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大纲
一,总论
1,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别
从文化地理环境上,,西方文化源于多山环海的贫瘠之地—古希腊,以航海、商贸为主要生产劳动方式,逐步形成了开放性的海洋文化和外向
型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一种长于逻辑思维、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
法治,以及追求物质生活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源头主要是黄河流域
的广袤平原沃土,宗族血缘关系得到较完整的保留,逐步塑造了一种内向
型的民族性格、自悟式的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心理
特征。
从本质上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
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强的集体主义的“德性”
文化。
2,如何理解管理学界中所说的“商道即人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性文化,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
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正人之学。
中国管理哲学的原则、模式和
手段都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之上,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而终于“正
人”的过程。
与西方管理哲学相比,包括儒道释在内的中国管理哲学,都强调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首先要管好自己然后在管理他人,做人
是做事的根本道理。
这是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差别。
3,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理论架构
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的理论架构,中国管理哲学的理论架构分五个层次:人性假设—管理主体—立身行事—
管理模式—管理境界。
这是一个由主体向客体的逐步推展过程。
4,在构建中国管理体系时,怎么处理好东西模式综合的难题。
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目前大多来自于西方学学界,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重艺不重道,即把管理简单归结为制度化、定量化,不注重管理者的
自我修养;二,只知哈佛不知老祖宗,即只讲西方管理思想和案例分析,对中国管理艺术知之甚少。
正确的态度,是必须摒弃“全盘细化移植”的思路,走综合创新之路,即“以我为主、会通中西、熔铸古今、自成一家”。
“以我为主”,就是要从中国现在的国情、民情出发,尽快地构建适合于
中国国情、民情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
“汇通中西、熔铸古今”,构建中国管理哲学体系,除了丰富的社会管理
实践外,还必须认真地从西方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文化管理资源,根据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有辨别地吸收消化创新。
“自成一家”,走“综合创新”之路,在丰富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努力
寻找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的结合点。
二,中国管理哲学中的人性论
1,孟子的性善论
首先,“人所以异于禽兽”,孟子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具有食色的生理本能,还具有仁义道德的社会本性。
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人能舍食色而取仁义。
(1)人生而具有善性。
这种善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先天具有的“四心”扩展成“四德”——仁、义、
礼、智。
(2)恶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是由人的“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造成的。
人的善恶和他的生长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后天的恶,完全是由“耳
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外物蒙蔽造成的。
(3)与性善论相应,在管理思想上,孟子提倡要根据人的本性善心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2,荀子的性恶论
(1)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在人性观上,依据“天人相分”的原则,主张“性伪之分”,把把人性分为“不可学、不可事”的阶段(天
性)和经过理性选择形成后的阶段(伪),心是由性化伪转化的过
渡媒介。
在人性论问题上,即承认人的自然资质的作用,又肯定人
的伦理道德是后天人为形成的。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生而具有的生理本能和物质情欲等方面,这些本性(惰性)未必一定会导致恶,只是后天过
于放纵这些惰性而不以礼法和道德加以限制,会造成违背仁义礼智
信的后果。
所以说,人性本身具有趋恶的本能。
(3)善从何而来?荀子也从社会性上考虑这个问题,人不同于动物,在于有认知能力、有道德观念,并能结合成一定的社会组织,成为以
力胜物的社会人。
(4)“化性起伪”,主张从积极地运用后天的道德礼制和法律去约束和规避人性中恶的倾向,达到“性伪合而天下治”。
3,法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皆有自为心,“趋利避害”。
这是生而具有而非后天学习得来的,具有先验性
(2)人皆以计算之心相待。
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都是自我趋利的,没有仁爱、信用可言。
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无亲情可言。
君主与
群臣之间也是一种商业关系。
正是这种“自为心”的利己行为,人
与人之间都是一种那个利害关系。
(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性皆“自为”,所以需要一系列积极的统治制度、法令去引导和规范这种利己行为。
这为他的“法术势”
相结合的刚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儒商及其管理哲学价值思想
1,儒商概念的提出及中国商人地位的历史演变
“儒商”是一个历史概念,在先秦文献中,有“儒”和“商”的名词,但未提出“儒商“这一概念。
春秋末年,工商业尚不发达,在政治上尚未构成对统治者的威胁,商人比较活跃,士农工商不分高低贵贱。
有道德品
格有智慧的商人颇受尊重,被称为“良贾”、“廉商”,可见“儒”和“商”
