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食品化学简答题讲述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

1 简要概括食品中得水分存在状态。

食品中得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得水分分为自由水与结合水。

其中,结合水又可根据被结合得牢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可根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得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2 简述食品中结合水与自由水得性质区别?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中非水成分得不同,结合水得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得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得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得改变;⑵结合水得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就是植物得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得原因之一;而多汁得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得溶剂;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得食品容易腐败。

3 比较冰点以上与冰点以下温度得αW差异。

⑴在冰点温度以上,αW就是样品成分与温度得函数,成分就是影响αW得主要因素。

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αW与样品得成分无关,只取决于温度⑵食品冰点温度以上与冰点温度以下时得αW值得大小对食品稳定性得影响就是不同得;⑶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得αW不能用来预测冰点温度以上得同一种食品得αW。

4 MSI在食品工业上得意义在恒温条件下,食品得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得质量表示)与αW得关系曲线。

意义在于:⑴在浓缩与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得难易程度与αW有关;⑵配制混合食品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得转移;⑶测定包装材料得阻湿性得必要性;⑷测定什么样得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得生长;⑸预测食品得化学与物理稳定性与水分得含量关系。

5 滞后现象产生得主要原因。

MSI得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得方法绘制得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得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

1.简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答: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水分活度在以下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不能生长,Aw越低,微生物越难存活,控制水分活度就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2水分活度与酶促反应:水分活度在-范围可以有效减缓酶促褐变;3水分活度与非酶褐变,赖氨酸损失:水分活度在-范围最容易发生酶促褐变;水分活度下降到,褐变基本上不发生;4水分活度与脂肪氧化:水分活度较低和胶高时都容易发生脂肪氧化;2.举例说明糖类物质在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答:在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糖类物质由于具有醇羟基和羰基的性质,可以发生成酯、成醚、成缩醛等反应和羰基的一些加成反应,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既有利于食品加工品质,又有不利的一面,部分中间产物对食品的品质影响极大;1 美拉德反应:羰基和氨基经过脱水缩合,聚合成棕色至黑色的化合物;食品中有羰氨缩合引起食品色泽加深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也产生一些挥发性的全类和酮类物质,构成食品的独特的香气;经常利用这个反应来加工食品,例如烤面包的金黄色、烤肉的棕红色的形成等;2焦糖化反应糖和糖浆在高温加热时, 糖分子会发生烯醇化, 脱水, 断裂等一系列反应, 产生不饱和环的中间产物,产生的深色物质有两大类:糖的脱水产物和裂解产物醛、酮类的缩合、聚合产物;黑色产物焦糖色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饮料、烘烤食品、糖果和调味料生产等;3在碱性条件下的变化:单糖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异构化烯醇化反应和分解反应,生成异构糖和分解成小分子的糖、醛、酸和醇类化合物;还可能发生分子内氧化和重排作用生产糖精酸;4在酸性条件下的变化:糖与酸共热则脱水生成活泼的中间产物糠醛,例如戊糖生成糠醛,己糖生成羟甲基糠醛; 5糖氧化与还原反应:醛糖在弱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糖酸;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二元酸,酮糖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在酮基处裂解生成草酸和酒石酸;糖类还可以还原成食品添加剂糖醇;6淀粉水解:淀粉在酸、碱或酶的作用水解成葡萄糖,或进一步异构成其它的单糖,这是制备葡萄糖浆和果葡糖浆的理论基础;3. 影响食品非酶褐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叙述其预防措施答:1 影响因素:温度、氧气、水分活度、底物类型、pH等;2控制措施:A、降温与控氧B、控制水分含量:一般容易褐变的固体食品将水控制在3%以下,可很好地抑制其褐变;液体食品通过降低其浓度,则可较好地防止褐变;C、降低pH值:在稀酸条件下,羰氨缩合产物很易水解;所以降低pH值是控制褐变的有效方法之一;D、使用较不易发生褐变的食品原料在所有羰基化合物中,以α-已烯醛褐变最快,其次是α-双羰基化合物,酮褐变速度最慢;对于氨基化合物来说,褐变速度为:蛋白质>肽>胺类>氨基酸;在氨基酸中, 碱性氨基酸褐变速度较快,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上较易褐变,所以赖氨酸褐变损失率最高;由于脂类氧化和热解可产生不饱和醛、酮及二羰基化合物,因此,不饱和度高、易氧化的脂类亦易与氨基化合物发生褐变反应;E、添加亚硫酸或氯化钙F、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去除反应底物4.简述食品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止食品发生酶促褐变的方法答:1食品发生褐变的主要原因当食品细胞受到破坏后,食品中的多酚类物质例如儿茶素、花青素、氨基酸及其含氮酚类衍生物等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将酚类物质氧化成粉红色的醌类物质,醌类物质进一步积累、聚合为黑色物质;2 防止食品发生褐变的方法1钝化酶的活性: 热处理, 酶抑制剂,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但酶是蛋白质,若温度过高会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因而酶促反应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加快,直至某一温度活性达到最大,超过这一最适温度,由于酶的变性,反应速度会迅速降低;大多数酶,在30-40℃范围内显示最高活性;酶抑制剂能使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导致酶活力下降或丧失,2 改变酶的作用条件: 温度, PH值, 水分活度:在极端的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酶会变性而完全失去活性,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为范围内;水能影响食品中酶反应的速度,通常可用降低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方法来阻滞酶等作用引起的变质;3 隔绝氧气:发生酶促褐变需要三个条件,即酚类底物,酚氧化酶和氧,那么通过隔绝氧例如浸泡盐水、糖水、清水来防止酶促褐变的发生;4抗氧化剂:另外,抗氧化剂如VC,SO2等都能防止酶促褐变;5.