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

★专题知识要点

本专题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基本知识梳理

◆梭伦改革

背景

(1)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实行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2)至公元前7世纪末,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内容

(1)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2)政治:改变了贵族政体的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3)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特点:改革带有“折中”色彩,改革中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评价:

①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梭伦被称之为“第一位平民领袖”。

②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③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以财产多少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商鞅变法

背景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功立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什伍组织。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制定秦律,严格刑罚。

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特点: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作用:轻罪重罚,轻视了教化,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失败原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商鞅实行的酷刑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进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内容

(1)经济方面:

①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②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1)政治方面

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吏。

②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3)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行汉制,崇儒学。

历史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②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③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④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

(1)“三冗”问题: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庞大,形成“冗兵”,养兵、养官所需费用、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积贫积弱局面:“三冗”的出现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4)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5)王安石锐意改革并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内容

(1)经济上: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军事上: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高。

(3)政治上: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自救运动。

评价

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是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欧洲的宗教改革

背景

(1)天主教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重要的地位: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受到天主教会的阻挠。

(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概况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①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③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内容: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②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影响:①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②使德国形成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③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提倡自由、平等的宗教精神。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影响:其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欧洲迅速传播。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