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合集下载

08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1

08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1


前苏联:


对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设计思想。 斯大林时期:在战前30年代就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 创作思想和方法,战后更被奉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认为”建 筑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建筑物的思想艺术和建筑形象“,把建筑设 计局限为只是艺术创作,而且是某种既定形象的艺术创作。把高 大雄伟和繁琐装饰当作是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和富裕的表现。在 批判世界主义,强调民族风格的口号下,把帝俄时代从俄罗斯文 艺复兴到折衷主义艺术形式视为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凯旋门与 大柱廊成为经常出现的建筑构图母题。连伏尔加河—顿河的船闸 也做成这类形式。为了访古,甚至研究怎样用机械的手段来生产 仿制的古典柱式和装饰构件。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建筑 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任务。50年代开始,随着文学艺术创作得 到解冻,不仅20年代的俄罗斯构成主义重新获得肯定,连欧美的 各种思潮也得到反映。
1949~1950—丹下健三—— 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石券门
(2)1947—广岛规划,60年代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建设, 并开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 1964—丹下健三——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发展期建筑(1960—今) 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 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 1968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 新宿三井大厦(1974 ,55 层)、阳光大楼(1979, 60层)

“新经验主义”(New Empericism),代表人物马克利乌斯 (Sven Markelius)和厄斯金(Ralph Erskine),代表作品是斯 德哥尔摩的格伦达新村(Siedlung Grondel , S.Backstrom & L.Reinius , 1948~1950)

战后建筑活动

战后建筑活动

西欧:英国



对中小学的建设 哈特福德郡成绩较大 单层建筑 错落排比布局 金属骨架 钢筋混凝土顶棚与墙板
西欧:英国


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新粗 鲁主义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 式上创新的支派。 波及现代主义思潮,产生“高技派”,如福斯 特,罗杰斯等。
西欧:法国Leabharlann 三.美国
影响建筑因素:经济迅速发展 建设技术发达 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建筑发展方面:1.高层建筑 2.居住建筑 3.卫星城镇建设 4.建筑思想
美国:高层建筑



背景:土地昂贵,房屋成为 财富和威信的象征 产生的典型建筑:纽约利 华大厦 西格拉姆宫 特征:钢框架幕墙 预制装配程度高 人工空调和采光
巴西
巴西





具体做法 城市布局骨架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 相交构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 东西向的主轴线长6公里,东段布置巴西中央政府各部的 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大道两侧。 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 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构图上、 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 主轴线西段主要布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 运站。 南北向轴线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公里许,有一条 主干道贯穿其间,与公路连接。
美国:高层建筑


60年代后期: 向超高发展 加强外圈抗风抗震 简体结构 典型建筑:水塔广场大厦
美国





住宅建筑: 城郊住宅区,农场式的传统形式, 自备汽车交通 城市住宅,高层为主,社会治安恶劣,具有不适应性 卫星城镇: 战后通过13个新城,7个停顿,城镇建设并不成功 60年代起对市中心改建,如波士顿和费城 建筑设计: 摆脱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走上现代化道路 产生的典型建筑:诺伊特拉设计的住宅 索尔克生物研究学院

二战后城市建设

二战后城市建设
二战后城市建设
B、哈洛新城
概况:1947年开始规划,20世纪40年代伦敦附近8座新城之一,被誉 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特点:规模小、密度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 道路网为环状加放射状道路组成。
二战后城市建设
第一代新城(1946~1955)
规划特点:
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 城市规模小,工业和居住隔离; 各城建筑风格统一,又各有特点。 居住区人口密度较低,平均约每公 顷75人; 居住区或邻里单位之间用绿带或小 公园隔开。 缺点:由于人口规模过小 (2.5~6万 人)﹑密度过低,工作岗位不足,缺 乏城市气氛。
二战后城市建设
C、考文垂规划
概况:考文垂位于伦敦西北,二战时被毁,1947年开始规划。 特点:市中心约40公顷范围内规划为步行区,周围设停车场。 商业中心以狭长对称式矩形布局,贯穿于步行街的中轴线上; 通过巨大的露天楼梯连接二层商场,再通过露天连廊分隔成几个院落。 这种模式被称为“考文垂模式”。
二战后城市建设
二战后城市建设
(四)意大利
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 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 2、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 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 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 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 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 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公顷300人。住宅采用2层﹑4~5层乃至 8~12层等多种类型﹐以容纳 较多的人口。
二战后城市建设
3、朝鲜平壤的重建(见教材P143~144 ) 。 4、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读书笔记建152霍朋云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在建筑思潮方面,西欧和美国在战后最初二三十年中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做贡献,日本在现代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这时期建筑虽然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及基本观念仍属于现代建筑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工业的无止境发展与技术至上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批判过去,批判权威,要求分裂与自立门户的所谓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思潮。