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性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答: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主要分为4个方面:1水化性质:取决于蛋白质与水的降相互作用,包括溶解度、保水性、溶胀性、粘度等2表面性质: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成膜性;3组织结构化性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例如弹性、沉淀、凝胶作用、蛋白质结构重组等;4感观性质:颜色、气味、口感、咀嚼性能等;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1在加热条件下的变化:有利的方面:1蛋白质变性,肽链松散,容易受到消化的作用,提高了消化率和氨基酸的生物有效性;2钝化蛋白酶、酯酶、多酚氧化酶等,防止食品在保藏期间不发生色泽和风味变化;3抑制外源凝集素和消除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不利的方面:通过发生分解、氨基酸氧化、氨基酸键之间的交换、氨基酸新键的形成等,引起氨基酸脱硫、脱酰氨和异构化,有时伴随有毒化合物的产生;2冷冻冷藏低温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冷冻变性,食品的保水性差,质地、风味变劣;3碱处理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浓缩、分离、起泡和乳化、或者使溶液中的蛋白质连成纤维状,经常要用到碱处理;蛋白质经过碱处理后发生缩合反应,通过分子之间或者分子内的共价交联生成各种新的氨基酸;同时也会发生氨基酸异构化反应,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性质;4氧化处理下的变化:蛋白质和含硫氨基酸和含苯环的氨基酸容易氧化;5脱水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湿润性、吸水性、分散性和溶解度会发生变化;6辐照处理下的变化:蛋白质的含硫氨基酸和含苯环的氨基酸容易发生分解,肽链断裂;6.食品中脂类物质氧化酸败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答:1 FA的组成:A、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速度较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速度快;B、不饱和脂肪酸双键数目、位置、几何形状都与油脂的氧化有密切的关系;双键多的易氧化;共轭双键比非共轭双键易氧化;顺式比反式易氧化;游离FA比酯化后的脂肪酸易氧化;2 温度:一般说来,温度上升,氧化反应速度增快;3 氧气:是自动氧化的一个必需的因子;4水分活度Aw:在水分活度时氧化速率最低;5光和射线6助氧化剂:金属离子如铅,铜,锡,锌等能使油脂氧化速率增7.防止食品中脂类物质氧化酸败的方法有哪些答:1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一般说来,常温下饱和脂肪酸不易酸败,不饱和脂肪酸双键越多,越易酸败;2 温度:一般说来,温度上升,氧化反应速度增快;因此尽量低温保藏;3 氧气浓度:当氧浓度较低时,氧化速率和氧浓度近似成正比,当氧浓度很高时,氧化速率与氧浓度无关;避免暴露在空气中;4 表面积:油脂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与油脂氧化速率呈正比;可采用真空包装或者是使用低透气性材料包装可防止油脂氧化;5 水分活度:在水分活度时氧化速率最低;6光, 射线, 辐射等:促使氢过氧化物分解和引发游离基,促进油脂氧化;避免光照,辐射和暴露在空气中;7 助氧化剂:金属离子如铅,铜,锡,锌等能使油脂氧化速率增快;可以添加金属螯合剂,如柠檬酸及其单脂,磷酸及磷酸盐复合物,及EDTA;8 添加抗氧化剂,如茶多酚,BHA,BHT等;8..油脂酸败有哪几种类型什么叫做自动氧化型酸败预防自动氧化型酸败有哪些措施答:油脂酸败有自动氧化、光氧化、酶促氧化3种类型;自动氧化型酸败是指活化的不饱和脂肪与基态氧发生的自由基反应,包括链引发、链增殖和链终止三个阶段;预防措施同上;9.食品中香气成分形成的途径或来源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答: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或来源主要有生物合成、酶的作用、发酵作用、高温分解作用、食品调香5个方面;10.简述叶绿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护绿可采用哪些措施答:①酶催化反应:叶绿素酶是唯一催化叶绿素降解的酶;低于80℃加热时,部分失活;在100℃时,全部失活②热和酸:根据含镁情况分了两类;含镁时为绿色的衍生物;不含镁的为橄榄棕色;③形成金属络合物:当锌、铜离子存在时,形成稳定的绿色;④氧化:将叶绿素溶于乙醇或其它溶剂并暴露在空气中可发生氧化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叶绿素的氧化护色;吸收等摩尔的氧,生成亮绿色的产物;⑤光降解:色素游离后易氧化、降解;护绿措施:1提高pH值:中和植物中的有机酸: 氧化钙,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提高PH, 保脆保色;2高温瞬时杀菌3绿色再生:叶绿素的衍生物脱镁叶绿素,焦脱镁叶绿素与铜, 锌等结合形成稳定的绿色物质;4其他: 水分活度,避光,隔氧等;11.动物肌肉的显色物质是什么为什么活猪肉呈紫红色,屠宰后的猪肉呈鲜红色,但长时间放置或煮过后的猪肉呈褐色的另外肉在储存时为什么会变成绿色答:1动物肌肉的显色物质是肌红蛋白;2动物屠宰放血后,由于血红蛋白对肌肉组织的供氧停止,新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其还原状态,肌肉的颜色呈稍暗的紫红色;当酮体被分割后,随着肌肉与空气的接触,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向两种不同的方向转变,一部分肌红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合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所以猪肉呈鲜红色;同时,另一部分肌红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随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的延长,后者起主导作用,因此肉色为褐色;3肉在储存时,其中的肌红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绿色物质,这是由于污染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了过氧化氢或硫化氢,二者与肌红蛋白的血红素中的高铁或亚铁反应分别生成了胆绿蛋白和硫代肌红蛋白,致使肉的颜色变为绿色;12.什么是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的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反应类型是什么答:美拉德反应是指凡是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也称为羰氨反应;反应分为3个阶段:初期阶段:羰氨缩合、分子重排;中期阶段:果糖基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果糖基胺脱去胺残基重排生成还原酮、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物的作用、果糖基胺的其他反应产物的生成;末期阶段:醇醛缩合、生成类黑精物质的缩合反应;。

