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本土文化内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本土文化内容分析
本文在对比分析粤港两地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对策建议。要适当增大本土化言语信息比例;提倡本土化与国际化并行;推行个性化教材定制。
标签:粤港两地;初中英语教材;教材内容;本土文化;对比
一、引言
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使沟通的欲望也全球化,中国大国的崛起,使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国,而中国也渴望与世界进行交流。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交际已经由过去的单向交际转变成今天的双向交际(金惠康,2001)。跨文化的需求决定了作为英语教育者,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兼顾目标语文化的本土表达和本土文化的目标语表达。
著名学者程晓堂(2002)认为,广义的教材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用到的材料和资料,但本文使用“教材”一词在于其狭义的用意,即教科书。对于初中学生,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料与素材。教材也是教师的必要教学材料,是促进课堂开展教学互动的必要媒介。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需要有跨文化的内容,但仅限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其在描述文化意识中,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教育部,2003:21)。国内学者在教材的文化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戴琳,2007;李成,2009,2010;宋莉,2012;赵静,2011)。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州教材中本土文化失衡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港两地初中英语教材里中国文化内容的配置比重和设置,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初中英语教材中是否可多配置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提出一些建议。
二、粤港两地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分析
我们采用广州现时流行的初中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这本教材是2002年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这套书(初中阶段)分别为七年级到九年级,共6册,每学期一册。每个单元分为8个部分,分别是读、听、语法、说、写、练习任务和语言学习点。
我们采用的香港教材为朗文Elect JS适合香港新334学制的中学年级使用(即相当于初中学生使用)。全书内容广泛,每单元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阅读与理解、词汇、文法、任务、语言欣赏拓展与自测。以下作以对比分析。
1、人名
广州教材内容一般使用单英文的名字,例如Debbie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出现“英文名+中文/英文姓”的时候。例如在第二单元的听力练习中,需要学习者听名字填空,在给出的表格中,16个名字仅有2个名字是“英文名+中文姓”(Nancy Liu,Sarah Chen),其余均为目的语常用英语名字格式。
香港教材内容中的人名一般使用“英文名+中文姓”的方式,符合地域特色。如” Benny Ko” (Nelson et.al.:10),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在目标语国家名字的构成先为名,后为姓;另一方面尊重中国文化姓氏用粤拼的方式呈现。鼓励学生在运用目标语称呼自己的时候仍然保留自身文化特色。
2、地方名称
广州版教材一般使用各大省份的拼音名称,如上海(Shanghahi)湖南(Hunan)除此之外较少使用本地的地方名称。大部分选择的文章弱化了地点名称没有指明在哪里发生。如75页描写演唱会和学校的活动,均以没有标出具体位置的统称代替。值得赞赏的是,在描述新型农场的时候,作为附加练习的部分介绍了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Sunqiao Modern Development Zone)。
在地点上,香港教材也有自身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如在Unit 2(Nelson et.al.,37)介绍周末想和家人出去玩耍的地方的时候,教材内容给出的地点分别是Sha Tin Sports Centre,URBTIX,HKCEC Hall 3,Comic World in New Town Plaza,Sculpture Garden,Kowloon Park等等。沙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城市广场,九龙公园都是平常学习者知道的本土地方,城市电脑售票网是香港日常看电影看演出需要实际用到的订票中心,而这些海报都是平常生活中他们有可能接触到的。用这种本土化的内容当作教材的好处有:学习者容易把目的语与自己生活连接起来;教材中的演示让学习者了解知道如何表达身边的地点和事件;熟悉的场景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本土化语境更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用目的语表达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3、输入输出性内容
广州牛津初中版多数以英国或美国为背景作为输入性内容,如第五单元(英语:66-75)描述的是经典法国名著歌剧魅影的故事,介绍英国传统歌剧院和灰姑娘的故事,而介绍唐代的木偶戏和京剧的仅仅只占其中一小段,输出性任务则是根据有关谭盾的介绍而填写单词(听力)和撰写海报(写作)。虽然是介绍中国作家,但截取的经历多集中在成年后在美国读书和工作中带给好莱坞或知名电影的作曲,虽然如此,仍可以体现出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文化。
香港朗文Elect在Unit 4(Nelson et.al.:68-69)的言语输入内容中除了介绍自己本国的节日,包括新年、中秋节,还有甚少出现在广州教材中的冬至(Winter Solstice)。教材文章除了描述冬至的来源与传统文化之外,也介绍了中秋节的来源,月饼的寓意等等。这样中西方文化平衡地结合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外节日的同时也知道如何表达本国节日。语言的交流是相对的,在学习英语语言国家的传统性节日之外,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介绍,激发对本国传统性节日的语言传
承。除此之外,输出性任务也注重实际性,例如第三单元的任务让学生讨论如何为天坛大佛设计海报,让中外游客清楚了解香港。
4、插图
香港教材一律使用真实的香港初中生作为插图,或是熟悉的本土文化图片(包括地点,特色食物,生活场景等等),让学习者更有亲切感和文化归属感。而广州教材一般是漫画作为插图,真人类插图偏少,而且多为一位亚洲人和一位外国人的合影插图。
三、针对粤港两地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建议
1、适当增大本土化言语信息比例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粤式教材虽然有一定中国文化的内容,但相比起日渐更加国际化的港式英语教材,本土文化所占比例略少;中国文化失衡现象出现,建议适当增大本土化的言语信息,比如规范中国人名的英语写法;增添学习者熟悉的地方或名胜地区;更多的本土生活的英文用语和增加熟悉的插图。增加本土化言语信息可以使学习者更加有归属感,意识到是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熟悉的信息;还可以用熟悉的场景和语境增加学习者的兴趣。除此以外,这也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
2、提倡本土化与国际化并行
Littlewood (2000)认为,应该把交际和语言结构结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其首要任务是令沟通双方明白对方的意思。跨文化交际要求双方首先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其次能够了解和读懂对方的内涵或者外延意思。而在全球化的席卷过程中,提倡把本土文化国际化,国际文化本土化;所以,中学英语教材也提倡做到本土化与国际化并行。
3、推行个性化教材定制
从粤港两地的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发现,个性化(tailor-made)的英语教材更人性化和生活化。本国教育提倡教育公平,因材施教,所以不同地域的个性化英语教材定制也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衡的一个方法。
四、结语
初中英语教材是中学生英语课堂实施的组成部分,教材内容的选向性和其指导的文化方向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有一定影响。然而通过对比粤港初中英语教材中发现,在现有的广州初中英语教材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以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观念为主,本土文化和价值观鲜有介绍的现象。所以,建议适当增大本土化言语信息比例,一方面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这同样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大对本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