是可以融贯相通的。
西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基于巩固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及其政治统治的需要,都把“重农抑商”作为治国理念,把商人贬低为唯利是图、道德卑下。
“儒”和“商”成了一个截然对立的概念。
明中叶之后,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逐渐冲破了“重农抑商”的壁垒,主张“工商界本”,大批士大夫投入到工商业中,出现了“弃儒从商”的历史潮流。
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十大商帮,最突出的是他们以地域儒学文化为商业伦理,最著名的如徽商、晋商等,“儒贾”和“士贾“等概念在明清文献中出现,是这一时期“儒”与“商”的进一步结合。
2,儒家的君子人格“三达德”的基本内容(“仁爱”的本质。
爱人——自爱——亲亲之心——仁政治国)
“儒商”是现代化人企业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落实到具体的观念上,就是除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外,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三达德”的君子人格思想。
“三达德”即君子具有的三种品格“智、仁、勇”,春秋时期把“智仁勇”看成理想人格的要素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
孔子之后,儒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将“智仁勇”概括成三达德,从修身与事功相结合的高度,说明“三达德”思想是塑造君子人格的基础。
(1)“仁乃全德之称”,
仁的本质是“爱人“,要求以爱己之心爱护、关怀、尊重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这是人的相亲相爱意识的自然表现。
“爱人”有两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欲立欲达的事,也要尊重他人立与达的权利和愿望。
二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认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他人。
三是爱人首先要自爱、自敬。
(2)智即是明
智既有道德沦意义,又有认识论意义,指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智的态度辩善恶、明是非、识利善,即自知又知人,客服非理性的不良情绪,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理解,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3)勇者不惧
无畏无惧是勇的基本内涵,要求人类在改造社会和自然地过程中,面对困难、艰险、进犯、胁迫、压力、阻力而不胆怯、退缩、回避,这是君子应具备的美德之一。
宋明理学家在孔孟的基础上,把勇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两大类,要求“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
”
3,由儒家“三达德”引申出来的“四商说”。
儒家三达德人格论的不足在于:一,主要是以“仁”为核心,过于强调仁的主导性而忽视“智”与“勇”的相对独立性,后两者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构建理想人格的关键品格;二,对“智”与“勇”的内涵界定也从道德论的角度进行,如“勇”,儒家之肯定其“果断性”、“自制性”,而忽视其“独立性”、“风险性”、“竞争性”,这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四商说是为了弥补儒家“三达德”的君子人格伦的缺陷,补充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即现代儒商应具有“德商”、“智商”、“胆商”和“情商“四种品格,以纠正儒家君子人格论模式的狭隘性,从而为建构先带儒商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德商(MQ)是人的品德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
智商(IQ)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
反映了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胆商(CQ),是胆量、胆识、胆略智力商数的总称。
情商(EQ)是情绪智力商数的简称,指一个人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四商说是试图在传统理想人格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商业时间,从“德智胆情“四位一体的角度,勾践”四商“式的现代儒商人格。
四,儒家的人生境界
1,结合儒家的财富观,谈谈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涵义(1)不要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
在个人生活上,孔子一向坚持“谋道不谋食”,适度地追求,不要超过自身及家人生活需要的程度。
过度
地追求,常会带来种种恶果,造成各种社会弊病。
(2)对于财富与权势应“以道取之”。
但对于人追求物质价值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关键是如何追求物质利益的问题。
要以“仁”、“德”
为标准,拥有了财富与权势去“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注重精神追
求,就是理想人生。
2,理解孔子的优乐观
(1)君子之乐,主要不是讲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之乐,而是一种超越显示的精神愉悦。
即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整体之乐,不断追求道德
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君子之忧,不是追求物质与
权势之忧,而是一种如何能使道德更完善更充实的优。
(2)“乐以忘忧”的乐观精神,从本质上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能够做到“贫而无怨”、“富而无骄”。
3,儒家“内外兼修”的涵义
儒家认为,要做到安贫乐道的乐观主义人格,必须经过内省和外修两种修养之道,即“内外兼修”。
所谓内省,就是要通过个人的自我反省,做到办事诚实、交友守信、做人以礼,从而获得道德之乐。
所谓外修,就是通过人生种种窘困的磨练而从中体悟出道德愉悦与精神满足。
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提倡不为外界富贵、权势和声名所诱惑,以达到“克己复礼”之目的,这就是一种“外修”功夫。
五,道家人生观
1,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理解道家的理想人格
“上善若水”是道家对于“圣人“理想人格的概括。
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是一种讲求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
