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_第三章 中国经济现状——太极图般的中国经济

合集下载

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及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及走向

扩大内需必须加快解决民生问题
4、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
(2)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 (3)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除我国以外的其他三个 国家08年以来虽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但仍明显低于我国9.9% 的增长速度。初步核算,200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
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尽管08年前10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同
比涨幅为6.7%,但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5月份以来已经连 续6个月回落,其中8、9、10三个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9%、4.6%、 4.0%,呈现明显的逐步回落趋势。与以往比较,1985-1986年,居民 消费价格涨幅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12个月时间;1987-1990 年,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29个月;1992-1997年,从8%回 落到5%,用了52个月。而08年从2月份8.7%的高峰值回落到5%以下, 只用了半年时间,表明控制通货膨胀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一 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6%(3月份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 0.3%)。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
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Page 18
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虽然经济增速呈回落态势,
但0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仍达9.9%,这个速度高于改 革开放以来9.8%的年均增速,而且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特别是美
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已步入衰退或处在衰退的边缘;
1,给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敲响警钟
2,提醒我们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3,提高中国货币和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效率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第一篇: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 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08年的这场金融海啸,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冲击。

经济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劳动者实际购买力有限,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选择借贷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即超前消费。

虚拟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并为其服务的。

自从纸币特别是后来的账面货币、电子货币产生后,人类便进入了虚拟货币时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揭示资本的投机性和贪婪性:“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由于是虚拟的,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 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但由于信用体系出现了问题,很多本来不够条件贷款的人贷到款。

而银行发放大量贷款,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

很多人没有能力还贷,银行发放的贷款难以收回并形成大幅度增多的坏帐,使银行的金融资产因实际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进而产生金融泡沫,泡沫不断膨胀并最终破裂,引发了金融海啸。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业,使沿海城市的大量出口企业倒闭,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还加大了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形势分析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形势分析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形势分析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全球爆发,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

尽管中国已经逐渐控制住了疫情,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形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形势。

一、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逆周期调节政策,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此外,还出台了多项促进消费和增加就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经济回升和增进民生福祉。

二、从金融政策角度分析在金融政策方面,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贷款利率和信贷投放等,以稳定金融市场。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多项措施促进企业融资,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这些金融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三、从贸易政策角度分析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不断扩大和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政府推动构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中国还不断扩大自主品牌和科技交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这些贸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特别是在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更加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

这样的产业转型升级,也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从以上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

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和贸易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力地应对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

浅析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析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析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和低增长的阶段。

然而,中国却成功地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中实现了较为稳定和迅速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危机后的发展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帮助经济渡过了危机时期。

中国政府迅速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税降费、提供贷款支持等,以刺激内需和扩大投资。

此外,中国还放宽了金融政策,协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措施有力地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次,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政府意识到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决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对消费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中国经济从规模型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例如,中国政府鼓励创新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培育,推动新兴产业的壮大,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竞争力。

最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危机后的发展中,中国政府深化了市场化,鼓励民间投资,加强政府效能,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

例如,通过推出一系列的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举措,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便利的营商环境。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通过积极应对措施、经济结构转型、参与全球合作和开放等方式,实现了相对稳定和迅速的发展。

中国在危机后的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纵观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应该看到其中的挑战和问题,如债务问题、人口老龄化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方案。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一章:金融危机的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随着次贷市场崩盘引发了全球信贷市场的紧缩,银行业务受到冲击,在短时间内跨国金融市场失灵,引发实体经济的严重衰退。

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中国经济也不例外。

第二章: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高度依赖对外贸易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前一直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但是其增长依赖于对外贸易和外资的流入,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需求萎缩,中国出口市场遭到严重冲击。

同时,各国外资逐步撤离中国市场,招商引资的难度增加,致使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放缓。

2.冲击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使得全球金融活动大幅度下降,导致实体经济运行严重困难。

中国股票市场也不例外,2008年A股大幅下跌,离岸和离岸人民币的兑差扩大,货币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这些影响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作用。

3.压力测试行业巨头并招募人才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的行业巨头产生了压力,很多大型企业的绩效降低,债券发行难度加大,欠款扩大,导致行业的极端分化现象。

同时,企业经营压力增加,裁员率提高,这对招募人才也造成了困难。

第三章: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应对措施1.适度放宽财政政策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适度放宽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和扩大支出刺激内需,维持了经济的增长。