这些思潮最先反映在科学文学艺术等的批评上,到20世纪70年代也波及建筑。

英国: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情面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和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的成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年轻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大。

20世纪60年代下半年,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就成中心的改建,其基本见解是:建造架空的“新路地”,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的自由的往来于房屋之间,这样的见解已经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

法国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是一座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设计的房屋,体现了柯布西耶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在探索的关于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元的设想。

其后,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又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建于1958年,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

前西德在设计思想上,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只允许出现歌颂国家与歌颂权利的新传统派,因此战后初期领先走现代建筑道路的主要是一些20年代现代建筑派的没有逃亡的老建筑师,如吧特宁,沙龙,卢克哈特兄弟。

美国美国在二战期间终于摆脱了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美国在战前就有像赖特和诺伊特拉这样的既是现代派又具有美国特色的建筑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现代建筑派成员涌入美国,其中不少还在大学里担任要职,如格罗皮乌斯密斯,奠定了欧洲现代建筑派理论在美国的根基。

外国建筑史-ch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赫茨贝格
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 功的实例。 由多个3-5层标准化尺度 的正方形组合而成。 各单元支点在各边的中 心,单元转角建筑处理 自由、开敞。 各边均留有出入口、绿 化、广场、停车等便利 设施。 表现了战后理性主义更 加注重建筑使用者的物 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大厦包括一个 12层、能同时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

容纳 10000人工作的 保险业 “高技派”( High- Tech) 务大厅 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 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 局的 写字楼。 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考虑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 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 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 与建筑思潮
联合国总部大厦


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 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 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 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 通过了以勒〃柯布西耶方案 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 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 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 现代建筑风格在 20世纪中期得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 到广泛的认同。 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 馆四栋建筑组成。 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 地上39层,高165.8米。其 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 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 日本的文化建筑很注意结合 日本传统手法。如京都文化 会馆和东京文化会馆,设计 者是前川国男。1963年由大 谷幸夫设计的国立京都国际 会馆,造型近似传统神社叉 形架,既象征国际合作,又 具有耐震稳定作用。 • 日本的建筑发展同其经济发 展一样,非常快速。在建筑 设计思想等方面受西方影响 较大,同时也有不少建筑师 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手法在 新建筑上应用。
• 3.日本
• 二战后,日本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住房间题,当 时的日本缺房户达420万户。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 日本政府便立即着手建造简易住宅30万户,以应 急用。此后的10年间,住宅建设速度不快,直到 1955年才开始了大规律的建设。 • 为了纪念死难者和制止战争,1949年由丹下健三 设计纪念碹门和两层楼纪念馆。1954年恢复日中 友好后,在藤泽市建造了中国作曲家聂耳的纪念 碑,设计者是山口文象,纪念碑造型平稳,象征 着作曲家与人民溶于一体。
• 战后德国首先着手住宅建筑。建筑设计以现代建 筑为主要潮流,受现代建筑师巴特宁、夏隆等一 些人的影响,前西德的建筑趋向现代化,出现了 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建筑。如在柏林的爱乐 音乐厅,设计人夏隆,在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 丽叶公寓(设计人夏隆),西柏林国际会议大厦。
柏林爱乐音乐厅
• 意大利的战后重建也是 从住宅建筑入手的,住 宅以多层为主,60年代 以前的住宅以解困为主, 70年代以后,住宅建设 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意大利还是较早发展高 层建筑的国家,在50年 代就已出现了高层建筑, 如1958年建成的皮瑞利 大厦,因其结构体系的 特殊而享有盛名。1957 年建成的罗马小体育馆, 其网格穹窿薄壳屋顶也 是享誉国际的杰作。
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 • • • •

中外建筑史第29学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29学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建筑活动