食品化学简答题,选择,判断

食品化学简答题,选择,判断

食品化学简答题3.简述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

答:食品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对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进行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贮藏加工中发生的变化。

4.简述食品贮藏加工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其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答:(1)质地会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力;(2)风味出现酸败,出现焦味,出现异味;(3)颜色褐变,漂白,出现异常颜色;(4)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降解或损失;(5)产生毒物,钝化毒物1.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其机理是什么?2.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20.简述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区别。

答:(1)结合水在-40摄氏度下不结冰,而游离水能结冰,但冰点有所下降;(2)结合水无溶解溶质的能力,而游离水溶解溶质的能力强,干燥时易被除去;(3)结合水与纯水比较分平均运动为0,而游离水与纯水分子平均运动接近;(4)结合水不能被微生物利用,而游离水很适于微生物生长和大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但与食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21.食品中水分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

23.概括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

答:食品中不同状态的水可分为两类: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也称游离水,是是借助毛细管作用力存在于细胞间隙,细胞液中以制成食品的结构组织中;结合水也称束缚水,是指与食品中一些化合物的活性基团,以氢键等形式结合得水24.简要说明水分活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好地反映食品稳定性的原因。

3.何谓淀粉老化?说明制备方便面的基本原理?答:将刚糊化的淀粉迅速脱水至10%以下,使淀粉被固定在糊化状态,避免老化,且易复水23.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答:(1)结构上,直链淀粉小于支链淀粉;(2)在Aw方面,Aw提高,糊化速度提高;(3)高浓度的糖分水子,使淀粉糊化受抑制;(4)高浓度盐受抑制,低浓度盐几乎无影响;(5)脂类抑制糊化;(6)pH小于4,淀粉水解为糊精,粘度降低,pH4~7时,几乎无影响,pH=10时,糊化速度迅速加快,但在食品中意义不大;(7)淀粉酶使淀粉糊化加速24.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答:2~4摄氏度,淀粉易老化;大于60摄氏度或小于-20摄氏度不易发生老化;(2)含水量30~60%易老化,含水量过低(小于10%)或过高,均不易老化;(3)直链淀粉易老化,聚合度中等的淀粉易老化;淀粉改性后,不均匀提高,不易老化;(4)脂类,乳化剂,多糖(果糖除外),蛋白质抗老化;(5)pH小于7或大于10,老化减弱25.简述碳水化合物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食品化学期末重点简答题(典型题目集锦)

食品化学期末重点简答题(典型题目集锦)

食品化学期末重点简答题(典型题目集锦)1、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答:当食品反复解冻-冷冻后,会使其组织遭到破坏,品质开始变化,原有的营养成分、新鲜度、口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试述蛋白质变性及其影响因素,举出几个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答: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的构象不稳定,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加热、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称为变性;影响因素:物理因素有加热、低温、机械处理、高压、辐射等,化学因素有酸碱因素、金属离子、有机溶剂、有机化合物、还原剂等;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蛋白质变性的例子:面团揉制是通过机械处理使蛋白质变性,加热使鸡蛋清变性凝固等。

4、为何大豆蛋白凝胶的形成需加Ca2+?答:钙离子是大豆蛋白质变性凝固。

5、试述油脂精制的步骤和原理。

答:基本流程:毛油→脱胶→静置分层→脱酸→水洗→干燥→脱色→过滤→脱臭→冷却→精制油。

脱胶工序是将毛油中所含的磷脂等胶质加以去除的过程,这是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共有的工序。

原理是利用磷脂的吸水膨胀产生絮状物与油分开。

脱酸有物理脱酸和化学脱酸两种方法,前者是采用蒸馏的原理,利用脂肪酸与油脂之间的沸点不同,在高温和高真空的条件下,把脂肪酸蒸馏出来除去;后者是采用苛性钠将油中游离脂肪酸皂化分离去除。

