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琦君_留予他年说梦痕_彭雄志
心 声 , 这 一 字 一 句里 有 我 的 欢 笑 、 我 的 眼 泪 , 有 我 对 过 去 不 尽
的 怀念 、 对 未来 无 穷的 希 望 。”硕 Nhomakorabea二
聆
一
少
毋
夯
洛
邃 参 奋 杂 够 漆 袭
翻 瀚 命 翻 渤 麟 海 必 令
家 典 作 藏 妞 鬓 羹 、 。 ︸ …
们再 来 。” 妈 妈说 善 门难 开 , 叫他 不要 这 么施
舍 , 招 来好 多要 饭 的 难 对 付 。 他 像 有 点不 高兴 , 烟 袋敲 得咯 咯地 响 , 他说 “哪 个 愿 意 讨 饭
么大年纪 , 却没 吃过药 。” 他说耳不医不聋 , 眼
不 医不瞎 , 上天给 人的五 官与内脏机 能 , 本 来 都 是 很 齐 全 的 , 好 好 保 养 , 人 人 都 可活 到 一 百 岁 。 他 就 说 他 自己起 码 可 以 活 到 九 十 以 上 , 因 为 他 从 不 生 气 。 我 看 着 他 的 雪 白胡 须 , 被 风 吹
品 中 , 半 数 以 上 是 描 写 她 在 家 乡的 童 年 生 活 和 求 学过 程 中 的人 和 事 。 不 论 写人 、 事 、 物 , 都 以行 云 流 水 、 舒 放 自然 的 文 笔 , 亲
切真 情之 感 , 把 读者 牵引至她 所 无法忘 怀 的故 乡 , 使读 者 与她 重 回时光 隧道再 次感 受昔 日的 悲喜 心境 。 诚 如 琦君 《琴 心 》 一
说 “你 看蚂蚁 多好 , 一个家族 同心协 力地把食物运 回洞里 , 藏起来冬 天吃 , 从来 没看 见一 只 蚂蚁 只顾 自己在 外吃 饱了不 回家 的 。” 他常常故意 丢一 点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粽子里的乡愁(琦君)考点训练: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阅读字数:约1000字建议用时:15分钟分值:16分考查题型:第1题点击作者:琦君,1917年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著有多部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等。
写作借鉴: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怀念、惆怅之情以及独特的人生感悟。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
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
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
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您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金盒子琦君阅读答案
金盒子琦君阅读答案【篇一:金盒子】1.掌握下列词语:噩耗晴天霹雳恸哭支离破碎小心翼翼恍惚踽踽独行玲珑突如其来变化无常2.关于观察与思考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一环。
阅读时,要靠平时观察生活的体验去理解作品内容;写作时,第一须观察,是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思考是对观察对象(人物、景物、事物、环境等)进行分析研究的思维和规律。
观察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现其中的含义和规律。
3.关于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度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一般我们主要分析层次和段落,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1.从表情达意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现的兄妹情与姐弟情在内涵和写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章所抒发的手足深情。
教学建议一、文章主旨:本文以时间为序,以金盒子为线索,用朴素、平实的文字记叙了金盒子从最初的玩具箱变为寂寞的良伴,最后竟变为纪念的信物的过程,充分表达了兄妹姐弟的关爱、理解,渗透了难以割舍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金盒子的来历和我哥哥与金盒子的不解之缘以及哥哥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9-13)写弟弟、金盒子与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写哥哥、弟弟、双亲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三、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周密,层次清晰,首尾呼应。
文章以金盒子为叙事线索构思谋篇。
这条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现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题。
文章又以时间的发展为顺序,用一连串的表示时间的状语,写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龄的情感体验,思路十分清晰。
2.文笔自然开朗,平淡简约。
