物,导致食欲不振。

3. 口干舌燥: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导致口干舌燥。

4. 头晕乏力:由于脾气虚弱,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养分,导致头晕乏力。

三、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析结果,王女士的治疗方案为补脾益气、祛湿化痰。

具体使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

桂枝汤加减方:桂枝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生姜6片、大枣5枚、陈皮6克、甘草3克。

四、治疗过程1. 初诊初诊时,王女士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和腹泻。

根据辨证分析结果,医生开出了桂枝汤加减方,并告诉王女士需要坚持服用一个月。

同时建议她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作息。

2. 服药期间王女士按时服用了医生开出的桂枝汤加减方,并且注意了饮食卫生和规律作息。

在服药期间,她的腹泻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便变得更加正常。

同时,她的食欲也有所提高,感觉比之前更有精神。

3. 复诊一个月后,王女士再次前来复诊。

医生观察到她的脸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

经询问得知,她的腹泻已经完全消失了,食欲也恢复正常。

此外,她还反映口干舌燥、头晕乏力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四、总结通过以上治疗过程可以看出,在治疗脾虚湿困证方面,桂枝汤具有显著的效果。

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腹泻和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以改善其整体身体状态。

当然,在使用桂枝汤治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作者:屈杰杨景锋谭颖颖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4个案例病机、治法分析,阐述经方治疗脾胃病的辨证要点,认为经方治疗脾胃病辨证要点在少阳、太阴,治疗关键是调节气机,恢复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功能。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72-02《伤寒论》是中医之魂,《金匮要略》为方书之祖,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经方医学代表了中国医术之正宗。

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

两部经典所载之方剂,习称为“经方”。

经方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等特点[1],笔者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临床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经方在临床中特别是在脾胃病治疗中收效十分显著。

现在举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痞满(少阳不和,太阴壅滞)高某,女,60岁,退休工人,2012年10月8日就诊。

主诉胃脘痞闷不舒2周。

2周前患者因亲友去世忧伤后,出现胃脘痞满,伴纳差,口苦,腹胀,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服用“健胃消食片”、“莫沙必利”等药,无明显缓解。

后在中医专家门诊服用“三仁汤”、“楂曲平胃散”,效果不显著,求诊于本人。

刻下症状同前,望诊:面色稍晦暗,眼圈发黑,舌质淡红,苔微滑舌面有瘀点。

切诊:脉象弦缓。

腹诊:心下按之轻度胀满,自诉痞闷不舒。

胁下按之轻度胀满,腹部按之轻度胀满。

中医辨证:少阳气机不利,太阴壅滞。

治疗宜和解少阳,健运太阴。

方选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5g,生姜6g,黄芩12g,姜半夏12g,党参12g,茯苓12g,枳壳12g,青蒿8g,竹茹10g,佛手15g,木香10g,苏梗15g,白芍15g,大腹皮15g。

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0月12日)服上药后,上腹胀满,纳差明显缓解,偶呃逆,咽喉干痒不舒,咽喉壁充血,脉弦缓。

连建伟治疗脾胃病验案6则

连建伟治疗脾胃病验案6则

连建伟治疗脾胃病验案6则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生命之本。

脾胃若病,常可导致各种疾病。

吾师连建伟教授,治疗脾胃诸种疾患,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从整体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剂加减治疗。

今总结6则验案与同道共享。

小柴胡汤治不欲饮食案患者某,女, 67岁。

2007年4月6日初诊。

不欲饮食 1月余,畏寒发热,口苦,心烦欲呕,小溲少,左关弦,右脉缓,舌苔薄黄边有白涎。

西医诊断: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不欲食。

中医证型:少阳病。

治以调和少阳、理气和胃,拟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黄芩12g,制半夏12g,党参15g,炙甘草5g,大枣15g,茯苓15g,丹参15g,制香附10g,广郁金10g,浙贝母10g,炒陈皮6g,炒枳壳6g,姜竹茹10g。

7剂。

水煎服,每日1剂。

2007年4月13日二诊。

处方:服前方1剂发热即退,饮食有增,已能食大半碗(原先仅食一调羹),现仍面色萎黄,泛恶,倦怠乏力,左关虚弦细,右脉缓,舌苔薄白。

治拟归芍六君以善其后。

处方:党参25g,炒白术10g,茯苓12g,炙草5g,炒陈皮6g,炒当归10g,炒白芍12g,炒枣仁12g,淮小麦30g,大枣30g,佛手片 6g。

14剂。

水煎服,每日1剂。

2007年4月27日三诊:已能食一碗饭,仍有泛恶,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右脉细,左关弦,舌苔薄白,拟前法加味。