脱色主要是采用活性白土(或加一部分的活性碳)以吸附方式去除含在油中叶绿素等色素,及在脱酸中没有完全去除微量磷脂和皂成分。

脱臭原理是利用物质的沸点随着压力和温度的不同变化进行变化,在低压下高温过热使易挥发的物质进行蒸发脱除。

6、油脂氢化的作用是什么?答:油脂氢化是在催化剂(Pt,Ni)的作用下,三酰基甘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

氢化可除臭,使油脂颜色变浅,稳定性增加,改变风味,提高油脂的质量,便于运输和贮存,还可以改变油脂的性质,使液体油脂转变成半固体脂肪或可塑性脂肪。

7、反复使用的油炸油品质降低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长期食用有何危害?答:反复使用的油炸油品质降低,粘度升高,碘值降低,酸价升高,发烟点降低,泡沫量增加,以及产生刺激性气味等变化。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1、试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的关系?(1)Aw与微生物:a、发育所必需的最低水分活度,细菌:0.90~1.0,霉菌:0.80,酵母菌:0.87~0.90 b、所有微生物均不能生长Aw﹤0.6(2)Aw与酶作用:大部分酶失活:Aw﹤0.85;脂肪氧化酶:Aw=0.1-0.3,仍有活力(3)Aw与化学反应速度:降低Aw可以延缓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进行,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维生素的分解,但是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

(4)Aw与食品质构:a、干燥食品理想性质不损失Aw<0.35-0.50;b、干燥食品性质完全丧失Aw>=0.6;c、防止高含水量食品失水变硬。

2、说明Aw=n1/n1+n2公式的含义及用途。

N溶剂的摩尔分数,n1溶剂的摩尔数,n2溶质的摩尔数,Aw与食品组成有关对理想溶液及非电解质稀溶液(M﹤1)通过测量食品的冰点下降,可直接导出食品中其作用的溶质的量n2n2=GΔTf/(1000Kf)其中,G:样品中溶剂的克数,△T:冰点下降℃数f:水的摩尔冰点降低常数(1.86)Kf3、水具有那些异常的物理性质?这些性质与食品贮藏与加工的关系。

异常高的熔点(0℃)、沸点(100℃)、特别大的热容、相变热(熔化、蒸发、升华焓)水具有较大的热传导值、密度较低(1 g/cm3)、冻结时异常膨胀、有特别大的表面张力、介电常数4、你如何理解美拉德反应及其与食品加工与贮藏的关系。

答:①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中的呈色成分种类繁多且十分复杂,这些成分赋予了食品不同的色泽,因加工方法、温度等的不同,美拉德反应会产生从浅黄色、金黄色、浅褐色、红棕色直至深棕黑色等色泽。

②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产物中主要的风味物质有含氧杂环呋喃类、含氮杂环的吡嗪类、含硫杂环的噻吩和噻唑类,同时还包括硫化氢和氨类物质,其中有些能使食品具有迷人的香味,有些则是人们在食品加工和存贮过程中不希望看到的。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化简答题(1)

食化简答题(1)

绪论1.什么是食品化学?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分别是什么?2.试述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食品化学有那些“生长点”?水1.试列举水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功能。

2.简述食品体系中水的存在类型与特点。

3.水的物理性质中有哪些与食品加工有关的?分别有何应用?4.解释:单分子层水、多分子层水、束缚水、毛细管水、截留水。

5.冻结食品对保藏有何不利的影响?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克服不利因数的影响?6.为什么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密切相关?7.解释:水分活度、玻璃态、玻璃化温度、分子流动性、吸湿等温线。

8.说明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如何?9.从Aw与微生物繁殖关系的角度判断以下食品可能受到哪些微生物的侵染:牛奶、肉干、咸蛋。

10.按照食品中水分与其他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强弱可将食品中水分成()和(),微生物赖以生长的水为()。

11.结合水与自由水的区别:a.();b.();c.()12.根据食品中非水组分之间的作用力的强弱可将结合水分成()、()和()。

13.食品中水和非水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有()、()和()。

14.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吸湿等温线都呈()型。

15.食物的水分活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碳水化合物第一次课1.何谓单糖?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单糖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2.单糖有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3.糖醇是单糖被()的产物,功能性糖醇的最主要保健功效是()。

第二次课1.解释: 糖苷、美拉德反应、半缩醛羟基、焦糖化反应、2.简述β—环糊精的结构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有何应用。

3.蔗糖只存在于________中,而乳糖只存在于_________中。

4.低聚糖根据化学性质不同有_______与__________两种。

5.还原糖具有_______现象,能参与______反应,而产生黑色物质。

6.请说明羰氨反应与焦糖化反应的异同点。

7.当糖苷的配基为另一分子糖时,则该糖苷即为()。

8.因为蔗糖结晶而产生的“返砂现象”给食品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第三次课1.试比较单糖与多糖在性质上有何主要异同点。

食品化学简答

食品化学简答

六、简答题1.请解释什么是吸湿等温线?吸湿等温线出现滞后现象的原因?2.如何抑制麦拉德褐变?3.简述油脂自动氧化历程的步骤,并写出影响脂质氧化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淀粉老化及影响因素。