本文语言质朴、平淡,没有雕琢痕迹,却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谈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实感。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精选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旱烟管忆往喜宴
一对金手镯
春酒
泪珠与珍珠
红纱灯
第一次坐火車
下雨天,真好
读书琐忆
粽子里的乡愁
春酒
《素心笺》
金盒子
西湖忆旧
妈妈的手
桂花雨
母亲的书。
琦君《三更有梦书当枕》
有一次,一段《左传》实在背不出来。我就学母亲拊著肚子装「胃气痛」,老师说我是偷吃了生胡豆,肚子里气胀,就在抽屉里找丸药。翘胡子仁丹跟蟑螂尿、断头的蜡烛和在一起,怎麼咽得下去,我连忙打个呃说好了好了。
其实老师很疼我。他长斋礼佛,佛堂前每天一杯净水,一定留给我喝,说喝了长生不老,百病消除。加上母亲的那一杯,所以我每天清早得喝两杯面上飘著香灰的净水。然后爬在蒲团上拜了佛,才开始读书。
二姨太双十年华,却也吃斋拜佛,照说应该和我母亲合得来,但她们各拜各的佛,连两尊如来佛都摆出各不相让,各逞威严的样子。二姨太用杭州口音念《白衣咒》、《心经》,非常好听。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看小说也一句句大声地念出来,她看《天雨花》、《燕山外史》等等,念一句,顿一顿,我站在一边听某了。
她回脸瞪著我问:「你在这儿干什麼?」
十二岁的女孩子,就学著《黛玉笔记》的笔调,写了篇《碎心记》。放在抽屉里被老师看到了,他摆著一脸的严肃说:「文章还可以,只是小小年纪,不可以写这种悲苦衰烂的句子,会影响你的福分的。」其实我写的是母亲的心情,写得自认为非常哀怨动人。三救他夸我写得好,说我以后可以写小说,不过要用白话文写。
他教我把他的故事写下来。原来他心里有一段非常罗曼蒂克的爱情。他喜欢侍候二姨太的丫头阿玉。阿玉见了他,低垂著眼帘却有说不完的情意,肫肝叔也喜欢她,她理也不理他,肫肝叔说:「她是应当喜欢三哥的,我不配。」从这一点看,肫肝叔是个心地很好的人。
我看了那些书好羡慕,却是拿不到,老师也不许我看「闲书」。有一天,肫肝叔设法打开书橱,他自己取了《西厢记》、《聊斋志异》等等,给我取了《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我们就躲在谷仓后面,边啃生番薯边看,看不懂的字间肫肝叔,为了怕二姨太发现,我们得快快的看。因此我一知半解,不像肫肝叔过目不忘,讲得头头是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作者:阎纯德, Yan chunde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刊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10(1)1.盛英"属于秋天"的作家--罗兰 19972.姚同发天津情·忠告魂 19973.张秀亚(1919-2001),曾用笔名心井、陈亚兰、陈兰,生于河北黄骅县,祖籍山东平原.其文才早慧,九岁在天津《益世报》《国闻周报》发表小说和诗歌.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和西文系.信仰天主教.曾主编重庆《益世报》副刊"语林",任社论委员.抗战胜利后同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教授.后旅居美国.直到病逝.著有《三色堇》、《湖水·秋灯),小说集《大龙河畔》和诗集《水上琴声》等五十来部4.琦君(1918-2007),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幼读私塾.迁居杭州后人弘通女中读书,1935年考入之江大学国文系,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台湾,任职司法界和教育界,业余创作,1977年旅居美国,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袭青衫万缕情》,及小说集《菁姐》、长篇小说《桔子红了》四十多部5.艾雯(1923-),本名熊崑珍,生于苏州,江苏吴县人,1937年迁居江西,抗开战争爆发后尝试创作.曾任《凯报》副刊主编,1941年以"艾雯"笔名发表小说《意外》,1949年初赴台湾后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青春篇》、《缀网集》及小说集《生死盟》、长篇小说《魔鬼的契约》等三十部6.徐钟瑕(1917-2006),江苏常熟人.曾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学习,后随学校辗转江西、湖南和重庆,1944年毕业,先在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后任《中央日报》编辑,1945年担任该报驻英国特派员,1948年赴台湾,与陈纪滢创办重光出版社,1956年随丈夫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等国生活23年,所写记述海外风物,富有异国情调.著有散文集《多少英伦旧事》和长篇小说《余音)等十余种7.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河北宁河人.天津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肄业.抗战胜利后入天津广播电台主持音乐节目,1949年赴台湾,曾仟职台湾广播电台和警察广播电台,开始写作.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小说.著有散文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及小说集《罗兰小说》、长篇小说《绿色小屋》、长篇传记《岁月沉沙》(三部曲)等四十多部8.