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监测规程

合集下载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190716修订)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190716修订)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规范地质环境监测行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地质环境或者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定期观察测量、采样测试、记录计算、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的活动。

第三条下列地质环境监测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一)地质灾害监测;(二)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四)地质遗迹监测;(五)其他相关地质环境监测。

第四条地质环境监测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群专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自然地质环境监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自然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对在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地质环境监测规划。

自然资源部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据上级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应当包括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需求分析、规划目标、规划原则、监测网络布局、重点监测工程、经费预算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一条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互衔接。

第十二条自然资源部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国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建设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状况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对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规范地质环境监测行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地质环境或者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定期观察测量、采样测试、记录计算、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的活动。

第三条下列地质环境监测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一)地质灾害监测;(二)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四)地质遗迹监测;(五)其他相关地质环境监测。

第四条地质环境监测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群专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自然地质环境监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对在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地质环境监测规划。

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上级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应当包括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需求分析、规划目标、规划原则、监测网络布局、重点监测工程、经费预算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一条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互衔接。

第十二条国土资源部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国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建设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状况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对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监测规范-2023最新

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监测规范-2023最新

目 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5监测要素 (3)6监测级别 (3)7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 (4)8监测方法 (5)9数据预处理与保存 (9)10数据分析与成果编制 (10)附录A(规范性)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监测成果报告提纲 (11)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监测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煤矿开采的地质环境监测总则、要素、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成果编制等。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境内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煤矿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20426-200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87-201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315-2018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91.1-2019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L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DB61/T1247煤矿地下水监测规范DB61/T1434-2021崩塌、滑坡、泥石流专业监测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煤矿开采coal mining本文件所指的煤矿开采范围包括煤矿开采区、影响区及生产生活设施区。

3.2煤矿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al mine煤矿开采活动影响到的矿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环境体的集合。

3.3煤矿地质环境监测coal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布设专门性的监测点(站、网),定期或不定期观测煤矿基础建设、生产,以及闭坑以后的地质环境和各类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情况。

(完整word版)地质环境监测规程

(完整word版)地质环境监测规程

地质环境监测一、地质环境含义及地质环境监测内容1、地质环境含义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环境等。

2、地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第五章规定P6):地质环境监测主要监测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较大的、可能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或利用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及自然地质保护区地质环境监测。

二、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依据DZ/T0133-94)1、监测的目的及主要监测内容为了进一步查明和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针对地下水开采区,即人类影响较大的地区,包括区域的及城市区的.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通过地下水的露头,代表性的钻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进行监测。

2、监测网点的布设2。

1监测点的分类2.1.1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依据监测内容可分为水位、水质、水量及水温监测点,通常水位、水温、水质可共用一个点。

2。

1.2根据监测点的控制作用大小,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等三级监测点。

2。

2监测网点的布设原则2。

2。

1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应以地下水流向为主,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布设监测网;对于面积较小的监测区域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进行控制性布设。

2.2.1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主要是控制国家的主要农业区、经济开发区及主要城市,监测的目的层应是具有现实的供水意义或开发远景的主要含水层,监测区内的名泉、大泉及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热井应为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主要布设在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区及地下水作为主供水水源的城市区.2.2。

3省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应在国家级监测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次一级水文地质单元及具有供水意义和前景地区,监测点应包括区内代表性泉、自流井、地热井等。

(完整word版)地质环境监测规程

(完整word版)地质环境监测规程

地质环境监测一、地质环境含义及地质环境监测内容1、地质环境含义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环境等。

2、地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第五章规定P6):地质环境监测主要监测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较大的、可能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或利用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及自然地质保护区地质环境监测。

二、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依据DZ/T0133-94)1、监测的目的及主要监测内容为了进一步查明和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针对地下水开采区,即人类影响较大的地区,包括区域的及城市区的。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通过地下水的露头,代表性的钻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进行监测。

2、监测网点的布设2.1监测点的分类2.1.1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依据监测内容可分为水位、水质、水量及水温监测点,通常水位、水温、水质可共用一个点。

2.1.2根据监测点的控制作用大小,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等三级监测点。

2.2监测网点的布设原则2.2.1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应以地下水流向为主,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布设监测网;对于面积较小的监测区域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进行控制性布设。

2.2.1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主要是控制国家的主要农业区、经济开发区及主要城市,监测的目的层应是具有现实的供水意义或开发远景的主要含水层,监测区内的名泉、大泉及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热井应为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主要布设在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区及地下水作为主供水水源的城市区。

