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习俗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和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 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2)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3)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系统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快 速发展 (6)民航: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30年代中期 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各 省通航
A.缔结婚约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西式婚礼取代了传统婚礼 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尝试命题
3.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 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27 43 提问人 某君 某君 友人 籍贯 广州 烟台 提问内容 请问照相新法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 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回答要点 详细介绍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D.②③④
知识运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上 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 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 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 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 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 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 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 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呢?说出你的依据。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尝试命题 2. “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 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 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 乃夫妇交楫。礼成即退,殊为简略。” ------《王韬日记》,1859年4月13日 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人行西式婚礼的最早记录。材料 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是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1
从贫困走向小康: 阿福的故事——
童年时: 一个红薯一
条命 年轻时:
一碗米饭一 段 年情老时: … (结…局由你创造)
2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3
小康的标准: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
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是:食品支出
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年 份 1957 1978 2001
60%以上为贫穷;收入(元) 222 343 12086
食物比例 65% 57% 38%
40%-50%为小康; 贫

40%以下为富裕。
为什么会有此变化呢?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家庭富裕
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4
物质生活的变化 文化生活的变化
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5
假如我们每天增加30分钟的话,那么, 你认为如何利用这额外的时间才算最有意义呢?
——脱离物质的操控
6
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改 革 前:“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改革初期:新四件 (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 目 前: 电话、空调、家用电脑、轿车
乐于消费、敢于消费、超 前消费
想一想:你是如何看待 这种消费观念的?
7
想一想
物轻情意重
假如你要送一份礼物给你的 父母、老师、同学、你会挑 选怎样的礼物呢?请说明此
16
家常菜
17
中式早茶
18

西品 式 快 餐
主食
19
酒吧
西餐厅
20
21
小轿车
自行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 摩

22

健身 操曲
唱K
美容美体23
“阿牛,你吃饱了没?”
QQ
通讯发展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案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案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案教案: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3.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1.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2.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引导学生思考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以及可能变化的原因。

Step 2 探究(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进行研究。

2.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选题展开调查研究,了解该社会习俗在民国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传统习惯。

3.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该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例如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等。

4.每个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Step 3 分析(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对各组汇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普遍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Step 4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五、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会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短文,概述该社会习俗的历史变迁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在这个百年风起云涌的变迁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过去的文明遗产,对比现代社会的风俗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风俗发展的展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我国百年社会风俗的演变1. 旧时社会的风俗在旧时,我国社会多为封建社会,社会结构较为保守,社会风俗也较为固定。

传统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等仪式,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往往体现出尊卑有序、尊重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等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思想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3. 当代社会的风俗特点如今的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跨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与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社会制度变革20世纪初至今,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次社会制度变革。

每一次社会制度变革都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到了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制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促进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开始向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

由于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习俗的演变优秀教案

社会习俗的演变优秀教案

社会习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图片)你了解这些社会习俗吗?
学生:略
(一)剪辫放足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缠足好不好,应不应该被废除?
小结: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

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

(二)服饰的变化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思考:与晚清时期相比,民国时期旗袍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说说变化原因是什么。

小结:
1.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

到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

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2.晚清时期女子传统服装为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旗袍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三)礼仪的革新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你知道传统婚姻的六仪之礼有哪些吗?(展示相关资料。


