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1cccbf1da8114431b90dd8c2.png)
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 常在菜地里用生火产生浓烟的方法防止大面积 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D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 冻害 D、浓烟可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D
大气 水平 运动
1004 1006 1008
G
B
冷却
D
A
受热
G
C
冷却
1010 hpa
一、热力环流 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
G
D
D
G
D
G
G
D
海风
陆风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山谷间的热力环流 (山谷风)
G
D
G
教材P33“活动”
D D G D G
G
D
G D
谷风
活动: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 1270C,夜晚则降到-1830C,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无 法想象的。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
没有大气的月球情况 有大气的地球的情况
大气 上界
气压 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
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 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固体杂质
高度(千米)
140 120 100 80 60 40 平流层 20 0 -100 -50 0 对流层 50 100 高层大气
温度(℃)
太 阳 辐 射 大气反射 地 面 吸 收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43c657f0910ef12d2af9e756.png)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C )
A.春季
C.白天
B.秋季
D.黑夜
例: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 热力
环流,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地面受热不均 。
(2)B、D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_ B ;A、E两处
吸收和 反射等 大部分太 阳辐射到 达地面
热过程
最后结果:地面是
大气的直接热源
垂直运动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
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 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的( C )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B ) A.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 B.海陆风 D.山谷风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二氧化碳、水汽 云层(对流层大气)
地面吸收、升温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对气温产生什么影响?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
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较高。 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云量少,云层薄,
大气逆辐射弱。
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 A ;E、F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
______ E ;A、C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 C 。
(3)如果此处代表城市与郊区的环流,那么A、B、C 三处为城市的应该是_____ A 。考虑到城市风所携带的
污染物对郊区的影响,卫星城应建在_____________ 城市热岛环流
之外。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https://img.taocdn.com/s3/m/22ece598a6c30c2258019e8d.png)
2比海洋增温快,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
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 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 形成
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海风
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 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
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考点一线串]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 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指点迷津] (1)图中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图
中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 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 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响时
夹角 压;南半球反之
图示
[技法一招鲜]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 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 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bpa):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17258c1ed9ad51f11df209.png)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气受热的根本来源。
(1)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大气的削弱作用:①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③散射:空气分子和较小尘埃(有选择性):散射可见光中的蓝紫光。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较大的尘埃:散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如: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2)地面吸收及地面辐射:①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主要以长波的形式向上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辐射又叫长波辐射。
②注意不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而是地面辐射。
(3)大气升温及大气逆辐射: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但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1)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2)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3)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回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4)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能增强回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5)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也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等(6)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温度在14点前后最高,日出前温度最低。
(7)阴天与晴天对比:阴天的最高温较低,因为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阴天的最低温较高,因为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晴天反之即可。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9945a9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b.png)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洋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3)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4)地面长波辐射是对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补充: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二、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2)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降,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3)大气热环流形成的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4)形成过程:a) 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地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 B、F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两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c) 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5)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
补充: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等压面:高压凸,低压凹,气压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出现差异→空气水平运动2.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热岛环流①形成原因分析: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多。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工业交通发达,生产生活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3510da2565ce0508763213f9.png)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点击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
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
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2、大气的垂直分层:(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
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
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
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
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
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
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
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3c41c191336c1eb91b375d00.png)
热力环流的实例之二:山谷风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山顶
高气压
山谷
白天:谷风
山地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实例之二:山谷风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山顶
低气压
山谷
夜晚:山风
山地热力环流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热力环流的实例呢?
