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王力主编 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古代汉语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是倒着生的,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
姜氏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到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
如果您要其他地方,我唯命是听。
”姜氏就请求京地,庄公便让段住到那里,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啊。
先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不人合乎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承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怎能避开祸患?”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
假使蔓延,起来就难以设法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既服从庄公,又归属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分属二主的情形,您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假如不想给他,那就请您铲除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的。
”太叔又收两属之地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了廪延一带。
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土地日益扩大,将会得到广大的人民。
”庄公答道:“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人民就不会亲近他,土地扩大了,也必将崩溃。
”太叔修葺城墙,聚集民众,整治铠甲武器,准备步兵、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夫人姜氏也将为太叔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探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日期,就说:“可以(动手)了。
”他命令子封统率战车二百辆,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也背叛太叔段,段就逃到鄢邑,庄公又在鄢邑讨伐段。
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亡到了共国。
鞍之战癸酉这天,齐晋两国军队在鞌地摆开阵势。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古今异义词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古代汉语翻译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为之请制: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2.他邑唯命: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3.今京不度,非制也: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4.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译: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6.不义不暱,厚将崩: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7.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8.段不弟,故不言弟: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9.《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颖孝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
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14),鲜矣。
且夫*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
译文: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
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
古代汉语译文
-- 《古代汉语》全部译文1神话四则1)形天——《山海经·海外西经》可能在战国时代成书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形天与天帝在神威方面进行比斗,天帝弄断他的头,把他葬在常羊山。
于是用乳头作为眼,用肚脐作为口,持盾和戚(类似斧的兵器)挥舞着(继续与天帝抗争)。
2)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传说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孙子。
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与太阳赛跑。
赶上(接近)了太阳,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
到黄河、渭水中去喝水,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喝。
到北边去喝大湖里的水(大泽:神话中的大湖),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邓林(即桃林)。
3)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与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争为帝王,(共工)发怒碰撞不周之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4)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
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
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
(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望采纳!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古代汉语翻译
古代汉语翻译第三章词汇P99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颖考叔(郑大夫)是颖谷(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听到这件事,有东西献给郑庄公。
庄公赏赐给他酒肉,(颖考叔)进食时把肉放在一边。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不曾品尝过君王宫中带汁的肉食,请允许我带回去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偏偏没有!”颖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颖考叔答道:“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达到泉水,从隧道中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既可母子相见,又不算违背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大隧道之中相见,那快乐啊!真是暖融融的。
”姜氏走出隧道进而赋诗:“大隧道之外相见,多么快乐啊!”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像当初一样。
P10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地对唱,栖息在黄河上面的小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望无垠的落叶树木萧萧地落下。
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与“恶”矣。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子天上飞翔,参差舒展翅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又走,不停地走,和你活生生地离别。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古代汉语翻译
楚屈完来盟于师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楚归晋知罃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
这时荀首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君王的恩惠。
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感谢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
古代汉语原文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翻译.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总昰想太多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第一单元1子鱼论战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8),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歼焉(11)。
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3),不禽二毛(14)。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5)。
寡人虽亡国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4)?明耻教战(25),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6),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7)。
三军以利用也(28),金鼓以声气也(29)。
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声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编辑本段]注释(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â这)城县西。
(4)既:尽。
(5)济:渡过。
(6)同(2)。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3)重(chóng从)再次。
(14)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
(15)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一、《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①。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②。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③。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⑤。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⑥。
①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
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
”“则旧以燕燕为两燕及曲为重言之说者,皆非也。
”又“差池”,曰“当专以尾言,燕尾双岐如剪,故云‘差池’耳”。
按依此说,古称燕为燕燕,不必特指双燕。
不过诗中之燕燕不妨仍指双燕,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仓庚于飞”(《豳风·东山》),皆非以一鸟为言。
②毛传:“之子,去者也。
归,归宗也。
远送过礼。
于,於也。
郊外曰野。
”陈奂曰:“‘于’训‘於’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
‘于归’,往归;‘于野’,於野也。
‘於’犹‘之’也。
”③飞而下曰颃,飞而上曰颉。
颉颃,即顾盼翱翔。
④将,朱熹曰“送也”。
伫立,毛传曰“久立也”。
⑤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
”⑥毛传:“仲,戴妫字也。
”范处义曰:“先君,庄公也。
寡人,庄姜自谓也。
《周官》六行信于友为任(按《周礼。
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郑注“任,信于友道”),庄姜谓仲氏于我相信如友,故曰‘任只’,且称仲氏之德塞实而无伪,渊深而不流,温和惠顺,终始如一,既能自善自谨其身,又当不忘先君,有以助我,相诀之辞如此,冀仲氏不遐弃也。
”但“先君之思”,也可以解作是戴妫对庄姜的临别赠言。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
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
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
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
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
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
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古代汉语》重点原文及翻译
《燕昭王求士》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燕昭王收回燕国后即位,降低身份用贵重的礼物来召集贤能之士,想依靠他们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所以去拜见郭隗(wei三声)先生说:“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齐国凭借我国的动乱而偷袭击破燕国,我十分知道燕国国小力少,不足够报仇。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然而如果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一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
冒昧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郭隗先生对答说:“成就帝业的人把贤士当做老师与之相处,成就王业的国君把他们当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做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国君把他们当做臣相处,亡国之君把他们当做奴役相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方法啊。
