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学研究到科学研究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摘要】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旨在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首先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引出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分析了目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了技术和跨学科整合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

最后展望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教学方法,趋势展望,技术应用,跨学科整合,关键问题,挑战,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核心素养的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围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对于核心素养教学的关注和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核心素养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是理解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探讨该领域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的重要前提。

1.2 研究意义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通过研究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

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学科 核 心 素 养 ;实验探究;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是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 五 个 方 面 及 其 水 平 ,结 合 课 程 内 容 的 要 求 而 制 定 的 .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划分为4 级 水 平 ,是核心素养导向 的学业评价重要依据.在每一级水平的描述中均包含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 个方面.其中要求学生能运用 变 量 控 制 的 方 法 探 究 并 确 定 合 适 的 反 应 条 件 ,安全顺 利的完成实验,能 对 实 验 方 案 、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高 三 的 学 习 忙 碌 且 十 分 具 有 挑 战 ,因 此 复 习 内 容 的 选 取 不 仅 要 尽 可 能 贴 合 学 生 的 重 难 点 、匹 配 学生的 认 知 结 构 和 发 展 水 平 ,同 时 还 要 结 合 学 校 的 实 际 进 行 综 合 设 计 .例 如 减 压 过 滤 实 验 ,常 规 方 法 是 借 助 自 来 水的流动减小压强从而过滤.但高中传统课堂并无可 利用的水池,因 此 ,以家用电动气泵改进抽滤装置,既 能 使 学 生 掌 握 抽 滤 原 理 ,又能感知化学是近在身边 的 ,而不是“生涩复杂”“高高在上”. 5.3 复习方式多样性
图2 影响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这三个 方面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但 他 们 也 是 相 互 依 存 的 ,共 同决定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发展. 2 . 1 基于实验探究类型的探讨
通 过 整 理 近 几 年 北 京 市 高 考 实 验 探 究 试 题 ,发现 探 究 素 材 主 要 由 物 质 组 成 探 究 、物 质 性 质 探 究 和 反 应 规律探究三种类型. 2 . 1. 1 物质组成探究
2021年 6 月 1 日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一、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难题,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国教育正式从知识时代进入素养时代,学生不再是冷冰冰的分数和知识点的集合,而具化为兼具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中国式毕业生形象也愈发显得具象清晰。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仅仅是让中国教育有机会站在世界之林,但能不能站好、站稳则需要看从核心素养提出到学生具备关键能力的转化过程。

换言之,只有学生真正具备六大核心素养,这场素养革命才宣告成功,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问题。

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五层次理论。

他将课程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专家、政府和学术团队提出的理想的课程(m..),最后一个层次为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经验的课程,这其中还需要经历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与运作的课程等,分别对应国家(地方)课程规划、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实施的课程。

这五个层次的课程与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极为相似。

目前,我们提出的三方面六大素养仅仅是理想的素养。

我们希望学生能真正形成和具备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经验的素养,其中,核心素养还需要经历国家和地方的改编与实践、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领悟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等。

古德莱德及后来的研究者提出,每一层次课程的转化有可能存在信息的缺失,从而造成理念设计与学生实践经验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导致所教所学非所想的情况。

因此,如何避免核心素养在理念设计与学生实践经验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成为当前落实核心素养最大的难题。

二、教研: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力量2009年、2012年上海在PISA***中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教育的好奇,研究者都在探索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秘密武器。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指出:上海的PI S A测试成绩之所以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体制。

新时代教研员应具备五个核心素养

新时代教研员应具备五个核心素养

新时代教研员应具备五个核心素养作者:张贤金吴新建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0年第09期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教研员专业标准”,要求建立“教研员准入制度”。

教研员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

那么,新时代教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呢?一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业绩。

教研员作为中小学教师中的一员,应该来自一线中小学教师,坚持优中选优。

教研员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排头兵”“关键少数”“标杆”和“示范”。

近年来,省市县区各级教研员选调都依据《关于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意见》精神,从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遴选,并要求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业绩,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重点关注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对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研员,不少教研机构会安排其到中小学顶岗任教数年,并配备资深的实践导师,丰富其教学经验。

