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一、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填空、选择) 常识1.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活字印刷(北宋毕昇)、火药(唐代炼丹家发明)、指南针(司南)。
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宋朝以后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3.日晷、古缶、古琴、卷轴画、青铜器、瓷器(第五大发明)。
4.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二、绪论部分1.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易经》: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
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
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3.八卦:乾(qián)——天卦像坤(kūn)——地卦像震(zhèn)——雷卦像巽(xùn)——风卦像坎(kǎn)——水卦像离(lí)——火卦像艮(gèn)——山卦像兑(duì)——泽卦像4.文化结构层:①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②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③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④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5.“中华”得名:“中”,意谓居四方之中。
2019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
2019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第一讲:导论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往往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产生分歧,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穆勒米埃尔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
”(注:转引自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维斯拉认为:“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
”(注:转引自[日]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5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持这种观点:“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
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
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
”(注:[美]拉尔夫·林顿:《个性的文化背景》,见[美]C.恩伯:《文化的变异》,2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要义》)著名学者钱穆亦主张:“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
”(《文化与生活》)《大英百科全书》则标明文化概念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这两种定义虽哲学基点不同,但都主张一种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体的大文化观。
文化概念的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23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4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2分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论述题15分(从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如两题皆做则以第一题为准。
鼓励发表己见,可酌情加分)材料问答题14分(鼓励创新可酌情加分,如果没有结合材料则酌情扣分)期末考试的主观题都出自各章复习题,客观题则超出这个范围,但绝对是课堂上讲过的。
第一章1、广义文化的四个层次:广义文化又被称作“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涵盖面非常广泛。
我们将其分为四层次:a物质文化。
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它是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它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制度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一系列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的各种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
制度文化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c行为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d.心态文化。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大众心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不同的部分。
2、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A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B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C有助于我们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发展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D有助于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E有助于我们利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第二章1、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的区别: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比较表中国希腊地形平原多,占陆地面积12%。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
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
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之后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绪论 这⼀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两个⼩题⽬,甚⾄⼀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化的分层学说。
⼀、“⽂化”界说 1 、⽂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化或⼈类化,即⼈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改造⾃然界客体⽽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然⾯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和完善。
2 、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
3 、⾃然的⼈化即⽂化。
4 、西汉以后,⽂与化开始结合成⼀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然对举;或与⽆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 、四⼤⽂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伦、印度。
⼆、⼴义⽂化与狭义⽂化 1 、对⽂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化和精神⽂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还是记住为好,六⼤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2 、⼴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3 、⼴义的⽂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化层,由物化的知识⼒量构成,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化事物。
⼆是制度⽂化层,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为⽂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
四是⼼态⽂化层,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是⽂化的核⼼部分。
4 、⼼态⽂化层可细分为社会⼼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以下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A.文化指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其对应物是自然。
B.文化指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其对应物是文盲。
C.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
D.文化指文学艺术,其对应物是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表达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A.话本小说B.唐传奇C.志怪小说D.章回小说正确答案:B解析:B、唐传奇和前面的志怪虽然都是记述奇闻异事,可是两种还是不太一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对唐传奇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说它们“表达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他这里面比较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间的一个区别。
一方面,唐传奇是表达婉转,文辞华艳,而六朝的志怪是粗陈梗概,非常简单。
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鲁迅先生认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
“有意为小说”也就是说它是主动地在创造小说,而创造小说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构。
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这叫“有意为小说”。
3单项选择(2分)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A.春秋战国B.唐朝C.两汉D.先秦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解析:C、关于佛教的传入,一说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说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
综合两说,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
约公元1世纪时。
4单项选择(2分)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号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青莲乡而得的。
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秦始皇。
C.“陶”这个姓氏是来源于职业的。