• 在建筑设计上,以青年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 义和以库克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 设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建造架空的“新陆地”(即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 通等一些服务性设施)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
伯明翰
谢菲尔德
伦敦北部卫星城
英国主要的卫星城镇及建造的架空的“新陆地”
•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于1973年建成, 由并列的110层双塔建筑组成,高411 米。整个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由六幢建 筑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 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 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览用的九层 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米的110层 塔楼。设计者是雅马萨奇,两座高塔 的建筑面积达120万㎡,平面为正方形, 筒中筒体结构体系(一种建筑筒体结 构体系中的框架结构),全部采用钢 结构,外墙为铝材饰面。
芝加哥希尔斯大厦
1.6 日本:
• 住房建设:在大战中经济遭受重创,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住房困难,因此 • 战后日本政府立即着手建造简易住宅用来应急,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 • 模建设,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 公共建筑发展:1950年丹下健三设计的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纪念券 • 门;1961年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会馆;1963年大谷 • 幸夫设计的京都国际会馆等。
利物浦
架空的“新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房荒严重,建筑材料和技术工人缺 • 乏,英国成功地设计了一种工业化体系建筑──克拉斯泼 • 体系:轻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墙板的预制构件系 • 统,首先用于中小学校。1948年建立克拉斯泼建筑联合企 • 业,使这种体系在英国各地学校建筑上推广开来,后来为欧 • 洲其他一些国家所采用。70年代起,英国在住宅建设中采 • 用工业化方法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多种混合体系。在工业 • 建筑中,采用有光泽的预制金属墙板、带垫圈的窗扇等构 • 件建造的厂房,装配方便,外观新颖,为各国建筑界瞩目。

柏林二战历史的见证城市

柏林二战历史的见证城市

柏林二战历史的见证城市柏林 - 二战历史的见证城市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

尤其是二战期间,柏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城市。

本文将从柏林的建筑、博物馆和纪念碑入手,探讨柏林作为二战历史见证城市的重要性。

一、建筑见证历史1. 勃兰登堡门:勃兰登堡门作为柏林最著名的地标之一,见证了二战前后的变迁。

在二战期间,勃兰登堡门严重受损,但在战后得到了修复,并成为了庆祝德国统一的象征。

2. 哥白尼纪念教堂:哥白尼纪念教堂是柏林著名的古老教堂之一,也是战争的遗址。

在二战中,该教堂被轰炸炸毁,如今的哥白尼纪念教堂则是对二战的纪念和重建。

3. 柏林国会大厦:柏林国会大厦是德国政府的象征,也是柏林的重要建筑之一。

在二战期间,国会大厦严重受损,但在战后经过修复,成为了柏林的标志性建筑。

二、博物馆的角色1. 犹太博物馆:犹太博物馆是柏林最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之一,展示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所受的迫害和种族灭绝。

博物馆中的展品和照片向人们展示了二战期间的恐怖场景,让人们永远铭记历史。

2. 德国历史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是展示德国历史的重要场所,其中包括二战期间的历史。

博物馆中的展览通过照片、文物和文献等形式,向游客详细介绍了柏林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和影响。

三、纪念碑的重要性1. 柏林墙纪念碑:柏林墙纪念碑是对二战期间分裂和冷战的纪念。

纪念碑的存在提醒人们二战的惨痛,并表达了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2. 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是对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迫害和屠杀的纪念。

这座纪念碑的设计独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人们永远铭记这段黑暗的历史。

总结:柏林作为二战历史的见证城市,通过其建筑、博物馆和纪念碑,向世界展示了这段战争的残酷和后果。

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教训,应该以柏林为鉴,致力于和平与合作,使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

二战以后现代建筑概述

二战以后现代建筑概述

现代建筑派的主要贡献
提高了建筑的科学性 发挥了结构和材料的性能 重视了建筑的经济性 创造了新的建筑风格 产生了三维空间构图论 废除了不必要的装饰 成立了世界建筑师组织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要有新功能、新技术、特别是新形式 2、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并提倡两者结合 3、空间是建筑的实质、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 4、应表里一致、即形式与功能统一 5、反对外加装饰、美应实用和适于建造手段 6、美在于空间容量与体量在组合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 7、重视三维空间(即:平面、立面和时间)的表现 8、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9、同环境协调、有生活气息
20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
现代建筑自19世纪下半叶萌生,经过近一 个世纪的发展,终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 了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此时,相当于中国清王朝的晚期至中华民 国的晚期。
清 王 朝: 1636年——1911年 中 华 民 国 : 1911年——1949年
产生现代建筑的三个思想因素
对传统建筑的否定 建筑应有强烈的时代感 建筑的服务对像思维方式的改变
代表人:密斯.凡.德.罗 代表作: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纽约西格拉姆大厦、 芝加哥湖滨大厦、巴黎拉德方斯新区