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三年不能得。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_翻译
墨子【非攻】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古书文言文及在线翻译
昔桃花源,位于武陵西南,林深时见鹿,草长映日红。
渔人闲居,偶至其地,迷不知返。
既出,不复得路,遂与世隔绝。
既至其中,见田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嗟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桃花源记》【在线翻译】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Peach Blossom Spring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Wu Ling. The forest was deep, and occasionally there were deer to be seen; the grass was long, and the sun was reflected in red. A fisherman, idly dwelling there, happened to come upon this place and became lost, never to find his way back. After leaving, he could no longer find the path, and thus became isolated from the world.Upon reaching there, he saw the fields were level, the houses neat, with good fields, beautiful ponds, mulberry trees, and bamboo. The roads were crisscrossed, and chickens and dogs could be heard. The people there came and went,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and both men and women dressed like people from outside.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all lived in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When they saw the fisherman, they were greatly surprised and asked where he had come from. He answered fully. They then invited him back to theirhomes, where they set out wine and killed chickens for a meal. When the villagers heard about this man, they all came to inquire. They claimed that their ancestors had fled the chaos of the Qin Dynasty, led their families and villagers to this secluded place, and had not returned since, thus becoming separ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They asked what era it was now, and they did not even know about the Han Dynasty, let alon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fisherman told them about what he had heard, and they all sighed in sorrow. The others also invited him to their homes, where they offered wine and food. After staying for several days, he took his leave. The people there said, "It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told to outsiders."After leaving, he found his boat and helped himself back along the path, marking his way at every turn. When he reached。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
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
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
”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
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
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
古代汉语1 课文翻译
1.《自更》翻译:想要取得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取得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所以天子建立辅佐之官,设立师保之位,用它来检举过错。
人本来就不善于自己认识过错,君主就更为严重。
可见国家的存亡安危,不要到外面去寻求〔原因〕,而要致力于认识自己。
尧时设有进谏的鼓,舜时设有提意见的木牌,商汤时设有伺察君主过失的臣,武王时设有警戒君主要谨慎的小鼓,〔这样做〕还恐怕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如今〔君主〕的贤能比不上尧、舜、商汤和武王,而且还有掩饰自己过错的办法,这么一来,从哪里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呢?楚成王和齐庄公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杀,吴王和智伯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灭亡,宋和中山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消灭,晋惠公和赵括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俘虏,同样,钻荼、庞涓和太子申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身死,所以说在失败中没有什么比不认识自己过错更大的了。
范吉射逃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得到范氏家钟的人,想要背起钟来就跑,可是钟大背不起来,就用椎把它砸碎,于是钟发出鍠的一声巨响,他害怕人家听到而从自己这里夺走钟,便急忙掩盖自己的耳朵。
不愿人家听到是可以的,也烦恶自己听到就荒谬了。
做国君的而烦恶听到自己的过错,不是象掩耳盗钟这件事吗?烦恶别人听到自己的过错还算可以,〔而烦恶自己听到自己的过错就荒谬了。
〕魏文侯宴请群臣,让所有大夫都要评论自己。
于是〔有的谈仁厚,有的谈他重义〕,有的谈他明智。
临到公叔痤,公叔痤说:“您是不好的君主。
取得中山的土地,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把他封给您的儿子,由此可知您是不好的君主。
”魏文侯听了不高兴。
从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见此光景,公叔痤快步走了出去。
按次序临到翟黄,翟黄说:“您是贤德的国君。
我听说他的君主贤德的,那么他的臣属说话就直爽。
如今公叔痤说话直爽,因此,就知道您贤德。
”文侯高兴说:“〔任座〕能够返回吗?”翟黄回答说:“为什么不能够呢?我听说忠臣能竭尽他的忠诚,而不敢迴避死亡。
古代汉语全文及翻译
《夫子至于是邦也》【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性得到的。
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法吧!”《贫而无谄》【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其斯之谓与: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译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哀公问社于宰我》【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站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古代汉语课文及翻译
第一单元神话四则形天——《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形天与天帝在神威方面进行比斗,天帝弄断他的头,把他葬在常羊山。
于是用乳头作为眼,用肚脐作为口,持盾和戚(类似斧的兵器)挥舞着(继续与天帝抗争)。
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传说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孙子。
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与太阳赛跑。
赶上(接近)了太阳,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
到黄河、渭水中去喝水,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喝。
到北边去喝大湖里的水(大泽:神话中的大湖),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邓林(即桃林)。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与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争为帝王,(共工)发怒碰撞不周之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
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孙膑》翻译孙子死后,隔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孙膑。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
他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得以成为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
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
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超过自己,嫉妒他,就根据法律动刑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
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赛马,下很大的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你取胜。
”田忌信以为然,与齐王和贵族子弟们比赛下了千金的赌注。
到临场比赛,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让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次比赛完了,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终于赢得了齐王千金赌注。
于是田忌就把孙子推荐给齐威王。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做老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
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
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
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
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
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
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
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向好的方向引导。
兵法上说:“用急行军日行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日行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
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逃跑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
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
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
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告诉左右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向他的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自己告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
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
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
"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
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
"太后说:"可以。
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
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
"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
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
'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
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季氏将伐颛臾》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作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贫困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