D.林黛玉在写到她母亲名字里的敏字时少写一两个笔划是为了避讳。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解析: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5单项选择(2分)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大纲模板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选题1、“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
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这是着重于(A)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2-32、“文化乃传统行为的全部丛结。
这样的丛结为人类所发展,且为每一代继续不断学习着。
”这是着重于(B)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 43、“简单地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构成的。
”这是着重于(C)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64、“文化是任何一群人之物质的社会价值,无论野蛮人或文明人都有文化。
”这是着重于(D)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85、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统一思想,其中墨子主张(A)。
尚同##大同##定于一##大一统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6、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统一思想,其中孟子主张(C)。
尚同##大同##定于一##大一统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7、“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C)。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参见P388、“万物皆备于我”出自(B)。
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09、与中国有情的宇宙观的形成相关的思想是(A)。
天人合一思想##人定胜天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210、有情的宇宙观在文学上的表现主要是(A)。
山水田园诗##政治讽刺诗##《诗经》##《楚辞》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311、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人是(D)。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答:①物态文化——人加工自然而成的各种器物,如衣食住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制度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如法律、婚姻、家族、经济、宗教。
③行为文化——人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民风、民俗。
④心态文化——通过人类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的长期积累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
这其中又包括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所谓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未经加工,是大众心态。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那些对社会心理经过加工、升华形成的,受制度、物态影响并通过典籍固定、流传下来的精神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
7、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a.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
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等情感。
青铜器的纹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打击乐演奏的音乐等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b.阴柔之美就是秀美。
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秀丽。
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园林的建筑和布局、行书和草书的线条都体现出阴柔之美。
有些优秀的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术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壮美和柔美的融合。
无论是原始社会敬畏的龙凤画,还是先秦时期威武的兵战画,无不反映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色。
都是阳刚壮美和阴柔优美的融合。
然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书法汉字的中国书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奇葩。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文化: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享成果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也包括物质对象。
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所谓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重要的符号系统。
物质文化: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被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社会心理文化: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传于后世。
文化整合:许多文化要素之间看上去相互具有某种一致性,当各个文化特征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时,我们说这个文化体现了很高程度的文化整合。
自然环境: 又称地理环境,指被人来改造、利用,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即“人化的自然”。
社会经济环境: 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等。
社会制度环境:指人类创造出来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
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宗法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建立以后,确立起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第一,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封邦建国制;第三,宗庙祭祀制度。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2.谦和好礼
3.诚信知报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6.修己慎独
7.见利思义
8.勤俭廉正
9.笃实宽厚
10.勇毅力行
道教的历史发展:
1.东汉张陵创立了道派“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2.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
宋明理学:
是儒道释三大资源和传统在宋明时的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其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名言来表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庸之道:
属于儒家的思想方法,讲究待人处世遵守常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把握分寸和立场。“中”是指事物的“度”,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庸者,用也,常也”,中庸是和谐的保证,也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扩展,统一多民族政权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汉字的特点:
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就形体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诗经》的内容:
1.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
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
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
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5.叙述爱情和婚姻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
它包含了众多的传统价值观念、思想体系、艺术形式和社会习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哲学与思想体系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哲学与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和墨家等。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个体的和谐,而墨家则提倡兼爱和反对战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二、文学与艺术形式中国文化还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散文和戏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这些作品以其深情、含蓄和意境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全世界的赞赏。
此外,中国的绘画、音乐和舞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音乐以古筝、琵琶等乐器为代表,舞蹈则以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舞步为特色。
三、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之一。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技巧、食材的选择和饮食的文化意义。
中国菜系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如川菜、粤菜和湘菜等。
此外,中国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欢品茶、研究茶道,茶艺表演和茶叶的制作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四、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家庭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宗教和历史背景,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五、传统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它以中草药为基础,强调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
8.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上半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第一讲:导论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往往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产生分歧,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穆勒米埃尔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