LESSISMORE
“少就是多。”
“少就是多”,他1928年发表的这一名言集中 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创作特色。 “少”是针对当时仍很流行的繁琐的古典装饰 手法提出的,因为这种手法阻碍 建筑工业化的发 展;“多”是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可能创 造出来建筑上的简洁精确的丰富效果。
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30年代 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有机建筑 现 代 建 筑 国际主义风格 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 现代建筑之后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
歌剧院终于落成。悉尼歌剧院以它那奇特美丽
的造型轰动了世界建筑界,被认为是不可多得 的现代建筑的杰作。
歌剧院从1959年破土动工,1973年全部竣工。
悉尼歌剧院建筑总面积 88258平方米,包括一 个有2690座的大音乐厅,一个有1547座的歌剧 厅,一个可容500 多人的剧场和一个小音乐厅。 此外,还设有排演厅、接待厅、展览厅、录音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
时代背景
建筑活动与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战后初 期,各国经济都受到削弱,只有美国不 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战后一段时 间内,美国是首掘一指的经济强国, 1950年前后,美国是条件最优越、盖房 子最多和最考究的地方。欧洲和亚洲其 他国家的建筑活动在50年代中后期才渐 渐活跃起来。
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建筑领 域的科学技术也有新的进展。钢材仍是主 要的结构材料,但建筑用钢向高强度方向 发展,结构自身的重量因而有所降低。水 泥标号也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向轻质 高强度方向迈进。预应力技术在50年代中 期推广使用。战争期间,由于制造飞机的 需要,铝产量大增;战争结束后,铝材大 量用于建筑之中。塑料也广泛应用于房屋 建筑之中。从建筑材料看,品种和质量都 比战前进步了。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为:历史主义和装饰 主义——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娱 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主要建筑设计师
罗伯特·文丘里 (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
Robert Venturi
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 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 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 国艺术学院学习。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 务院赴苏联讲学。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 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 -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 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中外建筑史 -14.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中外建筑史 -14.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美国新奥尔良市大 体育馆
1976年,空间网架结构;
直径达207.3m;
日本世博会美国馆 的充气建筑
1970年,充气结构;
大型充气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品。
美国密歇根州亚克 体育馆
1975年,充气结构; 跨度168m,大型充气结构建筑的代
表作品。

朗香教堂
勒 柯布西耶作品; 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建筑主体造型如同听觉器官,在倾听神与自然 的对话;黑色的钢筋混凝土屋顶如诺亚方舟;

朗香教堂
粗面、厚重的混凝土墙上布满大大小小多彩点 窗,并通过“光的隧道”将各色光奇妙地引入室 内; 不同厚重的建筑形体之间刻意留出的缝隙,也 使室内产生奇特的光影效果。
建于1972年,共59层,高209米; 是巴黎市区除埃菲尔铁塔外最高的建筑,也 是市区唯一的一座摩天大楼。

蓬皮杜艺 术文化中 心
1969年时,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为纪念戴高 乐总统,于是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馆;

楼板可上下移动,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1.西欧各国
划,以工业的重新分布解决大 城市无限膨胀的问题。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1.西欧各国
① 英国
成果:
人口:50年代中叶伦敦周围的8个卫星城镇已拥有原
计划人口的一半。但他们并不满足,不断研究发现问 题。
建筑设计: “新陆地”,上面
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道, 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
“新陆地”,上面 房屋,下面是机动 车交通道

夏隆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 叶公寓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外国现代建筑历史---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战后各国的发展不平衡一西欧――战后恢复,许多国家出现了应急的重建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

英国和荷兰干的不错。

英国:卫星城镇规划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A.and P.Simthson 和斯特林Jamess tiling 为代表新粗鲁主义New Brutalism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

60年代以库克Peter Cook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所提出的未来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

虽然阿基格拉姆学派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 in cith没有实现,但却一度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了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来综合解决多种途径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High-Tech 的来临。

20C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1..建筑架空的陆地层New Land――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South Bank Art Center,1967年和其东侧的国家剧院.20C70年代,掀起后现代形式主义思潮――私人住宅或面向中下层的公众住宅。

高技派不是英国特有,但其贡献最大:福斯特Norman Foster 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阿普鲁Ove Arup和他的联合事务所Arup Associates是世界是最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1949---1969年,建筑活动活跃。

城市规划:勒阿弗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的主要城市。

佩雷规划与重建――采用了房屋预制构件的6.24米作为模数。

法国的工业建筑体系,使其迅速解决了住房尖锐的问题。

并因其组合上的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二战后欧洲建筑发展.