上方加制半夏10g。

14剂。

水煎服,每日1剂。

2007年5月电话随访,患者胃口已复常,心中甚是喜悦。

按:“不欲食” 一症,其病机多端。

如少阳证之“默默不欲饮食” ,厥阴之为病“饥而不欲食” 。

本案患者,其左关脉弦,病位在肝。

口苦、心烦乃心胆过旺,右关脉缓乃木旺克土,脾运被制,故不欲饮食。

寒热往来乃少阳枢机不利也,张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1] 。

故治从少阳枢机着手,方以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

以小柴胡汤以和少阳,温胆汤以清胆和胃,更加丹参以清心,浙贝母、香附以解郁。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调理脾胃气机的经方:橘 皮竹茹汤和旋覆代赭石汤 消化功能基本形式 输转水谷精微 脾升胃降 胃纳脾运 降泄谷粕湿浊 脾胃的功能特征 胃纳脾运、功能协调,脾升胃降、输转气机;
完成对饮食的消化、 吸收、转输
燥湿相济、相反相成 脾胃病的病机特征
脾胃的纳运茹汤和旋覆代赭石汤
5、小柴胡汤
• 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 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 。 热病用之可解热,郁证用之能解郁。 • 配补药扶正以祛邪,合血分药行气以活血,配 生津药解热以生津,合利水药行气以利水,配 化痰药畅气以祛痰,合温阳药疏郁以通阳,配 养阴药调气以育阴。 • 男妇老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
身重、短气而喘、微 喘直视,喘冒不能卧,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腹微满 腹胀满
腹大满不通
腹胀、腹满、绕脐痛 腹满痛,腹满不减
调胃承气证
小承气汤证
大便硬 下 利 小便数
大承气汤证
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 不大便,大便乍难乍易, 自利清水,色纯青 小便利或小便不利
大 便
不吐不下
小 便
小便利
饮 食
脉 象 病 机 治 法 阴脉微 尺脉实
第三部分:经方治疗脾胃病
消化道的排毒经方: 三承气汤
方证—阳明腑实证 • 阳明腑实证成因和证候特点 • 阳明腑实证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 燥成实的证候。证候特征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 和腹部的实证表现皆具备。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 则为热证,只能用清法;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 则属杂病实证的腹满。 • 仲景用三承气汤 治疗阳明腑实证,大 承气汤也治杂病腹满属实证者。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111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1、案例一:肠胃不和
患者王某,女,40岁,主述近期肠胃不和,食欲不振,经常腹胀腹痛,大便干燥难解,舌苔白腻,脉沉紧,被诊断为脾胃湿阻型疾病。

方药:建中汤加减。

组成:白术15克,茯苓15克,茯苓3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疗程:连服7天。

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肠胃症状有所减轻,食欲开始好转,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大
便通畅,舌苔薄腻减轻,脉象转缓。

2、案例二:胃痛泄泻
组成:苍术15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仙茅10克,艾叶10克,黄
柏10克。

3、案例三:脾胃虚弱
4、案例四:脾胃寒凉。

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病三则

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病三则

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病三则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治疗慢惊风“脾虚肝旺痰盛者,……柴芍六君子汤主之”。

此方组成为柴胡、芍药、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甘草、钩藤、生姜、大枣等。

脾胃病其病机关键在于肝木郁滞,土气不运。

患者常表现为急躁易怒或郁郁心烦,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

现介绍指导老师应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病验案,供同道参考。

1 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展某,男,28 岁。

2014年7月25日初诊,近半年来腹部隐痛不适,大便2〜4次/日,质稀色黑无脓血,气味臭秽,便后腹痛稍缓解。

大便常规及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行服药(具体药物不详)后效果不明显。

近一周腹痛加重,大便3〜5次/日,质稀色黑气臭量可,食生冷食物后加重,胃脘部疼痛不适,偶有腹胀,肠鸣音活跃,偶尔恶心,未见呕吐,稍有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入睡至夜12 点易醒,小便频数,舌红苔薄白,脉弦。

此患者大便色黑气味臭秽,故而考虑为食积胃肠引起,治宜消食化积为主,方用保和丸加减:党参15g,麦芽30g,茯苓9g,神曲12g,山楂12g,厚朴9g,陈皮9g,半夏9g,莱菔子9g。