”(注:转引自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维斯拉认为:“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
”(注:转引自[日]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5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持这种观点:“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
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
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
”(注:[美]拉尔夫·林顿:《个性的文化背景》,见[美]C.恩伯:《文化的变异》,2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要义》)著名学者钱穆亦主张:“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
”(《文化与生活》)《大英百科全书》则标明文化概念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这两种定义虽哲学基点不同,但都主张一种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体的大文化观。
文化概念的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前述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的文化定义就倾向于文化的精神方面的界说。
我国学者多注意到了文化含义的广狭之分,认为广义的文化应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心理等所有范围,狭义的文化则应指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成果。
第三个层次的文化概念大大缩小了文化的范围,它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类内容。
如我国大众所熟知的对我国文化部门所管辖的文化的理解。
可见,文化的概念是多层次的。
广义的大文化观与“文明”概念相接近,涵盖了文化的所有内容。
而一般学界所公认的文化观则在赞同多层次文化观的基础上,主要指人类的精神形态、观念形态方面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本质呢?我们认为,文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
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学科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便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形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工产品同自然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既是特殊的现实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总体。
无论是作为对象还是作为主体,人都既是文化的结果,又是文化的起点。
文化造就了人,人又创造了文化。
没有人,文化既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没有文化,人也不成其为人。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文化化。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无机身体”,另一部分则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自然的人化一方面包括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另一方面也包括人自身的躯体和全部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观念)的两种需要的过程。
从外显的文明现实来看,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曾说过,蜜蜂建造蜂房,使得所有建筑师都为之惊叹不已。
但他又深刻地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在于他能按照人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同时文化还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是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的自然属性只有在社会中才成为属人的主体性。
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构成了文化——这一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所以,文化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从文化的内显的本性来看,文化的这种社会本质又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
文化的内在本性,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各种感官和能力。
人类的文化史,说到底就是人的感觉的不断解放,不断人化,不断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从而走向审美人的过程。
“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
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人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主观条件成熟了,人的文化意识便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实践的肯定方式。
文化在历史中发展,文化即是历史,由历史形成的文化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但处身于一种文化之中的人们,往往对这一文化业已形成的模式日用而不察。
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总是在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中才可见出。
人类古代的巴比伦文化、玛雅文化、埃及文化已经远逝于人类文明的地平线,唯有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古希腊、古罗马、希伯来文化)依了一种哲学或宗教而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延续下来。
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巨大力量,可以称之为“文化力”或“文化生产力”,它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在文化领域内塑造历史的一种力量,三者相互渗透、影响,又相互对立并转化。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场中展开的,而文化场则是文化领域中各种文化力交相作用而形成的。
文化是文化共同体所共同享有的,它绝不仅仅代表某一个人的行为或观念;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绝不是先天所固有的。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不仅如此,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存在形式。
文化不是只有一种,人类文化是多元发展的,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因为各民族的文化都由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所主导。
但无论在哪一种文化模式中,人们的精神和行为都是趋于一致的。
第二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域,我们可以将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分布地域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大的文化区。
第一个就是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主要起源的,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
其始祖被称作烈山氏,后来有两个大的氏族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互结盟,其后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炎黄子孙,他们大约生活在距今六千至八千年间,今天考古学上定位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是其代表。
第二个就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它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距今约有七千年,是古苗族和蛮族的主要栖居区。
第三个是位于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
一般认为其始祖是教人们渔猎的伏羲氏,这一文化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私有财产的产生,在不断的相互争夺和冲突中,第一文化区的华夏先民战胜了东夷部落和南方的苗蛮族群,从而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史上成了一股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华夏从此也作为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称号沿用至今。
儒、道、墨、法四家各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
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
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
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道术迎合统治者。
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作用。
第三讲: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
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
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开始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注:[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转引自《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38~4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的确,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和“革新的时代”。
这一判断是基于两个重要历史现象的出现:士的崛起和士文化的繁荣——百家争鸣。
士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从而使大批的士人“不耕而食”成为可能。
二是政治条件。
春秋战国是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各个诸侯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进而确立霸主地位,不惜一切想方设法招揽人才,这就给士人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最后是士人崛起的内因,因为他们也想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口舌来获得稳固的生活保障,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士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
他们有的是武士,有的是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是自由职业者,还有一部分来自旧贵族及其子弟,这些人在社会变革和动荡中由于家道中落而开始发奋读书,从而成为士人中的一员。
此外,出身低微的庶民中也有一批人通过自身努力而跻身于知识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