二战后欧洲建筑发展.
博多----蒙玛尔特教堂----第一个用钢混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 佩累----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无任何装饰 加尼埃---善用混凝土结构,“工业城市”街区全部为钢混建筑, 外 形简洁,布局整齐。 瑞士----马亚尔----无梁楼盖仓库
第五节、德意志制造联盟
1、组成:在1907年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组成。
学派创始人——工程师詹尼,理论奠基人——沙利文
2、芝加哥学派的重要贡献:
(1)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2)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3)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
3、建筑特点: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
4、代表作品:
第一莱特尔大厦----7层的砖墙与铁梁柱的混合结构;
通路,创造了新的建筑构图手法。
4、代表作:玛丁住宅、罗伯茨住宅、罗比住宅。
玛丁住宅(1904)
威利茨住宅(1902)
第四节、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1、目的:满足功能的要求,结构不再成为空间的阻隔,给建筑结构方 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作品:
拉布鲁斯特----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拱顶----奠定基础
3、路斯——维也纳另一位有见解的建筑师
主张:反对装饰,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的范畴,
主张以实用和舒适为主,“装饰=罪恶”。 代表作品:维也纳——斯坦纳住宅 特点:外部完全没装饰,建筑物是立方体的组合,强调墙面和窗子 的比例关系。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维也纳 米歇尔广场
4、北欧: 荷兰—伯尔拉赫:提倡“净化”建筑, 主张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表现材料的质感。 代表作品: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1、赖特——美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独立地发展了美国土生土长的现 代建筑。 2、草原式住宅含义- 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中产阶级住宅。 在美国西部地方建筑自由布局的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创造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
“典雅主义”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很象讲求技术精美
的倾向。一个是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 美,而“典雅主义”则是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 形式上的精美。 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典雅主义”倾向开始降 温,但它毕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所以至今仍 时有出现。
时代背景
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建筑领域的科
学技术也有新的进展。钢材仍是主要的结构材料, 但建筑用钢向高强度方向发展,结构自身的重量 因而有所降低。水泥标号也提高了,钢筋混凝土 结构向轻质高强度方向迈进。预应力技术在50年 代中期推广使用。战争期间,由于制造飞机的需 要,铝产量大增;战争结束后,铝材大量用于建 筑之中。塑料也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之中。从建 筑材料看,品种和质量都比战前进步了。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这种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
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 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凡.德.罗广泛套用到各种不 同类型的建筑中去,成为密斯.凡.德.罗的标志, 曾于50-60年代极为流行,因而被称为密斯风格。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诘求技术精 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 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 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 柯布西耶 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 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 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 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 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 任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的倾 向

两次世界大战间及战后至50代末的建筑设计

两次世界大战间及战后至50代末的建筑设计
(二)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资本主 义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并出现某些高涨。
(三)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酝酿和走向新的世界战争的时期。
1933年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渐渐从危机中复苏 过来,建筑活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1939年,第二 次大战全面爆发,交战各国的民用建筑活动又几乎全部 陷于停顿。
③第一次大战后欧洲的社会思想状况给建筑革新运动提供 了有利的气氛。
• 1.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构成派、风格派
• 表现主义
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产生了表现主义的绘画、音 乐和戏剧。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 体验。例如,画家心目中认为天空是蓝色的,他就会不顾时间地 点,把天空都画作蓝色的。绘画中的马,有时画成红色的,有时 又画成蓝色的,一切都取决于画家主观的“表现”的需要,他们 的目的是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励。
在这一时期,建筑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视功能和 理性的现代主义取得了全面胜利,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现代主 义的作品大量地出现在世界各地。
绘画、雕塑领域的观念变革,对建筑设计的变革有直接的影 响。日本艺术的传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传统设计中的直线 矩形的简洁造型,室内外空间的自由流动,上下层空间的处理, 被转化成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语言。
• 1928年,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和建筑历史与评 论家S.基甸等再瑞士建立了由8个国家的24位建筑师组 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1933年的雅典会 议上,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 章”。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 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 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 包豪斯学校的创办人。
• 风格派