为保证教研员不脱离教学实际,进一步丰富其间接教学经验,教研机构对教研员每学期到中小学听课、调研、参加教研活动和指导教学研究都有定量指标和考核要求。

二是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担当。

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担当是教研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创新教研工作的内生动力。

教研员直接面对和服务的群体是一定区域的中小学教师,双方关系相当微妙,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是同行又是业务指导与被指导。

作为新时代教研员,应该有更高的视野和全局的胸怀,有为中小学教师服务的教育情怀和使命担当,和中小学教师一起成长,并努力成长得比中小学教师更快。

三是深刻的学科整体理解和认识。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提出,学科整体理解能力提升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和关键。

学科整体理解是指教师要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所教授学科的内容体系、学科特征和学科价值。

作为教研员,要能够从学科整体理解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自己所要研究的学科和课程,才能跳出考试看教学,跳出教学看教育,引领中小学教师从学科整体理解的角度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与此同时,学科融合实践也逐渐受到重视,旨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的关系,并对其研究进行探讨。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

学科融合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个环境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到生物、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结合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科融合实践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实际的场景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的关系,可以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设计学科融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任务和评价标准,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各项能力。

同时,研究还可以探索学科融合实践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科融合实践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需要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通过研究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的关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与科学老师合作,设计一个以科普阅读为主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又加深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进行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融合实践的概念和内涵。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12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篇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

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但是我也有困惑:教师抓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吴正宪老师认为:“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

”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重视知识培养不矛盾,都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

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

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中所包含的潜在数学特征。

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心得体会1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谈三点学习体会: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

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

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

我认真学习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研究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学科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小学科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更好地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其根本性的宗旨和主张是教育应承担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培育工作,培养未来在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方面拥有较好表现的人才。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旨在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树立崇尚科学、探索求真的社会责任感。

当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是我们需要研讨的方向。

经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几个较为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沉迷于信息工具交互式的信息软件、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学生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新伙伴是抱有新奇心态的,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好奇心也容易被新式的教学信息工具所替代,科学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当学生的探究对象从科学问题本身转移到信息化辅助工具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保证,是教师们需要着力思考的。

(二)教师教学设计重心向信息技术偏移课堂中为了体现信息化带来的科技感、先进感。

教师在设计时过多的加入信息元素,易将教学问题复杂化,教学目标模糊化,教学重点转移化。

在注重信息技术展现的同时忽略了学科本位的重要性。

教师在课前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技术上,削弱了科学学科本身独有的特性。

(三)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减少,“教”与“学”独立存在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中能获得各种不同的信息,探讨中会碰撞出很多知识的火花。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探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探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探究摘要:小学科学这门学科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中的独特魅力,基于小学学科学这门学科学习到具体学科内容的专业素养,能够有效提高起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

同时,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从精确的目标定位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究,对于小学科学老师来说是一个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具体实践。

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探究策略展开浅析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应该包含教,学,评三个重要方面。

“教”是指小学科学老师需要把握科学这门学科的核心内涵,同时从正确的培养方向入手,实施课内外的教学活动。

“学”是指学生在小学科学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知识技能转变成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具体实践。

“评”则是小学科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具体的评价,组织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精准目标定位,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小学科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同时也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评价依据。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则需要小学科学老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通过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学习到具体知识内容,进行良好的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到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科学老师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心智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及时调整自身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拓展,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提升起教学目标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定的适用性。

因此,小学科学老师在开展目标定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采用科学有效的课前备案。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我们关心天气”这门课时,小学科学老师在进行课前备案教学,定位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到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开开展这堂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教学研究核心素养教学围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研究核心素养教学围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研究核心素养教学围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具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自我评价体系,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核心素养教学中,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他们应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仅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要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学生还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并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标准,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施,为核心素养教学提供支持。

教师应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和专业知识,探索适合核心素养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教学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和技能,还能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视角下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标视角下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标视角下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今天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备教导的方法很多,对备学生的自学方法太少。

老师注意到自身必须存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语言应当简明扼要、精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方式应当规范、娴熟,注意到文字的抒发(例如板书撰写有序、图示准确、工整等),也特别注意对学生的非政府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量比较。