尉天骄台湾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20039.范铭如我观察@我思味@我同情 2005(03)10.张秀亚我与文学@前记 196711.瘂弦张秀亚,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 2005(223)12.张秀亚文学与我 196713.王宗法台湾文学观察 200014.余光中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 198915.陈明芳女性诗人及散文家的现代转型 2003(02)16.马星野恍如昨日--重序<多少英伦旧事> 198017.潘人木三更有梦书当枕@序 197518.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199519.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台湾文学史 1995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fdxwxyxb201001006.aspx。
琦君作品集
琦君作品集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合集《琴心》(散文、小说)国风杂志社 1954年,尔雅出版社 1980年《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文与情》(散文、小说)三民书局 1990年《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母亲的金手表》九歌出版社 2001年,简体字版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梦中的饼干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简体字版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琦君书信集》台湾文学馆 2007年小说《菁姐》(短篇)今日妇女半月刊 1956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百合羹》(短篇)开明书店1958年《缮校室八小时》(短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七月的哀伤》(短篇)惊声文物供应社 1971年《钱塘江畔》(短篇)尔雅出版社 1980年《橘子红了》(中篇)洪范书店 1991年散文《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妈妈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母亲的书》洪范书店 1996年《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儿童文学《卖牛记》绘者:田原台湾省教育厅 1966年,2006年三民书局将旧版的《卖牛记》与《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卖牛记》。
三更有梦书当枕原文三更有梦书当枕
三更有梦书当枕原文三更有梦书当枕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书需要一种心境。
安然的心绪以及宁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有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
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间熨过,熨开心上的每一条折皱。
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
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先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
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
”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
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
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打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
爱,于时光的余白处,慵读几页小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总不为过吧?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耻噪使你无处躲藏,只好缴械投降。
日常的喧嚣里,早已不进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
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踌静。
家人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
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罗埝掩住个半身子就可以了。
是否举头望明月或者从记忆深处觅出几行古诗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很容易沉浸于读书的心境中去,而自己竟然还浑然不觉。