小结:
1.民国政府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称“先生”或“君”。

2.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

总结:男子剪发辫、易服饰、禁止女子缠足、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习俗变化方面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进步,有利于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发展。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社会习俗的变化》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咸阳陕广学校 李阿妮
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 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即习惯和风俗。
问题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1) 剪发辫 (2) 改称谓 (3) 禁缠足 易服饰 废跪拜 倡女权
一、剪发辫 易服饰 二、改称谓 废跪拜 三、禁缠足 倡女权
个人--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
1、禁缠足
缠 足 椅
缠足:触目惊心 盛满痛
从然 形 娘 当 ” 宫如 , 用 时 始 内仙 并 帛 五 于 到子 在 缠 代 五 民凌 六 足 李 代 间波 尺 , 后 南 皆, 高 使 主 唐 仿故 的 脚 喜 ( 行称 金 纤 爱 公 ,“ 制 小 音 元 三 莲 弯 乐 93 寸花曲和 7 金台如美 莲 上 新 色 97 ”跳月, 5 。舞状他年 以,及令) 后飘弓寞。 -
1、改 称谓
王 老 爷 早
李大人 早啊
辛亥革命前 称谓 大人 老爷 的变化 老太爷 少爷
辛亥革命后
先生 某君 官职 同志
2、废跪拜
辛亥革命前
礼节 的变化
请安、 作揖 跪拜、 拱手
辛亥革命后
鞠躬礼、脱帽礼、 握手礼
拱 手
作 揖
思考 2 :这些称谓、礼节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称谓上的变化,是用人格的平 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礼节上的 变化,反映了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 等观念所取代;说明尊卑贵贱的等 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使人格独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2、易服饰
中国 古代 男子
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女子服饰的变化
中国传统服装
清朝末期女子所穿的旗 袍,袍子宽大,腰平直,裙 长至足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l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了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

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与当时政治的改革密切相连的,又是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代兴起于晚清,高涨于民国的社会习俗的嬗变并不是即时出现的,它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诸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社会的传承性与历史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不断“翻版”着历史,但社会的变异性却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的社会习俗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的。

就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而言,这种合力则更多的源自于东西文明的相互冲撞之中。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随之而至。

不管中国人是主动亦或被动的接受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

于是,洋务派出现了,维新派问世了,他们不断利用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学识上的擅长,开始了一场以“中体西用”的提出为口号,以继承发扬传统的学术文化为主体,并注意吸纳西方文化的文化运动。

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中,社会变化了,风气开化了,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元素之一的社会习俗自然会另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社会习俗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写照,又往往和政治的导向、政府的政策联系在一起。

一个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

早在l 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民国以业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一板块:剪发辫,易服饰1、全国各地掀起剪辫运动是在哪一事件爆发之后?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的临时大总统是谁?2、剪发辫的意义:3、之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4、易服饰的意义:4、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服饰中,男装主要是、、;女装主要是。

第二板块:改称谓,废跪拜改称谓:1、1912年3月,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

2、称谓改革的意义:废跪拜:2、中华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的“礼制”中,核心内容是以和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西方的。

4、礼仪改革的意义:第三板块:禁缠足,倡女权1、扫除缠足这一恶俗是在(事件)之后。

颁布法令禁止妇女缠足的人是。

2、辛亥革命后,妇女在政治、教育、婚姻三个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自主达标题1、剪辫运动兴起于()A、维新变法运动后B、辛亥革命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新文化运动后2、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废除“大人”、“老爷”称呼的人是()A、孙中山B、袁世凯C、廖仲恺D、黎元洪3、下列风俗的改变,跟孙中山无关的是()A、男人不再留辫子B、不再行跪拜礼C、女人不再缠足D、开价开始穿旗袍4、延续千年的缠足是残害中国妇女的陋习。

扫除这一恶俗是在()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5、近代史上,“解放脚”的出现与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A、孙中山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6、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当补充称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7、你认为孙中山的部下见到他时不可能行的礼节是()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从婚姻、葬礼、节日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传统与变迁在古代中国,婚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家族事务,也是一个社会大事。

婚姻习俗包括婚姻仪式、彩礼与嫁妆、婚宴等环节。

在传统婚礼中,一般会有发喜帖、纳采、过大礼等传统环节。

婚宴上,宴席的菜品和桌上的陈设都有严格的规定。

此外,新娘在新婚之夜还要进行“过洞房”等仪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婚姻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婚礼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浪漫色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婚礼形式,例如婚纱照、婚礼主题等等。

此外,婚礼越来越简化,很多繁琐的仪式已经被削减或省略。

二、葬礼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十分讲究,与宗族礼制和祭祀体系密切相关。

传统葬礼主要包括开棺、祭奠、扫墓等环节。

开棺是指在葬礼上将逝者的棺木打开,让亲友和宗族成员能够亲眼看到逝者最后一面。

祭奠则是逝者亲友向逝者表达哀悼之情,这一环节通常会有纸钱、鲜花和祭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宗族观念的减弱,葬礼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葬礼更加注重简单、节俭和环保。

