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概述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体内部环境维持相对恒定状态的重要概念。
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等内部环境参数,以确保细胞和组织正常运作。
本文将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并探讨其重要性及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定义内环境是指生物体细胞外部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组织间液。
它包含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氧气和其他生理参与物质,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相对恒定状态。
在稳态下,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稳态的维持对于生物体正常生活和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等参数,以确保细胞和组织正常运作。
如果内环境发生较大波动,细胞和组织将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生物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些调节机制可以分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类。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发出相应的信号来调节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会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来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和酶等,它们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等。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体温和新陈代谢,肾脏则可以调节体液中的离子浓度和酸碱度。
内环境的扰动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可以受到外界环境的扰动,例如气候变化和饮食结构改变等。
当内环境发生扰动时,生物体会通过调节机制来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这些调节机制可以分为恢复机制和预测机制两类。
恢复机制恢复机制是指当内环境发生扰动时,生物体通过调节机制来纠正内环境的变化,使其返回到稳态状态。
例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会被释放出来,将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范围。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知识点三稳态的调节1.人体的体温调节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归纳串记]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学法指导]图解法分析物质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3.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易误提醒]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3.致热原引起的发热是调定点重调定 而上移的结果: WSN温度反应阈值(3739℃, 斜率变小)散热反应推迟。
致热原 CSN温度反应阈值(3739℃, 斜率变大)产热反应提前。 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共同作用调 定点上移(39℃)。
热敏和冷敏神经元的单位放电频率对局部 脑温变化的半对数曲线
低,午后1-6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不超过lC。 ⑵ 性别:女>男0.3℃;女基础体温(醒后起床前
的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 ⑶ 年龄: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老年体温低。 ⑷ 肌肉活动:代谢强,产热增,体温高 ⑸ 其他:激动、紧张、进食、麻醉药等
(三) 体温调节 1.产热过程 (1) 产热 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脏为主、 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2) 产热形式: A.战栗产热 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非战栗产热 又称代谢产热。褐色脂肪产热量最大
(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1.体液调节概念 (concept) 2.激素 (hormone) 3.受体 (receptor) 4.靶细胞 (target cell) 方式: 全身性;局部性 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 广泛而持久。
(三)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 特点:所能调节的范围较小, 只限于某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状态内, 反应强度较小,对刺激的敏感性低。
(三)稳态 homeostasis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 或动态平衡。 例如:体温、PH值、血糖等
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1.基本方式—反射 reflex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
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②由消化道 谢产生
吸收而来
项目
血浆
成分 组织液
淋巴
化学成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分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者之 间的转 化关系
[题点全练]
1.(2017·厦门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 200 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3)体内液体≠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 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 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内环境的组成
[过程体验]
1.通过填图掌握体液的组成
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 血浆 ,② 组织液 ,③淋巴 ,④细胞外液,⑤ 细胞内液 , ⑥ 体液 。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淋巴、组织液
血浆 淋巴、血浆
2.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比较
项目
血浆
成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 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 成分来源 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 下静脉汇入
①组织液渗 ①血浆透出毛的判断
3.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②③⑤⑦⑧⑪⑫ 。(填序号)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麦芽糖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氨基酸 ⑧抗体 ⑨载体 ⑩消化酶 ⑪神经递质 ⑫淋巴因子
[系统认知]
1.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行。 内环境 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 (4)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章的内容,下面店铺给你分享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一)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稳态考点分析易错点提示1.不属于体液的液体消化道、膀胱等有通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直接与外界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2.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末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末总结知识网络构建必备知识回顾1.内环境是由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②血浆 ,③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④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⑤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4.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⑥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一过程离不开消化系统、呼吸系统、⑦循环系统和⑧泌尿系统等系统的直接参与,以及机体器官、系统协调统一的活动。