书是选好的,就安在枕下,不必提议从书架上查取。
用不着书签指路,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
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
像少年时读书那样,不眨眼看到明天,那样是不可能的。
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
学生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移。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琦君
五年级语文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后感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后感
琦君笔下的童年是那么的鲜活。
她写故乡的人和事,那些记忆就像一幅幅古旧却又色彩斑斓的画卷。
我感觉自己就跟着她,在那个有着老宅院、桂花树的地方穿梭。
像她写母亲的那些情节,母亲的慈爱、坚韧都通过一个个小事儿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想到自己的妈妈,虽然时代不同,可妈妈的爱都是一样的深沉又细腻。
这时候,书就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像是一个情感的纽带,把我和琦君,还有我们共同对亲情的感悟都连接起来了。
她写读书的那些段落也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三更有梦书当枕,多美的意境啊。
想想在静谧的夜晚,周围都安静下来了,只有自己和一本书相伴,那是一种多么纯粹的享受。
现在的我们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各种方便获取信息的方式,可是却很难找到那种在深夜沉浸于一本书中的宁静了。
琦君对书的热爱,就像是一盏灯,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也该在这忙碌喧嚣的生活里,重新找回那份对书籍的初心。
还有她文字里的那种淡淡的乡愁,也让人忍不住动容。
故乡对于琦君来说是回不去的远方,那些山水、那些习俗,都只能在回忆里找寻。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可能没有琦君故乡那样充满诗意,但是也有着独特的记忆。
每次读到她思念故乡的文字,我就好像看到一个孤独的背影,站在岁月的长河这头,望向远方的故乡,那画面感实在是太强烈了。
琦君的文字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就像家常话一样,但就是这种平实的叙述,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就感觉像是和一位老友告别,心里满是不舍,又像是收获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能在这浮躁的世界里,偶尔静下心来,回味那些书中的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情感。
走进琦君的散文世界
��
编辑 � 梅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香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伸 阅 读
这样的生死离别 , 一般人的心灵深处该经受怎样的 撕裂啊 ! 然而琦君却保持着平静 , 沉稳, 原因很多 . 她从 小受儒家思想教育 , 母亲是佛教徒 , 后来琦君在教 会女校读书时又接受了基督教教义 . 这些都使她 的文章笼罩在 " 哀而不伤 " 的氛围中 . ﹙三﹚ 琦君散文风格平淡 , 简约 . 质朴 , 含蓄 , 极富古 典美的文字便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 她的语言朴素 , 和鲁迅先生在 朝花夕拾 中所体现的 " 闲话风 " 特征有相似 � 之处, 在自然亲切的氛围中 ,任意而谈 ,像和老友围炉夜话 . 团圆饼 讲述母亲做 � � 饼的过程 � 妈妈炒的酸咸菜 显现母亲炒咸菜时包含的浓浓亲情 灯景旧情怀 展现出一幅热闹的家乡过年风俗画 丝细细抽出 , 于细微中见淳厚. 语言简洁优美 , 自然中透着情韵 . 琦君散文文心情深款款 , 语言质朴 , 在平和舒坦中愈见稳定凝重 , 如春蚕吐 我的蚌壳棉鞋 就用缓缓的节奏 , 显出姨婆对琦 君的疼爱 . 悠悠的思绪 , 淡淡的情怀宛如山间小溪潺潺流淌 , 和谐恬静 . 由于题材 多集中在亲情领域 , 这种长于抒情的节奏与气势则是这类素材的最佳表达方式 . 琦君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有古典美的 . 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 , 力求做 到 "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 ". 在 下雨天 , 真好 中 ," 院子里风竹萧疏 , 雨丝纷纷 洒落在琉璃瓦上, 发出叮咚之音 ", 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 . 同样在此 文中, 她引用范仲淹的诗 " 片心高于月徘徊 , 岂为千钟下钓台 . 犹笑白云多自在 , 等闲因雨出山来" 来赞美 " 妻梅子鹤 " 的隐士林和靖. 