这种政策也减轻了企业的经营压力,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

2.加大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中国政府增加金融市场的监管,对于银行和企业的借款进行严格审核和管理,防范了金融界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投资者的安全。

3.发起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政府发起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为经济复苏和减轻外部压力增加了动力。

此外,超前发展新兴产业也成为一个治标之策。

4.鼓励创新和改革中国政府倡导创新和改革,积极推进政府“双创”计划,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创新发展。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后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后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前言: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问题上有着积极明确的态度。

对于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大国关系政治形势的调整。

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亦与国际地位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有难得的机遇。

所以我将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际挑战这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是来自美国,他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中占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这次危机给整个国际社会和国家都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他表现在各个方面:政治,科技,文化以及安全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它对我国的影响和挑战表现在经济上最为明显。

1.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金融和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致使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

这使得美欧等发达国家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得到严重的冲击,让全球的经济运行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深度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种经济模式的调整,对于我国来我国依赖出口,依靠外需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有着极大的挑战性。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各个国家为了应对这次的危机,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由于金融和经济危机对于各个经济体都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使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面临着复苏前景黯淡,失业率很高的局面。

自然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恢复本国的经济,就必须要采取这种保护措施。

关税占到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部分,还有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

全球风行贸易保护主义,这不仅提高了我国贸易外贸出口的成本,恶化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让国家在稳定出口市场和扩大贸易份额的难度上明显的加大。

也就促使了我国必须要改变对外出口的依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

3.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事实上来说,这次的经济危机其实是旧产业潜力没有消耗殆尽,而新兴产业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充分发展的结果。

要想摆脱经济危机,走出困境,就必须要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快速发展新兴产业。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危机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经济的事件。

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演变着。

中国经济也不例外,在这些危机中遭受了一定的冲击。

那么,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出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然而,由于外需萎缩,中国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消费者信心下降,进而导致中国出口市场的收缩。

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进一步减缓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寻找其他的增长点,尤其是内需的发展与壮大。

其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国内市场带来了机遇。

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很多国外投资者开始看向中国的庞大市场。

投资者认为中国内需的增长将具有更稳定、长期和可预测的增长前景。

因此,中国国内市场成为了许多外资的投资热点。

这种趋势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再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挑战。

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市场震荡,让中国金融市场也承受了一定的压力。

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和融资成本上升,向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威胁。

同时,这也让中国金融市场在稳健监管和健全体制方面受到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然而,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

为了避免经济受到更大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为了刺激国内需求,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

政府还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稳定金融市场并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这些举措帮助中国度过了金融危机,且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需要利用金融危机时期学到的教训,加强国内市场的发展与转型,同时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_前言

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_前言

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已经走过了爆发阶段,破坏力已经有所减弱;然而,危机已经开始深入影响这个世界。

如果说金融危机是一个魔鬼,那么现在魔爪已经收回,但魔影却依然笼罩地球。

在这个时候,思考金融危机萌芽、爆发、蔓延以及世界各国在这场危机下的种种反应,已经开始有了痛定思痛的意味。

经济无非是两只手,一只无形的市场的手,一只有形的政府的手。

究竟如何使用这两只手——哪只手多用些,哪只手少用些,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这些构成了不同的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本身也有不同的影响。

那么,这次危机究竟是哪只手出了问题呢?有人责怪华尔街的贪婪,进而质疑华尔街所代表的自由经济制度。

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就算是贪婪,也是所有人的贪婪导致了危机,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华尔街。

众多机构投资者几乎是逼着投行卖次贷产品,逼着评级机构给出高评级,等到出事了,大家都装无辜,说自己上了华尔街的当,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在泡沫产生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进来的人都是贪婪的。

因为人人都在其中有利益,所以没有人会在乎风险。

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泡沫中的人们就像是阿Q,参加革命是为了抢钱财抢女人,后来才知道原来还会砍头,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实贪婪本身并没有错,在经济活动中人们近乎本能地趋向利润,这也是正常的。

只不过在合理的经济条件下,会有恐惧来平衡人们的贪婪。

也就是说,有些东西虽然利润很高,但是太危险,人们权衡利弊,自然就不敢碰了。

而危机的发生,就在于贪婪失去了恐惧的制约。

在危机时刻,政府采取行动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市场也可以自动恢复正常,但是那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在本次危机中,如果时间拖得太久,金融系统很有可能在市场恢复稳定之前就先崩溃了。