许多人选择火化代替土葬,同时也强调追悼会的社交性质,鼓励亲友们更多地分享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回忆。

三、节日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与民俗文化。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祭祀逝者的重要日子,人们会扫墓祭奠,给亲人修墓,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春节更多地强调家庭聚会和亲情,人们热衷于参观展览、观看晚会等。

社会发展习俗变化作文

社会发展习俗变化作文

社会发展习俗变化作文
哎呀呀,咱今天来聊聊社会发展和习俗变化这事儿。

你想想,以前咱过年的时候,那多热闹呀!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贴春联、挂灯笼,晚上还一起放烟花,那场面,真是让人开心得不得了!可现在呢,好像有些不一样了。

城市里不能随便放烟花了,虽然是为了安全和环保,可总觉得少了点啥。

再说说以前走亲戚吧,那时候多有意思呀!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我们小孩子就满院子跑着玩,还能收到好多红包呢!现在呢,很多人都通过手机发个红包,或者打个视频电话就算拜年了。

虽然也方便,但是那种亲自见面的亲切感好像也淡了些。

还有呀,以前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多温馨呀!现在呢,好多人都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感觉交流都变少了。

这社会发展得这么快,习俗的变化可真是让人又感慨又无奈呢!
咱就说,这社会发展是好事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丰富了。

可是这习俗的变化,是不是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呢?那些传统的、温暖的、有人情味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好好保留下来呀?我觉得呀,我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忘了那些美好的习俗,要让它们一直传承下去,你们说是不是呢?。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03
社会习俗变化的历程
04
05
社会习俗变化的评价和展望
社会习俗变化的概述 社会习俗变化的实例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社会习俗变化的概述
社会习俗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社会习俗是 指在一定社会范围 内,人们共同遵守 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作用:社会习俗可 以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增 强社会凝聚力
社会习俗变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 积极影响: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消极影响: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习俗变化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科技发展:科 技进步将改变 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社会习俗
文化融合:全 球化和文化交 流将导致社会 习俗的多样化
04
社会习俗变化的实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俗变化
中国:春节习俗的变化,如拜年方式、红包形式等 美国:感恩节习俗的变化,如火鸡、南瓜饼等传统食物的变化 印度:婚礼习俗的变化,如婚礼服饰、婚礼仪式等 巴西:狂欢节习俗的变化,如服装、音乐、舞蹈等
不同时代的习俗变化
近代:注重平等,追求自由 民主
古代:注重礼仪,讲究尊卑 有序
• . 传统习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的习俗逐渐被新的习俗所取代。 • b. 外来习俗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一些外来的习俗逐渐被引入并影响本地习俗。 • c. 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习俗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d. 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习俗逐渐形成,如网络社交、电子支付等。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民国建立后,为改变落 后愚昧的习俗
二、社会习俗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发式 剃发留辫 发型多样
服饰 黄袍马褂长 西服、中山装、

长衫、褂裙旗袍
脚型 女子缠足 女子天足
思考:这些装束的变化有哪些好处, 说明了什么问题?
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 跪拜
社会习俗的变化起到改变了不好 的社会习俗的作用。
式、服装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 化,发更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 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向 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亥革命不 仅推翻了清环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 开始走向近代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称谓的 变化
大人、 老爷等
以官职相称, 先生,某君, 同志
思考:这些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说明了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
的不平等,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 前
礼节的 跪拜、作 废跪拜、鞠
变化 揖、请安、 躬礼、脱帽
拱手
礼、握手礼
思考:礼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说明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 以被平等的的观念所取代
传统 清末民初
女权的 变化
男主外,女子走向社会表 女主内 现在政治上,教
育上和婚姻上
*说明了女子的地位在不 断的提高,女子真正的走 上了社会
小结:社会习俗的变化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 止缠足。
称谓变化:平等的称呼代替 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剪发不仅仅是人们观念的改变, 而且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 生,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服装的 变化不仅丰富了人 们的生活,还满足了不同的审美 要求;禁缠足有利于妇女的身心 健康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