1.无论白天或晚上,城市和郊区的冷 热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A 7.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
压高于P地。 N地风向为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8.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读 图回答 。
A 1)O、P两点的温差最
大可超过
A.4℃ B.3℃
C.2℃ D.1℃
2)若只考虑温度因素, 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学以致用 下图示意上海某年的风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这 一 年 上 海 的 最 大 风 频 风 向 是 ______ , 一 般 出 现 在 ________(夏、冬)季。 (2)如果仅考虑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上海的石化工业应分布在城 市 的 ________ 郊 外 , 这 是 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东南风 夏 (2)西南 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上 风向
大气辐射 Ⅲ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 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7af751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6.png)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特别提醒(关注右图4个关键点)①气压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上升而降低(高空气压总比近地面气压低;高压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在同一水平上比较)②等压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在同一高度,等压面向上凸为高气压区,向下凸为低气压区③建立气温、气压、等压面弯曲的关联。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④热力环流形成的实质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地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与水面之间、裸地与绿地之间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热力环流①海陆风:“海陆风”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海边,存在于海洋和陆地之前的风,其实海陆风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在较为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之间,都有类似的现象。
海陆风示意图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水域)和陆地的比热不同,海水比热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小,升温和降温都较快。
白天,陆地和海洋共同升温,陆地比热小,升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高,在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晚上,陆地和海洋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第11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11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29ed7ae89b89680203d82586.png)
雅安自古多雨,有西蜀天漏之说,俗语“雅无三 日晴”,号称雨城。雅安雨日多,其降雨有70% 以上发生在夜间,简要说明雅安多“夜雨”的原 因。
雅安位于山间盆地,夜晚, 山顶降温快,冷空气沿着 山坡滑入盆地底部;盆地 暖空气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3)城市风
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 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 天 (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 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 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 分积累。
Hale Waihona Puke 读黑龙江省某地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1)山顶与山谷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 (2)图乙表示的是
,试分析原因。
(冬、夏)季的气温日变化,请说明判断依据
(4)逆温与空气污染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但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 象,称为气温逆温,简称逆温。出现逆温 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 层。如下图
高度m
高度m
温度℃
正常现象
逆温现象
温度℃
4.昼夜温差的大小 陆地与海洋;晴天与阴天;裸地与林地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 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结论 应用 定义
热力环流
过程 结论 实例
一、大气受热过程
1.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大气 反射 大气 吸收 太阳 辐射 大气 吸收 太 阳 辐 射 向上的 大气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 辐射
大气 逆辐射 地面
2.结论: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2)波长: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3beee6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6.png)
山谷风的形成
白天,山坡上的暖空气上升并在山顶附近聚集形成高压区,而谷底的冷空气则沿山坡下 滑并在谷底附近聚集形成低压区。这种压力差异导致空气在山谷内产生流动,形成山谷 风。夜间则相反,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至谷底形成高压区,而谷底的暖空气上升
并在山顶附近聚集形成低压区。
04
天气系统类型与特点
锋面系统类型及天气特点
地面辐射原理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 递能量,称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 接热源。
地表温度
地表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
地表性质
不同性质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 同,从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如沙漠地区地表反 射率高,地面辐射弱。
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关系
02
01
等压面的判读
等压面向上凸出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下凹陷的地方为低压区。在近地面,气温高处 等压面向下凹陷,气温低处等压面向上凸出。
易错易混点辨析澄清
大气逆辐射与温室效应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方向始终与地面辐射相反,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 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温暖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03
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 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对大气温度产生重 要影响。
案例分析: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等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并 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由于城市地 表性质改变,反射率降低,吸收率增加,使得城 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乡村地区,形成城市热岛 效应。
学案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学案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fed6591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3.png)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A 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④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⑤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思维活动1.“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⑥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冷热状况:M⑦受热,N⑧冷却。
(2)气压高低:A⑨低压,B⑩高压,C⑪低压,D⑫高压,E⑬低压,F⑭高压。
思维活动2.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活动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30803e01ddccda38366baf01.png)
2、风压定律:
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
相关考点07年宁夏
11、图5位北半球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若 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知识梳理: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紫外线(短波) 有选择性,
对可见光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长波) 吸收少
反射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
水滴
空气分子、 蓝紫光最易
微小尘埃
7、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
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表示正确的是( A )
8.下图中M、N、E、F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D )
A.E C.M
B.F D.N
3、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1)海陆风
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2)城市风
郊区
气 流 上 升
热
市区
郊区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51-52相关内容,
③逆温现象是一种气候资源。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多年 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 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 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
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 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https://img.taocdn.com/s3/m/22fee37083c4bb4cf7ecd191.png)
2
3
4
5
6
7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二、大气垂直分层 三、气温和等温线
8
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作用
