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南北重归统一A:隋朝的建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B:隋朝的统一①统一的过程及时间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589年隋灭陈完成了全国统一。
②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问题解析: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为什么能实现重新统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3、隋朝大运河A: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B:大运河开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中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有不同的转移方向,总体来说,政治重心自西向东转移,经济重心自北向南转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休,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隋统一后,客观上需要用南方发展起来的经济来补给北方的政治重心,所以开通沟通南北的大通道是历史的必然。
偶然性:C:大运河开通的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4、隋的灭亡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兴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3次大举征伐高丽……,这些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1)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④设机构: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58世纪中叶,安置在北方的突厥反叛唐朝被回纥所灭,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与回纥、靺鞨(册封)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与吐蕃(和亲会盟)①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原创4:(方法指导)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历史时空对应类题目特点及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图片信息,阐释或探讨图片 反映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此断定历史时空。 基本思路: 第一步:全面解读图片信息,空间分布,国家(民族变化)等等。 第二步:用史实论证时空变化的原因。 1.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至少选用两个史实,注意角度的多样性。 第三步:写出对应历史时空。 答题模式:时空信息+史实论证+判断结果
解题技巧归纳
◎题目类型:实物图片类选择题 ◎题目类型:实物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信息的东西,因为包 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能够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 理解。 ◎解题策略:把从照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联系主干知识,进行相应的判断。
材料分析题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南北朝、唐)的边 疆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选择题
【典例1】1977年甘肃酒泉市肃州城区西北部的戈壁滩上发现五胡 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君李暠陵墓,下图是其陵墓壁画之一。此壁画
( B)
A.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B.可证边疆生产力发展 C.填补了国内壁画空白 D.可知民族交融政局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立意 以戈壁滩陵墓壁画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十六 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抓关键 提炼材料信息 图示中的内容是牛耕的情形,说明当时西北 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是边疆地区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故选B; 排干扰 该壁画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 填补国内壁画空白和民族交融无法体现,排除CD。
谢
提示
图1北邻匈奴,匈奴入侵中原;政府向西向北远征。这与汉王朝匈奴入侵; 政府西征的特征相吻合。据此判断是汉朝。 图2北方的突厥、鮮卑、柔然内迁中原;法显西行。这与南北朝时期少 数民族内迁;法显西行时间相吻合。据此判断是南北朝时期。 图3北邻突厥,西邻扩张的吐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运行。这 与唐朝后期的边疆形势;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使用相吻合。 据此判断是唐朝。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残暴统治,劳民伤财(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削弱了唐朝的 统治,激化了
矛盾
4、黄巢起义: 875~884年的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
5、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 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扩大和延续。
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 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 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 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 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 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 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 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2) 唐与回纥:册封回鹘首领 骨力裴罗 为怀仁可汗
(3)唐与吐蕃:唐蕃和亲 :作用: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4)唐与靺鞨:册封 东北的靺鞨族 粟末部 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历史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思考: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 1、背景:某件事情发生是否产生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 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方式、暴力、温和 主动、被动)
•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的时间长短(起源早、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
第六课_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
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
陈 寅
恪
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
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述稿《 论》隋 稿、唐 》《制
唐度 代渊 政源 治略 史论
二、唐前期的治世
唐与突厥
贞观初年
贞观年间
唐高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大败东突厥,被尊为 “天可汗”
安史之乱
北方战乱
移人 口 迁
经济发展缓慢
自然条件好
南方安定
经济繁荣
人口增加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三、藩镇的纷乱
安史之乱 后藩镇形势图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 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 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 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 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课堂小结 从 隋 唐 盛 世 到 五 代 十 国
隋唐的一统 唐前期的治世 藩镇的纷乱
隋的统一 隋的建设 唐的建立
治世出现 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大运河
修建
发展 破坏 复兴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的一统
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 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田余庆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隋朝疆域图(612年)
一、隋唐的一统
隋 文 帝 杨 坚
隋 炀 帝 杨 广
北朝
东魏
北魏
西魏
南朝
宋
齐
北齐
唐朝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多媒体精品课件

➢政策的延续性 ➢开明的领导者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改革开放
一带一路
民族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 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 父母。
——唐太宗
唐与吐蕃
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 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朱温(852年-912年)
五代十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
册封 从战争到设置机构 会盟 和亲
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明的民族政策
➢开明的领导者
➢政策的延续性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对外政策开放、文 化兼容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改革开放
一带一路
907年,废哀帝, 改国号梁,史称后 梁。至此,唐王朝 灭亡。中国历史进 入五代十国时期。
杨隋一统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杨隋一统
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 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若置 仓、递运之类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杨隋一统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陈陶《陇西行》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开发了边疆 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与吐蕃
唐藩会盟碑
唐蕃会大昭盟寺碑立于西藏拉 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 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 在长安会盟的遗物, 这次 会盟史称“长庆会盟”。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
一、 盛世的奠基——隋朝兴亡 二、 盛世的荣耀——唐朝繁盛 三、 盛世的危机——唐朝衰亡
时间定位
开元盛世
开皇之治 589年完成统一
武周 政治 贞观 之治
——《贞观政要》
比来天后事条,深 有益于为政,言近 而意远,事少而功 多。
—《唐大诏令集》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2、经济繁荣
曲辕犁 耕犁技术成熟