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2.饮食习俗的变化:吃的,原来是以粗粮为食,能吃饱就可以,,吃的有营养,原来都是吃地瓜,玉米,现在有大鱼大肉现在不仅讲究吃饱还要吃好可以享用3.居住习俗的变化:住房,原来都是砖房土房,不结实,不美观,现在有了楼房,别墅,美观大方4.出行习俗的变化:行,原来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某一个地方,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还可以乘坐火车地铁等先进交通工具5.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

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社会习俗的演变

社会习俗的演变

辫子本身从剃到蓄再到剪的变化过程,不仅是清王 朝由兴到衰的过程,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 会的过程,剪辫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在 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和融合过程中,社会心理和价值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长辫被认为是愚昧、奴性的象征 ,而西式短发成为文明、进步、健康、活泼等近代文 明价值的象征,就说明近代国人在心理上对西方及西 方文明的认同,
1945 年 国 共 两 党 重 庆 谈 判 时 ,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改良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的服饰,其特 点是服体宽大、平直,下长至足,穿 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领、袖 、裙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 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除了领、袖更 加合身以外,美人肩的使用 较软的垫肩 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 为特征的旧审美,
其三,旧式婚姻聘财重于婚约;而新式婚 礼的证婚人宣读订婚书、新人用印、主婚 人训词、互致颂词和谢词等仪式,具有近 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生活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过渡:
二、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 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 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 ,颈系领带,短小紧窄,贴 身灵活,便于活动,不像中 国长袍马褂,宽襟博袖,注 重舒适,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 国服制条例,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之一,还 规定:夏季用白色;春、秋、冬季用黑色 ,从此,中山装更加流行,国际上也视中山 装为中国男子的标准礼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发辫 重点)
易服饰;(了解过程,
改称谓 废跪拜;(反映的 问题,难点) 禁缠足 倡女权
1.改革潮流首先是剪发辫。许多 青年和革命党人自动剪去辫子,南 京临时政府也通令剪辫。留辫者, 已成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剪辫不仅 是观念的 改变,还方便工作,利于 个人卫生。剪辫后,帽子式样随之 变化,讲究发型的理发业成为新兴 的服务行业,取代了过去单调的剃 头业。

窅娘果真成功了。在一次晚会上,她独特的 婀娜舞姿引起了李煜的注意,当晚便留她侍 寝。李煜看到窅娘双脚如镰,细细把玩,取 名为“三寸金镰”。但“镰”字毕竟是刀, 又嫌不雅,便以“莲”代之,这是“三寸金 莲”的由来。接着,李煜又给窅娘铸金莲花 舞盘,让她在其上跳舞。窅娘在金莲舞盘上 就像莲花仙子降临,深得李煜宠爱,社会上 很快兴起了缠足之风。当时缠足以小为美, 久而久之,竟成了陋习。
2.服饰的变化。中国出现“中国 人外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 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的现 象,人们从封建服制缚束中解放出来。 民国初年,男子礼服分为西服和褂袍; 女子礼服为褂裙。20世纪年代 后,各 大城市流行的男装是西装、中山装和 长衫;女装是旗袍。 一些洋装洋饰 也非常流行 。
我们将以上海女性为例,介绍辛亥革命以后人 们发饰,服饰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一起一睹 民国时期上海名嫒的飒爽英姿。
缠足之前先要准备好各种用具,包括缠 脚布、缠足时用的针线、棉花、木盆、温水 剪刀、明矾等。女孩子先把脚洗干净、修剪 趾甲、涂上明矾。长长的缠脚布一层层地围 绕上去,直到把除大脚趾外的四个脚趾都缠 到妥帖地靠在脚底为止。缠脚布一般宽三寸 最宽不超过三寸五分,最窄不少于二寸五分 一般长七尺,最长的达十尺左右。 • 何志华笑着说到:“天津有句俗语叫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就是指裹脚 布很长,而且当时为了便于把脚缠小,一般 大约十几天才会洗一次脚,其味道当然可想 而知。”
解放后,我們還可以在人民理發店 里看到婦女們做起十來年前就已經流行 的發式時,依然充滿了欣賞。看看這些 老月份牌,中國的美女几乎都擁有外國 美女的卷發,可見燙發在當時是多么的 盛行。大概從三十年代始,高級理發店 應運而生。“南京""紅玫瑰""華安"生 意興隆,紅紅火火。