2.2.3省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应在国家级监测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次一级水文地质单元及具有供水意义和前景地区,监测点应包括区内代表性泉、自流井、地热井等。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一、引言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对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地监测和评价,以及对环境变化和环境影响进行预警和控制的一系列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地质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进行详细阐述。

二、方案制定1. 目标和原则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应明确监测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是确保矿山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保障矿山的经济效益。

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周期性和可持续性等。

2. 监测内容和方法根据矿山的特点和环境影响因素,确定监测内容和方法。

监测内容包括地质地貌、地下水、土壤、大气环境等方面,以及周边生态环境。

监测方法包括现场观测、采样分析、遥感技术等,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

3. 监测点位和频次根据矿山的规模和布局,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

监测点位应覆盖矿山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周边环境敏感区。

监测频次应根据环境影响程度和监测目的确定,对于环境敏感区域应加强监测频次。

4. 数据处理和评价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的重要环节。

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和数学模型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估矿山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三、方案实施1. 人员组织和培训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后,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施和管理。

需要培训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设备和仪器购置根据监测内容和方法确定所需的设备和仪器,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进行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 数据管理和报告编制监测数据的管理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实施的重要环节。

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及时记录和保存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方案评估和改进1. 方案评估定期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方案实施效果、数据准确性、监测点位布局等方面。

地质环境监测站规章制度

地质环境监测站规章制度

地质环境监测站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站的管理,确保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规范、科学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地质环境监测站是从事地质环境监测、评价、预报和科学研究的专业机构,主要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等工作。

第三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面治理、科学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地质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第五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设立站长一名,副站长若干名,负责站的全面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站长、副站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第六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设立专业技术部门,负责地质环境监测、评价、预报等工作。

专业技术部门应当设立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七条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

第八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章监测与管理第九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地质环境监测计划,制定本站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建立健全监测制度,明确监测任务、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监测数据处理等内容,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预警预案,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隐患。

第十二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制度,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十三条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当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共享制度,确保监测资料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范本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范本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范本一、前言地质观测工作是地质勘查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于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特制定本操作规程,供相关人员参考和执行。

二、操作人员的职责1. 前期准备:操作人员应对观测工作的任务进行熟悉,了解相关地质背景和要求。

同时,应对所需的设备、仪器、材料和记录单进行备足和检查,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

2. 实地操作: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观测点进行测量和记录,保证实地观测的准确性。

同时,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好防护措施,确保工作的安全进行。

3. 数据处理:操作人员应对观测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按要求填写相关的记录表和报告,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综合利用。

4. 结果汇报: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将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撰写详细的观测报告。

同时,应按要求将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答疑和说明。

三、操作流程1. 现场选择:根据任务的要求,在地图或空照图上选择观测点,确定观测的范围和方向。

2. 现场准备:携带所需设备和仪器,到达观测点后,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3. 观测操作: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观测操作,包括测量、取样、记录等。

同时,应注意观测点的选取和测算的准确性。

4. 数据处理: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计算、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比较等。

同时,应按要求填写记录单,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5. 结果分析:根据观测数据和背景资料,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6. 报告撰写: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撰写详细的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同时,应注明观测的时间、地点和观测人员等信息。

7. 结果汇报:将观测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确保观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8. 系统检查:对观测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并进行记录和总结,以便今后的参考和改进。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的技术规程。

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深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的意义、内容和应用。

一、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的意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矿山周边环境,防止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噪声、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可以及时掌握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保护周边环境和生态的健康。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的内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指标: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指标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方面。

其中,大气监测指标包括气体浓度、颗粒物浓度、噪声等;水体监测指标包括水质、水量、水位等;土壤监测指标包括土壤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噪声监测指标包括噪声强度、频率等。

2.监测方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

现场监测主要是通过采样器、传感器等设备对矿山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实验室分析主要是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等。

3.监测频次: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频次应根据矿山开采的特点和周边环境的情况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对于环境变化较快的地区,应加强监测频次。

4.监测报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等内容,对于环境问题严重的矿山,应及时制定治理方案。

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的应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治理方案: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结果可以为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浓度等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1. 引言随着矿业开发的不断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逐渐成为矿山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为了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高地质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制定本技术规程。

2.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程旨在明确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原则,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方法,提供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参考依据。