灌溉技术成熟
邢窑白瓷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元稹《估客乐》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1: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
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
所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
使。
——《新唐书·兵志》
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 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削弱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由盛转衰
三、盛世的危机——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范阳起兵
洛阳称帝
755,安史之乱爆发
756,建立大燕; 潼关破、玄宗逃、马嵬变
溃败身死
757,安禄山为其子安庆 绪所杀,唐军收复长安洛 阳,范阳镇将史思明降唐。 758,史思明杀安庆绪, 复叛,后为其子史朝义所 杀,唐朝借回纥之力收复 洛阳。 763,史朝义兵败自杀, 安史之乱平定。
藩镇割据形势图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商业发展? 4、文化上:大兴文治; 5、民族关系上:开明的民族政策。
4、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 ——突厥
西南 ——吐蕃
①唐太宗时期:东突厥汗国灭亡。草 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640年,唐朝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 安西都护府,统治天山以南地区。
大运河开凿历程
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 历代都有运河工程。
隋朝大运河
隋朝:贯通大运河 元朝:开凿通惠河、会通河,
重新贯通大运河 新中国:维护、修建大运河,
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608年 隋炀帝
605年 隋炀帝
584年 隋文帝
春秋吴 王夫差
610年 隋炀帝
三点 四段 五河 六省
意义: 积极方面: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 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
▲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 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 纪帛画)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今貌
意义: 消极方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等
罪在当时,功在千秋
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册封 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和亲 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金成公主入藏
4、会盟 如:唐蕃长庆会盟
5、武力征服 如:唐太宗灭东突厥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的原因:
安史 755 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 之乱 一起发动叛乱。历史八年,后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三、唐与周边少数民族
唐朝边疆民族形势图(2)唐与回纥、靺鞨(册封:
(1)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外围独立性强的地方;设置机
①东突厥: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构与)回 纥 : ① 唐 朝 联 合 回 纥 灭 突
东突厥灭亡。尊奉太宗为“天可汗”。
厥。
②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 ②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及五代十国 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知道隋唐时期区 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时空定位 】
605
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1.文帝建隋(建立者、时间、都城、统一时间)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2.炀帝亡隋 暴政: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仓库、洛阳、大运河);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重难点问题】 一、京杭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①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 量兴建大型工程 ②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 ③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 政府的物资供应。
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利: ①政治:贯通南北,加强了对江南地区 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 沿岸城市发展。 ③文化: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 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弊: 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 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灭亡。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新高考历史-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素养达成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认识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的主要表现和影响;认识唐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国家观念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国、强国意识。
知识点一隋朝兴亡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设(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设立仓库,供应朝廷、赈济民间。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以及沿岸城市发展灭亡(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轻巧识记隋朝的大运河(1)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2)四段: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五河: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视角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材料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
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
一方面,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
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优,覆衣天下”。
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
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自】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盛
开元盛世
短
开皇之治 589年完成统一
武周 政治 贞观 之治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乱
黄巢起义
581年 隋朝
建立
618年 唐朝
建立
755年
907年 朱温废唐 960年 北宋 建立
隋
唐
五代十国
18
试题训练
1、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
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
②外重内轻: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 (2)过程: ①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 史之乱 ”; ②756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③763年,唐朝平定叛乱。 (3)影响: ①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②破坏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③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C
23
6、据宋初《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59县,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南
方。至北宋统一南北,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百万,而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
户230余万。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战乱的影响未波及南方
B.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北方经济已全面走向衰败
B
24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骨力裴罗与皮罗阁
10
(1)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交融的发展,使民族交往有了良好的基础。 ②隋唐强盛的国力,为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保障。 ③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便利了各民族间的交往。 ⑤少数民族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 (2)特点:政策开明、方式多样 (①设立都护府②册封首领③武力征服④政治和亲⑤会盟友好⑥经济文化交流) (3)作用:保证边疆稳定,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密切经济联系, 促进了民族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魏权臣
北周
隋 唐
权臣宇文泰专立府兵制(兵农合一),形成以八柱国为中心,以十二大将军、二 十四府将军为主要成员的军事贵族集团,近代史家陈寅恪称之为“关陇集团”。 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 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 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 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樊树志《国史概要》
617年,李渊 在太原起兵。
618年,李渊 建立唐朝。
618年,隋炀 帝被部将杀死。
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
1. 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2.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3.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 4.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