•剪刘海儿的旧女性
•烫卷发的新女性
30年代后好萊塢的電影刮來了旋風, 電影明星一頭飄逸的卷發讓上海小姐神 往不已。在還沒有電燙時,小姐們烫发 的工具是火钳。把火鉗放在火里烧烫, 再在头发上夹出一卷卷的波浪。這種做 法很多年后又被愛美的上海女性拿來嘗 試,但在40年代电烫出現了之后便無人 問津了。頭發的款式變得非常的丰富: 大波浪、油条卷、反翘式,千姿百態。
• 窅娘是靠美貌被选入宫的,她身材窈窕,故名窅 娘。一开始,她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就能 感动皇帝,谁知群妃竞芳,难显山水,被冷落了 多时。她经过认真观察体会,才知道光凭自然条 件还难以受宠,还得创造特色。她知自己的特长 是身材窈窕,跳起舞来本就婀娜多姿,要再加深 这个特点就更显得突出了,这个办法也许能有点 效果。窅娘打好主意,就用绢帛死命地缠脚,把 脚变成了新月状。她试着一跳,果然如风摆柳丝, 更加婀娜多姿了。不过,缠脚后每踏舞步就疼得 冷汗直流,她为了争宠,仍然咬着牙练习。
中山装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五种说法:1.根据英式猎装改制; 2.根据南洋华侨中流行的服装改变;3.源于日本铁路工人制 服;4.由日本陆军士官服改制;5.中山裝由日本的学生装變 化而成。左图为日本的学生装。右图为笔挺的西服。
跪拜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我国在东汉以前,还 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 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 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 向外。就其形式而言,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 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 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 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 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 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 礼。
20年代,上海婦女受西方影響,服 飾日趨華麗。長期以來,中國婦女的服 裝,在裁制時多采用直線,胸、肩、腰、 臀完全呈平直狀態,沒有明顯的曲折變 化。20年代以后,中國婦女有了“曲線 美”的意識,將衣服裁制得稱身適體, 不僅裝有墊肩、硬領,而且放大了胸襉。 近代上海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 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所穿的服裝, 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所用 材料以絲綢為主,袍上繡滿花紋。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霓裳羽衣
•男子服饰的变化
• 民国初年,女子多半都梳 发髻,变化也在发髻上体 現,如橫S竖S。虽然也有 多种“髻”法,但对于年 轻女子來說是不夠的。有 趣的是,標新立異的發型 改良,最早源于青樓女子, 她們的創意是,除了腦后 梳髻之外,還在額前多留 了一綹頭發,稱之為前留 海。這前留海也有桃子式、 一刀平等多種變化。
改称谓
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 或“某君”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 大人作谓称,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 平等。改称谓的影响很大,但它的过程并非 一帆风顺。如家中雇佣的用人仍然以“少 爷”“老爷”“老太爷”称呼主人。这也说 明即使大人,老爷的谓称不用,但尊卑贵贱 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思想意识中消 除
民国时期,當窗理云鬢,對鏡 貼花黃,是小姐們的愛好。在梳妆 台前,梳妆盒里,有一盒雪花膏, 一個粉盒子,一罐口红,一瓶香水。 化妝品并不丰富,但是中西合璧, 云鬢輕掃,濃妝淡抹,能使尋常女 孩變得亭亭玉立。20世紀30年代, 化妝品已經蠻多種類和品牌了。當 年销售各種品牌化妝品的公司----先 施、永安、新新、惠羅罗公司是很 著名的,“伊黎莎白雅頓”是外国 顶级的化妝品﹔翻開當年的生活雜 志,“密絲佛陀”可能是出現頻率 最高的一個廣告。來自美國的品牌, 打出了好萊塢明星的招牌,讓不少 女性為之心動。
中山装在辛亥革命后逐漸流行,成為中國典型的现代服 裝。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采用马褂、长衫。用作 禮服的馬褂、長衫,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 都有一定的格式。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則可不 拘。在初春或深秋之季,人們常在長衫之外,加著一件 無袖馬甲,以代馬褂。馬褂和西裝革履并行不悖。在長 衫无袖马甲、馬褂的同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 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 能給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孫中山先生當年即頗喜穿著 這種服裝,并對此稍作改制,后流傳開來,被尊稱為 “中山裝”。
至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 的式樣明顯變化,如縮短長度、收緊腰身 等.到30年代,旗袍中西合璧,變化主要集中 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 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 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轉 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人们索 性穿起無領旗袍。袖子時而流行長袖,長 過手腕﹔時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旗袍 曾經流行長式,走起路來衣邊掃地﹔后來 又改為短式,短至膝蓋,甚至大腿露出。
鸦片战争后不久,自由、平等的 观念已经传入中国;但直至甲午战争 前后,作为启蒙先驱的男子汉替妇女 提出的主要要求不过是“不缠足”, 外加办一点“女学”;而女同胞自身 依然是沉默的一群。
从法律上看,中国人民取得婚姻自由和男女 平等的权利,是1930年的事。那一年公布 的《民法》规定,除未满20岁的未成年人 的婚姻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外,婚姻 完全由男女双方自主,离婚条件平等,财 产权也大体平等和比较合理。纳妾已属非 法。3没有包括新文化运动在内的历次启蒙 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官方文化不 可能有这样的变化。
四、万福 为妇子普通相见之礼,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 右侧贴身,略作躬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凶礼左右颠倒。
五、请请 是儿童用两拳相对,略作遥遥动。
六、合十 两掌相对合,置于鼻前,作礼佛状。


