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大纲

一,总论

1,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别

从文化地理环境上,,西方文化源于多山环海的贫瘠之地—古希腊,以航海、商贸为主要生产劳动方式,逐步形成了开放性的海洋文化和外向

型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一种长于逻辑思维、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

法治,以及追求物质生活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源头主要是黄河流域

的广袤平原沃土,宗族血缘关系得到较完整的保留,逐步塑造了一种内向

型的民族性格、自悟式的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心理

特征。

从本质上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

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强的集体主义的“德性”

文化。

2,如何理解管理学界中所说的“商道即人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性文化,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

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正人之学。中国管理哲学的原则、模式和

手段都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之上,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而终于“正

人”的过程。

与西方管理哲学相比,包括儒道释在内的中国管理哲学,都强调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首先要管好自己然后在管理他人,做人

是做事的根本道理。这是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差别。

3,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理论架构

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的理论架构,中国管理哲学的理论架构分五个层次:人性假设—管理主体—立身行事—

管理模式—管理境界。这是一个由主体向客体的逐步推展过程。

4,在构建中国管理体系时,怎么处理好东西模式综合的难题。

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目前大多来自于西方学学界,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重艺不重道,即把管理简单归结为制度化、定量化,不注重管理者的

自我修养;二,只知哈佛不知老祖宗,即只讲西方管理思想和案例分析,对中国管理艺术知之甚少。

正确的态度,是必须摒弃“全盘细化移植”的思路,走综合创新之路,即“以我为主、会通中西、熔铸古今、自成一家”。

“以我为主”,就是要从中国现在的国情、民情出发,尽快地构建适合于

中国国情、民情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

“汇通中西、熔铸古今”,构建中国管理哲学体系,除了丰富的社会管理

实践外,还必须认真地从西方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文化管理资源,根据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有辨别地吸收消化创新。

“自成一家”,走“综合创新”之路,在丰富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努力

寻找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的结合点。

二,中国管理哲学中的人性论

1,孟子的性善论

首先,“人所以异于禽兽”,孟子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具有食色的生理本能,还具有仁义道德的社会本性。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人能舍食色而取仁义。

(1)人生而具有善性。这种善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先天具有的“四心”扩展成“四德”——仁、义、

礼、智。

(2)恶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是由人的“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造成的。

人的善恶和他的生长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后天的恶,完全是由“耳

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外物蒙蔽造成的。

(3)与性善论相应,在管理思想上,孟子提倡要根据人的本性善心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2,荀子的性恶论

(1)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在人性观上,依据“天人相分”的原则,主张“性伪之分”,把把人性分为“不可学、不可事”的阶段(天

性)和经过理性选择形成后的阶段(伪),心是由性化伪转化的过

渡媒介。在人性论问题上,即承认人的自然资质的作用,又肯定人

的伦理道德是后天人为形成的。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生而具有的生理本能和物质情欲等方面,这些本性(惰性)未必一定会导致恶,只是后天过

于放纵这些惰性而不以礼法和道德加以限制,会造成违背仁义礼智

信的后果。所以说,人性本身具有趋恶的本能。

(3)善从何而来?荀子也从社会性上考虑这个问题,人不同于动物,在于有认知能力、有道德观念,并能结合成一定的社会组织,成为以

力胜物的社会人。

(4)“化性起伪”,主张从积极地运用后天的道德礼制和法律去约束和规避人性中恶的倾向,达到“性伪合而天下治”。

3,法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皆有自为心,“趋利避害”。这是生而具有而非后天学习得来的,具有先验性

(2)人皆以计算之心相待。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都是自我趋利的,没有仁爱、信用可言。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无亲情可言。君主与

群臣之间也是一种商业关系。正是这种“自为心”的利己行为,人

与人之间都是一种那个利害关系。

(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性皆“自为”,所以需要一系列积极的统治制度、法令去引导和规范这种利己行为。这为他的“法术势”

相结合的刚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儒商及其管理哲学价值思想

1,儒商概念的提出及中国商人地位的历史演变

“儒商”是一个历史概念,在先秦文献中,有“儒”和“商”的名词,但未提出“儒商“这一概念。春秋末年,工商业尚不发达,在政治上尚未构成对统治者的威胁,商人比较活跃,士农工商不分高低贵贱。有道德品

格有智慧的商人颇受尊重,被称为“良贾”、“廉商”,可见“儒”和“商”

是可以融贯相通的。

西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基于巩固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及其政治统治的需要,都把“重农抑商”作为治国理念,把商人贬低为唯利是图、道德卑下。“儒”和“商”成了一个截然对立的概念。

明中叶之后,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逐渐冲破了“重农抑商”的壁垒,主张“工商界本”,大批士大夫投入到工商业中,出现了“弃儒从商”的历史潮流。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十大商帮,最突出的是他们以地域儒学文化为商业伦理,最著名的如徽商、晋商等,“儒贾”和“士贾“等概念在明清文献中出现,是这一时期“儒”与“商”的进一步结合。

2,儒家的君子人格“三达德”的基本内容(“仁爱”的本质。爱人——自爱——亲亲之心——仁政治国)

“儒商”是现代化人企业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落实到具体的观念上,就是除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外,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三达德”的君子人格思想。

“三达德”即君子具有的三种品格“智、仁、勇”,春秋时期把“智仁勇”看成理想人格的要素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孔子之后,儒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将“智仁勇”概括成三达德,从修身与事功相结合的高度,说明“三达德”思想是塑造君子人格的基础。

(1)“仁乃全德之称”,

仁的本质是“爱人“,要求以爱己之心爱护、关怀、尊重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这是人的相亲相爱意识的自然表现。“爱人”有两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欲立欲达的事,也要尊重他人立与达的权利和愿望。二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认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他人。三是爱人首先要自爱、自敬。

(2)智即是明

智既有道德沦意义,又有认识论意义,指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智的态度辩善恶、明是非、识利善,即自知又知人,客服非理性的不良情绪,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理解,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3)勇者不惧

无畏无惧是勇的基本内涵,要求人类在改造社会和自然地过程中,面对困难、艰险、进犯、胁迫、压力、阻力而不胆怯、退缩、回避,这是君子应具备的美德之一。宋明理学家在孔孟的基础上,把勇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两大类,要求“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

3,由儒家“三达德”引申出来的“四商说”。

儒家三达德人格论的不足在于:一,主要是以“仁”为核心,过于强调仁的主导性而忽视“智”与“勇”的相对独立性,后两者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构建理想人格的关键品格;二,对“智”与“勇”的内涵界定也从道德论的角度进行,如“勇”,儒家之肯定其“果断性”、“自制性”,而忽视其“独立性”、“风险性”、“竞争性”,这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