所以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使市场尽快稳定下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本次危机中,雷曼兄弟倒闭给大家的心理打击很大。

大家都担心自己的交易对手也步雷曼的后尘,所以宁可捂紧钱袋子,停止交易。

结果金融市场瘫痪,交易量直线下跌。

不仅衍生品市场没有了交易,传统信贷市场和银行间相互拆借的市场也都瘫痪。

机遇与挑战——金融危机下中国政治与经济

机遇与挑战——金融危机下中国政治与经济

机遇与挑战——金融危机下中国政治与经济【摘要】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及改革的中国政治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政治与经济进入2009年,全球经济快速下滑,经济危机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并对中国经济带来明显冲击。

给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带来了不少挑战,如财政政策的稳定、内需的拉动、就业的解决、出口额的下降以及所持国外国债价值的缩水等挑战与压力。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当前步履维艰的环境中运筹帷幄,把握危机中难得的机遇,或许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危机、渡过难关,加速推动国内经济转型。

同时,对加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及提升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实现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的新定位,都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会。

经济危机是经济被迫进行强制调整的过程,具有破坏性,但另一方面也是风险释放,孕育产生新机遇的过程。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二、挑战的具体表现第一,首先是让国内经济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也遇到了困难,国内经济风险主要包括:一是通胀转向通缩的可能性在增大,二是国内资本流入转为流出的可能性在增强,三是信贷紧缩形势下,国内的非法集资形势比较严峻,四是中国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

目前我国的经济中存在的问大多是政府因素造成的。

因为中国现在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这种环境下,很多民企就希望凭借关系弄个牌照,给块地,弄个贷款什么的,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创造财富上来。

中国的竞争体制不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竞争体制。

真正的竞争应该是谁能盈利、谁能创造品牌,谁有技术。

改革就要从这个方面来进行。

我们要改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从审批制转换成登记制,焕发企业本身的活力。

浅析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

浅析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

浅析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引言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或市场原因,导致经济系统的大规模动荡和下行风险的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屡次发生危机,其中最著名的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不仅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进行浅析。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出口受阻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降低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国外的需求减少使得我国的出口受到了直接的打击。

许多中国的制造企业受到订单下降和销售额减少的压力。

外资流出金融危机引发了外国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大量资金外流。

这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的经济情况。

外资流出不仅影响到国内的金融市场稳定,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金融体系冲击金融危机常常伴随着金融体系的崩溃或严重受损。

这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信任缺失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下降,导致信贷紧缩和融资困难。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市场需求下降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经济衰退,使得消费者对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下降。

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对相关产业产生了压力。

投资意愿低迷金融危机使得投资者对风险变得更加谨慎,投资意愿大幅下降。

这导致了我国投资的收缩,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就业形势严峻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裁员。

这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率上升,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政府应对措施及经济复苏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使得经济逐渐走出了危机。

这些措施包括: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减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增加市场投资机会,提振投资信心。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就业、环保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带领读者了解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面临放缓的局面中国经济增速长期以来一直高速增长,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2012年开始,中国几乎每年都在经历GDP增速下滑的情况。

2016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7%,这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速。

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更多的是由于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调控措施导致的。

贸易仍旧保持强劲状态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影响,但是中国的贸易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状态。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以及第二大进口国,出口贸易占据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刺激出口贸易的发展。

此外,中国对欧美等国家的出口持续增长,亚洲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加强趋势,这让中国的贸易持续稳定。

投资情况良好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许多国家的投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的投资却仍旧良好。

例如,2016年全国工业企业实际利润增长了8.5%,这是2011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2016年,国内外投资总额达到8131亿美元,同比增长2.3%。

可以说,中国投资情况比很多国家要好。

就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就业情况都受到了影响。

根据UNDP发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比九一一事件影响要大。

中国虽然没有遭受特别严重的就业冲击,但是还是面临就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尤其是在劳动现状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优化就业市场政策,促进就业和扩大国内需求,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保亟待加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环保非常重要。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一直存在,与国际环保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机遇与挑战华尔街金融风暴致使世界经济整体陷于衰退,中国也不能幸免。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的经济形势要好得多。