儒家修史者对于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 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末代昏君……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 亲开创的基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历 史会肯定他的执政以及他追求豪华壮观的欲望,这样的着迷对于 拥有最高权力的专制君主及其统治的人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尽 管有着这次悲剧性的大灾难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期,但在经历了 最漫长的大分裂时期之后隋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这就是一个了 不起的成就。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 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 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唐 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 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
1. 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2.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其一,北魏至北齐、北周时期均田制的实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 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均田制规定耕牛可以授田,刺激了农家饲 养耕牛、使用牛耕的积极性。牛耕的发展又促进了农具的一系列革 新,形成了牛耕的完整体系。其二,“大索貌阅”(地方官亲自查验 户口、年龄、疾状用以编订户籍)和输籍之法(制定各户等级和纳 税标准的办法)的实行,使魏晋以来大族荫庇的民户成为编户齐民 ,政府直接控制的纳税人口和纳税耕地骤然增加。其三,江淮以南 经过三国以来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重心,大运河的开凿, 把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与江淮以南财富之地联系起来,在转输物资 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运河保证隋朝能获取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其 后唐朝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这一运河体系。
——樊树志《国史概要》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通典·州郡典》
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
1. 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2.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3.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
隋的国富,一方面固然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统 治者面对经济的发展而忘乎所以,推行过分聚敛财富的政策。这种聚 敛财富的政策忽视藏富于民而只注意藏富于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 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国富民穷, 基础是脆弱的,一旦动乱,立刻崩溃。何况隋炀帝自恃国富而滥用民 力,加速了崩溃的进程。《隋书》说:“(炀帝)自恃富强,外思广地, 以骄取怨,以怨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隋炀帝这个人 自负才学比别人高,刚愎自用,刚愎自用的最大危害,是好大喜功, 炫耀国威,滥用民力。 炫耀国威、滥用民力的最大危害是对外发动侵 略战争,其中最突出的是攻打高句丽。渡过鸭绿江的隋军主力三十万 ,在萨水(清川江)大败,逃回辽东城(今辽阳)只剩下三千七百人,进攻 平壤的四万水军也全军覆没。炀帝恼羞成怒,不顾一切地再次发动更 大规模的战争,终于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几年之间,各地大小起义 军增至一百三十多支,义军人数达三四百万,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乙卯(贞观四年),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 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 ,非今日之急务……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 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 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 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 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 ,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
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
1. 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2.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3.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 4.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
学习主题二:唐朝前期的治世盛世与民族交融
1.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基于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2. 结合地图,辨识唐朝疆域及少数民族分布 3. 概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意义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 材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
结 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构
从隋唐盛世 到五代十国
盛极一时的隋朝
唐朝前期的繁荣 与民族交融
唐朝由盛转衰 与五代十国
建立: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近400年分裂
举措:广设仓库、新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社灭会亡学繁:荣6习1:8贞年主观隋题之炀治帝一和被:开杀元,盛盛隋世朝极灭一亡;时李的渊在隋长朝安称帝,唐朝建立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君权有限观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 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 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 世之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 人但问堪否,岂以亲故异情?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 失时为本。”“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 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 必能顺其情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贞观政要》
以民为本
贞观年间与民本思想一致的君权有限观,实际上也是 中华文明传统政治理念的发扬光大,其主要表现之一就 是“守法”精神,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 法,乃天下人之法”。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唯才是举
不 拘 地 长孙无忌:关陇
域
徐世勣:山东
尉迟恭:代北
褚遂良:江南
不 拘 出 长孙无忌:贵族 身门第 马周:门客
不 拘 民 阿史那社尔:突厥 族背景 契苾何力:铁勒
不 拘 原 魏徵:李建成属下 属敌我 王珪:李建成属下
唐朝是整个华夏江南,综合北齐、北 周、南陈、承接杨隋的大帝国。高祖 时偏任关陇集团的政策,已不适应大 一统帝国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为了治 理广大地区,聚集各方面人士共商国 是、共图大计、共同创建宏伟大计成 为当务之急,扩充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士族政治
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南朝
萌发 壮大 顶峰 转衰 十六国—北朝北魏:确立整合
隋唐
西魏北周:关陇集团 (军事贵族)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 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 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 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 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 学教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识到 治乱世必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颎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 、商鞅一类的人物,以法治国,进行制度改革与建设,成效卓著。混合意识 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杨坚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 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 方佛教信仰都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 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正如他在一个诏书中所说:“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 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大势以及隋朝完成的南 北政治统一,经隋末动乱之后,各种势力重新组合,终 于在唐前期完成了社会大发展。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就 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唐太宗说“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 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 及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东突厥: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开明学的民习族主政策题西二突:厥:唐先朝后设前置期安西的都护治府世和北盛庭世都护与府民族交融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与唐蕃会盟 粟末靺鞨: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安史学之乱习:主唐朝题由三盛转:衰唐,藩朝镇割由据盛局面世形转成 衰与五代十国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 唐朝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 五代十国:北方5个短命王朝和10个割据政权
学习主题二:唐朝前期的治世盛世与民族交融
1.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基于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2. 结合地图,辨识唐朝疆域及少数民族分布 3. 概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意义
《新唐书》载:唐
太宗大败东突厥以
后,“剖颉利故地
置二府统之”,封
东突厥贵族突利、
思摩分别为北平郡
——《资治通鉴》
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 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已而纳谏,任 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 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贞观政要题辞》
学习主题一:盛极一时的隋朝
1. 隋朝为何能开创统一局面? 2.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3. 盛极一时的隋朝又为何“国祚短促”? 4.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