古典诗词的引用 , 不仅有助 于文字的精炼 , 更增添了文字的典雅优美, 营造出一个柔美的抒情意境 . "潘琦君的散文 , 无论写人 , 写事 , 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 , 在清淡朴 实中见出秀美 , 她的散文 , 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 , 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 而 � 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 "( 郑明俐 谈琦君散文 ) 琦君以她独 特的魅力 , 在文学宝库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 .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琦君简介(一):琦君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
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
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简介(二):琦君简介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瓯海瞿溪镇,台湾当代文学作家。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亦涵括小说、评论、翻译及儿童文学,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
其主要著作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琦君简介(三):琦君生平简介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
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
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超多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
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
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
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
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枕书而眠 - 江北教育网
枕书而眠洪塘中学徐桂英喜欢读书,那种喜欢发自内心,无他物可替代。
譬如看电视,当然也喜欢,但那只限于自己钟情的电视节目。
电脑游戏呢?也玩,但那纯粹是为了免被人戏称“出土文物”而偶然为之。
只有当捧书一册时,才觉心灵有了寄托。
然而,白天总是工作或其它琐事缠身,难以静心阅读,于是晚饭后与睡前的那一段时间就成为我犒赏灵魂的最佳时光。
窗外夜色渐浓,室内灯光柔和。
不去管家人是看电视还是玩电脑,我只要独处一室。
在那一室的宁静与温馨中,取一个舒适的姿势倚靠床上,从枕下摸出一本早已选好放在那里的爱读之书,无限舒心,无限惬意:不必在意仪表举止,不必斟酌谈吐修辞,不必追求渊博深刻……只需放任心灵,尽情徜徉于文字的天地——枕下是一本《三国志》,前段时间因病住院,这本书看了一半压在枕下。
翻开续读,不知不觉读到了《蜀志·诸葛亮传》。
静静读来,仿佛看到在南阳郡诸葛亮的斗室之中,刘备正与卧龙先生促膝长谈;仿佛看到白帝城先主紧执孔明之手殷殷托孤;仿佛看到街亭之失后,诸葛丞相正上书后主要求自贬……夜渐深,倦渐浓。
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安然入眠。
于是,当教授《隆中对》《出师表》之类的课文时,“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便手到擒来;“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名句则脱口而吟……枕书而眠,于我是一种教学的促进。
枕下摸出一本2010年第18期的《读者》,是住院期间买的。
但那种杂人来往的场合怎么适宜静心阅读呢?只能大致翻阅一下罢了!于是它也被“转移”到了我的枕下。
翻看目录,《白龙背上的舟曲》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
舟曲,如果不是8月8日那个令万民同悲的日子,我从来不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从文章中我知道了它是藏语“白龙江”的音译,被称为“藏乡江南”;知道了那曾经是一个“万山皆翠”的美丽所在,却在人们“背土上山平地”到“暴雨冲坏土地”的千百年循环中,在30多年的肆意砍伐的“推波助澜”下,被大自然以呼啸而下的泥石流的形式报复了……再随手一翻,是梁晓声的小说《鹿心血》,讲述了守卫乌苏里江边一个哨所的6名知青与一对苏联老夫妇以及他们所豢养的一只灵犬的情感故事。
琦君散文《西湖忆旧》
琦君散文《西湖忆旧》琦君散文《西湖忆旧》【作者简介】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西湖忆旧我生长在杭州,也曾在苏州住过短短一段时期。
两处都被称为天堂,可是一样天堂,两般情味。
这也许因为“钱塘苏小是乡亲”,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它格外有一份亲切之感。
平心而论,杭州风物,确胜苏州。
打一个比喻,居苏州如与从名利场中退下的隐者相处,于寂寞中见深远,而年轻人久居便感单调少变化。
住杭州则心灵有多种感受。
由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
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