机体细胞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5.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⑨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⑩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稳态是⑪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素养整合提升一、内环境相关图解识别(科学思维——模型与建模)例1 (2021辽宁辽河油田二中高二月考)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A.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D.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答案: D解析:图甲中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图乙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A错误;淋巴管和血管之间在锁骨下静脉处直接相通,因此B 淋巴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能汇入C血浆,B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C错误;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D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必背知识点
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面的液体)2.体液: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3.体液组成: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4.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含淋巴细胞,但淋巴细胞不是只存在淋巴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血浆和组织液是双向,组织液只能到淋巴液,淋巴液只能到血浆)(含的物质相近)(图形))(最大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细胞内液最多,其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较少)6.淋巴液汇聚后从锁骨下大静脉进入血浆7.组织液主要被毛细血管吸收,部分被淋巴管吸收,大分子的蛋白一般不会进行交流。
8.关于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肾炎,肺炎,淋巴管堵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代谢产物增多等)9.关于上下部分的含量(氧气,二氧化碳,血糖)10.关于跨膜的计算:红细胞中的氧气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6层膜,最少跨12层磷脂分子层。
血浆中的葡萄糖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3层膜,6层磷脂分子层。
大气中的氧气进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结合至少跨多少层膜:大气中氧气—进肺泡,出肺泡(两层)--进出血管壁细胞(两层)--进红细胞(1层),共5层。
食物进入组织细胞:小肠绒毛(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组织细胞(1层),共7层11.各个细胞所生活的环境是?(组织细胞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的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血细胞的是血浆)12.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是水,其余还有蛋白质,无机盐,葡萄糖,激素,血浆蛋白和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13.内环境不存在的成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细胞内的酶,消化酶,细胞上的蛋白质如载体,受体和体外环境(唾液,胃液,肠液,尿液,眼泪等)14.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区别,血液,血浆,体液区别1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定义):770kpa(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占90%),其次是蛋白质)。
酸碱度:7.35-7.45,以H2CO3-/HCO3(主要)和H2PO4-HPO42-为缓冲对和温度370C左右16.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17.内环境的稳态:一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含量。
2025高考生物总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3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内容(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4)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5)实验: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
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体液各组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3)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连线)①血浆≠血液。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四者关系可用下图表示:②内环境的概念是对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和植物没有内环境。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血浆的主要成分(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获取O2。
(2023·浙江1月选考,21节选改编)(√)(2)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2023·海南卷,9D)(×)提示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2021·重庆卷,13B)(×)提示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是淋巴液,分布到组织间隙,所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
(4)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2018·浙江4月选考,11A)(×) 提示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5)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酸碱度
酸碱平衡
人体通过调节酸碱物质的产生和 排泄,维持酸碱平衡,以维持正
常的生理功能。
正常范围
人体血液的pH值一般在7.35-7.45 之间,过酸或过碱都可能对健康产 生影响。
影响因素
代谢产生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呼吸 、饮食等都可能影响酸碱平衡。
渗透压
渗透压平衡
人体通过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和 排泄,维持渗透压平衡,以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稳态的维持机制
01
02
03
神经调节
通过反射弧的快速反应来 调节内环境。
体液调节
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 节内环境。
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系统来抵御外界 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体内 异常细胞。
稳态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调节
当内环境出现偏离时,反馈信息 就会使偏离的器官或系统产生相 应的调节活动,以恢复内环境的 稳定。
正反馈调节
促进偏离器官或系统的活动进一 步加强,使偏离状态更加明显。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03
温度
体温调节
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维持 体温的相对稳定,以适应 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
正常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537.5°C之间,过高或过低 都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影响因素
外界环境温度、衣物、运 动、疾病等都可能影响体 温。体液调节总结词
体液调节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内环境稳态的重 要调节机制之一。
详细描述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但作用持久且范 围广泛。例如,当人体血糖浓度升高 时,胰岛素等激素会分泌出来,促使 细胞摄取葡萄糖并降低血糖浓度。
免疫调节