某高校外国建筑史【二战之后(增加)】

某高校外国建筑史【二战之后(增加)】
1946年选址时,美国J.小洛克菲勒出资购买纽约曼哈顿岛东 河岸边大片街区相赠,经联合国大会决议接受,遂定址纽约。 1947年成立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包括中国梁思成教授)组成的设计 委员会,设计总负责人为美国建筑师W.K.哈里森。
一. 二战之后的建筑概况
3.高层建筑方面的成就
(2)二战之后的高层建筑
一. 二战之后的建筑概况
3.高层建筑方面的成就
(1)二战之前的高层建筑
现代高层建筑始于19世纪中叶,较早的 典型是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此后直至二战构 成高层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均为点式,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纽约帝国州大厦(1931, 102层,381米,70年代前世界最高的大厦, 第一次超过了巴黎铁塔的高度328米)、纽约 洛克菲勒中心(1931-1939,高层建筑群)、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1937-1943,柯布西耶 与尼迈耶,最早的板式高层)。
一. 二战之后的建筑概况
3.高层建筑方面的成就
(1)二战之前的高层建筑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大型商业娱乐和办公建筑群, 在纽约曼哈顿岛中部,占地8.9公顷,共有 建筑19座,建于1931~1940年。设计单 位包括三个建筑师事务所,主要设计人有 R.胡德、H.W.科比特、W.K.哈里森等。 建筑群的中心是一个下凹的小广场, 广场正面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飞翔着的雕像, 下面有喷泉水池,浮光耀眼,冬季可作溜冰 场。小广场南面是带状街心花园,供人们小 憩。在市中心巨厦之间布置这样的环境, 既闹中有静,又富有空间构图的变化。
洛克菲勒中心一ຫໍສະໝຸດ 二战之后的建筑概况3.高层建筑方面的成就 (1)二战之前的高层建筑 各建筑物之间都有地下通道连接。建
筑群的主体是R.C.A.大厦,70层,高259米。 外观强调垂直线条,是板式高层建筑的雏 形。整组建筑群布局紧凑,建筑密集有序。

德国二战后第一次城市扩建跟新住宅区资料

德国二战后第一次城市扩建跟新住宅区资料

由不同街道空间及穿过行列式 建筑物的绿色内院构成的概貌。
作为城市扩建的第一批新住宅区
斯图加特罗特维戈
住宅区由斯图加特重建中心和市规划 局共同规划,大约25家建筑合作公司 于1948-1959年承建,这些社会福利 住宅解决了战后严重的住房危机,同 样也是行列式建筑直角的排列,块状 的,这样就能产生封闭的外部空间。 根据住宅建设法的标准这些三至五层 带有马鞍脊宽阔屋顶的住宅楼的平面 布置都极为节省。这一至少有18000 居民的住宅区后来又通过高层建筑, 教堂,以及沿着主要街道的七所学校 及商业建筑物得到了完善。
作为“新城市”的城市边缘住宅区 柏林北夏洛滕堡 1956-1960年
按照汉斯.沙龙和公益住房建设公司的构想应 在西门子城的东面作为带状城市的一部分建 立一个有5000套住宅的住宅区。1955年分配 给汉斯.沙龙及其柏林机构的这项任务所产生 的结果成为BEWAG公司领导施工的其他规划 的基础。沿海尔曼环应建造六个“住宅庭 院”。在北部完成一幢高层住宅楼,底层设 有商店,并与奥托.巴特尼一起为1929年建成 的朗根雅莫设计一座边房。
沙原城(Sennestadt),1956-1965
特点: 1、顺应地形。
地形
改造
决定
城市风貌的个性化 整体形式 整体建设衔接 方案的中心设置
因为一个城市其工作场所 与住宅区,交通运输及开 发区及城市供求之间多种 多样的沟通不应该有缺陷, 因此新的城市风貌就具有 了带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 的划分和机构独特整体形 式。
作为新鲜事物首先出现的独立的塔式高 层住房的添加,主要为了无子女家庭及单身 客户设计,而有孩子的家庭主要住在平房和 中等高度的住房内。”
部分建筑的排列有意 将绿色内院环绕其中
沙原城的居住行列与绿地及周围自 然风貌直接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现代建筑历史---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战后各国的发展不平衡一西欧――战后恢复,许多国家出现了应急的重建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

英国和荷兰干的不错。

英国:卫星城镇规划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A.and P.Simthson 和斯特林Jamess tiling 为代表新粗鲁主义New Brutalism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

60年代以库克Peter Cook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所提出的未来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

