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_第三章 中国经济现状——太极图般的中国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时间,虽然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但是基本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光阴如梭,回首往事,人们不禁发出惊叹。
然而,30年的高速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难免历经坎坷,而且,还有不少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因为讳疾忌医,弄成了痼疾,积重难返。
中国经济究竟取得了怎样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又面临着哪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危机当中如何暴露出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章将为读者一一道来。
第一节欣欣向荣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不断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和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不可分割。所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一定会产生影响,我们也要拿出必要的措施来应对整个国际经济进入冬天的大环境。要想做到安然度过危机,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
自从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的东方大国,30年里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速度。中国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走到了基本实现小康,开始向全面小康的目标前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年均近10%左右,消除了上世纪末期通货紧缩的问题,又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总的来说,经济发展从重“量”转向重“质”,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改革开放的头一年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跃居世界第四,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从全国财政收入来看,1978年为1132亿元,2007年,已经超过5万亿元,当年财政收入的新增数额已经赶上从前一年的总额。国家外汇储备截止到08年9月末,为190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另外,我国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水平发展极快,以东莞为代表的制造业,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20万亿。
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充分参与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2001年入世之后,连续5年之内,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了年均28%的增长速度。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373亿美元。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对外投资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十年的高增长,中国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这样高速的增长态势这么多年呢?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总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高增长的动力何在呢?应该说,中国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消费需求的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一步又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从而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1998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实行了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从此,中国城镇居民中部分收入较高的群体开始了消费类型的转变,从以满足基本衣食等生
活需要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1998年当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183万平方米,7年内年均增长24%,达到55800万平方米。2000年,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都飞速增长,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消费结构的转变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了加速升级。
房地产业、汽车业这些为高端消费提供商品的行业高速发展,从而带动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原材料工业上溯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工业乃至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与新世纪初相比,原煤、水泥、粗钢产量,发电装机容量、新增装机容量,高速公路里程等等,都成倍增长。
第二,户籍限制逐步松动,促进了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加速,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建国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经历了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然而改革开放20年的时间,到了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亿。年均增加2143万人。城市化进程以农村劳动里和人口大规模转移为显著特征,这对城市建设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因此获得了发展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了二三产业,改善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中国经济越来越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也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入世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入世之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提高,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需求,同时也使得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特别是制造业。还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促进技术不断创新,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第四,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微观层面上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宏观层面上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明显提高。首先,我国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宪法的修改重点提出对产权的保护,以及物权法的出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重点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公司的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出现了众多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其次,金融体系改革进一步进行,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完善治理结构。改革之后,各类银行显著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从而使得金融能够更好地为经济运行服务。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草创逐步走向完善,曾经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直接融资比显著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最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显著提高,能够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利用,通过适度的调控,能够始终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很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