总结词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指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及其组织与细胞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是人体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细胞、器官和系统三个层面探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一、细胞层面的稳态调节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细胞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通过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和内质网的调控来实现。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之间的屏障,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通过这些通道和运输蛋白,细胞可以调节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浓度差,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一个复杂的膜系统,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和折叠等过程。
内质网还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稳定。
细胞膜和内质网的相互作用,使细胞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并保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器官层面的稳态调节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稳态调节对于整个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以下以肾脏和肺脏为例,介绍器官层面的稳态调节。
肾脏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器官之一。
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出,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肾脏能够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浓度,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肺脏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也参与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肺脏通过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调节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肺泡是肺脏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周围血管紧密联系,通过肺泡膜的通透性和肺泡上皮细胞的活动,肺脏能够调节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三、系统层面的稳态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不仅仅局限于细胞和器官层面,各个系统之间也通过相互作用来维持稳态。
以下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为例,介绍系统层面的稳态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液—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二)内环境—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1、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三者相互转化)2、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3、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二、内环境的稳态(一)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性(1)血浆中水含量90%~92%(2)各种无机离子数量相对恒定(3)各种有机物含量保持动态平衡(4)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0.9%生理盐水的渗透压)(5)体温37.5℃左右(6)血浆pH值为7.35~7.45之间(二)通过相关系统的功能协调来维持(三)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四)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温度、pH值与酶活性2、离子平衡与器官正常生理功能3、渗透平衡与物质交换[重点、难点、拓展知识解析]一、内稳态的调节通过机体自身完善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以人体的体温调节为例: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机体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内环境的温度,机体内部生命活动产能代谢也会影响内环境的温度,当外部环境温度降低位于皮肤的温觉感受器感受到这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在接受神经冲动后,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经由神经系统传递到各个相关的组织器官,引起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浆的散热量;引起竖毛肌的收缩,使皮肤起鸡皮疙瘩减少皮肤散热的面积;汗腺几乎不排汗,减少因为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引起骨骼肌的收缩,释放能量提高温度。
神经冲动还可以传递到一些腺体,像肾上腺、甲状腺促使这些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由激素进一步影响其他靶器官进行调节。
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温度的稳态。
二、物质运输1、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2、血液循环的途径3、淋巴循环①淋巴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辅助部分。
通过淋巴循环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平衡;回收组织液中蛋白质;淋巴液比血液含有更多的脂肪和废物,将其运输至血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 (18分钟)
教师评讲 要求:手不离笔,全神贯注。
检测题: 体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的动物是( B ) A.蚯蚓 B.草履虫 C.涡虫 D.水蚤
一、细胞外液
1、体液: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液体
细胞内液: 约2/3
2、分类
血浆
细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导” (2分钟)
解读高考
考纲内容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命题规律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命题趋势 近年来对内环境稳态的考查有逐年上升 的趋势。常结合神经、体液调节考查
考查频率:全国卷三年4考 2016、卷2T2(选择)2015、卷1T3(选 择) 2014、卷1T3(选择)2014、卷2T31(非 选择) 考查方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内环 境的成分及相互转化
总结
作业:课时作业一
胞胞
(约1/3) 淋巴
内外 液液
3、血浆
血 浆
白细胞
血
血小板
细
红细胞
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血浆
水
血
血清
其它溶质
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是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4.组织液 1.定义: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
叫组织间隙液 2.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3.手和脚上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即为 组织液,呈淡黄色。
“二排除”: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 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 (2)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 (3)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液体成分:如消 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中的成分。 (4)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 麦芽糖等。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 内酶(呼吸酶、RNA 聚合酶、解旋酶); 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载体、受体等; 三看是否是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如消化酶; 四看是否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 麦芽糖等。