一是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二是国债占GDP的比重底低,财政状况良好。

况且中国已经是大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整体具有重要影响。

因为这些原因,中国在整体性陷于衰退的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无疑是上升了。

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要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关键要看四大指标:首先是总体经济增长率,二是就业失业指标,三是物价上涨率,四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纵观中国经济现况,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从2007年起,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超出德国,跃居世界第三。

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上升,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发展的资源能力也随之扩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同步提升,在世界上地位进一步提高。

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质的提高,中国已经作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

第二,尽管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但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人均GDP仍然比较落后的现状,没有改变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的事实。

我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仍呈现产出总量大、人均小的双重性,还没有根本改变能耗大、产出少的局面。

我们正具备更多的能力做成几件大事,但民众整体收入水平以及购买能力仍然偏低,这种局面恐怕还要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即使面临当前的全球经济不振,我国30年改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我们抵御当前的阶段性困难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如果保持在8%至9%,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将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经济在此中高速水平上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拉动比率,甚至将超出以往。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此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萎缩,出口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中国的制造业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因此危机对中国的产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可以加大国内需求的刺激力度,通过扩大内需来稳定经济。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来推动内需的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也暴露出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

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面对这一问题,中国需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也为中国提供了机遇,激发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转变。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拉动,这种模式已经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问题。

中国可以借助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发展,推动以消费和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金融危机还提醒我们要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和风险防控。

中国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加强对外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了解和监测,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要求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中国可以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扩大进口市场,降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中国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建立更加稳定和公平的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机遇。

中国需要加大对内需的刺激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金融体系监管和风险防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才能应对和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经济趋势浅谈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经济趋势浅谈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经济趋势浅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宏观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从2000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为9.8%,成为全球最快增长的经济体。

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9年GDP年增长率约为6.1%。

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本土消费市场快速扩大,居民收入逐步增加,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经济和创新型企业的崛起,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口贸易受阻我国出口贸易一直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一片萎靡,我国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出口贸易下滑不仅影响了国内就业和企业利润,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投资下滑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我国投资信心的动荡,导致投资下滑。

这既包括外国投资也包括国内投资。

尤其是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影响,导致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投资降低。

消费增速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不稳定。

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和预期,以及就业机会的压力都使得消费者预算难以预测,影响了消费增长。

我国应对措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以维护国内经济增长。

主要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政府对就业和投资的支持。

如加大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建设力度,鼓励民间投资,促进物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加强保障措施加强各类国有、农民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包括扩大信贷、提高缴纳利润的减税政策等。

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_第四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_第四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时,赵本山在其春晚小品中说道:“纵览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时隔十余年,金融危机再次肆虐全球,中国是不是还能像当年一样,风景这边独好?世界经济早已连为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中国已经入世,岂能游离于体系之外,独善其身?危机的阴影,其实早已笼罩中国。

然而,危机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累积的顽疾在此次危机中正好暴露了出来,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这样的机会,中国一定要抓住!第一节风景这边独好?赵本山在1999年春晚小品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纵览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然而实际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经济关系,谁也不可能脱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独善其身。

所以,中国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接下来就总体看一下2008年中国经济的形势和本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变。

”这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说法。

其实,相对于2007年,2008年中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央经济政策也有了方向性的调整。

2007年中国经济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当时国家在经济上的首要任务是抑制经济增长从偏快转为过热,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控制通货膨胀。

另外,同样是出于控制经济过热发展的目的,我国自2007年7月1日开始,选择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产品,降低了出口退税率。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还提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方针,试图扭转从前对于经济发展重量不重质的片面思路。

然而,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这样一些方针政策,但是整个2007年的经济形势还是速度至上,质量受到忽视。

以股市为例,2007年初还不到3000点,到了10月份已经达到6124点。

人们被股市的这种泡沫繁荣冲昏了头脑,纷纷看好,甚至有人预测2008年股市能够冲上13000点,还有什么“黄金十年”的预测。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问题:国际上,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国内,我国存在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预调微调;经济机遇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005-01一、世界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仍在蔓延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

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态势,但面临诸多复杂因素。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近一段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增长放缓十分明显,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仅能勉强维持正增长,导致金融市场对其偿债能力产生质疑,其债务违约风险再度上升。

进入201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特别是油价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上涨,给各国都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上涨,说明需求方面的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

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美的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我国经济状况也令人堪忧。

(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剩中国生产过剩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生产过剩上。

考察住宅建筑,因为住宅投资的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自1981年至2010年,我国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积总计为34.67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平均,人均约26.7平方米。