跪拜
称谓
称谓: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 厂长 前辈 先生 女士 老丈 老爹 仁兄 夫人 阿姨 小姐 同志 老师 师傅 师母 师兄 姑娘 老爷爷 丈人 在下 不才 学生 老朽 家严 小顽 贤妻 贤弟 贤契 舍弟 姑爷 泰山 老公贤
从“不缠足”到“女权”
进入20世纪,在涌现一批女留学生、 女革命志士的同时,清帝国在制订《大 清民律草案》和《新刑律》的时候,已 经发觉中国人“唯以其皆在家族制度之 下,并非对于国而负责任,故无往而不 劣败。”为了帮助中国人摆脱家族主义, 提高到“国族主义”的水平,“非使有 独立之生计能力不可;欲使有独立之生 计能力,则又非与以营业自由及言论各 种自由不可
右图为化妆品广告画。
中国传统服装与 时尚的旗袍 让我们马上一睹上海美女的丽
容吧!
中国传统服装与时尚的旗袍 让我
们马上一睹上海美女的丽容吧!
除了服裝之外,近 代上海婦女所用的首飾, 也很有特色。一些時髦 的婦女,頸間多挂有項 鏈,項墜被制作成為心 形小匣,內貯玉照﹔耳 際則懸挂著耳環、耳墜。 由于在當時不尚穿耳, 耳環多采用活動夾子﹔ 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 手腕上套著手鐲或手表 ﹔胸前則佩有別針。外 出時一般還拎著小巧玲 瓏的提兜和制作精美的 絹傘。
汉代以后,渐渐有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 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 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跪拜礼虽然存 在,却成为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应用 于官场之中。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 也经常使用跪拜礼。后来,又增加打千(行礼 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 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 (弯身行礼)等礼节。
其他礼节
一、拱手 “两手沓合,以示敬也。”“沓合”就是重合,其 形式为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即左拇指压右拇指,右拇指压在虎口, 其余左四指压右虎口,互相重叠如太极图,所以哈昭然不昧之本体。 行礼时略作前后摇动,这是最简单的行礼方式,叫作“常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