二诊诸证未得明显缓解,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平素急躁易怒,又脉弦而有力。

遂考虑选用疏肝健脾,祛痰化湿之法。

故而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8g,白芍20g,半夏10g,陈皮12g, 防风9g,党参12g,茯苓12g,炒白术15g,甘草6g,生姜6g, 大枣10g。

三诊时大便日行1〜2次,腹痛已无,睡眠改善,烦躁减轻,继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本案初诊时因患者大便色黑气味臭秽则考虑由食积胃肠引起,本应选用小承气汤等泻下类方剂,考虑患者素体本虚,故选用保和丸加减以消导法治疗。

二诊时疗效不明显,仔细询问得知患者平素急躁易怒,又脉弦而有力,故考虑选用疏肝健脾,祛痰化湿之法。

木气不调,克伐脾土则不思饮食;木气下陷于水中,子盗母气,则腰酸腰痛;木气肆虐于下焦,阳明燥金之气不能制木反受其侮,则泄泻不愈;大便色黑,气味臭秽皆因土木之气久郁,饮食及代谢产物停蓄脾胃之故。

沈洪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沈洪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血而藏神,心得血养,则神专所用,心血不足则神无所倚。

脾主中州,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伤则精微不化,无以奉心。

故治以养心安神,健脾益气,以经验方“养心益智汤”治疗。

本方为益气聪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而成。

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效。

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为君;益智仁、葛根、升麻、石菖蒲、炙远志等升阳益智开窍为臣,佐以蔓荆子清利头目,赤芍平肝敛阴。

配合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全方共图补心脾、养心神、益智醒脑之效。

本例患儿初诊时有痰热夹杂,故方中佐入半夏、黄连清化痰热,待痰热已化,即加入葛根、升麻升发清阳。

随症加减用药,如见多汗、盗汗加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兼有睡眠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兼有厌食加炒谷麦芽、鸡内金;情绪烦躁加黄连、半夏;舌苔厚腻加厚朴、陈皮。

通过3个月的调治,中气得到补益,清阳得以上升,精神振作,身强体健,耳聪目明。

王师认为,心肝火旺、痰热上扰型为本病的初期的表现,用泻心宁神汤治疗常能痰浊蠲、窍道通而风阳平。

第二阶段则根据痰化火平后之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常见心脾气虚、肝肾阴亏或阳弱肾元不足,分别选用孔氏枕中丹、杞菊地黄汤、益气聪明汤、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等为主方,益气滋肾、养血填精,达到养心健脑宁神,促进智能发育之效。

第三阶段症减病情向愈,惟智质尚弱,记忆力差,继予河车大造丸或龟鹿二仙胶,酌加健脾益气之品,脾肾双调,滋补元神,使髓海充盈,智能日进。

王师在治疗中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半夏配黄连、黄芩,即半夏泻心汤之意,清热祛痰,对痰热夹湿之证最为合适;生地黄配百合,即百合地黄汤,阴复热清,百脉调和,气阴相成;龙齿配竹叶,镇惊安神除烦热;石菖蒲配炙远志,能运其神机而开窍醒脑益智,在各阶段均可使用。

第一作者:丁惠玲(1966—),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多动症的诊疗。

dinghuiling 11@修回日期:2018-07-07编辑:吴 宁沈洪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经方 大 家胡希 恕 先 生 在 伤寒 学 界 独 树 一 帜 , 创 立 了“ 八 纲一 六经一 方证 体 系”, 提 出 了“ 先辨六经 ,
后 辨方证 ”的用 方 思路 , 以及 “ 方 证 是 辨证 的尖 端 ” 的独到 见解 。笔 者认 真学 习胡 老 的学 术 思 想 、 临证 经验 , 将 其 辨方证 用 经 方 的思 路 运 用 于 临床 脾 胃病 的治疗 , 兹举 验案 3则 , 介绍 如下 。 1 半 夏泻 心汤 案 患者, 女, 6 7岁 , 2 0 1 4年 6月 4 日初 诊 。主 诉 : 胃脘胀 满 2 0 d 。患者 2 0 d前 感 觉 胃脘 胀满 , 烧心 ,
“ 方证 是 辨 证 的 尖端 ” 的经 方 运 用 思 路 与 原 则 。 宗其 用 方 思
路, 以半夏泻心汤 治痞满 、 大 柴胡 汤治食 管 瘅、 《外 台》 茯苓
饮 治泄 泻 案 为 例 , 详细分析 辨识 方证过程 与用 方施 药细节 ,
借 此揭 示辨 识 方 证 运 用 经 方 的 临 证 思 路 在 脾 胃疾 病 辨 治 中
证, 并 指 出其实 质 为 “ 寒饮 郁 于 半 表半 里 , 既不 得 出
表, 又不得 人里 , 郁 而化 热 , 因呈上 虚下 寒 、 上热 下寒 之证 ” ¨ 。本 例 患 者 上 有 E l 干、 舌面 干 , 乃 上 热 无 疑; 中有 心 下 痞满 、 纳差 、 乏力 , 下 有 腹 部畏 寒 、 大便 不畅( 非 大便 闭结 ) , 脉 又 见 阴象 , 乃 中虚 下寒 已显 。 上热 下寒 , 虚实 并见 , 既 非表 之太 阳 、 少 阴, 又非 里之 阳明、 太阴, 亦 不是 半 表 半 里 之少 阳 , 唯 属半 表 半 里 阴证 之厥 阴病 最 为恰 当 。本 例 厥 阴之 痞 证 , 无 寒 湿