从现代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善于在“舍”与“得”之间平衡。
(2)“居善地”“处众人之所恶”,即管理者的谦卑美德表现在立身处事上,
要求坚持“谦卑守弱”的原则。
从经营管理上要给管理者、给自己的商品定位。
(3)“心善渊”与“与善仁”,在任何境况下都能像水一样随遇而安,保
持心态平和,从容应对;保持宽容大度的美德,以仁慈之心待人接物,这种人性文化在现代管理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从管理价值观的角度弥
补市场经济普遍激烈竞争下带来的一系列人性关怀的不足。
(4)“言善信”、“正善治”。
无论做人和管理企业都要遵守信诺、重视信用,按照无知无欲的自然人性,坚持“无为而治”。
在市场经济中,要遵循市场经济和资本运行规律来经营企业。
(5)“事善能”、“动善时”。
事善能主要是说要“随圆就方”,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性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要善于发现机
遇、抓住机遇、不失时机。
管理企业和做人一样,强与弱、大与小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企业适应变化是绝对的。
2,基尼系数的涵义和基本范围
基尼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富悬殊的参考标准。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
比。
基尼系数在0~1之间,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价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六,道家的人生观
1,理解道家“知雄守雌”哲学命题的基本含义;
按照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管理者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于能否战胜自己,能够管好自己。
而要战胜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就要通过加强修养使自己具有“无为”的高尚品格,才能在管理上有效地实施“无为而治”。
“知雄守雌”就是对道家“无为”品格的进一步演绎,具体有以下涵义:(1)柔弱胜刚强,是说弱小的事物,通过逐渐的历练,最终要战胜强大的旧事物。
(2)为此道家提出“知雄守雌”,是肯定弱小的事物是一定会向强大的方面转化。
这是道家追求的一种理想处世之道。
(3)“知雄守雌”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世界市场中,企业实施的“小狗战略”,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运用。
弱小的企业面临强势的竞争对
手,应当像水一样隐身于江湖,采取柔弱忍耐的低调战略,悄悄地
发展,方能无损。
2,道家“我有三宝”的现代管理价值
“我有三宝“是道家对理想道德人格的具体描述,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即主张仁慈、节俭、谦让。
(1)以慈待人,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和社会民众要有慈爱之心,关怀之情。
(2)发扬“崇俭”美德。
在物质财富上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3)不敢为天下先。
对比市场经济中的积极竞争现象,这是道家从反面提出的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进道若退”的生活智慧。
作为管理
者,应把自己摆在适当位置上,承担更多,享受要少,在企业管理
上,要善于守弱,采取以屈求伸,以退为进的策略,保存企业、以
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3,理解道家“不言之教”的基本含义及其在现代管理领域的重要价值。
(1)“不言之教”是道家提倡的一种教导的方式,强调以行动而非过多口
头的宣教使人们明白事理。
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方法上,“身教重于言教”,实践比空谈重要;二是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
不轻
易说话,发号施令。
(2)道家提倡不言之教,对于塑造现代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和实用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这一原则,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身体力行,理
解空谈,切忌浮夸,一步一个脚印去创业,才能保证走向成功。
4,英雄式领导和沉静式领导的不同内涵及其与现代组织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的关系。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不言之教,这反映在现代管理思想的变迁上,就是领导观从“英雄式领导”逐渐向“沉静式领导”转变,沉静式领导者指这样一些领导者:他们选择负责任的、低调的、幕后的方式,来解决各种棘手的或者不棘手的问题,与此相对的是英雄式的领导者,他们大多是或着被描述具为大胆而勇敢的人格魅力,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许多企业家都是沉静领导者,而另外一些企业家看起来叱咤风云,但其实掌控全局的往往是身边的沉静的合伙人。
沉静领导者更愿意在幕后活
动,他们从未有过拯救世界的念头,他们行事小心谨慎、努力求证,保持谦逊、克制和持久地来捍卫自己的职业操守,妥善地处理对公司、同时与
社会公众的忠诚。
他们面对一个看似普通的决策,总要周密思考,因为他
们认为非这样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
沉静领导者基本属于组织的中层,而不是高层领导者。
从个人的角度,他们与所有人一样有着相似的希望、恐惧、野心和缺点。
与众不同的主要
是他们的性格:具有克制、谦逊和执着的三种美德,这些沉静的、日常的美德,很难跟英雄主义领导联系起来。
世界进程有时需要激烈的、狂风暴
雨式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需要默默无闻地来解决日常工作的人来完成。
这种向沉静式领导的转变反应的正是企业管理当中人们对于常规性工作所需要的谦逊低调人格的重视。
七,兵家的管理哲学
1,理解兵家“利国保民”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孙子把知兵将帅看成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决定国家安危的人,所以要慎重选择将帅人选,以实现安国全全军保民的目的。
现代企业的将帅,
主要是指企业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等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他们素
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如同一个合
格的将帅一样,必须具备“利国保民”的正确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进不贪求个人功名,退不因“利国保民”而回避违抗君命的罪责。