就是说20年来,我国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积人均就达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更高。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1.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4.1%。

我国持续大量投资建房,与群众购买力低下,形成了严重的生产过剩。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2024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在这一全球经济困境中,中国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得益于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加工制造业获得增长。

然而这种模式使中国对全球经济波动的敏感度提高,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了内需的拉动力度。

通过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市场,中国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受益于其政府的积极干预。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财政开支等,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金融市场。

同时,中国政府还加大了金融监管力度,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再次,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还得益于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开放的成果。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内需的增长能够吸收国内生产和就业,从而稳定经济。

与此同时,中国的开放政策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种内外需的双重拉动,使得中国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

最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还得益于其全球化战略的实施。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稳定。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机构的和重建,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通过这种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经济影响(课堂PPT)

全球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经济影响(课堂PPT)
全球危机全面爆发,2008年8月份以来全球股市市值蒸发约19万亿美元(仅黑色一周全球股市即蒸发7万亿美元),回到2004年 的水平
华尔街独立投行成 历史,全球金融巨
头接踵陨落
华尔街独立投行成为历史: − 2008年3月,全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一夕之间被摩根大通廉价收购 − 2008年9月,多方求助未果,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最大的股票经纪商美林6小时火线售予美国银行 − 一周之后,硕果仅存的摩根、高盛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08年8月以来变化 -31.1% -40.9% -44.5%
2008/08/01 2008/08/21 2008/09/10 2008/09/30 2008/10/20 2008/11/09
标普500指数
MSCI欧洲指数
MSCI亚洲指数
全球股票市场市值大幅缩水
万亿美元 70
60.7金融危机中,将其与1929年的金融危
机相提并论
1973年-1975年
第二次石油危
机爆发,经济
1948年-1949年
1929年-1933 年
1929 年 10 月 24 日 纽约股市崩盘, 至 1932 年 最 低 点 , 股 市 下 跌 约 90% , 约 9000家 金 融 机 构 倒 闭 , 1933 年 的 GDP 仅 约 为 1929年的1/3,失 业 率 上 升 至 25% ,
印尼股市出现恐 慌性下跌,政府 被迫临时休市
巴基斯坦外汇储 备见底,本币大 幅贬值,通胀飞 涨,政府向IMF 紧急求援,国家 濒临破产
6
全球股市遭到重创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股票 市场陷入恐慌,股指大幅 下挫几近崩盘,俄罗斯、 比利时、冰岛、巴西、巴 基斯坦、印尼、泰国等7国 股市被迫临时休市。尽管 各国政府推出多项救市措 施,但投资者对经济形势 的恶化预期不断加重,股 指持续下跌。2008年8月 以来标普指数下跌31.1%, MSCI欧洲指数下跌40.9%, MSCI亚洲指数下跌44.5%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不断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

但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却颇具亮点。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

金融危机与中国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历史性的危机,中国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隔离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政府保持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7.7%,这是30年来最低的增速。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但中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推广创新等,这些政策使得中国经济逐渐回升。

随着政府的推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中国的制造业已由低成本模式转向高绩效、高端、高附加值。

中国正在逐步优化和调整机构和结构,打造创新型经济,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金融市场金融危机下,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改革等,保障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拥有了完整的金融产品体系,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

同时,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201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逐步开展了业务合作。

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的重要举措。

结语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展现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树立起了自己特有的发展理念和制度。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困难。

但是,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让经济继续得到了发展。

总之,金融危机下,中国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时间,虽然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但是基本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

光阴如梭,回首往事,人们不禁发出惊叹。

然而,30年的高速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难免历经坎坷,而且,还有不少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因为讳疾忌医,弄成了痼疾,积重难返。

中国经济究竟取得了怎样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又面临着哪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危机当中如何暴露出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章将为读者一一道来。

第一节欣欣向荣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不断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和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不可分割。

所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一定会产生影响,我们也要拿出必要的措施来应对整个国际经济进入冬天的大环境。

要想做到安然度过危机,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

自从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的东方大国,30年里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速度。

中国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走到了基本实现小康,开始向全面小康的目标前进。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年均近10%左右,消除了上世纪末期通货紧缩的问题,又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从重“量”转向重“质”,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

改革开放的头一年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跃居世界第四,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