适用于各类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活动。

3. 术语和定义3.1 术语•矿山:指进行矿业开发的地质环境。

•环境监测:指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实时或定期的观测和分析,获取各类环境参数的数据和信息的活动。

•监测点:指安装传感器、测量仪器或人工采样的地点。

监测点应该选取典型,具有代表性。

•监测参数:指用于描述矿山地质环境状态和变化的指标,例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监测方法:指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具体技术手段和步骤。

3.2 定义•矿山地质环境:指矿山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岩层、地下水、土壤等要素。

•地质环境监测: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参数。

4. 地质环境监测目的和原则4.1 目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矿山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4.2 原则•科学性:地质环境监测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全面性:地质环境监测应覆盖矿山各个要素和区域,全面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状况。

•及时性:地质环境监测应进行实时或定期的观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

•可比性:地质环境监测应建立统一标准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5. 地质环境监测程序与方法5.1 监测点的选取监测点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因素: - 矿山类型和规模; - 地质环境的分布和变化特点; - 矿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 监测目的和要求。

5.2 监测参数的确定监测参数的确定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监测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参数: - 空气质量:包括气体浓度、颗粒物浓度等; - 水质: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值、硬度、重金属含量等; - 土壤质量:包括有机质含量、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

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地质环境监测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标准

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地质环境监测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标准

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地质环境监测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标准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地质环境监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评估和监测地质环境的状况,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以及对环境的可持续性。

为了保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地质勘察工程师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与技术标准。

一、规范要求1. 信息收集与整理: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开始地质环境监测之前,必须对相关地质环境信息进行充分的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查阅地图、文献,与相关专家进行沟通,获取已有的监测数据等。

地质勘察工程师应确保所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完整,并组织合理。

2. 采样与分析: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进行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

地质勘察工程师应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和设备,并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在实验室分析中,地质勘察工程师应遵循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3. 监测设备与仪器的选择与使用: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根据监测工作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设备与仪器,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在使用过程中,地质勘察工程师必须熟悉设备与仪器的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产生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与分析,以获取结论和评价地质环境的状况。

地质勘察工程师应具备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的软件工具,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技术标准1. 地质环境监测方案与报告:地质勘察工程师必须编制详细的监测方案和监测报告。

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的目的、范围、方法、频次、时限等内容,以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监测报告应准确、全面地反映监测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评价与建议。

2. 地质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地质勘察工程师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

包括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以及数据采集、记录和储存的规范要求。

只有确保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才能为后续的分析和评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3. 安全与环保要求: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进行地质环境监测时,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与环保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维护地质环境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目标1. 预警监测: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早发现、早预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 事后评价: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事后评价,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3. 环境保护: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保护生态环境。

4. 管理决策支持:为矿山管理部门提供监测数据,支持管理决策。

三、监测内容1. 地质灾害监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

2. 矿山开采影响监测: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地表水质、空气质量等。

3. 地质灾害事后评价监测:对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影响进行评价,提出处理意见。

4. 环境保护监测: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

四、监测机构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2. 矿山管理部门: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出台管理决策。

3. 环保部门: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保护生态环境。

五、监测方法1. 地质灾害监测: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雷达等技术进行监测。

2. 矿山开采影响监测:采用地面沉陷监测仪、地下水位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3. 地质灾害事后评价监测:采用野外调查、实地测量等方法进行评价。

4. 环境保护监测:采用水质监测仪、空气质量监测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六、监测责任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矿山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上报监测数据。

2. 矿山管理部门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决策。

3. 环保部门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保护生态环境。

七、监测报告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每月向矿山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上报监测数据。

2. 矿山管理部门每季度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1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5号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1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5号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19年修正)正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14年4月29日国土资源部第59号令公布根据2019年7月16日自然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自然资源部关于第一批废止和修改的部门规章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规范地质环境监测行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地质环境或者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定期观察测量、采样测试、记录计算、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的活动。

第三条下列地质环境监测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一)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三)地质遗迹监测;(四)其他相关地质环境监测。

第四条地质环境监测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群专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自然地质环境监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自然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对在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地质环境监测规划。

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地质环境监测方案1. 背景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对地质环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测、监测和评价,目的是了解地质环境的特点、演化过程、变化趋势等,为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地质环境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地质环境的动态,预测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目标本地质环境监测方案旨在:•持续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和演化;•及时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的风险和潜在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地质环境监测:3.1 定期观测定期观测是地质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监测点,定期对地质环境进行观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地下水位观测:测量地下水位的高低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和消耗情况,判断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效果。