老师的复习必须深入探讨学生如何学,必须根据相同的内容确认相同的自学目标;必须根据相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展开复习、听讲、记笔记、搞备考、做作业等;必须考虑到观测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小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的培育。

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多寡,不仅仅整体表现他对科学知识的传授,更主要整体表现在他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分解成的过程,其间必然存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量再充份,也存有“无法预见”的场景出现,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必须比原订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开朗、多样得多。

教师必须利用不好即时分解成性因素,展现自己有效率的教学机智,无法圆胖学生的鼻子“跑教案”。

必须催生课堂教学的动态分解成,教师必须缔造民主人与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明确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提问,不予理睬,或马上整体表现出高兴,生气,那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提倡创建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促进作用明确提出了猛烈的变革建议,即为建议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教师东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公平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掌控的教学活动的那种乏味和严谨必须被超越,取而代之的就是师生相处互动、共同发展的真挚和激情。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一、概念的区别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某学科过程中形成的、体现该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方面,学科教学并非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

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重要而关键的能力,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说并非关键能力,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

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改的重心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于学校课程。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被认为是课改新阶段的破题之作。

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新的要求,又该如何行动?一)新起点:认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基础上,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课程设计的反思,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及回应,更是当前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完整版)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来自网络)一、概念的区别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

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

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改的重心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于学校课程。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被认为是课改新阶段的破题之作。

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新的要求?又该如何行动?(一)新起点:认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如何认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呢?从国内看,这是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基础上,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课程设计的反思,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及回应,更是当前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课改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

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

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 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转型:从核心素养出发

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转型:从核心素养出发

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转型:从核心素养出发1. 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从核心素养出发,实现教学转型,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核心素养与小学科学教育2.1 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小学科学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小学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小学科学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好奇心和责任意识。

3. 小学科学教学转型策略为实现小学科学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转型:3.1 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2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整合学科资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 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3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素养。

- 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3.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 总结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转型,从核心素养出发,是我们面对科技时代挑战,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研究-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研究-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知识的关系

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知识的关系
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量化的;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透过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作素养。

学科知识是指支撑整个学科的基本逻辑关系。

如物理学科的力、热、声、光、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学科素养是以学科知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内在的品质或能力。

学科素养是在特定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及态度,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也是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理想、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

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在严格意义上,核心素养还不能说成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容易产生歧义。

核心素养指向人本身,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一一素养一一及其程度或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

学科以知识、概念、原理体系来表征,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于核心素养。

学科包括核心概念、核心原理,但这不是核心素养非要说学科核心素养,那只能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学科素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不是学科的核心素养。

不宜说“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科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意义重
大。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显然离不开人文学科,科学素养也显然离不开科学课程。

只是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

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

关于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的教研活动

关于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的教研活动

关于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的教研活动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

它旨在通过发展学习者的知识、思维能力、技能综合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等多个层面,来提升学生的质量和核心素养。

目前,科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新课标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本科研活动侧重于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研究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

首先,在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教学研究中,应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各科学科核心素养理解方面的情况。

然后,利用教育学原理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使用各科的知识、思维能力、技能综合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等多个层面来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提高学生质量和核心素养的目的。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首先要搭建理解和实践中心,就是学前教育和测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学习任务,并尝试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任务的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考核方式,有效综合运用知识、思维能力、技能综合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等多个层面的评估,以达到学习的最优效果;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此外,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与实践教学研究还包括教师和家长等成员的参与。

家长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到孩子们在核心素养理解与实践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营造家庭学习支持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总之,要做好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与实践教学研究,必须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核心素养理解与实践中有所建树。