5.影响淀粉水解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6.简述粗蛋白测定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7.蛋白质具有乳化性和起泡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8.简述酶促褐变的机理,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有哪些?9.简述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10.为什么水果未成熟时质地坚硬,随着成熟度增加变软,但有弹性,完全成熟后,变得软烂无弹性?11.矿物质在生物体中有何功能?12.当油脂无异味时,是否说明油脂尚未被氧化?为什么?此时可用何指标确定其氧化程度?如何测定该指标,(用化学方程表示)?13.简述结合水和体相水各自的性质?14.简述乳化剂的乳化作用?15.简述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理(注:各抗氧化机理至少举一实例)?16.简述环状糊精在食品中的作用?17.简述油脂的塑性取决因素?18.简述脂质的功能?19.简述影响蛋白质水合性质的因素?20.简述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Vc的原理?21.简述维生素在加工与贮藏中的变化?22.简述酶促褐变的机理,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有哪些?23.简述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24.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总蛋白的原理?25.影响脂质氧化速率的因素有哪些?26.简述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27.简述淀粉老化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8.护绿的方法有哪些?29.影响VC降解的因素有哪些?30.什么是吸湿等温线?各区有何特点?31.蛋白质中哪些氨基酸含量多时易变性凝固, 蛋白质中哪些氨基酸含量多时不易变性凝固? 并说明理由。

32.防止食品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33.为什么生长着的蔬菜是绿油油的, 而收割放置后就变色?34.简述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防止食品褐变的原因。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

6、酸奶为何粘稠?首先,酸奶是发酵乳制品,是鲜奶灭菌之后接种一定的乳酸菌在一定温度下发酵而得。

乳酸菌发酵产酸,乳中的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凝乳,所以酸奶变稠了。

其次,与固形物含量有关,酸牛奶的蛋白质,脂肪和非脂乳固体含量均高于发酵乳饮料。

再者乳制品中添加的增稠剂,稳定剂等也赋予了酸奶更多的粘稠性和饱满感。

另外,有些乳酸菌本身也具有较高的产粘性,使产品更爽滑细腻。

酸奶的贮存,为防止其后酸化,酸奶的贮存温度是4摄氏度,酸奶中含有活菌,这个温度能够抑制菌的活性,防止其过度发酵,因此酸奶一般在冷藏柜中出售。

0、为什么鸡蛋煮熟以后,为什么会沉入水底因为蛋清本来就是液体,密度近于水,再加上鸡蛋顶部的小室,使得鸡蛋的整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这就是为什么鸡蛋能浮在水面上的缘故。

鸡蛋壳上有无数的小孔,可供鸡蛋呼吸之用。

鸡蛋壳表面还上有一层可溶于水的胶状物质,正是这一层胶状物质使得细菌和水无法进入,鸡蛋在被生下来以后才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新鲜。

在鸡蛋被烧煮的时候,鸡蛋内部的蛋黄蛋清受热膨胀,鸡蛋内部的气体被从鸡蛋表面的小孔排出。

由于鸡蛋在煮的时候鸡蛋壳表面的胶状物质溶于水中,使得鸡蛋壳表面的小孔变大,水可以自由进出。

当鸡蛋在冷水中冷却的时候,蛋黄蛋清冷却收缩,水就会进入鸡蛋,使得鸡蛋壳内有了不少的水,这就增大了鸡蛋的密度,使得鸡蛋沉入水底。

即使把煮熟的鸡蛋立即从热水中取出,冷却后再次放入水中,开始鸡蛋还能浮在水上,但能看见鸡蛋表面出现很多气泡,不一会就沉入水底。

7、面包和饼干对面筋蛋白要求为何差别很大?一般而言,要做面包就需要较高面筋含量的粉;要做蒸煮类食品,如馒头、水饺就选择中筋偏高点的;做发酵饼干需要中筋粉;而做酥性饼干低筋就行。

不同食品对应不同面粉,主要是关系到成品的外形、起发与口感。

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它们的成分里面的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比例的不同而分类的。

高筋面里面麦谷蛋白含量高,在发面过程中对气泡的包裹强,食品成品口感好,有嚼劲。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

1 简要概括食品中的水分存在状态。

食品中的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其中,结合水又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可根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2 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⑵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

3 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αW差异。

⑴在冰点温度以上,αW是样品成分和温度的函数,成分是影响αW的主要因素。

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αW与样品的成分无关,只取决于温度⑵食品冰点温度以上和冰点温度以下时的αW值的大小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⑶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的αW不能用来预测冰点温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αW。

4 MSI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的关系曲线。

意义在于:⑴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αW有关;⑵配制混合食品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的转移;⑶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的必要性;⑷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⑸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的含量关系。

5 滞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产生滞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⑴解吸过程中一些水分与非水溶液成分作用而无法放出水分;⑵不规则形状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部位,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汽压;⑶解吸作用时,因组织改变,当再吸水时无法紧密结合水,由此可导致回吸相同水分含量时处于较高的αW;⑷温度、解吸的速度和程度及食品类型等都影响滞后环的形状。

食品化学专业课简答题总结

食品化学专业课简答题总结

食品化学简答题一、绪论1.食品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定义:论述食品的成分和性质以及食品在处理、加工和贮藏中经受的化学变化。