•地表地形观测:使用地形测量仪等设备,对地表地形进行定期观测,掌握地貌演化和地表沉降等情况。

•断层和地震观测:设置地震仪和变形仪等设备,定期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和地壳变形情况,预测地震风险。

3.2 实时监测实时监测是地质环境监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地下水位实时监测:使用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及时预警地下水超警戒水位,防止地下水涌出和地下水位波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地表沉降实时监测:采用沉降监测仪,实时监测地表沉降情况,及早发现和预警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

•断层位移实时监测:通过设置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断层的位移情况,预测地震风险。

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地质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演化规律等相关信息,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数据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统计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指标,揭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
(四) 监测点布设及预警
❖ 2.监测频率
❖正常情况:每15天一次,比较稳定的可每月一 次
❖监测在汛期、雨季、预报期:每天一次或数小
时一次直至连续跟踪监测
三、泥石流的监测
(四) 监测点布设及预警
❖ 3.预警预报
❖ 断面泥位观测法 :

警戒值
❖监测断面泥位

临界值
预警信号 警报信号
三、泥石流的监测
(四) 监测点布设及预警
பைடு நூலகம்
次声警报器(第四代)
泥石流次声报警原理:泥石流在形成和运动过程的
声发射信号中有次声成份(其它为可闻声和地声)。 这种次声成份速度约为340米/秒,远大于泥石流运 动速度(通常为10米/秒左右),因而报警器能在泥 石流到达前率先捕捉到它的次声信号,可提前30分 钟至40分钟发出泥石流警报。
三、泥石流的监测
❖2. 泥石流动力要素监测
❖ 流体动压力、龙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泥
C.石流地声频谱、振幅等 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
❖ 流体稠度、重度 等
三、泥石流的监测
(三) 泥石流的监测方法
❖1. 物源监测
❖ 沟谷滑坡、崩塌发育:可按滑坡、崩塌监测 规定
❖ 对于松散物质:设立侵蚀监测点 ,监测不同
❖ 降雨条件下的冲刷侵蚀量 2.降雨量监测
A.形成条件监测
❖1.固体物质来源监测
❖ 监测物质在暴雨、洪流冲蚀等作用下的稳定
❖状态 2.气象水文监测
❖降雨量及降雨历时、冰雪的融水量及融水历时 ❖水库的渗漏等
(二) 泥石流的监测内容
B.运动特征监测
❖1. 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
❖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 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流量等

地质环境和土地复垦监测的工作流程

地质环境和土地复垦监测的工作流程

地质环境和土地复垦监测的工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监测的工作流程探析地质环境和土地复垦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监测规程

地质灾害监测规程

地质灾害监测规程一、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监测规程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原则、内容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监测目的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得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为灾害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趋势和规模,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三、监测原则1.科学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应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过程中应遵循科学的规范和要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进行监测工作。

2.全面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应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包括高风险区域和潜在风险区域。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有相应的监测手段和指标,确保全面、细致地监测所有灾害形式。

3.及时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应及时获取数据并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快速响应和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4.可持续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应具备可持续性。

监测设备要经过系统的维护和更新,监测人员要接受持续的培训和学习,以保持监测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准确性。

四、监测内容地质灾害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环境监测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基础,包括地层、地形、水文地质等。

通过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可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和趋势。

2.地表形态变化监测地质灾害常常造成地表形态的急剧变化,如地面下沉、地裂缝、滑坡等。

通过监测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预测灾害的规模和范围。

3.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质灾害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预警和防治措施。

4.地震监测地震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地震监测,可以及时获得地震信息,预测地震的规模和发生时间,提供重要的灾害预警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环境监测一、地质环境含义及地质环境监测内容1、地质环境含义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环境等。

2、地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第五章规定P6):地质环境监测主要监测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较大的、可能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或利用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及自然地质保护区地质环境监测。

二、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依据DZ/T0133-94)1、监测的目的及主要监测内容为了进一步查明和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针对地下水开采区,即人类影响较大的地区,包括区域的及城市区的。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通过地下水的露头,代表性的钻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进行监测。

2、监测网点的布设2.1监测点的分类2.1.1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依据监测内容可分为水位、水质、水量及水温监测点,通常水位、水温、水质可共用一个点。

2.1.2根据监测点的控制作用大小,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等三级监测点。

2.2监测网点的布设原则2.2.1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应以地下水流向为主,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布设监测网;对于面积较小的监测区域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进行控制性布设。