虽然阿基格拉姆学派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 in cith没有实现,但却一度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了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来综合解决多种途径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High-Tech 的来临。

20C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1..建筑架空的陆地层New Land――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South Bank Art Center,1967年和其东侧的国家剧院.20C70年代,掀起后现代形式主义思潮――私人住宅或面向中下层的公众住宅。

高技派不是英国特有,但其贡献最大:福斯特Norman Foster 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阿普鲁Ove Arup和他的联合事务所Arup Associates是世界是最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1949---1969年,建筑活动活跃。

城市规划:勒阿弗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的主要城市。

佩雷规划与重建――采用了房屋预制构件的6.24米作为模数。

法国的工业建筑体系,使其迅速解决了住房尖锐的问题。

并因其组合上的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1961年在巴黎周边发展5个新城的巴黎改建规划――其中德方斯新区是巴黎改建的一个典型实例。

小勒设计的马赛公寓与从设计构思上来说同勒阿弗尔刚好相反,评测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

其后的朗香教学又轰动,一是让他的信徒大为震惊;二是为正在创作中脱离现代建筑派之经和背叛理性主义之道的青年建筑师首次开了绿灯。

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1958年,跨度218m,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结构空间。

1977年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因它表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人们所认为文化建筑应有的典雅面貌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前西德战后着手住宅建设――为了恢复国民对国家的信心,修复和重建历史建筑。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斯图加特1957年西柏林汉萨区改建成Interbau的国际住宅展览会。

20C70年代末,前西德的国际会议中心意大利住宅建设入手――没有规划,其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最突出。

建设设计思潮两种倾向:1..在罗马、都灵、马勒莫所谓的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主张具体现象,反对抽象2..倾向理性的分析和营造技术内维尔P.L.Nervi最拽二北欧----瑞典――正如英国在城市规划作出成绩,瑞典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中立国,沿岸没有蒙受损失。

瑞典住房的建筑风格类似北欧的“人情化”和“地方性”倾向,但较之为普通与朴素,人们称之为“新经验主义”New Empericism丹麦与芬兰----设计力量雄厚丹麦有菲斯克尔、伍重J.Utzon 雅各布森(关于把现代化与传统联系起来)芬兰有小阿、荷兰------战前便已十分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

三美国:再一次发战争财。

1..强大和物质技术力量2..雄厚的技术人员3..大批专门投资房屋建设与经营的大业主(developer)发展高层建筑是战后美国建筑的主要方向1976年建设,目前最高的混凝土结构大楼――水塔广场大厦汽车――郊区建筑亦发展建设卫星城镇方面不太成功美国二战期间摆脱了学院派的束缚,全面走上了现代建筑的道路。

6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股批判现代建筑的理性原则、提倡自由地引用历史符号的设计倾向。

这种倾向成为了后来席卷西方的各种统称为现代主义之后Post-Modernism思潮的先声。

四巴西地区差别大――沿海建筑活动频繁,内地偏僻、落后。

受西欧与美国影响大,形式现代化;但由于工业基础差,造型上倾向于在严谨中寻求奇特,喜用曲线的形体和变化多端的遮阳板,这些已成为拉美国家建筑风格的特征。

1957年起,新都巴西利亚的建设,同印度的昌迪加尔一样,轰动了世界。

规划方案科斯塔Louis Costa设计城市中心三权广场Plaza of the There Powers与总统府由尼迈耶设计五小日本建筑发展与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恢复期 1945—19502..成长期 1950—19603..发展期 1960以后简易住宅30万户――1958年,开始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与新宿副中心的规划与建筑上的成就,使小日本进入国际先进的行列――对古城奈良和京都的保护为世界古城与古建保护开创了新局面。

建筑设计方面:1947年为纪念原子弹死难者和制止战争,决定在爆炸位置建设和平中心。

由丹下健三设计的纪念券门和两层楼的纪念馆。

造型完全是西方现代建筑面貌。

与丹下健三齐名的有他的老师前川国男、阪仓准二、吉阪隆正。

他们都是小勒1953年在东京设计上野公园西洋美术馆时的助手。

可见,小勒对小日本的是影响很大的。

公共建筑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会馆。

其造型均显得粗壮厚重,受到了小勒的粗鲁主义影响。

并掺小日本民族传统手法。

1964年,丹下健三传世杰作――代代木国立室内竞技场1966年林昌二(日建设计)设计的皇居旁大楼被认为是“具有战后日本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作品”。