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
可惜我当时年少春衫薄,把天堂中岁月,等闲过了。
莫说旧游似梦,怕的是年事渐长,灵心迟钝,连梦都将梦不到了。
因此我要从既清晰亦朦胧的梦境中,追忆点滴往事,以为来日的印证。
若他年重回西湖,孤山梅鹤,是否还认得白发故人呢?居近湖滨归钓迟我的家在旗下营一条闹中取静的街道上。
街名花市路,后因纪念宋教仁改名教仁街。
这条路全长不及三公里,而被一条浣纱溪隔为两段,溪的东边环境清幽。
东西浣沙路两岸桃柳缤纷,溪流清澈。
过小溪行数百步便是湖滨公园。
入夜灯火辉煌,行人如织。
先父卜居于此,就为了可以朝夕饱览湖光山色之胜。
他曾有两句咏寓所的诗:“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
”父亲不谙钓鱼之术,却极爱钓鱼。
春日的傍晚,尤其是微雨天,他就带我打着伞,提着小木桶,走向湖滨,雇一只小船,荡到湖边僻静之处,垂下钓线,然后点起一支烟,慢慢儿喷着,望着水面微微牵动的浮沉子而笑。
他说钓鱼不是为了要获得鱼,只是享受那一份耐心等待中的快乐。
他仿着陶渊明的口吻说:“但识静中趣,何须鱼上钓。
琦君散文集
• 6.琦君在散文集《玻璃笔》小序中写道:“人生七十才开始.”琦 君旅美时期的散文创作,是她在台湾丰厚的散文创作之后,在美国 的异域人生再起步,她不愧是个“勤奋的握笔人”.琦君以散文创 作实践其“抑恶扬善、爱生惜福”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人生主张, 尽管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她以生命夕阳之余晖,播撒爱的情感 与人生智慧的种子,温暖着东西方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田.
• 7.“下雨天,真好.”琦君作品中有一篇使人向往雨天的文章.喜欢 听见“滴答答”的声音.心跳似乎也跟着雨滴的敲击“砰砰”的 响着.有时候静静的夜里,还会有水滴落入水中清晰的声响---“啪嗒…”长长的回音,像深深的石洞里的滴水声.随着波纹四散. 回荡波纹的柔美… 那一场春雨带来了生气…淡淡香气馨人为更 美的香气留下伏笔.
• 3.正原“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 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 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 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 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 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 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因。
• 2.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 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 是故乡明”如出一《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 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 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 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 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பைடு நூலகம்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 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 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课子记》, 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 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 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后感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后感
琦君写她的童年,那可真是活灵活现。
就好像她在我耳边悄悄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啊……”她写母亲的慈爱,那些细腻的描写,就像把她母亲做的美味糕点直接端到了我面前,我似乎都能闻到那香甜的气息。
从母亲对她的教导,到生活中的点滴关怀,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亲情。
我自己的妈妈也会有唠叨的时候,可琦君笔下的母亲的唠叨却变得那么温馨,让我觉得这唠叨也是爱的一种独特表达呢。
书中关于故乡的描述,也让我特别有感触。
故乡对琦君来说,是那片山水,是那些熟悉的街坊邻居,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根。
她把故乡写得就像一幅画,画里有古老的宅子,有潺潺的溪流,还有那带着泥土芬芳的小路。
我虽然可能没有琦君那样有着充满诗意的故乡,但她对故乡的思念却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长大的地方,那些已经有点模糊的记忆又变得清晰起来。