一切以保全民众士卒和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为准则。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上,始终应把集体和国家利益放在
第一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因谋私利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根本利益,这是企
业家价值观念的核心。
办企业要追求利润,但它最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想国家和人民之所想,供国家和人民之所需,这
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在处理“利国保民”与企业求利的关系时,能重视
人民和国家利益为先的人生价值取向,提倡“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
的奉献精神。
2,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用人策略,谈谈兵家“以成败论英雄”的效果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将帅选择标准上,兵家赞成“以成败论英雄”,认为选择将帅不但要看其是否能理解并执行朝廷的必胜之计,还必须坚持“必胜”的原则。
在现代企业中,选任各级管理人才,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必胜”是目的,是选用人才的基本原
则。
以成败论英雄,要求成事而不是做事,即做成了什么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无功也是过。
选拔人才虽不排斥个人的资历、学
历,主要的标准是优异的业绩。
3,兵家“为将五德”的基本内容及其涵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在兵家看来,合格的将帅除了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外,还必须具有“五德”,即智、信、仁、勇、严。
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
对于企业家来说,包括渊博的知识、哲学智慧和自知之明。
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指企业管理者要自信于己、施信于人、用人以信。
仁,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仁指安国全军的大局观,狭义上的仁指关心爱护下属。
现代企业家要以“仁”治企业,在企业内部,对于全体员
工在政治上要施行民主管理,不滥用权力,人格上要尊重员工,生活上要
关心员工疾苦。
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也应该以仁待
之,努力营造企业外部的和谐环境,以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勇,指将帅应具备的勇敢果断的品格。
现代企业管理者要有胆有识,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勇于企业决策、勇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
严,指兵战中严明纪律、法令。
经营企业也同治军一样,突出一个“严”
字。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严治企业;从严治厂,一定要公正无私,坚持规
章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严中有情,张弛有度;要做到严中有信,有
法必依。
“为将五德”是对军队将帅和企业家素质的理想规定,五德俱备在现实中往往很困难,,只有把这些各具特色的人才组成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
班子、优势互补,才能做到人才的最佳组合,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工作效率更高。
八,儒家义利观
1,儒家所说的“义”和“利”的基本含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处理这两者关系?
“义”和“利”是儒家道德人生观的基本概念,其关系如何平衡,也是现代企业家在管理运营企业时经常考虑的问题。
“义”,从狭义上讲,是一种具体的道德规范,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同“仁”、“德”、“礼”、“信”等范畴。
“利”,泛指物质利益,利又分为公例和私利。
当义和利相对而言,义泛指道义,即人所需要的道德价值。
义与利是用以标志道德价值与物质利益、公利和私利的一对哲学范畴。
孔子提出的“义利之辩”,是指人在立身行事时,究竟是以道义为行为准则还是以私利为指导思想?孔子对此的回答是“君子义以为质。
”即君子在立身行事中应以道义为根本,坚持道义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公利高于私利原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以利润为目标,要严抓产品质量、勇于开拓市场、注重技术创新,以各种可能的合法的渠道来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也注重品德修养并能够回馈社会。
企业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份子,应当具有“支付意识”,对国家、社会、社区尽到相应的责任。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调整企业所得和企业付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个良性的互动,这样的企业不仅是成功的而且也是对社会、国家、社会尽到了作为企业公民的责任。
企业家只有辩证地调理解“义”和“利”
的动态平衡,才能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长久稳定的成长和发展。
九,道家的辩证思维与管理创新
1,道家“有无相生”的命题理解企业创新;
“有无相生”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
“无”是指无名、无形,“有”系指有形、有名等意。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这一命题,对于当代企业的创新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否定思维,道家更为肯定“无”的作用,否定现状、反对传统、权威和世俗,善于开拓创新、具有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二是鼓励企业创新,实现从管理者到基层员工的观念创新、生产方式、市场、产品等方面的创新。
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是企业永葆青春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十,道家生死观
1,道家生死观(“齐生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为对比,儒家生死观(“三不朽”)的主要内容又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