2.2.1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主要是控制国家的主要农业区、经济开发区及主要城市,监测的目的层应是具有现实的供水意义或开发远景的主要含水层,监测区内的名泉、大泉及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热井应为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主要布设在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区及地下水作为主供水水源的城市区。

2.2.3省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应在国家级监测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次一级水文地质单元及具有供水意义和前景地区,监测点应包括区内代表性泉、自流井、地热井等。

2.2.4地区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布设则起到加强和强密国家级、省级监测网点的作用,使监测网点更全面、更完善、包括区域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排水影响区及水质污染区等。

2.2.5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密度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密度主要依据地下水类型(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及监测网类型(区域网、城市网),以及地下水供水程度等因素而定。

对于孔隙水、中等复杂地区,区域型监测网每1000km2,应布种类监测点10~8个,城市型监测网每100 km2应布各类监测点10.7~8.5个(地下水供水程度>80%)。

2.3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建设2.3.1各类监测点(井、孔)的孔深、孔径必须满足监测要求,具有地层岩性和井管结构资料,监测孔尽可能为非开采井(以受多开采干扰),其中国家级监测点要求最高,地区级监测点可用机井、民井代替。

2.3.2每个监测孔必须建卡,作为永久档案资料,卡片内容包括:统一编号、原编号、观测点类别、位置、座标、井位示意图、地层岩性柱状与井结构图、监测目的层的起——止深度、监测项目、建卡日期、始测日期、其他。

2.3.2监测孔的安装:孔口应安装必要的保护装置和测流等装置等,水位监测点必须测量地面高程并设置基准点。

2.3.4监测孔应每两年测一次孔深,如有淤塞,应及时清理。

3、监测项目及要求3.1地下水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是测量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高程。

监测频率:区域监测网一般每月3次城市监测网一般每月6次监测时间:三次的逢10日测,6次的逢5、10日测;监测精度:一般为±1cm。

3.2地下水量监测3.2.1单井涌水量监测对于多年水位持续下降的开采区域自流井需每月或季一次监测单井涌水量(包括水位降深)、水位等。

3.2.2开采量调查统计3.2.2.1调查、统计城市集中开采区及自备水源地的生产井数、开采量等。

3.2.2.2调查统计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内的地下水开采井及开采量。

3.2.3泉流量的监测根据泉流量的大小选用溶积法,堰测法或流速仪法测流,根据泉流量稳定情况,按每月1~3次进行。

3.3地下水水质监测3.31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选择:以国家级监测点为主(50%~100%),省级监点为辅来选择,为水质监测点。

3.3.2水质测定项目:国家级以水质全分析为主。

其他以简分析为主。

3.3.3水质监测点可分为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重点监测点每年枯——丰期各采一次样,一般监测点可每两年采一次样。

3.3.4特殊水质的监测:对于水质污染区及地方病区的水质监测,其水质测定项目可根据具体污染源(生活、工业、农业、放射性、酸雨)及地方病类型,分析测定不同物质成分、元素及微量元素。

3.3.5采样及送样:采样的容器、洗涤、采取、保存、送样等按照有关规范进行。

3.4地下水监测:地下水温监测可与水位测量同步进行,测水温时,应同时测气温,允许误差不超过±0.1℃。

4、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4.1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统一编号为将观测资料存入“动态数据库”,应对观测点按统一要求进行编号。

4.2地下水水位资料的整编与分析4.2.1地下水水位资料的整编地下水水位年报表为整编的基础资料,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水位标高、水位埋深、每月及年内的水位特征值(最高、最低、平均),水位变化过程曲线、影响因素分析、平均值一般取算术平均值,变化较大的、资料残缺的采用加权平均值及插补法计算。

4.2.2地下水水位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包括:代表性监测点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综合图表。

分析多年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变化幅度、变化趋势。

编制枯、丰水期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及等水位线图,并确定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范围。

编制当年末与上年末同期水位变化值分布图,表示出上升区、下降区及其变化值。

4.3地下水水量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4.3.1地下水水量监测资料的整编编制单井涌水量年报表、单井涌水量调查统计表,泉流量统计表等。

编制开采量调查汇总表,内容包括:每眼井每月的开采情况、灌溉情况等。

4.3.2地下水水量监测资料的分析编制井、泉水量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综合图表,按行政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开采模数分区图等。

4.4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4.4.1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的整编编制水质监测资料统计表,实际材料图。