①胆汁、 ②唾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组织液、 ⑦细胞质基质、
⑧核基质
A、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⑥⑦
D、③④⑥⑦⑧
2、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5.淋巴:又叫淋巴液,混悬有淋巴细胞、吞噬
细胞等,可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于这些细
胞来讲,淋巴就是它们的直接生活环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 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 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 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 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也叫淋巴。
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常见, 以中档题为主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重、难点)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 物质交换模型。
“自学指导” (5分钟)
内容:结合课本第一个标题总结体内细 胞生活的环境,结合课本第二个标题 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结合课本第三 个标题总结内环境的作用,
真情提醒
人体内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3)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
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总结: 1、体液: 2、血浆、组织液、淋巴的 关系 3、不同细胞、结构的生活 环境
三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1)溶液渗透压
1、概念: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 2、特点:微粒越多,浓度越高, 溶液渗透压_越__高____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__盐__、__蛋__白__质__含量有关。 4.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
_N_a_+_、___C_l_-__
Na+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决 定性作用
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 性作用
(2)酸碱度
血液pH值为什么能够维持在7.35-7.45之间
血液中含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 质。缓冲物质:
每对缓冲对 = 一种弱酸 + 相应的强碱盐 如:(1)H2CO3 / NaHCO3 (2)乳酸和NaHCO3 (3)NaH2PO4 / Na2HPO4
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不正 确解释是( D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
H2CO3 C.H2CO3分解成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 被彻底分解
(3)温度
人体一般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分析】 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特别提醒】
认识细胞外液的三个易错点
(1)细胞外液并不适用于所有动物: 多细胞动物有细胞外液,单细胞生 物无所谓的“细胞外液”。
(2)“细胞外的液体”并非全是细胞外 液: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 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 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 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3)三种细胞外液组成成分不同:血浆 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 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能力提升 1.纤维素、维生素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
【分析】 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纤维素,所以纤 维素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但是维生素属于内环境
•成分。 2.膀胱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尿液
和组织液。(× )
【分析】 尿液不属于内环境,也不属于体液, 膀胱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无机物(水、无机盐)
内环境
有机物 (蛋白质、葡萄糖、脂质 等)
气体 (O2、CO2等)
代谢废物(尿素、乳酸等)
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等)
跟踪练习:正常情况下,在以下物
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
是( B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水和无机盐 ④激素 ⑤ 尿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血浆
双向渗透
组织液 O2和营养物质 细
单
CO2和代谢废物 胞
向
渗
淋巴 透
跟踪练习:图示为A、B、C、D四种液体之
间的关系,请分析推断其成分: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
提示:
单方向(箭头):淋巴与血浆、组织液 双方向(箭头): 血浆与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
能力提升
3.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为弱 酸性。(× )
【分析】 血浆中存在HCO,剧烈运动 时产生的乳酸会与HCO反应,因此不会 明显降低血浆的pH。
4.动物细胞离体培养更需关注培养 基的渗透压,这是因为动物细胞没 有细胞壁,对培养基的渗透压更敏
感。( √)
【分析】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易吸水涨破失水皱缩。
C.②③④
D.②③
知识补充
脑脊液:在脑室中产生的一种无色透明液 体,相当于淋巴液,处于不断生产、循环 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 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废物及维持 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若其循环受阻,可引 起脑积水或脑疝。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上,
脑脊液属于_细__胞__外_液_。
【方法规律】判断内环境成分的两 个技巧 “一看”: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 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 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 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 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真题演练:根据图示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1.(2016·四川)如图为人体体液相互转化的示意 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2进入细胞的主要路径是①→②→③ B.①与②、③、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入①中
解析:选 A。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 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C 错误; O2 进入细胞的主要路径是①→②→③,A 正确;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③为细胞内液,蛋白质含量也很高,B 错 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入② 中,D 错误。
机
乳酸 +NaHCO3Βιβλιοθήκη 乳酸钠 +H2CO3
体
剧 烈
H2CO3
运
H2O+CO
2
动
呼吸中枢
蔬菜水
果中的
Na2CO3
进入血
液
Na2CO3 +H2CO
3
呼吸运动增强、增 加排气量、排出CO2 NaHCO3
过多的NaHCO3由肾脏排出
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跟踪练习: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媒介。( √)
【分析】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从内环境中获取生 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又不断向内环境 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营养及氧气、排 出废物,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 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