再说说她的读书故事吧。
“三更有梦书当枕”,光是这书名就透着一股对书的痴迷劲儿。
她读书的那些小趣事,就像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一样。
有时候为了看完一本好书,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被爸妈发现还得挨一顿说。
琦君从书中汲取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读书可不仅仅是看些字儿,那是能让心灵得到滋养的事情。
就像她在书里遇到了知己,我在她的文字里也像是找到了一个懂书、爱书的好朋友。
琦君的文字还特别善于捕捉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
一朵花的盛开,一只小鸟的飞过,在她眼里都充满了意义。
她就像一个生活的收藏家,把这些小美好小心翼翼地收藏在文字里。
我读着读着就想,自己平时是不是错过了太多这样的小确幸啊?老是忙着东奔西跑,却忽略了身边这些微小却动人的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那屬於中國傳統女性的散文, 方叔「三更有夢書當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
在清朝以前,散文一直是我國文學的主流,而在我國的文學標準上,上乘的作品,必須是要能稱得上,「溫柔敦厚,不怨不尤」。
看琦君女士的作品,的確能擔受這八個字而無愧。
大抵,散文都是作者以身邊的事物為主題寫成的,因此從文章當中,對琦君的身世,我們也有個概括的了解。
琦君的父親潘老爺,和母親原是明媒正娶的夫妻,但由於母親較父親年長,品貌、學識又討不到丈夫的喜歡,因此潘老爺又娶了二姨娘,母親也自此承受了父親一世的冷落。
母親婚姻上的挫折,使她中國女人傳統逆來順受、溫柔、又內蘊堅強的美德發揮得特別明顯。
,這點在「母親新婚時」這篇中寫得很清楚,母親的個性影響了女兒,女兒的個性又發散在文章中,我們可以說,琦君的作品,無論文筆、內容或風格,都在在代表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氣質。
琦君的文字是樸素平易的,她自己在「序」中承認,這除了和天生的性格有關係外,多少也是受了老師的啟迪,「我們與其以腦作詩,寧願以心作詩。
」「在文學上,『真』較『美』尤為重要,有了不能已於言的真情真意,則尤『善』矣。
」這是她的寫作原則。
全書共有廿六篇,內容大多是追念過去的。
她懷著極濃的情感去描寫她的母親、外公、小叔叔、長工阿榮伯及已逝去的幾位朋友,文中也常提到父親,卻沒有特別成為一篇的主角,原因大概不是出於不滿,而只不過是和父親接觸得不夠多,感情上沒有那麼令她感動的關係。
在琦君眼中,不只過去的時光是美好的,過去的生活方式也是叫人留戀的,寬大、和平又親切的農業社會生活,雖然她本著「不薄今人愛古人」古今皆收的原則,但正如她不慍不火,不緩不急的文筆一樣,我們看得出來,真正讓她心響往之的仍是過去那種低緩調子的日子。
這些日子在她筆下是無限低迴,輾轉的用各種角度去描寫,使我們彷彿也浸潤到那股溫厚,感染到那種作為「葛天氏之民」的快樂。
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那片誠摯廣郁的深情,不僅對親友,甚至寫山水。
她也強調儘管避居在山中,沒有友情是不行的。
,看「方寸田園」,寫小動物,她把對小動物與對兒子的情感連成一片,看「我家龍子」,,女性特殊的纖細與眷戀,使她有時只寥寥幾筆寫來,卻令人感動得落淚,或在掩卷後,仍覺得餘音裊裊,一絲悵惘久久盤繞在心上。
看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有感亮軒一談起散文,便不由得令人想起潘琦君來,一則是她的散文總那麼耐讀,而且不傷腦筋,再則是潘琦君的人跟她的文一般模樣。
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的確是許多人標榜的口號,但能做到的很少,琦君卻是「長得就像她的作品」,在憨厚中透出智慧。
在她的新書「三更有夢書當枕」 ,沒有一個經世濟國的大題目,除了「不薄今人愛古人」一篇談的是新舊詩的比較外,其餘的,幾乎都可稱之為「自傳」。
雖然沒有如年譜般的照順序編目,但一件件事,都取材自作者的身邊或回憶中。
這也許就可以說是琦君的特長了,她的「身邊瑣事」總也寫不完,不用說是新近的事情,便是早已用過的老題材,寫了又寫,寫了又寫,照樣的令人感覺新鮮。
好像電視影片般,角色就是那麼幾個,事情也跳不出那麼個範圍,卻硬是有得演的,讓你看個起勁。
對於有些作家而言,一個題材用過一次,便再也沒法翻出新花樣來了,何以琦君的題材在她手中就像安全刀片的廣告詞般「用完了可以再用」呢, 要把這個問題弄得比較清楚,先得看看她的題材都是什麼,不只是這本書,就在她其他的書中,也一樣的反覆出現她的父親、母親、二媽、老長工阿榮、肫肝叔叔、外公、阿菊……等等。
若不是這些在她早年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者,便是丈夫、兒子、朋友、小貓、小狗、鄰人、小販等等。
不要說是「作家」了,像回憶中的這些人、身邊的這些人,哪個人都有過,實在一點也不稀奇。
不過卻不一定能以之寫出琦君筆下那一篇篇清麗樸質的散文,弄不好還會嚕嚕囌囌一大堆,索然無味,讀者最後的批評是,「沒什麼了不起,這些事我全經驗過。
」主要的原因,是琦君一直用「心靈」在寫,不是僅僅的追憶,她永遠不會把自己看做一具塞滿了記憶卡片的活電腦,像某些「傳記文學」的作者似的,只會放映紀錄影片,片子的技術條件雖然都夠標準,但那個要有「心靈」才會有的文學藝術條件就很欠缺。
許多零零碎碎的事,由琦君寫來便有琦君特有的風味。
散文的定義雖然至今還有幾分模糊不清,但一個優秀的散文作家應具備的條件是可以確定的,大致包括四項,敏銳的觀察、豐富的常識、濃熾的情感、獨立的判斷。
琦君對筆下事物的觀察極其細膩,她並非觀察了之後便裝進記憶的盒子去,不到用時不去打開。
她習慣於把觀察所得反覆的思索,跟其他的觀察所得互為對照,已經得到了一個結論,但永無最後的結論,隨著年事的增長,這些結論也在不停的修正,每一度修正,又都經過一次全心檢查。