4.4.2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编制代表性水化学组分或某些元素含量动态曲线图及影响因素综合图表,编制水化学类型及矿化度分布图。

4.4.3地下水水质评价:以某种用途的水质标准为评价标准,如GB5749等,按不同指标进行评价,包括对地下水污染的评价。

4.4.4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一般按GB/14848-93地下水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标准,采用单因子浓度法对主要离子检出及超标状况进行评价。

4.4.5地下水质保护根据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导致超标的有毒有害物质来源,途径、迁移和富集的演化趋势,提出防治建议措施。

4.5地下水水温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4.5.1地下水水温监测资料的整编,可与水位监测资料一起编成报表,内容相同。

4.5.2地下水水温资料的分析,编制水温变化及影响因素综合过程线,分析其相关关系,根据水温变化特征,分析判断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补、排关系等。

5、地下水水情预报5.1地下水水情预报是根据已知的监测资料按一定的数学模型推算未来的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

包括城市的和区域的,一般每年一次。

5.2地下水水情预报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文字说明,基本情况统计表及预报成果分区图。

5.3预报成果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各级政府向有关部门发布。

6、报告编制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主要依据监测资料及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编制,分年度报告和阶段(五年)报告,报告提纲(附录B)三、地质灾害监测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所谓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

四川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下水疏干等等。

其中前三者是最常见的,现就其监测作出简要介绍。

2、崩塌、滑坡的监测2.1崩塌滑坡监测的目的:为了解和掌握崩塌滑坡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特征信息,为其稳定性评价、危害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设计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2.2崩塌滑坡监测方法:崩塌滑坡均属斜坡岩土体变形、运动,总是以岩土体变形、开裂开始,因此监测方法相同,常见的监测方法有大地形变位移测量、裂缝位移测量,宏观地质调查法及斜坡仪表监测法等。

2.3大地形变位移测量大地形变位移测量是对整个变形斜坡的测量,通过定期测量了解滑坡变形体位置及变形速度变化等。

2.3.1观测网的布置沿可能滑坡的主滑方向和垂直主滑方向各选三条以上的观测线,观测线两端均置于外围稳定岩土体之上,形成稳定的照准点(或仪器安放点),而纵横观测线形成的变点即为滑体观测点,每个观测点均用木桩固定,照准点或仪器安放点用木桩水泥砂浆固定(图)。

2.3.2观测记录观测采用经纬仪,对各观测点的纵横位移进行观测。

观测时间间隔可10天至半年一次,应根据变形快慢或雨季、旱季而定,观测结果应以表格形式详细记录。

2.3.3资料整理与分析2.3.3.1资料整理上述记录资料可整理成两种图件。

1)斜坡变形矢量图a.斜坡变形水平位移矢量图b.斜坡变形垂直位移矢量图2)主要观测点的变形曲线图2.3.3.2资料分析根据斜坡变形水平、垂直位移矢量图可了解滑坡空间变形特征,是整体性的,还是分块性的,不同部位变形大小、稳定性及可能的滑动特征(是高速的,还是缓慢的)。

根据主要观测点的变形曲线图可了解滑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是缓慢蠕滑还逐渐加速,可能快速滑移等。

2.4斜坡开裂变形观测2.4.1地表裂缝简易观测在斜坡变形的主要裂缝两侧,布置若干成对的观测桩点,间距10~20m,短期用木桩,长期用水泥桩,桩中心钉上铁钉作量测照准用,对于完岩层裂缝,可在两侧刻记号,定期对每对桩间的距离进行观测,时间间隔一般7~30天,变形加速时(或雨季)可加密至1~3天,对观测结果应详细记录,根据裂隙变形加速情况作出临滑(塌)报警。

2.4.2斜皮深部变形简易观测在斜坡变形体纵横断面上打5~6个钻孔,孔深大于估计的滑动面3~5m,钻孔插入直径5cm的硬质塑料管,孔壁与塑料管之间用粗砂填实,用端系球形重锤的测绳放入管内,直抵孔底,测绳另一端固定在孔口,当斜坡深部某一位置变形,即将塑料管剪弯或剪断,拉动提升测绳,重锤将在变形处卡住,记下测绳读数,即可了解滑动面埋深。

2.5宏观地质调查法宏观地质调查法是用常规的崩塌、滑坡变形形迹追踪调查,进行人工巡视,并调查访问当地群众,了解崩塌、滑坡出现的微细变化,时间可安排在汛前或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