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教学中“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语文教学中的“美”感

摘要:“美”的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感知想象诱发审美情感

“美”的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美的惊讶、赞赏和崇爱——这是人性态度的基础,舍此,人的文明素养的真正培育和形成便不可思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所接触的文章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富有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感受“美”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利用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都说眼中的世界是精彩的,那是因为眼睛是第一个接触这世界的美的,也因此直观感知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最直接的方法。除了

眼睛,人的双耳也是感知美好事物的先行者。优美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虽然孩子听着会感到朦胧,但对美好的事物,他们会潜意识地将它们收藏在心中;动听的故事也能将孩子引入文学的圣殿,虽然孩子不能理解作者用词的优美,但他们会潜意识地将它们滞留在大脑中。因此,相对于眼的直观的看,耳朵的听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蔚蓝的王国》一文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大海的景象,深蓝色的海面风平浪静,偶尔会有几个浪头追逐到沙滩上。沙滩上高大椰子树上缀满了大大的椰子,树下面人们在悠闲地散步。海面上空有几只海鸥在自由地翱翔,时而还俯冲海面,似乎在捉鱼吃。这么优美的景象播放时,不时地配上轻柔的海浪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海鸥低低的“嗷,嗷”的鸣叫声……多动听的声音啊。闭上眼睛,好好享受一下,多么舒适啊,多富有诗意啊。这样仿佛将孩子们引到了心驰神往的海边,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蔚蓝的大海。在这时,我再将书中的文字读出,不少孩子忍不住和我一起读了起来,这也说明他们被感染了。这样的一段画面没有一个孩子不觉得它美,无需多读文字,照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当时作者对海之蓝、鸥之白的喜欢,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用词的美,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因此,多利用孩子的双眼去看世界的美,多利用孩子的双耳去聆听世界的美,有利于对孩子心灵深处的审美意识的激发。

二、发挥想象,培养学生识别美的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

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审美思维过程的基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其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识别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窗》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么一组题目:

1.想象一下: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

学生通过想象,得出两个结论:

(1)他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2)他责怪靠窗病人撒谎。

2.想象一下: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学生通过想象,得出这么几个结论:

(1)他会像以前那靠窗的病人那样给新来的病人描述虚幻的景色,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用以忏悔、赎罪,这也算是他灵魂洗礼后进步的表现吧!

(2)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呆呆地朝窗口望,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靠窗位置加害于他。

(3)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告诫人们不能心胸狭隘,不能太自私,要关心别人,善待生命。

通过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识别美的能力,同时,学生发言,认清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目标。

小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入“美”的领域。

三、诱发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欣赏完美丽的景色,聆听完优美的音乐,想象好感人的画面,最后把所想的表达出来,这才是审美能力完整的呈现。所以在教学时,千万不可以将这一环节抹杀。在孩子大脑中所想到的词句可能并不如你想的那么美,这时可千万别否决他,只有夸奖和鼓励才会使他更努力地去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想法。每个人的美感都隐藏在深处,你不鼓励他多说,只会让它停留在大脑的某个角落永远也不会发现的。如果“说”是为了表达美,那么“画”是美感的另一种呈现。学完一篇优美的文章后,不光有很多感受要说,还有想将它画出来的冲动。例如教学完《蔚蓝的王国》一文后,孩子从感官上知道这个地方很美,美到甚至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画画的情景:播放轻柔的海浪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海鸥低低的“嗷,嗷”的鸣叫声……让孩子听着音乐,把自己感受到的美画出来。可以想象画:这么美的地方还有些什么呢?于是,在本来一张张白纸上,出现最多的是沙滩、碧海、蓝天,还有一个站在海边凝望着海天交接处的人,这个人或许就是孩子自己吧。有的甚至还为自己的画配上

了小诗: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就从简单的画面上,你就应该了解这时孩子内心的感受了。这时候再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因此,我们要抓紧儿童与青少年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切莫错过。让我们来培养懂得美、欣赏美,且会表达美的孩子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