研究内容: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等。

二、水1.结合水、自由水各有何特点?结合水:-40℃不结冰;不能作为溶剂;100C时不能从食品中释放出来;不能被生物利用;决定食品风味。

自由水:0℃时结冰;能作为溶剂;100℃能从食品中释放出来很适于微生物生长和大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但与食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

2.分析冷冻时冰晶形成对果蔬类、肉类食品的影响对于肉类、果蔬等生物组织类食物,普通冷冻(食品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降温时间超过30min)时形成的冰晶较粗大,冰晶剌破细胞,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流,导致营养素及其它成分的损失;冰晶的机械挤压还造成蛋白质变性,食物口感变硬。

速冻。

为了不使冷冻食品产生粗大冰晶,冷冻时须迅速越过冰晶大量形成的低温阶段。

在几十分钟内越过-3.9~0℃。

冷冻食品中的冰晶细小则口感细腻(冰淇淋),冰晶粗大则口感粗糙。

3.水与溶质相互作用分类偶极-离子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疏水水合作用、疏水相互作用。

净结构形成效应:在稀盐溶液中,一些离子具有净结构形成效应(溶液比纯水具有较低的流动性)这些离子大多是电场强度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或多价离子。

如:Li+、Na+、Ca2+、Ba2+、Mg2+、Al3+、F-、OH-等。

主要是一些小离子或多价离子,具有强电场,所以能紧密地结合水分子。

那么这些离子加到水中同样会对水的净结构产生破坏作用,打断原有水分子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连的结构,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与水分子形成的结合力更强烈,远远超过对水结构的破坏,就是说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整体来说,使水分子与水分子结合的更紧密,可以想象,这些水流动性比纯水流动性更差,因为拉的更紧,堆积密度更大。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问答题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

其各自特点如下:(1)自由水(束缚水,化学结合水)可分为单分子层水,多分子水层水。

作用力:配位键、氢键、部分离子键。

特点:在-40℃以上不结冰,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

(2)自由水(体相水,游离水,吸湿水)可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截流水、自由水)。

作用力:物理方式截留,生物膜或凝胶内大分子交联成的网络所截留:毛细管力。

特点:可结冰、溶解溶质、测定水分含量的减少量、可以被微生物利用食品中的水分活度Aw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为了说明吸湿等温线的内在含义,并与水的存在状态紧密联系,可以将其分为Ⅰ、Ⅱ、Ⅲ区:Ⅰ区A w=0~0.25约0~0.07g水/g干物质作用力:H2O离子、H2O偶极、配位键。

属单分子层水(含水合离子内层水),不能做溶剂,在-40℃以上不结冰,与腐败无关Ⅱ区A w=0.25~0.8(加Ⅰ区,<0.45H2O/g干)作用力:氢键:H2O-H2O、H2O-溶质。

属多分子水层水,加上Ⅰ区约占高水食品的5%,不做溶剂,-40℃以上不结冰,但接近0.8(A w)的食品,可能有变质现象。

Ⅲ区新增的水为自由水,(截留+流动)多者可达20H2O/g干物质;可结冰,可作为溶剂。

划分区不是绝对的,可有交叉,连续变化。

食品中水分活度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如何?(1)A w与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水,适宜的的A w一般情况如下:A w<0.90 大多数细菌不能生长<0.87 大多数酵母菌不能生长<0.80 大多数霉菌不能生长0.8~0.6 耐盐、干、渗透压细菌、酵母、霉菌不能生长<0.5 任何微生物均不能繁殖(2)A w与酶触反应水可作为介质,活化底物和酶A w<0.8 大多数酶活力受到抑制=0.25~0.3 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抑制或丧失活力而脂肪酶在A w=0.1~0.5仍保持其活性(3)A w与非酶褐变A w<0.7 A w升高,速率升高A w=0.6~0.7 A w最大A w>0.7 A w降低(4)A w与脂肪氧化酸败影响复杂:A w<0.4 A w升高,速率下降A w>0.4 A w升高,速率升高A w>0.8 A w升高,速率升高(5)A w与水溶性色素分解,维生素分解A w升高,分解速率升高什么叫淀粉的糊化,糊化的本质是什么,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试指出食品中利用糊化的例子。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

水分1 简要概括食品中的水分存在状态。

食品中的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或称游离水、体相水)和结合水(或称束缚水、固定水)。

其中,结合水又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可根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但强调的是上述对食品中的水分划分只是相对的。

2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⑵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

3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αW差异。

在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αW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⑴在冰点温度以上,αW是样品成分和温度的函数,成分是影响αW的主要因素。

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αW与样品的成分无关,只取决于温度,也就是说在有冰相存在时,αW不受体系中所含溶质种类和比例的影响,因此不能根据αW值来准确地预测在冰点以下温度时的体系中溶质的种类及其含量对体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在低于冰点温度时用αW值作为食品体系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理变化的指标,远不如在高于冰点温度时更有应用价值;⑵食品冰点温度以上和冰点温度以下时的αW值的大小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⑶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的αW不能用来预测冰点温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αW。