太
阳
辐
射向宇宙空间
射
地 面 削弱作用、 水
收
汽
)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垂直分层、气温、逆温、等温线 2、热力环流: 气压、等压面、垂直气流、等压线、风、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风向、风力、“三力” 3、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 4、季风环流: 季节性高低压中心、冬夏季风
22
微专题:气温
1、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2、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 3、等温线图图的判读。 4、气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
时
间 气温的年较差 变
气 温
化 气温的年际变化
的
时 空
空 气温的垂直分布
分间
布变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逆温形成、影响
化
气温的水平分布
(根本热源)(直接热源)
拓展: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 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主要 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一直没 有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最低。
大气受热、热力环流、风
![大气受热、热力环流、风](https://img.taocdn.com/s3/m/2204dc2943323968001c920f.png)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基础自主梳理
要点归纳探究
随堂训练提升
【典题例析1】
(2015·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
基础自主梳理
在密封的长方体容器内放入两个碗,一个碗内放入热水,另一个
碗内放入冰块,从容器上方一小孔放入一支点燃的香。据此完成 7题。 7.关于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且气压较低
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且气压较高 C.近地面气温低,该地近地面等压面向高空凸出 D.近地面气温高,该地的高空等压面向地面凸出
基础自主梳理
要点归纳探究 要点归纳探究
随堂训练提升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
(时段)。
基础自主梳理
要点归纳探究 要点归纳探究
随堂训练提升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
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
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 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甲、乙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
要点归纳探究
随堂训练提升
(hPa) 100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4
水 平 气 1006 压 梯 度 1008 力
1010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998 998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hPa)
水 平 气 压 梯 度 力
基础自主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
(4)
风的形成 (二)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个直接原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 梯度力; 两种风:高空中的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压线, 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 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1)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 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③ B.④ C.⑤ D.⑥ (2)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高空, 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③ B.⑧ C.⑦ D.②
B, A
【例题3】(07 广东文综)下图是某时刻地面气压 (百帕)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是 ( )
A. B. C. D.
甲地气流下沉 丁地出现暴风雪 丙地气压梯度力最大 乙地是高气压中心
4.右图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 的正确排序是( )
5.读“北京市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的气 温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月9日白天与黑夜的气温都比3月8日低 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 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 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答案]
(1)A
(2)D
第二部分:大气的运动
【考纲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要求】:熟练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 能说出它们的成因和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如何判断气压的高低?
【基础训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1 4 2
等压面
2000米
图5 图6 (6).由图5和图6可知 A. 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 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 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 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答案】6.C (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6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7.C
ab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短, 等量太阳辐射能A、B两幅布面积小,地面接受的
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
1.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 ①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D ②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③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④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2.【2011·北京丰台期末】图5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 温度变化图,图6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第一部分:大气的热力状况
【考纲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力要求】:理解热量在大气、地表之间的转换 过程,并能运用原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 阳 辐 射
地
大气上界
大气反射
面
吸 收
大气散射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
( 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A 受热
B 冷却
地面
1、3、4、2 (1)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___________
(2)A、B哪受热,哪冷却? (3)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 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例题1】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 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以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图一
【例题2】右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 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 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 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2)题。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 大气”
“大气还 大地”
从A、B两幅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 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________,被大气削弱的 越____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________,等量 的太阳辐射散布在不同的ab和ac两地区,太阳高度角 ________的地区,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例题1】热岛温差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 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图中可得到正 确的信息是,某热岛强度( )
A 夏季大于冬季 B 午后大于夜晚 C 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D 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例题2】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 为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地。 (4)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5)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 (1)甲>乙>丙>丁 (2)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1)~(2)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 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 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川盆地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相比年均温高,其原因 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地 面 吸 收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吸收
大 气 逆 辐 射 射向地面
大 气 温 “太阳暖大地”
地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应用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保温作用较强。 如: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 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 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 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 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 射强,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