她不止從一方面看事情,而是從多方面,因為是多方面的,她的世界便充滿了令人心動的新奇。
琦君的整個童年,活像一部中國的「愛麗思夢遊仙境」,在每一扇門後面,每一個拐角處,都隱藏了神秘。
但那些神秘並不是神話故事才有的古怪形象,而是對一些傳統中國的崇高操守的具體詮釋,如愛、如慈悲、如憐憫、如寬厚等等。
琦君的仙境,真是一個中國哲學所標榜至高的「道」的具象化。
雖然歷經數不清的苦難,他們還是保有葛天氏之民的那一點純樸。
許多偉大的操守,並不是由琦君說出來的,而是她任她筆下的人物演出來的,看起來只是妙手偶得之作。
不過,若沒有一顆靈巧的心,天地造化又哪會獨鍾於琦君呢,琦君的心之所以靈巧,在於她的誠懇,在她眼中,沒有一件事是不重要的,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小看的。
正因她具有誠懇的態度,才能使得她的觀察如此深刻。
什麼事都重要,那什麼事都會對她產生撞擊力,琦君也就不由得進入了事物的核心。
她總是一邊看一邊恭恭敬敬的想,而且只往好處想,不往壞處想。
想過了還要想,每見到一次便想一次,相來想去的習慣,大概從琦君的童年直到五十餘年後的如今,一絲兒也沒改變。
許多人長大了,便只作不想了,或者用另外一套方法,,如懷疑等,,來想。
琦君卻還是以一顆天真純樸的心靈去想。
不過到底天下事不是件件都能往好處想的,因此琦君便不想,或者說不寫它們。
她喜歡寫那些越想越好的事物,於是難免在過去的好日子中打圈子,在讀者看來,琳瑯滿目,在她看來,這都是值得想了又想一再回味的好時光。
至於以後,取材就不再那麼寬廣了,動人的事物固然仍有,但讀者都可以感覺得到,已不能俯拾皆是了,快樂必須自己找來。
不過我們還是很羨慕琦君並不費力就找得到,這跟她自小就善於觀察很有關係。
任何人都可以從她的文章中看出她的博學,當然琦君的學問不見得是作博士論文的那種學問,而是生活中的學問。
凡是她學過的東西,總要求跟生活思想相結合,這跟學院式的學問相比,當然不夠理論化,但對於生命,卻更結合得紮實。
她自小的涉獵就很廣,而且感性很強。
照她的說法,是「只能按著自己的興趣去背誦」,從相反的方向看,也可能有興趣便能背誦下來。
琦君的父親曾經預言她並不是一個做學問的人,不做學問而喜好涉獵群書,就有一個好處,可以鍛鍊得常識很豐富。
琦君所以有今日,與她的老師夏承燾很有關係。
夏老師要她讀書時去得失之心,隨意瀏覽,但求欣賞不必研究。
這種隨遇而安的求知態度,在「三更有夢書當枕」中敘述得很清楚,不曉得夏老師當初有沒有料到,這正是培養一個優秀的散文家的好方法,如果當初夏老師以訓練樸學學者的方法教授琦君,我們今天很可能根本就看不到「三更有夢書當枕」、「煙愁」等書了。
也許夏老師像她父親一樣,老早就看出來她「不能做學問」,而有意的鼓勵她多朝感性的路上去走。
對於舊文學,琦君的底子好是毋庸置疑的,新的東西她也接觸得頗深,像她那篇行文如流水的「不薄今人愛古人」,把新舊詩兩相比較,互作分析,見解都很精到,足證她在新詩欣賞這方面很用過一番心。
另外翻譯作品她看得不少,原文的偶爾也讀,這都可以幫助心靈的觸角越伸越廣。
光靠看書來吸收知識還是不夠,那顆好奇心最要緊,尤其生活中見聞所得的常識,又要比從書本中吸收來的多得多。
在「晨」那篇文章中,描寫到她與一位打太極拳的老人相遇的經過,她悟出了拳道中「鬆、柔、圓、正、」四字的含義。
她喜歡養貓,便曉得許多有關貓的名堂。
其他如談到過年、嫁娶、衣服等等,她都表現出對那些事情來龍去脈的透澈了解。
這些常識都是琦君得以發揮感性的基礎。
琦君是一個澈頭澈尾的有情人,見人則生人情,見物則生物情。
這個有情的極致,便是菩薩心腸。
凡是與琦君有過來往的人,都有一個一致的印象,她的善良純樸是當今罕見的。
這一特色已充分反映在她的作品中。
散文要表現的主題意旨不若小說強烈,有時也摸不太清楚。
無論在一篇散文中琦君以什麼作題材,總是明顯的流露出一股慈悲的胸懷。
她早年承受的庭訓,無一不在提醒她要心存寬厚,更要緊的是她親眼目睹了長者苛己待人的例子,這些舊事,因其有情,反而越存越新,每次寫來,都恍然如昨。
因為她是腳踏泥土長大的,所以在有的人必須辛苦尋覓才能到手的真情,在她卻毫不費力的都碰得到見得到。
一些在凡人眼中很無奈的事,從琦君的「情眼」看去,都變得動人了。
譬如說,她感激那位藝術人像攝影師沒給她拍出一張比本人漂亮的照片、她對於自己的另一半表面是嗔怨,骨子字字都是情。
對於孩子,操了無數的心,卻仍然感激人生一世間有這些可以操心的事。
她對母親有無盡的孝思,但對使母親受盡委曲的二媽,也寄予了許多同情。
一位朋友去了,由她筆下寫來彼此間那些清清淺淺的瑣事,都透出迴腸盪氣的哀痛。
再不喜歡小動物的人,一定也會心疼她筆下的小貓小狗,不論牠們的形象看起來多麼狼狽。
在琦君心目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一件事物是不好的,她有意無意的給自己定下一個信仰,慈悲隨年齡而增加,我相信每個人都一樣。
真的每個人都一樣嗎,世上果然沒有惡人嗎,這是多麼複雜的問題,其至牽涉到每個人的那個「人」字。
不過我相信以這個問題逼問琦君,她最後的答案一定是「寧信其無」。
琦君早年受到的慈悲教育植根太深,她寧願在這方面多用心去體會、去表達。
要說琦君是懷舊的話,她所懷的,自然是慈悲的舊道德,和諧的舊秩序。
事實上,道德與秩序本應是永的,遑論新舊, 琦君的菩薩心腸並不是君臨天下的那種神佛態度,她不是手執淨瓶的觀世音,也不是拈花而笑的如來佛,而是一個遇廟便上香的虔誠信徒。
這話怎麼說呢,原來她心中老覺得得到的多,付出的少。
親恩、師恩、是她一再提到永難忘懷的,丈夫、孩子、小貓小狗,也能令她感激,其他如朋友、小販、陌生的過客、一陣風雨、幾片白雲,她都覺得出來大化所賜之厚。
她的謙和思想無一絲做作,歌頌萬般事物,自然就不見矯情之處了。
散文寫不好,每易飾強詞以奪理,因為恐怕露出言之無物的馬腳。
琦君卻不,她的每一篇章都洋溢著一片至誠,無至情者如何能達到此一境界,單單那一片至誠便很可觀了,何況她的身邊瑣事是如此豐富,在鏡中有鏡中之貌,水中又有水中之色。
作者不住的讚嘆,讀者也就心甘情願的隨著她的仙心佛意與之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