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学研究到科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解式的最终结果就是每个学科都试图以“学习 时间”为标准衡量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就是每个 学科都在对学生说:“我给你们布置的作业并不 多啊!”而所有学科作业叠加的结果,就是学生 只能拼体力、拼健康,挑灯夜战已成家常便饭。
• 当前的核心素养建构,先确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学科的学科核心 素养,再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化为学科 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核心素养的着眼点,不 再是各学科的任务分解,而是整体的“学生应具 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 二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 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在当今这个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学生可以从电视、网络及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教 师的作用由过去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 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标准化教 学被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要 通过网络学习来完成,课堂成为师生讨论问题的场 所。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信息素养,必然会被时代 所淘汰。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具备信息素养尤其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才会成为具 有独特魅力的教师。大数据分析能力,就是未来教 师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分 类教学和因材施教更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学改革的 必然选择。
• 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 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
• 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 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
• 人格学说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提供思想 参考。学校教育要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 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 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 习方式的变革。
• 三是创新素养。未来教师的创新素养表现为: • ①创新意识——要有强烈的广泛的兴趣,敢于
挑战权威、文本和自我,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 有所发现和创造。 • ②创新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法灵 活,多向思维;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 ③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用独到 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机智,化解教育教学中的矛 盾和问题,提高育人效益。 • ④创新人格——具有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勇于 担当的教育责任与使命,以爱育爱,以生命点 燃生命,育人无声。 • 具有成长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体现,是教师创新素养的重要内容。
• 2、学力模型研究,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 的关键DNA
•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 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 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 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 “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 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 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实例。
• 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 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 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 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 能力。
• 三是八大素养说。欧盟2005年发表的 《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 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
• 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 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 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 神和文化表达。
• 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 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 3、学校愿景研究,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 • 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
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 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 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 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 •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 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 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一些校长和教师 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 育公平”。
•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 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 共同目标的能力;
• 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 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 和责任承诺;
• 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 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 从三个方面理解: • 一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
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全球众多国家普 遍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根本原因; • 二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是整个教育战线一以贯之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等 问题依然突出; • 三是从上世纪末以来,在我国持续推进的 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依然面临亟待 解决的问题,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 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转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依然任重道远。
•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和台湾地区都是 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直接分解到不 同的学科之中,特别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 让大家明确地看到如何通过不同的课程共 同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又看到不 同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
• 核心素养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 中,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反映在学校显性 和隐性的文化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 可操作性涉及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 的确定,也就是需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段之间的核心素养的关系问题。目前的认 识是:每个学科若干学科核心素养,到了 学生那里,就变成了几十个核心素养,这 怎么实现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 考察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质。
• 1、从核心素养培育的整合思维来说,不 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 养有“同”的一面,即都是实现学生整体 性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 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段之间应该 存在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性质的一致性,即 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完整”培养学生 素养的需要;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从教 学研究 到科学研究
关于核心素养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 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 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 意见稿)》提出九大核心素养,具体为: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 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 会学习、实践创新。共有23个基本要点、 70个关键表现。
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 “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教育应 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 严。
• 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懂大数据分析, 有成长性思维,并善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 学。
• 我国学者提出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
• 一是信念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 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 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 的宗旨的。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师要从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 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有教育信仰,才能实 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 学力模型研究案例。
• 五大支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 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 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五大 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 与各种生活领域:
• 学会求知(learring to know),包括学会 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
• 学会做事(learr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 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 神;

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参与有真正文化 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 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 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作出选择。
• 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 考,反复参与尝试。研究者或是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 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授课计划灵活应变。
•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 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 素养。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 潮席卷全球。布劳恩(A.Brown)倡导学习 共同体的学习原理: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 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 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 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为了求得 更好的理解,学生也进行相互监督。
百度文库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 1、价值性。科学研究为预测和未来服务, 教学研究为实践和当下服务
• 2、目的性。科学研究有系统的科学体系, 以未知为起点 ,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教 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 的操作,探究怎么办。
• 3、关于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实
• 科学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特质: • 处理好在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不同学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 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 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 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 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 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 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 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
• 1)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 教育目标一定是具体的,落实到要培养学生何种核 心能力和素养层面。
• 2)内容标准,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 生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 3)教学建议,教育者应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以 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广义上的教学建议包括 “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等,也包括 课堂所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 授方式,以及学校公平性、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 源的分配等。
• 4)质量标准,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 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等 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要避免出现两 个标准的情况,即学科核心素养等级标准和学业质 量标准同时并行。
核心素养对教学的意义
• 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 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通过各学科协 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成长。与以往的课程 体系相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建构最大的 贡献就在于将学生的培养方式,从分解式变成了 整合式。所谓分解式,就是将学生成长需要的东 西分解为每个学科,每个学科要分别完成各自的 三维目标。在这种模式下的各学科,更强调学科 的独立性,而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个体是 一个完整的人。
• 关键能力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 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
• 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 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 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阅读素养、数 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 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
• 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 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 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 冲突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来?
• 三个学说: • 1、人格构成与发展说: • 基础教育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和人格发
展的基础,人格发展是首要的。人格由四层要素 组成的金字塔结构: • 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 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 • 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 •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
•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 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 现, 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 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本学科能够 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部分或全部), 也应该包括各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 求。我们要明确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名 称、内涵与表现水平,并以关键词或核心 概念来刻画学科核心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