4MSI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MSI即水分吸着等温线,其含义为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的关系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食品的主要化学组成,主要营养素有那些?分为天然成分和非天然成分,天然成分包括无机成分(水、矿物质)和有机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化合物、维生素、色素、呈香和呈味物质、激素、有毒物质),非天然成分包括食品添加剂(天然来源的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质(加工中不可避免的污染物质、环境污染物质)主要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2试从β-环状糊精的结构特征说明其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整体上看环状糊精是亲水的,但是,由于环的内侧被C —H 所覆盖,与外侧羟基相比有较强的疏水性。

当溶液中同存在亲水和疏水物质时,疏水物质则被环内疏水基团吸附而形成包含化合物。

A.食品保鲜B.除去食品的异味C.作为固体果汁和固体饮料酒的载体D. 保持食品香味的稳定E 、保持天然食用色素的稳定。

3简述从淀粉为原料制备果葡糖浆(高果糖浆)的工艺过程及所使用的酶 答:商业上采用玉米淀粉为原料,首先使用-淀粉酶淀粉水解,液化淀粉,使其粘度迅速下降,再用葡萄糖淀粉酶进行水解,得到近乎纯的D-葡萄糖后,最后使用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异构成D-果糖,最后得到58%D-葡萄糖和42%D-果糖组成的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的D-果糖含量达到55%,它是许多软饮料的甜味剂。

4叙述影响水果、蔬菜组织呼吸的因素答:1)温度:选择贮存温度时应与各种水果蔬菜保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低适宜温度相2)湿度:通常情况下,保持水果蔬菜的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0%-90%3)大气组成的影响:减少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可以保持水果蔬菜的新鲜状态。

4) 机械损伤及微生物感染5)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呼吸强度的关系,趋向成熟的果蔬呼吸强度低5写出EMP 途径的总反应式C 6H 12O 6+2NAD +2H 3PO 42AD P 2CH 3CO C O OH +++2(NAD H+H +)2AT P +4 6为什么过氧化物酶可以作为果蔬热烫是否充分的指标果蔬加工中热烫的主要目的是使其本身的内源酶失活,以免这些酶引起果蔬色泽和风味的变化。

将过氧化物酶作为果蔬热烫是否充分的指标是因为:(1)过氧化物酶是非常耐热的酶,过氧化物酶失活意味着其它酶也已经失活;(2)过氧化物酶广泛存在于果蔬中,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含有过氧化物酶;(3)过氧化物酶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均很方便、快速。

7写出TCA 循环的总反应式24226CH 3COSCoA CO 2ATP FADH 2(NADH+H +)+++48 为什么亚油酸的氧化速度远高于硬脂酸答:因为亚油酸是不饱和脂肪酸,硬脂酸是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就很容易发生自动氧化和光敏氧化,而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才发生显著的氧化反应。

9酶催化作用的特点是什么1) 高度的催化性 2) 高度的专一性3) 酶活性的不稳定性 4)酶活性的可调节性10写出EMP -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C 6H 12O 62H 3P O 4+++2AD P 2CH 3CH OHC O OH 2ATP EMP 乳酸发酵211简述影响味觉的因素 1)呈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2)温度,最佳的味觉温度是10-40度3)风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味的对比、味的相乘、味的拮抗和味的变调12叙述采摘后果蔬的成分在成熟过程中发生哪些变化 1)糖类物质的变化:淀粉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升高2)蛋白质的变化:分解为氨基酸3)色素物质的变化:叶绿素减少,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加 4)单宁类物质的变化:北氧化,含量在降低,水果的涩味降低5)果胶物质的变化:果胶质降解,水果变软,风味变佳6)芳香物质形成:赋予果蔬类物质特别的香气7)VC 变化:成熟期间大量积累,但是在储存中会降解,因此从营养学角度说,果蔬不宜久贮,尤其是蔬菜8)有机酸的变化:成熟过程中在降低13、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特点结合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不能结冰;不能做溶剂;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自由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能结冰;能做溶剂;能被微生物利用;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14、简述油脂精炼的步骤简述油脂精炼的步骤(1)沉降和脱胶(沉降去掉油中杂质)(脱胶主要是指脱去磷脂)(2)脱酸(中和法脱去脂肪酸)(3)脱色(吸附除去色素)(4)脱臭(减压蒸馏除去异味)15、简述促进和抑制钙吸收的因素促进钙吸收的因素:(1)维生素D (2)蛋白质(3)乳糖抑制钙吸收的因素(1)草酸(2)植酸(3)脂肪酸16、酶最适温度和稳定温度范围最适温度:酶发挥最大反应速度的温度。

稳定温度范围:在一定实践和一定条件下,不使酶变性或极少变性的温度范围。

17、三羧循环的生物学意义1)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2)是糖、脂、蛋白质等物质代谢和转化的中心枢纽3)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4)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18、EMP-TCA的总应式EMP-TCA的总应式:C6H12O6___EMP-TCA__6CO2+4ATP+2FADH2+10(NADH+H+) 19、亚硫酸盐的漂白作用机理有(1)使有色物质还原为无色物质,而使食品褪色;(2)使氧化酶失活而防止酶促褐变;(3)能抑制Maillard 反应。

20、试述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试述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