此外,还应积极配合家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 1、价值性。科学研究为预测和未来服务, 教学研究为实践和当下服务
• 2、目的性。科学研究有系统的科学体系, 以未知为起点 ,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教 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 的操作,探究怎么办。
• 3、关于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实
• 科学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特质: • 处理好在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不同学
• 从三个方面理解: • 一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
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全球众多国家普 遍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根本原因; • 二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是整个教育战线一以贯之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等 问题依然突出; • 三是从上世纪末以来,在我国持续推进的 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依然面临亟待 解决的问题,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 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转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依然任重道远。
• 4)质量标准,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 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等 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要避免出现两 个标准的情况,即学科核心素养等级标准和学业质 量标准同时并行。
核心素养对教学的意义
• 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 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通过各学科协 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成长。与以往的课程 体系相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建构最大的 贡献就在于将学生的培养方式,从分解式变成了 整合式。所谓分解式,就是将学生成长需要的东 西分解为每个学科,每个学科要分别完成各自的 三维目标。在这种模式下的各学科,更强调学科 的独立性,而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个体是 一个完整的人。
• 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 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 3、学校愿景研究,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 • 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
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 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 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 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 •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 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 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一些校长和教师 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 育公平”。
• 学力模型研究案例。
• 五大支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 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 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五大 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 与各种生活领域:
• 学会求知(learring to know),包括学会 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
• 学会做事(learr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 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 神;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从教 学研究 到科学研究
关于核心素养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 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 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 意见稿)》提出九大核心素养,具体为: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 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 会学习、实践创新。共有23个基本要点、 70个关键表现。
• 分解式的最终结果就是每个学科都试图以“学习 时间”为标准衡量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就是每个 学科都在对学生说:“我给你们布置的作业并不 多啊!”而所有学科作业叠加的结果,就是学生 只能拼体力、拼健康,挑灯夜战已成家常便饭。
• 当前的核心素养建构,先确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学科的学科核心 素养,再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化为学科 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核心素养的着眼点,不 再是各学科的任务分解,而是整体的“学生应具 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 “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教育应 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 严。
• 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懂大数据分析, 有成长性思维,并善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 学。
• 我国学者提出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
• 一是信念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 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 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 的宗旨的。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师要从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 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有教育信仰,才能实 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 三是创新素养。未来教师的创新素养表现为: • ①创新意识——要有强烈的广泛的兴趣,敢于
挑战权威、文本和自我,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 有所发现和创造。 • ②创新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法灵 活,多向思维;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 ③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用独到 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机智,化解教育教学中的矛 盾和问题,提高育人效益。 • ④创新人格——具有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勇于 担当的教育责任与使命,以爱育爱,以生命点 燃生命,育人无声。 • 具有成长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体现,是教师创新素养的重要内容。

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参与有真正文化 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 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 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作出选择。
• 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 考,反复参与尝试。研究者或是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 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授课计划灵活应变。
• 关键能力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 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
• 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 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 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阅读素养、数 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 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
• 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 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 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 冲突的能力。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
•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 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 现, 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 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本学科能够 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部分或全部), 也应该包括各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 求。我们要明确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名 称、内涵与表现水平,并以关键词或核心 概念来刻画学科核心素养。
• 二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 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在当今这个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学生可以从电视、网络及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教 师的作用由过去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 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标准化教 学被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要 通过网络学习来完成,课堂成为师生讨论问题的场 所。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信息素养,必然会被时代 所淘汰。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具备信息素养尤其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才会成为具 有独特魅力的教师。大数据分析能力,就是未来教 师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分 类教学和因材施教更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学改革的 必然选择。
段之间的核心素养的关系问题。目前的认 识是:每个学科若干学科核心素养,到了 学生那里,就变成了几十个核心素养,这 怎么实现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 考察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质。
• 1、从核心素养培育的整合思维来说,不 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 养有“同”的一面,即都是实现学生整体 性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 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段之间应该 存在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性质的一致性,即 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完整”培养学生 素养的需要;
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来?
• 三个学说: • 1、人格构成与发展说: • 基础教育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和人格发
展的基础,人格发展是首要的。人格由四层要素 组成的金字塔结构: • 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 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 • 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 •
•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 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 素养。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 潮席卷全球。布劳恩(A.Brown)倡导学习 共同体的学习原理: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 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 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 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为了求得 更好的理解,学生也进行相互监督。
• 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 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
• 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 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
• 人格学说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提供思想 参考。学校教育要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 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 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 习方式的变革。
• 2、学力模型研究,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 的关键DNA
•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 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 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 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 “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 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 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实例。
•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 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 共同目标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