健脾祛湿的经方医案

健脾祛湿的经方医案

健脾祛湿的经方医案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除痹。

适用于脾虚湿浊,脘腹胀满,食欲不佳,四肢沉重或酸软无力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脾虚湿困,腹胀、便溏,四肢乏力,舌苔白腻,可用此方治疗。

如患者有虚火上炎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方名: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6克,白术(切)9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渗湿利水,调和脾胃。

适用于脾胃虚弱,湿困水肿,痰多气滞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湿阻脾胃,水肿,口淡舌胖,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缓,可用此方治疗。

如患者湿热困脾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方名:香砂养胃汤
组成:香砂10克,半夏10克,人参3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

适用于脾虚湿困、胃痛、嗳气、呕吐、痰多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脾虚湿困有胃痛、嗳气、呕吐、痰多等症,可用此方治疗。

如患者痰湿壅滞困胸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方名: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大枣5枚,陈皮5克,半夏5克
功效:健脾开胃,祛湿化痰,益气固表。

适用于脾虚湿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胸闷嗳气,腰膝酸软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脾虚湿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胸闷嗳气,腰膝酸软等症,可用此方治疗。

如湿热内蕴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摘要: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经验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

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李某,女,58岁。

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

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

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

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

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

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

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

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

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功能除痰热,开气结。

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

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

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

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摘要】本文将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四个验案。

通过引言引入主题。

验案一讲述了一个患有脾胃病的患者在服用经方后症状明显改善的案例。

验案二描述了另一位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成功治愈慢性脾胃病。

验案三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经方疗法对脾胃病的有效性。

验案四则展示了经方治疗在脾胃病中的独特优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四个验案的共同特点,得出了经方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四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经方在治疗脾胃病中的潜力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病之一,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等原因,脾胃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中医经方治疗脾胃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平衡体内阴阳,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本文将结合四个实际案例,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疗效。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脾胃病症,如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振等,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和原理,希望对脾胃病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理念源远流长,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愿本文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经方的治疗方法。

2. 正文2.1 验案一患者,女,59岁,主诉腹痛、腹胀已有一周,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软等症状。

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初步辩证为脾胃虚弱型腹痛。

方药:四物汤加味。

核桃仁、山药、芡实各15克,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炒麦芽各10克,生姜3片。

煎服。

1剂后即消失。

再诊见面色好,精神饱满,纳立,大便调。

舌苔开始去薄,但仍弱。

方药:四物汤加味。

调理2周后诉劳累后腹胀,夜间醒来,口苦意重。

脉沉而滑。

调制保和丸,当归、白芍、山茱萸、佩兰各15克,甘茶花、连翘、泽兰各10克。

3日后根本痊愈。

解析:本例治疗脾胃病以四物汤加味、保和丸为主方,运用调和气血、益气养血、健脾胃、化瘀调滞之功施治,取得明显效果。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

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

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状的发生、变化相关性比较明显,而一般药物又不能减轻其症状,其往往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无力等症状。

急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主症则有明显的疼痛。

不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多以隐痛、胀痛、灼痛为主,并带有周期性或节律性(如食后或季节变化之际),两者甚至有出血症。

这些疾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胀满、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中医在鉴别区分上没有西医那么明确,但在辨证施治上却有其严格的规律性,这是必须用中医的辨证规律去理解和掌握的。