(1)生物合成(2)酶促反应(直接酶作用)(3)氧化作用(间接酶作用)(4)高温分解作用试论述在绿色蔬菜罐头生产中护绿的方法及机理。

1、试论述在绿色蔬菜罐头生产中护绿的方法及机理。

护绿方法及其机理:(1)加碱护绿叶绿素在碱性环境中稳定;如果碱性高生成叶绿酸的钠盐和钾盐也是绿色。

(2)高温瞬时灭菌高温使叶绿素中的酯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醇、甲醇及水溶性的叶绿酸,该酸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同时高温钝化叶绿水解酶,使其失去活性,防止叶绿素的水解。

(3)加入铜盐和锌盐用硫酸铜处理,能形成稳定的铜叶绿素,可使其保持绿色21、简述造成维生素损失的加工方法(1)清洗和整理(2)热处理(3)脱水(4)辐射(5)碾磨22、矿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矿物质又称为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根据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可以分为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从食品和营养的角度又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

23、简述油脂的提取方法(1)压榨法(2)熬炼法(3)浸出法(4)机械分离法24、矿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又称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根据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从食品和营养的角度,一般把矿物质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

3、EMP途径的总反应式、C6H12O6+2NAD++2ADP+2Pi ⇒2C3H4O3 +2NADH+2H++2ATP+2H25、丙酮酸的去路、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无氧氧化生成乙醇或者乳酸;有氧氧化生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

26、试述味的相互作用味的对比;味的拮抗;味的增强;味的变调27、对酶活性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对酶活性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

28、最适pH和稳定的pH范围能使酶保持最大活力的pH称为酶最适pH。

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酶分子空间结构保持恒定,酶活性不损失或者极少损失的pH范围,称为酶的酸碱稳定范围。

29、防止叶绿素损失的护绿方法防止叶绿素损失的护绿方法(1)加碱护绿(2)高温瞬时灭菌(3)加入铜盐和锌盐30简要说明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的水解模式和它们的水解产物α—淀粉酶迅速地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α—1,4—键,使分子量迅速下降,粘度减小(称液化作用),对支链淀粉的最终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和异麦芽糖,因它不能水解α—1,6—键。

该淀粉酶活性与钙离子有关β—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逐个切下麦芽糖分子,它也不能水解α—1,6—键,并且不能超越α—1,6—键,因此仅能切下分支点以外的部分,产生相当于枝键淀粉总量50%—60%的麦芽糖,剩余部分为界限糊精。

作用不需要辅助因子。

葡萄糖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切下一个个葡萄糖分子,它既能水解α—1,4—键,也能水解α—1,6—和α—1,3—键,因此作用于直链和枝链淀粉时,将它们全部水解为葡萄糖。

31、试述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的作用特点?试述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的作用特点?答:(1)α-淀粉酶的作用特点:①内切酶②它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水解α-1,4-糖苷键,但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2)β-淀粉酶的作用特点:①外切酶②它能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水解α-1,4-糖苷键,但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③将切割下的α-麦芽糖转变成β-麦芽糖(3)葡萄糖淀粉酶的作用特点:①外切酶②不仅能水解α-1,4-糖苷键,还能水解α-1,6-糖苷键和α-1,3-糖苷键③将葡萄糖由α型转变成β型。

异淀粉酶的作用特点:内切酶,水解支链淀粉或者糖原的α-1,6糖苷键。

1、食品中嫌忌成分产生的途径有哪些?4、高温油脂会发生哪些变化?1、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有何特点?酶催化作用的本质是什么?2、简述动物宰杀后,内的成熟过程。

3、酶促褐变有哪三要素?易发生酶促褐变的食物有哪些?如何防止酶促褐变?2、简述生物氧化过程中,水、CO2、ATP的生成方式。

32叙述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作用;简述它们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及其预防措施(1)亚硝酸和亚硝酸盐的作用:1)肉制品护色2)肉制品防腐3)赋予肉制品特殊的风味(2)毒害作用:亚硝酸盐可与肉制品中的氨基酸反应形成亚硝基化合物,尤其是亚硝胺和N-亚硝胺,具有致癌性和致畸性。

(3)预防措施:1)改变饮食习惯2)少使用氮肥,推广使用钼肥3)改变食品加工方法4)食品加工时加入还原剂和抑制剂,如抗坏血酸)、维生素E,酚类化合物,平时多吃些水果(如猕猴桃),喝茶等可预防亚硝酸和亚硝酸盐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作用。

33、酶分为几大类?写出各大类的反映通式。

氧化还原酶类:AH2+B→A+BH2转移酶类:A-R+B→A+B-R水解酶类:AB+H2O→AOH+BH裂合酶类:AB→A+B异构酶类:A→B合成酶类:A+B+ATP→AB+ADP+P i34、简述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所以反应条件非常温和。

生物氧化是经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逐步进行的,能量也是逐步释放的。

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通常都是先贮存在高能化合物中,通过高能化合物再提供给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35、什么是必须氨基酸?分别有哪几种?人和动物体内所需的氨基酸,,很多可以由另一种氨基酸在体内转变而取得。

但也有一些在人体内不能合成,而只能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它们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人体必需氨基酸有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36试述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