1970年,大阪举行的国际博览会,是充气建筑的一次大展出。

高层建筑住宅方面:代官山集合住宅1972年黑川纪章中银仓体大厦(东京)是当时新陈代谢派关于“永恒还是临时”的一次宣言。

英国插入式城市没有实现。

黑川纪章用轻钢板制成、可由工厂大量预制的装配式居住单元实现了。

六前苏联.....第二节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一 20C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1 英国大伦敦规划哈洛新城2 法国勒阿弗尔―― 受埃“工业城市”的影响3 波兰前苏联小日本的战后重建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对传统文化古城按战前重建――华沙模式,以区别另起灶炉重建的――鹿特丹模式二……20C 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三 20C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1..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出发:可移动的房屋与空间网架构筑空间城市Space city法国建筑师里德曼和小日本的矶崎新(跨越原有城市之上)和插入式城市plug city――阿基格拉姆派建筑师库克与行走式城市Walking city――赫隆Ron Herron2..土地资源有限,海上城市 Floating city,海底Submarine city, 摩天Upper air city, 悬挂Suspension city, 地下Underground city, 山洞Cave city, 太空Outer space, 沙漠Desert city, 外星Planet city, 仿生Arcological city。

第三节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代的发展一高层建筑:1..19C中叶――20C初电梯系统发明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塔式….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开创“板式”高层建筑先河2..20C中叶――6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出现新的高潮5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活动1..1950年纽约联合国秘书外大厦哈里森设计――早期板式高层建筑的著名实例2..1952年利华大厦纽约 SOM设计开创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的新手法3..1952年西格拉姆小密设计玻璃摩天楼近些年来,为减少风荷载的影响,多建造塔式建筑4..马利纳城大厦(双塔形)芝加哥戈德贝瑞5..桃树中心广场旅馆Peach-tree Center Plaza Hotel,Atlanta――波特曼设计6..汉考克大厦 SOM 芝加哥应用铝材与钢材作外墙的塔式高层…..高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概况早期自发形成,无规划,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交通拥挤、阳光稀少、楼高路窄。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20C8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1..标志性――自由之塔费城双塔大厦吉隆坡2..高技性――香港汇丰银行劳埃德大厦伦敦//新田梅空中大厦大阪3..纪念性――东京都舍厅丹下健三 // 法兰克福商品交易会主楼4.生态性――达摩拉办公楼印尼首都雅加达 MIBF大厦(马来西亚槟榔岛)//法兰克福商业银行(高层生态建筑最杰出的例子)5..装饰性――DG银行总部大楼法兰克福(在顶部进行重点装饰的例子)6..文化性――休曼大厦美国路易斯维尔市共和银行大厦休斯敦P.约翰逊设计(哥特风格)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后现代风格)高层建筑亦有其矛盾:土地私有、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对城市交通、日照有影响,其建筑本身也有不少非议。

二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大跨度发展 1..社会需要(场馆、飞机库、以及一些公共建筑) 2..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应用1..钢筋混凝土薄壳顶――最大的壳体:1958-1959年建成于巴黎西郊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陈列大厅分段预制双层薄壳,总厚度12cm。

壳体平面三角形,每边跨度218米,高出地面48米,总建筑面积90000平米。

2..折板结构――1953-1958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会议厅的屋盖内尔维的又一杰作噶3..悬索结构――(这种结构在强风下容易失去稳定)1953-1954年建于美国罗利市牲畜展赛馆早期的著名实例:屋盖是一双曲马鞍形的悬索结构;1957年西柏林博览会美国建造了一个牡蛎形的会堂,是这种马鞍形悬索结构的发展。

1958-1962年小沙里宁设计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厅1964年丹下健三代代木国立综合竞技场:大体育场平面蚌壳形,小体育场平面圆形4..张力结构――(悬索结构基础上发展的)以钢索网状的张力结构或玻璃纤维织品的张力结构,或二者混合。

奥托关于设计张力结构被人称为“蜘蛛人“5..悬挂结构――原理与悬索桥相同明尼苏达州阿波利斯市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Minnesota. 11层的办公楼悬挂在84跨度的空中。

6..活动屋顶――1961提匹茨堡公共会堂平面呈圆形,其屋顶为穹隆形,8片叶状的顶盖,有6片是活动的。

7..钢空间网架结构――是大跨度建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体育场8..金属管空间网架结构――利用短钢管或合金钢管拼接成的平面桁架、空间桁架、网状穹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