上述诸病,若以呕恶、下利(或便溏)、肠鸣、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或闷胀发堵)为主,或兼其他证候表现如胃疼、食欲不振等,此类均以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主治之。

因三方都有半夏、干姜降逆逐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热除痞而止下利,胃气不振为客邪内饮的主因,故补之以人参,调之以大枣、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一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其中生姜泻心汤更对嗳气、食臭有良效。

服生姜泻心汤后,或有吐利的瞑眩状态,此应提醒病家须知,不必惊慌。

如果恶心得厉害并牵扯到头痛(尤其是偏头痛)或胃疼得厉害,应加吴茱萸,实不异与吴茱萸汤之合方,效佳。

吴茱萸汤证以水气上冲波及头脑者最为对证,但胃有热时则不宜。

甘草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其中甘草泻心汤对下利无度、日数十行,谷不化者,有速效。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若以嗳气为主,有呃逆、泛酸之类,其和上面所言不同的是无肠鸣、下利,大便反干,但心下也发堵(心下痞硬),此类应主用旋覆代赭汤治之,因方中有生姜、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胃以治心下痞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标签:经方;脾胃病;经验
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

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李某,女,58岁。

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

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

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

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

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

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 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

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

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

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功能除痰热,开气结。

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

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

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

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2小建中汤合黄土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案
周某,女,82岁。

因”纳差伴胃脘隐痛3年余”来诊。

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纳不振,胃脘隐痛。

行胃镜检查示胃角胃窦多发溃疡,病理未见恶性病变。

长期服用制酸剂,后两次复查胃镜均见溃疡灶未完全愈合。

证见纳谷不馨,进食少量半流质,胃脘隐痛绵绵、畏寒喜暖,乏力明显,口干不欲饮,夜寐欠佳,大便努挣难出,小便尚调。

舌暗,苔少,脉沉细。

证属中焦虚寒、气血两亏。

治以温中健脾。

方选小建中汤合黄土汤:太子参15 g,炒白芍15 g,桂枝12 g,饴糖20 g,灶心土(包)30 g,黄芩12 g,熟地黄12 g,炒白术15 g,炮附片6 g,阿胶(烊)12 g,炙甘草6 g 14剂。

1剂/次,早晚各1次口服。

服后胃脘畏寒稍减,
仍有乏力,加生黄芪15 g,续进14剂。

调治6个月,复查胃镜溃疡已愈合。

按:《伤寒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匱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黄土汤温中养血。

二者相合温中健脾、阴阳并补,对气血阴阳俱虚者效佳。

《伤寒明理论》谓”脾者,土也,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之焉;…健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金匮要略论注》”(黄土汤)以附子温肾之阳,又恐过燥,阿胶、地黄壮阴为佐;白术健脾土之气,土得水气则生物,故以黄芩、甘草清热;而以经火之黄土与脾为类者引之入脾,使脾得暖气,如冬时地中之阳气而为发生之本”。

3大柴胡汤治疗胆道结石案
陈某,男,32岁。

主诉”反复胁肋部胀痛3个月”。

查B超示胆囊泥沙样结石。

症见胁肋部胀痛不适,口干口苦,胃脘胀满,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属肝胆气滞、腑气不通。

以疏肝利胆通腑为法。

方选大柴胡汤,柴胡12 g,黄芩15 g,川楝子9 g,龙胆草3 g,栀子9 g,浙贝母12 g,瓜蒌仁15 g,枳实12 g,生大黄6 g,厚朴12 g,制半夏10 g 7剂。

二诊胁肋部胀痛明显减轻,胃胀稍作,仍有口干口苦,加用虎杖15 g,金钱草30 g续进7剂。

调治1月余,诸证消失。

复查B超正常。

按:《伤寒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合病热实证而设,临床运用必须以少阳证与阳明证并见方可,少阳证见或往来寒热,或胁肋疼痛,或口干口苦;阳明证必须具备大便干或不通,大便正常者用之多无效。

《医宗金鉴》明言”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

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

去参、草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所以泻结热也;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

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4体会
经方多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

《伤寒杂病论》为医家必修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其确立了辨证施治原
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喻嘉言赞其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虽历经上千年,经方至今仍焕发强大生命力。

《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中诸多方证均明确提出治疗主证,此即为经方应用之纲目。

”读经典、做临床”,勤于和善于从经典中汲取精髓,准确把握经方的病机及适应症,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