从全国财政收入来看,1978年为1132亿元,2007年,已经超过5万亿元,当年财政收入的新增数额已经赶上从前一年的总额。

国家外汇储备截止到08年9月末,为190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

另外,我国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水平发展极快,以东莞为代表的制造业,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素质。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20万亿。

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充分参与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2001年入世之后,连续5年之内,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了年均28%的增长速度。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373亿美元。

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

对外投资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十年的高增长,中国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这样高速的增长态势这么多年呢?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总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高增长的动力何在呢?应该说,中国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消费需求的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一步又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从而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

1998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实行了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从此,中国城镇居民中部分收入较高的群体开始了消费类型的转变,从以满足基本衣食等生活需要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

1998年当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183万平方米,7年内年均增长24%,达到55800万平方米。

2000年,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

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

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都飞速增长,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

消费结构的转变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了加速升级。

房地产业、汽车业这些为高端消费提供商品的行业高速发展,从而带动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原材料工业上溯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工业乃至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与新世纪初相比,原煤、水泥、粗钢产量,发电装机容量、新增装机容量,高速公路里程等等,都成倍增长。

第二,户籍限制逐步松动,促进了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加速,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建国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经历了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

然而改革开放20年的时间,到了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亿。

年均增加2143万人。

城市化进程以农村劳动里和人口大规模转移为显著特征,这对城市建设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因此获得了发展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了二三产业,改善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中国经济越来越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也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

入世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入世之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提高,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需求,同时也使得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特别是制造业。

还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促进技术不断创新,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第四,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微观层面上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宏观层面上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明显提高。

首先,我国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宪法的修改重点提出对产权的保护,以及物权法的出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重点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公司的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出现了众多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其次,金融体系改革进一步进行,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完善治理结构。

改革之后,各类银行显著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从而使得金融能够更好地为经济运行服务。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草创逐步走向完善,曾经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直接融资比显著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最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显著提高,能够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利用,通过适度的调控,能够始终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很不平衡。

也正因为此,我国经济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能够长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第一,国内市场广阔,需求空间很大,内需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

工业化道路我们还远没有走完,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也很明显,这种差距只要能缩小一点点,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和需求。

从城镇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和居民家用轿车比例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而且,我国的人口增长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总量仍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也在继续进行。

到2020年,如果人口总量能达到14.2亿,城市化率55%,则届时城市人口7.8亿。

和现在相比,仅仅是这部分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需求,就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在这段时间里保持较高速增长。

第二,在劳动力方面,中国始终保有较大的优势。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

这些条件使中国的要素成本可以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而且随着教育、医疗的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储蓄,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长期以来都超过40%,从趋势来看,今后降低,30%也足以保证。

居民储蓄意味着银行有资本进行投资,对整个经济来说,30%的投资率完全可以保证7%到8%的增长,而且完全可以通过提高银行投资的效率,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第四,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都在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很大进展,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能有所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也将增强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所有这些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第五,从整个世界的环境来看,总体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资本流动加快,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辐射加快,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以上这些,都是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所体现出来的良好一面,通过这些振奋人心的描述和数据,似乎让人觉得中国经济不仅成就巨大,而且前途光明。

但是,中国经济并不仅仅只有这一面,而是像阴阳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很多负面的、消极的因素,其实就隐藏在这些积极因素之中,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和矛盾解决,中国经济未来的道路会变得荆棘丛生。

第二节问题之一——内需不振投资、出口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只有把这三驾马车都发动起来,中国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水平的增长。

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需不振。

以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如果能够正常地满足自己的内部需求,就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中国经济如果能够依托这个巨大市场再去进行国际竞争,将会极为有利。

然而,中国的这种内需市场却空有庞大的外壳,根本没有真正地激发起来。

这既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应有的好处。

要对症下药地真正解决内需问题,必须先理清中国内需的内在复杂因素,从而清醒认识制约中国内需的各个关键环节,然后采取有效办法推动消费,为未来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008年1月到4月,短短4个月,中国居民储蓄额激增4万亿元,总数达到20万亿元,这在人类金融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随着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还会越来越多,居民储蓄率肯定还会越来越高。

超高的储蓄率是中国的特殊现象。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的钱花不出去,宁可放在银行里呢?要知道,现在的利息水平尚不足以对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常的通货膨胀。

除了传统的谨慎理财策略在起作用之外,肯定还有别的因素,就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社会公共产品很多时候还需要人们用钱来购买,所以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

普通百姓要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只能用储蓄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